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小隱心理諮商所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小隱心理諮商所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OrcaKW (Orca.小元)看板WomenTalk標題Re: [閒聊] 心理諮商是不是已經算...
小隱心理諮商所 在 好日曆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8:16:49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只有先愛自己,讓自己發光,你才有可能得到真愛。 - 在你的生活經驗裡,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那些本該最能支持你、給你滿滿力量的親密關係 反而成為製造最多沉重傷痛的無情機器 其實這些衝突和關係中的挫折 常常不是任何一方的錯 甚至是從雙方對彼此的善意變質而來 深究下來,或許是因...
身為一位諮商所在學學生,看到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尋求諮商協助感到非常開心 :)
以下的內文將分為三部份,希望能藉一點案例和經驗分享,回答原po及推文的一些疑惑,
若各位有疑問,或前輩先進看到疏漏,請不吝指教~
一、「聊天」與「諮商」的差別?
二、為什麼要找心理師諮商,親友不行嗎?
三、原po的問題如果去諮商,「有可能」得到什麼收獲?
※以下對話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絕對是巧合!
一、「聊天」與「諮商」的差別?
這問題我認為是人們聽到「諮商」二字,常有的前十大問句之一XD
以下以討論「A工作上與主管相處的問題」為例,聊天跟諮商會有什麼不同呢?
聊天(B為當事人的同事或朋友)
A:我主管超偏心的!
B:老闆都嘛這樣。
A:上次為了弄那個案子,我加班了整整一週、結果……(B搶話)
B:跟你說啦,我有一次為了跟客戶提案,花了整整2週加班剪接影片做PPT!
A:喔……
B:然後主管竟然直接把我做的東西當自己的拿去跟大老闆講,現在可紅了!
當主管的都這樣啦!有錯就是下屬的問題,有功就是自己好棒棒!
A:我的主管是沒有這樣啦,但是……
諮商(C為心理師)
A:我主管超偏心的!
C:怎麼說呢?
A:像他上次在大老闆面前說小明這次案子做得很好,可是我也是其中一員欸。
C:嗯,這樣好像讓你覺得不公平、是差別待遇?
A:對啊,明明我們在同間辦公室,大家的情況他應該很清楚吧。
C:那你希望他怎麼做呢?(感謝lineve板友指教>ω<)
A:(思考)……我不知道,但講句鼓勵的話應該不用花多大的力氣吧?
同樣都是談話,聊天與諮商的差別,是心理師(C)的重點永遠放在當事人身上。
因此理想上,諮商時的每句回應,不論是同理還是面質,
都是讓當事人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狀態(情緒、期待等),
當有了這個瞭解之後,便可以去進一步討論要怎麼做才能獲得當事人「想要的」?
以這個案例來說, A一開始是在抱怨主管偏心,
可或許他真正期待的,是「自己的努力有被看見」。
這有可能是他一直以來的議題,需要別人的讚美才能覺得自己是有價值,
但主管畢竟不是父母,不會將我們的需求擺在第一位。
因此若我是A的心理師,在與他確認過這確實是他真正想討論的事後,
會將「建立自己的信心與安全感」做為諮商目標,
讓當事人可以學會「自己鼓勵、肯定自己」。
諮商的過程,便會去討論「是過去哪些經驗讓A覺得別人的肯定很重要嗎?」,
有可能是A家教很嚴,因此習慣徵求父母的同意;
也或許是求學階段遇到以成績對學生差別待遇的老師,
只有獲得老師稱讚的才是「好學生」。
父母、老師與主管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屬「權威角色」,
是對我們生活有影響的重要人物,
因此「得到權威角色的認同」,便成了A潛意識裡一直追求的指標,
諮商的過程就是要讓A看到這點,
並且讓他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不用再事事都以他們的看法為依規。
當透過一次次的梳理澄清,A可能就不再把主管的稱讚看得那麼重(當然有也很好),
每當工作得特別辛苦、或是完成了一個案子,
他就會去買一杯飲料或一小包餅乾享用,當成是給自己的獎勵。
對A來說,他已經將這種原本要別人給才有的肯定,轉而自給自足了。
至於聊天的話呢?通常是當一個人(A)講了自己的狀況,
朋友(B)便以自己的經驗來說「不是只有你遇過啦,我遇到的更慘咧!」
一開始可能是出於善意的安慰,讓他知道「還有人比你更慘」,
不過這下談話的主角卻由A轉到B身上,
若B自己還愈講愈興奮,那A可能也會覺得莫名其妙,因此在心中OS:
「明明是我先講的,怎麼變成換我在聽B的抱怨了呢……」
再者,雖然是諮商所學生,但我也不會只說諮商全部都是好的,
因為的確聽過有人因為感情問題去諮商,
結果被心理師以「如果我女兒跟像你這樣的男人交往我一定會恨你!」訓斥了一頓……
很明顯這位是心理師已經不是以當事人為優先,過度將自己的價值觀涉入,
並不是說心理師不能有情緒和反應(心理師也是人),
而是當有了個人的情緒反應後,能不能從中抽取出對當事人有幫助的內容回應給他?
故心理師的專業與能力,我想便是:
「諮商時我將自己視為工具,一切以當事人為優先;我個人的情緒可以晚一點再處理。」
(糟糕好像寫得太多,以下加速加速~~看到這邊已經超過一半了喔!)
二、為什麼要找心理師諮商,親友不行嗎?
找親友當然不是不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靠北主管老闆是正常不過的事~
但如果這個問題不屬於暫時的情緒(通常罵一罵吼一吼就沒事),
而是已經困擾許久,或每次換工作就會遇到相同的問題(甚至可能曾因此離職),
當事人雖然想好好解決,可他「能接受」嗎?朋友「有能力」嗎?
這在諮商的專業術語叫「雙重關係」,意指當對於當事人已經認識在先,
我們可能就無法保持客觀,很多話也因此說不出口,或不知道怎麼說。
對於以話語做為主要工具的諮商關係來說,這非常可能會對治療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在諮商倫理上是不被允許的。
不只如此,當我們找朋友抱怨,真的是「期待」解決問題嗎?我想這也是值得探討的。
延用第一部份的案例,若A的朋友B問他,「那你希望他怎麼做呢?」
A的反應可能是什麼?
「(沒想過、沉默、然後就被帶過了)」、「所以現在是在怪我的意思囉?!」
我並不是在責罵A難搞,因為A搞不好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心臟強到什麼程度?
而當我們在與朋友抱怨時,通常想獲得是同仇敵慨的感覺,
我們想要的,是朋友跟著一起罵:
「對啊當主管的怎麼可以這樣!」或「那個XXX就是個心機鬼!」
這種同一鼻孔出氣的fu,會讓我們覺得被支持了、有人挺我!
可若朋友以心理師的用語面質他「真的要從主管那獲得肯定嗎?」,
或許原本A自己為心臟夠強可以接受「被親友諮商」,
但面質的效果有一部份是「動搖既有價值觀」,因此一定會感到不舒服,
不過這個不舒服好像又不能夠直接表達……(誰叫自己要找朋友說)
因此下意識採取「欸我只是講講而已,幹嘛那麼認真」的態度迴避這個問題,
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沒化解」或許還是比較輕的狀況,
比較嚴重的後果,是這個「不舒服」沒有處理,
因此A開始將對主管的憤怒轉到朋友身上、朋友覺得「明明是你說要人幫的!」,
大家的初衷都是好意、想幫忙,但反而破壞了原本的友情……
所以為了自己的心臟及友誼,別聽到朋友是心理師就說「那幫我諮商一下」XD
有關諮商的專業與價值,我想在一、二部份就呈現到這邊,
如同感冒去看醫生,醫生的專業是給予正確的「診斷」及「處理」,重心都是在患者身上;
心理師也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的「診斷」及「處理」,大部份是用語言的方式進行。
是否算是常態,我想端視個人怎麼看待「心理問題」,
可能因為生理問題很直觀、很容易做連結,因此大眾很容易接受;
心理的狀況雖然看不到,但不代表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甚至有很多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都已經證實與壓力等心理狀態有關了喔。
三、原po的問題如果去諮商,「有可能」得到什麼收獲?
我無意在這邊做任何形式的諮商,對原po的瞭解也只有幾句話,
因此請當做一種猜測吧。
原po提到很容易受家人影響,因此我想「畫分界線」或許是可以討論的,
也就是「你是你、我是我」的議題,
但對於愈是親密的人,我們的確愈難很清楚地區分「那是你的,這是我的」。
就像我們若遇到個臭臉的路人迎面而來,心裡頂多只會覺得「是誰欠他錢嗎?」,
然後可能幾秒鐘就忘記了,不會造成任何負擔;
可如果現在臭臉的是你的家人、朋友、愛人,
或許便會開始擔心「他怎麼了?」,甚至開始想「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
即便確認了問題不在自己身上,他在煩惱的是工作、考試等問題,
也可能因「自己幫不上忙」而覺得沮喪……
可以體會別人的痛苦、因此感到於心不忍,代表我們是個有同理心的人,
但我想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或替對方承擔什麼。
在能穩住自己的前提去理解、同理親友,我認為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了:)
以上寫了好長的一篇,希望能讓更多人對心理諮商有所瞭解~
有問題歡迎推文,我會盡自己所能回覆 :D
※ 引述《bagaa0823 (bagaa0823)》之銘言:
: 標題可能太武斷....
: 不過我的意思是現在社會風氣
: 好像普遍越來越能接受去看心理醫生
: 對於這樣的看診可能就像是感冒看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樣吧(?
: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講說他有去給人心理諮商
: 雖然可能沒有得到什麼很厲害的建議
: 但確實讓他比較懂得判斷自己的想法
: 也比較會適度放鬆自己,不會每次都把自己搞得壓力很大
: 聽他這樣講完我也有點心動....
: 最近家裡的人一直給我一些"想法"
: 那些想法其實我都不想去配合,但是家人就會因為這樣表現很受傷的樣子
: 這樣一陣子下來,覺得自己心情一直越來越低落
: 像這樣的情形去找心理諮商會有幫助嗎?(雖然我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幫助....
--
小元諮商研修中
學習傾聽。傾聽你的存在,在現在、過去,與未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08.55.6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12052712.A.000.html
※ 編輯: OrcaKW (134.208.55.66), 11/30/2017 22:42:52
評估當事人目前的身心狀態,以做為後續進行治療的參考。
而所使用的「工具」通常是各種「測驗」,像是要測人格、智力、認知能力等等,
再輔以晤談、觀察等方式之後,搭配測結的結果做出衡鑑結果。
這裡所指的心理測驗,
與網路上常以情境題出現、然後要大家選個牌色顏色花色的完全不同!
「心理測驗」從編製依據的理論,及測驗結果是否有信效度,
都是經過嚴謹的研究過程,心理師要能「解測」某種測驗,
也要知道其理論依據及知道結果後怎麼運用這些材料~
有諮商經驗的話,或許也更容易從中學習這樣的技巧~
而且隨著保險的類別範圍不同,可能給付及投保範圍也不一樣。
我會去找管道瞭解的,之後有答案的話會再補充跟站內信你!(筆記起來)
(2017.12.10補充)
病歷的部份我想精神科醫師會接觸得比較多,
因此實際上如何陳述及撰寫的部份,我還要再請教其他前輩。
但「通常」會以「目前症狀符合憂鬱症之特徵」撰寫、而非「憂鬱症患者」,
與任何的病症一樣,要強調的是「當下」的狀況,而不是「這個人=某種疾病」。
若你有疑惑的話,也可以直接問醫生、或直接用自己的健保卡上網查看就醫記錄喔。
至於醫療保險的話,根據問到的結果,是要看各家的保險給付範圍,
這在購買保險時可依個人的需求進行調整,當然費用也可能因此增減。
而若過去有相關的記錄,也得在提供健康檢查表時告訴,
否則若在未誠實告知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可以拒絕給付的。
至於是否給予購買,這又得視情況及程度輕重了,無法直接回答yes/no。
我大致只能回答到這樣,詳細的狀況還是得看各家保險公司的規定,
簡而言之,保險公司也是在做生意賺錢、評估這個保單有得賺才會給投保,
並不像健保有社會福利的性質。
翻成白話這就叫「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他可能會有什麼情緒感受」,
通常人緣好、或覺得對方很貼心的朋友,身上多少都會有這種特質~
只是要留意別因朋友同事覺得和你講話太舒服溫暖(覺得全世界只有你懂他),
因此變成垃圾筒、一直接收負面情緒,甚至影響自己喔 :)
我也有這樣的朋友,彼此珍惜:")
的確是開放性問句更適宜,但之後回應我就編不下去啦XD"
謝謝指點:")
(12/01更新,該句有編輯過了,謝謝指點>ω<)
從有身心科的醫院開始會是個選擇,而若您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方向話,
或許也可以以此為關鍵字,搜尋附近的諮商資源喔!
祝找到合適的心理師 :)
心理師就是要協助你的,因此在你願意的情況下、各種表達都是更瞭解你的方式。
我自己也曾在諮商室大哭,
但哭過後,有種「好像很久很久沒好好哭過了呢~」的坦然。
(諮商室的衛生紙也一定準備充足,放心用吧~)
因此從說話語氣、採用學派等,有多少心理師就有多少種風格~
這跟找醫生或許有點像呢,有人喜歡強勢一點的、覺得醫生這樣可以讓自己很安心,
也有人喜歡醫生比較溫和有耐心一點的,這樣才能放心問很多問題;
有執照的醫事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因此基本功絕對是有的,
其他或許就是fu跟頻率有沒有對上的問題了吧~~
有做了一點調整囉,謝謝 :)
或許你想自己的事要自己解決、不想帶給別人困擾,
但朋友不就是有來有往嗎? :)
這也是我一個朋友教會我的事呢,因為我遇到事情、通常也是自己處理,
有一次真的很煩,就找朋友講了半小時電話。
要掛電話的時候,我向他謝謝、他反而說:
「我才要謝謝你咧,一直認為你是很厲害的人,因此能幫上你我覺得很開心!」
此事讓我學到,其實接受朋友幫忙,可以讓他覺得「自己有價值、能幫助人」的呢~
培養心理師的實習過程,對習實單位有不少規定,包括要有督導等等,
因此目前公司行號裡的心理師,應該都是已經有執照的前輩們~
我覺得這跟生理狀況很類似喔,
一樣都是感冒,有些人如果不是咳到肺都快咳出來了、才勉為其難去就診,
有的人卻是覺得自己似乎頭熱熱的、喉嚨癢癢的,就去給醫生看,
因此說是有很硬性規定嘛,不如說其實是很主觀的感受吧。
比較明確的指標,我想可以從三個方向一起去看:
1. 時間-多久了?
譬如說憂鬱焦慮,如果是幾天,我們會說那叫「心情不好」,
可能多休息放鬆慢慢就好了;
但如果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況狀仍沒有減輕,或許就要稍稍提醒自己多留意一點囉!
2. 影響程度-範圍?多嚴重?
承上,這狀況影響到哪?有因為這樣睡不好吃不下嗎?(突然覺得好像醫生問診XD)
身心會互相影響,因此如果心理有狀況、通常身體會比我們自己更快知道,
像是食欲不振、淺眠、特別暴躁易怒,都是指標喔!
3. 原因-有沒有特定原因?是暫時性(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嗎?
暫時性原因可能有天氣、工作、考試,
像冬天濕冷確實比較容易令人沮喪,
而準備考試的那種高壓感、工作一直被死線追著跑的壓迫,也通通都可能是原因,
只是說有特定原因的話,比較容易做區隔~
但若長期如此,變成即便不在工作場合或考試已經結束了,
仍覺得自己「好像無法放鬆、有哪邊怪怪的」,也是要留意的喔!
我想基本的是「畫分界線」,就是文中所說「你是你的、我是我的」,
並且也要確認自己「現在的情緒跟狀態是ok的」,
不然明明工作一堆了還聽同事抱怨,真的是……(╯〒皿〒)╯┴─┴(我掀)
但愈是親密的親友家人、於情於理都更複雜,這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決定/轉折之一,因此透過諮商協助適應,的確是個選擇 :)
甚至有研究說不少人都是換過好幾個心理師,才找到「適合的」。
當然可以從名氣、個人的發文與回應有個初步理解,
但有很多更細微的「頻率」,或許真的要試了才知道。
而「心理師」這個職業別難免還是有專業權威感,令人不敢/不好意思說得太多。
可如同醫生診斷會問你哪邊不舒服?是如何的不舒服?
(例:肚子痛也有分像持續性被人揍的痛,跟像有東西在滾動的痛。)
在真實的情況下,你的回饋都是最「正確」的、因為那就是「你的」,
若能好好表達出來,即便好像說得不好、即使那是憤怒哀傷,
我想對諮商都是很有效的材料。
因此不用太擔心心理師hold不住而不敢說喔~
(心理師若評估自己真的hold不住,會為你轉介或是找督導的,這是諮商倫理。)
最後,近期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一個概念我很喜歡,叫「二次學習」,
有時候覺得第一位老師講得不清楚、去聽其他老師講得才覺得豁然開朗,
因此覺得第二位老師比第一位「高明」。
可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是因為第一次學習還只見樹不見林,
第二次學習才串起了一切連結,
故並不哪位老師優劣的問題,而是自己有了更多的瞭解。
「生活中所遇到人事物,不論當下的感受是好或壞,都可以從中更瞭解自己」,
我是這麼相信的 :)
還記得自己以前其實蠻麻木的,應此也感受不太到心理師的情緒。
可是愈接近結案,有時候好像也能隱約感覺心理師:
「今天他是不是比較累?」、「好像有心事?」,與我一開始的「麻木」相比,
我開始有各種「感覺」,其實是代表這段諮商「有效」的最好證明~
小小指正一下,是鄧醫師喔、她是精神科醫師~
這是個要小心使用的技術呢!(至少我現在覺得不單單是「講自己的經驗」而已)
通常都是要再三確認「這樣的分享對當事人有幫助」,才會說出來。
說是分享,但也不能像文中第一部份的聊天那樣變成重點在自己身上,
要用得好、真的得很謹慎拿捏。
所以心理師諮商時腦袋是處在高速運轉下啊,絕對不是想講什麼就講XD
現在這個「當下」身上所發生一切事,你有什麼感覺呢?
最近什麼事情最困擾你?是哪個地方困擾?都是可以反思覺察的~
至於年紀、我快30了,班上有五十餘歲的同學,
對諮商來說,面對的是與「人」有關之事,故我覺得有點人生經驗,其實是很加分的呢!
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到graduate板a我ID,我有發過心得文 :)
我在閱讀Carl R. Rogers所著的《成為一個人》時看到一段話,
是我目前對「心理諮商療效」最喜歡的描述。
在治療結束時所萌生的自我圖像,
經過臨床專家的評定(儘可消除人為的偏差)後,認為是適應較佳。
我們知道:
這變化後的自我具有極高度的內在安適、自我瞭解、自我接納、和自我責任感。(p.306)
簡單從學習階段、工作場所、服務對象來做區分的話,我覺得是這樣。
臨床心理師 vs. 諮商心理師
學習內容- 偏重衡鑑診斷 vs. 偏重諮商晤談
工作場所- 多在醫院 vs. 多在學校社區
服務對象-可能是某種障礙症 vs. 多為一般適應困擾
我必須說這樣的比較十分粗糙又不精確(要詳細說可能得再寫一篇3000字的文章……),
而且也都只是相對的情況,也有諮商心理師在醫院服務、你在社區發現臨床心理師。
人類身心交互作用的程度很高,因此原本有可能是心理困擾(例:憂鬱症),
但最後影響了大腦發生病變。
因此無法很明確地切割說「這邊是臨床心理師的、這塊是諮商心理師的」,
都是「相對」值而已喔!
附上兩者的考照科目,或許會有比較明確的瞭解~
臨床心理師
一、臨床心理學基礎
二、臨床心理學總論(一)(包括偏差行為的定義與描述、偏差行為的成因)
三、臨床心理學總論(二)(包括心理衡鑑、心理治療)
四、臨床心理學特論(一)
(包括自殺之心理衡鑑與防治、暴力行為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物質濫用與依賴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性格與適應障礙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五、臨床心理學特論(二)
(包括心智功能不全疾病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精神病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發展障礙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六、臨床心理學特論(三)
(包括飲食障礙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壓力身心反應與健康行為)
諮商心理師
一、諮商的心理學基礎
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
三、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與專業倫理
四、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
五、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
六、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
我想當下的確是令人有點不舒服的,好像你人都還在場、他就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謝謝你的分享,這的確是可以更細緻處理的地方。(hug)
(我也有被諮商過,會唸諮商所的都應該有被諮商過的經驗XD)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其他諮商相關專業人員的看法喔~
先回答第一部份有關諮商跟某些……讓人覺得怪怪的宗教組織有什麼不同?
記得之前女板有看過某篇文說「seafood的聚會也是一種團體諮商」後,
自己也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我目前的答案是,任何的「諮商」、「心理治療」,
目的都是「讓當事人回到他原本的生活之後,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許多怪怪的宗教組織卻是相反的,是把信徒與原有的親友系統隔離起來,
甚至以「你的親友還沒開化」等理由,或硬性或軟性地阻止信眾與外界接觸。
隨著組織聚會的頻繁,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隔閡也愈來愈大,
加上當初為了信仰與原親友決裂,最後支持系統只剩宗教教友,
也就變成除了該組織外無處可去了……
對我來說,「諮商」的目的是讓當事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好面對他遇到的問題,
而非僅只於營造一個舒服安全的空間,單純地給拍拍、說「都是they的錯」。
心理師諮商過程所使用「面質」的技術,我認為用意也在這裡,
是在關係足夠穩固、當事人相信心理師的前提下,心理師挑戰當事人既有的信念,
一部份也是要他負起「在現在的環境下,自己能做什麼?」的責任。
而的確也有宗教也可以達到那些目標~(你好用心看,感動)
我想這並不衝突,健康的宗教的確也是社會支持的一部份,
與家人朋友的角色類似。
因此,並非只有心理諮商才能提升心理健康,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有目標有方向的生活、自我實現的挑戰,
在在都是重要的因子。
心理諮商,我想提供的就是一種協助吧,與醫生開感冒藥腸胃藥相同,
但要真正身強體壯,不會只有吃藥看醫生而已。
最後補充一下,目前坊間某些「心身靈」課程,非出自宗教,
但與心理諮商有些難區辨,甚至造成某些混淆。
我這麼說吧,心理學面對的是「人」,因此只要還生活在社會上,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觀點、生活方式,
因此可以說出「好像有某些道理」的話,也是常理。
但心理學、諮商之所以屬於「科學」,
是因為過往的先輩們用了許多方式去達到科學的「再現性」。
再現性的意思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以同樣的方法,要能達到同樣的結果。
諮商裡常用的「同理反應」、「開放性問句」,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證記錄,
最後整理出「這些這些說話方式,可以引導當事人更進一步探索」。
我個人認為這是與身心靈最大的差別,同時我也完全承認自己就是個麻瓜XD
聽不到高靈的聲音、看不到天使獨角獸,但也不會說這些不存在,只是無法驗證。
而心理諮商的知識是我可以透過學習、練習而獲得,
因此我選擇在這裡安身立命。
(回了好多啊!但我回得很開心、謝謝你的問題,我覺得很幸福 :") )
不知道對你來說,要和你談話、是不是得具備某種「讓你認同的資格」,
比方說像是學識淵博、談吐具有高度的邏輯與縝密等?
請千萬不要認為我在說你這樣不對,因為我自己也曾是個難搞的個案,
防衛心強,加上大概是看了不少書,
故雖然對人生有一堆大哉問、但也有某種自己固執的觀點XD
但我遇到的心理師並沒有想跟我進行哲學辨論,而是帶我去看「我發生了什麼事?」,
潛藏在我的高談論闊底下的,其實是希望獲得某種掌控感、好面對不確的焦慮。
看到這點,我就能跟自己相處了,因為我現在已經知道「即便這樣也沒關係的」。
最後,你說到自己接受了「心病只能靠自己痊癒」這個觀點,
我想到的是,「或許」某種程度而言,你的狀況也成為了對自己的認同?
譬如說「很多人講話都沒邏輯,和這些人說話真是浪費我的時間」,
因此當出現一些社交問題,反而更強化了「不想和別人交流的想法」。
至於這是否需要諮商?我想要看個人覺得這是否是個「困擾」,
如果有人的確就是喜歡朋友少少的、生活淡淡的,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啊,
因為他的「喜好(朋友少少的)」跟「現況(朋友確實少少的)」是符合的;
只有當個人的「喜好(其實喜歡有很多朋友)」與「現實(沒什麼朋友)」有落差,
我才會認為或許可以尋求諮商協助,釐清自己的需求與選擇。
在這趟孤獨的人生,能以自己喜歡的步調走這條路,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謝謝你的分享 :)
確實是一直在跟自己打架啊……(遠目)
要回覆的話是要怎麼回?
猶豫的原因,是我的確感受到某種測試與挑戰(也知道你不是針對我個人),
加上文字是個模糊的工具,是否能表達得好?
如果說錯你會告訴我嗎?我有機會澄清嗎?
雖然我才剛開入學、也還沒實習,但我想這也是心理師每次回話時會有的疑慮吧。
即便是結果論,但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上述的擔心而迴避你的問題。
至於人際關係的「利益」與否,我想這就是怎麼詮釋一個字詞的問題了,
如果朋友不是互有往來、男女夫妻可以讓自己感到開心幸福,
我們好像也就不會選擇跟他們在一起?這樣是「利益」的嗎?
前陣子看動畫《重啟咲良田》裡提到,哲學上有一個「純粹的善」問題。
基本上只要還是個人類,我不認為有人可以達到「純粹的善」,
一定都是懷抱著某種目的採取行動。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希望的是有更多人瞭解心理諮商,
只是我的目的正好回應了不少人的疑問罷了。
再次謝謝你一次次地留言 :)
加上這篇文章設定的閱讀對象是「對諮商不瞭解的社會大眾」,
因此也並不打算花太多的篇幅去定義字詞XD
我想我們的觀點應不互斥,我也同意(未來)諮商時「自己是帶有價值觀跟人性的」,
想要表達的其實只是「諮商時我會以當事人為優先」,
在這個前提下,即便感到憤怒(或許是被投射的),
我會先將其擱置,並將這種情緒以某種對當事人有益的方式回應給他,
而不是直接轉身離開(如果隨便來個路人對我大小聲,我可能的反應)。
至於「工具」二字從何而來,我想是受了Irvin D. Yalom的影響吧,
他在《凝視太陽》裡這麼寫:
「我不厭其煩的跟在學的治療師強調,治療師最寶貴的工具,就是治療師本人,
因此,這工具可得好好磨一磨。
治療師必須對自己有深刻的瞭解,必須相信自己的看法,
而且必須以專業的方式對待病人,關懷病人。」(p.254)
尖銳(?)但並非惡意為之(至少我沒感覺到XD)
在自己經營的部落格上,每隔一陣子也會出現你這樣、讓我在心中「喔!」一聲的留言。
這些留言大部份都不好回覆(XD),但也確實看到是認真思考後的結晶,
卻因為還剛生成,也帶著一種不確定。
或許,更是從留言中看到在過去有一段時間很想找到「人生最終答案」的自己。
而往往在回覆這些留言的時候,也是我覺得做為一個寫文章的人,最幸福的時刻。
何德何能,能與眾多璀燦的心靈相遇。
謝謝你 :")
※ 編輯: OrcaKW (134.208.55.66), 12/07/2017 22:35:44
補充回覆sugar327大。
※ 編輯: OrcaKW (134.208.55.66), 12/10/2017 18:25:55
※ 編輯: OrcaKW (134.208.55.66), 12/11/2017 19: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