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對方夫妻稱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對方夫妻稱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對方夫妻稱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對方夫妻稱呼產品中有6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505的網紅盛平 Sheng P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週一會氧氣電影趴🎬 《小城之春》 這部1948年由費穆執導的電影,於2005年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的第一名。 究竟其精彩何在,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 以下分享我自己看完戲的深刻感受與思考,歡迎大家一同分享或指教~ . 在看電影時,我為了不要因為看到評論...

對方夫妻稱呼 在 盛平 Sheng P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5 13:21:52

《小城之春》 這部1948年由費穆執導的電影,於2005年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的第一名。 究竟其精彩何在,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 以下分享我自己看完戲的深刻感受與思考,歡迎大家一同分享或指教~ . 在看電影時,我為了不要因為看到評論而干擾自己的首次感受,所以...

對方夫妻稱呼 在 ?妮可?慢 a.k.a. Nicole K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19 07:52:11

故事是發生在27年前, 咱們倆的第一次相遇 是在台北市的重慶北路和民權西路口的機車待轉區, 就這麼剛好我們都騎著小摩托車, 待在待轉區格子裡等待變燈。 載著你是我的國小男同學, 他指著我鼻子說:「某某某!你就是小時候常打我那個女生!」 旁邊的你笑了, 然後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 我大致就會回:「屁啦...

  • 對方夫妻稱呼 在 盛平 Sheng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4 00:08:01
    有 30 人按讚

    🎬每週一會氧氣電影趴🎬

    《小城之春》

    這部1948年由費穆執導的電影,於2005年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的第一名。

    究竟其精彩何在,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
    以下分享我自己看完戲的深刻感受與思考,歡迎大家一同分享或指教~

    .

    在看電影時,我為了不要因為看到評論而干擾自己的首次感受,所以在看電影的前後並沒有特別找相關資料。

    結果在看電影的最後我竟然哭了...為何?

    我看到的是一個女人努力想逃離(逃離封建制度、禮教、思想等),甚至長出了勇氣,可惜最終仍無力掙脫的無奈。

    女主角玉紋在10年前(16歲時),與自己的愛人志沈分離,後來開始八年抗戰之際,她嫁給了禮言,她努力說服自己總會愛上丈夫,沒想到第三年丈夫就病了,即便如此,她仍照料他的一切,但心中早就(或是說本來就)沒有感情,而是盡好一位妻子對於丈夫的責任罷了。

    誰知道,抗戰結束後,志沈來到禮言家找禮言,玉紋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見到了自己的舊愛/摯愛,誰都沒想到,他們會以這種身分重逢,可惜她以不是從前的她,他現在得稱呼她大嫂了...

    志沈被邀請住下來,玉紋每晚都來到志沈的房間,淡淡地談著彼此,淺淺地望著彼此,也不敢做什麼,可是兩人心裡都知道沒忘記過對方。
    但問題來了...
    走不走?她敢拋下一切嗎?兩人可以私奔嗎?
    (故事先講到這裡...)

    劇情的鋪陳,讓我們覺得女主角一步步邁向成功,也許她會像易卜生筆下的Nora一樣,成為勇敢的新女性。然而,就在所有人(觀眾)都以為她將離開時,沒有,她選擇留下,讓志沈獨自離開,而自己繼續守在病夫身邊,她真是徹徹底底地留下...

    *各位試想想:
    一位女人嫁給這個男人8年,他病了6年,而最後的3年夫妻都是分房睡,他們之間沒有愛,只有名份、禮教、責任...
    丈夫也一直勸她離開,不想拖累她,她總說不要談這個。
    這時候突然冒出了你這輩子的摯愛,你走不走?你敢走嗎?
    我很認真思考了...如果是我...搞不好也不敢...
    我也許勇敢,也許懦弱...
    (當然,玉紋與丈夫不僅代表東方,尤其儒家傳統思想的束縛,其實還可以引申為更多更多...這可能需要每個人看完後,自己去感受與體會。)

    *另外,我重看一遍時發現:
    『電影的開頭,就是電影的結尾。』

    是倒敘嗎?也許是。是故意的嗎?不知道...
    但我認為,或許那就是一種永無止盡的循環...就像是一個圓。

    女主角看似有在往前,並不斷邁步,卻發現...沒有,她回到了原點!她還是提著菜籃去買菜,她還是抓了給丈夫的藥,她還是走在那個殘破的牆頭上。
    她,只能忘向遠方,那個不能觸及的遠方。
    她,也就只能待在這個地方,這麼一如往常地繼續過下去...

    p.s. 謝謝瞿導讓我們看了許多很棒的電影,聽著氧氣夥伴們的分享,拓展了不同的想法,真的好棒好滿足!

  • 對方夫妻稱呼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2 17:20:29
    有 167 人按讚

    【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 對方夫妻稱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5 15:48:04
    有 19,532 人按讚

    星期六早上鬧鐘一響,我老婆推了推我,「先生,今天換你倒垃圾了。」 
      
    「阿?這麼快又輪到我了!」我睡眼惺忪的打開房門,準備走下樓去。 
      
    剛把一袋袋的垃圾往車上丟,清潔隊伯伯馬上笑著說, 「新好男人喔,我一路上收下來,你是我看到的第一個男人。」
      
    我看了一下左鄰右舍,還真的只有我一個男的。
      
    其實我多年前也一度覺得,「婚後的男人,就是要拼命賺錢,而女人只要照顧好小孩跟家務就好。」
      
    會有這觀念應該是小時候,父親總是在外拼命賺錢鮮少回家,母親則是負責家裡的一切,在這樣耳濡目染的情況之下,也養成了我對於婚後生活的刻板印象。 
      
    理論上,男主外女主內,兩人講好分配好,聽起來似乎沒什麼錯,但其實這會延伸出一個問題是﹒﹒﹒ 
      
    我們畢竟是〝夫妻不是室友〞,
    也不是〝雇傭〞之間的關係!
      
    婚姻更不是,你付房租我打掃,你給錢我買菜,就能幸福走完一輩子的。
        
    況且一般家庭的狀況,男人賺的錢永遠不夠家用,而女人也只有兩隻手,家務永遠做不完,走入婚姻過了一段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之後,兩人逐漸學會〝計較〞,也開始〝習慣〞了對方的付出。
      
    於是﹒﹒﹒ 
    「老公開始嫌棄老婆,不會賺錢只顧家。」
    「老婆天天抱怨老公,不參與照顧小孩。」 
      
    「男人覺得女人做家務應該。」
    「女人認為男人賺錢是義務。」
      
    但其實這兩件事,我認為都不該分〝性別〞。
      
    記得有一次我跟客戶在開會,已經超出結束時間,我硬著頭皮跟他們說,「不好意思,我們最後再討論半小時就先結束好嗎?我晚點要去接小孩。」  
      
    客戶面色一呆,「可以麻煩媽媽去啊。」 
      
    我笑了一笑,「媽媽還在上班,而且我也是爸爸阿。」
      
    還有一次準備繳兒子學費時,老婆突然搶過繳費單看著我說,「這個月換我繳,我也是有在賺錢的。」當時心裡突然覺得肩膀一鬆,原來經濟上的壓力,並不一定要是名為〝爸爸的角色〞來承擔。
      
    我想婚後的兩人都必須主動意識到,責任不該分男女,媽媽也該有經濟能力,爸爸也該參與家務,婚姻所遭遇到的問題,並不是二分法就能得到完美的解決,只有在不設限框架的情況之下,互相支援跟協助,我們才能更接近男女平等。
      
    我想大多男人在外辛苦打拼的同時,也渴望過伴侶能在經濟上能協助到他,難道老婆每個月多拿個幾萬元回家,你會覺得多餘?你不會,你反而會覺得開心。但你不給她們機會、不給她們時間,她們光忙小孩跟家事就有的折騰了,哪有辦法去賺錢?
      
    媽媽在為了孩子而放棄工作、夢想跟人際關係的時候,她也曾渴望過自己的老公,能在後面推她一把,支持著她說:「老婆,你想做就做吧,家裡有我。」兼顧家庭跟工作,不是理想化,而是取決是另一半的支持,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那是天方夜譚。
      
    反之女人也是,你們希望老公回到家,能多參與家務陪伴孩子的時候,如果能在經濟上也協助到老公,或許他就能少一點壓力,多一點體力跟心思,把重心放在這些事情上面。
      
    當下次老公又找理由說,「我要工作沒時間的時候」,你也能笑著說,「我也有工作,今天本來就該換你了!」
      
    雙方的互相支援,根據彼此工作的急迫性來互相協調支援,並且讓生活、經濟、家庭、育兒,都不在是某一個性別、角色、稱呼跟單方面的責任時,我想這種不設限的婚姻生活,過起來,才不會老是覺得這麼無助跟辛苦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