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繼竿推薦2020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繼竿推薦2020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繼竿推薦2020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繼竿推薦2020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無影無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無影無蹤:2020十大華語片】 .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 ● (10) 《黃炳寓言(二) Wong Ping's Fables 2》(2019...

小繼竿推薦2020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7:19:29

《領養真的代替購買了嗎?》 投稿人|林宏廷 ❙前言 如果上網搜尋哪種管道較適合取得寵物,我想時下多數網友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領養」吧!市調公司時勢也曾預估台灣的毛小孩數量將在2020年超越兒童數量,達成黃金交叉,不禁使我懷疑,究竟身處動保意識高漲且少子化的時代,「領養代替購買」是確實篤行的承諾還...

小繼竿推薦2020 在 習字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20 03:57:56

#卡歐陸的閱讀筆記 我終於捨得讓雪落下 劉定騫 (2020) / 人生不是一本能夠反覆閱讀的小說,無從得知所有的相遇最後導致的結果。(時間的手術/p15) / 因為掉了,所以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的,也許在心裡從未丟失。 撿得回的叫僥倖。而回不來的,在許多許多年以後,才終於淚中帶笑地明白,啊哈,原來那...

  • 小繼竿推薦2020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8 12:00:00
    有 616 人按讚

    【無影無蹤:2020十大華語片】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10)
    《黃炳寓言(二) Wong Ping's Fables 2》(2019)(香港🇭🇰)
    導演:黃炳

    在日舞影展欣賞了這部動畫奇作,事前我完全不知道黃炳是誰。觀影過程中感到極度不適,無論是旁白咄咄逼人的節奏,與主流美感相去太遠的動畫設計,以及黑暗、怪誕的故事情節⋯⋯這種感覺是過去沒有過的,作品乍看之下甚至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看過動畫的人做出的東西,完全沒有依循前人規範(後來閱讀導演訪談,得知他平時確實不太看動畫)。

    不過這種不適感,久了之後,居然看到過癮了,故事即便越走越偏,但旨意越辯越明。雖然不敢說能掌握全部掌故,但這無疑是後雨傘時代的政治寓言,黃炳將自己對香港社會種種醜惡面向的觀察包裝起來,排拒典型的敘事,以近乎洗腦的方式「植入」給觀眾,非常暴力,卻也貼合時勢。



    (9)
    《一狗 Caninity》(2019)(台灣🇹🇼)
    導演:廖崇傑

    失意男孩被朋友拱去尋芳作樂,他看來很有些純情,負責招待他的小姐尤然。以為是愛情故事,實則不然。導演很殘酷地呈現了男人的動物性,以及女孩對人性僅有的信任為之淪喪的瞬間。從攝影、場面調度、演員表演到角色的刻畫,無一不精準。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8)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2020)(中國大陸🇨🇳)
    導演:賈樟柯

    開場還以為是主旋律,談著談著,余華來了。明明是回顧中國各個世代的作家,明顯感覺有些時代是斷裂的,好像有些事情沒法明說,原因為何,大家心照不宣。余華所代表的存在,似乎補足了這個缺憾。對舊時代當中感受到自由的那個時刻的追索,再對應當今,一切盡在不言中。確實仍存在不少缺憾,但最後余華說他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一切都再顯得完美不過。



    (7)
    《消失的情人節 My Missing Valentins》(2020)(台灣🇹🇼)
    導演:陳玉勳

    陳玉勳獨有的幽默感與演員出奇的喜劇展現,弭平了所有可能的不足,令人入戲,就連劉冠廷其實是跟蹤狂的事實,都可以使人完全無視。最後吃豆花戲,更是神來一筆,回想起來,是一部處處充滿靈光的好片。同時,本片一大成就無非是李霈瑜與劉冠廷的精彩表演,陳玉勳對演員的成功指導是本片的成功要件。



    (6)
    《青春劇烈物語 Steps of Youth》(2020)(台灣🇹🇼)
    導演:詹承廷

    沒想到能有機會在台灣看到近似《聽說桐島退社了 The Kirishima Thing》(2012)魅力的作品,而且還是學生製片。故事描述一所高中的熱音社交接前夕,四個主要人物之間存在的暗潮洶湧。作品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對認同的渴望,同時也存在隱而不談卻又呼之欲出的生命故事,暗示了人物性格的縱深。

    通常即便是專業導演,也難駕馭這種題材,但導演詹承廷的態度異常沉穩,撇開了任何讓故事顯得矯揉造作的可能,致力於對角色內心世界的反映,而且成果出眾。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新銳導演第一站:北藝大「關渡電影節」有什麼看頭?〉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928629



    (5)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2020)(台灣🇹🇼)
    導演:柯貞年

    一部行雲流水的傑出商業製作。電影本身的攝影、美術、音效等部門,都完美地服務故事母題,與電影內容本身形成精準的呼應。眾多演員的演技展現,也都成功支撐了這部作品。固然作品深陷不少關於選材上的批評,但我想能喚起社會爭論總比無聲無息好,爭議題材的確需要衝撞。《無聲》讓我看到了一股新的可能,原來台灣也能做出質感殊異,不輸韓國商業片型態的作品。



    (4)
    《同學麥娜絲 Classmates Minus》(2020)(台灣🇹🇼)
    導演:黃信堯

    看這部作品,回想到了很多私人的生命經驗。黃信堯幾乎出賣了台灣大多數的異性戀男人,裡面那種屁話連連、下流低俗的男性對話,令人似曾相識。但導演感覺也無異神化這群臭男人,反而是在描繪他們對生命的無力,那種對自尊的失去掌握。

    黃信堯透過電影埋怨一切,同時也衝進自己的電影裡揍人,這顯示出這部作品終究很個人,只屬於黃信堯自己,他透過這部作品的創作,完成一種精神上的自慰。然而,許多人用到「自慰」這個字,都是在罵人,我倒覺得不是,只要控制次數得當,自慰有益健康。黃信堯去打人的那一刻,其實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那一刻彰顯了藝術品之於創作者的意義。



    (3)
    《地洞 The Tunnel》(2020)(台灣🇹🇼)
    導演:許慧如

    一如許慧如導演前作《臨時工》一樣,她的作品繼續挑戰了電影傳統分類的限制,你無法說它是一部紀錄片,但說是劇情片也未盡精確。本片之中,許慧如找到了一名曾與之合作的演員施永鴻,此人也在做劇本創作,故事取材自他年少受創的真實經歷。施永鴻透過自白說明自己創作的緣由,看著看著,我們慢慢意識到這是一部後設紀錄片,而紀錄片本身卻又包著一層由施永鴻創作的戲劇,深具實驗意味。

    其中一場「戲」,導演讓有意詮釋施永鴻故事的演員在一間豪宅見面,一群陌然而生硬的面孔突兀聚集至此,引出了對華而不實的商業宣傳術的批判,對所謂「家」的概念的辯證也是不斷游移。結局突然斷裂,看起來並未完成,卻無損這部作品的可看性,許慧如依然跳脫於類型框架之外,維持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這種創作質地殊為難得。

    關於本片的精彩影評,特別推薦影評人趙正媛撰寫的〈不完成的人物肖像——2020公視新創紀實短片(上):《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地洞》〉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319



    (2)
    《伏魔殿 Temple of Devilbuster》(2020)(台灣🇹🇼)
    導演:王逸帆

    賈樟柯曾說過一個自己拜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故事。他發現老馬丁手邊有一些年輕人寄給他的作品,他肅然起敬,說他都已經這麼資深,還願意提攜後進。老馬丁卻不以為然,他說自己才要感謝這些新導演,因為他們讓他知道年輕的電影屬於什麼樣的面貌。

    《伏魔殿》就是那個屬於新世代的作品,王逸帆以自己獨特的創作語言,結合台灣民俗傳說,以極速節奏的暴力場面,創造了一個兀自獨立的世界觀。然而,本片國內影展運不順,即便入圍也遭到冷落,這是因為許多評審將它當作異類,我倒希望當評審能跳脫出既定的客觀角度去思索這部電影,因為它很可能代表的將是新世代的電影樣貌。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1)
    《迷航 Lost Course》(2019)(香港🇭🇰)
    導演:李哲昕

    本片詳盡介紹了廣東烏坎村的抗爭行動始末,描寫揭竿而起的村民的一場震撼民主課。社運領袖表面上取得成功,但接替上位之後,面臨的卻是已然玩死的局,自己也漸漸走進共犯結構,成為其他人的眼中釘。

    導演花費八年時間創作,長期蹲點使之能拍攝到事件中的幾個主要中心人物,無意間為當代中國歷史重要的一個時刻作出了堪稱完整的紀實。如同片名所述,本片不僅辯證了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的實用性,也暗示了中國這艘大船的現實處境。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2020金馬獎總評:金馬獎航向何方?〉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897



    (圖為《無聲》劇照。)
    #黃炳寓言 #無聲 #迷航 #伏魔殿 #地洞 #同學麥娜絲 #青春劇烈物語 #消失的情人節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狗

  • 小繼竿推薦2020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8 14:12:51
    有 1,219 人按讚

    「今年參加了1400場視訊會議,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疫情對AI行業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今年最令人興奮的AI新技術、新應用,有哪些?
    甚至未來10年、20年,AI發展的方向,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幾點,前陣子做了個有點意思的 MEET2021 年度對話,也在這裡分享,原文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站在2020年,如此不平凡一年的歲末,AI業界有太多諸如上述的問題急需回答。

    要點
    • 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快了資料化,加速了線上化和AI化。
    • 疫情是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這一年可能相當於三年的進程。
    • 最讓人振奮的黑科技,是AlphaFold和GPT-3,後者對行業更具有潛在的顛覆力量。
    • 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肯定不是黑科技。
    • 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 大陸的新基建會進一步推動AI新經濟,這會是一個新的時代,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 AI從業者們需要記得: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疫情加速AI化,一年相當於三年

    李根:再次感謝開復老師來幫我們總結這一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李開復:今年的工作節奏改變了,我一共參加了1400次線上會議,非常有效率,進行了特別多的開會和演講。但是1400次這樣的會議,沒有讓我交到一個朋友。所以我覺得線上會議雖然帶來了效率,但是還是要回歸面對面的本質交流。

    李根:但受疫情影響的這個過程,也是線上化被加速的過程?

    李開復:這是疫情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加快了資料化、線上化和AI化。AI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海量的資料,可以催化更多新的應用。
    比如線上會議,我們並不見得那麼容易區分視訊會議中的那個人,是不是真人。所以有時候線上講座或者網路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錄製,而且錄製一次,也可以用很多次。由此延伸,以後線上上,比如你做推銷,做客服,甚至做電視節目,其實都是可以用虛擬人來替代的。我們現在還無法造出一個讓你分不出來的3D虛擬人,但是在視頻裡完全可以。DeepFake不是一個向善的應用,但是把它的技術應用在建設性、有益的方向,我覺得可以帶來特別多的應用。而且有了資料,各行各業就可以評估哪些工作或者流程,可以進一步數位化。數位化以後,重複性的工作就可以被AI取代了。

    此外,除了社交距離縮短,可以發現機器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去餐館時,會有機器人送餐到客人那裡。很多機器人產品遍佈很廣,無論是倉庫、工廠,甚至我住的公寓裡面,每次最後配送都是機器人了。在美國情況也很相近。美國以前也沒有支付寶,也沒有美團,現在都開始有了。所以總結起來,我覺得新冠疫情是巨大的災難,但與此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帶來數位化、IT化,帶來AI化,可能這一年相當於過去的三年。

    ▎AI最大的經濟價值並非“黑科技”

    李根:今年依然有令人興奮的技術進展?

    李開復:今年最讓人振奮的技術是DeepMind的AlphaFold,還有OpenAI的GPT-3。其中,我認為可能對行業更有潛在顛覆力量的是GPT-3。不見得說是用它生成小說什麼的,而是用特別大的海量、自然語言資料,訓練一個預訓練模型,這個模型是可以應用到很多新領域,比如說寫詩、做對話,或者是寫小說等等。而且這個新技術一推出,其他公司很快就採用了,比如說搜尋引擎,因為這個技術已經能提高了好幾點的精確度;此外,OCR在提升,客服也在提升,微軟小冰也在繼續提升對話精確度。

    所以我覺得這種預訓練語言模型,它可能帶來的就是一次性訓練一個巨大的模型,然後快速產生AI應用。當然,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 它做一個模型要花1200萬美金,一般的創業公司該怎麼辦?教授學者該怎麼辦?
    • 此外,訓練一個模型就要燒掉好多能量,這對於我們節能的未來又怎麼辦?
    • 還有,巨頭會不會產生壟斷,只有巨頭公司等才能做這麼巨大的模型。

    當然,GPT-3本身還沒有驗證足夠多的商業價值,但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最大的科技創新。不過我想強調的是,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或者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肯定不是這種黑科技。黑科技會有很多,我們也在繼續投機器人等項目。但是,我覺得今天AI的技術已步入成熟,可以被傳統公司擁抱。比如剛成為AI獨角獸的創新奇智,就可以看到AI給傳統行業,無論是製造、健康、醫療、零售、金融、保險、物流等等,都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巨大效果。所以今天我在這裡呼籲一下,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越晚擁抱AI,生存的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

    李根:怎麼樣才能大家擁抱AI?

    李開復:還是要有資料,說了這麼多打雞血的話,但是務實的來說,是不是今年傳統公司擁抱AI就會帶來價值?大部分是不會的。
    因為AI是要吃資料的,所以就要求公司擁有海量的、結構化的、有標注的,達成商業目標的脫敏精確資料,而且最好是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那你的機會就來了。

    什麼樣的公司有呢?比如說銀行、保險公司天然就有,金融領域的資料必須要符合要求。而有些領域就會難一點,比如說做工業製造等等,需要先把你的工業製造替換成機械臂、替換成無人叉車,可能要放很多的感測器,才能瞭解機器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對有些公司是很容易的,但一些公司卻是很難的。如果今天你有資料,趕快想怎麼去應用;如果你沒有資料,快想想怎麼把資料累積出來。
    新基建推動AI新經濟

    李根:剛才都在談這一年,而新基建被認為會奠定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李開復:我們回顧中國人工智慧奇跡般地崛起之路,可以發現其中的創業者、移動互聯網、資料,還有大陸優秀高校培養的高科技人才,這些是最重要的。但其實,還有非常英明的政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在很多國家都有討論,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當時大力支持了一個新能源的公司結果沒有做成,受到了很多的垢病。
    而中國就有很鮮明的對比,大陸的科技政策整體來說應該是讓民間、業界做他們擅長的事情,用市場經濟來競爭,而政府幫助他們做民間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我們AI的崛起,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各地有政府引導基金支持,這樣可以選擇性的去做LP,幫助早期的AI產業能夠創立起來。

    另外,“新基建”政策的落實也是非常大的利好。新基建除了5G和大資料中心,還有IoT、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多方面的落實,利好的政策會進一步的拉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地往數位化、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所以,當政府把上述的事情做成並且形成一個平臺,讓創業公司以及大公司能用到,我覺得這就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新基建裡AI涵蓋的範圍有多大,一些新技術是否有機會納入?可能值得進一步探討。比如類似GPT-3等需要大量資源去做訓練,才能進一步推動起來的潛力新技術等。我們發現AI的訓練越來越貴了,已經不是一個教授團隊和創業公司可以承受的。對於這樣存在類似潛在爆發性成長的技術,是否能有機會能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值得期待。

    李根:您最近也旗幟鮮明提出了“AI新經濟”,所以是時候用這個新概念來定義這個時代了嗎?

    李開復:對,雖然很正面的描述,但是時候了,我最近在《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專欄文章,裡面談到的就是說剛才講的疫情促進了資料化、IT化、AI化。疫情推動了各行業的數據化,其實一個隱憂就是“工作被資料化”了,可以被外包或者AI取代。當我們有這麼多機器人的時候,它也會取代很多藍領的工作,白領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後臺、BPO的工作,在做檔處理的,或者是做客服的,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有些人會說我們要把技術發展的慢一點,但這些絕對不符合實際,因為沒有技術是會慢下來的。

    AI新經濟一方面我們要擁抱這些技術進步,讓它儘快觸達每一個角落。但同時,它所帶來失業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所以我的文章主要談的就是,怎麼樣能夠快速地讓社會認知,繁複的、無技巧的重複性的工作將會消失,然後如何重新訓練這一批人,幫助他們快找到新的方向,去做更有價值也更擅長的事情。與此同時,大家就能花寶貴的時間在我們更有價值、更熱愛的事情,比如藝術、公益等創意和決策類的工作,或者是多和親友相處,結交認識新朋友等等。

    這將發揮人類的光芒,我把他稱為一個新的文藝復興,讓人可以再一次找到意義——人為什麼而存在?

    ▎全球化依然是必然之路,中國大陸軟體將占世界半壁江山

    李根:上一次文藝復興伴隨著第一次全球化開端,但這幾年全球化進程似乎受阻?中國創業者想做80億人的生意,但事實證明很難。

    李開復:全球化是必然之路,很多“美國至上”的人說中國是沒有創新的,只有中國人用中國的軟體,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中國大陸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了改變,這句話在今天是完全錯誤。因為中國的創新從TikTok到華為,到小米,到美團,還有很多創新的公司,包括我們AI四小龍,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非常的自豪,今天中國的創新至少在IT、AI的領域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有一些地方美國更強,技術更深,但是我們的商業化做得更快。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自然也必然會走向全球。

    我們怎麼樣走向全球呢?這裡我還要比較務實的說一下,其實很多國家的使用習慣和語言文化是有巨大差別的。如果今天要把中國所有好的產品都推到歐美,這其實不現實,因為歐美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化了。他們用的那一套無論是To C還是To B都很難去改變,但是我覺得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從東南亞到“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中東、非洲、南美等,這些國家的用戶其實更像我們的年輕用戶。而且,他們使用美國產品的習慣還沒有固化,與此同時,美國公司不太重視這些市場,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認為未來都會起來的。

    所以你剛剛說的“走向80億”,我覺得不現實,但是走向60億是可以的,應該是世界GDP的1/4,人口的3/4。我們的創業者是願意走出去的,所以我覺得出海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的軟體出口、技術出口,人工智慧出口,這些一定會發生。在我寫的《AI·新世界》出版的時候我就說過,在10年之內,中國將占世界軟體的半壁江山。當時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預測,但是現在看來我們正在往這個方向去做,而且當時還沒有看到TikTok這樣的產品。但是我們要謹慎,不是說歐美這些國家還是相當牛,而是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AI”會在各個行業開花結果

    李根:剛才開復老師談到現在技術創業越來越難,您還會投技術公司嗎?

    李開復:當然投技術公司,我剛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投資的策略,我講了那麼多對機器人看好,我講了對大語言模型特別看好,還會投的。只是說我們不能夠期待像過去出來那麼多,創新工場在過去的4年,我們的AI領域一共出了7家AI獨角獸;未來4年的小目標,先定個3家AI獨角獸公司吧。

    李根:但AI深入傳統行業已是趨勢?最近創新工場還投了“農業”領域的公司,這是以前很難看到的。

    李開復:你指的是極飛科技吧?但極飛不能按農業來定義,極飛科技的產品是很高科技的無人機和自動駕駛,場景是把農業工業化。
    工業製造和農業生產大有不同,比如你想做智慧製造,用AI來做機器人,或者做一個iPhone,做衣服,做鞋子,場景不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農業播種或者施肥等場景較容易標準化。比如棉花田、稻田等,較容易批量化大規模作業。

    不但大陸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目前,農業市場AI滲透率只有大約5%,我們對極飛本身不但非常認可,而且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國際化的產品。因為農業場景比如播種子等,在全球幾乎通用,沒有太多語言的障礙。

    李根:可以解決80億人的吃飯問題。
    李開復:是。(笑)

    李根:剛才談論的都是傳統領域“+AI”的話題,不妨讓我們更發散一些,請您談談以下幾個領域可以如何“+AI”?比如今年最受關注的“線上教育”。

    李開復:線上教育中國做的是非常好,互動化很強,而且是孩子真的很喜歡。但是一些課程,尤其是小朋友的,用一些卡通人物AI或許更有效果。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會是一些可愛的卡通人物作為孩子的老師,甚至可能有一些同學是虛擬同學。有氛圍,也更高效。
    這種情況下,不但你的成本更低,而且小朋友考試分數更高,也提高了學習興趣。所以“+AI”後的人機互動模式,不僅可以降本提效,還能提升孩子趣味性。

    李根:這個領域聽起來對開復老師挑戰不是很大,我們出一個難的,我們說一個雞尾酒如何“+AI”?

    李開復:其實雞尾酒肯定是機器調得比人好,因為雞尾酒有不同的成分,機器可以算得更准。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如果去酒吧喝酒,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有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酒保來跟你聊天。所以我覺得以後酒保跟你聊一聊就可以了,酒還是要機器來做,歸根結底,機器調酒師替代不了人之間的交流和陪伴。

    ▎找對象也能“+AI”,媒婆AI知道誰最適合你

    李根:不知道在酒吧,能不能順便把找對象的問題,用“+AI”的方式解決了?
    李開復:這可能會在下一代成真——不過不是我的下一代,我的下一代已經有對象了。你們的下一代找對象,可能會跟今天傳統的方式完全不同。就像今天美團比你更知道你想吃什麼,攜程比你更知道你想去哪裡,今日頭條更知道你想看什麼,未來你的媒婆AI一定知道誰最適合你。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找對象,可能就是周圍認識的人裡面找,無論怎麼算都是幾萬人,最多幾十萬人。但是,以後AI可能會更瞭解你,瞭解你是什麼人,瞭解你會喜歡什麼物件,它幫你推薦的人,一定比你自己找的人,或者朋友幫你推薦的人更靠譜,更合適。也就是說,你選擇的範圍可能不是從幾萬人裡面選一個,可能是在80億人中幫你選。

    當然,最後的選擇權在你手裡,今天你靠朋友幫你推薦5個對象你選一個;未來AI幫你推薦的5個對象,會來自於80億人,會更貼近於你的需求。所以你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幸福!

    ▎AI從業者也得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李根:謝謝開復老師,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最後再請您站在明天給一些建議吧?比如站在20年後(2041年)思考,我們該有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李開復:對於AI的工作者,我們今天都低估了AI道德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可能看到網上說隱私問題、公平問題,或者大公司掌握太多資料左右我們思考問題。但隨著大公司對AI資料的掌控,其實這些問題越滾動越嚴重,我們去怎麼處理?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做AI的從業者,就像醫療的從業者有一個叫做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一生我要把人的生命作為最神聖的事情,我一定要捍衛。

    做AI工作者其實不是一個工程師,你要考慮到所做的每一個演算法,你的每一個貢獻都有可能造成因某一個人種或者性別帶來的不公平待遇;可能會帶來某一些人不能夠被公司雇傭;可能會造成某些人終身可能沒法往上爬;可能會造成一些醫療錯判傷害人、會造成無人駕駛撞到人。

    所以每個工程師應該有一個神聖的誓言,應該認真的去用各種工具,來確保自己做出來的軟體帶給人類的是進步,而不是帶來各種的這種不好的後果。我覺得要特別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責任,With great power,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非常認可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其實AI的工程師、AI的從業者,你們的權力是巨大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責任。同時,確保以後的用戶得到的是幫助和福利,而不是被傷害。

    ▎One More Thing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小小小環節,來一次今年的快問快答。

    李根:今年最成功的個人股票投資?
    李開復:Zoom。

    李根:今年最想推薦的一本書或者電影?
    李開復:《皇后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

    李根:今年最有啟發的一次交流?
    李開復:跟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對一交流。

    李根:到底米其林靠譜還是黑珍珠靠譜?
    李開復:中國黑珍珠靠譜,國外還是要靠米其林。

    李根: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馬斯克的2020年百萬RoboTaxi?
    李開復: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認為最貼近他的個性。他說他一切預測都會成真,只是時間上別聽他的。所以我相信他會成功,只是可能會需要5年或者10年。

  • 小繼竿推薦2020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2 09:44:33
    有 125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從內做起》x2本
    🔊你有沒有注意過,在家族聚會的餐桌上,誰的聲音最有份量?當一群好友聚在一起,誰是大家聽從與追隨的對象?在工作場合的會議裡,誰的意見最快得到大家的接納?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人,就具備了一種特質:「領導力」。
    ✍️心得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leader-within-you/
     
    【以前的我對領導力的定義】
     
    幾年前的我,總認為「領導者」就是握有職位和頭銜的人,像是一家公司的執行長或副總,自己也把晉升職等當成工作的主要目標。直到某一次跟同事們聊到副總A和副總B,同事說副總A如果離開了公司,在社會上仍然享譽、充滿影響力,副總B相形之下則會失色許多。

    這讓我不禁好奇,對自己問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把職位和頭銜拿掉,你是誰?」當時,我腦袋只有一片空白,我好像什麼都不是。後來,隨著自己也成為了主管,必須學習如何帶領團隊,我開始接觸《與成功有約》與《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之類談領導管理的經典書籍,試著回答自己最初的問題。

    漸漸地,我對這些書中的一種想法產生共鳴:「領導力就是影響力,一個人的成功在於他對其他人的生命帶來多少正面的影響。」我開始檢視自己對生活和團隊的安排,是否跟心目中的領導力互相符合。我也產生了更多的好奇心,想學習更多關於這方面的事情。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之前在〈閱讀前哨站〉分享的文章,流露出了對領導力的求知渴望,天恩出版社向我推薦了一本經典書籍《從內做起》的最新再版,我馬上深受吸引。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領導學專家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已年逾70歲的他仍充滿熱情幫助更多人成為一個好的領袖。

    這本書的第一版在1993年出版,過了25年之後,他重新淬鍊這些年來教導與實踐領導力的經驗,翻修了書中89%的內容,並且增加了兩個全新的章節,形成這本2.0版。我雖然沒讀過最早的那個版本,但是我喜歡這種反芻人生經驗,並對以往的觀念做出新詮釋的做法,許多的智慧反而在此時更顯得永恆。

    書背的一段話讓我著迷:「即使是一個最內向的人,在一生中,也會影響上萬個人。」作者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將會觸摸到多少生命,你所能做的就是開發自己的影響力。我曾經在《安靜,就是力量》的讀書心得裡分享過我是一個十足的「內向者」,對於一個內向者如何成為領導者、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一直是我樂此不疲的課題。
     
    【為什麼領導力很重要?】
     
    回到在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在家族聚會的餐桌上,誰的聲音最有份量?」這個人不一定是最年長的人,反而是最讓大家信任、對家族做出最多貢獻的人。如果你是有孩子的父母親,你的小孩是比較聽你的、還是聽另一半的?「當一群好友聚在一起,誰是大家聽從與追隨的對象?」這個人也不一定是頭銜最顯赫、薪水賺最多的人。

    在職場上,為什麼有些人要請同事幫忙就難以啟齒?有些人卻可以輕鬆尋得跨單位的支援?甚至,有些主管要指派下屬做事情,還得搬出官威用考績來威脅。原來,這背後的差異就在於「領導力的高低」,有些人使盡全力仍無法影響別人,有些人則自然而然有人自願協助。

    作者認為:「領導力就是博取人來追隨你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懂得提高自己的領導力,會讓生活更美好和有成就,也會讓職場更順暢和有效率。與其追求身分、職位或頭銜,不如明白領導力的運作方式,讓自己學會如何培養和建立領導力,進一步加深對別人的影響力。

    作者把領導力的程度,由淺入深歸納成「領導力的五個階層」。這是一個有順序的發展藍圖,非常精準地描述了各種階段裡的領導力程度。此外,書中共十個章節,每個章節都談一種「建立領導力的方法」,我將它們拆解到對應的各階層當中,讓你了解在每個階段最該注重的是什麼事情。
     
    【1.職位:靠權力影響】
     
    我在職場上最討厭聽到老闆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因為這是大老闆要的。」然後,就沒有其他理由了,單純要你按照「高階職位」給的指示去辦事。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又暴力,不講情理但快速有效,在講求效率和效果的企業裡,似乎是種司空見慣的現象。

    這是領導力的第一個階段,你仰賴權柄去影響別人,一旦拔去職位和頭銜,你就什麼也不是。所以作者提出我們需要啟動「自律」和「自我成長」兩個方法,用持續一致的學習心態,讓自己開始接觸和練習更多關於領導力的事情,讓自己朝下一個階段前段。
     
    【2.認可:靠關係影響】
     
    第二階段需要建立別人對你的認可,使人自願為你效力。領導者必須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建立連結、獲得信任,開始藉由關係的累積,對別人發揮影響力。這個階段很適合採取「僕人式領導」的方式來建立關係,也就是「如果你幫助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會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

    這個時候你不倚賴自己的職位和頭銜,反而選擇相信別人、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打造一種鼓勵的氛圍,你衡量自己的成功是以增加他人多少價值而定。當這層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別人會開始自願幫忙你。
     
    【3.生產:靠成果影響】
     
    第三個階段要發揮你對別人的關心,你的首要目標是幫助整個團隊獲得成就、創造成果。你必須願意從對方身上學習,並且與他們一起工作,利用共同的目標來凝聚向心力、提升團隊士氣。上一個階段是關係型領導,這個階段則是成果型領導,懂得融合兩者的領導者,會創造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最佳組合。

    首先,在這個階段你必須掌握「解決問題」的心態與技巧。凡事總有困難、總會出錯,領導人的心態則是把別人視為問題或分心的事情,當作改進的機會。但是不能總是「代替」對方解決問題,而是先「陪同」近距離觀察他們面對問題的反應,花時間幫他們學習如何解決,然後教導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才「放手」讓他們自己來。

    其次,是懂得制定「優先次序」。如果每件事情都優先,等於沒有事情優先,而且當小事情太被關注,大問題很可能就會產生。以「重要性」/「急迫性」的矩陣準則來檢視自己的工作清單,確保自己將重要的事情當成最高優先。此外,也要在行事曆上保留至少20%的「餘裕」時間,利用這些空白的時段提高自我察覺的能力、保留思考的時間、恢復自己的精力。
     
    【4.立人:靠幫助別人影響】
     
    立人指的就是「人才發展」。作者認為一個領導者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有培育他人的能力。領導者應該幫助他人開發潛力,讓他們學會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最高竿的還能指導別人如何也成為一個領導者。立人就是一個「複製」的過程,倍增你的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態度」會大幅影響你想要發展的對象,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全力以赴」。這也是一種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願體挺身而出,替團隊拔除一切障礙取勝的態度。尤其在困難時刻,必須樹立楷模,展現出決心、堅韌、專注、果斷,展現出對長期目標的正向態度。當你在對方身上「創造正向的改變」,這股影響力便會繼續傳遞下去,如同作者說的:「你能走多遠不是重點,而是你能帶領別人跟你走多遠」。
     
    【5.巔峰:靠尊敬影響】
     
    這裡的空氣很稀薄,只有少數人能夠到達這個層次。透過前面四個階段的深化,人們會對這個階段的你已經抱以十足的尊敬和信任。他們之所以追隨和聽從你的聲音,許多時候單純是因為你的品格和信念感動了他們。

    在這個階段的領導者具有「願景」,他們看到願景、追逐願景,然後幫助別人也看到並追逐。前西德總理康拉德.艾德諾(Konrad Adenauer)說過:「我們都活在同樣的天空下,但我們的地平線不同。」每個人都有潛力懷抱願景,但不是每個人都真的有。

    作者認為「品格」是領導力的根基,擁有優秀的品格並不保證人生或領導就能成功,但是拙劣的品格最終會使一切事情出軌失控。擁有品格的領導者,能夠和別人之間建立堅定的信任,並且讓自己的內在比外在來得強大。

    最後,作者根據過去五十多年觀察各國領袖和企業領導人的觀察,他的結論是鏗鏘有力的:領導力就是「影響力」。如同他最喜歡的格言「凡自以為是領袖,卻無人追隨,只是紙上談兵而以。」在巔峰階段的領導者,透過各個階層的深化,加強了自己的影響力,進一步發展出最深刻的「領導力」。
     
    【培養領導力的過程?】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著迷於「領導力的五個階層」這個概念,也知道了對於不同的團體或個人,我們都處在不同的階層。例如一個人可能在朋友之間是第三個階層的領導者,但是剛就職的環境裡可能就只是第一階層的領導者。面對不同的對象,都需要重新建立這層關係,重新走過這段過程。

    我以前也曾經認為,有些人天生看起來就有「領袖樣」,但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領導力不是天生,而是後天養成的。」我從他的字裡行間發現一件最重的事情,也是書中十種建立領導力的方法裡最具代表的,那就是「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是作者在這本書2.0版加上的最新章節,在最後的十章,我認為這就是貫串全書最重要的一章。他建立領導力的方法是透過寫作和出書,出版過好幾十本暢銷書的他自嘲道:「我年輕時全心全意學習寫作,出版的前七本書有個共通點:它們的銷量都不好。」這段話除了令我會心一笑之外,也似乎讓我明白了些什麼。

    他以自己的故事做為楷模,也就是「成長即目標。」已經七十多歲的他,在書中仍不斷流露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對過去錯誤的修正,對未來抱持的新展望。在建立領導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抱持成長的心態,總是虛心學習,力求精進,在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領導力成了隨之而來的成就。
     
    【後記:喚醒你的內在領袖】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一切有價值的事都是上坡。」作者認為自律對成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這段旅程就像一段上坡的山路,在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無數的困難、挫折、阻力。登山好手吉米.威泰克(Jim Whittaker)曾經帶領無數人登上山頂,他說:「你去征服的永遠都不是山岳,你征服的只是自己。」這也是作者最想傳達給我們的精神。

    作者用自己的經歷和業界與學界的故事,交織出這本涵蓋廣泛的領導力書籍。《從內做起》的英文書名是「Developing the leader within you 2.0」,翻成中文是「發展你的內在領袖」,但是我更喜歡「喚醒你的內在領袖」這個說法。我們內心的領導力其實一直都在,是時候讓他發芽茁壯。
     
    【抽獎辦法】感謝 天恩出版社
    《從內做起》天恩官網購書連結 https://bit.ly/3jC1EEP
    1、抽出「2本」《從內做起》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對你的人生各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是誰?挑一個寫,例如:「對我的投資觀念最有影響力的是約翰伯格先生」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24(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25(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