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說名字產生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說名字產生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說名字產生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說名字產生器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屏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邀請, 去看了第三期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主軸為「文學在生活中」。 作為前廣告文案,展間起始四面投影牆的訊息量太有趣了, 那是平面的、政治的、街頭的、廣告的、藝文的, 無所不在的文字,輪播快速,但還在眼睛可以捕捉的程度, 只簡單拍了一張照。 好的廣告會反映時代,甚至...

  • 小說名字產生器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8 01:46:09
    有 511 人按讚

    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邀請,
    去看了第三期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主軸為「文學在生活中」。

    作為前廣告文案,展間起始四面投影牆的訊息量太有趣了,
    那是平面的、政治的、街頭的、廣告的、藝文的,
    無所不在的文字,輪播快速,但還在眼睛可以捕捉的程度,
    只簡單拍了一張照。
    好的廣告會反映時代,甚至比時代走得前面一些,
    文學也是如此。

    展覽的架構從口傳文學始動,
    牆上有不同族群的故事,靠近他,
    會有族語說給你聽,這就是一切的起點,
    故事用各種方式流傳、變形、承繼。

    跟著線性歷史走,會來到古典文學,
    台灣人以拼字寫白話文,漢文新文學、殖民文學,
    接著離我們愈來愈近,外省作家與本省作家,
    分裂而又融合,
    大眾的部分還有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
    一路延伸至我們身處的時代。

    每一區都有作品選段,以報夾夾好,
    可以取下一幅放在燈箱閱讀,
    紙張還是有一種魅力啊。

    除了文字節錄外,
    也有一些有趣的文物展出與互動裝置。

    我在三毛在撒拉哈沙漠的車牌前流連忘返,
    觀測玻璃的厚度(?),小時候讀過的篇章都浮上來了,
    就是這片車牌與車載著三毛移動啊,好想摸摸它(不可以)。
    還有小部分林海音的大象玩偶收藏,
    尹雪曼的打字機。

    賴和的獄中日記我沒拍,不過如果你去,
    請務必要讀一下那本小小的手冊,
    右邊那頁,中間,賴和寫下,那日有陽光。

    互動裝置的部分,
    例如紙上讀書會的動畫,觸控後作家會自我介紹,
    我強烈建議去摸一下鍾肇政,
    不只是他的打扮很潮(聽說他真的有這種顏色的外套),
    主要是他是讀書會主揪,有個動畫他會收到各方的信,
    然後開始刻鋼板印刷,覺得有點萌。

    我一直在玩藍色的作家星系,
    點人名會延伸出各自的星系,旁邊會有簡介跟關鍵字,
    點到一些人會覺得,嘿嘿,這樣放在一起好嗎?
    或是,哦哦,原來這些人的路線是近的啊,
    關於這樣的內心戲。

    還有白話字的名片產生器,可以產出三款,
    掃描QR CODE就可以得到大檔,
    原來我的名字會變成這個拼法,
    有機會真的應該加在名片上。

    展間尾巴是個寫卡片、掃描的投影裝置,
    我在筆名寫了美女作家,拍了投影。
    後來才知道,那個投影是會存檔的......
    所以大家去看展,也許會看到這個的輪播......我道歉......

    遇到文學籤詩機,聽說可以問事,
    我就心想著,給我一個寫作的指引吧,
    出來的是《桑青與桃紅》的這段:
    「不要停!走呀!你停不了!......」

    好喔,感覺到文學之神的開示了!

    這展覽是常設展,在台南的朋友、我羨慕你!!!
    如果要從其他地方去看展,
    還可以搭配走路五分鐘的台南美術館,
    實在是很好的一日遊或是兩日遊選擇。

    最後,館方有個活動,
    如果在2020/11/20 前去臺文館看常設展,
    並在 IG 使用 #文學力 的標籤,可以抽展覽周邊商品,
    祝你中獎!
    我只希望之後可以給我抽籤機裡面的一個書架。

  • 小說名字產生器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7-20 19:00:00
    有 85 人按讚


    【用三十年換來的一分鐘】
     
    嗨,大家晚上好~
    記得昨晚那部「凝視瑪莉娜」的影片(連結:https://goo.gl/czCL39)嗎?
    沒心沒肺的小編一直對於這部影片有些費解(就是挺無感的xD),只能苦等一天榮哲老師的分析文。以下,就讓我們來揭曉答案吧。
    -

    用三十年換來的一分鐘 / 許榮哲
     
    我必須承認,這支影片我每看必流淚,甚至流得比女主角還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因是「人物設定」,只要人物設定的好,輕輕鬆鬆就能奪人眼球,和眼淚。
    用「維基百科」的話來說,人物設定,簡稱人設,指的是動畫、小說、遊戲、電影等媒體中角色造型,包括外表、服裝、表情等。
    舉個例,網路有一種叫「人設產生器」的玩意兒,只要輸入「名字」,就會自動幫你「創作」出角色。
    例如,我輸入「許榮哲」之後,得到的人物的設定如下:
     
    許榮哲的性別是男,體型有點肉感
    髮色灰色,包包頭
    瞳色一橘一綠
    主要穿著為四角褲(男)/內衣(女)
    配件為夾腳拖、髮箍、武士刀
     
    但這裡我想講的不是「外在」式的人物設定,而是「內心」式的人物設定。
    如何創造「內心」式的人物設定?
    其實只要利用「靶心人公式」裡的前兩個步驟(目標+阻礙)就行了。
    舉個例子:
    有個小男孩在看電視,電視裡播出的是奧運游泳金牌選手,飛魚菲爾普斯的報導,他曾得過23面奧運金牌。小男孩看著、看著,興奮的說,「我長大以後也要像飛魚一樣,成為奧運游泳金牌選手。」
    一般人聽到小男孩這麼說,可能有人覺得天真,有人覺得勵志……
    但也就僅此而已。
    這時,如果你轉頭看一看小男孩,赫然發現他居然沒有手、沒有腳時,這時你剛才的感受就會立刻往上飆,乘上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沒有手、沒有腳的小男孩,居然夢想成為奧運游泳選手。
    當你發現男孩的目標和阻礙,相距幾千萬里,以至於就算耗盡生命,恐怕也無法達成時,你的心一痠,眼淚當場就流出來了。
    此時,小男孩什麼都還沒做呢!
    這就是「內心」式的人物設定,只要設定得精準,角色還沒開始流汗、流血,觀眾的情緒就被激發了起來。
    當然啦,你要說這叫「腦補」,我也沒意見,重要的是如何引起觀眾的「腦補」。
    現在回到這一次的影片,它其實是紀錄片《凝視瑪莉娜》裡的其中一小段。
    女主角叫瑪莉娜,她是法國行為藝術教母,那一天她正在進行一場行為藝術,叫「藝術家在現場」。
    整整三個月,從早到晚,瑪莉娜都坐在椅子上,專心一致的凝望著對面椅子上的觀眾,不管對方是誰,瑪莉娜一律保持沉默,認真凝望。
    來的人都是不認識的人,因此對瑪莉娜而言,他們只是一個又一個,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陌生人。
    但這一天,突然來了一個有背景的人,這個人叫烏雷。
    烏雷是瑪莉娜三十年前的「傳奇」戀人,有多傳奇呢?
    七○年代,青春正盛的他們,愛的轟轟烈烈,一起完成了多場「愛」的行為藝術。
    舉其中三個例子。
    初階版:烏雷和瑪莉娜,背靠著背,把彼此的頭髮交纏在一起,結成髮辮,寸步不離。
    進階版:烏雷和瑪莉娜,嘴對著嘴,你吸我吐出來的氣,我吸你吐出來的氣,直到兩人的肺部都充滿了對方的二氧化碳,雙雙昏迷倒地,生死不離。
    終極版:這是烏雷和瑪莉娜分手前,一起做的最後一件事,它也是一件行為藝術,名叫《情人-長城》。他們各自從中國長城的兩端,緩緩的朝彼此走了過去,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他們終於相會了,然而交會的時間極短。
    短暫的交會之後,就是永遠的分手了,隨後他們各自朝再也沒有彼此的人生走去。
    2500公里大概要走多久?
    人的時速大約是5/小時,所以2500公里要走500小時。如果每天走8小時,一共要走62.5天,足足兩個多月。
    極長的時間長河裡,相戀的兩人短暫的交會,然後分手,像極了我們的人生。
    正是這麼深刻的背景(人物設定),所以三十年後,烏雷突然出現在瑪莉娜眼前時,簡直就像重現了三十年前的那一場《情人-長城》的行為藝術。
    只是這一次,他們各自走了更遠的路──不是兩個月,而是三十年,但相會時間卻更為短暫,只有短短的一分鐘,而且連一句話都不能講。
    你可以想像成牛郎織女經過一年的等待之後,才好不容易有了一天的相會。但那完全不足以形容烏雷和瑪莉娜啊,他們可是三十年才換得一分鐘的相會,他們是牛郎織女的30*24*60=43,200倍。
    用三十年換來一分鐘,正是這樣的人物設定,使得這一分鐘,烏雷和瑪莉娜什麼都不用做,就足以讓每個人都淚流滿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