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專題製作題目參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專題製作題目參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專題製作題目參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專題製作題目參考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ApuJan詹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與林予晞與對談前,重新分享 VERSE ╳ APUJAN 封面專題 #跨界閱讀 的緣起。 ⠀ VERSE 雜誌第四期與ApuJan詹朴合作專題「讀書的人」,針對封面人物-演員 林予晞 Allison Lin與四位不同領域的職人代表-電影監製 #李烈、棋士 黑嘉嘉 Joanne Missingha...

專題製作題目參考 在 愛子萌萌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14 14:53:10

給大家看之前面試寫的 1. 請列舉三項,與兩性關係/性愛相關的平面題目 1.開放式性關係: 首先開放式性關係跟所謂的一夜情完全不是同一件事情,最普遍的定義來看,開放式關係的首要特徵就是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還和第三者保持短期(如與他人約會)或長期(如開放式婚姻)的戀愛關係。開放式關係的特性,決定了它...

  • 專題製作題目參考 在 ApuJan詹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5 22:59:44
    有 202 人按讚

    在與林予晞與對談前,重新分享 VERSE ╳ APUJAN 封面專題 #跨界閱讀 的緣起。

    VERSE 雜誌第四期與ApuJan詹朴合作專題「讀書的人」,針對封面人物-演員 林予晞 Allison Lin與四位不同領域的職人代表-電影監製 #李烈、棋士 黑嘉嘉 Joanne Missingham、EMBERS主廚 #郭庭瑋、 寶瓶文化總編輯 #朱亞君 。由 #APUJAN 負責企劃與服裝,VERSE編輯部統籌與訪談,高啟舜攝影,拍攝一系列時裝情境照,呼應各種不同類型的職人場域以及屬於他們的閱讀,訴說那些職人與閱讀的關聯。

    緣起-閱讀與服裝

    總是想著職業與閱讀的關聯,可以有甚麼樣的連結。

    以服裝設計來說吧。

    一開始,書單是我們的溝通工具,在我們準備新一季時裝開發的時候,它有點像是一種mood board,在設計圖、視覺、影像、布料都還沒有產生的階段,設計師列出一些自己看過,可能呼應主題,可能可以提供參考的書本們,組成一張參考書單,來幫助工作夥伴一起進入這個主題,進入這個世界觀。

    如果這季的時裝秀是偵探主題,那可能會是一份推理書單,列出各種推理懸疑小說,可以從愛倫坡到伊阪幸太郎,如果是科幻主題,則會是一份科幻書單,有艾西莫夫,有菲利浦狄克,也有郝景芳。如果主題是物件跟情感的關聯或想像,例如羊,例如雲,例如門,則可能會有《尋羊歷險記》,也可能會有《雲的收藏者》。

    接著準備幾份參考書,寄給合作的緹花設計師、影像導演、音樂製作人,還有其他的服裝工作室夥伴,希望大家一起閱讀。

    於是討論跟想像就有了依據。

    你建構的偵探故事,是古典的還是當代的? 是冷硬派還是推理機器,是本格的或是非本格的,發生在怎樣風格的城市。你說的羊是哪一種羊,背後又代表著甚麼,尋找羊或許也是在尋找人。

    它不是多具代表性的集合,甚至也不特別,但它是溝通方式。

    有些創作者也許用很多張旅行中的照片,有些設計師也許用一些片單的集合, 來組成一種氛圍,確定一起合作的工作者們,在一切發生以前,可以一起進入某些故事的設定中,我們則是書。

    除了小說之外散文之外,我們看沈從文的《中國古代研究》,看《星際大戰》的服裝設定集,研究古代的服飾典故、百年前的版型筆記,研究針織或梭織織程,看手打編織圖譜,看恐龍百科,看花卉百科,看紗卡,看洗語。

    我們的靈感參考來自於書,了解更多元素物件的輪廓,了解更多各種構成的邏輯,我們有時想像更多的奇幻情節,有時又試圖多理解一點傳統服裝生成背後的歷史與典故。我們閱讀,吸收,然後忘掉,在某次新的開發季也許才再想起,那些點與點之間的連結,那些文字與符號。

    那麼,其他職業的人都在看些甚麼書呢? 是跟自己專業有關的,是可以刺激靈感刺激創作的,是純粹的生活喜好,還是混雜的複合體?

    好像沒有太多人喜歡列出自己最愛的書,這是一個流動也難以去思考的題目,但是也許也許,可以分享一些跟職業主題有關的參考書吧?

    食譜是一種閱讀,戰術是一種閱讀,劇本是一種閱讀,棋譜是一種閱讀,想要了解別人也是一種閱讀。

    於是產生了一個聯合企劃的想法,職人的生活與閱讀,對於職人閱讀情境的想像;還有那些化為照片與文字,被大家期待閱讀的他們本身。

    棋盤之外的閱讀,會對下一手的理解有所不同嗎?

    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各種紀錄、各種圖表、各種文字、各種文章、各種書、各種經驗、各種想像,藉著別人的架空世界去感受去模擬。

    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閱讀,試圖解讀很多的暗號很多的心情,雖然總是徒勞無功。

    我們努力吸收拆解訊息,一起進入想像中的世界,一層一層的,即便不知道那是哪裡。"------#詹朴 於VERSE04

  • 專題製作題目參考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2 20:03:33
    有 148 人按讚


    今天再度發長文是想給大家說個故事,雖然我很不想這麼極端,但我實在忍無可忍。

    大家應該知道我應屆畢業於台大大氣科學系,但也同時修了傳播學程。

    在大四時,我曾在中國時報實習,並獨立從今年 2 月初開始企劃,6 月底截稿,耗時近 5 個月完成專題,並投稿今年的 TVBS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前幾天也收到通知,很幸運的入圍了。

    原本是件很令人開心的事,但今天我卻被我憧憬的新聞界狠狠甩了一巴掌。

    由於報導初步完成時我正好在找工作,而我的指導老師是聯合報出身,因此在 6 月 18 日時曾經和老師一起到聯合報拜訪,但不是面試,就是拜訪朋友的感覺。

    當天,我帶上了兩份簡歷和剛完成的文字報導專題,並交給了聯合報的兩位主管(說實話是什麼職位我記不太清楚,似乎是願景工程的負責人、深度報導中心的主任還有經理什麼的樣子),希望能夠有機會成為聯合報的記者,但我最後只換來一張名片就沒有下文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把名片給我的那位主管翻過我的報導後嘆了口氣,把名片給我之後說了聲「加油」,而後來聯合報當然沒有給我 offer,當初我覺得可能是我能力不夠、選題不好所以不足以讓聯合報用我,因此當時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可是!

    今天聯合報 A5 的半版專題和我的專題內容在採訪題材、訪問對象上高度重疊,但卻完全沒有標註與我的報導的關聯性!

    為了釐清整件事,我理個時間軸給大家看看:

    6 月 18 日 和指導老師拜訪聯合報,並交出簡歷、報導。

    6 月 30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截稿。

    8 月 11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報導內容完全公開。

    一般而言,新聞專題報導產出需要 1 至 2 周的時間,即使是在 8 月 11 日看到入圍名單、參考我的報導而製作這項專題,也應該稍微提到參考哪一篇報導,即使只有一句話都不會讓我現在這麼痛心,更何況,聯合報這時候報導這項專題讓我沒有辦法不去聯想另一個可能性。

    有沒有可能在 6 月 18 日,上層看到我的報導後就準備讓下方的記者做這項專題?

    我完全不排斥記者或報社做我曾經做過的題目、訪我曾經訪過的人,相反的我很樂見我關心的議題能被這麼大的報社重視,也為我的受訪對象感到開心,但如果真的是上層的決定,除了在報導中提到我的報導外,我會覺得報社有沒有可能寄封信給我、即使內容只是說「我們還是不能雇用妳,但我們對妳的報導有興趣,希望另外出一則專題」,這樣我也能接受。

    但報社這樣的做派會讓我覺得,我花了 5 個月尋找受訪對象、實地走訪、編寫報導,就只是讓聯合報撿了現成的採訪資料,要我心裡怎麼能舒服?何況我聽說,該名記者曾經提到有參考我的報導。

    從 2 月起先從各縣市鳥會、動保單位問起,一路問、一路找資料才完成這篇報導,打了多少電話跑了多少地方,邊顧課業邊寫報導,所有器材自己買,所有費用自己付,結果就只為聯合報做了嫁妝?

    倘若聯合報真的拿了我的題目,我必須說這時間挑的完美,報導已經完全公開,誰都能寫這報導,倘若我追究起來甚至可能影響獲獎的可能性。

    但這要我如何嚥下這口悶氣,我不會要求聯合報給我什麼補償,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解釋。

    假如聯合報真的只是看到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後跟著做了窗殺專題,好,我完全沒意見,相反的我會很高興,但我還是希望,能不能,至少在報導中提到永續報導獎或我的名字,不要讓我覺得自己 5 個月的努力都只是成了永遠不會不被人看到的參考資料!

    但倘若聯合報真的是因為我在 6 月 18 日交出的作品而做了這份報導,我實在無法嚥下這口氣。

    補充:

    我會有疑慮主要是在於這篇報導與我的有 4 點相似。

    第一是在訪問對象王齡敏獸醫師的部分,但這部分我認為論點相對薄弱,因為獸醫師原本就致力於這一塊,被訪問並不是太稀奇。

    第二點是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的部分,這一點在我的報導中也有提到,但若要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覺得說得過去。

    我最疑惑的是在八里國中的案件一事,當初知道八里國中是因為王獸醫師前往八里國中做社團演講,並不是開放給記者或媒體採訪的場合,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麼巧、這麼神奇的同樣從這個點切入進行報導,再者就是台大保育社的張季平,這 4 點重疊,我實在很難不多想。

    2020.08.20 更新:

    今天早上接到聯合報的電話,之後會再擇日面談,謝謝大家關心,也希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

    2020.08.20 晚間更新:

    今早接到聯合報的電話時,我其實可以了解聯合報是有心想解釋這件事情的,但當時我希望聯合報能用文字公開這件事,因為經過這篇報導,我面對聯合報,說誇張一點,已經是恐懼大於理智了,因此沒有馬上應下。

    後來我得到這樣的回應,著實讓我重新上了一課,學到以往實習不曾學到的新知識,原來媒體可以這麼運作,原來報導可以這麼解釋,原來參考不一定要註明來源。

    原來學生想像的新聞倫理都只是烏托邦的幻想。

    對於聯合報願意回應,我表達感謝,即使這和我以往所信仰的新聞生態不同。

    到這一刻我還是相信,「記者」是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見證現實,用文字、聲音、影像,用最簡單直白的方式把大眾看不到、卻應該看到的現實如實陳述的重要職業,有自己的操守、自己的職業底線。

    現在,我只能說,這樣的結果雖然令人遺憾,但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社會,以後也該多幾分防備,保護自己,也避免讓其他人陷入這樣不明不白的境地。

    但這一刻我只能說,這一堂課,真的太沉太重,我終生難忘。

    2020.08.22 晨間更新:

    經過一個晚上的沈澱,我想我現在比較能理性的來描述昨天發生的事,因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也大概也了解了聯合報現在的處理態度,但我也無可奈何。

    在昨天下午,聯合報告訴我,不論跟我怎麼談,恐怕我都不會相信聯合報,而且昨天我對於網友的回覆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不能溝通的,我在用網軍威脅聯合報。

    我必須說,如果我對於聯合報真的只剩滿腔惡意,我不會一退再退,不會到現在都還不願意寫出當天與我見面的長官的姓名,不會在看到聲明之後,仍然想要聽到聯合報的說法。

    如果我真的想要傷害聯合報、對聯合報已經沒有任何信任,當留言提到需不需要幫我分享貼文到爆料公社時,我怎麼會婉拒?何況我在 20 日凌晨已經加入爆料公社,我為何不馬上貼文?

    其實在最初兩天,我一度瀕臨崩潰,我最親的人要我忍,我最尊敬的人要我不要攻擊聯合報,我對新聞倫理僅存的信仰也不斷地告訴我,不要再為了這件事,讓那些真的很幫忙、願意接受一個毫無根基、連有沒有機會獲獎都不能保證的學生採訪的受訪對象們。

    我都知道的,讓聯合報來做這項題,會比我一個默默無名的畢業生、或者說實習記者來做更有宣傳效果,能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項鮮少被人關注的議題。

    打從第一天、看到這則報導,我就知道,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怎麼可能向報社說明白我的疑慮,我甚至想過,要是追究起來,報社會不會反咬我說,是我的指導老師建議我做這項題的,我才是那個拿了聯合報想做的題目的人。

    但真的不是,從一開始,在 3 月,我向指導老師提案想做領角鴞與都市鳥類的生存危機,其中就有提出野鳥有沒有可能在夜間因為靠近光源而撞上窗戶的討論(雖然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野鳥撞玻璃就叫窗殺就是了),但指導老師提醒我,領角鴞是舊題,現在已經沒什麼保育危機,議題意義不大,建議改題目,所以我後來又參考了野鳥分享社團裡關子嶺碧雲寺山麻雀攻擊電箱的案例,才終於確定了要做「窗殺」這項題目作為投稿作品,而山麻雀的題目,就變成了課堂內的期末報導。

    我的專題發想拐了很多彎才決定,都市鳥類生存危機的題目被駁回時,我也曾考慮照著指導老師的建議,做新冠肺炎相關的專題紀錄,但當時我覺得,我還是想要做野鳥相關的題目。

    在去年指導老師所開的課程中曾經寫過大量砲陣集體拍攝台大領角鴞的報導,從那時我就加入了幾個野鳥社團,自己本身也是曾經養過寵物鳥的人,因此對鳥類有著特別的情愫,所以我想把我人生中第一個專題聚焦在牠們身上。

    於是在提案被否決數次後,即使指導老師仍然認為窗殺一題被關注的機會不大,我還是在 4 月著手嘗試接觸、聯絡我規劃中的採訪對象。

    我希望聯合報的長輩們能相信,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項題目,也是真心的想要窗殺被社會大眾看見,我一直在掙扎,我知道我每一次堅持論點,就是在給我的受訪對象造成困擾,被寫在報導中的他們不該被捲入這場羅生門般的討論,我以往也被前輩指導,作為記者,寫好自己的文字,如實呈現被報導者的想法,然後,要保護好自己的受訪者,這是應有的職業道德,也是必須負起的責任。

    所以我心裡一直有著退縮的念頭,尤其是聯合報的長輩們透過受訪者與我聯繫時,想要收手的想法幾乎佔據了所有思緒,這件事牽連受訪者太深,我很清楚不該這樣,這不是記者該做的事,即使我現在已經失去了實習記者的身份。

    這件事最一開始是在 19 日,指導老師特別來到辦公室,翻出這篇聯合報的專題,很開心的說「妳看,是妳的報導呢!這個題被關注了!」

    第一時間我感到興奮,我想看看聯合報用了什麼樣不同的角度切入這項議題,從開始學習新聞寫作起,我都是這樣,我很想知道,前輩們是用什麼樣的文字去描述一段事實、寫成一篇報導,是怎麼切入一個議題,但下一瞬間,我的心涼了半截。

    為什麼這切入點這麼熟悉,為什麼這架構這麼相似?

    我很想知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我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卻被罵了一頓,老師離開辦公室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篇報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文字幾乎讓我崩潰,我想說服自己,這篇報導與我無關,這只是巧合,但我辦不到。

    做專題時提案一再被駁回我沒退縮,被想要訪問的對象拒絕或沒接到回應我也沒難過太久,因為拿不到資料不得不改變報導切入點我也沒有遲疑,但這一刻真的是我做這項專題至今最絕望的時候,尤其是這天晚上在臉書發文後,指導老師來訊要我停手,不要傷害聯合報的聲譽,這種絕望更甚。

    中午,我一個人躲起來試圖安慰自己,卻發現越是想放下,這件事就越像一根拔不掉的刺,牢牢扎在心頭,止住了眼淚回到辦公室,看著前輩幫我熱好的便當,我很想坐下來吃,但眼淚差點再度潰堤,我沒吃幾口,放下便當擠出連自己都知道難看的笑,說「我想出去走走,等等回來」,那之後漫無目的的在校園晃蕩,大概半小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一直告訴自己,是我多想了,聯合不是這樣的報社,因為這跟老師一直以來告訴我的不一樣。

    我想,我需要聯合報直接告訴我這一點,拿出能說服我的理由,告訴我是我多想了,我會相信,我知道我會立刻相信這間公司。

    但後來知道的種種消息,讓我越來越無法承受,包括聯合可能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報社裡似乎有些黑暗面,也包括我的指導老師可能出賣我。

    到了 20 日,我表面冷靜,但心裡已經慌了,這一切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樣,我想要我的專題被人參考,但不是這種方式,接到電話、同意面談,我是恐懼的,我不知道我面對的是什麼,只知道我幾乎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連訪綱都沒辦法擬、連稿都沒辦法寫(我目前在處理一些採訪題材,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那天我除了早餐的一顆肉包外,再也沒吃其他東西,連一直教我重訓的大哥都發現我不對勁(平常都做 3 小時重訓的人突然只做 1 小時也的確是件怪事)。

    離開重訓室後,我看到了前天的聲明,但我卻突然冷靜了下來,我重新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

    參考了請承認,即使只是在文章尾端加上參考連結,或是給我的專題一篇報導,這樣我都能接受,但如果完全沒有參考,請給我證據。

    我知道一間大公司有多少方法可以重傷一個剛出社會的新人,而且無比容易,我讓自己處在極為被動的狀態,還一退再退,就是想讓聯合報明白,我沒有任何攻擊性可言,但我也的確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就連追究這件事可能讓我失去我現在安身的這份工作也想過,更不用說,往後我想回到新聞界將會無比困難。

    但我的願望真的非常簡單,我也不想再要更多,這兩天我已經累了,總在強顏歡笑,告訴自己的朋友「看來我的社會歷練比其他畢業生多上了無數倍」,也久違地體會到,世界變得索然無味的感覺。

    我仍舊不明白聯合報為什麼要取消昨天的面談,既然知道我還有疑慮,那不是更該說明清楚?為什麼連嘗試再度說服我都不願意?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間公司好像始終在用最大的惡意估量我的動機,或許是我在言詞表達上太過笨拙,讓一間公司看不出我隱晦的善意,但也可能我們彼此都需要一段時間冷靜。

    比起一開始,我的情緒已經恢復到了常態,走出了最初兩天的慌亂和失措,我覺得做過實習記者是件好事,讓我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思維跟事件本身帶有的情緒切割,用最理性的方式思考。

    所以我要說,因為沒有達成溝通,我「不希望」這篇貼文出現在爆料公社,但也希望我的請求能被報社聽見,我再度強調我對聯合報真的沒有任何惡意,而我也不想再傷害或牽連更多曾經努力幫助我的受訪者,這違背我的信仰,也對他們極不公平。

    因此,如果聯合報仍能堅持論點、強調不曾參考我的作品,我想繼續追究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只會陷入互相傷害、猜疑的循環,如果是這樣,那我想已經夠了,我只求聯合報,能不能在未來某一天,再讓我看一次貴報社規劃、採訪的窗殺相關專題,甚至願景工程更好,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架構,讓這個議題被更多人知道。

    我同意聯合報聲明的第四點,我想要這個題目受到重視,所以我願意把我的疑慮放到一邊,也感謝這幾天貴報社對我的社會指導,在這方面,貴報社的長輩們是無比出色的老師,而我也要對我的指導老師表達最後的感謝,我早該認清,從畢業以後,我就不再是您的學生,您並沒有幫助我的義務,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抱持著天真的念舊和依戀,才會格外失望。

  • 專題製作題目參考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1 08:26:35
    有 171 人按讚


    媒體混久一點就知道彼此參考,被大量引用是很常見的事情。

    我還因為跟某家整篇引用我的專欄的媒體抗議而被直接封鎖臉書呢!

    個人怎麼跟組織鬥呢?

    今天再度發長文是想給大家說個故事,雖然我很不想這麼極端,但我實在忍無可忍。

    大家應該知道我應屆畢業於台大大氣科學系,但也同時修了傳播學程。

    在大四時,我曾在中國時報實習,並獨立從今年 2 月初開始企劃,6 月底截稿,耗時近 5 個月完成專題,並投稿今年的 TVBS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前幾天也收到通知,很幸運的入圍了。

    原本是件很令人開心的事,但今天我卻被我憧憬的新聞界狠狠甩了一巴掌。

    由於報導初步完成時我正好在找工作,而我的指導老師是聯合報出身,因此在 6 月 18 日時曾經和老師一起到聯合報拜訪,但不是面試,就是拜訪朋友的感覺。

    當天,我帶上了兩份簡歷和剛完成的文字報導專題,並交給了聯合報的兩位主管(說實話是什麼職位我記不太清楚,似乎是願景工程的負責人、深度報導中心的主任還有經理什麼的樣子),希望能夠有機會成為聯合報的記者,但我最後只換來一張名片就沒有下文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把名片給我的那位主管翻過我的報導後嘆了口氣,把名片給我之後說了聲「加油」,而後來聯合報當然沒有給我 offer,當初我覺得可能是我能力不夠、選題不好所以不足以讓聯合報用我,因此當時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可是!

    今天聯合報 A5 的半版專題和我的專題內容在採訪題材、訪問對象上高度重疊,但卻完全沒有標註與我的報導的關聯性!

    為了釐清整件事,我理個時間軸給大家看看:

    6 月 18 日 和指導老師拜訪聯合報,並交出簡歷、報導。

    6 月 30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截稿。

    8 月 11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報導內容完全公開。

    一般而言,新聞專題報導產出需要 1 至 2 周的時間,即使是在 8 月 11 日看到入圍名單、參考我的報導而製作這項專題,也應該稍微提到參考哪一篇報導,即使只有一句話都不會讓我現在這麼痛心,更何況,聯合報這時候報導這項專題讓我沒有辦法不去聯想另一個可能性。

    有沒有可能在 6 月 18 日,上層看到我的報導後就準備讓下方的記者做這項專題?

    我完全不排斥記者或報社做我曾經做過的題目、訪我曾經訪過的人,相反的我很樂見我關心的議題能被這麼大的報社重視,也為我的受訪對象感到開心,但如果真的是上層的決定,除了在報導中提到我的報導外,我會覺得報社有沒有可能寄封信給我、即使內容只是說「我們還是不能雇用妳,但我們對妳的報導有興趣,希望另外出一則專題」,這樣我也能接受。

    但報社這樣的做派會讓我覺得,我花了 5 個月尋找受訪對象、實地走訪、編寫報導,就只是讓聯合報撿了現成的採訪資料,要我心裡怎麼能舒服?何況我聽說,該名記者曾經提到有參考我的報導。

    從 2 月起先從各縣市鳥會、動保單位問起,一路問、一路找資料才完成這篇報導,打了多少電話跑了多少地方,邊顧課業邊寫報導,所有器材自己買,所有費用自己付,結果就只為聯合報做了嫁妝?

    倘若聯合報真的拿了我的題目,我必須說這時間挑的完美,報導已經完全公開,誰都能寫這報導,倘若我追究起來甚至可能影響獲獎的可能性。

    但這要我如何嚥下這口悶氣,我不會要求聯合報給我什麼補償,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解釋。

    假如聯合報真的只是看到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後跟著做了窗殺專題,好,我完全沒意見,相反的我會很高興,但我還是希望,能不能,至少在報導中提到永續報導獎或我的名字,不要讓我覺得自己 5 個月的努力都只是成了永遠不會不被人看到的參考資料!

    但倘若聯合報真的是因為我在 6 月 18 日交出的作品而做了這份報導,我實在無法嚥下這口氣。

    補充:

    我會有疑慮主要是在於這篇報導與我的有 4 點相似。

    第一是在訪問對象王齡敏獸醫師的部分,但這部分我認為論點相對薄弱,因為獸醫師原本就致力於這一塊,被訪問並不是太稀奇。

    第二點是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的部分,這一點在我的報導中也有提到,但若要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覺得說得過去。

    我最疑惑的是在八里國中的案件一事,當初知道八里國中是因為王獸醫師前往八里國中做社團演講,並不是開放給記者或媒體採訪的場合,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麼巧、這麼神奇的同樣從這個點切入進行報導,再者就是台大保育社的張季平,這 4 點重疊,我實在很難不多想。

    2020.08.20 更新:

    今天早上接到聯合報的電話,之後會再擇日面談,謝謝大家關心,也希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

    2020.08.20 晚間更新:

    今早接到聯合報的電話時,我其實可以了解聯合報是有心想解釋這件事情的,但當時我希望聯合報能用文字公開這件事,因為經過這篇報導,我面對聯合報,說誇張一點,已經是恐懼大於理智了,因此沒有馬上應下。

    後來我得到這樣的回應,著實讓我重新上了一課,學到以往實習不曾學到的新知識,原來媒體可以這麼運作,原來報導可以這麼解釋,原來參考不一定要註明來源。

    原來學生想像的新聞倫理都只是烏托邦的幻想。

    對於聯合報願意回應,我表達感謝,即使這和我以往所信仰的新聞生態不同。

    到這一刻我還是相信,「記者」是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見證現實,用文字、聲音、影像,用最簡單直白的方式把大眾看不到、卻應該看到的現實如實陳述的重要職業,有自己的操守、自己的職業底線。

    現在,我只能說,這樣的結果雖然令人遺憾,但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社會,以後也該多幾分防備,保護自己,也避免讓其他人陷入這樣不明不白的境地。

    但這一刻我只能說,這一堂課,真的太沉太重,我終生難忘。

    2020.08.22 晨間更新:

    經過一個晚上的沈澱,我想我現在比較能理性的來描述昨天發生的事,因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也大概也了解了聯合報現在的處理態度,但我也無可奈何。

    在昨天下午,聯合報告訴我,不論跟我怎麼談,恐怕我都不會相信聯合報,而且昨天我對於網友的回覆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不能溝通的,我在用網軍威脅聯合報。

    我必須說,如果我對於聯合報真的只剩滿腔惡意,我不會一退再退,不會到現在都還不願意寫出當天與我見面的長官的姓名,不會在看到聲明之後,仍然想要聽到聯合報的說法。

    如果我真的想要傷害聯合報、對聯合報已經沒有任何信任,當留言提到需不需要幫我分享貼文到爆料公社時,我怎麼會婉拒?何況我在 20 日凌晨已經加入爆料公社,我為何不馬上貼文?

    其實在最初兩天,我一度瀕臨崩潰,我最親的人要我忍,我最尊敬的人要我不要攻擊聯合報,我對新聞倫理僅存的信仰也不斷地告訴我,不要再為了這件事,讓那些真的很幫忙、願意接受一個毫無根基、連有沒有機會獲獎都不能保證的學生採訪的受訪對象們。

    我都知道的,讓聯合報來做這項題,會比我一個默默無名的畢業生、或者說實習記者來做更有宣傳效果,能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項鮮少被人關注的議題。

    打從第一天、看到這則報導,我就知道,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怎麼可能向報社說明白我的疑慮,我甚至想過,要是追究起來,報社會不會反咬我說,是我的指導老師建議我做這項題的,我才是那個拿了聯合報想做的題目的人。

    但真的不是,從一開始,在 3 月,我向指導老師提案想做領角鴞與都市鳥類的生存危機,其中就有提出野鳥有沒有可能在夜間因為靠近光源而撞上窗戶的討論(雖然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野鳥撞玻璃就叫窗殺就是了),但指導老師提醒我,領角鴞是舊題,現在已經沒什麼保育危機,議題意義不大,建議改題目,所以我後來又參考了野鳥分享社團裡關子嶺碧雲寺山麻雀攻擊電箱的案例,才終於確定了要做「窗殺」這項題目作為投稿作品,而山麻雀的題目,就變成了課堂內的期末報導。

    我的專題發想拐了很多彎才決定,都市鳥類生存危機的題目被駁回時,我也曾考慮照著指導老師的建議,做新冠肺炎相關的專題紀錄,但當時我覺得,我還是想要做野鳥相關的題目。

    在去年指導老師所開的課程中曾經寫過大量砲陣集體拍攝台大領角鴞的報導,從那時我就加入了幾個野鳥社團,自己本身也是曾經養過寵物鳥的人,因此對鳥類有著特別的情愫,所以我想把我人生中第一個專題聚焦在牠們身上。

    於是在提案被否決數次後,即使指導老師仍然認為窗殺一題被關注的機會不大,我還是在 4 月著手嘗試接觸、聯絡我規劃中的採訪對象。

    我希望聯合報的長輩們能相信,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項題目,也是真心的想要窗殺被社會大眾看見,我一直在掙扎,我知道我每一次堅持論點,就是在給我的受訪對象造成困擾,被寫在報導中的他們不該被捲入這場羅生門般的討論,我以往也被前輩指導,作為記者,寫好自己的文字,如實呈現被報導者的想法,然後,要保護好自己的受訪者,這是應有的職業道德,也是必須負起的責任。

    所以我心裡一直有著退縮的念頭,尤其是聯合報的長輩們透過受訪者與我聯繫時,想要收手的想法幾乎佔據了所有思緒,這件事牽連受訪者太深,我很清楚不該這樣,這不是記者該做的事,即使我現在已經失去了實習記者的身份。

    這件事最一開始是在 19 日,指導老師特別來到辦公室,翻出這篇聯合報的專題,很開心的說「妳看,是妳的報導呢!這個題被關注了!」

    第一時間我感到興奮,我想看看聯合報用了什麼樣不同的角度切入這項議題,從開始學習新聞寫作起,我都是這樣,我很想知道,前輩們是用什麼樣的文字去描述一段事實、寫成一篇報導,是怎麼切入一個議題,但下一瞬間,我的心涼了半截。

    為什麼這切入點這麼熟悉,為什麼這架構這麼相似?

    我很想知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我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卻被罵了一頓,老師離開辦公室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篇報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文字幾乎讓我崩潰,我想說服自己,這篇報導與我無關,這只是巧合,但我辦不到。

    做專題時提案一再被駁回我沒退縮,被想要訪問的對象拒絕或沒接到回應我也沒難過太久,因為拿不到資料不得不改變報導切入點我也沒有遲疑,但這一刻真的是我做這項專題至今最絕望的時候,尤其是這天晚上在臉書發文後,指導老師來訊要我停手,不要傷害聯合報的聲譽,這種絕望更甚。

    中午,我一個人躲起來試圖安慰自己,卻發現越是想放下,這件事就越像一根拔不掉的刺,牢牢扎在心頭,止住了眼淚回到辦公室,看著前輩幫我熱好的便當,我很想坐下來吃,但眼淚差點再度潰堤,我沒吃幾口,放下便當擠出連自己都知道難看的笑,說「我想出去走走,等等回來」,那之後漫無目的的在校園晃蕩,大概半小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一直告訴自己,是我多想了,聯合不是這樣的報社,因為這跟老師一直以來告訴我的不一樣。

    我想,我需要聯合報直接告訴我這一點,拿出能說服我的理由,告訴我是我多想了,我會相信,我知道我會立刻相信這間公司。

    但後來知道的種種消息,讓我越來越無法承受,包括聯合可能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報社裡似乎有些黑暗面,也包括我的指導老師可能出賣我。

    到了 20 日,我表面冷靜,但心裡已經慌了,這一切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樣,我想要我的專題被人參考,但不是這種方式,接到電話、同意面談,我是恐懼的,我不知道我面對的是什麼,只知道我幾乎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連訪綱都沒辦法擬、連稿都沒辦法寫(我目前在處理一些採訪題材,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那天我除了早餐的一顆肉包外,再也沒吃其他東西,連一直教我重訓的大哥都發現我不對勁(平常都做 3 小時重訓的人突然只做 1 小時也的確是件怪事)。

    離開重訓室後,我看到了前天的聲明,但我卻突然冷靜了下來,我重新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

    參考了請承認,即使只是在文章尾端加上參考連結,或是給我的專題一篇報導,這樣我都能接受,但如果完全沒有參考,請給我證據。

    我知道一間大公司有多少方法可以重傷一個剛出社會的新人,而且無比容易,我讓自己處在極為被動的狀態,還一退再退,就是想讓聯合報明白,我沒有任何攻擊性可言,但我也的確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就連追究這件事可能讓我失去我現在安身的這份工作也想過,更不用說,往後我想回到新聞界將會無比困難。

    但我的願望真的非常簡單,我也不想再要更多,這兩天我已經累了,總在強顏歡笑,告訴自己的朋友「看來我的社會歷練比其他畢業生多上了無數倍」,也久違地體會到,世界變得索然無味的感覺。

    我仍舊不明白聯合報為什麼要取消昨天的面談,既然知道我還有疑慮,那不是更該說明清楚?為什麼連嘗試再度說服我都不願意?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間公司好像始終在用最大的惡意估量我的動機,或許是我在言詞表達上太過笨拙,讓一間公司看不出我隱晦的善意,但也可能我們彼此都需要一段時間冷靜。

    比起一開始,我的情緒已經恢復到了常態,走出了最初兩天的慌亂和失措,我覺得做過實習記者是件好事,讓我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思維跟事件本身帶有的情緒切割,用最理性的方式思考。

    所以我要說,因為沒有達成溝通,我「不希望」這篇貼文出現在爆料公社,但也希望我的請求能被報社聽見,我再度強調我對聯合報真的沒有任何惡意,而我也不想再傷害或牽連更多曾經努力幫助我的受訪者,這違背我的信仰,也對他們極不公平。

    因此,如果聯合報仍能堅持論點、強調不曾參考我的作品,我想繼續追究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只會陷入互相傷害、猜疑的循環,如果是這樣,那我想已經夠了,我只求聯合報,能不能在未來某一天,再讓我看一次貴報社規劃、採訪的窗殺相關專題,甚至願景工程更好,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架構,讓這個議題被更多人知道。

    我同意聯合報聲明的第四點,我想要這個題目受到重視,所以我願意把我的疑慮放到一邊,也感謝這幾天貴報社對我的社會指導,在這方面,貴報社的長輩們是無比出色的老師,而我也要對我的指導老師表達最後的感謝,我早該認清,從畢業以後,我就不再是您的學生,您並沒有幫助我的義務,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抱持著天真的念舊和依戀,才會格外失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