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寫實主義文學代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寫實主義文學代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產品中有5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巴黎有很多世界級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像是羅浮宮、奧塞美術館與橘園等。但也因為它們的光芒太過耀眼,讓巴黎其它也很棒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相比之下較少被人注意。因此推薦兩個也值得一訪之處,給未來有意造訪巴黎的人。#tbt ▌在古典中看見華麗幻境|巴黎摩洛美術館 小巧但極具魅力的摩洛美術館 Mu...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Wilhelm Chang 張威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升F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Wilhelm Chang 張威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1:35:10
在古典中看見華麗幻境|巴黎摩洛美術館 小巧但極具魅力的摩洛美術館 Musée National Gustave Moreau (又譯牟侯美術館)位在巴黎第九區,過去是法國象徵主義代表性畫家古斯塔夫摩洛的寓所與工作室,保留了十九世紀巴黎宅邸的韻味。因此來到摩洛美術館,猶如先踏進十九世紀的巴黎,...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0 09:04:44
✍️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 ── 讀《看得見的記憶》 ⠀⠀⠀⠀⠀ ⠀⠀⠀ 說來慚愧,出版超過半年的書,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如此激昂情緒也出現於 2020 年觀賞同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策劃的「4X相識」巡迴影展。他們精選四部具有代表性的...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升F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22:53
【第二次文學課+雜感】 👤作者:Stendhal 司湯達 十九世紀法國寫實主義文學家。 📖名著:《帕爾馬修道院》、《紅與黑》 寫作手法很漂亮,善用副詞和類疊修辭強化敘述程度。描寫平民男主角在貴族家庭中階級晉身的過程。老師在問紅與黑代表什麼的時候點到我,我說紅色是血(le sang)黑色是混亂...
-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31 22:15:11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30 22:15:12講到馬奎斯,第一反應一定是《百年孤寂》。但你知道這位大師還有非常好,甚至以我觀點,好到比《百年孤寂》還厲害的短篇小說嗎?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愛情嗎?愛情裡,有多大一部分不是凡人所能控制的呢?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馬奎斯〈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暴露狂比利硬闖海水浴場,在更衣間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天使妮娜。毫無邏輯與道德觀念的愛神,就在此刻襲擊了這對小情侶。馬奎斯形容,此時妮娜看見比利脖子上掛一面沒有聖徒像的獎牌,「靜靜隨他的心跳一起一伏」。伊格言說:在一般情況下,心跳的起伏是不可能被肉眼看見的;這個特寫幽微暗示的,正是掌控愛情的頂頭上司:「命運」,以及命運的毫無邏輯,不可理喻。
是的,沒有什麼能大過命運,即使「一見鍾情」也無法。馬奎斯怎麼描述妮娜和比利的熱戀過程呢?馬奎斯說,妮娜‧達康特帶著比利‧桑其士上了自己的床,獻出童貞,穢亂大宅:
將近兩星期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同一個時刻赤裸裸熱情地狂歡痛飲,無視於以前睡過那張古老大床的內戰英雄和多情祖母們的遺像正訝然瞪著他們。即使在做愛的歇息時間,他們仍赤身露體,窗戶也不關,吸著船上垃圾由海灘漂進來的氣味、糞便的氣味,不吹薩克斯風的時候就聆聽院子傳來的家常聲響、香蕉樹下單調的蛙鳴、水滴落在無名墓上的聲音、他們以前沒有機會學的自然律動。
這回可不只是更衣間內的心跳起伏了;尚且兼之以香蕉樹、蛙鳴、滴水聲、各式各樣的氣味,萬事萬物,無一不充滿「生之欲力」;甚至連連祖母的鬼魂們都是「多情」的。伊格言說:從兩人隱密卻暴烈的心跳,到各式各樣大自然的神秘律動,小說中細節與意象的擴大發展,正暗喻了命運君臨一切的威力。性的神秘正是生殖的神秘,也是自然的神秘,更代表了命運的神秘;它無處不是,無所不在,當然,也將繼續像烏雲一樣籠罩在兩人身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事已盡,一切聽天由命。
〈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收錄於馬奎斯的短篇集《異鄉客》中。名為「異鄉客」,因為說的都是身處歐洲的拉丁美洲人的故事。對這些拉丁美洲人而言,隔著遙遠的大西洋,歐洲就像是一座幻美的海市蜃樓。他們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到這幻影之地,不知眼前迎來的將會是何種命運。而比利和妮娜也不例外──二人狂戀數月,不顧家人反對,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0-29 22:30:11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你相信「命中注定我愛你」嗎?有一種愛情故事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鍾情,瞬間被愛神的箭羽擊中,心跳加速,血脈賁張;像電影中慢動作的凝視,四下無聲,瞬間即成永恆。然而小編想的是,愛情真是被命運掌控的嗎?「一見鍾情」有何道理可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讀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小說〈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選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出版於1992年的短篇集《異鄉客》。伊格言的這篇文章中,開頭就帶領我們直擊故事中最具震撼力的場景──男女主角初遇的海水浴場。小說男主角是現年二十歲的帥哥比利‧桑其士。他出身富裕望族,頭腦不怎麼靈光,從來沒能好好讀完一本書,也沒能好好讀完一間學校。作為一個街頭小混混(「鐵鍊幫」首領),他的「職業生涯」堪稱順利;因為身為世家名門之後,城裡最中二的貴族後代,怎麼為非作歹、魚肉鄉民都沒人敢抓他。即便開著跑車衝撞露天戲院,勇敢的警察們紛紛假裝沒看見,戲院的監視器也直接「沒有畫面」。
某日,無法無天的鐵鍊幫選定海水浴場女更衣室作為惡作劇目標──比利沒想到這竟是他混混生涯僅見的重大挫敗。他闖進更衣室,站在赤裸的妮娜‧達康特面前,脫下褲子露出陽具,滿心以為可以享受少女迷人的尖叫。然而事情不如預期──十七歲少女妮娜,和比利同樣權貴出身,規規矩矩還是個處女,從小就是好學生,連個裸體男人也沒見過──但她機警又沉著,此刻看著這俊美暴露狂巨大的生殖器,她冷冷丟下一句:「沒用,我見過更大更硬的。」
這話激得小混混兼小傻瓜比利羞愧不已,竟然用捲著鐵鍊的拳頭爆打牆壁,導致手骨粉碎,血流不止。情急之下,救人第一,少女妮娜臨危不亂,穿上衣服,親自駕車將這出師不利的色魔送到醫院。
說時遲那時快,愛神在此時襲擊了這對小情侶。兩人在狂戀數月之後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巴黎有很多世界級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像是羅浮宮、奧塞美術館與橘園等。但也因為它們的光芒太過耀眼,讓巴黎其它也很棒的美術館與博物館,相比之下較少被人注意。因此推薦兩個也值得一訪之處,給未來有意造訪巴黎的人。#tbt
▌在古典中看見華麗幻境|巴黎摩洛美術館
小巧但極具魅力的摩洛美術館 Musée National Gustave Moreau (又譯牟侯美術館)位在巴黎第九區,過去是法國象徵主義代表性畫家古斯塔夫摩洛的寓所與工作室,保留了十九世紀巴黎宅邸的韻味。因此來到摩洛美術館,猶如先踏進十九世紀的巴黎,再深入摩洛創造的神秘幻境。
摩洛美術館共有四層樓,主要開放二、三、四樓給大眾參觀。二樓是過去摩洛的生活起居空間,有餐廳、臥房與書房等空間。走上二樓就猶如走進摩洛的日常,可以一窺當時巴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
再往上走便來到摩洛的工作室與畫廊。這裏掛有滿滿的摩洛作品,若說創作是一個人心智的延伸與展現,那麼在此便可以直視摩洛的靈魂。
在十九世紀高度工業化與強調理性客觀的歐洲社會背景下,猶如歷史重演一般,反思與平衡該氛圍的象徵主義於是誕生。象徵主義橫跨各藝術領域如文學與音樂等,而繪畫上的象徵主義簡略地說,是刻意背離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站在印象派與寫實派的對立面。相對於以客觀角度或詳實細節來直接呈現現實,象徵主義則間接地用隱喻或象徵的手法來表達主觀情感、意念與感受。
摩洛自己曾說過,更相信眼睛看不見、只能感受到的事物。也因此在摩洛的畫作中,主題多是從文學或宗教神話中取材,背景也都是想像中的幻境與夢境。摩洛繪畫的技法在古典主義基礎上,加以很多亞洲畫技的影響,讓他的作品以華麗細膩的畫風呈現超現實與異世界感。
三樓的牆面有眾多大尺寸的作品如震撼人心的『覬覦者』(Les Prétendants)等。上到四樓,滿牆的畫作再次映入眼簾。此樓則多為中小型尺寸的作品,主要作品有『朱彼特和雪米勒』(Jupiter et Sémélé)等。
整體來說,摩洛美術館沒有過多的訪客,現場也有許多解說板(但無中文),參觀品質極佳。但如果對象徵主義或者摩洛的作品不是太熟悉的話,還是建議行前先研讀相關資料較佳。
▌修道院裡的工業博物館|巴黎工藝博物館
若要造訪位在巴黎第三區的工藝博物館,可能會因為它教堂的外觀,而不小心錯過。工藝博物館 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是巴黎的一座工業設計博物館,創立於西元1794年,旨在保存並展示當代的科學器械與發明。除了這些工業器械本身的美感就很令人著迷外,由於博物館的前身是宗教氣息濃厚的修道院,因此也有科學與宗教共存的美妙對比,是巴黎我很喜歡的地方。
▌廢棄的中世紀修道院
工藝博物館建築的前身,是中世紀頗具影響力的修道院 Saint-Martin-des-Champs Priory。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修道院被明令廢止,建築被改做監獄之用,原本的僧侶宿舍與圍牆則被拆除。之後工藝博物館便選在當時已經廢棄的修道院建築成立,再經過二十世紀90年代的大修與增建後,便成了今日所見的樣貌。
▌結合工業與典雅的展館
動線的開端是印刷與紡織的器械,長型、有著相當縱深的展示空間,中間擺放了許多精心保存的器械。這些器械的深色金屬與古銅色,與兩旁的老式木製展櫃、白牆和木質地板呈現了很棒的氛圍,連給訪客休息的沙發都是同色系的深褐色。古董工業風中又不失典雅,是令人著迷的展覽環境。
工藝博物館大約有九萬五千件藏品,常態展出的約有兩千五百件。領域橫跨科學儀器、材料、能源、機械、營建、通訊與運輸。無論是偏好哪個領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對我來說,最吸引我的莫過於主樓梯屋頂懸掛的Avion III。
▌教堂改造的展館
動線的終點來到舊修道院的教堂,這裡利用了原本教堂高聳的空間,展示了汽車、飛機、火箭引擎與自由女神像的原始模型,並在原本祭壇的位置展示了能證明地球自轉的傅科擺原件。很具巧思的展間設計,與工業展品與宗教建築互映的微妙對比,是工藝博物館最熱門的展區之一。
工藝博物館雖然展品橫跨古今,但最令我著迷、我認為最精華的部分,還是古典器械的部分。這些老機器除了在科技史上有其代表性外,外觀上也獨具美感。喜歡機械錶、或是電影 Hugo 中機械的人,應該也會喜歡工藝博物館。加上這裡相較於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工藝博物館的訪客不多,多是本地的父母攜帶小孩前來,所以參觀品質極好,很推薦給造訪巴黎的旅人。
更多我的旅行攝影作品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來慚愧,出版超過半年的書,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如此激昂情緒也出現於 2020 年觀賞同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策劃的「4X相識」巡迴影展。他們精選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臺語片,邀請年輕導演延續劇情時空,拍攝發生在 40 年後的故事,世代對話隔空展開,新舊價值觀隔空碰撞,三代人的命運隔空交錯,影像鮮明記錄著時光流動的痕跡,那時深深領悟到,追尋這些逝去的記憶不但關乎我們身分的認同,也關乎未來的希望。
⠀⠀⠀⠀⠀
「電影,是從『社會』中分娩,進而又回過頭來詮釋『社會』,甚至介入『社會』後續軌跡的一種創作。」
⠀⠀⠀⠀⠀
縱使難以得知多數觀眾對臺灣電影的認知多寡,亦理解電影無法客觀呈現歷史全貌,然而 ——「電影」,此項既商業又藝術的文化表現形式,卻是一道窺視集體記憶的窗口。在世界的脈動、時代的風裡,我們得以接軌不同世代和背景的創作者,映照自身景況與抱負,披荊斬棘奮力凝鍊出的歷史切面。曾經這些碎片散落一地,而《#看得見的記憶》將殘頁一片一片拾起,依循臺灣社會發展之脈絡,於阡陌縱橫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變化中梳理出一條主流,順著時勢或起或伏,有的受當權者左右、被政治牽著鼻子走,有的奮力於山重水複的盡頭另闢蹊徑,有些人展現出文人的傲骨與氣魄,有些則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
從此書收錄的 24 篇文章得以觀察到,愈拉愈遠的視線彷彿俯瞰無數真實生活的軌跡,不僅關於這個島嶼彼時與此刻、光明與暗影共同勾勒而成的立體輪廓,更是這一代看遍形形色色電影的我們未曾低首凝視的來時路。
⠀⠀⠀⠀⠀
⠀⠀⠀⠀⠀
▍《看得見的記憶》博客來:https://bit.ly/2TnfAej
⠀⠀⠀⠀⠀
⠀⠀⠀⠀⠀
首度捧起《看得見的記憶》時,查找目錄後率先翻開的是後面的章節,也是絕大多數對臺灣電影稍有涉獵的觀眾,時而流連,時而佇足的年代 —— 叛逆青年們在 80 年代成群掀起的臺灣新電影風潮。他們普遍受文學啟蒙,強調情感寫實,貼近生活經驗,且不只是耳熟能詳的年輕一輩導演的崛起,更包括當今無人能出其右的攝影師李屏賓、錄音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等優秀的相關技術人才。
⠀⠀⠀⠀⠀
「廖慶松強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而且從頭到尾堅持,沒有改變。』」
⠀⠀⠀⠀⠀
這群有志之士曾經嘗試團結創造更多可能,卻因資金困難而不得不分道揚鑣,危機意外成為轉機,萬仁、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一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不但提攜無數後輩,更真正為臺灣電影掀起一個又一個的浪頭,守護著金穗獎、金馬獎,引領著李安、魏德聖、蔡明亮無數後浪的身影,延續至今。
⠀⠀⠀⠀⠀
「在他鏡頭下的臺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臺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書裡一篇小野訪談提及《恐怖分子》的段落,闔上《看得見的記憶》後感觸更為深刻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那些反叛的氣息,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理想主義者的殞逝,成為這群電影從業人員未曾動搖的改革和創新力量來源,反觀我們的此刻,近年來華語電影有多少自覺、共同認知能夠彰顯時代意識,並引領大眾對眼下的大環境展開深層反省?
⠀⠀⠀⠀⠀
回歸鄭秉泓〈大導演的起手式:李安、短片、金穗獎〉一文所寫,他形容,相較於金馬獎的成果驗收,金穗獎的存在好比大海撈針、挖掘璞玉,更是許多新導演的搖籃;然而,在參與由金馬執委會主辦的第 43 屆金穗獎之評選過程,我們從 66 部入圍作品中確實看見了許多「從點連成線」的批判力道,例如移民和新住民,成長迷惘,社會底層,並未真正成為過去的白色恐怖,但仍稱不上所謂全面性的集體共識。
⠀⠀⠀⠀⠀
因此,置身這個最好亦最壞、不舊亦不新的浪尖上,我們所能做的,或許是應暫緩腳步,端詳過去的文化脈絡,一如《看得見的記憶》點亮的歷史路徑,設法鑑往知來,並重新思考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該如何擦亮雙眸,推波助瀾,尋覓屬於新時代的文化顛覆力量。
⠀⠀⠀⠀⠀
⠀⠀⠀⠀⠀
▍完整文章寫於 博客來OKAPI:
⠀⠀⠀⠀⠀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 ── 讀《看得見的記憶》
https://bit.ly/3zhpz5u
⠀⠀⠀⠀⠀
#非常感謝 春山出版
寫實主義文學代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黃淑萍
剛剛看新聞,有鄉鎮自行封山,有部落徹夜開會後決定封路,
Cherry 姐腦海中突然有了兩個畫面~
【一個景】,我坐車經過,我散步走過,一片片那蒼翠碧綠的原野山丘,一幢幢那古意盎然的鄉間屋舍,以及數都數不完的葡萄園及橄欖樹;
【一本書】,帶有歷史又是文學的「 Decameron ~ 十日談 by Giovanni Boccaccio 喬凡尼•薄伽丘 」(當然也有人不覺得這是文學作品,而只是那年代的寫實主義的短篇小說)
帶團的時候,常常會在某些行程裡提到的年代【 1348年】;
帶團的時候,只要來到托斯卡納,一定會提到的【文藝復興 】【人文主義 】 ;
1348年歐洲黑死病大流行,到底死多少人,歷史學家說法不一。因為,在那年代沒有真正的戶籍登記,更沒有現在的實名制,別忘記,還有城牆外面的賤民。可以肯定的是,超嚴重的一場疫情,然後死了歐洲當時所謂一半的人口,很恐怖吧!所以~有一天在佛羅倫斯,
7女3男一共10人,他們決定先出城,到郊外山上的別墅先躲躲。
現代的我們可以看電視滑手機玩遊戲來打發時間,673年前的他們可想而知有多麼窮極無聊,唱歌跳舞玩樂器喝酒睡覺,醒來再來一次……。
為了排憂解悶,最後大家決定【說故事 】,每天輪流一個人來決定故事的主題,所有10人10日,讓後世的我們可以聽到100個真假不知的故事、七情六慾的故事、角色扮演的故事、宗教意味的故事。
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從生活百態到褻瀆宗教,甚至隨人掰的荒謬、荒淫、荒唐,堪稱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時期足以代表義大利的一本巨作。分享其中故事之一【 一個假裝啞巴的男子跑到女修道院應徵園丁,and…………, then 沒想到修女們最後都爭著要跟這園丁睡一覺…………】,夠酷了吧!
有沒有這10人,文學歷史研究學家沒有一定的答案,but 這是一本全世界有賣書的地方我們都買的到的一本書,只要有人講的語言都會翻譯的一本書。
Cherry姐很佩服薄伽丘,因為他為這本書在初始的講述留下這麼一句話:「 這場瘟疫不知道是受了天體的影響,還是威嚴的天主降於作惡多端的人類的懲罰 」
Cherry姐,愛說故事
Cherry姐,推薦【 讀冊二手書 】~十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