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專家的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專家的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專家的定義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重手段的是義務論,重目的者為目的論。」有些倫理學老師會這樣教。對於初學者來講,這可說是種速記的方式,但對於進階的研究者來說呢,這就有得吵了。 有些義務論者也看重目的,或「自認為」很看重目的。有些目的論者則認為手段本身也是種目的,或多數手段是階段性目的,又或是影響評價的重要因子。除了專家的定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10的網紅紐約沒有斑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50 節目成立過程、口罩事件、粉紅才是男生代表色 05:10 節目名稱由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專家的定義 12:40 放屁理論、外星人、Elon Musk、禿頭長頭髮、奇異點 23:00 美國逃難經過、佛系防疫、歧視vs.刻板印象、網紅原住民事件 37:30 WHO、紐約時報、回應酸民、「做...
「專家的定義」的推薦目錄
專家的定義 在 姜冠宇 醫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8:34:56
面對Delta的正確態度,接連在英國美國出現 這禮拜美國最大的新聞,就是在昨天FDA專家今天開會討論 #第三劑 投票結果認為高風險群可以接種第三劑,#但是一般大眾尚不需要。 待下周9/22-23 美國CDC會再開會給出詳細的guideline 美國定義的高風險族群如以下: 1️⃣高風險- 65歲...
專家的定義 在 數位外交研究室 Digital Diplomacy Lab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22:15
|#公眾外交事件簿 031 📂事件代號:台劇外交 🔎涉案國家:台灣 📆案發時間:2001年至今 你最近有追 #台劇 嗎?近年來台劇大爆發,劇情與題材都更趨多元,例如:《#麻醉風暴》、《#通靈少女》、《#我們與惡的距離》,到近期的《#俗女養成記》與《#斯卡羅》等等,都掀起一波台劇討論潮。 一部成...
專家的定義 在 Ruby Kwan 關文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9:16:10
They say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and when you love something, you would devote your time to learn more about it. Diamonds are closely linke...
-
專家的定義 在 紐約沒有斑馬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22:49:210:50 節目成立過程、口罩事件、粉紅才是男生代表色
05:10 節目名稱由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專家的定義
12:40 放屁理論、外星人、Elon Musk、禿頭長頭髮、奇異點
23:00 美國逃難經過、佛系防疫、歧視vs.刻板印象、網紅原住民事件
37:30 WHO、紐約時報、回應酸民、「做自己」到底是什麼碗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紐約沒有斑馬》是一個無所不聊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Chase和Iris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和你聊聊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歡迎按下收聽鍵,和我們一起以思考為樂。
Chase-教育顧問,《Juicy Baskets 就是籃球》主持人
Iris-旅遊作家,《流浪而後生》作者
IG: https://instagram.com/nyzebra
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 https://linktr.ee/nyzebra
Email: TheNYZebra@gmail.com
專家的定義 在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重手段的是義務論,重目的者為目的論。」有些倫理學老師會這樣教。對於初學者來講,這可說是種速記的方式,但對於進階的研究者來說呢,這就有得吵了。
有些義務論者也看重目的,或「自認為」很看重目的。有些目的論者則認為手段本身也是種目的,或多數手段是階段性目的,又或是影響評價的重要因子。除了專家的定義,「手段」和「目的」這兩詞也是我們的日常使用詞彙,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採行的意義,也會干擾到相關的倫理學討論。
那目的論和義務論到底指什麼呢?在本系列採用的定義中,目的論是由行為的動機或結果來決定對錯,義務論則是由行為本身的特質來決定對錯。你不難發現這種定義方式跳過了「手段」與「目的」這兩個詞,好像比較精確,但還是存在很細微的問題:行為本身的特質,不也可能包括行為的動機或結果嗎?
這問題和手段與目的的意念混淆很類似,可說這最根本的「雞生蛋蛋生雞」結構本身就是困境的關鍵,必須要好好處理。而我們先前兩篇都是在「目的」上繞,現在看起來應該是來補足「手段」的部分了。
我認為要突破僵局,或許從素人的角度出發會更有力。以下就從「偽君子」出發,來探討這組概念所引發的一系列麻煩。我們會有兩千多字一直在原地打轉,轉到你頭暈腦脹,甚至出現幻覺。所以這是比吸大麻吸到ㄎㄧㄤ掉還嚴重的大麻煩。
專家的定義 在 德國牽手+異國記趣 Happy Life in German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國工作】
這幾天德國熱門話題除了德國的“牙買加聯合政府“四黨三派角力這星期最後期限外,與勞工最切身的問題應該就是“德國經濟專家協會“提出要廢掉每日八工時(每週40工時)以彈性工作時間取代。
所謂每週彈性工時,專家的定義在每週48工時,兩個工作日的間隔由原來11小時縮短為9小時。專家們說,現在是電子化時代,要因應變化所以工作也要彈性。 goo.gl/cMUu9P
立意很好,但是專家們忘了,不是每個德國勞工都是從事抱手電隨處可彈性的工作。而且在今日的職場,甚至在工作合約上就白紙黑字寫明責任制超時無加班費,每週42工時或更多已是常事。
許多勞工的第一反應是,真的廢掉每日八時(雖然有時是寫好看)的法規改成每週彈性48工時,實施後會真變相成被合法延長的工作時間(40➡48)。
我的工作合約在多年前立約至今,工時仍是每週37小時,每天做滿做好就下班,沒做完就帶回家繼續做(責任制), 週五還可提早走人(如果週時達到)。
如果每週真改成48工時,在德國工作的您,有何感想?!
攝影/蘇西
掰掰金色秋日慕尼黑
專家的定義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會,要創造什麼?社會,要工作什麼?】
我的大學學妹,是臺北大學社工系的教授,上週我受邀到進修部社工系大二班上演講,我也是刻意選進修部,因為晚上上課的孩子比較辛苦,我總覺得跟他們分享比較重要。
我分享的主題,是談社工不只是解決社會問題、個案輔導,更在於如何創造社會價值,如何培養社會創造能力。
我大學念的社會系,其實沒有將社會學與社工分組分開,這兩門學科其實是不同的取徑與學門,我大學社工學分也被當的重修,我從頭到尾,只記得社工的定義是助人的專業。我也把社工的定義問學妹,學妹也去找出教科書、考試書籍對社會工作的定義,因為學妹也很少注意這件事情。
但對我來說,定義很重要,定義決定這個專業的範圍、方向、價值跟方法,我喜歡拆解、重構定義,重新詮釋,創造屬於自己對這個專業的定義,自己的定義,而非老師、專家的定義,才能深化在自己的靈魂與熱情中。
因此,我一開始舉了幾個愛心產業的案例,直接問大家的定義。因為我不喜歡單方向的講,喜歡互動討論,抛問題一起想,ㄧ起討論,才會逼大家討論、思考、活絡腦袋瓜。
等到我點了四、五個學生對社會工作的定義之後,我提出自己的定義,再讓大家想,這個有什麼不同,創造什麼意義,我再舉一些田野的方法與專業,跟社工專業的差異與結合,一直問,一直討論,講完我趕赴另個朋友聚會,朋友說我的聲音有點沙啞,可能是太用力了吧。
隔了一週,學妹在課堂上跟學生討論我的演講內容,他們最記得、最有啟發的是什麼?我摘要學妹的一些記錄:
「一個上課總是坐在最後排,但是睜大眼睛認真聽講的帥帥男孩,首先舉手,說,他最有啟發的是老師說【社會工作應該不只是在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價值與意義】,讓他發現自己以往對社工的期待太過狹隘,其實社工,不是只能解決個案的問題而已,還能夠協助個案去看到自己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另一個老是坐在前排靜靜聽課的安靜女生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提醒大家【要去了解脈絡】!不是以自己的以為去看待我們想要服務的人...
聽著同學們的回答,我心裡其實是感動的。因為,他們有聽懂,有聽進去。然後自己也在想,很有趣,如果他們不是進修部的學生,他們就有可能沒有機會聽到洪老師的演講,但是因為他們是進修部的學生,在命運的安排上,他們就聽到了在洪老師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裡簡潔的演講,聽到結合社會與企業的思維,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想聽,而且,聽進去了。」
學妹是認真的社工博士,她也入列在台下聽講、抄筆記。學妹的感想也很有趣,值得摘錄出來分享:
「那天其實在台下,感覺很好玩。因為學長講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在大學或研究所裡頭提過的,但是,我們歷經了不同的人生閱歷,我們透過不一樣的管道,學習到或體會到類似的思維:貼近需求,甚至是貼近我們的服務對象沒有發現但是非常需要的需求-一個很根本,但很容易被忽略與遺忘的東西。」
我談了行銷、創新與服務最高深的境界,就是創造需求、創造價值與意義。我問大家,社工是不是服務業,引導大家去思考服務到底是什麼?社工對個案,真的是幫助他們,還是真正在乎他們的內在需求,那種說不出來,必須被辨識感受的真需求?
學妹也繼續寫著:
「今天從實務界來的朋友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問題:好多助人工作者聽不見個案的聲音,只想要個案聽自己的義正詞嚴,因為,個案有問題,不會知道怎樣對自己最好,而助人工作者是專業,最懂得怎樣才是對個案最好的...於是,感覺自己沒有被聽懂的人不願再說些甚麼,被動地(甚或憤怒地)回應著所謂的助人者自以為是的服務提供,而助人工作者愈做愈無力(因為好心被雷親,但是,那好心是從何而來的好心?是帶有甚麼樣目的的好心?),因此在個案身上貼了更多的標籤:沒有動機、不負責任、福利依賴...」
社會工作,社會創造,社會價值、社會意義,如何連結個人與社會,是門大課題啊。我用自己的身體經驗,去詮釋拆解,社會要創造什麼,社會,要工作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