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亂世中的他們,如何自處》 邱吉爾、戴高樂、羅斯福,都曾身處亂世中。 當無人願意站在第一線時,他們為國家上場。當戰爭結束時,面對無理取鬧的人民及反對派,他們選擇面對,然後離開:尤其是邱吉爾和戴高樂。 邱古爾26歲就出道,英國政壇最閃亮的政治明星⋯⋯但他一路被排擠,也犯過政治及政策錯誤,直到66...

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 在 文科太太的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20:25:12

: 羽葉甘藍蔬果沙拉佐垮頌。 對,我不是寫可頌而是垮頌,這個典型法式早餐的主食croissant,用法文唸的發音真的是垮頌,法文字尾的子音不發音。 今天一早的心情沒有很美麗,除了陰雨天的影響之外,也實在是看夠了社群平台中親友之間互相傳遞進而逐漸養大的恐慌。 疫情的更新很重要,防疫也很重要,但是...

  • 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1 03:02:07
    有 5,284 人按讚

    《亂世中的他們,如何自處》

    邱吉爾、戴高樂、羅斯福,都曾身處亂世中。

    當無人願意站在第一線時,他們為國家上場。當戰爭結束時,面對無理取鬧的人民及反對派,他們選擇面對,然後離開:尤其是邱吉爾和戴高樂。

    邱古爾26歲就出道,英國政壇最閃亮的政治明星⋯⋯但他一路被排擠,也犯過政治及政策錯誤,直到66歲,希特勒兵臨城下時,沒有人要當投降首相,那些本來汲汲營營的政客,全跑了,全禮讓了。此時喬治六世才任命了邱吉爾。

    那是某個下午六點左右,邱吉爾知道他接下的不是一個政治職位,而是扛起國之興亡的重擔。

    他恭敬地告訴喬治六世,深夜之前交出內閣名單予國王。

    結果三個鐘頭不到,深夜,邱吉爾的「戰時內閣「已經組成。他首相身兼三軍統帥,副首相由反對黨主席艾德里擔任。其他陸、海、空部長,由自由黨黨魁、保守黨重要人士分別出任。邏輯很簡單,英國打羸這場戰爭只有一個前提:「團結!」沒有團結,英國必敗無疑。

    戰後希特勒剛自殺,副首相馬上翻臉,編造一堆與糧食配給有關的謊言,要求邱吉爾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三個月之後,邱吉爾大敗:敗在當年戰爭期間他一手提拔的副首相艾德里,更敗在民眾的無知,相信了謊言。

    面對這樣大的挫折,邱吉爾偶爾跑回鄉間老家畫畫:多數時刻在義大利一個朋友提供的湖畔莊園,以口述歷史方式撰寫《二次大戰回憶錄」。

    下台四年,他懶得理謊言,因為謊言本來自己就會拆穿自己。

    「二次大戰回憶錄」還沒有完全寫完,他又被叫回去組閣。

    戴高樂更特別。戰後法國彼此互相對立至極端瘋狂,彼此批鬥。戴高樂看到邱吉爾的下場,1946年一月,主動宣布辭去總理。當晚馳車,回到巴黎近郊約兩小時路程的老家。

    之後十二年,他不問世事,中午在大樹下吃簡單三明治,平常在莊園教導他的孩子,尤其一個得唐氏症的女孩子:特別教授她學習古典音樂。

    十二年內。他沒有想過要東山再起,他不是過度自信或是算計。他只是心涼了。

    他看到邱吉爾的下場,知道勢不可為,當大局混亂時,人民一定會鬧,也不會感恩前人的奉獻。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一個卓越的人物,首先要經得起不戀棧權力,尤其知道與無聊的亂局保持距離。

    而戴高樂隱居的那十二年,法國居然換了23位總理。

    人必要時,要能回歸平凡生活,不管過去你曾經是誰,愈老會愈懂得體會「平凡」,反而是幸福。

    這些廿世紀典範人物,他們面對逆境的智慧非常驚人,而且往往長達12-25年:甘之如飴,享受孤獨,但不斷求知,並歡喜地過著一般普通人家的生活。

    而小羅斯福最大的逆境是:在走向政治高峰的路上,罹患了小兒麻痺症。他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抱負。

    當選總統後,他堅持由大兒子扶著他,用走的,走得那麼辛苦。滿身大汗,然後挪一下腳步,在國會大廈外,於大蕭條時發表最著名的演說:宣誓就職美國總統。

    閱讀典範偉人的故事不是讀歷史,而是把他們的態度當一面人生鏡子。當你面臨困境時,看看這些人怎麼做?當你面對自己以為排山倒海的壓力批評時,他們的人生教導你什麼?

    他們不只是典範,他們是我們的鏡子。

    —-圖片:今日繼續在家休息,把耶誕燈打開,把生病當成一個意外的一個耶誕假期。又是美好的一天!

  • 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14 20:04:30
    有 108 人按讚


    民主與獨裁是不可兼得。

    支持小英❤️

    首先我認為是先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

    以前國民黨把中華民國帶來,中華民國等於國民黨,國民黨也等於中華民國,如同黨徽跟中華民國國旗,整個憲法圍繞的思想都是大中華,後來中華民國融入了台灣,台灣也走向民主自由的社會,擁有言論自由,還能監督政府,創立政黨互相制衡,台灣成了多元的社會,有許多不同民族,都深愛台灣的土地,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土地認同是指這塊土地孕育我們生命,而非黃種人膚色跟使用中文字,我們必須守護台灣價值,因為先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被打壓,我其實根本不想理會一個中國、兩個中國、幾個中國,到底搶這個名字如今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是生來就國民黨,也不是生來就必須要先愛國民黨帶來的中華民國(中國),我始終對於生為台灣人而感到驕傲。

    中華民國的確佔領臺灣好一陣子,但不是真正完全擁有台灣,但是中共政權從來沒有擁有過臺灣。所以台灣人啊!是否能放下中(華民)國,用臺灣走向國際,無比重要,如果2020我們不能守住,後代依然得面對現實,究竟要民主自由還是要依靠芝麻信用的獨裁中國?

    #蔡總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說全文
      
    (資料來源: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7135001.aspx)
      
    能受邀來這所以言論自由及多元包容著稱的校園演講,我實在備感榮幸。我在1980年畢業於康乃爾大學,再度回到久違的紐約校園,勾起我許多的回憶。雖然,或許在場有人會說,任何紐約市以外的校園都不能算是紐約。
      
    然而我在1979年夏天曾經真正住過紐約,協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做研究。而我在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後,就更常走訪紐約,有時是在前往華府做貿易談判時會經過紐約。
      
    對一個來自當時尚未完全民主化的台灣的法律系學生來說,1980年代的紐約生活真的令我眼界大開,多元化和不同的見解竟然才是正常。我很高興,從這講台放眼望出去,一切都如此熟悉,絲毫未曾改變。
      
    今天,我來這裡要講的是有關「改變」的故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一個位居中國大陸沿海的小島如何設定民主化的進程,進而為世界各國的民主轉型樹立標竿。
      
    我們在政治轉型初期,很多人說在中國陰影的籠罩下,我們的民主不可能存活下來。然而,現在台灣已然成為民主社會和政治制度蓬勃發展的居所。
      
    有人說,人口只有兩千三百萬而且資源匱乏的小島,無法成為經濟的主要推手,然而現在我們已經變成美國的第11大貿易夥伴了。
      
    有人說,先進的價值觀無法於東亞社會生根。但今天,我是以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身分站在各位面前,而今年台灣也已經躍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
      
    簡言之,台灣就是在不可能的環境下成就了可能。許多人稱台灣為「民主奇蹟」,但我不是奇蹟的信徒。我相信的是人民的意志,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願景。
      
    和美國一樣,在我們追求民主的路徑上滴滿了先人的血汗及淚水。現在輪到我們接下他們的棒子,繼續高舉火炬,為還在往民主道路奮力掙扎的國家,照亮前途。
      
    我們背負的責任重大,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台灣民主當今所面臨的挑戰,和數十年前我們所克服的截然不同。而21世紀所有民主國家都面臨相同的挑戰。全世界的自由都正遭遇到空前未有的威脅。
      
    我們看到這個威脅正在衝擊香港,年輕人沒有管道發聲,只好走上街頭為民主自由拚搏。我們台灣人民決心和他們站在一起。
      
    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向世界明白揭破了獨裁和民主無法共存的事實。因為獨裁政權只要一逮到機會,即使是一絲的民主微光,也會毫不留情地悶熄,過程可能是漸進的,但手法精巧到人們都無法察覺。
      
    想像一下:獨裁勢力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突然間,在自己家的書店賣某本書,就違法了;在社群媒體貼文批評某項新政策,就遭傳審訊。當你突然察覺到一股看不見的勢力在監視你的一舉一動,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你開始審查自己的言論和想法,不再和朋友討論時事,因為害怕被竊聽,大部分時間都提心吊膽的前瞻後顧,根本無法好好面對未來。
      
    我剛剛描述的未來聽起來也許不可能發生,與哥倫比亞大學的自由校園完全迥異。但在現實中,這種情形就在我們眼前發生。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比以往更需要讓全世界聽到台灣的故事。
      
    我們的故事是堅毅不撓的故事,是力抗萬難,堅守民主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在訴說,為什麼核心價值如此的重要。台海兩岸在文化及政治上的歧異日趨擴大。台灣選擇言論自由、人權及法治的每一天,都讓我們與獨裁政權漸行漸遠。我們的故事,乃至我們的存在,是喚醒世界的警鐘,讓大家醒悟過來,民主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必須我們不惜代價地捍衛守護。
      
    台灣每天都站在民主的最前線,面對資訊時代的新威脅,台灣並不孤單。事實上,世界各地無論大國或小國,現在每天都在對抗滲透和認知戰。獨裁政府企圖利用民主社會的新聞自由,在我們之間挑撥對立,要讓我們懷疑我們的政治制度,好讓我們對民主失落信心。
      
    台灣多年來一直站在這場戰爭的前線,我們有太多經驗可以與世界分享。在數位化時代,假訊息可以在短短數小時內積非成是,而因應這個威脅最困難之處,是如何在國家安全和言論自由間求取平衡。台灣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將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列為首要之務。
      
    我們已經強化了辨識及防止散布假訊息的法制架構。我們已經開始掃蕩外部勢力製造的洩密事件。讓我們與各國密切分享情資,我們就能為降低這種威脅做出更多貢獻。然而民主還面臨其他挑戰,特別是暗藏算計的經濟誘惑。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被迫在民主與經濟發展間做出抉擇,而正確的選擇似乎變得日漸困難。我擔任總統以來,台灣不斷向世界證明,民主和經濟成長不僅相輔相成,更是緊密不可分。
      
    我們的經濟依賴中國市場,從而限縮了我們在兩岸事務的自主權,中國藉此要脅,滲透我們的社會,並試圖以此為籌碼,要騙取我們的民主。
      
    但台灣已決心開闢一條新路來發展經濟,如果民主不能活化激發創意和新思維,那麼民主的意義又何在?我們著手經濟轉型,打造有利的投資環境,海外臺商回流數已創下新紀錄。同時,許多外商,特別是一些主要外商公司也正在擴張在台營運。
      
    單就今年,這些企業就在台灣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投資的流入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成長。我們努力在以規範為基礎的區域貿易秩序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並與南亞和東南亞市場建立更強勁的經貿連結。
      
    我們的「新南向政策」在過去3年來為區域帶來驚人的貿易成長,更重要的是,這種成長具永續性。當若干國家落入隱藏債務陷阱時,我們仍然致力推動共榮發展的永續合作。而這點,我們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彼此受惠的最好明證。
      
    在中國一心掠奪我們的邦交國來孤立我們時,我們全心推動計畫,真實幫助這些國家成為更宜居的地方。我們在世界各國,協助建構經濟民主實力,培養21世紀所需的勞動力,以及建立透明的硬體和數位化基礎設施。台灣又再一次為全球提出建設性的發展模式。我們拒絕參與掠奪,並且一再證明誠實和開放式的合作會帶來真正的長期成果。
      
    我們因應美中貿易戰的挑戰時,民主並沒有阻礙我們,相反的,幸虧是我們的民主才讓我們克竟其功。民主制度使我們擁抱多元和創新的思維,當常規不再適用,我們仍能靈活應變,打破框架。很多人問我如何在民主與經濟成長之間作出抉擇,我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兩者密不可分。
      
    歷史告訴我們,民主國家團結時最強,分裂時最弱。理念相近國家要通力在國際社會上將我們的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如果沒有台灣,形同失去一個關鍵的鏈結。
      
    台灣是一個寶貴罕見的例子,曾經走過獨裁,現在已大力吹起民主號角,因此,自由民主的台灣,現在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台灣的生存不只關乎兩岸關係,我們是印太地區重要的民主堡壘,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視我們即將要為未來民主開創的先例。
      
    台灣是全球理念相近國家社群的一員,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美國前總統胡佛曾經說過:「自由是一扇敞開的窗,而人類精神與人類尊嚴的陽光就從這扇窗傾瀉而下。」
      
    我們面臨的挑戰可能令人卻步,但有國際社會同行,台灣會堅定不移。只要我們選擇打開自由之窗,眺望前方未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讓這縷陽光照耀全世界的每個角落。
      
    *   *   *
      
    小編的話:
      
    我常在看一些跟美國歷屆總統有關的傳記,有時候也會看他們的演講稿,或是在YouTube上面聽這些總統的原聲。像是小羅斯福總統的就職演說、雷根總統的柏林圍牆演說…等,這些演講稿都是現代史上的名篇,誇張一點說是「傳頌千古」也不為過。
      
    即便是幕僚操刀,演講稿也是總統本身人格的映射;作為同時代或下一個世代的人,要研究這個總統的理念與人格,必定會先從他在各個場合的演講稿來著手。
      
    而我認為蔡英文總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演講,應該是足以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的名篇。
      
    她指出了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所應堅持的核心價值、台灣與世界各民主國家所面臨的空前挑戰、獨裁國家精巧而滲透性的破壞,但是,整篇從頭看到尾,沒有算計,沒有哭訴,沒有盲目的樂觀主義,有的是總統對時勢的精準認識,與帶領台灣維護民主的堅定信心與意志。
      
    這,是一篇政治家(statesman)的演講稿,而不止步於政客(politician)的格局。
      
    而我們該問自己的是,我們對於政治的品味,是否足以辨認出,誰是政治家?誰是投機政客?

  • 小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24 22:44:46
    有 811 人按讚


    《小羅斯福總統六講之四:站上歷史,百日維新,每一個領袖都該學習的一堂歷史課》

    陳文茜音頻:小羅斯福總統六講之四:音頻:

    http://m.qingting.fm/vchannels/287003/programs/11522092

    小羅斯福是 美國面1929 年大蕭條時最重要的拯救者。在1932 年,他贏得了美國總統的大選。

    在第三講的最後,我告訴各位,當他知道自己當選的時候,沒有玩樂,沒有慶恭,他語重心長地告訴他的大兒子:「我擔心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好工作,你要幫我多多祈禱,這麼多人把寄託放在我身上。」

    當時美國的狀況是什麼?

    我們現在到美國紐約可以看到很漂亮的中央公園,在那個時期處於大雪當中,很多樹被砍伐卻沒有人管,因為太多人失業了,繳不起瓦斯費。失去家的遊民們,在中央公園用破板子拚成勉勉強強抵擋風雪之處,棲息其中。一間又一間,佈滿中央公園,組成了外界稱為「胡佛村」的現象:他們痛罵的就是前仼總統胡佛;遊民們用來蓋棲身之處的材料,就是從垃圾堆中撿來的木板條塊;紐約空地到處都是他們臨時的房子。

    我前面三講也告訴大家一個數字:1929 年大蕭條發生的時候,股市剛崩潰:10 月,全美國有 600 萬人失業;到 1932 年,由於胡佛總統一連串的錯誤決策,經濟如自由落體更加惡化,三年後失業人數就已經變成 1300 多萬人;到 1933 年小羅斯福即將就任的時候,已經變成 1350 萬人。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而且驚人。

    在他已當選還沒有就職之前,美國已經有5000 多家銀行因為存款客戶擠兌,被迫關閉;在1933 年 3 月 4 日他就職當天,全美國只剩 2 個州有銀行。

    除了戰爭,你很難想像這是什麼局面。

    那時候美國還下著大雪,股票和市場也統統都關閉了、商業活動完全停滯。紐約、芝加哥所有大城市街頭,都是飢荒的老百姓:活著的抗議遊行,沒有力氣的躺在地上。

    這時候迎來了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就職演說——小羅斯福就職美國總統《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以下分享當時的典禮及演說:

    https://m.youtube.com/watch?v=HRylj-_HBAw
    https://m.youtube.com/watch?v=Lm3Bntsp2ck

    演說中他提出要解決失業問題、要幫助農民、要復蘇經濟的幾個立即措施。這些「立即措施」馬上帶來了老百姓對他的信心,為什麼?因為他說的話是過去總統從來沒有說過的話。

    羅斯福在他第一次四年的任期當中,國會所通過的立法超過其他所有總統任期內所通過的立法。

    1933 年 3 月 5 日也就是就職的第二天,白宮幕僚合拍了一張照片,如果你現在去美國的白宮會看到這張歷史照片,沒有一個人有笑容。因為他們知道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挑戰。

    羅斯福總統也發明瞭一種很特別的和民衆溝通的方法。就職演說之後,他展開一連串的演說。

    當時沒有電視,主要的傳播工具是收音機。美國當時很多人家中已有了收音機,羅斯福總統就利用收音機「爐邊談話」,和很多美國老百姓博感情並且解釋他的政策。他的第一句話往往是「我的朋友們」,像和一般人聊天一般。

    羅斯福總統第一個爐邊談話是:宣佈銀行休息四天,因為他不要讓金融危機產生心理擴大作用,人們拿不到錢、排很長隊的情況不斷出現,只會造成恐慌。

    這個時刻他知道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餵飽數百萬飢餓的民眾。

    就職演講他已經承諾,成立「聯邦急救總署」,透過緊急的聯邦補助款交給各個州,然後再協助需要現款的老百姓。

    他還要成立「民間工程署」,要創造很多工作,這就是著名的凱恩斯理論第一次實踐。

    根據記錄從 1933 年到 1934 年,美國政府們總共雇傭了 600 萬人從事包括維修道路、蓋運動場、公園、下水道、修飛機場這些工作。

    美國開始從小政府進入大政府。

    他也在演說中表示要設立「公共工程署」,開始蓋橋梁、水壩、醫院等其他的公共計劃。所以其實我們看到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各國祭出的刺激方案,差不多也就是這些東西——當時羅斯福「新政」基隆建設是主要的內容。

    那時候還有一個創舉:他雇請了一些黑人。現在我們到紐約市有一個很有名的Triborough Bridge 大橋,從上面經過可以看到很漂亮的哈德遜河,就是當時羅斯福成立的公共工程署所蓋的。

    另外芝加哥的新下水道,堪薩斯的音樂廳,丹佛的自來水系統……都是那個時候一一被建出來的。

    如果你不能做工程,那就做衣服或幫盲人做點字書……在公共工程的部分,總共創造的工作量高達 300 多萬個工作。

    接著他又建造了 2500 家醫院,讓 330 萬人可以又有薪水;再加上後來的一堆機場、5900 所學校、13000 座運動場,總共提供了 800 萬人可就業。

    美國示威人潮,突然少掉了一大部分。因為找到工作了。

    他的計劃一共有多少項?

    你一聽,可能就要昏倒,難怪沒有人有笑容——25 萬個。所以有一些人就說風涼話,說風涼話永遠都最簡單,說這些東西是沒有用的、是浪費錢的。

    還有一些人不能做以上這些事的怎麼辦呢?做藝術家、音樂家、演員、歌唱家、作家都可以。羅斯福說他們要吃飯,而且還可以給老百姓快樂:快樂在這個時候很重要,要克服恐懼。而且他還解除了禁酒令,可以喝酒,於是 Hip-Pop 來了,開始有很多黑人出來唱歌;包括搖擺音樂、爵士音樂等都是那時候出現的。

    其實羅斯福自己不是太好的藝術家。在那個時刻,因為他的計劃跑出來了一大堆壁畫跟藝術作品,他說這作品有些不怎麼樣,但是至少充滿自然人性、熱情與生命,最主要是讓他們有飯吃。

    25 萬個計劃里還有很多戲劇。四年里演了 2700 場戲劇,有古典戲劇、兒童劇、舞蹈劇、美國新劇等等。差不多有將近 3000 萬名美國人,看過 1-2 次由聯邦劇院計劃演出的劇團。

    所以那個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推廣很重要,雖然目的不是推廣文化,但卻意外的推廣出了爵士、藍調Pub文化。

    接著還有人失業怎麼辦呢?他雇了 270 萬名 18-20 歲年輕男子植樹,保護水土、防止森林大火、建壩、防止蚊子......諸如此類的工作。還有改善濱海環境,把美國弄漂亮;還有各州的公園,包括國家公園、黃石公園等很漂亮的公園,很多都是那個時候所建出來的。

    這些年輕人就像住在軍隊裡,每個月的薪水是 30 美元,其中有 23 美元直接寄家裡補貼家用。所以這個叫平民環保團或者平民救助團,或者青年救助團,真的幫助了很多人。

    然後國家有一個國家青年署,贊助 50 萬名的大學生半工半讀,可以在圖書館裡工作、擔任研究助理;有 150 萬名的中學生也可以這麼做,繼續求學。

    所以你可以想像新政包羅萬象到什麼樣的程度,總失業人口裡有接近一半的人都受到了羅斯福新政的支持。

    在這個時刻他也走向了農村,因為他發現住在城市裡的民眾面臨飢餓邊緣,他們沒有錢,所以農村所有的產物自然也賣不掉,也很窮。於是就在農村裡開始蓋水壩,提供各種好的水利計劃。

    比如他在 1933 年要求國會成立一個「河谷管理局」,這個管理局就在田納西這一個州蓋了 15 個大水壩,控制河水流量;而且利用這個發電,變成很廉價的電力。

    附近好幾個州,全部都可以得到很便宜的電力供應。

    要注意,在這個之前,美國的電力公司是私人的,從來沒有國營事業。在美國的字典沒有國營事業,所以在美國一些人士眼中,羅斯福根本就是個激進左派份子。

    他同時也改善了美國的金融機構。1933 年他通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這個機構到今天還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

    FDIC 意思是你在銀行的存款只要在 10 萬美元以下,如果這銀行倒閉了,政府都會全數付給你,以保障個人存款安全性。

    然後他也改善了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有的證券都要向該交易所註冊登記,而且要交出完整正確的資料,不能再搞這種 1929 年的大騙局。當時他任命的第一任證交所總裁,就是美國後來總統甘迺迪的爸爸約瑟夫·甘迺迪。

    我剛講這一大堆,你猜猜他花多少時間提出來?

    一百天,任職一百天之內。

    所以西方政治學有一句話叫「百日維新」,意思就是你要趁著你剛剛當選,在老百姓對你有「蜜月期」、充滿了信心、某個程度對你有所期待的時刻,你所有政策要一股腦在那一百天儘可能推出來。

    尤其如果你的政策和傳統的觀念、既有的利益團體格格不入時,要在他們根本來不及遊說、來不及阻擋你前,一個一個通過。

    到了 1935 年的時候,小羅斯福總統在美國做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情也徹底改變了資本主義——建立社會安全法。我為什麼特別提這個事情?因為在資本主義中,達爾文背後思想就是該失業的讓他失業,市場經濟該倒的就讓它倒。

    但新政改變也推翻了這個觀念,這是對整個自由主義經濟達爾文主義徹底的扭轉;也等於是在資本主義、市場決定一切之下,非常重大的革命性扭轉。

    許多時刻很多人的失業並不是他的責任,而是由於整個社會的大經濟環境,或是金融機構的貪婪,或是某些不負責任的人的鼓吹改變法令,或是經濟大轉型。

    所以在社會安全法被推出來後,開始有一個政策叫「失業保險」以及「失業救濟金」。

    以前失業只是你家的事情,優勝劣敗,就是達爾文主義;可是有很多弱者並不是弱者,他們很努力,他們只是在權力上是弱者,他們並不是能力上的弱者。

    所以羅斯福作為一個出生在羅氏大宅,從富有的房子里走出來的人,如何去理解窮人的痛苦,而且大膽地提出這些在美國過去傳統的哲學里,一直到今天,美國都未必可以接受的概念?

    2008 年,美國當時的聯儲會主席提出了一堆政策,結果這個主席在 2012 年大選時不斷的被攻擊,這在美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因為美國至今為止還有一大堆傻瓜,他們就相信「你不可以支持大銀行、你不該是個大政府」。

    那時候美國也提出很大的刺激方案,讓很多道路重新修補等等,但這些在奧巴馬政府的時代都被批評。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美國對於那種市場經濟、自由主義經濟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已經到了像宗教信仰一樣。但是他們從來不讀書,不去閱讀羅斯福時代之前的胡佛時代美國人所受到的苦,而理解到這是一個重大的一個轉折。

    實際上這個轉折不是羅斯福的轉折,不是美國的轉折,是資本主義的轉折。

    研究資本主義的人會告訴你:如果沒有這次大蕭條之後小羅斯福的做法,可能資本主義在那時候就崩潰掉了。

    但是整個小羅斯福的做法,等於是綜合了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的某些想法,如果我們用一種比較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他修補了資本主義重大的缺陷,使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再持續下去。

    他保留了市場經濟好的競爭部分;屬於不好的部分,做了金融的監管:1933 年開始的金融監管直到 1999 年,被美國後來的聯準會主席格林斯潘廢除了,也間接導致了2008 年的金融海嘯。

    所以我們現在再閱讀《羅斯福傳》,不是在說過去、也不只是回憶,而是重修一門課,這門課是很多人,遲來的一堂課。

    音頻:http://m.qingting.fm/vchannels/287003/programs/1152209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