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11]
有痛風就不能吃豆腐!?
相信在臨床或門診工作的營養師對這句話超熟悉!
只要有痛風的病人,
十個大概有九個都會說他不能吃豆腐。
即使衛教時告訴他們豆腐不是高普林食物,
有些病患還是堅持他一吃豆腐隔天就會發作,
不肯接受就是不肯接受🤣🤣🤣
🌟🌟🌟豆類會引發痛風嗎?...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11]
有痛風就不能吃豆腐!?
相信在臨床或門診工作的營養師對這句話超熟悉!
只要有痛風的病人,
十個大概有九個都會說他不能吃豆腐。
即使衛教時告訴他們豆腐不是高普林食物,
有些病患還是堅持他一吃豆腐隔天就會發作,
不肯接受就是不肯接受🤣🤣🤣
🌟🌟🌟豆類會引發痛風嗎?🌟🌟🌟
一篇在新加坡進行的研究(Ref 1),
在1993-1998年間招募六萬多名45-74歲的成人,
平均每位受試者的追蹤時間為11年,
經篩選後被留下的有51,114位受試者,
其中2,167位在追蹤期間被診斷罹患痛風。
結果發現,
以家畜、魚類及貝類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且蛋白質攝取較多的人痛風的風險增加;
黃豆類、豆莢類攝取得較多的人,痛風的風險降低。
另外一篇文獻回顧則提出(Ref 2),
他們回顧的六篇流行病學研究當中,
沒有任何一篇發現黃豆的攝取量與高尿酸、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相關。
而且有研究發現,
飲食控制約只能使尿酸下降1mg/dL左右(Ref 3)。
因此要把尿酸降下來,其實還是要以服藥為主。
🌞🌞🌞痛風患者的生活及飲食建議(Ref 4)🌞🌞🌞
1. 維持標準的體重及腰圍:若體重過重應慢慢減重,不宜快速減肥或斷食,以免因細胞大量崩解產生尿酸而導致痛風發作。此外應將腰圍維持在標準範圍內 (國民健康署標準:男性 ≤90 cm,女性 ≤80 cm)。
2. 適量增加身體活動:根據國內某大型健診資料庫的分析研究顯示身體活動與高尿酸血症患者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顯著相關性;因此宜建議患者進行適度、有效的運動。
3. 維持適當水分補充:水分缺乏不足時可能誘發痛風的發作 ,且在適當和適量的補充水分後 3-4 天,血尿酸值常可回復到正常值。適當和適量的補充水分是痛風發作,或者惡性腫瘤化療後引起急性痛風發作以及減少尿酸結石形成中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4. 醣類方面:所有五穀根莖類皆可食用。
5. 蔬果類方面:蔬菜類除曬乾香菇和紫菜不宜大量食用外,如豆芽、豆苗皆可食用,水果則無禁忌。
6. 蛋白質方面:對含有高嘌呤的食物如內臟,海鮮類 (海參、海蜇皮除外),宜減少攝取。
7. 乳製品方面:文獻指出每日攝取超過兩杯玻璃杯量的牛奶可以降低 50% 的痛風發生率。另外一個為期四週時間之臨床試驗發現,完全無乳製品的飲食 (dairy-free diet),會增加血尿酸濃度。
8. 油脂方面:由於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需避免大量食用。
9. 酒精及含果糖飲料:酒精及含果糖飲料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影響尿酸排泄,並且本身會加速尿酸的形成,故患者應避免酒精及含果糖飲料 (碳酸飲料、柳橙汁等),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咖啡及茶則無限制。
Reference:
1. Teng, G.G., Pan, A., Yuan, J.‐M. and Koh, W.‐P. (2015), Food Sources of Protein and Risk of Incident Gout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67: 1933-1942. doi:10.1002/art.39115
2. Messina, Mark; Messina, Virginia L and Chan, Pauline. Soyfoods, Hyperuricemia and Gout: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Data [onlin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 20, No. 3, 2011: 347-358.
3. Burns, C.M. and Wortmann, R.L. Latest evidence on gout management: what the clinician needs to know.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2. 3 (6): p. 271-86.
4. 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http://www.rheumatology.org.tw/news/newsupload/N20161014151627_2016%E7%97%9B%E9%A2%A8%E6%8C%87%E5%BC%951014.pdf
#營養麵包 #呂孟凡營養師 #闢謠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 #歡迎分享
尿崩症診斷標準 在 蔣絜安 靚台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協助分享)剛傳出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看到日本的類似案例,因此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都沒有達到這4個前提,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
尿崩症診斷標準 在 逆齡抗癌汪郁榮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幾天才剛和大家說社區感染很難避免,當前必須努力盡量延後社區感染的時間,昨天晚上就出現了一個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
以下內容源頭同意可以自由轉貼分享,主要是希望大家不要太恐慌哦!
看到死亡跟社區這兩個詞,大家難免會緊張,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這個作法是合理的,因為日本有類似狀況,在我們檢驗能量足夠時回溯去查看看)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還沒真的達到這4個前提(確診者有中港澳接觸史,但還沒辦法確定一定是中港澳的境外人士傳染),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
尿崩症診斷標準 在 陳賴素美 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協助分享)剛傳出國內 #首例 因 #武漢肺炎 死亡的案例,也引起是否有 #社區感染 的疑慮。我們快速整理以下重點,希望幫大家合理評估現在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到底第19例患者發生什麼事?
首先,第19例患者,是61歲男性,在1/27出現症狀,本身無出國旅遊史,但他是白牌計程車司機,多數的客人是中港澳旅客,2/3被診斷為「肺炎」(注意,此時非診斷為武漢肺炎),接下來在2/15死亡。
會發現這名案例,原因是我國看到日本的類似案例,因此自2/12起,只要是全國各醫療院所通報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流感篩檢是陰性的患者,全部都再檢驗一次武漢肺炎病毒。總共檢驗了113件檢體,這個案例是唯一的一名被驗出的確診者。
確診之後,防疫人員再趕快追接觸史,掌握79名密切接觸者,目前已經完成73人採檢,其中60人檢驗是陰性,一名陽性。目前第20例是第19例的親屬。
這個第19例,依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是抓不到的,幸虧現在檢驗的能量逐步擴大,因此在2/12起開始回溯去加驗檢體,才有機會發現。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國內防疫人員輕忽,而是規劃檢驗標準時,要考慮到檢驗量能。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你把標準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到底這是不是社區感染?
第19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接觸史。因為他接觸了許多的中港澳旅客。但他在進入病房之前,還是有可能接觸了其他人,目前已經努力追查篩檢中。
今天陳時中部長有特別說明,社區傳播的意思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
而社區感染的定義有
1.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
2.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染感案例
3.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
4.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
目前台灣都沒有達到這4個前提,但目前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目前努力做好疫調與防護鍊,以作好預防。
#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準備戰略物資」,包含口罩、消毒液、防疫人員的防護衣。還有很重要的檢驗能力,現在我們可以在四小時內檢驗完畢,而且一天的檢驗能量已經可達到1000個檢體以上。
除了原本的阻絕病毒於邊境以外,醫療人員面臨的是「可能的感染者」進入醫院,現在的發燒篩檢站、醫療院所的動線規劃,以及防疫人員的防疫物資,都已經嚴陣以待。
我們會不會爆發社區感染?目前的狀況,沒人敢說不會。但以我國目前的戰備狀況,如果民眾沒有混亂、不要隱匿疫情、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有發生社區感染,也很有機會讓疫情處理在可控的程度內。
努力配合防疫政策,沒必要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這段時間避免航空旅行。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我們的防疫負荷。(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者是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這次死亡的案例,患者本身也符合中高齡、本身有慢性疾病(B肝跟糖尿病),和之前對這個疾病的了解,也就是死亡案例多數會是中高齡的慢性疾病患者一致。因此年輕人一樣請配合 #我OK你先領 的政策,把口罩優先給高危險的族群使用。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
媒體也很重要,今天已經看到有媒體下標「暴增兩名案例」,誒,一天增加兩名個案叫做「暴增」嗎?各種聳動的標題就是要製造國人的緊張,請大家要有點免疫力,不要被這種標題嚇到。你接下來一定也會看到一堆什麼失守啊、淪陷之類的標題,但以我們看來,這跟真正的疫情失控還有很大的距離啊...
之前就說過,武漢肺炎的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團體戰。在我們國外的疫情沒有獲得控制之前,國內的挑戰就會持續。恐慌的人會用跑百米的速度去反應,但我們在跑的是馬拉松,不要讓自己過度緊張導致跑不到終點。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我們的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這個島嶼上的多數人一起順利渡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