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尖端生物科技股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尖端生物科技股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尖端生物科技股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尖端生物科技股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場新冠肺炎大流行為疫苗製造商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生物技術公司開發mRNA疫苗的成功案例,為他們帶來了利潤上爆炸式增長。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新冠疫苗接種將會是長期性的。 莫德納疫苗和輝瑞疫苗,同樣都是採用mRNA蛋白質指令技術。但是但不同於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BNT生技公司的創辦夫妻,是...

  • 尖端生物科技股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5 15:00:57
    有 4,608 人按讚

    這場新冠肺炎大流行為疫苗製造商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生物技術公司開發mRNA疫苗的成功案例,為他們帶來了利潤上爆炸式增長。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新冠疫苗接種將會是長期性的。

    莫德納疫苗和輝瑞疫苗,同樣都是採用mRNA蛋白質指令技術。但是但不同於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BNT生技公司的創辦夫妻,是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將免疫學,應用於癌症治療研究的學者,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的CEO班塞爾,既非生物科技學者也不是醫師,他不是莫德納的創辦人,是一位法國工程師。

    2020年3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會見全球最大的生技和製藥公司的CEO,他在這場白宮圓桌會議上一鳴驚人。在場其他專家和醫師,沒人敢下注保證一定能夠成功地,迅速地,完成新冠疫苗的研發,只有他敢承諾將在幾個月之內完成。立刻吸引了川普撥款押寶製藥產業裡的無名小卒莫德納。

    班塞爾在2011年加入2010年才創立的莫德納生技公司,他看到了用mRNA的全新技術,徹底改變製藥產業的一場未來革命。莫德納在2020年4月,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時,已收到美國政府撥款4.83億美元的資助,超過對其他任何製藥公司的補助。2020年5月莫德納疫苗,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公告,讓Moderna的股價一飛沖天。莫德納在7月啟動了第三期臨床試驗,2020年12月18日,美國FDA批准了mRNA-1273的緊急使用授權,這也是莫德納創立十年以來,第一款獲得FDA批准的產品。

    莫德納預計2021年在全球生產5至10億劑疫苗。製藥產業開發一種新的藥物,平均需要15年的時間和10億美元,莫德納只花了十年。班塞爾的膽識與堅持,不但使他在新冠疫情的危機中抓住了,讓莫德納化身成為全球疫苗領先者的轉機,也讓許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拯救了成千上萬條寶貴的生命。

    {內文}
    在災難片和真人秀之間,這是一個奇怪但非常真實的場景。2020年的3月2日,川普在白宮會見全球最大的,生技和製藥公司的CEO。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 佛奇:無論你是多快,最快也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美國總統 川普( 2020/3/2 ):我比較喜歡「幾個月」,聽起來更好。

    大多數的公司談起疫苗,都要到2021年左右,輪到莫德納的CEO斯特凡·班塞爾,他對總統這樣說。

    莫德納CEO 班塞爾:獲得人體數據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然後它將允許我們選擇治療劑量,然後就立刻開始第二階段的測試。
    美國總統 川普( 2020/3/2 ):所以你說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你就會得到疫苗?
    莫德納CEO班塞爾:對,第二階段。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你有的不是疫苗,是進入測試的疫苗。
    莫德納CEO班塞爾:是的。第二階段。

    引起川普注意的不是他的法語口音,而是在場其他專家和醫師,沒人敢下注保證一定成功的新冠疫苗,他敢。

    莫德納CEO班塞爾:謝謝總統先生您的邀請,我是莫德納的CEO班塞爾。

    如果莫德納與輝瑞疫苗都是採用,蛋白質指令的mRNA技術,這也是ModRNA莫德納原名裡的字母。但不同於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BNT生技公司的創辦夫妻,是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將免疫學,應用於癌症治療研究的學者,班塞爾既非生物科技學者也不是醫師。斯特凡·班塞爾是最近進入富比士排行榜的法國人。成功開發莫德納疫苗之後,成為億萬富翁。一張幾個月之前沒沒無聞的面孔,現在是抵抗新冠病毒家喻戶曉的英雄。

    莫德納CEO 班塞爾:可以確信的是疫苗接種將會長期進行,因為病毒未來不會消失。

    班塞爾於1973年出生於法國馬賽,20歲進入法國著名的中央理工學院,唸的是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但是他和其他同學不太一樣,他還選修了遺傳學和日語,而且每天早上都閱讀華爾街日報。1995年,他選擇到法國生技公司Bio Merieux,是傳染病診斷領域的巨頭之一,在日本東京的分公司實習,正好是大腸桿菌爆發的那一年,這場流行病讓22歲的班塞爾印象深刻。

    法國France 2新聞主播Caroline Roux(2020/6/25) :斯特凡·班塞爾,您的求學生涯非常優異,從法國最好的學校畢業,你也曾在法國梅里埃生技公司Bio Merieux工作過,當時要怎麼樣才能讓您留在法國?

    莫德納CEO班塞爾: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很長的答案。

    畢業後他成為這家法國生技公司,在日本的銷售總監,對他器重有加的老闆,提供他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MBA學位,他在波士頓遇到了他的妻子攝影師Brenda。2011年他辭去了,梅里埃生技公司CEO的職務。

    莫德納CEO 班塞爾:其實去美國就是為了接觸到,來自哈佛的尖端科技。

    這是一個簡短而誠實的回答。2010年四位生技專家Rossi、Langer、Afeyan、Chien,創辦了莫德納ModRNA,但是缺少一位運籌帷幄的戰略領導者。當時莫德納只有一名員工沒有辦公室。他們找到了班塞爾,班塞爾看到了用mRNA的全新技術,徹底改變製藥產業的未來革命。當他的妻子Brenda問他成功的機率如何,他列出了風險、減薪、成功機率小於或等於1%等。妻子Brenda回答他「不要像法國人一樣思考」,「你會找到辦法做到的」。

    法國France 2新聞主播Caroline Roux(2020/6/25):為什麼您的生技公司這麼有信心?從一開始就信心滿滿地強調,我們一定會找到疫苗,而且會很快就找到?
    莫德納CEO班塞爾:我認為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我們很幸運,因為這個病毒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並不是很複雜,想像一下H.I.V.(愛滋病病毒),H.I.V.出現已經四十年了,但我們一直都沒有找到疫苗。我們曾經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合作研發過另一個新冠病毒的疫苗,我們在動物身上獲得了很好的結果,在傳染性方面我們可以很順利地,將臨床實驗前期的結果,轉化為臨床數據,所以我們很有信心。

    在2020年3月2日白宮的圓桌會議之後,第二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立刻通過核准莫德納進行臨床試驗。不到幾個星期之後,莫德納在2020年4月,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時,已收到美國政府撥款4.83億美元的資助,超過對其他任何製藥公司的補助。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正在對人體進行莫德納疫苗的試驗(2020/5/2),而沒有等待動物試驗的結果。這是疫情爆發之前,聞所未聞的速度。同時(莫德納)公司也已經準備進行量產,完全只能希望它能得到批准和立即分發。

    但是爭取加速與時間賽跑,和匆忙地壓縮時間,有什麼差別?科學的時間不等於金融的時間,美國生物科技界開始懷疑班塞爾,他是誰?「一個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法國人」,「他不是生物科技專家,卻承諾一個許多專家都失敗了的成功」。還有他總是要找到更快的解決方案,也逼走了多位無法承受壓力的合作夥伴。

    莫德納CEO 班塞爾:我們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合作,在於我們從承擔財務風險的角度,對所有能夠縮短開發時間的方法,進行分析。為此我們承擔了巨大的財務風險,這正是美國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差不多是五億美金來進行臨床試驗。但是在關乎人體的安全考量上,我們沒有冒任何風險。

    2020年5月莫德納疫苗,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公告,導致Moderna的股價一飛沖天,班塞爾的財富被評估高達35億歐元,這似乎也符合他的格言「要么做大,要么回家」。

    莫德納CEO 班塞爾:我們冒的風險是還沒有得到有效結果,就要開始進行生產。就像我們所說的臨床試驗要到秋天才開始,屆時疫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我們不能等到秋天才開始生產疫苗。從公衛的角度而言,這將會是非常糟糕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疫苗成功了,我們卻只有幾百萬劑而不是幾億劑,所以我們正在做的是:冒險生產疫苗。

    莫德納在7月啟動了第三期臨床試驗,2020年12月18日,美國FDA批准了mRNA-1273的緊急使用授權,這也是莫德納創立十年以來,第一款獲得FDA批准的產品。
    疫苗接種賽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製藥商莫德納即將提供2億劑疫苗。這些疫苗被安置在Catalent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製藥廠之一,每週7天24小時趕工大量生產疫苗。
    莫德納在美國印地安納州的疫苗產線,生產廠房占地約100萬平方英尺,員工人數已經加倍至三千人,24小時趕工生產疫苗,現有2億劑疫苗正在進行出貨品管檢驗。

    Catalent Biologics 項目管理主管Alyson Norrick:我們會在未來數年持續生產他們的疫苗,如有需要還將計畫生產補強劑。

    莫德納預計2021年,有望在全球生產5至10億劑疫苗。製藥產業開發一種新的藥物,平均需要15年的時間和10億美元,班塞爾的mRNA冒險之旅只花了十年,但卻是走了十年鋼索的大膽與驚險。班塞爾的膽識與堅持到底的毅力,不但使他在新冠疫情的危機中抓住了,讓莫德納化身成為全球疫苗領先者的轉機,也讓許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拯救了成千上萬條寶貴的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VpJDd_ArA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TVBS%E6%96%87%E8%8C%9C%E7%9A%84%E4%B8%96%E7%95%8C%E5%91%A8%E5%A0%B1TVBSSisysWorldNews?app=desktop
    並開啟🔔

  • 尖端生物科技股價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9 09:20:51
    有 1 人按讚


    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 尖端生物科技股價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6-25 22:30:01
    有 39 人按讚


    【觀點】中國企業準備與全球最大製藥商一較高下

    投資者指出,中國醫療保健行業可能誕生下一個巨頭。八年前,來自匹茲堡的企業家歐雷強(John Oyler)準備在北京成立生物技術公司時,有人提醒他,在中國嘗試藥物研發是選錯了地方。「你在那裡搞不出什麼創新,」投資者以此拒絕了他的提議。

    歐雷強堅持了下來,自己拿出1000萬美元投資,讓他的百濟神州公司(BeiGene)順利起步。隨後,中國政府開始對規模1220億美元的中國藥品市場進行大規模監管改革。資金紛紛湧入,現在投資者認為中國醫療保健行業可能誕生下一個巨頭,甚至會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集團。

    百濟神州目前在納斯達克的市值約為90億美元,是2016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七倍左右,其實驗性抗癌藥物受到全球的密切關注。過去幾十年,中國製藥業只生產廉價的仿製藥,而該公司的異軍突起標誌著這個行業的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百濟神州公司外形閃亮的研發中心到遍佈全國的大型生物科技園區,中國各地實驗室的眾多科學家都在爭相追趕並超越西方同行。他們在先進癌症療法和基因工程等領域加班加點地工作,還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有力支援,政府希望打造醫藥行業的本土領軍企業。

    投資者蜂擁而來,他們希望中國強大的經濟引擎將改變這個新興行業的命運。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資料顯示,中國醫療保健行業的風險投資規模已經從2013年的10億美元激增至2017年的117億美元。

    「這裡有一種信念,我們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相提並論,」現在擔任百濟神州首席執行官的歐雷強說。「當中國政府表示確保這個行業在中國發展良好時,你最終會成為全球領軍企業。」

    根據研究機構Iqvia Holdings Inc.的資料顯示,由於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病例數量的激增,中國藥品銷售額預計到2022年將升至高達1750億美元。中國現在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

    多年來,全球製藥商主導著創新藥物在本地市場的銷售,而百濟神州等中國企業希望從他們手中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按照計畫進行的話,中國企業希望全球各地都使用他們生產的藥物。

    2015年,中國政府出臺措施對幾十年來放慢藥品審批速度、抑制藥物創新的規定進行改革,這些舉措也促進了中國藥企的發展。目前,與此前的審批流程相比,創新型新藥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大為縮短。

    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旨在實現中國製造業的升級,重點包括新靶向療法、抗體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同時努力實現幹細胞等技術領域的突破。

    所有這些優勢都有助於中國企業快速掌握尖端技術,比如利用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CAR-T療法。雖然這種療法是在美國發明的,並已經在美國上市,但是這類藥物目前在中國開展的臨床試驗數量與美國不相上下。與此同時,在基因編輯等敏感領域,中國實驗室在將新技術應用於人類方面受到的倫理和政策限制也較少。

    「他們正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標準來看,他們在這方面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人難以置信,」凱利投資(Clearbridge Investments)駐紐約的生物科技投資人戈登(Marshall Gordon)說,他最近結束了對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訪問。

    中國政府對其重要產業成功升級的歷史頗為悠久。在21世紀初,阿裡巴巴和騰訊等公司還不為人知。可是不到十年,互聯網使用量激增,大量私募資金湧入市場,中央政府推出優惠措施,使這些公司成長為全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巨頭。

    外界對中國製藥行業可能出現類似提升的樂觀情緒,讓中國生物科技個股炙手可熱,即使最近出現了股價回檔。從2016年年初以來,研發CAR-T療法的金瑞斯生物科技公司(Genscript Biotech Corp.)的股價已經飆升了16倍以上。為客戶開發和製造生物藥品的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Wuxi Biologics Cayman Inc.)在香港上市以來,股價在一年時間內增長了約三倍。
    然而風險依然很大。大多數中國企業仍要等待其藥品獲得批准,國內還沒有自主研發的主要新藥。此外,中國的許多生物技術創新成果還不包括突破性的新治療方法(所謂的同類首個療法)。

    「他們仍然是以更高效或更好的方法重複西方科學家實現的核心創新,」奧博資本(OrbiMed Advisors LLC)亞洲基金的聯合創始人王健(Jonathan Wang)說。王健表示,在研發的早期階段(往往是保密的),更多的中國企業正在研究同類首個療法。
    戈登表示,目前他的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金額很少,不過他認為這個行業正在快速成熟。

    「這個行業仍處於初期階段,」戈登說,「我認為他們再過10年或15年也不會有美國那樣的生態系統。但是我認為在今後五到七年內,如果你是生物技術投資者,你將無法忽視來自中國的公司。」

    作為中國最大的創新藥物開發商之一,百濟神州既反映了成功企業的風險,也反映了他們的潛在優勢。該公司的核心產品是名為Tislelizumab的藥物,屬於PD-1或PD-L1抗體的新熱門癌症療法。這種療法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腫瘤。

    默克公司(Merck & Co.)、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 Co.)和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等國際競爭對手已經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上推出了這種療法。但是歐雷強表示,他的公司正在努力證明其藥物將是增強型的PD-1療法,這種治療通過減少禁止某些抑制免疫系統完全侵蝕腫瘤的作用,使其有別于外國競爭對手。

    百濟神州公司計畫在2018年提交申請以獲得中國政府批准。摩根史坦萊分析師估計,如果新藥獲批上市的話,百濟神州的全年藥品銷售額有望在2030年達到峰值,高達23億美元。該公司已經與總部位於美國的Celgene Corp合作進行部分全球試驗。
    不過,歐雷強也承認新興生物科技行業存在各種風險:如果進展不順利,不熟悉藥物研發複雜性的投資者往往會撤資,讓公司陷入資金困境。

    與此同時,更多的資金可能會流入中國的生物技術行業。香港證券交易所開始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華興資本(China Renaissance)美國跨境醫療投資銀行業務主管Debra Yu預測,這將為該行業帶來新投資者,包括來自美國的投資者。
    「我相信在五到十年的時間裡,讓全世界民眾受益的幾個全球巨頭將來自中國,」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前輝瑞中國區經理吳曉濱說,「我不知道是哪些公司,但他們將是中國企業。」撰文/彭博新聞社

    #中國 #醫藥產業 #生物技術 #彭博社 Bloomber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