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實驗小白鼠壽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實驗小白鼠壽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實驗小白鼠壽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實驗小白鼠壽命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 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

  • 實驗小白鼠壽命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0 20:00:00
    有 1,315 人按讚

    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

    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文章是這系列最後一篇了,談到大腦的機制,哪些歷程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但我們先從正向來想,大腦其實幫了人類很多忙。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能拉這麼長,醫療照護的體系相當完備,跟大腦的發達有相當的關係。

    所以我很感謝大腦,大腦確實帶著我們到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不過,能活下來,不一定活得好,這也是我常提到的概念。

    我採取的態度,是感恩大腦(或小我),但同時知道大腦(或小我)的限制。觀照著大腦(或小我),然後試著向意識深處(或共通處)進行連結。

    讀這篇就算不是為了健康,也非常值得閱讀。因為這是談習慣的養成,不只是為了身體,在這世間,要獲得某種成功,常都跟養成適當的習慣有關。

    祝願您,能養成好習慣,但也知道習慣可以改!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當壓力升高時,我們很容易重拾過去深植於腦海中的應對機制。大腦運作的科學已清楚指出這一點,在壓力或情緒波動之下,大腦會捉弄我們,試圖說服我們舊有行為、熟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告訴自己:「就這一次就好」,然後還信以為真,大腦的影響就是這麼強大。從成癮的例子最容易看出來,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那在面對這種邪惡對手(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出徹底改變並貫徹執行?

    有些人會以儀式來標誌改變;有些人是一下子就做出劇烈改變,像是珍搬到巴西,帕羅快速改變飲食內容且從未回頭;克萊兒等其他人則需要學習摸索的過程,逐漸了解自己的深層需求,慢慢取代舊有、不健康或過時的行為。他們原本用不健康的信念或習慣來「填補靈魂中的空洞」,一旦空洞獲得滿足,就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

    當你退無可退,即將重拾舊習慣、信念或選擇時,當下你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你必須預先擬定計畫,設想這種情況中的應對策略,否則承受壓力的危急時刻你容易受大腦(DMN)矇騙。你現在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什麼事情容易引發我的負面情緒?在什麼情況或環境下我最難堅持信念?我能預防這些狀況或為自己做好準備嗎?
    "我對人生有什麼願景?有什麼激勵人心的夢想能讓我願意犧牲當下的愉悅?什麼事物能幫我實現願景?什麼又會阻撓我?
    "在這種情況中,我能信任誰的勸告?這時候我該打給誰?誰會支持我,而不是落井下石?
    "為了鼓勵自己堅持下去,我可以給自己什麼「獎勵」?要有意義又能立即獲得滿足。聯絡你關心的人?播放最喜歡的歌曲?只要能讓你心滿意足的事都可以。
    "什麼事物能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優點,引領我看見自己為世界帶來的意義與美好?
    "我決定要做這項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回想自己的理由,回想你的人生願景、健康的身體、真切想要的事物,好好感受這一切。
        
    大腦的編碼方式會妨礙我們真正地破釜沉舟、全力以赴,這些存在已久的神經突觸會把我們拉回可能有害的舊習慣、作息及信念中,妨礙治療,拖慢我們的腳步。畢竟如果林中已經有行走多次的路,何必再另闢蹊徑?想像溪水流過河床,在地表刻印深深的凹痕,而思想就像大腦中的電流,會選擇一條阻力最少的路徑,就像水會沿著已經形成河床的地貌流動。隨著時間過去,河床會愈來愈深,而水流也愈來愈難改道。我們已經知道,DMN會使你的思考模式與習慣逐漸僵化固定,進而決定你的人生與健康,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為你的未來畫好藍圖。但我們也知道DMN可以改寫。

    打造新的神經路徑需要你縱身一跳,放手一搏。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並非不容改變,我們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想,將健康的習慣與愉快與酬賞連結在一起,只是這不容易。要先徹底拋棄舊有的神經聯想,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印第安納.瓊斯在《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片尾穿過寺廟中的重重危險障礙,後來他走到一處廣闊而無法逾越的深淵之前,通過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踏入深淵中。印第安納.瓊斯就這麼踏出腳步,那一刻,腳下出現一座堅固的橋。橋一直都在那裡,隱蔽難見但確實存在。當大腦產生新的神經突觸,神經傳導介質也會這樣縱身一跳,朝空無之中伸出腳,而後便搭起橋梁、建立連結。當印第安納.瓊斯通過峽谷後,他往橋上拋了一把沙子,顯現出橋梁輪廓,方便下一次能輕易看到道路、快速通過。大腦中神經聯想的運作模式也一樣,下一次需要時就能更輕鬆找到這條熟悉的通道。

    要建造一條新的神經路徑需要四十五天,也就是一個半月。與人的一生相比,一個半月根本不算什麼,但實際開始改變某個終身奉行的習慣、思考模式或信念時,你可能會覺得度日如年。

    要撐過這四十五天,你可以利用制約反應,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過程中要記得,你正在譜畫一張全新的地圖,開闢新路的過程必定艱辛,充滿挫折。不過你正在前進,你已經將海灘拋在後頭、遠離港口,那裡已經沒有船隻在等待撤退,你沒有走回頭路的選項,奪下城池,不然就死路一條!

    這四十五天,你可以養成任何新習慣,因為這四十五天之後,新習慣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實驗小白鼠壽命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1-06 15:00:53
    有 160 人按讚


    【11/06 星期一 絕對音樂】

    「人,習慣將眼前所見到的一切視為真,
    心,偏好用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久而久之,習慣與偏好建構了我們的視野,
    造就了觀點的差異…。」
    SO~~試試「同理心」,一起學習「將心比心」吧~~~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網路線上收聽:www.kiss.com.tw點選 南投廣播FM99.7
    或下載KISS RADIO專屬APP收聽哦!

    *************************

    《半飽的人生…》

    有一個女性朋友正在減肥,贅肉倒是沒減掉多少,可是通過減肥卻總結出一套人生感悟來,令我們刮目相看。她說她現在一天的進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寧可少一點欠著一點,舒服,胃有空間心靈才有空間。

    做人也是這個道理,她說,自己以前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可往往事與願違。

    比如朋友做了錯事,就不予原諒,搞得朋友尷尬,自己疲憊,還錯失了不少朋友。

    後來經過了一些事,也就漸漸想通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坦然。她認為, 半飽不僅是對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態度,積極但不十全十美,盡人力,聽天命,不給自己過不去,不給朋友找彆扭,對人對事,半飽即可。這樣的人生豁達而從容,寬厚而仁愛,幸福而美好。

    當你要求自己盡善盡美的時候,反而束縛了前進的步伐。

    她總結出來的半飽理論同樣適用於感情生活中。對待感情,夫妻之間的要求也是以半飽為好。很多夫妻一生都沒鬧明白,為什麼夫妻感情從親密無間漸漸地就變成親密有間了呢?有人認為,夫妻之間應當不再有什麼秘密,毫無保留才能證明夫妻感情的真實,實際上,夫妻之間如果彼此有一點私人的空間,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反而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

    香港人歐陽應霽在《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中說:“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天。 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裡頭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因為半飽,呵護好自己的腸胃,以及讓精神時刻處於一種半饑渴狀態,能讓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達口中時得到最大的享受;因為半飽,當你在下一個街口發現了新的美食的時候,你才不至於胃口沒有了容量。

    一位科學家拿兩窩小白鼠做過一個實驗,一窩給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窩只給予少量的食物,結果餓鼠的壽命是飽鼠的兩倍。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動物或人類的壽命是與攝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許半飽才是最恰當的生命狀態。國學裡也有 “不饑而食、食不過飽”的說法,吃飯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半飽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虧損的,實則是豐盈的。

    弘一法師放棄繁華,遁入空門;梭羅為躲避世事紛擾,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叢林;而被譽為“韓國梭羅”的法頂禪師,亦是隱居山林三十餘載……他們都是半飽人生的典範。

    為人不要太過貪心,取捨有度,方為做人最上乘的境界。

    只是,塵世中的人啊,又有幾個能夠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呢?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

  • 實驗小白鼠壽命 在 吳政勳 Van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9-06 15:58:11
    有 18 人按讚


    一位科學家拿兩窩小白鼠做過一個實驗,一窩給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窩只給予少量的食物,結果餓鼠的壽命是飽鼠的兩倍。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動物或人類的壽命是與攝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許半飽才是最恰當的生命狀態。國學里也有“不饑而食、食不過飽”的說法,吃飯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半飽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虧損的,實則是豐盈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