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產品中有6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抽獎兩本 你知道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嗎?藝術不只是「看起來好美」和「色彩很鮮豔」的表象,更有意思的是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包含了它的作者生平和創作年代,以及整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為什麼有些人看得到藝術品背後的「價值」?欣賞藝術品的技巧,甚至還能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Janet (Mrs Ka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5:22:14

作為一個升小🐥既媽媽, 就算幾佛系都要去追趕一下學習進度👉🏻👈🏻 無他吧, 疫情令到大家都處於「不停課.不停學」的自生自滅階段🥲! 經歷左幾次升小interview, 發覺原來學校既要求係比我以前高十倍 (可能百倍都有吧), 考你中英雙語生字是must, 更有考Phonics 考對答 考句子 考故事...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Ms珊小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18 01:29:35

#兒童雜誌推薦 #幼兒雜誌 #兒童雜誌 #學習雜誌 #康軒 #開團 👀常關注Ms珊小姐的朋友們會發現,Ms珊小姐對於兒童書籍或雜誌從不手軟,主要培養孩子練習閱讀書籍習慣,從小得開始慢慢培養,家長陪讀的角色非常重要,Jason(2Y6M)現階段正是學習能力強的時候(如:語言學習、模仿大人…等),...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7 21:49:46
    有 78 人按讚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抽獎兩本
    你知道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嗎?藝術不只是「看起來好美」和「色彩很鮮豔」的表象,更有意思的是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包含了它的作者生平和創作年代,以及整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為什麼有些人看得到藝術品背後的「價值」?欣賞藝術品的技巧,甚至還能應用到其他領域?
    抽獎詳見部落格文末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gical-ar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的作者是日本藝術策展家堀越啓,他認為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反而是感性的事物開始受到人們重視,他強調道:「學習欣賞藝術,磨練自己的感性思考,才是未來生存和開拓世界的武器。」

    他知道平常人對於藝術總是有一種「距離感」,覺得一個人要能夠感性地欣賞一件藝術品,可能是一件需要「天賦」的事情。但是在他多年的策展經驗之中,他發現了一種「以理性的方式開始,能夠引導感性的發展」的做法。

    他在書中提出這個具體的「五種理性思考架構」,有步驟、按部就班地,帶領我們去拆解欣賞藝術的各種方式。透過理性的累積,反而能夠培養出更加感性的思考。欣賞藝術不但能夠鍛鍊感性思考的能力,還能夠提升生活的品味,甚至強化職場表達和分析的能力。
    .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跟「藝術」有一段淵源。我自己出生於台灣後山的最後一片淨土(大家都這麼說),小學在父母的鼓勵之下進入了「美術班」就讀,美其名是發展藝術天分,實則是鄉下人家對於資優班的偏好。我就這麼學了各種繪畫和雕刻技法,其實也頗有興趣,就繼續升學到國中美術班。

    在中、小學的藝術薰陶下,或多或少培養了些許的「美感」,我尤其喜歡創造東西的感覺。在水彩畫紙上揮灑色彩,在陶土上刻出痕跡,用鉛筆把繽紛的世界轉換成黑白的素描。只是,我很不喜歡「理論」的東西,西洋藝術史、東方藝術史我完全不感興趣,只喜歡盡情地擺動畫筆。

    漸漸地,我知道藝術鑑賞是很吃「人文史地」涵養的一門學問,卻偏偏我又不喜歡接觸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久了便跟這條道路漸行漸遠。這次出版社向我邀約掛名推薦本書,正好打中了年輕的我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的弱點。上了年紀,開始學會靜下心來閱讀,也對原本我排斥、抗拒的事情,多了一份接納和探究的好奇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欣賞藝術品呢?我對這本書感到十足的興趣,我的「創作者」靈魂,似乎正渴求著「觀察家」的滋潤。
    .
    【為什麼要學習欣賞藝術?】
    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作者套用源自於管理和軍事的術語 VUCA 來說明,我們面對的世界充斥著四種特性: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含糊性(Ambiguity)。我們越來越難憑藉直線性的邏輯、也難以單純仰賴電腦運算,去洞察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很多人對於藝術的看法,都是很「抽象」,很難「描述」。但反過來想,商業環境背後複雜的運作,以及對自己未來數十年職涯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不也是充滿了多變和不確定性?我們很難用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邏輯來思考整體的事情,我們更需要的是透過既能宏觀、又能微觀的感性思考,來觀察和看懂這個越趨複雜的世界。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感性思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內在羅盤」來替自己指點迷津,而學習「鑑賞藝術的方法」就是很好的鍛鍊方式。作者認為,欣賞藝術就是一件「以自己的感受詮釋所處環境,由自己判斷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且發起行動」的事情。
    .
    1.「3P」時代、地點、人物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最基本的方法,對所有藝術品都適用。

    首先確認這件藝術品是在哪個時代(Period),這時候你可以回想起那個時代背景的藝術特色。接著,是找出這件藝術品製作的地點,藝術品的發展與地點(Place)密切相關,例如許多重要的藝術品都是發源於富裕地區。最後是認識哪一號人物(People)創造了這件藝術品,他的個性、生平、遭遇都會對這件藝術品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
    2.作品鑑賞檢核表
    這個步驟有點像是一份「檢核表」,藉由許多主觀的項目,紀錄下來你自己對於一件藝術品的主觀感受。這份檢核表包含了這些項目:題材、色彩、明或暗、簡單或複雜、大或小、喜歡或討厭。依據你自己觀察這件藝術品的感受,記下對每個項目的具體描述。

    這個步驟鍛鍊的是你的「洞察力」,從宏觀來感受這件作品,然後又從微觀去紀錄細節,這個時候,你已經漸漸地在打造內心的羅盤,發展你對這件作品的判斷,並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
    3.故事分析
    到這一步是我最喜歡的,用故事分析裡面的「英雄之旅」套路來分析這件藝術品的作者。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比藝術品本身更吸引人的事情。

    你可以用這個順序分析作者的生平。旅程的起步,他如何踏上藝術家之路?他有什麼際遇,他的老師、嚮導、夥伴是誰?他遇到了什麼重大的試煉,是讓你印象深刻的?他的改變和進步,結果如何?他的使命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創造出這件作品?

    懂得用「英雄之旅」的方式去分析作者的人,也可以把這種手法運用在商業行銷模式上,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另一本行銷好書《跟誰行銷都成交》的筆記,就是把英雄之旅的故事分析方法,導入商業運用的絕佳案例。
    .
    4.「3K」革新、顧客、競爭
    相較於前面三個步驟,看的是作品和作者的本身,這個步驟就像是「鳥瞰視角」,帶我們從橫向的角度去欣賞一件藝術品。

    這三個K是日文字的羅馬拼音組成。革新(Kakushin)指的是當時的技術和科技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經常會影響藝術品的創作方式。顧客(Kokyaku)指的是這個作品賣給誰、為誰而創作?競爭和共創(Kyousou)指的是當時有彼此之間競爭的流派嗎?還是作者跟其他作者共同創作?
    .
    5.「A-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
    最後是「宏觀」的視角,這個步驟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件作品最全貌的「藝術風格」(Art)。這個部分必須搭配一些歷史的知識,透過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的綜合面向,去觀察這件藝術品被創作出來之時的背景氛圍。

    這個手法也時常被用在商業世界,例如分析一家公司,或者一整個產業。通常我們很難用一張財報就完整理解一家公司或產業的發展情形、未來趨勢。如果我們能夠透過 PEST 的手法去深入研究,就更能掌握整件事情的全貌,發展出自己的洞見。
    .
    【後記:有價值的其實是…】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這本書中除了談邏輯鑑賞的方法之外,作者用大眾熟知的大師級藝術家引導我們前進。舉凡達文西、梵谷、羅丹、林布蘭、庫爾貝等知名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作者都透過邏輯式的步驟解析,讓我多認識了這些人不凡的人生。

    以前的我只略懂一幅畫表面的「技法」,畫得真不真實、筆觸細不細膩、光影拿捏如何。但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之前我讀了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對書中取材的畫家高更很感興趣,稍微瀏覽了他的生平和畫作,便對整部小說產生了更多的共鳴。

    直到這本書學了一些藝術鑑賞的方法,還有作者對藝術家們的說明和分析,我漸漸明白藝術品背後的「價值」,其實是基於整個故事和環境的交錯影響。世界上許多的事物也是如此,其背後的價值大多不僅僅是表面所見,而是探究細節、宏觀俯瞰後的綜合考量。

    上週我剛好也接觸到一首歌「It’s OK」,這首歌是30歲的罹癌歌手 Nightbirde 在美國達人秀的爆紅成名曲。如果只聽歌曲本身、單看歌手本人,恐怕只是一首「很好聽」的曲目。我試著瞭解這首歌的人物、創作背景,用故事分析去認識歌手故事,再搭配現在的社會動盪帶來的絕望感氛圍,發現這首歌不但幫人們傾訴內心的苦,更教人勇敢面對未知的艱難,並且抱持堅定的希望。

    最後,這本書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讓我們能透過有步驟和順序的理性方式,激發敏銳的感性大腦,探究作品背後的潛藏價值。「看懂藝術」不是專家獨有的本領,而是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本事。
    .
    感謝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0 07:55:10
    有 243 人按讚

    想講嘅,當然係色色圓小學嘅「教師買蘋果被篤灰結果全日被停職事件」

    拿同大家諗嘅唔同,呢度唔係特意想作出價值判斷(雖然都有),而係想感嘆一下,成件事就係一個社會嘅縮影。

    事緣響618買爆蘋果日,色色圓小學有老師目義勇為買十份蘋果番去派比同事,然後有藍屍老師向校長打小報告;校長召見老師指控其違反「辦學團體不談政治,不帶政治入學校的規定」,要求回收報紙,否則會向辦學團體及校董會報告。

    之後校長以「動機不良」為理由停職一日,並要求該老師回收報紙及選寫報告,老師拒絕收回報紙,然而本身收到蘋果的其他老師們,皆已自行退回報紙予派發者,事情似乎仍僵持落去,但涉事老師已在Facebook刪除相關貼文,反映本身已有大事化小傾向。

    成件事所有角色幾乎都有人怪罪:企響黃絲一方,當然會指責教告密者卑鄙無恥、校長橫蠻無理;而藍絲老師則斥派發蘋果為「搞事者」為「痴漢」,話報警拉佢都好合理。然後仲有一班人則指責私底下交回蘋果予派發者嘅老師係「無種」、「軟弱」,延伸去到抗爭者承受被孤立嘅惡果。

    而我會將我嘅感想綜合為以下幾點:

    1.其實已唔止一次講過,基於畸型嘅權力分佈,以及封閉式、難以從外部監察嘅工作環境,一間間學校其實就係唔同嘅獨立王國;而由於小學入面嘅學生年紀較輕,更難就學校嘅不公提出質疑,結果小學「王國」往往係比中學更加黑暗、扭曲。

    「極品」興德學校、李東海小學跳樓自殺,再去到今日派發蘋果遭停職,都只係冰山一角。

    2.正如前面所講,校長響學校入面,就係絕對嘅暴君,唯一能夠對佢作出質疑嘅,就只有校董會同辦學團體。退一萬步而言,就當618當日派發蘋果係一件敏感話題,而家位老師係響同事之間派發,而唔係同學之間派發,對學生有咩影響?

    但響色色圓呢個「小學王國」入面,校長就等同於習近平大權獨攬,佢話你有問題,就係有問題。當派蘋果咁小事都比人懲罰,我覺得呢間小學平時嘅迫害一定唔限於政治,仲有好多變態嘢。

    3.至於退回報紙比派發者嘅其他老師,我覺得大家可以多啲理解一啲客觀條件:首先正如我之前所講,小學係一個「封閉嘅王國」,響入面你係唔會搵倒任何援手,如果係講緊係響抗爭現場,因為校長監管唔倒你、無人知你身份,保護自己得好的話亦唔會被秋後算帳;

    但響學校其實嚴格黎講只係比監倉好少少,你一舉一動都會被校長爪牙監視,任何抗爭最尾都只會換黎更多嘅迫害,直至你辭職/被炒為止。

    究竟呢班老師響退回蘋果日報之時嘅心態係點?現有嘅資料其實相當有限:佢地係可能出於關心派發者會被整治,因此交回報紙以希望幫佢大事化小,亦有可能因為派發者係Perm,而收報紙者卻係毫無保障嘅合約教師,所以響計算過後覺得因此無左份工覺得唔抵而退縮;

    當然亦有可能係同大多數人猜測一樣,平時就講到自己點支持民主自由,一到危機來臨時就第一個怕死縮沙──但即使係咁,我地亦唔需要特別批評呢班教師,試問響香港絕大多數黃屍咪又係咁撚樣,真正願意冒風險撐抗爭嘅人,200萬+1入面我諗連十份一都無,我地又何必苛責呢班黃色經濟圈嘅縮影?

    4. 反而有兩個次要人物我認為卻係更值得一講:一個係當色色圓學校果位董主任瘋狂向派發蘋果嘅老師攻擊之時,竟然會提到教協副會長葉建源「完全唔知呢條傻仔係乜人,就盲目撐佢……希望有人見到我呢個帖會勸下葉建源喇!」

    然後你完全係Feel倒,班藍屍教師從來都當葉建源同教協係自己人。事實上教協葉建源響件事發生之後,只軟弱無力咁講咗句「學校唔應該小事化大」,而完全唔會強調單嘢根本係一場赤祼祼嘅政治迫害──講到尾,教協其實就不過係一個教師工會,仲要係一個立場保守連藍屍都當係自己人、無卵蛋毫無Bargaining Power嘅淺藍工會

    另外要一提嘅,當然係有「女版黃世七」之稱嘅前教學助理,「香港思覺魯屍也移民」嘅版主啦。響佢身上你就好清楚睇倒呢班移民KOL究竟個心態係點:佢地就係做咗抗爭逃兵,然後為咗逃避比人指責,結果仲要反過來仲要惡人先告狀,將所有唔同意見嘅人視之為鬼(例如世七老屈坐監嘅椰子係共產黨嘅鬼,劉穎匡叫人唔好移民係比共產黨落藥),甚至乎會利用異見者支持抗爭呢個「弱點」,作為搞到人地無咗份工嘅武器。

    即係呢個移民思覺老師已講到明「邊個老師有黃色成份我一定會舉報」,務求令所有仲堅持留響學校暗撐抗爭嘅老師趕盡殺絕,想問點解仲有黃屍會癲到走去繼續支持佢、認同佢?除咗人性嘅醜惡同愚昧,我諗唔倒其他理由;而佢同黃世七呢啲垃撚圾,同迫害抗爭者嘅藍屍,本質上真係無咩分別。

    延伸閱讀:兩則教育界新聞有感:老師派發《蘋果》被停職反映每間小學都是一個極權/德信校長出事九成同政治無關
    https://www.patreon.com/posts/liang-ze-jiao-yu-52701627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30 17:10:30
    有 58 人按讚

    在什麼都電子化以及開始遠距工作或學習的生活型態下,是否大家都習慣了閱讀電子資料或電子書呢?出於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特殊性,透過電子書來學習的方式與效果與傳統的紙本書籍學習,似乎總是有著不太一樣的效果。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著跟小編一樣的經驗,在電腦上校對文件反覆100次,經過確認後交出去,然後就在印出來的紙本文件上一眼就看到錯字(崩潰中)!!這個還沒有完整且合理解釋的問題,最後總是會讓文件校對成為不太環保但又不能不做的行為。

    —————————
    防疫當頭,各級學校紛紛關閉,「停課不停學」的呼籲不斷,老師們也開始使用線上教學以及各種多媒體,方便孩子在家上課,各大數位學習平台也早已蔚為潮流。

    在疫情肆虐超過一年的美國,則開始有人研究在家上課的學習效果。

    深度評論網站《The Conversation》日前就由美利堅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 語言學教授巴倫(Naomi S. Baron)針對以紙本學習和以電子產品學習的效果進行討論。巴倫在今年3月出版的新書《我們現在如何閱讀》(How We Read Now) 已經提出了她的結論:同樣的內容,閱讀紙本的學習效果,其實比多媒體學習好得多。

    作為語言學家,巴倫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認為如果自己用數位學習的方式,或者在電腦或ipad上閱讀課程材料,他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好,考試分數會更高,甚至認為紙本閱讀「既沒吸引力又無聊,根本看不進去」。

    然而,實際上驗證後的研究結果卻與他們預期中相反:閱讀印刷的紙本對他們的考試結果更有幫助。尤其是當老師要求學生進行更細節的任務,例如「請從你剛剛閱讀的故事情節出發,寫下你的推論」、「剛才的某某事件是幾年幾月在哪裡發生的?」這類的題目時,閱讀紙本的學生對文本細節的印象更加清晰。

    巴倫認為,使用紙本閱讀之所以更能集中學習,留在記憶裡更久,與紙張的物理特性有關。

    紙本閱讀有厚度,而且書上標出的頁面數字,對人腦有特殊的影響:人們經常會把閱讀過的內容,與這些內容在這本書的大約哪個位置,在一頁中的上、中還是下方,進行腦中連結,把記憶立體化,也因此印象更深,記得更牢。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1/article/10923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23 22:00:12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01 22:00:11

    本集主題:「我的阿公阿嬤同學」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鄭博真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套老幼共學.代間學習原創繪本✹
       
      《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送餐阿嬤》隆重問世!
      《我的阿公阿嬤同學》
      幼兒園孩子和長照機構阿公阿嬤,
      怎麼像同班同學一樣,
      展開活潑有趣的活動呢?
      讓這本書啟發孩子,
      建立對長輩的正向態度;
      並提供規劃代間學習活動參考。
       
      跨世代混齡共學,傳承生命智慧!
      作者鄭博真與插畫家吳嘉鴻聯手創作《我的阿公阿嬤同學》,希望透過繪本的形式,以深具創意又精巧迷人的圖畫搭配淺顯易懂文字,啟發幼童關懷阿公阿嬤,促進世代交流,讓彼此不斷享有新的學習和成長空間。
       
      這套繪本是幼兒園和小學實施老幼共學、代間學習教育很適合的補充教材,可以教導小朋友尊重長輩,在交集中發出理解和愛的光芒。
       
      〜大好文化三周年獻禮〜
      「跨世代.新素養繪本館」
      跨世代,不同年齡共讀;新素養,啓發面對新時代的能力!
      繪本可以親子師生共讀,更可以老中青幼跨世代共讀!
      《我的阿公阿嬤同學》
       
      描述一所幼兒園和一家養老院互動的情形。幼兒園老師設計方案,帶領孩子到養老院,和老人一起活動。透過這些代間活動,老人傳承智慧與文化給小孩,小孩學習尊重和關懷老人。
       
    作者簡介:鄭博真
      教育學博士。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曾在小學服務20年,從事兒童寫作教學20年,編寫兒童作文和語文書籍30餘冊。爾後,轉任科技大學幼保系服務,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幼兒心理發展、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多元智能與創造力教育、正向心理教育、繪本創意教學等,出版《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等專書十餘冊。繪本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讀物,及早引導孩子閱讀繪本,有助於往後語文與美感能力的發展,繪本也是幼兒園及小學最佳的補充教材。閱讀過大量國外翻譯的繪本,進入大學幼保系任教後,又指導學生設計繪本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總覺得臺灣在地的人事物,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文化經驗,值得書寫傳承給後代。因此,除了專業學術研究外,平時更熱愛兒童文學創作。曾獲中國語文獎章、高雄市柔蘭兒童文學獎。著有《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送餐阿嬤》等繪本。
       
    繪者簡介:吳嘉鴻
      自由插畫創意工作者,喜歡作夢玩耍,喜歡收藏與接觸大自然,總是把繪本與插畫當作生活與夢想的調色盤,夢想在我的畫布與筆尖上,碰出一道道煙火般燦爛的色彩。我知道畫了將近30年還不夠,因為我在繪本的夢裡還沒醒來。曾經出版過幾本書,也是個教創意的老師,還養育了兩個可愛又有創意的小孩。
       
      出版作品:《我的阿公阿嬤同學》、《一隻母雞叫蔥花》、《我是一隻狐狸狗》、《一張紙的奇幻旅程》、《爺爺的神秘閣樓》。
       
      創作故事/繪本:《我一個人》、《阿魯先生》、《找快樂的鱷魚先生》、《鱷魚日記》、《公雞大力》、《小青蛙的大池塘》。
       
       
    作者粉絲頁: 鄭博真 教保人員專業發展中心
       
    出版社粉絲頁: 大好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小學閱讀理解工作紙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1-12 21:00:10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