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評電影 《贖罪》-虛幻如夢的沉重人生
( 全文好讀版刊載於 @agentmovietw )
2008 年上映的《贖罪》,至今仍受到許多影迷推崇。本片改編自英國知名小說家伊恩麥可伊旺的同名作品,為《傲慢與偏見》導演喬萊特執導,由詹姆斯麥艾維、綺拉奈特莉、瑟夏羅南主演,本片榮獲當年多項...
#波妞評電影 《贖罪》-虛幻如夢的沉重人生
( 全文好讀版刊載於 @agentmovietw )
2008 年上映的《贖罪》,至今仍受到許多影迷推崇。本片改編自英國知名小說家伊恩麥可伊旺的同名作品,為《傲慢與偏見》導演喬萊特執導,由詹姆斯麥艾維、綺拉奈特莉、瑟夏羅南主演,本片榮獲當年多項大獎肯定,多個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 10 大最佳影片。《贖罪》擁有細膩的劇本、唯美的攝影及恰如其當的配樂,加上各個演員精彩的表演,堆疊出一段淒美的故事。
|虛實交錯的敘事,美若泡沫般的幻影
畫面未映入眼簾,耳邊先傳來的是打字機的聲音,接著出現在畫面的是 Atonement(贖罪),典型的文本電影開頭。書寫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揭開了本片的重點,故事可以虛幻如夢,也可以是殘酷現實,端看執筆者如何去構思,如同電影一樣。電影一開始刻劃的角度多半以第三視角切入,客觀描述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身分地位。但電影中段開始,鏡頭多半以白昂妮的視角出發,而畫面中美若一幅畫的夏日光景,才讓人意識到開頭執筆的人是年紀最小的她,《贖罪》是一段屬於她記憶中的故事,記憶不是百分之百的現實。而到了電影後半段,關於西西莉亞與羅比的那些美好憧憬,其實就是白昂妮虛幻的想像,這是她唯一能贖罪的方式。這一切的悲劇就始於白昂妮誤判了一件事,有如《全面啟動》中被柯柏在腦中植入一個想法的茉兒一樣,最後這個執念已在腦裡揮之不去。過於相信自己記憶的白昂妮,無知地放大這個想法,親手促成一齣無法彌補的悲劇。
|沿襲《傲慢與偏見》一鏡到底,拍出唯美、哀淒的海灘樂園
《傲慢與偏見》在一開場就以一鏡到底,描述女主角的家境及家庭成員,那段應是精彩的畫面之一。而導演喬萊特在《贖罪》一片中,又再度拍出完美的長鏡頭。羅比抵達撤退點的海邊,贏面而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灰暗的天空籠罩著他,海灘上滿滿都是等著回家的士兵。猶如末日般的光景,士兵到處奔竄,槍聲一出馬兒倒下,擱淺船上妄想回家的軍人,涼亭則有一群士兵歌頌上帝,人們的混亂的情緒,留在原地的摩天輪,顯得更加徬徨、無助。羅比眼中的戰爭,宛如一場夢一樣,如此虛幻卻又殘酷。而從混亂之中竄出的一陣寧靜,讓我想到《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由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他迫降在海灘前的那一陣平靜,那是一種充滿絕望的寧靜。
|無法贖的罪,徒留一生懺悔
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於白昂妮老年自白的那一場戲,她平和地談論著《贖罪》這本書,每一次停頓,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屏息,都讓人感受到從她心中漸漸釋放的罪,如同小說中羅比所說的不玩押韻、不玩花招地把事實敘述出來,短短幾分鐘的自白,將情緒做到如此飽滿,實在令人信服。對白昂妮來說,寫這本小說不僅是贖罪的一種方式,也是她對姊姊西西莉亞與羅比的虧欠,於是在這本書當中,白昂妮最後給了姊姊跟羅比一個快樂結局。她說:
”I’d like to think this isn’t weakness or evasion, but a final act of kindness.”
快樂的結局,對白昂妮來說並非是一種自欺欺人或是滿足自我幻想的作為,而是還給西西莉亞與羅比一個應得的幸福。現實中兩人從未去過西西莉亞口中鑲著藍色窗框海灘小屋,那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至少身為作者的白昂妮還能替他們留下最後的良善,而三人之間背負的罪,就交由白昂妮繼續承擔。
·
#贖罪 #喬萊特 #詹姆斯麥艾維 #綺拉奈特莉 #瑟夏羅南 #Atonement #全面啟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 #傲慢與偏見 #Inception #Dunkirk #PrideandPrejudice #克里斯多福諾蘭
小茉家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體驗 & 分享}家扶基金會~認養兒童,從遠方捎來的訊息,讓人更了解認養兒童的近況!
家扶基金會
官網:家扶基金會
家扶基金會的認養,
有分國外、國內,
可以依個人需求做選擇。
家扶基金會的 #認養,
之前我們家有透過家扶認養了一個國外兒童,
已經忘記幾年了,
每月700元,
再加300禮金,
帳戶自動扣款,
還滿方便的,
仍持續認養中,
家扶每年都會從定期寄當地扶助工作的內容,
也會有小朋友的手寫信,
還會翻譯成中文,
讓人更了解認養兒的近況。
我們認養的是吉爾吉斯的孩子,
名為茉莉~
志向從醫生變老師,
也從照片看到成長的軌跡,
收到遠方捎來的訊息,
也是一種小確幸。
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從小家境不太好,
沒有零用錢,
也接受滿多社會資源的幫助,
妹妹有認識較年長的姊姊說,
接受社福資源,
也是要還的。
所以開始工作後,
自己賺錢,
比較有能力的時候,
多做公益,
可以付出行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成為一種 #善的循環~
https://iloveeateateat.pixnet.net/blog/post/121152950
小茉家境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波妞評電影 《贖罪》-虛幻如夢的沉重人生
( 全文好讀版刊載於 電影神搜 )
2008 年上映的《贖罪》,至今仍受到許多影迷推崇。本片改編自英國知名小說家伊恩麥可伊旺的同名作品,為《傲慢與偏見》導演喬萊特執導,由詹姆斯麥艾維、綺拉奈特莉、瑟夏羅南主演,本片榮獲當年多項大獎肯定,多個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 10 大最佳影片。《贖罪》擁有細膩的劇本、唯美的攝影及恰如其當的配樂,加上各個演員精彩的表演,堆疊出一段淒美的故事。
|虛實交錯的敘事,美若泡沫般的幻影
畫面未映入眼簾,耳邊先傳來的是打字機的聲音,接著出現在畫面的是 Atonement(贖罪),典型的文本電影開頭。書寫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揭開了本片的重點,故事可以虛幻如夢,也可以是殘酷現實,端看執筆者如何去構思,如同電影一樣。電影一開始刻劃的角度多半以第三視角切入,客觀描述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身分地位。但電影中段開始,鏡頭多半以白昂妮的視角出發,而畫面中美若一幅畫的夏日光景,才讓人意識到開頭執筆的人是年紀最小的她,《贖罪》是一段屬於她記憶中的故事,記憶不是百分之百的現實。而到了電影後半段,關於西西莉亞與羅比的那些美好憧憬,其實就是白昂妮虛幻的想像,這是她唯一能贖罪的方式。這一切的悲劇就始於白昂妮誤判了一件事,有如《全面啟動》中被柯柏在腦中植入一個想法的茉兒一樣,最後這個執念已在腦裡揮之不去。過於相信自己記憶的白昂妮,無知地放大這個想法,親手促成一齣無法彌補的悲劇。
|沿襲《傲慢與偏見》一鏡到底,拍出唯美、哀淒的海灘樂園
《傲慢與偏見》在一開場就以一鏡到底,描述女主角的家境及家庭成員,那段應是精彩的畫面之一。而導演喬萊特在《贖罪》一片中,又再度拍出完美的長鏡頭。羅比抵達撤退點的海邊,贏面而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灰暗的天空籠罩著他,海灘上滿滿都是等著回家的士兵。猶如末日般的光景,士兵到處奔竄,槍聲一出馬兒倒下,擱淺船上妄想回家的軍人,涼亭則有一群士兵歌頌上帝,人們的混亂的情緒,留在原地的摩天輪,顯得更加徬徨、無助。羅比眼中的戰爭,宛如一場夢一樣,如此虛幻卻又殘酷。而從混亂之中竄出的一陣寧靜,讓我想到《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由湯姆哈迪飾演的飛行員,他迫降在海灘前的那一陣平靜,那是一種充滿絕望的寧靜。
|無法贖的罪,徒留一生懺悔
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在於白昂妮老年自白的那一場戲,她平和地談論著《贖罪》這本書,每一次停頓,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屏息,都讓人感受到從她心中漸漸釋放的罪,如同小說中羅比所說的不玩押韻、不玩花招地把事實敘述出來,短短幾分鐘的自白,將情緒做到如此飽滿,實在令人信服。對白昂妮來說,寫這本小說不僅是贖罪的一種方式,也是她對姊姊西西莉亞與羅比的虧欠,於是在這本書當中,白昂妮最後給了姊姊跟羅比一個快樂結局。她說:
”I’d like to think this isn’t weakness or evasion, but a final act of kindness.”
快樂的結局,對白昂妮來說並非是一種自欺欺人或是滿足自我幻想的作為,而是還給西西莉亞與羅比一個應得的幸福。現實中兩人從未去過西西莉亞口中鑲著藍色窗框海灘小屋,那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至少身為作者的白昂妮還能替他們留下最後的良善,而三人之間背負的罪,就交由白昂妮繼續承擔。
·
#贖罪 #喬萊特 #詹姆斯麥艾維 #綺拉奈特莉 #瑟夏羅南 #Atonement #全面啟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 #傲慢與偏見 #Inception #Dunkirk #PrideandPrejudice #克里斯多福諾蘭
小茉家境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願和平的呼籲被聽見》
這兩天恰巧是「聖紀節」(Mawlid),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紀念日,摩洛哥連放四天假,不少人返鄉探親,或者拜訪親友,家族團聚.
這世界一如往常地不平靜,除了疫情攀升,望不見底,身為一個曾在法國讀書,此時在摩洛哥生活的台灣人,看到近來發生在法國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反應,從法國教師被斬首、法國對言論自由的堅持、法國總統馬克龍誓言打擊國內伊斯蘭激進恐怖分子、土耳其總統的言論以及抵制法國貨的號召,約旦、伊朗與科威特等國家響應,伊斯蘭反法情緒高漲,再到剛在法國尼斯發生的慘案,心痛之餘,只能嘆息。
仇恨與衝突的源頭,彷彿已經遠到說不清,我不認為可以用「言論自由」或「政教分離」簡單概括之,很多時候,我個人看到的更是不同陣營各自擁抱自己的價值,和平對話的空間被壓縮到極小極小,偏偏這是走向和平共存的第一步.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土耳其總統一號召抵制法國產品,巴黎大清真寺負責人Chems-Eddine Hafiz隨即出面呼籲所有穆斯林必須冷靜,一位法國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新聞訪問時,曾說,他自認是基督徒,對伊斯蘭了解不夠深刻到可以對這個宗教做出諷刺性畫作,尤其當這樣的嘲諷已經造成也不斷造成誤解與傷害時,確實該適可而止.摩洛哥政治人物Benkirane也首度打破沉默,認為「我們的法國朋友必須道歉」,同時也說,「捍衛我們先知的方式不能通過暴力,殺害無辜者,無法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藉由言論來回應那些諷刺我們先知的人.」
無奈憤怒、仇恨與激情永遠散佈得更快,無論抵制法國貨造成的實際經濟影響有多大,仇恨衝突都已加深,法國某些超市禁止戴頭巾的人士進入,極右激進份子在尼斯示威遊行,高喊:「伊斯蘭滾出歐洲!」(« Islam hors d’Europe »),法國也政府公開呼籲旅居伊斯蘭國家的法國人須注意人身安全.
一時半刻,「和平共存」看似毫無希望.
我對法國總統馬克龍平日施政一無所知,但他這幾次公開發言讓我頗為失望,詞藻華麗落落長,表情、語氣與姿態都很到位,演出純熟動人,可惜缺乏政治家風範,格局太小,演說內容飄忽模糊,無濟於事甚至在法國境內與境外激化既有對立與衝突,就連馬利都發起反法示威,由於馬利長期動盪,治安不佳,伊斯蘭激進份子擁有極大勢力,以至於此時外籍人士處境尷尬,人人自危.
來說說我個人在摩洛哥的感受跟觀察吧.
我不清楚「抵制法國貨」在其他國家引起多大迴響?
但摩洛哥並沒有跟進,網路上是有人跟著喊聲,然而架上貨物一如往常,買不買得起法國貨,就是另一回事了,顆顆!
法國政府提醒海外僑民注意人身安全,這是職責所在,但摩洛哥真的蠻平靜的,不僅沒有啥仇恨法國(或外國)的情緒,反而很期待邊界再開,歐洲觀光客馬上通通都回來!
數不清多少次了,每當歐洲發生恐怖攻擊,我問身邊撒哈拉尋常百姓的想法?聽到的永遠是:「伊斯蘭是和平與愛,那些人是『恐怖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一件件恐怖攻擊與無止境的衝突,在國際媒體報導下,如何煽動情緒,讓仇恨加溫,進而形塑負面的伊斯蘭形象,這一整套慣常運作早已超乎樸實單純沙漠人的認知與想像.
再來說說犯案的兇嫌吧,從目前已知消息來看,是一位廿一歲突尼西亞男性,家境並不寬裕,父母育有三子八女,居住在海城Sfax平民區的破舊巷弄裡,一個多月前,冒著生命危險,搭著小船,渡過危險海域,偷渡抵達義大利小島Lampedusa,被隔離再被驅離,輾轉來到法國,在街頭流浪,爾後犯案.
記者訪問兇嫌母親與家屬,在突尼西亞的家人完全不知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家屬表示兇嫌中輟後,以修車維生,存了點錢,開始零售汽油等.
他曾吸毒喝酒,母親勸告他戒癮,他說:「如果神願意,會引導我走上正途,這取決於我.」
約莫兩年半前,他愈來愈沉浸在宗教的世界,祈禱逐漸取代喝酒吸毒,每天工作一結束就回家,不與閒雜人等往來.
他曾試圖偷渡到義大利,但失敗,一個多月前,再度不告而別,怎知在抵達歐洲後,不到一個半月,竟然做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
國際媒體看不見兇嫌母親聲嘶力竭的哀號,泰半網友也只會追著殺人犯喊殺喊打.
更讓我關注的依然是「非法移民」以及馬格里布區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萎靡的經濟如何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進而走上危難重重的非法移民這條路,以及這些抑鬱不得志的年輕人如何詮釋伊斯蘭,如何在宗教中尋求寄託,以及至今望不見底的武漢肺炎疫情將如何讓問題愈發嚴重難解.
只是當然了,相關脈絡的爬梳需要極長時間與資料整理,無法「即時迅速」,也遠不及煽動性言語與照片吸睛,不知不覺中,我們逐漸活在巨大糾結的仇恨情緒裡,一場衝突走過一場,愈來愈深的撕裂,與日積月累的傷.
橫跨地中海的偷渡,存在已久.
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非法移民到義大利的突尼西亞人數創新高,約有兩萬多人,隨後驟降,2017年再度攀升.
據聯合國數據,2020年前八個月,抵達義大利的突尼西亞偷渡客高達八千人,直到九月中,共有8581人在偷渡途中被攔截於海上.
促使一個廿一歲年輕人犯下滔天大罪背後,往往有著說也說不清,更是讓他扛不起的歷史、社會、經濟與宗教種種糾葛與重擔,只是這些往往被掩沒在砲聲隆隆的相互指責裡.
年紀愈大,愈覺真正的「勇者」不是帶頭喊殺喊打,而是第一個遞出橄欖枝的人.
這世間從不乏和平的呼籲,願和平的聲音終將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