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讀享周易刑事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家好,我是周易老師。今年司律一試延期,還剩一個多月,接下來,老師會不定期解析重點的司律一試刑法考題,並補充重要的實務見解,讓同學們接下來衝刺階段能更順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司律一試刑法第10題】 警員甲見A形跡可疑,乃攔下查驗證件身分,A伸手掏摸大衣口袋,...

  • 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 在 讀享周易刑事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5 22:32:10
    有 205 人按讚

    大家好,我是周易老師。今年司律一試延期,還剩一個多月,接下來,老師會不定期解析重點的司律一試刑法考題,並補充重要的實務見解,讓同學們接下來衝刺階段能更順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司律一試刑法第10題】

    警員甲見A形跡可疑,乃攔下查驗證件身分,A伸手掏摸大衣口袋,甲誤以為A要取槍,遂開槍射擊,致其死亡。隨後發現,A只是欲取口袋中之香菸。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係誤想防衛應阻卻殺人故意,僅成立過失致死罪
    (B)甲雖係誤想防衛,仍應成立故意殺人罪
    (C)甲雖應成立故意殺人,但僅負過失致死之罪責
    (D)甲係依法執行職務,雖屬故意殺人,但可阻卻其違法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分析】

    這題應該不太難,測驗誤想防衛(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法律效果。雖然學說對此爭議有頗多的理論,但選擇題考試只要選實務見解就好了,也就選項(A),阻卻(罪責)故意,另論過失犯。

    【相關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29年度上字第509號刑事判決

    1、防衛是否過當,應以防衛權存在為前提,若其行為與正當防衛之要件不合,僅係 #錯覺防衛,當然不生是否過當之問題。被告充當聯保處壯丁,奉命緝捕盜匪,正向被人誣指為匪之某甲盤問,因見其伸手撈衣,疑為取搶抗拒,遂向之開槍射擊,當時某甲既未對被告加以如何不法之侵害,則被告之防衛權,根本無從成立,自無防衛行為過當之可言。
    2、至被告因見某甲伸手撈衣,疑其取槍抗拒,誤為具有正當防衛權,向其槍擊,固係出於 #錯覺防衛,而難認為有犯罪之故意,惟被告目睹某甲伸手撈衣,究竟是否取槍抗拒,自應加以注意,又非不能注意之事,乃竟貿然開槍,致某甲受傷身死,#核其所為,#仍與過失致人於死之情形相當,原審竟認為防衛過當之傷人致死,於法殊有違誤。
    (編按:標號為筆者所加)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989號刑事判決

    1、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係以不法與罪責為前提,故行為雖適合於犯罪構成要件之規定,但如欠缺實質的違法性,仍不成罪,故不論學術界或實務界,均普遍承認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其中,得被害人承諾或同意,即是一例,於受保護之法益具有可處分性時(例如身體、自由、財產、隱私等),在一定要件下,容許被保護人基於自主決定權,捨棄法律的保護;而犯罪行為,既屬行為人受意思決定與意思活動所主宰支配的人類行止,就有可能發生錯誤或失誤的問題,學理上乃有錯誤理論之發展,並對於不同的錯誤態樣,給予不同的評價。
    2、就阻卻違法事由的錯誤而言,苟行為人誤認有阻卻違法事由的行為情狀存在(例如:誤想防衛、誤想避難、誤認得被害人承諾或同意等等)而為防衛、避難、毀損財物、侵害人之身體、自由等行為,依目前實務見解,認應 #阻卻犯罪故意(主觀構成要件),#緩解其罪責;就其行為因過失造成錯誤,於法條有處罰過失行為時,祇論以過失犯;法無過失犯處罰者,不為罪。
    (編按:標號為筆者所加)

    #刑法司律一試考題分析:EP1
    #讀享周易刑事法

  • 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 在 讀享周易刑事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23 16:25:59
    有 140 人按讚

    【四等選擇題練習(適合法警/監所管理員/四等書記官/警特、移特四等)】
    ——— by 周易老師

    ▍題目(本次難度:★★☆☆☆)


    甲計畫強盜A後放火燒A宅。翌日,甲誤闖B宅,對B實行強盜行為後,又放火燒B宅。依實務見解,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甲雖誤B宅為A宅而入內強盜,惟不影響甲之強盜故意與不法所有意圖,仍成立強盜罪
    (B) 倘甲之強盜行為既遂,放火行為既遂,應成立強盜放火罪之既遂犯
    (C) 倘甲之強盜行為未遂,放火行為既遂,應成立強盜放火罪之既遂犯
    (D) 倘甲之強盜行為既遂,放火行為未遂,應成立強盜放火罪之既遂犯


    下列關於自首之敘述,何者正確?
    (A) 想像競合犯中,倘其中一罪已被警察發覺後,行為人又就未被發覺的部分自動供認,仍屬自首
    (B) 委託他人代理自首並非自首
    (C) 向偵查機關以外之其他機關自首,經移送到偵查機關時,亦屬自首
    (D) 自首雖不問動機如何,然於犯罪後須即時投案,才能主張自首


    甲因交通違規遭查獲,其於交通違規通知單移送聯「收受通知聯者簽章」處冒簽A之姓名。依實務見解,甲最後應論以下列何罪名?
    (A) 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B) 行使偽造公文書罪
    (C) 行使偽造署押罪
    (D) 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


    關於刑法第27條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中止犯為未遂犯
    (B) 成立中止犯必須是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
    (C) 其處罰是按既遂犯之刑,減輕或免除其刑
    (D) 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者,即不適用本條規定


    某夜,甲於撞球間與顧客A一言不合,亂刀砍死A。翌日,甲唆使乙頂替自己至警局自首後,並唆使丙為其處理兇刀,可以又唆使丁於偵查中虛偽陳述有利於己之證言。乙頂替甲前往警局自首,陳述其將A殺害;丙則依甲的指示,將兇刀丟向大海;丁則於偵查階段具結後虛偽陳述,偽稱甲當天於家中休息,並未出門。關於本案行為人之刑責,依實務見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乙替甲前往警局自首,發生自首之效力,得減輕其刑
    (B) 若偵查機關尚未發覺甲涉犯殺人罪,則丙為甲丟棄兇刀的行為,不成立湮滅刑事證據罪
    (C) 甲唆使丁具結後虛偽陳述,丁成立偽證罪之正犯,惟甲之教唆行為欠缺期待可能性,故不成立偽證罪之教唆犯
    (D) 若丁為甲之配偶,則丁所犯之偽證罪,依刑法第172條規定減免其刑

    ▍解析


    【答案】(D)
    【解析】
    實務見解(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683號判決參照)認為,刑法第332條既遂的認定取決於「相結合之罪」,而非基礎之強盜罪。此外,由於該條並沒有處罰未遂犯之規定,故只要相結合之罪未遂,則應回歸基本數罪併罰之操作,不成立本罪之結合犯,答案選 (D)。


    【答案】(C)
    【解析】
    (A) 錯誤,參最高法院105年度上字第383號判決:「具有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關係之犯罪,倘其中一部分犯罪已說明先被有偵查權之機關或公務員發覺,行為人始就其餘未被發覺部分,自動供認其犯行時,即與自首之要件不符。」
    (B) 錯誤,參最高法院79年上字第1498號判決:「刑法第六十二條自首減刑之規定,本為使犯罪事實易於發覺及獎勵犯人知所悔悟而設,故犯人就其犯罪行為苟已到官自首,縱令對於犯罪原因未肯盡情披露,仍不失有自首之效力。又自首祇以在犯罪未發覺前,自行申告其犯罪事實於該管公務員,而受法律之裁判為要件,至其方式係用言詞或書面,以及係自行投案或託人代行,係直接向偵查機關為之,抑向非偵查機關請其轉送,均無限制。」
    (D) 錯誤,參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3430號判決:「刑法上之自首,不問動機如何,亦不以犯罪後即時投案為要件。」


    【答案】(A)
    【解析】
    參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6631號判決:「上訴人在交通違規通知單移送聯『收受通知聯者簽章』欄內偽簽『林某』姓名,自不待依據習慣或特約,單從形式上觀察,即足以知悉係表示由林某名義出具領收通知聯之證明,此與事先在印妥內容之收據上偽簽他人姓名之情形,無分軒輊,當然屬於刑法第二百十條所稱之私文書,原判決理由中論以準文書,引用刑法第二百二十條之規定,適用法則尚有未合。」答案選 (A)。


    【答案】(D)
    【解析】
    參刑法第27條第1項後段即知,準中止犯仍有適用。


    【答案】(B)
    【解析】
    (A) 錯誤,乙是替甲頂罪,不是向該管公務員表明甲願受殺人罪裁判之意思,並非自首,不發生自首之效力。
    (B) 正確,參最高法院94年度台非字第53號判決:「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條湮滅刑事證據罪,係指偽造、變造、湮滅或隱匿關係他人刑事被告案件之證據,而所謂『刑事被告案件』,係指因告訴、告發、自首等情形,已開始偵查後之刑事案件而言,故在偵查開始以前,即無所謂刑事被告,自亦無刑事被告案件可言。」
    (C) 錯誤,參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495號判決:「按教唆他人犯罪者,為教唆犯;教唆犯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九十四年二月二日修正公布前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分別定有明文。又被告在訴訟上固有緘默權,且受無罪推定之保障,不須舉證證明自己無罪,惟此均屬消極之不作為,如被告積極教唆他人偽證,為自己有利之供述,已逾越上揭法律對被告保障範圍,甲○○既教唆蔡華文於上開案件中為偽證行為,其行為已與教唆偽證罪之構成要件該當。至本院二十四年上字第四九七四號判例謂『犯人自行隱避,在刑法上既非處罰之行為,則教唆他人頂替自己,以便隱避,當然亦在不罰之列』,乃針對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第二項頂替罪所作之解釋,尚不得比附援引,藉為教唆偽證罪之免責事由。」
    (D) 錯誤,刑法第172條規定:「犯第一百六十八條至第一百七十一條之罪,於所虛偽陳述或所誣告之案件,裁判或懲戒處分確定前自白者,減輕或免除其刑。」本題丁並未自白,故不適用此一減刑規定。

    —————————————————

    ➺要練習更多的選擇題,請參考《這是一本刑法選擇題》五版:https://reurl.cc/lLxqaQ

    ➺老師也有開選擇題速成班雲端課程,專門為準備四等的同學設計:https://reurl.cc/b6OLNv

  • 對於要保人的敘述何者錯誤 在 讀享周易刑事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17 04:12:48
    有 123 人按讚

    【四等選擇題練習(適合法警/監所管理員/四等書記官/警特、移特四等)】
    ——— by 周易老師

    #題目(本次難度:★★★☆☆)

    ⒈關於刑法上故意、過失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行為人之行為非出於故意、過失,不罰
    (B) 刑法係以故意犯之處罰為原則,過失犯之處罰為例外
    (C)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只要有預見者,即依故意犯處罰之
    (D) 若未設有對過失犯處罰之規定者,即僅處罰故意犯

    ⒉甲持刀砍殺乙,於未達可生死亡結果之程度,因發現對象不是乙,乃中止其犯行。依實務見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由於行為客體並非甲原本想殺之人,應阻卻殺人故意
    (B) 甲因等價客體錯誤而中止殺人行為,成立普通未遂犯
    (C) 甲因等價客體錯誤而中止殺人行為,成立不能未遂犯
    (D) 甲因等價客體錯誤而中止殺人行為,成立中止未遂犯

    ⒊甲騎車返家遇警攔檢,不顧警員乙已示意停車受檢,依然騎車衝越攔檢點,乙見狀閃避不及,遭機車擦撞倒地,因而受有手腳數處擦傷及紅腫。乙事後對甲提出告訴。依實務見解,甲應論以何罪?
    (A) 僅成立刑法第277條第1項普通傷害罪,並依刑法第134條規定加重其刑
    (B) 僅成立刑法第135條第1項妨害公務罪,並依刑法第134條規定加重其刑
    (C) 成立刑法第277條第1項普通傷害罪及刑法第135條第1項妨害公務罪,依法條競合論處
    (D) 成立刑法第277條第1項普通傷害罪及刑法第135條第1項妨害公務罪,依想像競合論處

    ⒋甲為某公司負責人,該公司所屬工廠多次違法排放廢污水入河川。甲為掩飾公司違法排放廢污水的犯行,乃要求負責監視並製作水質檢測紀錄的員工乙,偽造不實水質數據於其所負責的水質檢測紀錄簿上。乙明知此事違法,原欲婉拒,但甲告以若不配合,則將其立刻開除。乙因一家老小都仰賴這份薪水,為保住全家賴以生活的唯一工作,不得已只好配合甲之要求,偽造不實水質數據於其所負責的水質檢測紀錄簿上。依實務見解,關於甲、乙之刑責,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乙應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甲應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之間接正犯
    (B) 乙應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甲應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之教唆犯
    (C) 乙之行為係為避免財產上之緊急危難所為之不得已行為,得主張緊急避難而阻卻違法,不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甲基於共犯從屬性,不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之教唆犯
    (D) 乙之行為係為避免財產上之緊急危難所為之不得已行為,得主張緊急避難而阻卻違法,不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但甲仍可成立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之間接正犯

    ⒌關於緊急避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凡是刑法上所保護之法益,面臨緊急危難時,均得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
    (B) 只有法益之所有人,於法益面臨緊急危難時,方得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
    (C) 來自非人為因素之緊急危難,得對之主張正當防衛,亦得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
    (D) 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於實施公務或業務時,不得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

    —————————————————

    #詳解


    【答案】(C)
    【解析】
    依刑法第13條第2項規定,尚須不違背行為人之本意,始屬間接故意犯;且依刑法第14條第2項規定,對於犯罪事實有預見,而確信其不發生,則屬有認識過失,並非一概論以故意犯,答案選 (C)。


    【答案】(B)
    【解析】
    甲之行為不成立中止未遂犯,僅成立普通未遂犯,參最高法院73年度第5次刑事庭會議決定(一): 「殺害或傷害特定人之殺人或傷害罪行,已著手於殺人或傷害行為之實行,於未達可生結果之程度時,因發見對象之人有所錯誤而停止者,其停止之行為,經驗上乃可預期之結果,為通常之現象,就主觀之行為人立場論,仍屬意外之障礙,非中止未遂。」故答案選 (B)。


    【答案】(D)
    【解析】
    實務認為,若以一行為觸犯妨害公務罪與傷害罪,由於兩罪保護法益不同,應依想像競合論處,參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易字第141號判決:「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135條第1項之妨害公務執行罪及同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開二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5條規定,從一重以傷害罪處斷。」論述可知,答案選 (D)。


    【答案】(B)
    【解析】
    依題意,乙負責監視並製作水質檢測紀錄,有製作檢測紀錄文書之權限,為從事業務之人,卻明知而登載不實,應成立刑法第215條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
    另參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6977號判決:「刑法第二百十五條之從事業務者登載不實文書罪,係以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 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為構成要件,屬於身分犯之一種。故非從事該項業務之人,除與特定身分、關係者有正犯或共犯情形,得依刑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處理外,即無成立該罪之餘地。至若他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從事業務者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因本條文無如同法第二百十四條(使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之相類規定,法律既無處罰明文,亦不能再擴張援引間接正犯之理論論處。」之論述可知,業務文書登載不實罪無法成立間接正犯,(A)、(D) 均錯誤。
    又乙能否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筆者認為,乙所面臨的是困境是「工作不保」,是否為「財產」法益受到危難?退步言之,縱承認屬於危難,然是否緊急,亦有疑問;且縱使肯認,則乙所實行的避難行為,能否通過衡平性(利益衡量)檢驗,更有問題。綜上,乙無法主張緊急避難阻卻違法,(C)、(D) 均錯誤。
    基此,唯一能選的只有 (B)。


    【答案】(D)
    【解析】
    (A) 錯誤,刑法第24條第1項僅規定「生命、身體、自由、財產」四種法益。
    (B) 錯誤,無論是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法益面臨緊急危難,均可實施緊急避難。
    (C) 錯誤,由於刑法第23條規定「現在不法侵害」,而只有人類行為才有不法可言,故僅對於人類行為可主張正當防衛,非人類行為僅得對之主張緊急避難。
    (D) 正確,參刑法第24條第2項規定。

    —————————————————

    *《這是一本刑法選擇題》五版上市!新學林官網訂購,享72折優惠,只到2020/1/22!
    訂購網址:https://reurl.cc/vnN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