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少子化英文翻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少子化英文翻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少子化英文翻譯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個外國人做的影片,把美國為什麼不支持台灣獨立,以及台灣的現況,整理得蠻好的。 - Why the U.S. Doesn't Support Taiwanese Independence / PolyMatter https://youtu.be/cA8VoY3dUFU 關心台灣的朋友,蠻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夫夫之道 FuFuKnow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UB CC〗 夫夫的新手爸爸體驗,好累卻好珍貴。 去年一月,我們參與靜宜大學大傳系第12屆的畢業製作。 由「Woman愛睏影像製作團隊」所企劃的實境節目秀《當我們ㄊㄨㄥˊ在一起》 在四天三夜的時間裡,與另外兩組同志家庭相處, 並協助照顧小小孩!體驗新手爸爸的感覺。 然而會有這樣的節目源自於...
-
少子化英文翻譯 在 夫夫之道 FuFuKnow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21 21:00:14〖SUB CC〗
夫夫的新手爸爸體驗,好累卻好珍貴。
去年一月,我們參與靜宜大學大傳系第12屆的畢業製作。
由「Woman愛睏影像製作團隊」所企劃的實境節目秀《當我們ㄊㄨㄥˊ在一起》
在四天三夜的時間裡,與另外兩組同志家庭相處,
並協助照顧小小孩!體驗新手爸爸的感覺。
然而會有這樣的節目源自於團隊想要探討「家」的形式,
他們認為「家,不單單只有一種形式,
只要我們認為它是一種歸宿,是心停泊的港灣,
它可以給任何一個人溫暖的感覺
這就是所謂的家。」
今年是同志婚姻專法兩週年的日子,
但同志家庭的權益仍受到忽視...
如同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所提出的「少子女化對策納入同志家庭」提案,
關注到修正人工生殖法、子女親權、收養等等議題,
需要你我一起支持與關心。
很開心能夠參與到這麼珍貴的企劃,
很開心能夠認識另外兩組超級可愛又給予我們很多正面影響的同志家庭,
很開心看見這個世代的學生對性別的重視與關心。
那是令人難忘的四天三夜,
用這支珍貴的五十分鐘的影片,
和大家分享關於愛的故事。
🙏歡迎訂閱我們頻道並把這支影片分享給更多人吧!
🙏英文翻譯:小藍
❤️團隊成員「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監製 余國強老師
製作人 方妍茹
攝影 林之詠
剪輯 張瓊文 林之詠
後製 何庭瑩
美術 吳芳瑜 張瓊文
成音燈光 廖淨緹
😍歡迎關注IG
夫夫之道➡️fufuknows
Leo➡️heyitsleo_kai
阿凱➡️eyo_wang
#PRIDE #LGBT #GAY
少子化英文翻譯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個外國人做的影片,把美國為什麼不支持台灣獨立,以及台灣的現況,整理得蠻好的。
- Why the U.S. Doesn't Support Taiwanese Independence / PolyMatter
https://youtu.be/cA8VoY3dUFU
關心台灣的朋友,蠻可以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從英文世界是不是真的可能理解台灣的現況。
雖然是英文,但你可以開英文字幕,然後選自動翻譯,讓他變成中文。自動翻譯雖不精確,但配合一些簡單的英文聽力,吸收沒有問題。
多數的內容我都認同,尤其他提到,其實年輕世代越來越認同臺灣,所以時間過去,臺灣會越來越臺灣,而越來越不中國。
這個論述沒錯,只是少了對目前險況的描述,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年輕人佔可投票數仍是少數,而且受傳統國民黨教育的老年人,至今依然佔據臺灣政商媒體的重要位置。
即使我們有自己的台灣人總統,蔡英文政府在事務階層也做了很多的篩選與保密,才有今天的台美關係、軍事信任、政治合作等。
而韓國瑜出來選總統,依然有 550+ 萬票。這些都是臺灣現況仍值得關注的細節。
我把這些也寫在 YouTube 留言區,也給製作這個主題的主人鼓勵,希望促進更多外國知識階層對台灣的認識。
少子化英文翻譯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少子化英文翻譯 在 MSN 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二○一七年,台北市芳和國中為了轉型實驗國中開了兩場說明會,共有約三百人參加,轉型消息露出後,芳和實驗國中臉書專頁不斷有家長詢問招生資訊,「台北市第一所實驗國中」備受矚目。 芳和實驗國中在今年一月底公告招生簡章,預計招收七年級四個班,每班二十四人。二月底三月初登記報名(三月二日截止),學區內入學者排定正取生三十八名、大學區入學者排定正取生五十八名,正取生還需參加新生課程體驗營以及家庭晤談、再辦理報到。學校將採三學期制,除了助於主題課程的規劃,也調配學習與休假的時間,讓學生維持學習動能。 芳和實驗國中會發展以探索式學習學校(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ELS探索式學習)為典範的各種跨領域、主題統整、問題導向、重視非認知素養等課程,建立學生與真實世界連結需要的知識與能力。 目前學校預計每年的第一學期,安排連續三天的外展活動,包含單車、山野、城市定向,希望學生鍛鍊身心,也藉由團隊活動培養品格。 考量學生的學力與會考,芳和實驗國中仍會保留部頒課程,即八大領域學科,但是會活化教學,如使用分組學習、科技導入、設計思考等方式;實驗創新課程則包含主題課程、家族時間、自主規劃時段等。主題課程主軸為「走讀世界、壯遊人生」,由相關領域學科的老師提案、設計與執行課程。 少子化危機變轉型契機 受到少子化與周邊學校競爭的影響,芳和國中學生人數下降,從二○一一年十五個普通班,減到目前十個普通班,加上台北市正在整併小校,學校存續成為問題,也因學區規劃關係,芳和國中許多學生的家庭背景、居住環境較為弱勢,學生的學業表現也連帶相關,升學成效不佳造成學生外流,老師信心也受到打擊,教學上也難嘗試創新。 學生人數減少的危機,卻成為芳和國中轉型為實驗學校的轉機,也是讓學校重振旗鼓的機會,更特別的是,這是一場老師們由下而上發動的轉型。 二○一六年八月剛接任校長的黃琬茹憶起,當時學校找新校長、表示校內有七○%老師連署想走實驗教育時,她十分驚訝:「我想說,天啊!這個學校難道是新進老師、年輕老師很多嗎?為什麼觀念走那麼前面?」 直到黃琬茹為了做簡報而查閱芳和國中師資結構時才發現,雖然也有大學畢業應屆考上的年輕老師,但是校內四十位老師平均四十二歲,比她過去服務的兩所學校都還要高,而這群「老鳥老師」並非坐等退休,反而走上一條充滿未知的教學路。 打破體制 ,思考自己的路 今年八月十五日是芳和實驗國中第一學期的開學日,一群體制內教師和校長,如何在短時間內凝聚力量,規劃實驗教育課程,走出自己的轉型之路? 實驗教育對多數體制內老師來說是新概念,因此對於教育理念、課程規劃等,內部需要不斷討論。 除了校長和老師隨時交流想法的Line群組,轉型初期校內就召開「實驗教育共識會議」,光是一學期就開了七次。會議中,教師團隊便不斷思索學校的實驗教育到底要走什麼方向。 起初問題很多,資深老師紀淑琴說:「我們都是體制內老師在想像體制外的教育,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每個人都發揮你想像的那塊實驗教育,用不同角度去對同一件事情做對話。」黃琬茹形容這半年像「撞牆期」,共識難形成。 例如有老師覺得、既然要走實驗教育為什麼還要照課綱?但也有老師認為,畢竟是公辦公營學校,學生將來可能比較沒有能力做其他出路選擇,仍必須透過會考才有辦法升學,也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涯發展,因此仍要顧及學力。對於學校課程到底要開放到多大程度,老師們在討論時便有不同聲音。 到了二○一七年上半年,內部會議從上學期三到四個星期一次的共識會議,轉為一到兩星期一次的課程研議小組會議,團隊溝通更密集,助於問題提出與處理。 摸索實驗教育課程時,芳和國中積極引入外部資源,與領域專家交流。起初,芳和國中想在原有的戶外課程上做發展,在學校老師建議下,黃琬茹聯繫冒險教育專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謝智謀。謝智謀建議黃琬茹發展探索式學習學校,並推薦她聯繫推廣ELS教育的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 相談時,廖炳煌將探索體驗教育如何發展到探索式學習學校的脈絡介紹給黃琬茹。ELS學校照顧弱勢學生的背景,課程特質、想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等,都與芳和國中契合,使黃琬茹更確立芳和國中要走的課程方向。 雖然有了課程理念,但是在實際規劃課程內容時,老師們還是很難下手,這樣的需求也催生了去年三月中在芳和國中舉辦的「遠征式學習教學與應用工作坊」。廖炳煌介紹,美國一所很有名的ELS學校、北極星小學師生正要去上海做交流,因此黃琬茹便決定將他們請來「現身說法」,讓芳和的老師們得以想像未來要培養學生的模樣。 工作坊中,芳和國中也邀請國內深入研究遠征式學習、看重孩子非認知能力培養的老師劉恆昌擔任翻譯,更加促進老師們吸收ELS的概念。 而為了更了解ELS的課程規劃細節,去年十月芳和國中還派了英文老師呂秋霞到美國當「特派員」參與ELS教育年會。記者採訪時,呂秋霞就在午餐會議上,帶著現場老師從問題討論、分組方式,以及課程內容如何與生活情境結合等,重現她在年會中參加的數學課。 領頭羊教師群做課程改革 做課程轉型,也需要有願意先「撩下去」的老師。去年芳和國中成立了課程研究專案小組,被稱為F4(取芳字諧音)的四位老師,用一間沒在使用的辦公室,像在舊車庫創業一般,研究課程改革。 F4除了安排課程討論會議,也成了老師和校長間的溝通橋樑,例如做為更貼近現場老師的角色,F4向校長轉達有老師已經嘗試在做小跨域課程,校長也鼓勵老師這麼做,新學期、各科就發展了多堂跨域課程。領頭羊老師們的投入付出,也帶動了其他老師的改變動能。 正式轉型實驗學校之前,芳和國中已經在教學與學校制度上「試水溫」。去年十二月,芳和國中先針對七年級學生試做主題課程,課程時間也嘗試連排,「現在最急迫的應該是,方向知道了、做法也知道,趕快開始操作,」紀淑琴說。實際操作未來要進行的實驗課程,老師們也可從中獲得回饋與發現問題、再調整。 特別的是,老師們的心態也開始「轉型」,塑造新的校園氛圍。紀淑琴表示,過去芳和老師很樂於稱讚學生的表現,例如學生找老師背書評分,老師會認為學生有背就很棒、給孩子高分。 然而未來學校要轉型的ELS教育,看重的是學生的高品質產出,因此現在老師們也會開始以「高品質產出」心態來看學生的表現,指出學生需要加強的地方,讓他們再練習、再挑戰。 在這段轉型過程中,芳和國中老師們將ELS手冊上的文字,化為實際行動,邊嘗試邊學習,彼此也在其中凝聚共識,逐漸為學校帶來新氣象,也持續為招生做準備。 延伸閱讀: 過來人家長提供實用建議:走入實驗教育前,必看12關鍵問題 台北市教育改變從國中開始,期待7所國中轉型實驗完全中學 實驗教育法3年,為什麼公辦民營實驗學校成長緩慢 蘭嶼實驗高中:教課前,老師先當「蘭嶼的學生」 和平實小:期末評量不考試,找爸媽來闖關 #親子天下 #實驗教育 #親子關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