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Zheng Tao 正韬,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 年终于步入了三十岁! 🙈🙈🙈 首先来骗大家点一个赞 👍 祝韬哥今年步入30岁快乐,30而立!正式步入人生新阶段 🤤🤤🤤 当然,今天是 1-7-2021。2021年也过了一大半,好的不好的都有。 回首过去,我从12岁懂事以来,到今年的30岁。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人生最好最酷最适合我的安排,...
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 在 Zheng Tao 正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 年终于步入了三十岁!
🙈🙈🙈 首先来骗大家点一个赞 👍 祝韬哥今年步入30岁快乐,30而立!正式步入人生新阶段 🤤🤤🤤
当然,今天是 1-7-2021。2021年也过了一大半,好的不好的都有。
回首过去,我从12岁懂事以来,到今年的30岁。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人生最好最酷最适合我的安排,老天这安排简直太酷太棒了 🎉🎉
我也非常很庆幸在每一个人生道路的选择点的时候,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做出决定,才造就今天的我。
感恩 ♥️
如果把时间点一一串联,这一切的发生完全是已经注定,从第一个点的发生,就注定会成就现在的我,想躲也躲不了。
相信其实很多朋友都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那么我就趁着空闲时间,来和网友们分享一篇我最完整版的,就连我身边亲近的人都不知道的 《韬哥的自述》
把记忆带回到二十年前,重新回忆当时。
首先我先简短的介绍我自己,我叫正韬,今年30岁。经历有点两极,几年前从事是一名牙医,机缘巧合下创业,成了马来西亚第一个跨界旅游业的牙医。
如果把30年分成几个时间点的话,这一连串故事的起点应该可以从12岁开始说起。
(当然我也想借着这篇感想提醒身边一些很在意孩子成绩与表现的父母,以及身边想创业但又没方向的年轻人的一些忠告。)
相信每个人和我一样,都经历人生好几个重大的转折。选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发生重大改变。
🔥选择点1:
特选中学 ✅ / 普通中学
12岁因为小学UPSR成绩优异,我和全古来的7A考生因成绩入选了只有7A才能进入,就连6A1B的进不了的特选中学。🎉
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学校呢 ? 在我学生时期我觉得这是一间很酷的中学,因为在里面的都是精英,而我也在里面所以非常有优越感的认为我也是精英,我相信里面的学生都是那么的认为的。
一直到我大学时期才慢慢发现,这不是一间普通的中学,它是一所只培养专业人士的地方,我把它称为专业人士制造机,专门生产医生牙医律师工程师的地方。
中学毕业,来到了SPM考试放榜,也是大家开始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了。我们这群朋友成绩都好但,其实也没什么其他职业选择,大多都成了医生,牙医,工程师。成绩特别标青的同学则申请了JPA 或者 Matrikulasi 奖学金。
18 岁其实对我们来说其实还是一个对社会毫无认识的一个年龄,要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其实太快了。
尤其是这个看似条件非常好 JPA 这一块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就好比政府在你18岁送个你的一份高级礼物(JPA Offer), 我把它形容为一个鞋盒,一个不管你合不合脚合都必须要在几年后才可以打开鞋盒,但你其实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尺寸的鞋。
所以由于这份礼物条件太好太珍贵,大家没想太多就收下了,殊不知几年后打开的竟然不是自己尺寸的鞋。
当然,对于职业规划已做好,方向又很确定的同学这是天大的好事,而对于那些成绩好但却还不确定自己未来要什么的18岁屁孩来说这可是噩梦,很可能就此浪费上这几年青春,甚至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 ?那种想跑却跑不掉的感觉。很庆幸,这并没有。
xxxxxxxxxx
🔥选择点2:
跟风✅ / 不跟风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什么当初会想成为一名牙医?有些人会猜想是否和家里扯上关系,毕竟父母都是老师。
但我都很大方的承认: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自己在中学时期和同学因为特选学校的成绩竞争让我陷入了随波逐流🙈跟风🙈攀比🙈怕输🙈的状态中,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当时的思想心态不成熟, 看见朋友选什么我也选什么。
当然,和身边的同学一样,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典型职业成了我仅有的选择,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
又是因为成绩的关系,必须选择一个和我们成绩匹配的 “Atas” 职业🙈
其他行业例如 :
房产汽车保险销售,No❌
学校教书,No❌
餐饮酒店管理,No❌
导游,No❌
技术业,No❌
经济,Account更不用说,因为我们理科班出生 ❌❌❌
全部都不够 Atas 嘛 ! 🙈😂
成绩好的局限就是你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必须选择一个和你的成绩匹配的行业,因为这个社会会对你有Expectation。 当然,如果有很大出入的话,那么准备面对闲言闲语吧 🙈🙈🙈
所以进入大学前,身边的好友都申请到奖学金即将出国留学成为未来医生工程师,自己也想要这份荣耀与优越感,所以最后选择了跟风。
(在这里声明,自己并没有看轻任何职业,不然自己为何会离开牙科坚持创业。职业不分贵贱,现在我才发觉以前我看不起的销售工作居然是其中一个最赚钱而且时间自己拿捏的行业,一切业绩就看你要不要冲。而当初我们非常看好的医生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性质比起众多行业,其实一点都不算好,问问您身边的年轻医生就知道了,看看他们最近发起的黑色运动就知道医生也有失业烦恼的一天)
xxxxxxxxxx
🔥选择点 3:
本地大学 / 出国留学 ✅
在出国留学之前,我有幸体验了几个月的马来西亚真正的本地大学生活, 来到了沙登博特拉大学 UPM 就读。和医学院相比这是才是一所真正正规的大学,里面有各种科系各行各业。
在里面认识到的朋友同学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怀着不同的梦想,有着不同的爱好,好比一个小小的社会。
与其说来读书读书,不如说来玩好了。里面的生活非常开心,天天有活动,吃喝玩乐唱歌跳舞。
然而,在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了国外牙科系的 Offer,我选择离开本地大学,有幸可以出国到印度这个医学大国留学顺便看看世界。这次经历是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印度求学的日子,除了读书考试上课,我趁着课余假期的时间玩遍了印度大大小小的地方,也开始慢慢踏足东南亚各国,遇上了数不尽的摄影题材也从此开始爱上了旅行与摄影♥️,当初的一个决定从此改变我的一生。
经常我在想如果当初选择留在本地大学,人生故事肯定改写。但我永远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xxxxxxxxxx
🔥选择点 4:
兼职打工 ✅ / 专心向学
自从去了印度,见识了市面,和世界上很多人一样中了旅行毒。为了一解这个永远戒不掉的旅行毒,大学时期开始兼职打工一心想要赚钱。大三开始回到马来西亚后就启动了疯狂的省钱与打工模式。
为了节省开支,我的每一天的消费都不超过 RM6,坚持存钱与省钱。
好多个周末骑着脚车来回宿舍,到 Aeon / Tesco 当一个一天工作12小时工资只有 RM80 的百货商场销售员推销快熟面,派传单,以及每一个农历新年售卖的春联等。
还记得某个情人节刚巧碰上学校小考,为了网上推销我们的玫瑰花,忙到深夜才有时间拿起书本翻翻,三天后考试结束后又赶到马六甲鸡场街摆地摊卖,虽然辛苦,但是非常有满足感,甚至萌生有一种想要放下学业 All In 创业的念头。还记得,有一个晚上在网上第一次遇上一个Google广告费与代言收入大约百万马币的网站,开始对网络创业与自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世界上竟有这种操作。
除此之外,接下来也误打误撞接下各种婚礼拍摄成为婚礼摄影师,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也就是因为婚礼摄影存下了一笔小钱,开始有能力增添各种摄影器材,以及开始策划属于自己的背包穷游旅行。
xxxxxxxxxx
🔥选择点 5:
什么都不做 / ✅成立自媒体。
2014年,我因在网上看到几张在沙巴仙本那 (Semporna)的旅游摄影照片,深深被这里的人文与景色吸引,当下立即买了机票飞到来这里。
在这四天的时间,我来到了 Tun Sakaran Marine Park 群岛之一的 Pulau Maiga看见小孩们无忧无虑地在划船,无意间拍摄到了一组他们在水上划船的照片。
也就是因为这一组的照片,当我把照片放到网上分享时,得到了非常大的回响,吸引到了好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的关注,依稀记得当时面子书一天内有大约 500 个 Follower 的追踪。
知名度被打开,接下来的旅程都开始有人在关注我的摄影作品。
我也因此开了我的面子书专页以及部落格,从此打开了自媒体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自媒体这一块是我人生中做的最重要以及回酬最大的投资。这些年我牺牲了大量和朋友出外喝茶逍遥的日子,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研究如何做好社交媒体。
得到的回酬远远超过我想象中的那样。不单单只是吸引了各大媒体的访问,更让我顺水推舟成功创立了 Bucket List Ticked 这个旅游品牌。
xxxxxxxxxx
🔥选择点 6:
在家 / ✅出国。
寒窗苦读五年毕业后,成功得到了 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 牙科医生的职位, 成了牙科助理口中的 Dr. Zheng Tao。也因为老天的安排,注定当时在国外的我,技术上出现的一些差错,导致我阴差阳错误打误撞来到东马砂拉越以及在那里卫生部医院与诊所任职。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果当时留在大馬的话没有发生技术上的错误,是否会有今天的我。我身为一名的牙医的身份其实也是在我当了牙医一段时间才让广大读者知晓。一直以来在大家的眼中,我是一个四海为家的背包客,在社交媒体的呈现都是以国外生活以及各种旅游攻略为主。一直到接受了马来西亚第一报章媒体《星洲日报》的专访后,才透露我的真实职业。
其实,身为一名牙医的工作日子挺写意的,但日复一日面对着小小四面墙的诊疗室也不是长远之计,和我想要的完全不搭。以职业的角度来看,虽然牙医这个职业真的很好,安稳且也很有前景,但我知道我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它承载不了内心那个日益壮大的创业梦想。
我非常明白工字不出头这句话,每个人一生中一定要有创业思维而不是打工思维,打工思维将会使你陷入极度安稳的状态,人生根本无法突破,从那时开始就萌生出去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与其过一个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的三等人生,不如趁年轻敢敢出来闯一番。
在医院任职的这些日子,完全颠覆我的思维。凌晨被委派前往手术室帮突发车祸骨折的病患进行缝针与包扎,也见证过因吸烟习惯患上末期口腔癌症病患所面临的垂死挣扎。
看着他们濒临死亡的恐惧与无助感,彻底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打从心底非常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以及可贵。每当我回想起来在医院早上的那一条挤满各种病患的走廊时候,我都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身体与健康,更要买好自己的保险,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到来。
在那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一切我所能活得潇洒,活得轰轰烈烈。
从那时开始,脑海里有了追梦的念头,有一个不能等要去做自己最喜欢事情的想法。
xxxxxxxxxxx
🔥选择点 7:
留在医院 / 辞职创业 ✅
也因为这样,我告诉自己是时候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的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在天时(日渐蓬勃的国外旅行趋势与网络普及化)地利(马来西亚超好用的护照)人和(知名度已经打响)的配合下,毅然 All In 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从牙科领域 “惊天大跨界” 去幹一番旅行事业,成为一名旅行平台的总监兼执行长,行程策划人和身兼多职包山包海的超级领队。
行程、驾驶、拍照、下厨、策划、录影、航拍、沟通、讲解等等几乎一手包办,领着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甚至海外众多旅游爱好者一同出国,为他们定制专属他们的人生最难忘的旅程。
也因为渐渐看到成绩后间接成立了属于自己旅行风格的一个平台 Bucket List Ticked。
它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 “完成您人生的旅游清单” 为概念的旅游平台,。创立于2017年,主打前往世界上非一般的特色目的地与景点,专门为亚太区的旅游爱好者策划特色目的地之旅,打造属于他们永生难忘的旅程。Bucket List Ticked 探索的地点包括北欧,西伯利亚,西藏,非洲,南美洲等冷门景点。
我和团队伙伴们经历了短短一年半的耕耘,Bucket List Ticked 很幸运成为了马来西亚最火红,成长最快速的半自助旅游平台。在 2020 年的成绩更做到了44 团的成团出发以及连续16个月档期爆满的记录,团员总人数更是达到了600位。
我们也预计在 2021年,我们的成团数量会有至少60%的增长。
由于曾经任职牙医,就这样成了马来西亚第一位跨足旅游业的牙医,所以常在旅程中空档和团员们分享牙科医疗等保健知识,希望为普罗大众提供最好的价值。
也因为这样,找到了人生最有满足感的事情,俗称天命,即分享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教导帮助他人,顺便吃遍世界各地美食,看遍世界各地精彩人文,又能游走世界各地大山大水的美丽景色为我们 Bucket List Ticked 尊贵的团员在国外记录旅程美好的回忆。
从中认识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团友丰富了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最后和他们结下一辈子的友谊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这真是我人生中最棒的礼物 !
xxxxxxxxxx
🔥选择点 8:
没得选择 / 遇上Covid-19 ✅
这个真的没得选,2020年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新冠病毒的发生彻底毁灭了大家的旅游梦。我也因此遇上了大麻烦,但非常庆幸的由于之前没有大手笔的扩张与消费,我们得以全身而退,只要一切慢慢恢复,我们也可以很快和大家相聚。
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留在卫生部,至少可以保着我的饭碗,不会经历这次的灭顶之灾。
肯定有好多人会问是否后悔离开卫生部,如果继续当着牙医就不会经历这次的遭遇。
但对我来说,这次创业的经历太精彩了!一个 Covid 的来袭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说真的,不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挺感激这次新冠事件,让我得到我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我来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全新人生。
我对人生,金钱,人际关系,物质的看法与理解有了另一番体会与见解,我感觉人生已经开始突破。
2020年所失去的一切,2021年正在以另一个形式慢慢的回来。
今年步入 30 岁,回顾我之前的人生,我都很幸运地不管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反对声音,我都有自己的底气,以及钢铁一般的坚定,勇往直前只跟随自己的意愿。我会一直坚持的一件事,就是继续按照我自己编排的人生剧本过活,并且活得自在,而我所选择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打从我心底真正想要去干的事情。
我非常庆幸,活了30年,这些年来我都为自己而活,也从来没迎合别人的期望,在做出跨界这么 All In 的决定的时候更是完全没有在乎世俗的眼光与言论,真真正正实践生命由自己掌控的原则。话说回来,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无非是还没步入婚姻大关或是中年之前,豁然地搞懂人生许多大道理,有什么必须追求,什么事情得舍。尤其是遇上了新冠肺炎这等毁灭性状况,因为之前的安排与布局以及一直以来妥善的理财投资方式让我可以比较安全地渡过这次危机,也很快地重新调整人生大方向,继续向未来前进。
创业路上,我遇到了好多有心创业但无力踏出的打工者。我真心希望可以我的经历来感染更多很想踏出舒适圈但又没有勇气的创业者以及年轻的一辈,带领他们战胜内心的小声音,也非常愿意和他们分享理财以及投资的好处。😎😎😎😎😎😎
但愿有朝一日我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为社会服务贡献,为各阶层人士提供价值,用我的生命影响其他生命。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前进。送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遵循内心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世界会因你而不同。🥳🥳🥳🥳🥳🥳🥳🥳🥳
我感恩我经历的这一切。我也很坦然面对人生接下来的道路,因为我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做出的选择,一切的一切都一定是最好的安排。🥰🥰🥰🥰🥰🥰🥰🥰🥰🥰🥰🥰🥰🥰🥰🥰
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 在 XiaoMa 小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6月2日新闻简述:
(欢迎Share and Like)
1. 英国601逐步解封,部分地区复课,非必要商店可以营业,但是必须保持2公尺距离。另外,英国易捷航空615恢复英国和法国国内航线,也计划裁员30%。
2. 新加坡今日解封,李显龙促请国人继续保持警惕、维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及勤洗手。
3. 印度推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名为“REMOVE CHINA APP”,两个星期下载破百万。据说有关App能移除中国公司开发的App。
4. 美国各地逮捕至少5600人,一名示威男子在路易斯维尔市示威活动中被警察开枪打死。纽约市实施宵禁。特朗普批评州长对制止示威过于软弱,必须逮捕示威民众。
5. 特朗普步行到被烧毁的圣约翰教堂,警方发射催泪弹驱赶示威者为总统开路。在教堂前举起《圣经》拍照,被讽刺为作秀。
6. 脸书, Snapchat, Intel, Netflix, Google, IBM, Nike,谴责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
7.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报告指出REMDESIVIR药物对亚洲人无效。对美国人,白人效果最好,黑人效果其次。为此台湾专家认为样本太少,无法下定论。
8. 大马601确诊38例,26例属于境外输入;12例社群感染,当中6例非公民,6例为大马公民。治愈出院的有51人。目前留院患者有1338人。
9. 交通部长指出将在本月内提呈内阁有关修改交通法令条文严惩酒驾吸毒司机。
10. 网媒揭露前财长曾经要求前总检察长解冻房地产大亨4个银行户头以归还400万1马资金,但最后并没有成功追回款项。反贪会副首席专员也证实有两名高官透过前总检察长下达指令,并指当局严正看待机密泄漏及政客干预的议题。林冠英否认有关指控。
11. 香港的64烛光晚会禁办,这也是近30年来首次。香港实施防疫措施禁止超过8人聚集。
12. 副教育部长马汉顺指出,去年9月招募的第一批临教培训期将从3年减至1年10个月。有关临教也将享有GURU INTERIM DC41福利,包括公务员特价,产假,搬迁费等福利。
13. 人力资源部指出原定606元首华诞将改为608,明年起将改为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雇主若需要雇员在当日工作就必须支付公共假期的薪水,且不能以补假替代。
14. 人力资源部部长指示PERKESO社险机构为自由工作者拟定社会保障方案,例如食物派送人员。
15. 曾获得2013环球企业总裁奖的“拿督斯里”吴帝庆海外行骗10年终被台湾警方拘捕。有关男子也被越南国际刑警和大马警方列入通缉名单。目前已遣返大马被警方扣查。
16. 土团党麻坡区部14名执委澄清并没有表态支持赛沙迪,并指赛沙迪发布的文告与会议结果有出入。
17. 一名罗兴亚男子在送入仕林河医院检测呈阴性后,被送入红毛丹隔离中心,然而不到20小时该男子潜逃失踪。
18. 李显龙夫人何晶转发讽刺美国民主漫画,吐槽美国双重标准。
19. 酒驾撞死人频频发生,房屋地方部长指该部考虑冻结发售酒执照。联邦直辖区部长也建议政府冻结售酒执照。
20. 经治疗4个月后,武汉市中心医院“黑脸”医师胡卫锋抢救无效逝世。这也是该院第5名染病离世的医生,在治疗期间脸部变黑,因此受到各界关注。
21. 熔喷布价格暴跌超过90%,从巅峰期40万一吨跌至不到2万人民币。
谢谢 半粒糖 整理。
小红书实名认证海外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一行》创刊30周年纪念
徐敬亚
《一行》,就是那本刚刚还摆在我们桌上的“外国”杂志吗,就是那个一袭白衣皂靴的黑脸汉子吗,就是那一行行飘飞在太平洋上空的神秘幽灵吗……30年了,当鸡毛蒜皮也变成文物之际,我们翻开记忆,辨认它走过的每一页白纸,如同紧盯着一位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们也老到有资格纪念30年前的事儿了吗。
30年有多长?二战光复到文革中止,几乎30年——内中的起伏逆折纠结,漫长得像100年;1889光绪帝亲政到五四,整30年——多少兴亡,多少荣辱,像跨越了古今百代;从五四到四九,又30年——刀光剑影,血肉贲张,如同天和地全翻全覆。30年,自然界可以把大河从东方移动到西方。30年,人类的沧海桑田里足以容纳一个甚至几个王朝。
我不会去管什么狗屁文学史。我们是360行中最末的一行,我们是一行人中要么走在最前面要么走在最后面的那一行。我们只是摸着自己的脉,走回不耻于史的记忆。
那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那不是官府的告示和文书。那是我们自己人凑的银子,自己攒的力气,是自己的纸自己的墨,自己写的诗,印上了自己的青葱生命与灵肉,那是一代人30年的刻痕与编年。
缘起:它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30年前,诗歌猛然大热!
先是朦胧诗用一个又一个瞬间点燃了中国。之后数年,官方动用国家宣传机器围剿——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好产品+好广告”的巨大营销盛况。哪个民族能遭遇攀爬血泪上升的快感,又有哪个国家舍得用一版一版白银为诗歌积年累月地推销。
对于当年诗歌,无论你怎样学术,也只能被迫使用“盛况”这个虚幻形容。中国历来没有理性与数据。几十年了,即使在大数据里人们只能也找到这一条:“全国2000多家诗社和千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哈哈,上述统计,是我1986年举办“两报大展”时从一份记不清名字的民刊上转抄后发布。没想到,这组数字便成了后来被不断频繁引用的最权威数据。
权威总是可疑的。没办法,历史上冒名顶替的东西太多了。
不管怎样,它总算给了我们一组煞有介事的阿拉伯。我现在不关心诗集,我要的是民刊。按上述统计“打印加铅印”两种诗刊,总数99种。与“两报大展”公示的64个流派基本吻合。但,这些年我不断发现,当年被大展遗漏的诗人和流派太多太多了!
怎么办,八十年代的诗歌民刊、民报,到底有多少?
被当事者们模糊过的历史,后世能够给予补救的惟一方法,也许就是收藏。
目前,中国两大诗歌民刊收藏馆,一个是“世中人汉诗馆”,一个是姜红伟的“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按收藏者统计的数据之大,足以令我们这些过来者震惊。
世中人汉诗馆内收藏的非公开印行的刊物约3000种( 时间不限于八十年代。品类为综合统计)。这个数字是世中人刚刚微信发给我的。世中人称,他几乎攒全了《一行》,只差两期,严力已答应帮他补全。哈哈,这本宝贝杂志已经珍贵得达到历史邮票的地位了。
“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的收藏。按姜红伟发布的统计:全国大学生各类诗刊、诗报(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大约300余种。此外,八十年代全国各地中学诗歌社团创办的诗歌报刊大约200种。请注意:中学生社团报刊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品类。
好了,按上述两家诗歌馆的藏品计:八十年代诗歌民间报刊,种类应不低于500种。
明晃晃的收藏品,以物理性的真实,无声地保留着历史,如同出土文物,考古证据般的权威性无可辩驳。
我之所以统计这些遥远的数据,只是为了给《一行》杂志的出世,考证一个宏大的诗歌背景。我们的面前是:煌煌500种民刊,泱泱500乘N首诗、500乘N行诗……
现在,我让一束强光只照亮那一行。
相比于500家群峰并起的民间报刊,《一行》铺起摊位的时候,那个风起云涌的集市即将打烊——直到1987年,几乎在现代诗盛行于中国的10年后,这一行才在遥远的地方出现。但由于它混血般的出身和纯净编风,这本杂志犹如一只最强的聚光灯照亮了中国未来十多年诗歌的血灰色天空,在500家报刊中,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发轫:一种美国式的AA制艺术公社
1987年5月,诗画刊《一行》在纽约创刊。
然而,无论从诗还是从画的内在视角,都纯属诗画之外的偶然——虽然历史向前挪了百年,大清国的年轻子民对遥远大陆的神秘向往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一窥究竟的愿望几达历史之最。一批又一批以留学方式远抛他乡的窥视者们,不经意地裹带了浓度不低的诗歌因子。正是生存背景的移动,意外地带来了中国现代诗一次额外的分蘖。
作为《一行》的主创者及灵魂的严力,在苦苦的海外生存两整年之后,及时发现了自己体内的诗歌发酵,又在一座城市中与未来的合伙人相遇,并以合并诗画的恰当方式升华了一批流亡艺术家共同的内心愿望。OK,一个以汉语、汉文化为纽带的团体、一家以中文诗歌为主体的艺术季刊就登场了。
在500家民刊中,这无疑是一家萌芽过晚的两栖诗刊。但谁也没想到在随后13年中,与大陆层出不穷但屡屡短命的民刊相比,《一行》展现了强大的生命韧性。从1987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25期(1994年之前为季刊)。加上全国各地诗人在每年的《一行》周年的10期纪念年刊,整整35期《一行》杂志,横跨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与新世纪相交后,完成历史使命般地恰当停止在一个明暗之间的节点。
《一行》之所以能够完成了13年跨国绵延,并不事声张地成为彼时中国诗歌的高端集散地,有三点独特的内在依据:
1、主导传统:朦胧诗派与星星画派的宿将合流
诗歌辈份很高的严力,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作朦胧诗的一个艺术载体。空降异邦的孤独生存,使这位留学者几乎完整保留了此流派的执着、纯真的使命感信息。于是,朦胧诗的后期传播与升华,并不是由北岛、芒克等原创者完成,而恰恰是那位当年《今天》中的小兄弟,作为老牌诗歌的记忆载体,化成一柄得天独厚、飘扬过海的蒲公英。同时,严力的另一个《星星》画派的老牌双栖身份,使他准确地迎合了纽约这座诗画合璧的留学城市,并把这两股相得益彰的棉纱,搓成了一根美妙缠绕的长绳。正是主创者严力内心中诗画的高远传统,使《一行》自认死理地严格秉持着最高的诗歌准则,以一种国内混乱诗界无法达到的清静、单纯的高标,非世俗地照亮了一盘散沙的现代诗,成为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最权威的集结舞台。
2、艺术公社:美国式的AA制诗画基金
和大陆现代诗人凌乱的生存相比,纽约人的生活几乎可以称为正人君子者流。稳定的生态背景,极易使人产生按部就班的稳定节奏,这与国内诗人们朝不保夕的动荡形成强烈对比,这其实是《一行》杂志恬淡、从容、持久的、类似哲学般的大背景与大依据。此外,《一行》杂志独有的、AA制的集资模式,使它具有了一种类似股份制、合伙人的某种艺术公社味道:20几位成员每个季度拿出一天的工资,有的每季度出50元,有的100元,还有两个医生,因为工资高,出200元——一举解决了每期1000册、1500美金的印刷费用。这真是纽约人才能想出的集资方式。应当记住这些被称为“离人”的名单:严力、王渝、郝毅民、艾未未、张伟、秦松、李斐、非马、斯仲达、艾伦金斯堡、安晨、王福东、姚庆章、方家模、张宏图、邢菲……严力说,有的成员每三个月甚至拿出5天以上的工资。
近代,有军事学家拆解战争的制胜因素时指出,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不仅是战略与战术,更常常是武器的较量,甚至是给养与后勤的比拼。当土八路们背着粮袋生火煮饭的时候,装备精良的八嘎牙路们吃的却是美味快餐与刚发明出来的鱼肉罐头。同样,在《一行》以丰盈稳固的资金运作之际,大陆的游击战士从来没逃脱艰苦卓绝的挣扎。《一行》创办4年后,由芒克、唐晓渡主编的《现代汉诗》横空出世。这个与《一行》并驾齐驱的著名民刊,最终倒在了日益匮乏的白银面前。作为其编委,1994年,我代表深圳出资1000元,由欧宁主办编辑了最后一期《现代汉诗》,宣告分封制式的各城市轮流作庄方式的中止。
因此,《一行》证明:由若干合伙人共同集资的、同仁式的基金方式,可能是中国现代诗民刊的长治之道。
3、代理人制:类似现代营销的集散中心
勤勉而谦逊的严力曾写道:“在一行漫长的道路上,国内各地诗人组织及策划稿件的负责人包括:莫非、贝岭、李松樟、瓦蓝、梁晓明、伊沙、肖沉、古冈、孟浪、付维、朱凌波、杨春光、蓝皮等,没有这些诗人在创作之余的努力,一行就不可能完成如此的使命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正是上述中国现代诗中坚力量的加入,使《一行》形成了一个遍及中国的集稿中心与发行基地。这其中的每一个名字,在当年都是一个恒星与行星环绕的诗歌星座。这种弟兄般的借力,由几个城市扩展到了十几个省市的辐射,北京、杭州、天津、大连、西安、长沙……这相当于《一行》在中国大陆同时开办了多省市的派出机构。诗人之间的江湖传播,常常以几何基数发展。
据严力的精确统计:“13年间《一行》共集结了780位大陆、港台及海外诗人、画家。其中港台及海外诗人160名,中国大陆诗人535名,插图或插画作者85名。”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几乎涵盖了当代两岸几地华语诗人的大部。这并不包括大量暗中的名单。大凡有据可查、显现出来的事物永远不是全部。可以想见,在经过严格筛选后的存品背后,它的外围是一个多么大的隐形落榜者与庞大的阅读群体。
值得后世研究者们注意的是:《一行》不但形成了海外向大陆的派出,代理诗人们甚至还额外产生了一种扩展与再生的能力。只要严力一声令下,或者代理者们一个漂亮的建议,一本冠以“一行”全部符号标识的刊物便在大陆上印刷发行。当然,施发号令的严力还需要在纽约为这些印刷物寻找美金赞助。据严力统计,这些总名为“周年纪念版”的《一行》共策划、出版、发行了10种,自1994年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件事有点怪,仿佛一个总部设立在纽约的海外诗歌出版社,莫名地赐出了一个个“书号”,代理者便获得了一种加盟者的主体地位,以《一行》的名义进行工作。这样的出版发行事实,证明当年的《一行》已经产生了一种全国性的品牌效应与加盟店的色彩。
在我写此文的昨天,身在纽约的严力通过微信发来一句话:“这是众人的一行史,是众人的一行诗。”
这是实话。没有一批诗歌力工、诗歌买办、诗歌编外股东,就不会有《一行》这家以最小诗歌细胞命名的民刊10多年的风行天下。
辉煌:那条窄路上的一束强光
我很喜欢本文标题中的“了不起”三个字。
今年春“红皮书”再版,我写了一篇名为《一本了不起的书》的再版序言。我说:“一切了不起的事物,如同英雄。首先必备基础性的优秀因素,同时它还必须意外地得到历史的青睐。”
1987年创刊,《一行》已显不同凡响。
我可能是大陆较早的见者。从大胡子孟浪手里接过《一行》创刊号,见惯了民刊的我仍然为之一震。黑白分明的设计,使它那么洋气,那么现代,又那么另类。深圳与香港人熟悉的电脑繁圆体表明了它确凿的海外华侨身份。更有一堆又一堆没人细看的英文,让人想象着华尔街的阔绰与体面。在当年,我们哪里知道留学生和海外人士们精致而艰难的生活。在大陆青年人心目中,只要沾上了USA的人似乎百分百全是富翁。而严力、非马、艾未未、马德升、孟浪、郁郁、黑大春、李冰、金斯堡……这些诗人、画家的集体亮相,标明了这是一家语言标高线非常敏感的现代杂志。
两年之后,一场从天而降的精神核爆吞噬了一切。《一行》开始发光。
1、在最黑暗的时刻,它上演了辉煌
“1989,肉体般致命的一击,重重地落在心猿意马的诗群上……内在背景被突然抽离,热度浓浓的脏器突然空空如也。诗人们一刹那站在原地发呆,“想”和“写”在根本方式上发生了犹疑……几乎所有的人暂时放下了笔,四散而逃,怀着凄苦、破败、无聊的心情……一种模模糊糊的倒塌,一种自怨自艾的无奈与悲凉,缓缓而升……人文主义的脖颈,在苍凉中微微挺起……诗的力度,在病弱中出现了一股伤残雄性的气息……”(本人作《隐匿者之光》)
那一年,诗歌江湖崩盘。鸟与兽一哄四散。而此时,创刊两年的《一行》刚刚完善了它与大陆现代诗各路英雄们的秘密联络图。
就在大陆地下民刊纷纷偃旗息鼓的时候,一期又一期的《一行》仍然如约而至。在诗人们遭受着复辟的革命词语重度侮辱的岁月,它像一行黑白分明的光,跨过太平洋那苦难之水,照亮了国家与诗歌共同的那条窄路。
那是一束丝毫也没有中断的强光,处于鼎盛期的《一行》,在洪水肆虐的时候,充当了一次诗歌的诺亚方舟。随着《一行》在各省市的推广人逐渐到位,这本杂志在最黑暗的时刻达到了它的辉煌。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一本杂志带给诗人们的慰藉。它带来的几乎是死亡中的生命暗号,它使人们相信,即使在最苦闷的日子,只要天空中还有一行鸟在飞行,也足以使黑云重压下的天空充满了弹跳的想象。
这是一次诗的幸运,也是族类的幸运:所幸的是,世界毕竟不只一个大清朝。所幸的是中国诗歌预先在远方埋伏了一彪人马……
2、它参与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自救
“被我称为“灰暗而平庸”的乏味的九十年代,可能恰恰是伟大的10年!……历史的辉煌都是英雄们创造,历史的创伤却是由平民百姓一天天愈合……整个九十年代,它的确是用一种正常生活困境中的苦闷感,默默消化着前朝的一切!”(本人《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
1989之后的数年内,大陆一片萧杀。那是一段中外精神反差最大、意识形态对抗最激烈的岁月。仿佛从天而降的《一行》,带着一种异邦的人文尊严与艺术公正,无可替代地成为了中国诗人的诗歌集散地,甚至精神家园。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官员们哪里知道,再次引导精神航标的仍然是那些落魄的诗人。在禁锢的精神重压下,在窘迫的生存逼迫下,诗人一天天收拾着破碎的心情,重新编织着内心的秩序……翻看一下那些年的《一行》可以看到,无论老诗人还是新诗人们的作品中,充满细节的生活画面在苦涩中一点点缓慢升起,大量的日常经验一天天回归生活,而新鲜的口语逐渐不可阻挡地涌现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行》参与救助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履历。这不是救世主的恩赐,而是诗人的自救。像一块高挂在天空的诗歌告示,在中国现代诗被扼住喉咙的那些年,《一行》持续地发出它的独唱,带领着它从千百件诗稿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诗人。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流亡作家赫尔岑曾在伦敦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当时那些刊物也曾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与这类流亡回流的政治宣传品迥然不同的是,《一行》的出版印刷基地虽设在异国,但它的作者与读者却都是百分百的华语诗人。它不是流亡者的观念输入,而是一种与母体息息相融鱼水关联。从刊物属性来说,《一行》不是一本大陆的民刊。同时,它也绝不是一家纯种的美国杂志。它发动的所有自拉自唱的战争,主战场其实一直在中国大陆。它只是把指挥所放在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它有点像中国现代诗伸向海外的一只手,它收集的仍然在自己的雨水,然后它把这盆水再次泼回到中国的大地。
这样的事,历史上还能再次发生吗——中国现代诗在美国安装了一台诗歌的透析机,由一支支自来水笔制造的汉字划痕,乘着飞机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似乎经过了某种化学药剂的过滤与溶解,它们再以铅字的形式飞回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沾到了某种仙气与灵光,用来医治这个国家的精神创伤。一行行诗,一个个最微型流亡因子,在两大半球之间往返飞行、航行,经年累月,周而复始。
3、它一直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现在想,很有意思。《一行》独有的,不过是纽约的编辑与印刷,这一点儿小小的特殊身份,当年产生了无限的神秘感。不过是几张普通的纸,由于其背后的巨大普世权威,获得了诗人们由衷的信任。在举目无亲的九十年代,《一行》就这样成为现代诗一位海外归来的阔绰亲戚。据严力介绍,乘机飞回来的,只是作者的两本样刊。在太平洋的波涛中,每期满满的8大箱《一行》仍在向这块大陆缓缓移动——那是经严力周旋,由纽约佩斯大学东亚历史系主任郑培凯先生资助的海运美金在移动。它们要两个半到三个月才能抵达中国。
奇怪的是,《一行》似乎从来没有被阻拦。它那莫名的假洋鬼子的出身和道貌岸然的纯艺术姿态,使它带上了一种类似外交官一样不可侵犯的神秘。它的存在,使人充满了想象,而想象往往通向神秘。有人曾跟我说,严力是不是有美国政府的背景啊。
在那些最难忍受的日子,在“有一双眼睛注视着现代诗歌像注视着凶器”(严力)的险恶年代,这本刊物给中国诗人签发的“诗歌签证”,使囚禁者以另一种方式越洋布道,如同在蜡纸上一行行刻写黑暗中的《挺进报》。
说到挺进,我一直敬佩《一行》的艺术定力与对诗沉浸的深度。只有《一行》自己知道,它必须怎样不挺进而才方得挺进。它默默地进行着战略上的自我说服与修正。在身边最严厉、最嘈杂的国际声浪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秉持着一种纯正的艺术理念,以一行行诗纠正着世界。这使《一行》一直稳稳地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道场:一次在国际背景下的华语诗歌盛宴
我相信,即便没有《一行》,中国现代诗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一行》,是中国现代诗一个时空跨度最大的“道场”。假如没有《一行》,汉语诗歌至少缺失以下三种局面:
1、罕见的诗歌道场:中国地下诗歌几代人同时在场
《一行》的意义是,它不仅使诗通过了那条忧伤的窄路,顺畅地维系着应有的水准。同时,《一行》着意推举了一批新诗人,对下一个世纪的口语诗歌产生了首发式的推动。
在《一行》连续35期、横跨13个年度的版面上,即使不是职业的评论家,读者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一条由朦胧诗→第三代→口语诗→下半身……之间的流派过渡线索。
创刊之初,《一行》的主力诗人阵容,仍然包含着一些朦胧诗和海外的老牌诗人作为支柱。很快,以孟浪、默默、黑大春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开始更多地占据舞台。再后来,伊沙、萧沉、梁晓明等口语诗人逐渐渗透而出。最后,下半身的诗人沈浩波等出现……也包括九十年代大放光彩的俞心樵。通过《一行》,也可以看到很多重要诗人在九十年代的转变轨迹,如于坚,如王小妮,如韩东。
在中国现代诗门派分争的当年,很少有刊物能形成民间与知识分子等不同风格流派的汇集。同时,中国地下诗歌几代诗人的同时在场的版面,也显示了《一行》道场的最大包容。这的确需要一统天下的纯正诗歌气场。
2、惟一的诗画道场:口语诗与现代画的大合奏
对口语诗人的发现与扶植之功,应首推《一行》。
当年,它一度作为中国第一权威诗刊,对口语诗的兴起充当了某种国家级伯乐的功效。而使诗人的年龄不自觉地呈现着由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嬗变。
这些,并非《一行》有意为之。以严力为主体的编辑小群体,既不在国内的诗歌圈子之中,也没有足够的大陆诗歌经验,他们所秉承的是对中国现代精神本质的把握,对汉语诗意的执着寻找。高标与公正,这两点编辑宗旨一旦祭起,刊物上呈现的必然是大陆诗歌的原始自然生态。
从诗歌美学上看,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主潮。而对日常生活的简化,对繁琐修辞的屏蔽等,正是口语诗的主导观念——这恰与《一行》的美术画风相吻合。严力、艾未未、马德升、曲磊磊等“星星画会”的主力画家赴美后,画风一直不断趋于抽象与超现实。正是由于艺术观念上的志同道合,才造就了中国当代诗人与画家在《一行》上演绎了一场历时数年的现代诗画大合奏。
3、国际艺术道场:华语诗歌几大版块的融合
朦胧诗后,中国现代诗与国际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接轨。但在《一行》之前,华语诗歌的几大版块,从来各自孤岛,各行其是。
《一行》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诗歌艺术道场。这个以诗歌为主凝点的刊物,以其足够的磁力,牢牢地吸附了中国大陆、港台、东南亚及部分国际诗人的创作。
今天,重新浏览《一行》那洋洋780位诗人画家的作者名录,我想到的一个词是“史诗级的名录”。这是一张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华语文学地理版图。在电脑上,以五号字排版,它仍然达5页之多。当年,它不但发表了大陆地下诗人的作品,还包括了严力、艾未未等星星画派主力画家的最新画作,还有国际诗人金斯堡的诗,甚至崔建具有冲击力的歌词也是第一次在《一行》上发表。形成了大陆、港台、国际诗人、画家们频频的同台演绎与融合。
伊沙说得好:“《一行》的使命在于度过黑暗期!它起于民刊兴旺之年,止于网络兴起元年,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诗歌大任!”台湾诗人陳克華写道:“于当时我这个蛰居台湾的年轻诗人而言,无宁是打开了阅读和创作的一扇视野开阔的窗,知道了华文现代诗的诸多样貌。”
在这个意义上,《一行》称得上一本真正的国际诗歌杂志。几个大型汉语地理创作源的汇集,不是人为的邀稿、拼凑,而是出于一种千载难逢的时空凝聚。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当下,这种跨国的诗歌盛宴,后世几代人都不容易出现了。
显性的历史,从来都是一惊一乍的变态。
1986年由我发起并主持的“两报大展”,以典型的、惊悚的方式,冲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禁锢,人为地使第三代诗人集团性地一夜间登上了诗歌舞台。现在看,这一暴动般的诗歌推广事件,不但基本结束了官方出版对于现代诗的封锁,也使中国现代诗一惊一乍的急切心理得到了相当大的缓解。因此大展之后的几年,诗歌水面一片平静、一片生长。数百家民刊民报相安无事地新陈代谢。
历史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一惊一乍,一种是安步当车。
安步就是两次惊乍的连线。在惊乍之间,流淌的就是正常的日子。正是在那些平常中一点点积累着不平、不常,才注定着下一次的历史惊厥。一条河流不可能全是瀑布与急流,在两条瀑布之间,就是历史的基本身份,是它的稳态。《一行》,像它的简约、朴素、多方向的命名一样,正是以最基本的诗歌单元,一行一行地稳步书写着历史。
人间不太公平。爆炸性的大展,不但充分震荡了诗界,甚至还不断得到后世的宠爱。2006年起,大展不断地被纪念,20周年、25周年、30周年……真是纪念得让人嘴软笔软,连我这个早年爱出风头的人都不得不惊呼:“写诗人的这件事儿,不可能没完没了纪念下去吧!”(《大展30年后说》载《诗歌月刊》2016-11)。
没办法,历史总是偏爱惊涛拍岸。而隔岸观火的后世人们,又总喜欢围观那些祼露着的伤口。这也是我执意要为《一行》写一篇长文的内心动因。仿佛为了洗清那莫名受宠的主观故意,仿佛为了从不公正者那里讨回一点过时的歉意。
2000年,《一行》中止。
我相信,它仍然活着。那一行黑白分明的大雁,只是恰如其分的收拢了翅膀。在完成了最有意义的使命后,默默地与诗、与生活、与生存构成特殊的同步。
一定有一座纪念碑,向这本了不起的杂志致敬。它可能是声音的,可能是语言的,也可能是默默的,通向记忆的深处。
2017-7-3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