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尊崇的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尊崇的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尊崇的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喜歡音樂,想唸音樂系嗎? 其實這是兩回事 聽聽爵士大師魏廣皓老師的文章再做決定吧! 這兩週正好是單獨招生、研究所入學考的期間,無論是在出題、術科面試、放榜之後都讓我自己再次思考這些問題,上週我遇到一位已經考上音樂系的學生家長,問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念音樂系?猶豫去哪一所音樂系?所以我趕在愚人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
「尊崇的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Shoppinglin歌唱分享/歌唱教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魏廣晧Stacey We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尊崇的意思 在 挽歌之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16:02:20
⭕️第25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付法藏第一祖。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
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31 16:26:07
⭕️第23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佛說阿彌陀經》,此經內容,敘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向長老舍利弗等稱說西方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依報和正報的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此世界的依、正莊嚴。依報:七寶池、八功德水、常作天樂、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華、眾鳥為阿彌陀佛欲令法音...
尊崇的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22 16:55:55
⭕️第19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今天是大年初九天公生,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周朝的古代經典—五經,而四書等其他儒家經典以及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在華人漢文化中,上帝、天帝或昊天上帝,俗稱上天、天神、天主、天...
-
尊崇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21 19:38:27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尊崇的意思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8-27 15:16:40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亞書》曾經以「枝子」來形容大衛家系的後代,在古代,許多大衛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這可能是此地名稱的由來。那裡是耶穌基督的故鄉。福音書中描述他的父母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住在這裡。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瑪利亞那裡告訴他她將因聖靈懷孕,所生的將會是救世主,耶穌在降生後以就是在這裡長大。新約聖經時期拿撒勒是個不起眼的地方,人們打聽耶穌是會問:「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若望福音1,46)。今天的拿撒勒屬於最重要的朝聖聖地。在傳說中的瑪利亞故居和報信天使所在地地方。遊提比利亞當然不能錯過約旦河洗禮,相傳耶穌就在這裏接受聖約翰的洗禮。洗禮是基督教非常神聖的入教儀式之一,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額頭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入水中,表示赦免入教者的罪惡並賦予"恩寵"使其成為教徒。據說英國的皇室成員接受洗禮的時候,皇室都會派專機來到這裏,裝上一些約旦河水,然後再飛回到遙遠的不列顛,用約旦河的水為皇室人員洗禮。耶穌洗禮處每天都有來自於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膚色的人,據統計,每年人數超過了50萬人。黑門山,又名西雲山,是一座位於東黎巴嫩山脈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為2,814米。頂峰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獲勝後,黑門山的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控制。1980年,山脈的這一部分和戈蘭高地被以色列單方面合併。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很高很高的黑門山的山腳下,每年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流下來滋潤了大地,所以這個地方農作物非常的茂盛,大家就覺得這一定是繁殖之神的祝福,因此就變成香火鼎盛的拜神中心啦,他們在向上聳立的懸崖牆上挖了許多的洞當神的祭壇。他們拜的神叫做潘 (Pan),希臘人叫這個地方“Panias”來尊崇Pan(老潘長得像隻山羊,就是羊男的迷宮中的半人半羊怪神,還有很多電影和故事都有出現,他會吹笛子亂勾引別人) 。可參考資料:
路加福音2:39;4:16
馬太福音8:23-27
馬太福音5:1-11
約翰福音21
馬太福音8:5-18
馬可福音1:9-11
列王記下5:8-14
士師記18:5
列王記上11:3;12:2-20;12-13
馬太福音16:13-19 -
尊崇的意思 在 挽歌之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5-10-29 03:49:57首先都要恭喜浸大六十週年。
望住歌詞,浸大同學以後唱校歌果陣就可以唱岩音喇!
-------------------------------
其實不少聖詩或校歌都是多年前從外語直繹,根本沒有考慮任何合音問題。
這是一個應該加以改善的不良傳統。
讚頌神、表達對學校的尊崇的同時,若然自己也聽不明白,便顯得更沒意思了。
每一個中文字都應該有其聲母韻母,尤其粵語九聲,強行扭曲更是不美。
藍天海角 獅子山遷
鵝校崇立廢汪
中西傑洽 長命鶴率
西街新發光芒(果個芒)
樽心進盛 笠己笠印
寄督永命哄揚
綿黏千憂蔭眾道願
相畸澤普溜唱
成功刀相 披荊斬棘
是神奮佛吐薑
帶鶴特勝
並健按收
線燕屬原突相
鶴開冇艾
扑帶精美
榮肯震猁到航
鈍齁詢禮慣歪些織
圖利固刀熱唱
鈍齁詢禮慣歪些織
圖利固刀熱唱
圖利固刀熱唱
尊崇的意思 在 林奕翔-Shiang-木管樂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歡音樂,想唸音樂系嗎?
其實這是兩回事
聽聽爵士大師魏廣皓老師的文章再做決定吧!
這兩週正好是單獨招生、研究所入學考的期間,無論是在出題、術科面試、放榜之後都讓我自己再次思考這些問題,上週我遇到一位已經考上音樂系的學生家長,問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念音樂系?猶豫去哪一所音樂系?所以我趕在愚人節當天寫下這篇文,以便對我自己的觀點未來有機會可以脫身。
關於【究竟我該不該去念音樂系?】
1. 這裡做的事不是在「才藝表演」。
也許你是上過幾堂音樂教室課程的孩子,會彈彈琴、打打鼓或是唱唱歌,爸媽或是同學都認為你是樂器高手,可惜因為不太用功,所以來試試考音樂系。但事實是,不是只有你,所有的專業音樂工作者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這是在做一件「專門」的事,對我來說,表演藝術的失誤跟外科手術劃錯刀沒什麼兩樣,在真實的時間流動下都將無法彌補,所有的精準與失誤都將會被極大化。
2. 確定「自己」與「家人」都不期待畢業後,在學校當音樂老師是唯一的未來。
「可以去當音樂老師呀!」是當下我認為最錯誤至極的觀念。台灣一年生產幾百個音樂系的畢業生,去查查每年有多少國高中小音樂老師有開缺,有那麼多專任音樂老師可以當嗎?「那去音樂教室教吧!」好,在音樂教室也許要「累積」到20個學生,每一週都期待他們來上課不請假不掉學生,或許才等於一個上班族的薪水,但請注意,如果不在音樂系畢業前就開始「累積」,那可是要從零開始。
我要說的是,我也是老師,當音樂老師真的很好,但這也許只是學音樂可以做的事中,一百個選項中的一項而已,路都還沒開始走,不要就先把自己給狹隘了。
3. 你真的確定要把自己的全部都給音樂。
音樂系真的不好混。原因很簡單,每學期有一個東西叫做「術科考」,一次過不了就會延畢,這是最殘酷卻又不得不的事情,所以你需要知道在學校階段裡,你需要犧牲很多打屁玩樂的時間在琴房裡孤獨的面對自己,因為你的術科考評審會在一分鐘之內聽出來你到底有沒有練琴。
聽起來很變態,但就這麼一回事,只有一個原因可以支持你下去,因為你真的「專業的」愛音樂,並且願意以音樂為你一生的信仰。有一次期末術科考,我們組裡的評審老師請學生講出五張你最近在聽的專輯名稱,學生愣了急忙著解釋他多喜愛爵士樂,只是沒有把名字記住,當時老師在考場上對學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畢生受用至極,他說:「我們都很愛音樂,但是我們聽音樂的時候跟你阿罵聽音樂的時候不一樣!」,我在這裡聲明「阿罵」只是代名詞,沒有貶低或是尊崇的意思在。
在學校有老師為了教育目的跟你比喻,以後在樂團會直接叫你出去。
4. 確定你不是公主或是王子,也沒有病。
在舞台上都要穿的很美麗的表演,那是對自己、觀眾與藝術的禮貌,不是誤導你要學公主生病。
絕大多數的表演藝術都需要與人合作,而「為別人」又比「為自己」多,一場表演,從策劃到撤場,處處是地雷,踩到則粉身碎骨,安然的站在舞台上表演,也許只是整體事件的五分之一,還有大多數的事情不是發生在你的樂器上,而這都需要有一定的應對與組織能力,絕對不是只有上台拍拍手,下台握握手的事情而已。
關於 【我即將要/正在音樂系裡念書..】
1. 學習多樣性的音樂/藝術種類。
剛上了大學,在遠離父母,修課自由的氣氛下,很容易失神,一回神已經大四下要開畢業音樂會了,那當然錯失了很多好的學習機會,簡單來講,現在的表演藝術已經沒有「單一」的形態了,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想管好你的主修樂器,其他都一概不管,除非能出神入化進入國際級的領域,要不應該活不成。
很多同學會用「以主修樂器為重」來當作口號,不修或是隨便修其他非相關課程,但往往通常這樣的同學主修也不會太好,打個比方,一個以音樂為主表演藝術一定會牽拖到「舞台」、「燈光」、「音響」,在喇遠一點還有「藝術行政」、「錄音」甚至「樂器維修」等等,而就當代音樂本身來說,還可能牽扯到古典、爵士、流行的元素都同時「混搭」的出現在同個台上,你豈能忽視在同一個大專業下的分項?
2. 把握每次與「業界」接觸的機會。
現在少子化的嚴重,每個學校都想盡辦法「爭取」學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便是與「業界」的合作緊密度,但我得先來定義一下我認為音樂界的「業界」:「所謂的業界,就是可以用音樂賺到錢的世界。」這可能不像是一個有著崇高音樂理想的大學老師會講的話,但我想,這是目前學生或家長心理對未來最真實的擔憂。
簡單講個道理,學生越來越少的結果,就是大學老師員額相對遞減,看看這十年內還有辦法到大學去專/兼任的老師,絕大部分是專業菁英中的菁英,我想這絕對不只是發生在音樂系,可能所有的系所都如此,除了許多老師是從業界跳到/跨到學界之外,學校也有很多與業界連結的大師班、職涯實習等課程,這都是與「藝術戰場上的戰士們」好好學習,或是說「打好關係」的機會,所謂的「打好關係」是用能力與態度來受到老師的肯定,既然都說他們是「戰士」了,很快你就有機會到他的戰場上打仗。
別高興太早,反過來說,如果你差到爆,戰士們會一槍先把你掛了。
3. 盡可能看到當今或未來的音樂產業生態。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修一門課叫「music business」,我的老師(也是我的主修老師)要我永遠都要想什麼會是「the next wave」,這堂課我至今還受用,那讓我習慣了思考。我看到成功的藝術家大多是習慣思考的,所以不要再把一個笨拙的音樂系學生美化成為「學音樂的孩子都太單純了!」,要懂得習慣思考!
要能看到未來,我猜應該要先懂得過去與現在,這些在琴房裡找不到答案,你需要結交朋友並與人互動,文字、訪問、觀察甚至Google都會讓你知道不少,我連續幾年到中部的一所高中為所有的音樂班學生演講,雖然主題是爵士樂,但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每一個學生(我會花一堂課時間聽他們一個一個人講):「你能想想你十年後(26-28歲)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嗎?具體的講出來,沒有任何限制!」,我得到些制式的與有趣的答案,例如:「我想要變成職業樂團的演奏家!」、「我要開一家爵士酒吧!」、「我想要經營我自己的樂團!」、「我想要當錄音師!」、「呃...我想要當貴婦..」,最後我總結說:「太好了!這位貴婦你可要記得,十年之後請妳先生把他的年度企業贊助,都支持妳前面幾個同學,如果還有多的話,妳可要記得我有教過你呀!」
重點是,懂得開始思考樂譜之外的事。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覺得學音樂或是藝術,在現在的整體環境裡投資報酬率很低,未來不確定感也很重,而猶豫要不要讓孩子進入音樂的科系裡就讀,但,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被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任何產業都一樣,但我也必須說,表演藝術跟大部分工作的求職方式不同,是無法用一張履歷表找到工作的。
另外,也許學生、老師甚至學校以往都沒有「深入」的了解過,學音樂可以延伸出的事情還有哪些,以台灣來說,多數學生與學校都還是以培養未來古典音樂演奏家為教學目標,但可以期待的是,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努力古典音樂以外的專業教學,這是我們台灣音樂教育環境進步的過程,不需要刻意跟國外比較,因為我們的時間軸正在這裏,要多給這些為環境努力的學校與老師們高度肯定,面臨全球的少子化,我倒認為未來藝術教育或是藝術專業的被需求度,反而會越來越高,就看是用什麼合宜時代的形式了。
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音樂生產的環節都是一門不可取代的專業,那麼,機會還不夠多嗎?
魏廣晧 2018.4.1
尊崇的意思 在 Shoppinglin歌唱分享/歌唱教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要不要念音樂系?
這兩週正好是單獨招生、研究所入學考的期間,無論是在出題、術科面試、放榜之後都讓我自己再次思考這些問題,上週我遇到一位已經考上音樂系的學生家長,問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念音樂系?猶豫去哪一所音樂系?所以我趕在愚人節當天寫下這篇文,以便對我自己的觀點未來有機會可以脫身。
關於【究竟我該不該去念音樂系?】
1. 這裡做的事不是在「才藝表演」。
也許你是上過幾堂音樂教室課程的孩子,會彈彈琴、打打鼓或是唱唱歌,爸媽或是同學都認為你是樂器高手,可惜因為不太用功,所以來試試考音樂系。但事實是,不是只有你,所有的專業音樂工作者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這是在做一件「專門」的事,對我來說,表演藝術的失誤跟外科手術劃錯刀沒什麼兩樣,在真實的時間流動下都將無法彌補,所有的精準與失誤都將會被極大化。
2. 確定「自己」與「家人」都不期待畢業後,在學校當音樂老師是唯一的未來。
「可以去當音樂老師呀!」是當下我認為最錯誤至極的觀念。台灣一年生產幾百個音樂系的畢業生,去查查每年有多少國高中小音樂老師有開缺,有那麼多專任音樂老師可以當嗎?「那去音樂教室教吧!」好,在音樂教室也許要「累積」到20個學生,每一週都期待他們來上課不請假不掉學生,或許才等於一個上班族的薪水,但請注意,如果不在音樂系畢業前就開始「累積」,那可是要從零開始。
我要說的是,我也是老師,當音樂老師真的很好,但這也許只是學音樂可以做的事中,一百個選項中的一項而已,路都還沒開始走,不要就先把自己給狹隘了。
3. 你真的確定要把自己的全部都給音樂。
音樂系真的不好混。原因很簡單,每學期有一個東西叫做「術科考」,一次過不了就會延畢,這是最殘酷卻又不得不的事情,所以你需要知道在學校階段裡,你需要犧牲很多打屁玩樂的時間在琴房裡孤獨的面對自己,因為你的術科考評審會在一分鐘之內聽出來你到底有沒有練琴。
聽起來很變態,但就這麼一回事,只有一個原因可以支持你下去,因為你真的「專業的」愛音樂,並且願意以音樂為你一生的信仰。有一次期末術科考,我們組裡的評審老師請學生講出五張你最近在聽的專輯名稱,學生愣了急忙著解釋他多喜愛爵士樂,只是沒有把名字記住,當時老師在考場上對學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畢生受用至極,他說:「我們都很愛音樂,但是我們聽音樂的時候跟你阿罵聽音樂的時候不一樣!」,我在這裡聲明「阿罵」只是代名詞,沒有貶低或是尊崇的意思在。
在學校有老師為了教育目的跟你比喻,以後在樂團會直接叫你出去。
4. 確定你不是公主或是王子,也沒有病。
在舞台上都要穿的很美麗的表演,那是對自己、觀眾與藝術的禮貌,不是誤導你要學公主生病。
絕大多數的表演藝術都需要與人合作,而「為別人」又比「為自己」多,一場表演,從策劃到撤場,處處是地雷,踩到則粉身碎骨,安然的站在舞台上表演,也許只是整體事件的五分之一,還有大多數的事情不是發生在你的樂器上,而這都需要有一定的應對與組織能力,絕對不是只有上台拍拍手,下台握握手的事情而已。
關於 【我即將要/正在音樂系裡念書..】
1. 學習多樣性的音樂/藝術種類。
剛上了大學,在遠離父母,修課自由的氣氛下,很容易失神,一回神已經大四下要開畢業音樂會了,那當然錯失了很多好的學習機會,簡單來講,現在的表演藝術已經沒有「單一」的形態了,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想管好你的主修樂器,其他都一概不管,除非能出神入化進入國際級的領域,要不應該活不成。
很多同學會用「以主修樂器為重」來當作口號,不修或是隨便修其他非相關課程,但往往通常這樣的同學主修也不會太好,打個比方,一個以音樂為主表演藝術一定會牽拖到「舞台」、「燈光」、「音響」,在喇遠一點還有「藝術行政」、「錄音」甚至「樂器維修」等等,而就當代音樂本身來說,還可能牽扯到古典、爵士、流行的元素都同時「混搭」的出現在同個台上,你豈能忽視在同一個大專業下的分項?
2. 把握每次與「業界」接觸的機會。
現在少子化的嚴重,每個學校都想盡辦法「爭取」學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便是與「業界」的合作緊密度,但我得先來定義一下我認為音樂界的「業界」:「所謂的業界,就是可以用音樂賺到錢的世界。」這可能不像是一個有著崇高音樂理想的大學老師會講的話,但我想,這是目前學生或家長心理對未來最真實的擔憂。
簡單講個道理,學生越來越少的結果,就是大學老師員額相對遞減,看看這十年內還有辦法到大學去專/兼任的老師,絕大部分是專業菁英中的菁英,我想這絕對不只是發生在音樂系,可能所有的系所都如此,除了許多老師是從業界跳到/跨到學界之外,學校也有很多與業界連結的大師班、職涯實習等課程,這都是與「藝術戰場上的戰士們」好好學習,或是說「打好關係」的機會,所謂的「打好關係」是用能力與態度來受到老師的肯定,既然都說他們是「戰士」了,很快你就有機會到他的戰場上打仗。
別高興太早,反過來說,如果你差到爆,戰士們會一槍先把你掛了。
3. 盡可能看到當今或未來的音樂產業生態。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修一門課叫「music business」,我的老師(也是我的主修老師)要我永遠都要想什麼會是「the next wave」,這堂課我至今還受用,那讓我習慣了思考。我看到成功的藝術家大多是習慣思考的,所以不要再把一個笨拙的音樂系學生美化成為「學音樂的孩子都太單純了!」,要懂得習慣思考!
要能看到未來,我猜應該要先懂得過去與現在,這些在琴房裡找不到答案,你需要結交朋友並與人互動,文字、訪問、觀察甚至Google都會讓你知道不少,我連續幾年到中部的一所高中為所有的音樂班學生演講,雖然主題是爵士樂,但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每一個學生(我會花一堂課時間聽他們一個一個人講):「你能想想你十年後(26-28歲)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嗎?具體的講出來,沒有任何限制!」,我得到些制式的與有趣的答案,例如:「我想要變成職業樂團的演奏家!」、「我要開一家爵士酒吧!」、「我想要經營我自己的樂團!」、「我想要當錄音師!」、「呃...我想要當貴婦..」,最後我總結說:「太好了!這位貴婦你可要記得,十年之後請妳先生把他的年度企業贊助,都支持妳前面幾個同學,如果還有多的話,妳可要記得我有教過你呀!」
重點是,懂得開始思考樂譜之外的事。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覺得學音樂或是藝術,在現在的整體環境裡投資報酬率很低,未來不確定感也很重,而猶豫要不要讓孩子進入音樂的科系裡就讀,但,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被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任何產業都一樣,但我也必須說,表演藝術跟大部分工作的求職方式不同,是無法用一張履歷表找到工作的。
另外,也許學生、老師甚至學校以往都沒有「深入」的了解過,學音樂可以延伸出的事情還有哪些,以台灣來說,多數學生與學校都還是以培養未來古典音樂演奏家為教學目標,但可以期待的是,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努力古典音樂以外的專業教學,這是我們台灣音樂教育環境進步的過程,不需要刻意跟國外比較,因為我們的時間軸正在這裏,要多給這些為環境努力的學校與老師們高度肯定,面臨全球的少子化,我倒認為未來藝術教育或是藝術專業的被需求度,反而會越來越高,就看是用什麼合宜時代的形式了。
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音樂生產的環節都是一門不可取代的專業,那麼,機會還不夠多嗎?
魏廣晧 2018.4.1
尊崇的意思 在 魏廣晧Stacey We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週正好是單獨招生、研究所入學考的期間,無論是在出題、術科面試、放榜之後都讓我自己再次思考這些問題,上週我遇到一位已經考上音樂系的學生家長,問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念音樂系?猶豫去哪一所音樂系?所以我趕在愚人節當天寫下這篇文,以便對我自己的觀點未來有機會可以脫身。
關於【究竟我該不該去念音樂系?】
1. 這裡做的事不是在「才藝表演」。
也許你是上過幾堂音樂教室課程的孩子,會彈彈琴、打打鼓或是唱唱歌,爸媽或是同學都認為你是樂器高手,可惜因為不太用功,所以來試試考音樂系。但事實是,不是只有你,所有的專業音樂工作者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這是在做一件「專門」的事,對我來說,表演藝術的失誤跟外科手術劃錯刀沒什麼兩樣,在真實的時間流動下都將無法彌補,所有的精準與失誤都將會被極大化。
2. 確定「自己」與「家人」都不期待畢業後,在學校當音樂老師是唯一的未來。
「可以去當音樂老師呀!」是當下我認為最錯誤至極的觀念。台灣一年生產幾百個音樂系的畢業生,去查查每年有多少國高中小音樂老師有開缺,有那麼多專任音樂老師可以當嗎?「那去音樂教室教吧!」好,在音樂教室也許要「累積」到20個學生,每一週都期待他們來上課不請假不掉學生,或許才等於一個上班族的薪水,但請注意,如果不在音樂系畢業前就開始「累積」,那可是要從零開始。
我要說的是,我也是老師,當音樂老師真的很好,但這也許只是學音樂可以做的事中,一百個選項中的一項而已,路都還沒開始走,不要就先把自己給狹隘了。
3. 你真的確定要把自己的全部都給音樂。
音樂系真的不好混。原因很簡單,每學期有一個東西叫做「術科考」,一次過不了就會延畢,這是最殘酷卻又不得不的事情,所以你需要知道在學校階段裡,你需要犧牲很多打屁玩樂的時間在琴房裡孤獨的面對自己,因為你的術科考評審會在一分鐘之內聽出來你到底有沒有練琴。
聽起來很變態,但就這麼一回事,只有一個原因可以支持你下去,因為你真的「專業的」愛音樂,並且願意以音樂為你一生的信仰。有一次期末術科考,我們組裡的評審老師請學生講出五張你最近在聽的專輯名稱,學生愣了急忙著解釋他多喜愛爵士樂,只是沒有把名字記住,當時老師在考場上對學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畢生受用至極,他說:「我們都很愛音樂,但是我們聽音樂的時候跟你阿罵聽音樂的時候不一樣!」,我在這裡聲明「阿罵」只是代名詞,沒有貶低或是尊崇的意思在。
在學校有老師為了教育目的跟你比喻,以後在樂團會直接叫你出去。
4. 確定你不是公主或是王子,也沒有病。
在舞台上都要穿的很美麗的表演,那是對自己、觀眾與藝術的禮貌,不是誤導你要學公主生病。
絕大多數的表演藝術都需要與人合作,而「為別人」又比「為自己」多,一場表演,從策劃到撤場,處處是地雷,踩到則粉身碎骨,安然的站在舞台上表演,也許只是整體事件的五分之一,還有大多數的事情不是發生在你的樂器上,而這都需要有一定的應對與組織能力,絕對不是只有上台拍拍手,下台握握手的事情而已。
關於 【我即將要/正在音樂系裡念書..】
1. 學習多樣性的音樂/藝術種類。
剛上了大學,在遠離父母,修課自由的氣氛下,很容易失神,一回神已經大四下要開畢業音樂會了,那當然錯失了很多好的學習機會,簡單來講,現在的表演藝術已經沒有「單一」的形態了,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想管好你的主修樂器,其他都一概不管,除非能出神入化進入國際級的領域,要不應該活不成。
很多同學會用「以主修樂器為重」來當作口號,不修或是隨便修其他非相關課程,但往往通常這樣的同學主修也不會太好,打個比方,一個以音樂為主表演藝術一定會牽拖到「舞台」、「燈光」、「音響」,在喇遠一點還有「藝術行政」、「錄音」甚至「樂器維修」等等,而就當代音樂本身來說,還可能牽扯到古典、爵士、流行的元素都同時「混搭」的出現在同個台上,你豈能忽視在同一個大專業下的分項?
2. 把握每次與「業界」接觸的機會。
現在少子化的嚴重,每個學校都想盡辦法「爭取」學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便是與「業界」的合作緊密度,但我得先來定義一下我認為音樂界的「業界」:「所謂的業界,就是可以用音樂賺到錢的世界。」這可能不像是一個有著崇高音樂理想的大學老師會講的話,但我想,這是目前學生或家長心理對未來最真實的擔憂。
簡單講個道理,學生越來越少的結果,就是大學老師員額相對遞減,看看這十年內還有辦法到大學去專/兼任的老師,絕大部分是專業菁英中的菁英,我想這絕對不只是發生在音樂系,可能所有的系所都如此,除了許多老師是從業界跳到/跨到學界之外,學校也有很多與業界連結的大師班、職涯實習等課程,這都是與「藝術戰場上的戰士們」好好學習,或是說「打好關係」的機會,所謂的「打好關係」是用能力與態度來受到老師的肯定,既然都說他們是「戰士」了,很快你就有機會到他的戰場上打仗。
別高興太早,反過來說,如果你差到爆,戰士們會一槍先把你掛了。
3. 盡可能看到當今或未來的音樂產業生態。
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修一門課叫「music business」,我的老師(也是我的主修老師)要我永遠都要想什麼會是「the next wave」,這堂課我至今還受用,那讓我習慣了思考。我看到成功的藝術家大多是習慣思考的,所以不要再把一個笨拙的音樂系學生美化成為「學音樂的孩子都太單純了!」,要懂得習慣思考!
要能看到未來,我猜應該要先懂得過去與現在,這些在琴房裡找不到答案,你需要結交朋友並與人互動,文字、訪問、觀察甚至Google都會讓你知道不少,我連續幾年到中部的一所高中為所有的音樂班學生演講,雖然主題是爵士樂,但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每一個學生(我會花一堂課時間聽他們一個一個人講):「你能想想你十年後(26-28歲)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嗎?具體的講出來,沒有任何限制!」,我得到些制式的與有趣的答案,例如:「我想要變成職業樂團的演奏家!」、「我要開一家爵士酒吧!」、「我想要經營我自己的樂團!」、「我想要當錄音師!」、「呃...我想要當貴婦..」,最後我總結說:「太好了!這位貴婦你可要記得,十年之後請妳先生把他的年度企業贊助,都支持妳前面幾個同學,如果還有多的話,妳可要記得我有教過你呀!」
重點是,懂得開始思考樂譜之外的事。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覺得學音樂或是藝術,在現在的整體環境裡投資報酬率很低,未來不確定感也很重,而猶豫要不要讓孩子進入音樂的科系裡就讀,但,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被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任何產業都一樣,但我也必須說,表演藝術跟大部分工作的求職方式不同,是無法用一張履歷表找到工作的。
另外,也許學生、老師甚至學校以往都沒有「深入」的了解過,學音樂可以延伸出的事情還有哪些,以台灣來說,多數學生與學校都還是以培養未來古典音樂演奏家為教學目標,但可以期待的是,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努力古典音樂以外的專業教學,這是我們台灣音樂教育環境進步的過程,不需要刻意跟國外比較,因為我們的時間軸正在這裏,要多給這些為環境努力的學校與老師們高度肯定,面臨全球的少子化,我倒認為未來藝術教育或是藝術專業的被需求度,反而會越來越高,就看是用什麼合宜時代的形式了。
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音樂生產的環節都是一門不可取代的專業,那麼,機會還不夠多嗎?
魏廣晧 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