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繼竿號數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繼竿號數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繼竿號數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繼竿號數意思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

  • 小繼竿號數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5 13:00:27
    有 358 人按讚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 小繼竿號數意思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0 12:58:23
    有 1,858 人按讚

    #神父的鹽
    .
    歐巴馬的夫人應該是個智障.
    .
    在這個時候,還在心懷著她的黑命貴並挑起種族和階級的矛盾.
    .
    其手法,實在和共產黨十分類似.
    .
    她稱,今年夏天的blm是一場壓倒性的和平運動,卻被粗暴對待,而闖進美國國會的人,沒有戴著手套,反而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
    川普的支持者受到警方的寬大處理,因為他們是白人,如果是黑人,就會被暴力對待.
    .
    她呼籲矽谷公司,永久禁止川普總統「以防止美國領導人利用其技術來煽動叛亂」.
    .
    而幾天後,這幾位科技大老,推特、臉書,google,像個狗一樣,聽命於這個前第一夫人的話,把現任美國總統封殺了.
    .
    推特永久封殺川普,稱他兩則推文有「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Google更誇張,直接把整個Parler下架,他們認為他們有權對不良內容實行嚴格審查,而Parler的貼文有嚴重煽動暴力的內容.
    .
    而蘋果則指出有人投訴,Parler被利用來計畫國會衝擊事件,他們致信Parler高層,要求Parler在24小時內,刪除「所有令人反感的內容…以及任何提到現在或未來某日傷及民眾或攻擊政府設施的內容」.蘋果也要求Parler提交有關「審核及過濾」這類內容的書面計畫.
    .
    臉書的祖克伯則表示,「過去24小時令人震驚的事件清楚地表明,現任總統川普打算利用剩餘的任期,破壞政權和平且合法轉移至繼任者拜登.」
    .
    「川普用寬容代替了譴責,來對待這些支持者,這將帶給美國及全世界的人們極大的困擾.我們昨天刪除了這些聲明,因為我們判斷它們的效果--以及它們的意圖--將會挑起進一步的暴力.」
    .
    祖克伯說,他會無限期的封鎖川普,直到政權和平的移交.
    .
    我們不知道這些科技巨擘,是不是已經習得了共產黨的習癖,意即,不封鎖就會死的病,他們對於真相天秤的理解,已然傾斜,他們已經開始審查「意識」.
    .
    「彼人慾行淫,何以不縛?」
    .
    簡雍勸戒劉備,那對男女有雞巴跟雞歪,何不抓起來呢?因為劉備推行禁酒令,想把有釀酒器具的人都抓起來,這樣的規則並不合理,而且是在妨害整體人類的自由.
    .
    而蜜雪兒的影響力,更讓人驚嘆,常人向臉書很推特,檢舉真正的暴力和仇恨言論,他們置之不理,一個沒有實權,並無經過民意遴選的前第一夫人,居然可以指揮一群哈巴狗,讓美國總統從網路世界當中消失.
    .
    她趁機推銷她的BLM,並進行除罪,即使闖入國會的川普支持者有錯,也不代表在各地掀起暴亂的黑命貴值得支持,這是不相干的謬誤,她說的並不是事實,BLM當初為了一名黑人被警察跪壓窒息而死,運動的過程中卻連一名8歲的黑人小女孩也射殺,因為一位黑人媽媽想開車帶小女孩前往停車場,被認為闖入了他們的區域.
    .
    我們可以知道那樣的運動對和平不是壓倒性的,對無辜的生命可能是,闖進美國國會的人,一個前女空軍,也無端被射殺,她只是沒有遵照警察的指示進入人群,同樣死在警察槍下,一群人為佛洛伊德暴動示威,她死了,川粉卻被指為是暴徒和恐怖份子,被世界唾罵,這難道不是蜜雪兒口中的不平等?
    .
    他說闖入者被溫和對待,如是黑人就會被暴力對待,那被射殺的女軍官,難道不是白人嗎?
    .
    闖入國會的人,有黑人,有白人,有東方人,甚至還有人拿著韓國國旗,這些人的訴求是選舉的不公正,和種族又有什麼關係?
    .
    闖入國會的人,被辨認出來後,就被公司開除、辭職,甚至連沒進去的人,單純和平示威,也丟了工作,他們連用的社群軟體,說話的工具,也被剝奪,表達觀點,替自己辯白,讓聲音傳給其他人的機會都沒有,BLM的參與者有這樣的待遇?
    .
    他們根本就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蜜雪兒假造了這一點,企圖又在一場悲劇之中,再度挑起虛假的不平等和鬥爭.
    .
    就像從傷口之中,再用針扎進去,挑起破碎的皮膚和血管,說,「她流的血不夠多」,「她的膚色太過正確」
    .
    「他們應該被對待的更加殘酷,這才是種族平等.」
    .
    沒有的東西,硬要說成有,好滿足內心的不公正,蜜雪兒這樣的言行,才是真正的在挑起仇恨.
    .
    試問,可有一個黑人政治人物被臉書、推特,GOOGLE,被永久封殺,連帶與他相關的人進行連坐?
    .
    可以知道的是,馬丁路德.金恩,所倡議的平權,並不是像蜜雪兒這樣,要求其他人讓一個人從世界上消失掉,這是獨裁者才會幹的事情,金恩所倡議的,並不是把所有的不平等全都加諸一個人身上,讓他無聲無息,這樣才叫做平等.
    .
    ㄧ個前第一夫人要求現任總統永久消失,而且她成功了,不知是誰,才是壓迫的來源?不知是誰,擁有無上的權柄?不知這是什麼樣的權力不對等,我們不禁懷疑,真正會暴走發射核彈,是這個前第一夫人,川普或許會發射核彈打中國,這個前美國第一夫人則會發射核彈攻擊美國本土,純粹是因為那裏有一個她討厭的對象.
    .
    我們不禁懷疑她口中的黑人,為了他們的權益,是不是她想像中的,而不是實地在現實當中的黑人,她用她想像中的黑人,無止盡對他人索求,並作為報復他人的工具.
    .
    這些科技巨擘,每一個都跟蜜雪兒一樣荒謬.
    .
    蜜雪兒說,「永久禁止川普總統,以防止美國領導人利用其技術來煽動叛亂」.
    .
    實在可笑,美國總統用臉書和推特製造叛亂?他要叛亂怎麼不用軍隊?不用他的權力?用推特?民選出來的總統,具有民意的基礎,就算選輸了,也有一半的美國人支持他,美國總統如何叛亂美國?這是什麼樣滑稽的指控?
    .
    相反,這一干科技巨擘所幹的事,卻是要阻止這一半人表達的自由,誰比較接近叛亂的邊緣?誰比較像在扼殺美國人的自由?
    .
    如果美國總統都可以因為聯合壟斷人民交流工具的商人,他們少數個人的獨斷而被封殺,試問,拜登有朝一日妨害他們的利益,不會被封殺嗎?其他世界上使用他們社交工具的人,不會因為違逆他們的意思,或由哪一個蜜雪兒的指控而消失?
    .
    這些科技人,不應該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嗎?不應該隨意干涉政治嗎?不應該隨意運用他們的影響力,去破壞任何一個美國公民表達的自由嗎?怎麼現在變成特定個人的黑機關,去做法律沒有賦予它們的權柄呢?他們具備任何民意嗎?他們有經過人民選舉嗎?他們有問過使用者本身的意志嗎?如果他們只是以營利為目的,根本不該進行任何凌駕政府機關的裁罰或形同司法機關的強制禁令,他們必須被確認,是由美國政府所管轄,不能凌駕民意.
    .
    很明顯,有一群為數不少的人,認定選舉不公,那麼,他們就有表達的自由,能實行公民不服從的示威行動,若他們違反法律,應付出代價,這代價不是由祖克伯或者傑克·多西以及蜜雪兒要求執行,這個事實也不是由他們所認定,而是美國國會,和司法機關.
    .
    這些人越俎代庖的侵權行為,早已凌駕美國政府,成為國中之國,宛若少數菁英的FBI和CIA,他們壟斷了美國人民與世界上表達的管道和交流的工具,滲入每個人的生活,使人們遵從他們的意志,影響著每一個人,使其陷入退無可退的境地.
    .
    他們制裁美國總統,不用經過審判,就剝奪他的發言權,他們用「意識」來決定一個人犯罪與否,他們毫無道理的要求其他廠商和使用者,服從他們,審查自己的使用者和言論,如不從,就剝奪他上架的機會,阻止他們進入大眾使用者的眼簾,而判斷的方式,是基於少數權貴菁英的想法,他們的主觀和獨斷,沒有經過公開的討論和人民的認可,這個判斷是政治的,而且帶有偏頗的立場,是屬於他們個人的利益至上,以及意識形態色彩,而不是基於事實和公義.
    .
    因此,蜜雪兒應該呼籲的是,「防止美國科技人利用其技術來進行實際的叛亂行為」.
    .
    這些科技巨擘的行為,已經違反了美國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的精神,意即,
    .
    「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
    .
    在神父看來,他們個人的主觀和審查思想已經趨近於一種迷信,並且嚴重干涉其他人的自由,他強迫其他人遵從他,不聽命,即封鎖或降觸及率,剝奪其他人參與平台的權益,他們要其他人也信仰這種迷信,他們侵犯他人的言論自由,要求其他人刪除令他們反感的內容,他們自己違法審查以及過濾他人的言論,也強迫別人一起做,他們不經審判即將人入罪,依據是「仇恨」和「暴力」,這麼抽象的道德罪,如同宗教的七宗罪一樣,任何人都可能擁有仇恨,產生仇恨,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暴力的,即便不是,你也「可能是」,疑似暴力,「煽動」暴力,間接導致暴力,和暴力相關,有暴力前兆.在「暴力」和「仇恨」的前夕,即是人的日常,當你開始審判意識,就等於是將無辜的人入罪,少數人濫權的開始.
    .
    什麼時候,「仇恨」和「暴力」,成為一種規準?
    .
    既沒有標準,亦無依據,更沒有邏輯,被侵犯,自然會產生仇恨,覺得不公正,即會有暴力的衝動,若不看合理和不合理,相干與不相干,一味說成煽動暴力和鼓吹仇恨,只是在遏止人展現自己的情緒,表達自身意志的本能.
    .
    依神父所見,GOOGLE和APPLE是暴力的,他們說Parler被利用來計畫國會衝擊事件,而封殺整體Parler,但Parler只是個工具而已,Parler上還有其他的人,說不定他們正在討論美食,並不是每個都參與國會事件,也不只有政治的內容,這就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針對性的扼殺Parler參與公眾平台討論的權益.
    .
    這些闖入的人有沒有用蘋果手機通訊?有沒有用估狗搜尋國會地點?有沒有使用估狗提供的服務?若有,估狗和APPLE不就是共犯嗎?為何不自己下架自己呢?
    .
    又,全美國有多少人討論怎麼闖入國會?幾年來光闖入白宮要見歐巴馬的事件有多少?這些人進到國會是要進行恐怖攻擊?還是抗議選舉不公?單單討論這點就要下架整個平台,這難道就是估狗成立的初衷?難道他們的員工沒有一天想闖進去總部拿刀挾持老闆?
    .
    而推特更像是在煽動仇恨,川普呼籲支持者保持和平,快點回家,在衝突開始的時候,卻把抑制衝突的呼籲給刪除了,使川普的支持者陷入迷霧之中,激怒他們,讓他們的團體失去方向,聽不到總統的呼籲,這是不是在鼓動仇恨?
    .
    臉書的祖克伯更是一隻小丑,什麼「過去24小時令人震驚的事件清楚地表明,現任總統川普打算利用剩餘的任期,破壞政權和平且合法轉移至繼任者拜登.」這依據在哪?川普有表明要破壞政權和平嗎?或者要支持者直接進入國會?這不是他個人的主觀臆測嗎?這符合事實嗎?川普在體制內當然可以合法杯葛拜登,並且質疑他當選的正當性,這不只川普,還包括許多共和黨人和美國選民的想法,祖克伯怎麼可以拿這當作禁言的藉口?
    .
    他應該比照他的fuck check,也給自己來一個,「沒有證據表示川普打算利用剩餘任期從事破壞政權和平的舉動,這個依據純粹是我很震驚」
    .
    所謂事實,是依據每個人的意識,每個人的解讀,想法,共同匯集而成的,人不是上帝,每一個人都只能了解事情的一部分並提出看法,哪怕他是極端的,也在於事實之中,這些左派媒體採取的作法是,將特定人群排除在事實的解讀之外,訴諸於絕對的事實,只容許某部分的人意識,這樣做,並不是在尋求事實,而是在反事實,是在說謊.
    .
    例如祖克伯的這段,川普打算破壞政權和平,移交至拜登,這就不是事實,為何?因為他不是川普,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
    祖克伯曾經說,「臉書不該是真相的仲裁者.民營企業不應該如此,尤其是經營平台的業者,不應該以這個角色自居.」根本就在打自己的臉,他違背自己諾言,放棄自己的原則.
    .
    蜜雪兒認為闖入國會的是恐怖份子,闖入國會的川普支持者認為他們在實現民主,覆蓋在事實之上的,是意識,這意識不是由少數人決定,也不會是由多數人壟斷,更不是交由特定人士「仲裁」,他必然會容納所有人的意識存在.
    .
    就算一個「事實」成立,他不能阻止其他人的解讀,表達自己的想法.
    .
    事實就是,每個人都是事實的一部分.
    .
    在國會衝突事件之中,乃至於美國大選,若參與者的想法,不能被算是事實的一部分,這就距離「事實」甚遠了,只是一群人不斷歌頌,我們的選舉制度,不可質疑,沒有瑕疵,沒有任何人犯錯,在國會衝突事件之中,有一群無形的障礙物闖了進來,他們沒有任何想法,沒有任何主張,只是一群仇恨和暴力的集合體,他們被槍殺然後排除,他們不是美國人,甚至不是人類.
    .
    這種對於事實的認定方式,恰巧是一種真正的仇恨.
    .
    祖克伯稱「川普用寬容代替了譴責,來對待這些支持者」,帶給世界困擾,所以他們判斷這樣的意圖,會帶來暴力.
    .
    然而,上帝也會寬容這些人,亦不會譴責這些人,照他的想法,上帝也是暴力的象徵了.
    .
    我們來看看川普說了什麼.
    .
    在國會衝突事件中,川普在推特發布一段影片,呼籲抗議者平安回家,雖然這是一場被操縱的選舉,他知道抗議者心中有傷,但他不想有人再因此受傷.
    .
    「回家吧,我們愛你們,你們是特別的。我們了解你們的感受!」
    .
    被推特刪除.
    .
    「發生這些事件,是因為一個神聖的壓倒性的選舉勝利,從偉大的愛國者們手中,被如此無情和惡毒地剝奪,他們一直被惡劣和不公平的對待這麼久。帶著愛與和平回家吧。永遠記住這一天!」
    .
    被推特刪除,禁言12小時.
    .
    川普解禁後,在推特發表影片,他同意在1月20日有序與無縫地過渡權力.
    .
    他說,「我知道你們很失望,但我也想讓你們知道,我們不可思議的旅程才剛剛開始.」他也譴責了國會發生的事件.
    .
    8日,他發表兩則推文,「投票支持我、(支持)『美國優先』和『美國再次偉大』的7500萬偉大的美國愛國者,(他們的)巨大發聲延伸到未來.他們不會受到任何方式的不尊重或不公平對待!!!」
    .
    「(致)那些問過我的人,我不會在1月20日參加就職(典禮).」
    .
    推特說,這兩則推文違反了其「美化暴力政策」.極有可能鼓勵和啟發他人複製國會大廈的暴動行為,於是永久的砍除了他的帳號.
    .
    這些,都不是針對他說了什麼,也不是真正做了什麼,(事實上他什麼也沒做),而是他只要一說話,就等於煽動群眾,他本身即是仇恨的化身.
    .
    這種審查和封殺的方式,近乎於無知,而且恐怖,如同獨裁國家徹底的否定一個人的存在.
    .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抖音也跟著這一波矽谷封殺浪潮.
    .
    儘管川普根本沒有抖音的帳號.
    .
    抖音說,川普宣稱選舉存在舞弊的言論將被刪除,因為這些言論違反了該公司的錯誤信息政策.該政策將錯誤信息定義為不准確或虛假的內容,它不允許可能對個人、社區或更多公眾造成傷害的錯誤信息傳播.
    .
    他們允許針對川普的「反擊言論」留下,創作者可以展示「事實」與「證據」回應川普對於選舉被操控的說法,抖音表示,除了圖片內容,它還將刪除試圖煽動、美化或宣傳暴力的影片,無論是自動審核還是檢舉,只要抖音說了算.
    .
    換句話說,他們只容許一種聲音.
    .
    抖音說,「我們不允許仇恨和暴力言行出現在TikTok上,試圖煽動、美化或宣揚暴力的內容或賬戶違反了我們社區的指導方針,都將被刪除.」
    .
    中國人見到川普被封鎖,嘲笑他怎不去用抖音,殊不知,抖音也是封鎖他的對象,而且更嚴苛,無理頭,堪稱美國科技巨擘的教科書.
    .
    何其諷刺.
    .
    若說有什麼令人震驚,這恐怕才是令人震驚的,民主國家正在模仿獨裁國家封禁的行為,民間組織正在消除他們民選總統存在的痕跡,以及下架控管其它美國人的言論自由.
    .
    他們的觸手不斷爬伸著,他們既不屬於人民,也不屬於政府,他們的權柄和代表性,全來自於他們入侵每個人的手機和生活,掌握著交流的網絡.
    .
    他沒有問人們的意願,也沒有詢問人們的想法,他們只是捏緊了人的思維,預測了他們動向,調查了他們的習慣,轉化成數據,然後支配人,也支配政府,沒有人監督他們,他們單方面的,要所有人照著他們的規則走.
    .
    他們的觸角蔓延到世界各處,影響多個國家,而唯一不被他們影響的,是獨裁國家徹底支配人的殘暴,循著他們布置的管道,感染世界各處,他們無視,而視之為自己必須迎合的市場,養分的來源.
    .
    臉書將426視為禁語,GOOGLE的YOUTUBE則將武漢肺炎的消息列入黃標,視為「爭議性話題和敏感事件」,也曾經在影片內容下設置一連串禁語,只要違背中國利益,他們都稱這「沒有政治取向」.
    .
    現在,他們肆無忌憚的干涉美國的政治.
    .
    亞里斯多德說,過猶不及,這些社群平台在上一次美國大選,放任假訊息亂飛,中國與俄羅斯的政治干預,謠言,與政治廣告,被人們斥責後,現在,他們硬起來,說要查假消息,說要查核真相,結果,卻都在檢肅美國總統,以及美國保守派,服膺單一的政治正確,捏造唯一的真理.
    .
    他們沒有腦子,或假裝用沒有腦子來遮掩自身的惡意,這是比川普支持闖進國會,還要令人震驚的事,他們要嘛,對惡意採取絕對放任,要嘛,隨意指控別人是惡意,無盡的檢肅,成為真正的惡意.
    .
    就像球永遠投不進籃框裡一樣,只有砸毀籃框和擺爛兩個選項;也像是一個娃娃兵,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永遠不能走直線,要不是走得歪歪斜斜,就是倒退嚕.
    .
    他們就像一群白癡.
    .
    他們需要一個被管控的世界,所有人都是被管控的人,而他們是被管控世界的幹部,在真理部裏頭創造不需要思考、對照、質疑、可否證性的真理.
    .
    國會入侵的事件,人已經被清場,正常運作,該檢討的是國會的警備,而不是廣大網路之中,每個人的言論,或封殺個人,下架人們的社群平台.
    .
    這些已經不是究責或釐清真相,而是事後清算,阻止人們思考,混淆人們的腦袋,以及,趁隙扼殺人們討論的自由.
    .
    炫耀他們不應該有的權力,展示出他們如何可以威脅他人,使人消失.
    .
    比偷走選舉更慘的是,偷走人們的自由,和知的權利.
    .
    如果他們認為他們是正確的,那就應該說服其他人,而不是封殺,如果他們認為他們是事實,那就應該面對挑戰,而不是使人消失.他們如果真是愛好和平,就不會四處標記仇恨.
    .
    他們封鎖的教條,曝露他們的膽怯,他們審查的歪風,顯現他們的謊言.
    .
    永遠不要忘記那句話.
    .
    帝王時代,要求人們什麼不能做;專制共產時代,要求人們你們必須做,在這社群壟斷的時代,他們要求,
    .
    你是.
    .
    你就是.
    .
    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綠茶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告訴他們你才是】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 小繼竿號數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8 14:12:51
    有 1,219 人按讚

    「今年參加了1400場視訊會議,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疫情對AI行業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今年最令人興奮的AI新技術、新應用,有哪些?
    甚至未來10年、20年,AI發展的方向,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幾點,前陣子做了個有點意思的 MEET2021 年度對話,也在這裡分享,原文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站在2020年,如此不平凡一年的歲末,AI業界有太多諸如上述的問題急需回答。

    要點
    • 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快了資料化,加速了線上化和AI化。
    • 疫情是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這一年可能相當於三年的進程。
    • 最讓人振奮的黑科技,是AlphaFold和GPT-3,後者對行業更具有潛在的顛覆力量。
    • 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肯定不是黑科技。
    • 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 大陸的新基建會進一步推動AI新經濟,這會是一個新的時代,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 AI從業者們需要記得: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疫情加速AI化,一年相當於三年

    李根:再次感謝開復老師來幫我們總結這一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李開復:今年的工作節奏改變了,我一共參加了1400次線上會議,非常有效率,進行了特別多的開會和演講。但是1400次這樣的會議,沒有讓我交到一個朋友。所以我覺得線上會議雖然帶來了效率,但是還是要回歸面對面的本質交流。

    李根:但受疫情影響的這個過程,也是線上化被加速的過程?

    李開復:這是疫情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加快了資料化、線上化和AI化。AI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海量的資料,可以催化更多新的應用。
    比如線上會議,我們並不見得那麼容易區分視訊會議中的那個人,是不是真人。所以有時候線上講座或者網路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錄製,而且錄製一次,也可以用很多次。由此延伸,以後線上上,比如你做推銷,做客服,甚至做電視節目,其實都是可以用虛擬人來替代的。我們現在還無法造出一個讓你分不出來的3D虛擬人,但是在視頻裡完全可以。DeepFake不是一個向善的應用,但是把它的技術應用在建設性、有益的方向,我覺得可以帶來特別多的應用。而且有了資料,各行各業就可以評估哪些工作或者流程,可以進一步數位化。數位化以後,重複性的工作就可以被AI取代了。

    此外,除了社交距離縮短,可以發現機器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去餐館時,會有機器人送餐到客人那裡。很多機器人產品遍佈很廣,無論是倉庫、工廠,甚至我住的公寓裡面,每次最後配送都是機器人了。在美國情況也很相近。美國以前也沒有支付寶,也沒有美團,現在都開始有了。所以總結起來,我覺得新冠疫情是巨大的災難,但與此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帶來數位化、IT化,帶來AI化,可能這一年相當於過去的三年。

    ▎AI最大的經濟價值並非“黑科技”

    李根:今年依然有令人興奮的技術進展?

    李開復:今年最讓人振奮的技術是DeepMind的AlphaFold,還有OpenAI的GPT-3。其中,我認為可能對行業更有潛在顛覆力量的是GPT-3。不見得說是用它生成小說什麼的,而是用特別大的海量、自然語言資料,訓練一個預訓練模型,這個模型是可以應用到很多新領域,比如說寫詩、做對話,或者是寫小說等等。而且這個新技術一推出,其他公司很快就採用了,比如說搜尋引擎,因為這個技術已經能提高了好幾點的精確度;此外,OCR在提升,客服也在提升,微軟小冰也在繼續提升對話精確度。

    所以我覺得這種預訓練語言模型,它可能帶來的就是一次性訓練一個巨大的模型,然後快速產生AI應用。當然,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 它做一個模型要花1200萬美金,一般的創業公司該怎麼辦?教授學者該怎麼辦?
    • 此外,訓練一個模型就要燒掉好多能量,這對於我們節能的未來又怎麼辦?
    • 還有,巨頭會不會產生壟斷,只有巨頭公司等才能做這麼巨大的模型。

    當然,GPT-3本身還沒有驗證足夠多的商業價值,但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最大的科技創新。不過我想強調的是,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或者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肯定不是這種黑科技。黑科技會有很多,我們也在繼續投機器人等項目。但是,我覺得今天AI的技術已步入成熟,可以被傳統公司擁抱。比如剛成為AI獨角獸的創新奇智,就可以看到AI給傳統行業,無論是製造、健康、醫療、零售、金融、保險、物流等等,都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巨大效果。所以今天我在這裡呼籲一下,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越晚擁抱AI,生存的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

    李根:怎麼樣才能大家擁抱AI?

    李開復:還是要有資料,說了這麼多打雞血的話,但是務實的來說,是不是今年傳統公司擁抱AI就會帶來價值?大部分是不會的。
    因為AI是要吃資料的,所以就要求公司擁有海量的、結構化的、有標注的,達成商業目標的脫敏精確資料,而且最好是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那你的機會就來了。

    什麼樣的公司有呢?比如說銀行、保險公司天然就有,金融領域的資料必須要符合要求。而有些領域就會難一點,比如說做工業製造等等,需要先把你的工業製造替換成機械臂、替換成無人叉車,可能要放很多的感測器,才能瞭解機器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對有些公司是很容易的,但一些公司卻是很難的。如果今天你有資料,趕快想怎麼去應用;如果你沒有資料,快想想怎麼把資料累積出來。
    新基建推動AI新經濟

    李根:剛才都在談這一年,而新基建被認為會奠定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李開復:我們回顧中國人工智慧奇跡般地崛起之路,可以發現其中的創業者、移動互聯網、資料,還有大陸優秀高校培養的高科技人才,這些是最重要的。但其實,還有非常英明的政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在很多國家都有討論,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當時大力支持了一個新能源的公司結果沒有做成,受到了很多的垢病。
    而中國就有很鮮明的對比,大陸的科技政策整體來說應該是讓民間、業界做他們擅長的事情,用市場經濟來競爭,而政府幫助他們做民間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我們AI的崛起,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各地有政府引導基金支持,這樣可以選擇性的去做LP,幫助早期的AI產業能夠創立起來。

    另外,“新基建”政策的落實也是非常大的利好。新基建除了5G和大資料中心,還有IoT、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多方面的落實,利好的政策會進一步的拉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地往數位化、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所以,當政府把上述的事情做成並且形成一個平臺,讓創業公司以及大公司能用到,我覺得這就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新基建裡AI涵蓋的範圍有多大,一些新技術是否有機會納入?可能值得進一步探討。比如類似GPT-3等需要大量資源去做訓練,才能進一步推動起來的潛力新技術等。我們發現AI的訓練越來越貴了,已經不是一個教授團隊和創業公司可以承受的。對於這樣存在類似潛在爆發性成長的技術,是否能有機會能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值得期待。

    李根:您最近也旗幟鮮明提出了“AI新經濟”,所以是時候用這個新概念來定義這個時代了嗎?

    李開復:對,雖然很正面的描述,但是時候了,我最近在《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專欄文章,裡面談到的就是說剛才講的疫情促進了資料化、IT化、AI化。疫情推動了各行業的數據化,其實一個隱憂就是“工作被資料化”了,可以被外包或者AI取代。當我們有這麼多機器人的時候,它也會取代很多藍領的工作,白領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後臺、BPO的工作,在做檔處理的,或者是做客服的,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有些人會說我們要把技術發展的慢一點,但這些絕對不符合實際,因為沒有技術是會慢下來的。

    AI新經濟一方面我們要擁抱這些技術進步,讓它儘快觸達每一個角落。但同時,它所帶來失業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所以我的文章主要談的就是,怎麼樣能夠快速地讓社會認知,繁複的、無技巧的重複性的工作將會消失,然後如何重新訓練這一批人,幫助他們快找到新的方向,去做更有價值也更擅長的事情。與此同時,大家就能花寶貴的時間在我們更有價值、更熱愛的事情,比如藝術、公益等創意和決策類的工作,或者是多和親友相處,結交認識新朋友等等。

    這將發揮人類的光芒,我把他稱為一個新的文藝復興,讓人可以再一次找到意義——人為什麼而存在?

    ▎全球化依然是必然之路,中國大陸軟體將占世界半壁江山

    李根:上一次文藝復興伴隨著第一次全球化開端,但這幾年全球化進程似乎受阻?中國創業者想做80億人的生意,但事實證明很難。

    李開復:全球化是必然之路,很多“美國至上”的人說中國是沒有創新的,只有中國人用中國的軟體,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中國大陸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了改變,這句話在今天是完全錯誤。因為中國的創新從TikTok到華為,到小米,到美團,還有很多創新的公司,包括我們AI四小龍,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非常的自豪,今天中國的創新至少在IT、AI的領域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有一些地方美國更強,技術更深,但是我們的商業化做得更快。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自然也必然會走向全球。

    我們怎麼樣走向全球呢?這裡我還要比較務實的說一下,其實很多國家的使用習慣和語言文化是有巨大差別的。如果今天要把中國所有好的產品都推到歐美,這其實不現實,因為歐美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化了。他們用的那一套無論是To C還是To B都很難去改變,但是我覺得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從東南亞到“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中東、非洲、南美等,這些國家的用戶其實更像我們的年輕用戶。而且,他們使用美國產品的習慣還沒有固化,與此同時,美國公司不太重視這些市場,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認為未來都會起來的。

    所以你剛剛說的“走向80億”,我覺得不現實,但是走向60億是可以的,應該是世界GDP的1/4,人口的3/4。我們的創業者是願意走出去的,所以我覺得出海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的軟體出口、技術出口,人工智慧出口,這些一定會發生。在我寫的《AI·新世界》出版的時候我就說過,在10年之內,中國將占世界軟體的半壁江山。當時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預測,但是現在看來我們正在往這個方向去做,而且當時還沒有看到TikTok這樣的產品。但是我們要謹慎,不是說歐美這些國家還是相當牛,而是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AI”會在各個行業開花結果

    李根:剛才開復老師談到現在技術創業越來越難,您還會投技術公司嗎?

    李開復:當然投技術公司,我剛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投資的策略,我講了那麼多對機器人看好,我講了對大語言模型特別看好,還會投的。只是說我們不能夠期待像過去出來那麼多,創新工場在過去的4年,我們的AI領域一共出了7家AI獨角獸;未來4年的小目標,先定個3家AI獨角獸公司吧。

    李根:但AI深入傳統行業已是趨勢?最近創新工場還投了“農業”領域的公司,這是以前很難看到的。

    李開復:你指的是極飛科技吧?但極飛不能按農業來定義,極飛科技的產品是很高科技的無人機和自動駕駛,場景是把農業工業化。
    工業製造和農業生產大有不同,比如你想做智慧製造,用AI來做機器人,或者做一個iPhone,做衣服,做鞋子,場景不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農業播種或者施肥等場景較容易標準化。比如棉花田、稻田等,較容易批量化大規模作業。

    不但大陸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目前,農業市場AI滲透率只有大約5%,我們對極飛本身不但非常認可,而且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國際化的產品。因為農業場景比如播種子等,在全球幾乎通用,沒有太多語言的障礙。

    李根:可以解決80億人的吃飯問題。
    李開復:是。(笑)

    李根:剛才談論的都是傳統領域“+AI”的話題,不妨讓我們更發散一些,請您談談以下幾個領域可以如何“+AI”?比如今年最受關注的“線上教育”。

    李開復:線上教育中國做的是非常好,互動化很強,而且是孩子真的很喜歡。但是一些課程,尤其是小朋友的,用一些卡通人物AI或許更有效果。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會是一些可愛的卡通人物作為孩子的老師,甚至可能有一些同學是虛擬同學。有氛圍,也更高效。
    這種情況下,不但你的成本更低,而且小朋友考試分數更高,也提高了學習興趣。所以“+AI”後的人機互動模式,不僅可以降本提效,還能提升孩子趣味性。

    李根:這個領域聽起來對開復老師挑戰不是很大,我們出一個難的,我們說一個雞尾酒如何“+AI”?

    李開復:其實雞尾酒肯定是機器調得比人好,因為雞尾酒有不同的成分,機器可以算得更准。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如果去酒吧喝酒,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有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酒保來跟你聊天。所以我覺得以後酒保跟你聊一聊就可以了,酒還是要機器來做,歸根結底,機器調酒師替代不了人之間的交流和陪伴。

    ▎找對象也能“+AI”,媒婆AI知道誰最適合你

    李根:不知道在酒吧,能不能順便把找對象的問題,用“+AI”的方式解決了?
    李開復:這可能會在下一代成真——不過不是我的下一代,我的下一代已經有對象了。你們的下一代找對象,可能會跟今天傳統的方式完全不同。就像今天美團比你更知道你想吃什麼,攜程比你更知道你想去哪裡,今日頭條更知道你想看什麼,未來你的媒婆AI一定知道誰最適合你。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找對象,可能就是周圍認識的人裡面找,無論怎麼算都是幾萬人,最多幾十萬人。但是,以後AI可能會更瞭解你,瞭解你是什麼人,瞭解你會喜歡什麼物件,它幫你推薦的人,一定比你自己找的人,或者朋友幫你推薦的人更靠譜,更合適。也就是說,你選擇的範圍可能不是從幾萬人裡面選一個,可能是在80億人中幫你選。

    當然,最後的選擇權在你手裡,今天你靠朋友幫你推薦5個對象你選一個;未來AI幫你推薦的5個對象,會來自於80億人,會更貼近於你的需求。所以你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幸福!

    ▎AI從業者也得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李根:謝謝開復老師,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最後再請您站在明天給一些建議吧?比如站在20年後(2041年)思考,我們該有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李開復:對於AI的工作者,我們今天都低估了AI道德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可能看到網上說隱私問題、公平問題,或者大公司掌握太多資料左右我們思考問題。但隨著大公司對AI資料的掌控,其實這些問題越滾動越嚴重,我們去怎麼處理?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做AI的從業者,就像醫療的從業者有一個叫做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一生我要把人的生命作為最神聖的事情,我一定要捍衛。

    做AI工作者其實不是一個工程師,你要考慮到所做的每一個演算法,你的每一個貢獻都有可能造成因某一個人種或者性別帶來的不公平待遇;可能會帶來某一些人不能夠被公司雇傭;可能會造成某些人終身可能沒法往上爬;可能會造成一些醫療錯判傷害人、會造成無人駕駛撞到人。

    所以每個工程師應該有一個神聖的誓言,應該認真的去用各種工具,來確保自己做出來的軟體帶給人類的是進步,而不是帶來各種的這種不好的後果。我覺得要特別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責任,With great power,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非常認可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其實AI的工程師、AI的從業者,你們的權力是巨大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責任。同時,確保以後的用戶得到的是幫助和福利,而不是被傷害。

    ▎One More Thing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小小小環節,來一次今年的快問快答。

    李根:今年最成功的個人股票投資?
    李開復:Zoom。

    李根:今年最想推薦的一本書或者電影?
    李開復:《皇后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

    李根:今年最有啟發的一次交流?
    李開復:跟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對一交流。

    李根:到底米其林靠譜還是黑珍珠靠譜?
    李開復:中國黑珍珠靠譜,國外還是要靠米其林。

    李根: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馬斯克的2020年百萬RoboTaxi?
    李開復: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認為最貼近他的個性。他說他一切預測都會成真,只是時間上別聽他的。所以我相信他會成功,只是可能會需要5年或者10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