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的興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
⠀
本文編輯 | 張泳泰⠀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2/27⠀
⠀
(續上篇)⠀
⠀
❐量子電腦所帶來的影響⠀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強項在於大數據分析而在數據與數據複雜性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傳統電腦的運算能力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隨著量...
《量子電腦的興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
⠀
本文編輯 | 張泳泰⠀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2/27⠀
⠀
(續上篇)⠀
⠀
❐量子電腦所帶來的影響⠀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強項在於大數據分析而在數據與數據複雜性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傳統電腦的運算能力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隨著量子電腦的出現量子運算的平行性能夠幫助AI更快速的比對數據間的差異與整合各項數據,這樣不僅排解原本的運算壓力更讓AI的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
⠀
2️⃣RSA加密演算法:⠀
RSA加密演算法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基礎的加密原理是運用極大整數質因數分解的難度造成電腦必須耗費巨額時間運算,而讓破解變得不可行藉此達到保密效果。但是RSA演算法本身具有週期性,而這種有週期性的問題正好是量子電腦擅長的領域。⠀
⠀
雖然目前的量子電腦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破解RSA演算法,但難以保證在十年後RSA演算法還能繼續保護我們的資訊,且RSA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社群媒體到軍事通訊都是它的應用範圍,若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遭到破解,後果將難以設想。對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早在2012年就開始後量子加密專案,目的在於找出能夠對抗量子電腦的加密系統。⠀
⠀
3️⃣化學製藥與材料研發:⠀
傳統電腦在模擬化學反應時,常常需要簡化電子間的強互動,避免資訊量過大導致傳統電腦無法運算,但在某些化學反應中,電子間的強互動卻是關注的重點之一,如果簡化便無法了解真實的化學反應造成模擬上的困難,其中高溫超導體材料、含金屬的酵素活性位點等等都是無法用傳統電腦模擬的。而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讓新藥和新材料的研發更加順利。⠀
⠀
4️⃣半導體產業面臨的問題:⠀
隨著晶片研製越來越接近摩爾定律末期,半導體產業面臨了該如何處理發生在晶片上的量子效應、成本增長、晶片良率下降等問題,而目前半導體產業界目前的做法是導入EUV(極紫外光刻)技術,或者使用異質整合利用半導體技術將兩種不同的晶片垂直整合在一起。而現在量子電腦的出現也成了解決摩爾定律瓶頸的方案之一。⠀
⠀
-⠀
⠀
❐世界各國對量子科技的投入⠀
由於全世界對於量子領域的投入不是只有量子電腦,而是更全方位的投入量子加密技術、量子通訊、量子感測器等等量子科技,所以下面的內容與政策含括的將不只有量子電腦。⠀
⠀
🇺🇲美國:⠀
隨著美中競爭越演越烈,量子電腦的研製也成為了中美競爭的新戰場。美國在2018年由能源部宣布要投入2.18億美元約新台幣65億在發展量子電腦軟硬體、量子新材料合成等等領域,並在同年通過一個量子電腦法案,將要在2023年前投入13億美元約新台幣400億,全力發展量子科技,美國議員拉馬爾·S·史密斯(Lamar Smith)也曾說過:「這是一場我們必須贏的比賽」徹底表現出美國在這場量子競賽的決心。⠀
⠀
🇨🇳中國:⠀
作為美國最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中國在量子領域的投入也不遑多讓,中國除了九章量子電腦以外,還在2016年時發射了量子衛星墨子號,朝向量子通訊的研究方向前進,由於量子通訊本身不是依靠加密技術來保障資訊安全,而是利用量子的基本原理來保障安全,所以只要發展順利中國便可徹底解決資安問題。⠀
⠀
🇪🇺歐盟:⠀
歐盟在2016年發布量子宣言,並在2018年正式啟動量子旗艦計畫,該計畫時間長達10年,預計投入10億歐元約新台幣350億,致力於發展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模擬等等項目,而此項計劃有四個目的,分別為提升歐盟量子工業競爭力使歐洲成為未來工業的領頭羊、擴大歐洲在量子領域研究、吸引新創業務與量子科技投資、期望量子科技能在能源、健康、安全、環境等領域的問題上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
-⠀
⠀
❐台灣對量子電腦的規劃⠀
由於台灣不像中美擁有大量資源能夠投資在量子產業中,因此政府希望能夠在量子產業鏈中扮演關鍵技術的提供者,藉由台灣目前半導體產業優勢發展量子晶片,並且結合產官學三方共同發展。⠀
⠀
而政府方面在2020年由科技部、經濟部、中央研究院跨部門成立國家量子隊,預計在5年內投入80億新台幣發展量子元件和物理、量子演算法、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機。⠀
⠀
產業方面鴻海集團與中原大學合作量子電腦學分專班,也和台大物理系的Q-Hub實驗室合作,並舉辦營隊培養量子人才。學界方面則是有台大IBM量子中心,為全球第 7 個可以使用 IBM 量子電腦技術的地方,致力培養量子軟硬體人才。⠀
⠀
-⠀
⠀
❐附錄⠀
1️⃣富岳:⠀
富士通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超級電腦,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
⠀
2️⃣非對稱加密:⠀
簡單來說就是產出一對公鑰與私鑰,私鑰不能外流而公鑰可以交給任何一個人,那個人再透過公鑰將他想傳達的訊息加密回傳給你,而你就能夠利用私鑰進行解密讀取訊息。⠀
⠀
3️⃣摩爾定律:⠀
主要是在描述積體電路每過18個月電晶體的數目就會成長一倍,即晶片效能將提升一倍。另外摩爾定律並非是某種科學定律,只是對於未來的推測。⠀
⠀
4️⃣量子疊加態:⠀
粒子能夠同時存在不同的量子態,而必須要所有量子態疊加才能完整的描述粒子的狀況。⠀
⠀
5️⃣量子糾纏:⠀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形成的系統中,即使粒子間隔非常大仍然能夠互相影響的現象。
對稱加密算法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者觀點-平實面對比特幣及數位貨幣的新發展
2018年02月22日 04:09 工商時報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2017年以來比特幣(Bitcoin)走勢成為金融市場矚目的焦點,從不到1000美元的價位一路飆升,去年底甚至挑戰2萬美元關卡。但今年以來,曾崩跌至6千多美元,最近又上1萬1千美元,暴漲暴跌的走勢,令人怵目驚心。
台灣要如何看待比特幣,或更大的問題我們應如何面對數位貨幣的發展?數位通貨可分成電子貨幣(E-money)及虛擬通貨(Virtual Currency);其中電子貨幣包括行動支付、悠遊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工具。而虛擬通貨包括由中介機構發行的貨幣,例如:亞馬遜幣(Amazon Coins),及去中心化形式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例如比特幣。
比特幣其發行總量固定,「挖礦」的制度,又讓發行速度遞減,可以確保幣值的保值及升值空間。區塊鏈傳遞使用「去中心化」的技術,資訊運作具備P2P網路、非對稱加密算法、分布式數據庫、共識機制等特性,使用比特幣的交易安全可靠、即時傳輸且成本極低,加上其高度的隱匿性,在國際市場流通及跨境支付都不是問題,造就相當的信用基礎,不需要政府信用的背書。比特幣自身運作系生態完整,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的確讓更多人願意嘗試這個完全基於數學、科技的新資產。比特幣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
然而依據傳統貨幣銀行學,貨幣必須具備「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及「延期支付」四大功能。目前比特幣並非任何國家法定支付功具,未來很可能也不會是。然而虛擬貨幣的價格、價值取決於使用者們的共識,只要買賣雙方都認同,交易即能成立。因此,我們無法否定比特幣的存在價值。但近來倍受關注的問題是比特幣的「價值儲藏」及「延期支付」,甚至是投資或投機炒作,造成泡沫,令人擔憂。
從一開始,各國政府對於數位貨幣的態度是不相同。先進國家大多採行開放的態度。德國早在2013年就「承認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個認同比特幣等數位貨幣地位的國家。加拿大2014年針對虛擬貨幣應用及管理頒布法案。日本於去年4月也通過法案,賦予虛擬貨幣「作為可交易財產(商品)」及「可兌換為日圓」的地位。
比特幣交易最熱絡的中、韓兩國,態度卻十分強硬。2017年9月中國大陸及韓國接續發佈嚴格的管理辦法,禁止國內各種形式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此外還將對加密貨幣交易進行嚴格管制和監控。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日前指出,歐洲央行正在研究加密貨幣是否會造成潛在的金融風險。不過監督委員會主席Daniele Nouy表示,目前已針對數位貨幣進行檢視,但管制加密貨幣並非首要之務。美國本月6日針對數位貨幣發展舉行聽證會,認為國會應該要考慮擴大比特幣等加密數位貨幣的監管範圍,但不能阻礙發展。這可以是我們國家對待比特幣的好參考。
另外,對比全球許多國家朝無現金社會目標前進,由國家發行數位貨幣也是值得思考的政策之一。國際清算銀行(BIS)早在1996年就建議各國央行應將發行電子貨幣納入政策選項。去年在比特幣飆漲時,也建議各國央行應思考發行加密貨幣,以對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爆炸性成長挾帶的風險。不過該報告同樣肯定數位貨幣背後區塊鏈技術的潛力。
準此,談更大範圍的數位貨幣,我們要了解數位通貨不一定要與比特幣一樣,也可以採行央行為發行主體的方式進行。央行可以進行加密,資訊也可以善用區塊鏈技術去留存。區塊鏈技術也可以應用在貨幣管理及其他財務科技(FinTech)發展上面。
最後,其實我們不一定要馬上就做決定,但如何面對數位貨幣發展的大趨勢,如何搭上這波數位轉型的浪潮,是我們應積極審思的課題。或許美國主管機關關注金融監理,但同時重視不能防礙
FinTech發展的態度更值得學習。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