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小笠原群島交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笠原群島交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笠原群島交通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炎熱高溫留意午後雨 明起高壓西伸更加悶熱 今天台灣還是晴朗炎熱,但是容易有午後雷陣雨,預計各地中午高溫可達32到34度,南投的盆地和東部的花蓮和台東等地則有局部地區可達35度以上,要多補充水份及注意防曬。西半部的山區及其周圍平地有午後雷陣雨,要特別留意局部較大雨勢及打雷閃電,容易影響交通及安全,...
小笠原群島交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炎熱高溫留意午後雨 明起高壓西伸更加悶熱
今天台灣還是晴朗炎熱,但是容易有午後雷陣雨,預計各地中午高溫可達32到34度,南投的盆地和東部的花蓮和台東等地則有局部地區可達35度以上,要多補充水份及注意防曬。西半部的山區及其周圍平地有午後雷陣雨,要特別留意局部較大雨勢及打雷閃電,容易影響交通及安全,開車時要注意視線,也不要搶快,在空曠地區如果聽到雷聲或看到雲量增加使得天色變暗,就要趕快遠離,找到安全可以遮蔽的地方。
目前主要影響台灣的天氣系統仍然是太平洋高壓,高壓中心大約在日本南方的小笠原群島和硫磺島附近,往西邊延伸的範圍則到可到台灣海峽。受到高壓西伸的關係,鋒面雲系也被推到更往北邊,從日本本州北方往西南方延伸到韓國,再往西南方延伸到中國的長江口及浙江一帶。不過在鋒面以南及以東的地方,包含台灣在內則幾乎都是晴朗少雲的穩定天氣,只有局部零星的小對流雲系。
台灣在高壓邊緣的影響下,上午相當晴朗穩定,不過中午過後仍然容易有午後雷陣雨。主要是因為高壓邊緣帶來的沉降氣流還不到很強,而熱力作用則仍然明顯,再加上偏南風帶來潮濕空氣,在山區有地形抬升,因此在西半部山區和其鄰近地區還是容易有發展旺盛的午後雷雨。雖然在下雨的當下雨勢不小,不過持續時間不會太久,通常在傍晚前就會緩和。
未來幾天太平洋高壓中心會再往西移,高壓的範圍也會再往西延伸,台灣的沉降氣流會更明顯,再加上明天下半天台灣也會逐漸轉為偏東風,位於背風側的西半部會變得更加悶熱,午後雷雨的降雨時間會再縮短,位於迎風面的東半部則要留意夜晚到清晨沿海容易有對流雲系生成,預計穩定炎熱的天氣將持續到下周。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賴忠瑋提供
--------------------------------------
氣象達人丨彭啟明在LINE官方帳號登場囉!
我們將會提供許多好康資訊給大家,
請利用下方連結,將我們的帳號加入好友來接收優惠資訊:
https://lin.ee/7vti1U5
-------------------------------------
💡 DR. WEATHER 氣象博士抗風傘 限量發售!
➡️ https://www.weatherrisk.com/drweather
--------------------------------------
💡 【全方位閃電監測網】:我們提供全台灣各地落雷預警、雷擊歷史資料,歡迎洽詢小編!
💡 總是被天氣攪局?來試試【客製化天氣預報】,我們提供詳盡的天氣報告和諮詢服務!
➡️ https://catch.weatherrisk.com/
--------------------------------------
#彭啟明 #氣象 #達人 #時事 #颱風
#陣雨 #專業 #西南風 #雷陣雨 #西南氣流
小笠原群島交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南風略增強 南部雷雨中北東部炎熱午後雨
今天台灣的大環境還是在西南風的影響之下,嘉義以南天氣不穩定,容易有陣雨,雲林以北和東部則相對晴朗穩定,不過山區仍容易有午後雷陣雨,北部、東北部、東部及中部的盆地另外還要留意中午容易有較高溫度,昨天有局部地區出現38度高溫,預計今天還是可能達37度以上。
今天凌晨在中南部山區陸續有局部對流雲系發展及帶來陣雨,主要是西南風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清晨嘉義以南也有發展旺盛的對流雲系沿著海岸線及近海發展,除了有較強陣雨之外,也伴隨打雷閃電,主要是西南風和海陸風的交互作用形成,上午隨著陸風逐漸減弱轉為海風後,降雨會逐漸趨緩,不過也會隨著氣流往內陸延伸,南部今天清晨出門要特別留意降雨及交通。
目前台灣仍然在季風低壓的影響範圍之內,只是主要的西南風強風軸目前不影響台灣,而是從日本南方的小笠原群島附近往西南方延伸到菲律賓呂宋島。在強風軸範圍內的風速較強、水氣較多,也會伴隨明顯降雨,有較高的致災可能性。
台灣雖然目前不在其影響範圍之內,不過西南風今明兩天有略微增強的趨勢,除了要留意迎風面南部的天氣會更加不穩定之外,中北部和東北部未來幾天的午後雷雨也會更加明顯。另外南部、東南部沿海和離外島容易有長浪,前往海邊或海上活動務必要特別注意安全。
未來幾天要觀察的重點是西南季風強風軸的變化,由於有逐漸往西移動的趨勢,不排除在周末會更靠近台灣,帶來更多水氣和不穩定的天氣,甚至持續到下周。建議您要趁最近幾天檢查居家環境的排水設施,農漁民也要留意田地和魚塭附近的排水,另外也要持續關注未來幾天到下週的天氣預報。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賴忠瑋提供
小笠原群島交通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北亞 #日本 #東京都 #都市發展 #都市地理 🇯🇵
離開首都就給你300萬:「黑洞」東京,正在吞噬日本
日本為地方經濟發展,可謂是操碎了心。
其中,一個大招是,日本從今年開始實行補貼政策,重金“請君離京”,對願意遷出東京的人提供最高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5萬)的“好處費”。
砸重金「趕人」,日本政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要知道,在日本連續9年人口負增長的大環境下,東京都市圈卻22年人口正增長,遷入人口連續4年超過10萬。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和鄉村地區人口大幅減少,連傳統比肩東京的名古屋、大阪都市圈已經連續5年人口淨流出。
即便有如此高額的補貼製度,日本高層仍然擔心國民會不買賬。因為,日本人的心和肉體,早已在東京都市圈生根發芽。
東京都市圈,正在像一個黑洞,吞噬著周邊的一切。
1. 很小的日本,很大的東京
與中國比起來,日本國土面積顯然不值一提。但東京都市圈可是當仁不讓的遠東乃至亞洲第一,連紐約、倫敦等都市圈也稍遜一籌。
要想瞭解東京都市圈,還得從東京和東京都講起。
東京,是一個曆史概念,也是實際上日本的首都(但沒有法律規定),由23個區級行政區組成,面積623平方公里。而東京都,則是在東京23區的基礎上加上多摩地方、小笠原群島等地區,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面積2100多平方公里。
至於東京都市圈,則要大多了,由東京都、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組成,俗稱「一都三縣」,總面積近1.36萬平方公里。
據保守估計,2016年東京都市圈的總人口就已接近4000萬,日本總人口也就1.2億多,也就是說3個日本人里就有1個生活在東京都市圈。至於GDP,東京都市圈突破2萬億美元,占日本全國的約40%。
東京都市圈的核心區域——東京都,2018年GDP規模預計突破1萬億美元,占到日本經濟總量的1/5;人口約為1400萬,占日本總人口的10%以上,但面積只有日本陸地面積的0.6%。
和中國對比下,可能有更直觀的感受。
深圳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城市,和東京都面積、人口規模都很相近,但東京都經濟產出是深圳的近2.8倍。
再拿東京都市圈的最核心區——東京來說,數據更加恐怖。2017年,擁有1700餘家公司總部,其中年人均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約為人民幣60萬)的公司就有52家。
無論是在人口還是經濟總量上,東京都市圈都是日本獨一份的存在。以東京、東京都為核心,向周邊擴展的東京都市圈,已然成為日本區域格局中的巨無霸。
2. 新幹線造就的大都市圈
為此,人們專門發明了一個詞彙:東京一極集中。
產生這種後果的原因很多,但和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新幹線密不可分。
日本是世界高鐵的起源。1964年,當不少的歐洲國家還在使用蒸汽火車哢嚓哢嚓地前行時,日本的第一條新幹線(東京—大阪)已正式通車。
東京到大阪,單程513公里,新幹線通車後,車程從7個小時立即縮短為4個小時,如今更減少到2小時25分鍾。
對於日本戰後經濟的複蘇與騰飛,新幹線可謂是功不可沒。
插一下小段。1978年10月26日,鄧公出訪日本,日方安排他體驗了一把「光」號新幹線。
親身感受到日本新幹線的舒適與便捷,加上當時正在極力推行中國改革開放,他有感而發:「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更合適了,我們現在更合適坐這樣的車」。
以新幹線為代表的日本經濟,在此後的三四十年里,和中國經濟的騰飛一起構成了東亞的奇蹟。
新幹線可以在4小時之內將京濱、中京、阪神工商業地帶及中間城市連接起來,帶來了人口、技術、經貿的高速流通。
據統計,1982年通向仙台、岩手的東北新幹線開通後,沿線城市的人口和企業分別增加了30%和45%,地方財政收入也水漲船高。
但新幹線在推動日本經濟實力節節攀升之際,東京都市圈一家獨大的格局,也悄然生成。
新幹線的設計,初衷是為促進地域的經濟活性,拉動關西地區發展。但由於周邊配套設施沒跟上,地方沒有足夠的稅收去開發偏遠地區,新幹線修通後,關西企業的勞動者反而被東京高度發達的經濟所吸引,大量向東京聚集。
在新幹線修建之前,以大阪為首的關西重鎮一直是日本東西部地區人流、貨運的聚集地。可是,隨著新幹線修建,關西交通樞紐地位大減價扣,很多地方不用經過大阪,就可以直接向東京轉移。
並且,新幹線逐漸連成一個體系之後,東京和周邊地區的「時間距離」和「經濟距離」大大縮短。東京上班,郊區生活變得越來越普遍,最終,東京的實際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了如今龐大的東京都市圈。
英國《衛報》曾經評論稱,新幹線出現將全國勞動力吸引到東京,日本越來越多的地區成為「首都的臥室」。
1964—1969年,東京都市圈平均每年流入35萬人,比名古屋圈的17萬和大阪圈的5.5萬加起來還多。1969—1987年,在名古屋圈人口流入停滯、大阪圈人口出現淨流出的情況下,東京都市圈每年的人口流入仍然接近5萬。
從1987年至今,東京都市圈更是一枝獨秀,人口流入再次大幅增加,遠超名古屋圈和大阪圈。
3. 「吸血」的東京
縱觀如今的日本區域格局,東京都市圈毫無疑問是實打實的江湖大哥,大有孤獨求敗之感。
然而,在這位大哥絕代風華的背後,它的小弟們苦不堪言,日本各中小城市的衰落問題日益嚴重。
日本許多村鎮年輕人數量銳減、空房數量猛增,正在逐漸變成鬼城,甚至將會在不久的未來完全消失。
一些地方為了活下去,甚至打出了送房、送錢的活動,借此吸引年輕人的回歸,但收效甚微。
沒有了人,企業自然也就沒有了繼續待下去的勇氣。據有關研究,東海道新幹線開通以後,不少在大阪註冊的企業逐步把自己的部分總部職能遷至東京,成為實際上的“二總部製”。
更有甚者,乾脆把企業整體打包,遷往東京。
1965年大阪企業員工有53.9%工作地點是在大阪,而到了1997年這一比例已經降至23.2%。與此相反,原本總部就在東京的企業員工,工作地點在東京的比例從70%多升至90%以上。
從就業人數來看,2010—2016年,日本全國新增183萬就業人員,其中東京圈就占到了132萬人,比例高達72%。
更嚴重的是,東京圈獨大不僅嚴重影響了其他城市的生存,還產生了一系列的大城市病。
首先就是擁堵,有日媒曾經統計,在東京銀座的一個十字路口,一次紅綠燈的換燈時間,最多有3000多人交互通過路口。
人口密集,也造成了停車位稀缺。東京最便宜的停車位,一個小時也要80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
其次,高房價問題再次凸顯。20世紀九十年代房產大泡沫破裂以後,東京的房價雖然有所收斂,但仍然不是一般人能維持得起的。2018年東京圈市中心住宅平均價格達592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55萬)。
日本中產階級年收入在21萬左右,這相當於他們不吃不喝17年才能買到一個落腳之處。
東京都市圈不斷擴張,對日本的整體經濟打擊也是巨大的。有些日本學者還曾半擔擾半開玩笑地指出,照這樣下去,日本人都將成為「東京人」,而日本國也可以改稱「東京國」了。
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東京不幸發生一場大地震,那麼整個日本的經濟就毀了一半。
4. 結語
日本新幹線建設,在初期確實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刺激作用,也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再啟航。
但是,問題也開始出現,那就是東京都市圈的獨大與寂寞。新幹線不僅沒有將東京的知識技術輸送到各地,反而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不斷掠奪著日本各地的資源,導致了中小城市衰敗。
1972年,日本田中角榮政府就發現了問題苗頭,推出「新25萬人口城市」。1987年,又打造「多極分散型」國土結構……
但最終,東京這頭猛獸養大後,再也關不進籠子裡了。
龐大的東京都市圈,終歸不能代替日本整個國家,反而引發一系列問題,製約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這恐怕是政策製定者,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