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尊重多元性別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尊重多元性別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次的事件謝謝大家的關心和指正,我自己有很多的學習,我也覺得很幸運,有這個機會可以大家進行深刻的討論。 . 前幾天有寫信和貼文的兩位作者淑婷跟易平道歉,這次不論是錯誤引用、或者是沒有徵求原作者的同意,我都責無旁貸,也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再往下講我的心得之前,想要跟在這次的討論和事件當中,有感受到不舒...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3 21:59:24
這次的事件謝謝大家的關心和指正,我自己有很多的學習,我也覺得很幸運,有這個機會可以大家進行深刻的討論。 . 前幾天有寫信和貼文的兩位作者淑婷跟易平道歉,這次不論是錯誤引用、或者是沒有徵求原作者的同意,我都責無旁貸,也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再往下講我的心得之前,想要跟在這次的討論和事件當中,有感受到不舒...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RUBEE 小紅寶|親子共讀。中英繪本·讀本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07 17:32:47
繪本|凱文公主⠀ ⠀ 凱文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即便他知道男生扮成公主可能會被嘲笑,但是他一點也不在乎,他就是要當公主。 他覺得「如果班上的女生想當牛仔或騎士,別人會說她們什麼嗎?她們想扮成什麼就可以扮成什麼。」⠀ ⠀ 凱文有勇氣去面對他人不一樣的眼光,勇於做他自己。 他跟姊姊借了洋裝、高...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 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3:36:17
【 #電影光譜 x 《關鍵少數》】 ⠀⠀⠀⠀ ——決定一個人的能力並非刻板標籤下的歧異, 而是每個人所具備獨特的智慧與勇氣。 ⠀⠀⠀⠀ #電影介紹與影評請至主頁連結⠀⠀⠀⠀ ⠀⠀⠀⠀ 女權、種族、智慧的化身,便會想到這部經典之作《關鍵少數》。一個保守封閉、存在種族歧視的時代,這三位具有洞見的女性,在...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次的事件謝謝大家的關心和指正,我自己有很多的學習,我也覺得很幸運,有這個機會可以大家進行深刻的討論。
.
前幾天有寫信和貼文的兩位作者淑婷跟易平道歉,這次不論是錯誤引用、或者是沒有徵求原作者的同意,我都責無旁貸,也應該負起全部的責任。再往下講我的心得之前,想要跟在這次的討論和事件當中,有感受到不舒服的夥伴深深地說對不起,我做了非常不好的示範。但同時也很感謝大家在第一時間提供我修正的方向,才沒有讓錯誤的資訊不斷地傳播出去。目前修改的內容有徵詢過兩位作者的意見,倘若大家有更適切的想法,可以再補充留言跟我說。
.
這次讓我學習最多的地方,在於有關於 #微歧視 (Microagression)的部分,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族群隱性而無意的冒犯,著實讓我上了一課。
.
我也聽到有一些留言的聲音是說「海苔熊又不是故意的」(在這裡先謝謝這些留言者),但我覺得關鍵正是「不是故意」這件事情。
.
針對「媽媽」這個稱謂,我仔細思考反省了之後真的是嚇了一跳——我覺得可怕的地方在於,在原本的文章當中並沒有提到任何作者是不是「媽媽」的訊息,我到底是哪裡跳出這樣的想法?我幾乎是沒有做任何的搜尋或查證的情況下,就預設在談這件事情的是「媽媽」,而沒有考慮到一位女性在這個社會上除了母親這個角色之外,還會有其他各種專業的角色。
.
更諷刺的是,相形之下,Podcast當中同樣是兩位父親在談育兒,可是我卻會去搜尋他們的職位是什麼。我覺得很慚愧、對自己也很驚訝的地方是(事後反省才覺得:天哪我怎麼會做這種事?),我在學校上過很多性別相關的課程、讀過許多相關的研究、也深深知道性別是如何影響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而不自知,可是在上面這個過程發生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意識到」。
.
思及此處,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不是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可以帶過的,相反地,正是因為我不是故意的,這些隱微的現象才會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然後持續讓被傷害的人受苦。
.
想像一下,當這樣的過程是自動化發生在每一天的日常時,有多少人可能在我們無意識說出的語言、不經意講出的話當中,感受到不平等、不舒服,卻只能夠默默忍受。
.
這也是我覺得這一次感到特別幸運的地方,這次大家願意提出來討論,而不是藏在心裡就這樣帶過了。也因為這樣,性別的平等才更有前進的可能。
.
同樣的現象,其實藏在很多每天我們的語言當中,例如:
—老公可能會說,我會「幫」我老婆做家事、我會「幫忙」帶小孩(為什麼是幫忙?)
—當一個孩子在路上大哭,我們可能會靠近問他說「你媽媽呢?她去哪裡了?」(為什麼不是問:爸爸呢?你爸去哪裡了?)
—男生執意幫女生拿東西,沒有顧慮到女生的意願,直接說:「這個很重,你拿不動我幫你拿好了。」(男生怎麼知道女生拿不動呢?)
.
上面這些例子當中,正因為講話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講的話造成了什麼影響,重複的事情才會一直發生。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講話都要變成驚弓之鳥,而是我們試著尊重每一個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此一來,當你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你的聲音也才會被重視。
.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性別可以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建立多元平等的社會。我會捐贈微薄的款項給協會,也希望藉由這次的事件能讓我們留意生活當中微小的歧視,重新看見一個人的身上有不同的多元的角色。(如果你也想支持的話,傳送門在這裡喔: https://donate.tgeea.org.tw/donate/ )
.
生活當中無處不性別。當我未經確認,就先入為主的用某一個角色去框架某一個人發言的時候,其實也是提供一種侷限/化約的觀點。例如,當一個女性有了孩子之後,她的專業身分很容易被忽略,大家只看見她母親的身分;甚至一個女性在討論孩子的時候,就自動被當成媽媽(就像是我這次所做的愚蠢的事情一樣)。
.
沒錯,媽媽是個偉大的稱謂,但不是女人唯一的稱謂。不論是哪一種性別,在社會上的身份都是多元的,而且每一個方面,都值得被看見。
.
再次向大家表達深深的歉意,對不起。
—
#媽媽 #平權 #性別平等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幾個月,出版社寄來了一本很棒的社會科普書,光看書名 「你這個娘炮」及封底介紹,我立馬誠惶誠恐自我審查。因為過去,我也很常用「很娘」、「不像男人」去形容不夠果決、囉唆、龜毛的男性,也打造很man的形象讓自己得以在白色巨塔裡生存,這些行徑其實都不經意地強化了男生就該是強者,女生就是弱者的刻板印象。
這本書讀來生動有趣卻也令人沈重,雖然收到書的當週我馬上就看完了,但因為頻頻聯想起台灣過往至今許多類似事件,心得太雜太亂,也就拖稿至今。
不過,這就是社會學令人著迷之處,總是逼著你看清事實、反思現況整理出頭緒,也才有機會做出改變。
作者在加州的高中進行田野調查,在課堂間、課後的修車廠、重訓室近距離觀察高中男生如何在轉大人的過程中,藉由互相嘲笑戲謔、誇大的揭露自己的性生活以及對女性遊走於性騷擾的調戲來以化自己陽剛、很man、並將娘炮這個名詞如燙手山芋般地傳來傳去。
同時也聚焦校方師長為融入學生而默許這些行為,甚至也大開同志、陰柔氣質男性的玩笑。學校也會藉由年度舞會、運動競賽、舞王舞后選拔、男性運動員與女子啦啦隊的分工等儀式,強化社會異性戀才是正常、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有女生該做的等價值觀。這些情節像極了當年好萊塢的美國派、窈窕美眉,只不過書中的情節不是戲劇化的電影,沒有浪漫的轉折。
當娘炮這個燙手山芋剛好落在各種如單親、學業成績不好、經濟狀況不佳的弱勢的集合體,情況就會急轉直下,這些關於性別氣質的小玩笑,比如嘲笑講話語氣、模仿姿態,將一步步掉入性霸凌的泥沼裡,排擠、邊緣化、甚至變行成暴力行為讓加害者和被害人都無法自拔。書中被貼上標籤的「娘炮們」最終休學,改靠特種行業謀生。
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馬上聯想到二十年前發生在台灣的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悲劇都是從脫褲子、掀裙子、彈內衣肩帶這些「小事」開始, 直到某個時機點釀成不可逆的結果。
對於這樣的狀況,作者針對學校教育體系提出建議,方法不外乎是立法清楚認定不分男女性都要受到保護、不應該被性騷擾甚至是霸凌,但更重要是的校園裡的大人應該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學生之間的玩笑戲鬧,清楚地守著那條線,才能阻絕憾事的發生。也就是說最需要再教育的應該是大人,而不是學生。
台灣也在玫瑰少年事件發生後,訂立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每學期必修四個教育學分,但其實除了法規面,我認為要避免因性別刻板印象衍生出性霸凌,應該要從更小做起,好比不要再說男生就是要堅強不准哭不然會被笑,女生就該溫柔聽話不然長大嫁不出去,學校能提供性別多元平等的教材,比如最近頗受爭議的「國王與國王」內容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愛是互相尊重、不分性別,我認為比起傳統童話故事裡充斥著監禁、強化後母負面形象、公主總是等著王子解救等性別刻板,這樣多元的教材其實更富教育意義且正面。
至於「你這個娘炮」這本書,不單可以作為高中生的暑期讀物,我認為老師根本也該跟著一起看,最好開學還能在班會上開讀書會,大家互相分享心得。
校方或許也可多邀請性別氣質特出的人分享他們的個人經驗,好比鍾明軒、 四叉貓、苗博雅、利菁,讓孩子、青少年可以理解一個性別本來就可以有多元的樣貌和氣質,雖然他們跟大多數的人有點不一樣,但一樣活得自信、精彩,可以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除了校園教育,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應該避免做出錯誤示範,頻繁使用娘炮、娘娘腔這些強化性別刻板的名詞。或許有點無限上綱,但看完這本書後,每次我聽到有女性發言開頭使用 「林北、08 」來強調自己講述得內容有道理,仿佛在暗示女性就是要更像男性才有權利,我也不免渾身不自在,想自動忽略對方的發言。
當理解這些詞彙背後的歧視意味後,要避免使用並不困難。難的是在社交場合中聽到朋友使用時,擔心加以阻止會被認為是破壞氣氛的「性平紅衛兵」;忍著不講,又怕成為性霸凌結構中的共犯。這種矛盾的思緒一開始總是會讓我進退維谷,但後來想到那些被霸凌對象的處境,也覺得這點為難根本不算什麼。
書的尾聲,作者描述了他身為女同志,面對血氣方剛的高中生時,經常被訪談對象「反調查」性向、刺探性生活,如何「被撩」、被調戲。她也分享自己如何巧妙地刻意淡化自己的性別,避免因過度權威導致訪談失真,也避免自己成為男孩們性騷擾的對象。
這些情節不斷讓我聯想到,作為醫師也會在診間,冷不防地被病人反問診。「醫師,如果是你會選自然生還是剖腹產?」「如果是妳,妳會生幾個小孩」「如果是妳,這個異常的孩子妳會生嗎?」雖說是為了避免影響病人判斷,我總是輕描淡寫的含糊帶過,但其實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作為一個女性,對這些問題沒遇到我無法也不敢想的太深入。
只不過和問診不同,田野調查不涉及專業提供,彼此的權利義務是相對平等,作者在拿捏關係遠近上,絕對比我在拿捏醫病關係上更加困難複雜。
這些都讓我更覺得田野調查實在太有挑戰性,甚是讓人躍躍欲試。
最後我想說的是,閱讀絕對不是要凸顯自己多有知識文化,而是藉由閱讀不斷提醒自己有多無知和狹隘。
這是本耐人尋味的好書,雖然出版的時間距今已快二十年,又是不同文化背景,但穿越時空和距離,還是能與當下、身邊的時事相呼應。比如書中描寫校方在面對黑人、白人男性偏差行為態度的迥異,就剛好呼應現在美國正在發生的BLM,和書裡的敘事一樣,刻意忽略好像沒什麼的小事,最終就會釀成大事。
玫瑰少年的事件至今剛好也快二十年,台灣學校的性霸凌雖未隨著法令的制定而完全遏止,但社會上多元包容的氣氛已經越來越成形,我身邊越來愈多媽媽在教育下一代時,也都會注意不要落入性別刻板的框架,市面上也越來越多性別平等的書籍繪本可供選擇。總而言之,還是老套的說一句,每個人努力改變一點點,這個社會絕對能往邁進更大點。
#野人文化
#社會學好好玩
尊重多元性別心得 在 小資夫妻的精省好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重點摘要與心得
#百分之10的人有亞斯特質
#你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嗎
#防疫期間多讀書
這本書是第一本由台灣人以「成人亞斯特質」為主題所撰寫的書,擺在書店的架上,隱隱地發著光。
從小我就是一個安靜不多話的女生,玩著與其他孩子不太一樣的遊戲;由於很會讀書,一路讀到研究所畢業之後,步入一個循規蹈矩的工作場合中,似乎也沒有很大的障礙。
只是成年之後,在某些關係上受到傷害,在某些場合中總感到不自在,有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或者留下傷痕。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於認識自我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不僅提供覺得自身或身邊親密的人有亞斯特質者了解與覺醒,更可以促進社會對亞斯特質的理解,唯有透過理解,彼此才能更友善的相對。
【如果百分之十的人有亞斯特質】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在46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具有亞斯特質。
目前,廣為人知的是「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然而如同人格特質,作者根據研究提出的名詞為「自閉症光譜」,對於濃度比較淡、語言和智力發展正常、未達到醫學上的診斷標準者,定義上就是「亞斯特質」,學術上的名稱叫做「廣泛自閉症表現型(Board Autism Phenotype,簡稱BAP)。(這些具有亞斯特質的成人,書中會簡稱為亞斯人)
亞斯人可能造成親密伴侶困擾,這些伴侶則會出現「卡珊德拉症候群」,也就是在外人眼中這些亞斯人很正常、形象良好,伴侶卻承受很大壓力而訴苦,外界無人相信,反而還被責怪是否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好。
常見的亞斯特質包括社交能力平庸、講話有時有點白目、喜歡享受孤獨、已排好的常規不喜歡更動等,不過每個亞斯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不能一概而論。亞斯特質多是基因遺傳,基因組合多變,加上後天環境差異,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和偽裝,所以呈現風貌非常多元。
據研究推估,約有10%的人有亞斯特質(這個10%已包含中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通常從被診斷出自閉症的孩子,其近親也會出現明顯的亞斯特質。具亞斯特質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一些,只是濃度淡的亞斯人通常能夠掩飾得不錯,使得不輕易被區辨出來。
【從人類演化來看跟亞斯人交往的好處】
亞斯特質是基於基因,也就證明在人類演化的漫長過程中,亞斯特質一直沒有被淘汰。
據研究指出,社交困窘的亞斯人,社交性驅力通常比較低。所以,如果你想找一位會乖乖待在家裡,不會四處招惹人或被招惹的對象,亞斯人會是不錯選擇。亞斯特質強烈的人,較願意維持長期的伴侶關係,對一夜情、短期伴侶興趣缺缺,也沒有太多力氣同時維繫多位情人,對家庭和下一代也較願意長期投注精力。或許在這樣的特質上,更可以提供關係的安全感,使得女人親澤成為優勢,基因持續流傳下來。
不過,亞斯人並非不會外遇,倘若遇到興趣相投、能夠深入溝通和探討興趣與工作的對象,也很有可能會產生外遇。
另外,亞斯人的大腦,在需要運用系統性思考和分析的學科與工作上,表現常比有其他相同智商的人好。重視細節、規則、秩序的專注能力、對重複工作不會厭煩,因此在這類工作上佔有優勢。
【社交大腦就是不同,別再說我們的EQ不好】
在所有自閉症光譜的人而言,「社交大腦」功能不彰,幾乎是一定具備的條件。
社交大腦的迴路跟多數人有些不一樣,導致社交方式跟主流世界的規則不同,這是許多亞斯人終身要面對的困境。
例如,亞斯人無法符合「社交假面假說」,沒有辦法圓融的表現和說話、不太會看狀況、不會看場合說話、或一直講別人沒興趣的話題、說話過於直接白目、相信別人說的「字面意思」(無法聽懂弦外之音)等,都會造成人際互動上的困擾,因此有些亞斯人也會變得比較沉默。
一般認為亞斯人的同理心比較差。實際上亞斯人「情感的同理心」是好的,很敏感於對方的情緒和反應,但「認知的同理心」會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無法貼近你內心的想法,有時說出來的話反而帶來反效果。
亞斯大腦不喜歡社交,所以在社交上會耗費很多大腦資源,相較於外向者擁有高的EQ,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與人交談、交新朋友,亞斯人則需要在腦中寫出各種情狀的「劇本」或「範本」來套用,而且時間不能太長,需要休息。
不一樣的特質和專長,各有優劣,理解之後,就能互相尊重和欣賞。
【被忽略的亞斯女性】
其實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你我身邊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大部分是男孩。
這類症狀一開始被當作男童的疾病,所以對症狀的觀察、紀錄、診斷標準,都偏向了男孩觀點。
由於性別天生的差異,同樣有亞斯特質,女童往往會比男童聰明、有創意,知道如何應對各種社會情境,等到被察覺有社交困窘問題時,已經上高中或大學,錯過早期介入、改善憂鬱和低自尊的時機。
大體上說來,女孩的社交能力普遍優於男孩,在社交能力的表現上,亞斯女孩大約等同於一般男孩,所以必須更嚴重才會有機會被診斷出來。
女亞斯特質的核心是:obsession執念。擁有一些強迫性格的完美主義、高度嚴苛的自我要求、對整齊排列和美感的要求、對情感(伴侶)的過度執著等,這些都可能影響人際關係、伴侶關係,或打不進小團體的核心而讓人挫折、感到孤獨,此外,擔心自己不夠好也會造成焦慮。
【多種亞斯人常見的行為模式】
一、 亞斯的暴怒:70%的亞斯人會有情緒控制的問題。他們對於秩序很執著,希望按部就班,或者照著規劃好的藍圖行事,如有超過這個圖像或邏輯的事情發生(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就會突然暴怒,但平靜下來之後又恍若無事。
二、 亞斯的白目:直率、純真的表現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人或惹惱人。他們的大腦重視邏輯性、系統性思考,常忽略別人的各種暗示與內心感受,或者是過度的「自我關注」而忽略其他人。
三、 亞斯的淡漠:他們不擅長無主題的閒聊、不太會接話、常是句點王,喜歡適度的孤獨。也或者由於人際互動的負面經驗,造成習得的淡漠,以及過度自我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與之無關的事情就顯得淡漠。
四、 亞斯的孤獨:他們需要一個人的時刻,可以降低焦慮、穩定心情,但還是需要朋友。當他們因不善社交或表達而累積誤會和怨懟時,會導致被排除在小團體之外,這類被迫的孤獨,也是亞斯人生的大問題。
五、 亞斯的天真:有些亞斯人很容易相信別人,太快相信別人而遭致到被利用或傷害,部分的女性容易成為男性霸凌的目標。
六、 其他常見特質:臉盲、喃喃自語、拖延(想太多)。
七、 亞斯的堅持:固執、掌控、正義、一板一眼(沒有灰色地帶)、傲氣、單向聊天、特殊興趣。
【附記─如何讓亞斯「不再假裝」?】
憂慮和焦慮是亞斯特質人的常見症狀,這是因為不適應社會使然。
目前「神經多樣性運動」有兩種聲音:一是協助「少數」適應「多數」,二是「少數」不需要為「多數」改變。兩種都有價值。因此,神經多樣性運動主張去醫療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作者閱讀大量的研究文獻之後,整理出成人亞斯特質的成因與表現,能夠作為社會大眾對於亞斯人的理解,也能夠幫助具有亞斯特質的人自我探索和認識。
是否有一天,亞斯人可以不用再假裝?身為有亞斯特質的人,透過了解自己來加強自己的適應與融入,這是我認為個人層面可以努力的方向。
就算改變不了社會,至少更認識自己,並幫助和自己互動的周邊他人,減少和自己相處的困難,自己盡力去營造對自己較為友善的環境,相信這樣做能夠活得更快樂、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