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專題名稱怎麼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專題名稱怎麼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專題名稱怎麼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專題名稱怎麼想產品中有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少女凱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9/26 是跨界大人物的活動,感謝 天下文化 的促成,讓我們有機會邀請 綠藤生機 共同創辦人 ​ 許偉哲 先生 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這篇貼文我想以文字分享我20X20 上台的內容,還有我的近況。​ ​ 大家好,我是Karen ,跨界 CrossOver 創辦人,最近我離開了我第六份工作。讀完《B型選...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陳德政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8 09:50:52

二月號The Big Issue有個「今晚,我是你的DJ」專題 請創作者設想一個電台 安排幾首想播的歌曲 並請插畫家將這些DJ都畫成了動物 (我好像被畫成某種類似貓的生物?) 我一直忘了貼上來 拖呀拖 拖呀拖 結果 文章中設想的情境怎麼好像幾乎都成真了... 本來 今晚應該在操場播歌...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Kell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09:35:31

奇怪,怎麼眼睛一閉假期就結束了 九月疫情大爆發、那個時候工作想做一個IG貼文是旅遊專題,卻不知道可以介紹哪裡, 就在限時動態和大家求助,立刻收到雪花般的私訊,好多的景點就屬台南最多,可見南部的鄉親熱情比豔陽還要燙,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鹽田真的好漂亮,連白天看起來都非常的美,只是礙於我金魚腦,連景點名稱都...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作家H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8 12:07:35

致H 你好。我想請教的是件對我而言是懸案,雖然已經分手3年,卻因為沒有明確答案,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希望能藉由你的睿智,點醒我。 剛分手的前幾個月我沒有太多情緒變化一樣正常生活,偶然間聽到一首歌,看到歌詞,瞬間淚流不止、痛哭兩小時,嚇著一群朋友。 他是我的初戀。我和他是各自在離島自助旅行時,因為天...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2:21:20
    有 70 人按讚

    9/26 是跨界大人物的活動,感謝 天下文化 的促成,讓我們有機會邀請 綠藤生機 共同創辦人 ​ 許偉哲 先生 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這篇貼文我想以文字分享我20X20 上台的內容,還有我的近況。​

    大家好,我是Karen ,跨界 CrossOver 創辦人,最近我離開了我第六份工作。讀完《B型選擇》之後,我非常的感動,被三位創辦人的故事與努力深深吸引,今天的分享我想下一個主題 Start with why ,人們支持你做的事情,都是從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開始,在書籍封面寫到「找不到喜歡的答案,就自己創造」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首先聊聊,什麼是 #A型選擇,什麼又是 #B型選擇​
    A型選擇,就好像是,人們期待你未來的那條康莊大道、社會上加在你身上的期待、你貌似「應該」要去做的事,而且還要堅持做。​
    B型選擇,就是A型選擇的相反,你想做的事情、你真正熱愛的事情。​

    關於人生要選擇A還是B,沒有絕對的答案,唯有當你為自己做決定的那一刻,才是正確的答案。​

    今天想聊聊屬於我的B型選擇,我為何要離職、為何專注創業,為何過著現在這樣生活。​

    時間回到今年七月,當我開口找長官聊聊時,我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提離職,而是詢問「我在公司裡還有沒有成長的空間」​
    長官也反問我「你想要什麼樣子的成長?」​
    我則回答「思維上跟思考上的成長」

    經歷了許多討論,可能是關於有沒有機會安排到其他的位置、該做什麼事才能升遷或者是不是要做新的專題報導,各方各面的成長,不過這些討論最後還是指向一件事「媒體產業,就是這樣。」​

    是的,媒體產業就是這樣,這點我再清楚不過了。十年前我就在新聞台當工讀生,十年後我也還在新聞圈,環境的確變化不大,能做的事情就是這樣,環境卻越來越差,包含薪水、舞台與理想,各方各面的縮減。​

    最後,我哭著離開會議室,哭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我真的曾經非常認真追求當一個好記者、好媒體人,菜鳥時期,走在路上也會用手機錄音練習咬字、口條,就期待有一天能夠在電視鏡頭前連線報導,甚至也矯正牙齒、雷射臉上的斑點,讓自己長得人模人樣;​

    入行兩三年,仍每天收看同事、前輩的每一則報導到睡覺闔眼之前,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他們的創意;除此之外,也比較同一則報導,其他同業的切角、用字遣詞,期許自己是最棒的那一個。​

    在這條路上犯的錯也沒少過,認真以待的作品也曾不被重視過、傻傻的聲張正義,最後落得被告或者被嘲笑。當然努力的作品也會獲得許多的感謝與肯定,這樣的成就感還是有的。​

    哭著離開會議室,因為我知道,我要選擇的是完全另一個人生。​

    而回首出社會六年,如果說當記者是我的A型選擇,那麼寫作、出書、辦活動、成立跨界等等,這些都是我的B型選擇。仔細盤點,我曾以為的A型選擇,卻是六年就換了六份工作。但B型選擇,我卻從來沒間斷過。​

    這麼仔細一想,那麼原本的B型選擇,會不會才是我的天賦與天職?​

    「唯有熱情,能帶你到遠方」2019年我創辦了「 跨界知識社群 Crossoverlearning 」原本只是真的非常簡單的讀書會,每個人準備20X20 簡報,一個人20張、一張20秒,6分40秒的時間,分享完一本書籍,兩年半下來,已經超過上千人次參與,而三級警戒疫情期間,短短三個月,也辦了超過50場線上活動。​

    的確,這些都是推動我熱情燃燒的火苗。讓我從原本一個我真的想收起來的讀書會,到現在觸及萬人的「創作者加速器」,增長與改變不可思議。​

    我很幸運,因為今天必須要上台分享B型選擇這本書籍,也要很認真說,其實在此之前我不知道綠藤生機,也沒用過任何一項產品,但是在我抉擇的那段日子,是創辦人們的故事給了我勇氣。​

    然而,我也在想,如果,我也想像綠藤的創辦人們一樣溫暖、創作出有影響力的企業,那我該怎麼做?​

    書中有一句話是「如果我是芽菜,我希望怎麼被對待?」​
    那我也想了「如果我是我的用戶,我希望我怎麼被對待?」​
    又或者,「用戶」又會怎麼對待熱愛的品牌​
    一向喜歡反思的我,就決定要從「綠藤生機用戶的角度」出發,來解析當一個用戶認同品牌時,會做出哪些行為。​

    接下來我會從我本身的專業「傳播」分析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是AISAS​
    Attention ( 注意 ) ​
    Interest ( 興趣 ) ​
    Search l( 搜尋 ) ​
    Action ( 行動 ) ​
    Share ( 分享 )​

    我是如何從一個不認識綠藤生機品牌的人,到成為大力推廣綠藤理念的人呢?​
    1.Attention ( 注意 ) ​
    因為必須要上台分享,所以我透過《B型選擇》這本書,完整認識了綠藤生機的創辦人故事,深受偉哲的感動,當我看到冬天他必須睡在溫室外面,確保芽菜的環境不會因為他的體溫受到變化,真的相當佩服。​

    2.Interest ( 興趣 ) ​
    因為產生了興趣,我開始認真研究綠藤是如何與消費者對話,研究了他們每週定期發放的電子報,是用另外一位共同創辦人怡雯的身份來發文,教大家如何保養,或者養成21天的行動。​

    3.Search ( 搜尋 )​
    因著記者魂, 我認真的搜尋了所有綠藤創辦人Harris的演講,學習到了對於產品的知識,像是頭髮濕濕的時候,毛鱗片會打開,因此本來就會毛躁,潤髮乳沒有用,反而要用不需要洗掉的護髮。​

    4.Action ( 行動 ) ​
    當我認同綠藤生機的理念時,我將我所有的洗髮、沐浴、洗臉、護法等產品都換上了綠藤生機,每次洗澡,我都覺得自己很愛護地球。​

    5.Share ( 分享 )​
    這是最有行動力的一件事,我和夥伴分享,綠藤的理念,對方馬上跑到綠藤的門市試用,最後購買了綠藤的產品,甚至分享現在每次洗臉都有著愛地球的心!另外,如果有人跟我說他覺得綠藤不好用,那麼我就會以我學到的知識,告訴他綠藤說要怎麼用,捍衛品牌的理念!​

    而如今我是一個創辦人,「我也想創立一個別人想捍衛的品牌」,一切都從「為什麼你要這麼做開始」,書中也提到,「商業的力量可以扭轉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我希望自己創辦的「跨界創作者加速器」,能帶領旗下的創作者,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日子,我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被放大、為他人產生影響力,就像今天前面幾位創作者,有舞台、有故事,得以感動他人,「再小的行動,都能成就影響力。」​

    在創業的第一個月,我很幸運,以「跨界CrossOver」創作者加速器,通過了30%通過率的「SITI創業補助」,對我而言是一份珍貴禮物,代表我們的構想與理念被政府、委員、創業前面們認可,也讓我有了信心持續前進。​

    我是Karen,謝謝你們聆聽我的B型選擇。​

    註:因為想不到公司名稱,乾脆取了「少女凱倫有限公司」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6 23:35:41
    有 139 人按讚

    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0 12:34:55
    有 33 人按讚

    🤔千金難買早知道 但立院公報隱約透漏體育署將擺這一道
       
    待過立院,特別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助理,提及與 #教育部 的互動(交手)過程,很少有人不翻白眼,不過,即便質詢稿寫得辛辣,議場上砲火隆隆,教育部通常可以全身而退,原因很簡單,這個部會掌握了非常龐大的預算和資源,許多選服都得看其臉色,尤其是若爭取到各種校舍改建或設備經費,在選舉時便可得到家長會在校門口掛上紅布條歌功頌德一番。
      
    教育部所屬的 #體育署,多數的業務都是採委外發包,組織體質未變,政黨怎麼輪替,從體委會改制為體育署,體育官員和各運動協會的主導人士組成仍是近似,連出包都是同一套戲碼,正常地演出。
      
    許多政治人物或因自身喜愛各種運動,或是想藉著擴展人脈,熱衷於擔任各種體育協會的理事長,體育界人士也樂觀其成,心知這對於爭取舉辦大型賽事或各種經費很有助益,兩者互蒙其利。
      
    國人對運動員的支持向來是跨越黨派,昨晚傳出我國奧運代表團赴日,官員坐在商務艙,而選手坐在經濟艙,輿論為之譁然,對教育部和體育署大加撻伐。奧運四年一次,讓選手在最佳狀況出賽,應該是基本常識。即便只有三小時航程,舒適與否,多少會影響選手的身心狀況,雖然防疫優先,至少要先一一徵詢選手的意願,了解個別情況後給予自主性選擇。
      
    讓奧運選手搭商務艙,是政府的承諾,違背諾言,相關人員就該負起責任,這點沒有疑義。我好奇的是,改以包機方式而未安排選手搭商務艙這件事,難道國會事先不知情嗎?查找了一下立法院公報,果然早有跡象。今年4月29日,立院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安排了 #2020東京奧運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備戰作業整備及新興體育項目列為未來奧運競賽項目之選手培育 專題報告,當天質詢大多聚焦於台中市柔道教練重摔男童事件,也是俗稱的時事題,較少提及籌備細節。
      
    即使距離奧運僅剩兩個多月,但立委們對於向來做事不太牢靠的體育署,仍是輕輕放過,沒有積極地去做強力監督。事實上在當天備詢中,體育署官員已經透露規劃的雛型,將採包機模式,對於選手能否搭乘商務艙,則含糊以對。
       
    看著一群立委一副恍然大悟,跳出來跟著我們大家一起嗑瓜子邊狂罵,有點哭笑不得。對於體育署這種兼具 #鐵板 暨 #古溜 特色的部會,拜託下次要盯牢一點啊!(咦,還有下次?)
      
    ——————
    洪委員孟楷:(12 時 18 分)次長、署長,2020 東京奧運還有相關的運動會大家都很關心,我直接請教,並從選手這一次的食衣住行談起。去年 3 月我在院會質詢蘇貞昌院長的時候,確認這一次東京奧運代表團,我們的所有選手都會坐商務艙出發嘛!對不對?是不是確認了?
    主席:請教育部體育署張署長說明。
    張署長少熙:目前這個部分還在規劃,但是以這個為……
    洪委員孟楷:還在規劃?去年……
    張署長少熙:我們現在是講包機……
    洪委員孟楷: #去年院長答應要商務艙啊!
    張署長少熙:……是 #包機。
    主席:請教育部林次長說明。
    林次長騰蛟:目前我們是 #朝包機的方式處理。
    洪委員孟楷:好,用包機的方式處理的話,#飛機上面有商務艙、經濟艙,那要怎麼規劃?
    林次長騰蛟:縱使後面是經濟艙,因為一個飛機可以搭四、五百個人,我們去的人數大概一百多個人。
    洪委員孟楷:你坐什麼飛機可以搭四、五百人?
    林次長騰蛟:包機的部分……
    張署長少熙:目前我們還在跟航空公司洽談,因為商務艙……
    洪委員孟楷:只剩多久的時間了?
    張署長少熙:這個部分沒有,我們現在是儘量,因為這個部分牽涉到日本的限制,我們還在拿資格嘛!很多人要拿資格,最晚的話,7 月 1 日都還會最後公布。
    洪委員孟楷:沒錯。
    張署長少熙:田徑嘛!7 月 1 日。
    洪委員孟楷:飛機前往一定是分批嘛!
    張署長少熙:人數會決定我們團的大小。
    洪委員孟楷:我們不是所有比賽項目都集中,開幕的時候,當然選手基本上要在,但是有一些比賽項目是分批嘛!
    張署長少熙:所以剛剛講……
    洪委員孟楷:去年質詢蘇貞昌院長時,蘇院長很「媠氣」,他說選手都要搭商務艙。
    張署長少熙:沒錯,上次總統在 2016 年就已經答應以後選手出國,類似這類比賽都讓他們坐商務艙。
    洪委員孟楷:尤其是日本東京跟我們臺灣距離近三個小時就可以飛到了。
    張署長少熙:是,再跟委員報告,因為有些飛機的商務艙沒有那麼多,我們就會在一般的艙別,讓他……
    洪委員孟楷:所以現在協調班次、什麼時候分批出發,還有讓選手都坐到商務艙,這三個是最基本原則,對不對?可不可以確認之後,整理相關的資料給本席,好不好?
    林次長騰蛟:補充一下,我們把這三項資料都提供給委員,我們去程的部分,基本上會以包機為原則,回程的部分,則根據他的賽事,依照東京奧運規定比賽完兩天一定要飛回來,所以會分批回來,分批回來原則上就會以商務艙來進行安排。
      
    👉以上質詢內容,請參見立法院公報第110卷第56期
    👉以下為質詢影音連結
    第10屆 第3會期
    會議時間:2021-04-29 09:00
    會議名稱:
    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事由: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2020東京奧運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備戰作業整備及新興體育項目列為未來奧運競賽項目之選手培育」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3583/300K/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22 19:00:0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3-31 18:00:03

    「你唔知路途有幾遠,但你都要繼續行落去。」踏入花甲之年的司徒太,日夜照顧患腦癇症的女兒愷宜將近三十個年頭:「希望自己平安,可以繼續照顧佢。」

    司徒太憶述,愷宜年幼時和一般小朋友沒有分别,直至五歲那年,她突然全身抽搐,後來證實患上腦癇症,更影響她的智力發展,現在屬於輕度至中度智障。

    無數次跌倒 媽媽陪女兒一起跌

    愷宜病發時毫無預兆,一抽搐就應聲倒地。「佢好似一支杉咁變硬,『呯』一聲跌落地,只係幾秒,就跌到好傷。」司徒太心痛女兒,因此在女兒確診腦癇症後,不惜辭工,24小時照顧女兒、形影不離地在身旁保護她:「我一手接住佢個頭,一齊跪低,最重要唔好畀佢個頭跌落地,污糟都唔怕。」

    多年來,愷宜跌倒過無數次,身上布滿傷痕。女兒比媽媽高大,司徒太每次陪她一起「跌」,也弄得自己的雙膝過度勞損,需要做物理治療。

    短暫「康復」後再度病發 媽媽險抑鬱

    愷宜需要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減少抽搐次數。曾經有兩、三年時間,她完全沒有抽搐,家人無不歡喜。怎料後來她突然再度病發,司徒太心想:「慘了,怎麼打回原形了?」

    那個時候,司徒太經常失眠,更突然暴瘦:「嗰時未釋懷,有種感覺係:死啦咁跌法,幾時跌死佢?」求醫後知道自己有抑鬱徵狀,其後她學會調整心態,情況才逐漸好轉。

    「癲癇」正名「腦癇」

    腦癇症並不罕有,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愷宜的腦部就有三個地方放電,導致她失神和抽搐,坊間俗稱為「發羊吊」。2010年,舊有名稱「癲癇症」獲醫管局認可正名為「腦癇症」,期望消除社會上的歧視和誤解。「但依家好多人仍然講『癲癇』,誤會係精神病。」司徒太失望地說。

    現時在藥物控制下,愷宜的抽搐次數減至每星期約三、四次,病情穩定下來。她在一間庇護工場工作已經十年,司徒太每天都親自接送女兒:「我喺工場幫佢設置好安全帶之後,就返屋企煮中午飯、照顧我先生;下午再去接佢返嚟,然後煮晚飯。」

    「上天要我左擁右抱」

    幾年前,司徒太的丈夫患上柏金遜症,身體轉壞,令她要同時兼負照顧丈夫與女兒的重任:「我同自己講笑,上天要我左擁右抱,好『阿Q』,唔係點生存落去?」她微微苦笑道。

    今集《港。故》用6分鐘,一個「左擁」丈夫、右抱「女兒」的賢妻良母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 專題名稱怎麼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16 07:28:45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