雖然這篇屈原投江司馬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屈原投江司馬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屈原投江司馬遷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2萬的網紅呂捷歷史-朕即天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呂捷歷史小教室】之 史上最黑,商紂王! 講到暴君,我們通常會稱之為「桀紂之徒」,也就是夏桀和商紂是這類型帝王的代言人,但真是如此嗎? 司馬遷在《史記》寫道:「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如果要用十個字來形容商紂王,那就是「高大威猛、智力超群。帥哥!」 而且可以徒手跟猛獸單挑...
屈原投江司馬遷 在 呂捷歷史-朕即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呂捷歷史小教室】之 史上最黑,商紂王!
講到暴君,我們通常會稱之為「桀紂之徒」,也就是夏桀和商紂是這類型帝王的代言人,但真是如此嗎?
司馬遷在《史記》寫道:「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如果要用十個字來形容商紂王,那就是「高大威猛、智力超群。帥哥!」
而且可以徒手跟猛獸單挑,除了武松和鷹村守以外,我還沒見過這種人物。
紂王繼位後,其實頗有貢獻,勵精圖治,致力於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並且抵禦外辱,擴張領土,將商朝的勢力範圍推廣到淮河、長江一帶。
打破階級任用平民當官,並且誅殺、流放一堆為非作歹的貴族。
這些不管放在哪一個朝代,都是不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明君聖主,那怎麼會變成暴君的代表呢?
還留下「好酒淫樂、酒池肉林、殘害忠良、殺人為樂」等評論?
到底商紂王的人設是怎麼走鐘的?
商紂王最為人所知的事,大概就是和妲己的荒淫、酒池肉林,還有殺害叔叔比干的故事。
但我們說句實在話,美人傍身,幹點魚歡之事實屬人之常情。
酒池肉林的記載出自司馬遷《史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就是說,有個池子裝滿了酒,然後一堆柱子上掛滿了肉,讓你無限制享用。
ㄟ?這不就是我們去日本吃燒肉的「飲食放題」!至於「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看起來的確是淫亂不堪,不過你要知道,當年沒有嚴格的婚配制度,所謂婚姻是在周公制禮作樂以後才逐漸成形。
看《詩經》就會發現,古代人對「性」很是開放。《詩經》裡面描述很多那個年代「把妹」的招數,而且不只是把妹,撩哥也不在話下。
所以不要用儒家那一套道德觀去看紂王,他比孔子早了五百多年啊。嚴格說起來,紂王不就是提供酒食無限暢飲,再加上符合那個時代風格的徹夜狂歡而已嘛!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並沒有發現有關「妲己」的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誓詞」只有提到「商王受惟婦言是用」,也就是他聽信「枕邊風」,婦人干政。這擺明是性別歧視!商朝的女性地位不低,可以當官,也可以擁有封地,所以根本沒有後宮干政這個觀念。
那殺害忠臣比干又是怎麼一回事?比干是商朝的宰相、紂王的叔叔,相傳他是被紂王「剖心」而死。但是根據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他比紂王晚死十年以上,這是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啊!而且屈原也說比干是投河自盡的,在在都顯示比干的死跟紂王沒有關係。
引自【社會在走,歷史要懂:呂捷開講】
訂購網址: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04400303
博客來 https://bit.ly/04400303-B
誠 品 https://bit.ly/04400303-E
金石堂 https://bit.ly/04400303-K
MOMO https://bit.ly/3z0SMRF
屈原投江司馬遷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30 黃偉民易經講堂
香港死,中共亡,局勢朝這個方向進發。
人大常委會在今日通過這個《港版國安法》。凌晨刊憲,明日七月一日,正式在港執行,這條迄今無人知道內容的國安法。
美國亦急急通過了《香港自治法》,聲言懲罰傷害香港自治的港共官員。
《港版國安法》沒有內容,針對的除了香港人還包括在港的外籍人士,不會跟普通法銜接,法官由特首挑選,疑犯會由特定“白屋”審問,可作無限期的拘留。
務求達到人人自危的效果。
美國也沒有公布懲罰危害香港自治的名單,局限於北京政治局,還是包括香港的特首問責官員。除了不發簽證,是否會凍結資產,配偶子女是否牽連,也是一無所知,也是期望作惡者人人自危的地步。
今年是北京政府繁忙的一年。北京疫情再爆,長江水災圍城,工廠連環倒閉,失業人口闖上高峰,貿易衝突未能解決,GDP負數增長,中印邊境軍事衝突,還有傷心的一帶一路……
政治、經濟、軍事、民生,都亮起紅燈,這個時候還急於在港推出國安法?因為港獨份子,外國勢力在香港,已經危害到中共的國家安全?
北京知道,所謂港獨份子,外國勢力,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鬼影,是方便行事的借口,但用這些不在的威脅,就斬殺香港,破壞自己共產黨人的貪污金庫?
風水師說你家中有鬼,好猛,要上山集齊師叔伯們的力量,為你驅鬼降魔,目的是騙財。你愈怕,他騙到的財會愈大。
但習近平,他要什麼?
當年毛澤東發動文革,不惜乾坤顛倒,玉石俱焚。因為他的經濟政策「大躍進」失誤,餓死四千萬人。黨中央將他擠出權力核心,他要反撲,重奪權力,不惜山河泣血,鬼哭神嚎。
這樣看來,習近平在黨內的政治對手,已將他逼到走投無路。他要推毀香港,令敵對山頭,投鼠忌器,他要繼續揸莊。
這個國安法,是文明倒退,要社會彌漫白色恐怖,不能生活。摧毀香港,是攬炒,是習近平和他的黨內對手攬炒。
孔子的《春秋》,將三十年定為一世。
盛極而衰,本來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則。
六七年到九七年,是香港經濟起飛的三十年,香港人的流金歲月。九七,是分水嶺,香港就步入衰世。
每逢衰世,中國歷史,就出現了兩條不同的價值追求路線。
一條像今日的香港年輕人,實行的,是儒家精神的中流砥柱,明知不可為,仍然挑起時代擔子的志士仁人。
另一條,像今日選擇移民,離開香港的中產,因應自然,寄居天涯,隱逸遯世,忘記自己,忘記時代,詐醉佯狂,相忘於江湖。
時代興衰,關鍵的都是人!
一個時代中,有人才,時代就興;人才衰落,時代也就終結。
一個領袖,懂得欣賞人才,培養人才,他的事業便成功;如果不認識人才,不賞識人才,不知道培養人才,事業就只能失敗。
領袖如此,政權也就是如此。
至於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你的立足點,你的追求,影響著一個時代的風氣。
一個社會,當人人都關心社會太平,百姓幸福,公平公義,他們會服務社會,才功成身退,不事王侯。
時代興衰,始終決定於人才。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村野隱逸,當大部份人的追求,都是百姓幸福,社會公義,人人安居樂業,那即使一時衰世,復興的日子也是不遠。
但如果人人都只是為了個人溫飽,隨波逐流,追求的,都只是個人榮辱,即便時代未衰,沉淪之象已現。
這也是我一直對香港前景樂觀的原因。
過去一年的逆權抗爭,死傷無數,但無阻年輕人追求公義的決心,警暴苛政,無法熄滅他們的生命熱情。
這就是香港的生命力!
相較之下,中共政權,林鄭政府,已經落後於時代,落後於歷史。因為他們無高尚的價值追求。
漢武帝時,司馬遷因李陵案仗義執言,引來龍顏大怒,認為司馬遷幫漢奸說話,判他「誣上」之罪下獄。
港版國安法實行後,這類罪名便會出現。
「誣上」之罪在漢代是死刑。
司馬遷答應父親,要完成《史記》,他不能死,所以自請宮刑,代替一死。
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
乃喟然而歎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他曾經答應父親要完成《史記》,所以,不能死。
「深惟」,即深思,《詩經》、《尚書》,在表面的文字之外,還蘊含著作者的深意。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世界裡無法完成的志向,所以才寄託在文章之中。
欲遂其志之思也。
什麼是「志」?
「士」字下面一個「心」。
在中華文化而言,士,一個知識份子,是為了「志」而生存的。
人的一生,讀書受教育,不是為了了找一個職業保障,然後養妻活兒,供樓去旅行,退休養生,希望長命百歲。
不是的!中華文化認為,人生應該有比活下去更崇高的東西,那東西就是你的「志」。
但有了主觀的種子,「因」;並不一定有客觀的條件,「緣」。
「因」,可以自求;但緣,是偶遇。求是自求,遇是外遇。因緣未必能和合,我們只能應對因緣。
有了志,往往因為時代不配合,環境不容許,未能「遂其志」。
活著的時候未能實現你的志向,未「立德」、「立功」,唯有將一生的志向抱負,寫在書中,希望將來新時代來臨,後人能實踐自己未了的志向,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欲遂其志之思。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戹陳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
文王仍是西伯的時候,被商紂囚於羑里,命在旦夕,開始推演《周易》。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幾乎餓死,於是回魯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明盲了,完成《國語》。
孫臏被砍雙腳,寫下《孫臏兵法》。
呂不韋有遷蜀之難,而有《呂氏春秋》流傳千古。
韓非有囚秦之危,而有《說難》、《孤憤》傳世。
這些都是作者個人面臨絕境,而最後能以文章流傳千古的人物。
這些先賢,就給予司馬遷無比力量,生存下來,完成《史記》。
《詩經》三百篇詩歌,就是因為賢聖發憤而作。因為他們身處的時代環境裡,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志向,所以才以文寄志,「述往事,思來者。」
於是太史公忍辱活下去,完成這部上起唐堯,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貫串數千年的巨著。
孔子當年作《春秋》,上起隱公讓國,下至哀公獲麟。如今司馬遷寫《史記》,上起堯舜禪讓,下至漢武獲麟。
他的心意,希望《史記》,在後世,能比附《春秋》的意思。
過去一年,香港人在抗爭,在衰世中,不被極權支配的抗爭。很多人死了,很多人受傷,很多人入獄,但抗暴極權的心沒有冷下來。
香港人在寫自己的歷史,用行動記載的史冊。
這條《港版國安法》,根據《新華社》的報道,草案共有六章,共有六十六條條文。
六章六十六條,得卦《周易》的廿九卦,習坎卦,上六爻動,卦變風水渙卦。
習坎卦,上坎下坎,坎為險,即看得見是險,看不見的也是險。
《說文解字》:坎者,陷也。
《周易》上經以乾坤開始,以坎離作結。
宇宙間一切,往上的力量統統叫離,離為火。往下墜落的種種傾向叫坎,坎為水。
火性上揚,水生下流。
一切往上追求的光明力量就叫離;相反,一切往下沉淪的黑暗,就叫坎。
坎者,陷也。坎,就是陷阱的意思。凹下去了。離上坎下,本來想要往上的,結果偏偏坎下。一旦離的機會錯過了,結果就是坎下,往下沉淪。
六十四卦中,只有這個卦,在坎前,有一個「習」字。
習字,是小鳥學飛,兩羽拍翼的象。下面的「白」,是「自」,也是「日」。每日拍羽毛學飛,要靠自己,父母不能幫忙。
習坎卦六爻全變,就是離卦,光明的離卦。
習坎,人生的路險象橫生,我們必須習慣,因為這種磨難是必然存在的,在坎險中的學習也是必要的。隨著坎水的波濤起伏,受盡折磨,在習坎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智慧,然後到下個卦,離卦。離為火,會發光,不但自己發光,還可以幫助別人發光,影響到千百代之後,離卦《大象傳》說:
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你要繼明,先決條件是習坎。接受種種磨難。
習坎卦,上六爻動,上六:
係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係,即繫。綁得牢牢的。
徽纆,黑色的大麻繩。
寘,放置。
叢棘,荊棘叢。
這支爻辭說:
先將你綁得牢牢,無法掙扎,然後再丟去荊棘叢中,刺得滿身是血。長時間都不能擺脫,結果當然凶了。
「叢棘」是專有名詞,國家監獄就叫「叢棘」,像紂王囚禁文王的地方,河南的羑里,到現在仍稱為「叢棘」。象徵荊棘滿佈的政治監獄。引伸絕望的環境,也有文王受難的象徵。
變卦為風水渙卦。
上卦巽為風,下卦坎為水,風行水上,水波向外擴散之象。水因風力切入,造成一個同心圓的圓心,往外擴散。小則漣漪,大則波瀾。它的綜卦是水澤節,分別是《周易》第五十九和六十卦。
渙,有散亂之象,渙散太過就會失控,所以下一個卦就是節,免得渙的局面繼續擴大。
根據《周易》的卦序,故事是這樣的,第五十五卦是豐,雷火豐。豐卦是用日蝕為象的,人的一生累積功名富貴,但原來日麗中天的時候,在大白天,都會暗下來的。在大自然,這叫日蝕。
人間的豐功偉績,原來可以一瞬全失;所以,跟著就是旅卦。
火山旅,人生如過客,所有的財富、名望地位,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所以,這時一些上智者,便深入思考,這便是跟著的巽卦。
巽為風,上巽下巽,思考天命,思考人生的究竟價值。
等到有一天想通了,就傳揚開去,這就是跟著的兌卦,朋友講習。
然後影響力從一個點,擴散到人間,這便是渙卦。
教義以心傳心,或口耳相傳,時間久了,便偏離原意,所以,就有節卦的出現。節,象徵的制度、規範、方法,可以傳承本意。
豐、旅、巽、兌、渙、節,一列卦排下來,先有豐盛的追求,再有人生如旅的困惑,再來巽的深入思考,兌卦的朋友講習,之後渙卦的擴散,再由節卦的儀式制度。
接下來是一代一代的傳承的中孚卦,然後小鳥學飛的小過卦,逐步掌握前人智慧,最後是人生究竟,成成敗敗,即是既濟未濟作結。
六章六十六節的《港版國安法》,得習坎卦六爻動變卦風水渙,渙,可以用「化散」兩字解釋。
渙有「散」的意思。
人生多苦,因為有貪嗔癡三毒所纏。佛說,苦集滅道,我們要把集的原因散掉,才能離苦得樂。
化散的化,是軟工夫,在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的堵塞化掉。
煩惱來了,轉身化掉,疏通心中的障礙,放下執著。
所以,渙卦的精神,在於「化散」二字,沒有切除的痛苦,但有讓塞住的地方自然消散。
風水渙卦,上卦巽為風為木,下卦坎水為河為海。全卦便有風帆渡海,渡江之象。
整個卦來說,是慈航普渡,大慈大悲解災脫離。
《繫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利用舟船,周濟交通,繁榮天下,這就是渙卦本身的象,也是香港本來的面目。
香港人不辭勞苦,將對抗極權的經驗,遠涉重洋,把理念傳播到世界角落。
就是今次得卦的象。
https://youtu.be/3VisKWH60jg
屈原投江司馬遷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nstagram也重新開張嘍,想被負能量炸死的歡迎進入:https://www.instagram.com/hateworldphilosopher/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個「自責型人格」的故事——西漢名臣.賈誼的故事。
在司馬遷《史記》中,他把屈原與賈誼的傳記放在同一篇,名為〈屈原賈生列傳〉。為什麼司馬遷要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顯然這兩個人的性格或遭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今天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聽過屈原的故事(還有個肉粽節來紀念他),卻很少有人知道賈誼是誰,由此可見賈誼真的是個挺邊緣的人物,就算跟屈原放在同一篇傳記裡,大家在紀念屈原的時候也不會記得要同時紀念一下賈誼。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講完屈原投江而死的故事之後,緊接著是這樣寫的: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
在屈原投汨羅江死掉之後過了一百多年,漢朝有個年輕人叫做賈誼,他當時在擔任長沙王太傅,經過湘水,想到自己的遭遇跟屈原十分相似,就寫了一篇〈弔屈原賦〉來紀念他。
這個賈誼是誰?他為什麼會經過湘水?又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遭遇與屈原很相似?這就是司馬遷接下來要詳細討論的故事了。
簡單整理一下,《史記》中對賈誼的敘述是這樣的:
賈誼是個洛陽人,非常有學問,年紀才十八歲就已經名聞江湖。
那個時候漢文帝剛剛登基,也是個想要「大幹一場」的皇帝,他聽說賈誼是洛陽地區最有學問的青年才俊,立刻召見了他,讓賈誼擔任「博士」官。
賈誼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竟然就可以在朝廷擔任博士官,這是多麼崇高的成就與榮譽!
在擔任博士官的過程中,每次只要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其他老博士都還沒來得及回答,賈誼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了自己的觀點,賈誼說完之後,所有博士都心服口服,認為賈誼說出了自己心中最佳的答案。
賈誼的學問本來就天下無雙,又被皇帝提拔到博士官的位置,讓他可以盡情發揮所長;由於賈誼實在太過優秀,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皇帝「破格升遷」為太中大夫,又是無數冠冕加身。在那個時候,賈誼真是整個漢朝最意氣風發的少年了。
同時,提拔他的漢文帝也非常欣慰,因為自己也算是慧眼識英雄,真的提拔到了一個賢才;只要有賈誼的輔佐,必定可以成就聖君賢相的神話,創造新一波的漢朝盛世!
然而,就在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漢文帝與賈誼都有點得意忘形了。賈誼竟然提出了「改革」的意見,建議漢文帝趁這個時候「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而且賈誼連具體的改革草案都擬定好了,整個漢朝的憲政體制都要進行根本的大改革,「悉更秦之法」。
換句話說,賈誼這是要「變法」的意思啊!他要用儒家的「禮樂」那一套,來取代掉原本秦法的那一套。賈誼認為,只有用儒家的仁義禮樂來治國,天下才有可能長治久安,漢朝將成為重現「王道」大一統的朝代,漢文帝也將會成為如堯舜一般行「仁政」的聖君。
漢文帝聽了賈誼的建議,自己也感到有點飄飄然。
如果賈誼的改革真能成功,漢朝真能轉變為王道大帝國,那自己也必然會成為名留青史的聖君典範呀!
《史記》這樣說:「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
漢文帝想要讓賈誼名列公卿之位,這樣賈誼即將躋身上層統治階級,握有真正的權力與地位,他想怎麼變法,就怎麼變!
想不到消息一出來,漢文帝身邊的那些「老臣」不幹了!
在劉邦臨死之前,曾留下了許多老臣來輔佐漢文帝,漢文帝才剛剛登基,羽翼未豐,國家大政實際上都操控在這些老臣手裡。這些老臣發現這位年紀輕輕、沒有經驗的皇帝,竟然想要重用一個二十幾歲的「洛陽才子」,把整個國家憲政體制徹底翻新,這根本是在說夢話!國家大政豈是能如此兒戲,隨意改革?
在所有老臣的聯署抗議之下,漢文帝感到「壓力山大」。漢文帝冷靜一想,覺得改革這件事確實需要更長遠的籌謀,賈誼這樣「釜底抽薪」式的改革真的很容易造成國家的動蕩不安。冷靜思考過後,他也只能說:
「賈誼,你就先去其他地方磨練一下經驗再說吧。」
——於是漢文帝就把賈誼調職到湖南長沙去當長沙王太傅了。
—
對賈誼來說,被調職到湖南長沙,他心中的憂鬱,不只是「理想無法實現」這麼簡單而已。
他原本是那樣的意氣風發,有無數冠冕加身,「整個漢朝都看我一個」,他只差一步就要登上頂峰,成為出將入相的的典範人物,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整地實現出來。想不到就只差最後這一步,他一踩出去就從頂峰墜到谷底,摔得只剩下一灘肉泥而已。
過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光環,一切榮華富貴,人人爭相巴結的畫面,一瞬間全沒了,所有人都等著看這位「洛陽才子」落魄後會鬧出什麼笑話。
什麼聖君賢相的傳說,什麼王道政治的理想,什麼君子兼善天下的價值,現在看來都只是一場夢,是那樣的虛幻,難以企及。
賈誼被貶長沙,經過了湘水,想到屈原當初也曾經來到這裡。
屈原曾經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後來卻因小人讒毀,被懷王疏遠,被貶長沙。
賈誼與屈原走在同樣的一條路上,突然覺得自己體會到了屈原的心情,於是寫了〈弔屈原賦〉。
在這篇文章中,賈誼責怪屈原,你何必這麼傻呢,楚懷王不要你,你就離開楚國,去其他國家發展嘛!像屈原你是一個這麼有才華的人,這個世界上什麼地方容不下你?你何苦將自己困死在楚國,最後竟還跳江殉國,屈原啊,你真的是太笨了。
大家可以輕易看出,賈誼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講屈原,實際上是在自我寬慰。賈誼是在告訴自己,既然人家漢文帝不要你,你不如就自己選擇離開,找個地方隱居起來,世界何其遼闊,何必因為被皇帝疏遠就如此鬱鬱寡歡呢!
賈誼這個時候就是個遍體鱗傷的孩子,他傷得很重,但是卻沒有人能為他療傷。
既然如此,就只好自己為自己療傷了。
在這篇文章中,賈誼說得無比灑脫,我們可以知道,他其實是在自我安慰,說得有多灑脫就表示他有多麼想不開。
賈誼這篇〈弔屈原賦〉,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自我療癒」文章之一,關於「自我療癒」類的文章,以後我們還要找時間詳細談論。
—
總之,賈誼是在長沙那個地方過了一年多。這一年多,賈誼是怎麼過的,《史記》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想像賈誼必然是過得非常迷惘而痛苦的。
一年多之後,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準備再次調職。
那個時候,漢文帝剛好結束了宗教祭祀典禮,正在思考有關於「鬼神禍福」的問題,他知道賈誼是當時學問最淵博的人,便請教賈誼是否懂得「鬼神」之道;賈誼不愧才高八斗,竟然針對「鬼神」這個議題滔滔不絕講了一整個晚上,漢文帝聽得如癡如醉,對賈誼的學問佩服得五體投地。
經過這次討論,漢文帝心中特別的明白,賈誼確實是本朝學問最好的人,沒有之一。
只可惜,賈誼的錯就錯在他學問太好了、理念太超前了,在這個時代,注定是沒辦法讓賈誼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因此,漢文帝安排賈誼擔任一個新的職務——「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是誰?
《史記》特別補充一句:「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最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漢文帝叫賈誼當老師,去教導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梁懷王。
大家看出來了嗎?梁懷王既然是文帝最疼愛的兒子,將來,梁懷王是必定會成為太子、當下一任的皇帝的。
漢文帝叫賈誼去當「下一任皇帝」的老師。這是說,他要賈誼等待時機,把自己的理念都傳授給下一任皇帝,讓下一任皇帝去實現這個理想。這樣一來,賈誼雖然無法在當下這個時代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不必感到太遺憾,他的理想終究會由下一任皇帝來實現的。
—
我相信,賈誼是了解漢文帝的這一份用心的。
在漢文帝的時代,真的太多權臣把持朝政,文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根本沒有實權。
生在這樣的時代,就算賈誼被漢文帝如此重視,終究是沒有發揮的空間,所以只能隱忍,隱忍到下一個時代。
真的,賈誼相信一切都會變好,他相信那些「老臣」總有一天會死,
而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總有一天會走上政治舞台的重心,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輝煌安定的太平盛世真的是指日可待的。
他非常的感激漢文帝的賞識與提拔,也盡力去教導梁懷王,想把自己的學問都傳授給他。
在賈誼的盡心教導之下,只要梁懷王能平安順利的長大,將來等到他登基了,成為新的皇帝,必定是一位仁君。
真的,這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賈誼真的是這樣相信的啊。
—
在賈誼的細心照顧與教導下,梁懷王平安健康的長大,到了九歲那一年。
一個新時代的曙光正要乍現的時刻,梁懷王某天在騎馬的時候,
竟不慎被馬兒猛然衰落在地上,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我們都相信明天會更好的,
但明天似乎永遠不會來了。
太陽
忘記升起,
從此
只有黑夜。
在梁懷王的葬禮上,漢文帝哭得很傷心,而賈誼躲在暗處低著頭,他不敢聽不敢看,不敢面對漢文帝。
對不起,對不起。
像我這樣的一個人,不管是誰,只要跟我扯上關係,似乎就會被噩運纏身。
像我這樣的一個人,竟然還以為自己真的有能力匡扶天下,竟然以為自己有機會可以成就聖君賢相的神話。
像我這樣的一個人,根本沒有資格再說任何一句話,沒有資格再期待明日的陽光,沒有資格再活在世上惹人嫌。
像我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是給大家添麻煩了呢。
對不起,對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是故意要活著造成大家的困擾的啊。
《史記》是這樣說的:「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幾年之後,粱懷王因騎馬不慎,
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後代。
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
非常自責,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
屈原與賈誼的人生遭遇雖然十分相似,
但從結局來看,這兩個人還是有著明顯的不同。
屈原活著的時候轟轟烈烈,連死都要轟轟烈烈。
綁著一顆石頭自沉汨羅江,震撼了全楚國,喚醒了楚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而賈誼活著的時候曾經轟轟烈烈,
但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只想默默地從世界上消失,
完全沒有想要驚動任何人的意思。
對不起啊,活著的時候已經造成大家太多的困擾,
最後這一段路,我就算哭,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不會驚動任何人,也不會讓任何人發現,
我會徹底的默然消失——
這大概是我這一生,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了。
西漢名臣,曾經的洛陽才子,
他落下了最後一滴淚,
旋即蒸散而逝。
那是他曾經來過這個世界上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