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Tsai:年輕時是多才多藝的宅男,他如何一步步成為開港後日本人眼中的「賣國賊」?】
井伊直弼是彥根藩的井伊家之子,他們家族與將軍德川家的關係非常親近,在井伊直弼成為大老之前,井伊家已有五人曾任大老一職,歷任大老中有半數都出自井伊一家。
可以說,他出生於一個專門出任大老的大名(地方領...
【#CathyTsai:年輕時是多才多藝的宅男,他如何一步步成為開港後日本人眼中的「賣國賊」?】
井伊直弼是彥根藩的井伊家之子,他們家族與將軍德川家的關係非常親近,在井伊直弼成為大老之前,井伊家已有五人曾任大老一職,歷任大老中有半數都出自井伊一家。
可以說,他出生於一個專門出任大老的大名(地方領主)家族。
不過,在兄弟之間排行排到第十四位的井伊直弼,最初根本沒有機會成為藩主,更別說日後擔任幕府大老,掌握臨機決斷與殺伐大權。
而無「政」一身輕的井伊直中,除了能給予兒子大量陪伴,也成為他學問與技藝的啟蒙之師;在父親的引導下,他還培養出對茶湯與詠歌的喜好。
此外,槻御殿之傍,就是引進琵琶湖之水所建成的美麗日式庭園(即現在的玄宮園),此處景致隨季節變換,春櫻、新綠、秋楓、冬雪,配合幽邃、閑雅的庭園造景,是井伊直弼最常消磨時光之處。
在槻御殿,井伊直弼度過了一段畢生最波瀾不興、順遂無憂的年少生涯,彷彿終其一生,都與最高權力無涉。
直到他十七歲那年,一切都改變了。
井伊直弼在這年痛失父親,並依從家風搬遷至城外,一時之間成為不折不扣的「貧窮貴公子」。
此後,他曾一度與弟弟一同前往江戶,希望被其他大名選為養子,以期能從困阨之身脫出。出身顯赫的井伊直弼,一度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命運看似終於要照拂到他了,最後卻意外未能如願當選,他只得握著滿手爛牌黯然返回彥根。
此時的井伊直弼已然意識到,想靠著家族庇蔭往上走,或許是行不通的了。懷抱著這樣的覺悟,他按下了人生的重啟鍵。
蟄居期間的井伊直弼,更專注於修練過往在城內受父親啟蒙的文武諸道。他致力於打磨自己的人格,形塑其作為茶人、歌人與劍豪等文化人的身分。
誰也沒料到,命運的輪盤竟再次轉動,將井伊直弼推往政治與權力的舞臺。
1846 年,家督井伊直亮的世子猝逝,在井伊直亮一脈並無其他子嗣的情況下,當初未被其他大名任為養子的井伊直弼,此時成為不作第二人想的繼承人選。
昔日的兄長,如今成為自己的養父,井伊直弼以彥根藩世子的身分,前往江戶居住。眼前等著他的,是幕府各項政務的參與,與不久後就任藩主時,關於藩政的各種歷練。
伴隨歐美列強頻頻自海口叩關、幕府權威日下的變局,井伊直弼從世子、藩主,及至就任大老,一步步摸索克服國難之道。
成為藩主的井伊直弼,從上任伊始即撥用大筆預算分予領地內的民眾,並到處巡視領地各處,聽取底層的聲音。
而在他所宣布的施行方針中,也能見到諸多善政,比如重視學問與武道的研究;以「國用」為考量,興設學校培育國家所需人才;澄清吏治與人事;登用人才需取決於能力而非身分。
這些施政,或許與他青年時期長年蝸居埋木舍時,大量接觸基層與庶民的想法及生活,有相當大的關係。
以世子、藩主與幕臣身分周旋於幕政之際,井伊直弼秉持著困居埋木舍時期修練文武道藝的勤勉,致力對內政、外交形勢如歐美、中國、朝鮮、蝦夷地與琉球,具備更深入的認識。
1853 年,美國強行以黑船叩響日本的大門並駛入浦賀,正值彥根藩士負責灣岸警備工作之際。
接獲相模灣異船來航的急報,人在彥根的井伊直弼,立即連夜召集親信側近,商談因應變局的事宜,以備幕府諮詢;果然,不久之後,他即接到前往江戶的命令。
仍在病中的井伊直弼,縱使向幕府提出延期上京的請求,最後依然數日兼程,火速抵達江戶。
出身於德川幕府時代歷任大老人數最多的大名之家,執掌大權後的井伊直弼,注定將「維護幕政穩定」列為優先要務。
他強勢壓制幕府反對締約的攘夷聲浪,和美國簽訂合約、賦予他們諸多權利,或許也是在亂世之下,為了維穩的不得不然。
及至他以雷厲風行之姿興起安政大獄,卻最終未能力挽江河日下的幕府威信,使他在後世尊攘維新的勝利者歷史書寫中,留下殘酷專斷、賣國的負面形象。
但是,將日本帶往開國的方向,真的是作為大老的井伊直弼,一個人的專斷獨行嗎?
從近年學界對井伊家史料的研究觀之,井伊直弼的開國言說、主張,及至締約的選擇,都是經過一段與藩內側近的集思廣益,以及幕府內主戰派妥協折衝的過程。
但因安政大獄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井伊直弼,長眠於東京世田谷的豪德寺,他已永遠無法解釋自己在百年前為日本所做的抉擇。
#井伊直弼 #日本 #幕府 #開國 #黑船 #美國 #貿易 #安政大獄 #櫻田門外之變 #江戶 #賣國賊
將軍令琵琶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樂大師玩轉9種樂器
從《十面埋伏》《滄海一聲笑》《將軍令》到火影、魂鬥羅、教父!國樂大師方錦龍老師一人玩轉五弦琵琶、尺八、西塔爾、二胡、中阮等9種樂器,展現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的驚豔碰撞與融合。用獨特的方法讓國樂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將軍令琵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歷史上的女人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從1997年南院(馬來西亞南方學院)中文系創辦至今,就在系裡裏教「中國通史」。這二十年來,還真有點心虛,畢竟我教的中國通史,就「歷史人物」來說,只說了「一半」的人。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通史,近乎是男人的歷史。另一半的女人,缺席。
講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最怕學生問「中國四大美女」。美人的歷史,有太多空白,後世文人又各憑豐富想像力,塑造了一個一個犧牲女性身體換來的「愛國史」或抱把琵琶的悲劇形象。對這四大美女的印象,恐怕其「文學形象」遠遠超過「歷史形象」。
講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最難講的是掌握國祚的女人。大家的刻板印象太深了。不管是坊間的歷史書還是電視連續劇,有興趣的是她們怎樣的奪權,和掌政後的如何「欺負」人,卻很少用心去了解這些女人掌權時到底貫徹了甚麼。像慈禧太后,她的垂簾聽政,有過「同治中興」的小康政治,也做過縱容激進義和團幹的蠢事。其格局,是整個王朝或中國歷史文化的問題,還是這幾個女人的事!
這次期考,我出了這道題:「一部中國歷史,不應只是以男性為主角的歷史敘述。請問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女性人物是最具代表性,最值得書寫的。試舉例說明。」
期考閱卷,學生例舉的,特別是女同學的例舉,還真讓我也有所啟發。除了一般熟知的王昭君、花木蘭、武則天、李清照、秋瑾之外,尤其精彩的是,同學們還舉引了以下女性人物,不僅僅只是爭風吃醋爭權奪利的後宮女人:漢朝衛子夫衛皇后和北魏文明太后、魏晉時期的才女謝道韞、元朝棉織機械改造者黃道婆、明末的堅強女將秦良玉、晚清民國名妓楊翠喜,以及徐志摩的第一任太太張幼儀。
其中兩位女同學的舉例,最為驚艷。一位學生說:「被稱英雄也不是男人的專利。歷史上有一些女性,她們並不比男性差,也同樣是能夠征戰沙場的女中豪傑。我們常常聽到花木蘭、穆桂英的傳奇故事,但她們始終是文學上所創造出來的人物。但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出了一位真正的女將軍。她的一生令人贊嘆,這位女子就是秦良玉。」
秦良玉從小研習兵書,舞劍論兵。曾在戰場上多次立下戰功,平服叛亂。也曾率軍抵抗清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廿四史》正史列入「將相列傳」的女性。關於其生平事跡,大家不妨上網搜索一下。
另一位同學的例舉,我更是給了最高分:她選的是張君勱的妹妹,徐志摩的元配張幼儀。讀完張幼儀的生平,你會很氣那個自命瀟灑的徐志摩。出自書香世家的張幼儀,按照家裡長輩旨意,和浪漫不羈的徐志摩結婚,注定要悲劇收場。徐志摩搞大人家肚子了,又對別的女子痴情,還要張幼儀去墮胎,並鬧失蹤,最終離婚。
張幼儀就像被遺棄的「秋天的扇子」,你說慘不慘!但她沒有倒下。離婚後,留學德國,出國讀書。學成返國,在東吳大學當德語教師,之後進軍商界,開辦新潮時裝公司,又管理銀行,投資股票。她「才幹突出,獨當一面。1931年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失事,在合法妻子陸小曼無力操持的情況下,張幼儀以她的冷靜與果斷處理了一切。」
1949年張幼儀移居香港,再婚。學生答卷指說:「張幼儀的一生經歷了太多感受,感受了太多事態。她一生傳奇,令人心疼。傳統的教育與觀念造就了她與徐志摩的婚姻和不幸。她任勞任怨做好徐家媳婦,不斷付出換來的是孤獨與悲痛,她卻不曾抱怨與憎恨。面對婚姻的不幸,她華麗轉身,破蛹而出,成了一個擁有舊式女子美德的新時代成功女性。張幼儀讓我們看到了在女人一文不值的時代,她是如何有價值地活著的,在中國歷史當中,留下了一個堅韌的身影。讀完了張幼儀,讓我知道,甚麼才真正的氣度。」
以上雖然不是甚麼創見(網上資料很多),但「女生」會注意到的視角,還真是不一樣。在「非主流」與「普遍性」之間,展露生命史的韌性、靈光,和女人的耐力。我也受教了,謝謝。
(原刊於2017年9月10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將軍令琵琶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說來有些感觸,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兩個「王昭君」的模型。分別是由中國廠商 Myethos所推出,遊戲王者榮耀中的角色王昭君,以及日本廠商SOULWING 以中國四大美人為題材而推出的模型。
從這兩個模型的設計,就體現了兩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差異。王者榮耀中的王昭君,若不是名字為王昭君,你甚至喊不出這是王昭君,充其量只是個漂亮的中國風女性角色,因為屬於王昭君的特色並沒有出現。
我們都上過高中中文課,有許多考題都會針對王昭君的詩詞形象作題。我們所學到的詩詞形象是這樣的
「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年春。」
李商隱《王昭君詩》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蹟》
琵琶、哀歌、塞外、紅斗篷
日本廠商SOULWING就設計得很好。不但以琵琶做為中心視覺,過往白毛邊的紅色斗篷變作紅色長裙,因應塞外風沙大來穿起了膝上襪,臉部表情也並不陽光反而帶著些許哀戚。在日式畫風下,添加了些許日式圖樣於裙上,也穿起當代日本的可愛鞋子,但背後的梅花明確的告訴你,這是中國風。
中國廠商的王昭君不但沒半個符合,甚至這角色還多了最不應該有的英氣。
我覺得這是文化底蘊上的問題。若同樣是王者榮耀的遊戲,由日本來設計王昭君角色,肯定不會持長矛,而應該是以琵琶作為武器,以音波作為攻擊手段,並且角色主色調也應該是以王昭君著名的紅色。而不是如中國廠商,只是作個漂亮角色、帥氣武器,上頭冠誰的名字都沒差。
你可以用錢輕易買到製作模型的廠房和機器,也可以請來各大遊戲工程師來製作遊戲,更可以請來訓練有素的美術設計。但你若沒有相應的人文素養,是設計不出讓人感到津津有味的戲劇或遊戲的。
不相信,你可以看看任一代光榮三國志的人物頭像立繪,都是按照古書中的描述,或者三國演義中曾經出現過的劇情橋段進行安排設計。而不管是台灣廠商過去的三國群英傳,還是現在中國廠商粗製濫造的三國遊戲頭像,有哪個會讓人感覺到印象深刻?
舉例來說,當今人人都知道三國遊戲中的呂布造型,頭上肯定要有兩條蟑螂鬚。那其實被稱作「翎子」,在京劇中通常是年輕勇武的將軍所有,光榮的真三國無雙將此造型用在呂布身上,配合遊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善戰形象,自此以後就底定了呂布在當代創作中的視覺造型,影響了無數粗製濫造的遊戲廠商和戲劇服裝設計。無論這些後繼者怎樣模仿,都弄不出光榮那精緻的視覺設計。
這些人文素養底蘊,是台灣目前領先中國的項目,但若和日本相比,只怕連車尾燈都看不到。你問齋主這些人文素養底蘊要怎麼追? 當然是從全民要有閱讀習慣,要有欣賞藝術的能力,還要尊重人文學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