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實踐建築研究所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實踐建築研究所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hiaju (仔仔)看板graduate標題[心得]考上實踐建築設計研究所(代PO)時間Mon...
實踐建築研究所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11:33
1929 年,卡蘿•強森出生在紐澤西的鄉村,她的父母都是優秀的園藝家,她的童年夏天經常在佛蒙特的農場度過。 卡蘿早年就讀於衛斯理女子學院英國文學系,在景觀設計師歐姆斯德規劃的美麗校園裡,她初次體會到冰河遺留的鼓丘地形,及地面高低起伏的空間感。 畢業後,卡蘿在當地最大的新英格蘭苗圃商工作了一陣子,...
先為以下這段話做個總結:
重點不是在於你應該前進多少,而是在於該如何踏出這一步。
從1到100可以依靠努力與決心達成,
然而從0到1卻是需要很大的理想與勇氣,當然還要有點運氣。
時間要倒轉到去年八月,對於未來仍一片茫然,唯一確定的是,
自己必須轉換跑道,若對於本科系只是不排斥而沒有興趣的話,書再念下去也不會變強,
因此在猶豫之間便決定要轉到與土木有點相關的建築領域。
設計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事情,
而建築也的確是從小到大在心裡載浮載沉的夢想之一,
在大致上有了一個模糊的方向後,開始在網路上搜尋資料,
心想要怎麼樣準備出一個作品集,後來聽說築建設計工作室有一隻可愛的柴犬,於是就決
定去那上課了(誤)!
一開始接觸建築的時候,有點像是無頭蒼蠅般地摸索,
同時也才發現自己的腦袋不知何時變得這麼僵化,總是直線思考。
但對設計來說,思考應該在腦中多繞幾個彎才是最好的,
過去所念的東西總是在追求一個正確答案,但現在已經不同,
沒什麼題目是有標準解答的,所以只能不斷的去思考,不斷的去感受,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似乎都能成為建築設計的養分,
而我也非常享受這樣不停思考的過程,感覺可以活化我的腦細胞,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工作室一次次的討論中,很幸運的找到了我喜歡的題目,
最後的成果也成為了作品集的一部份。
上課的過程中,老師介紹許許多多的案例,還有建築師背後的想法與做法。
老實說我也沒有特別認真,但不知不覺就會很專注地聽著這些事情,
所以我想這種「不自覺在做什麼,但回過神來才發現做了那麼多」的現象,應該也代表了
我很沉浸這樣的環境。
經過這些過程,這才讓我感覺稍微碰觸到了建築的邊緣,大概了解建築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我模型也不太會做,圖也不太會畫,因此只能截長補短,
希望讓老師看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並且深信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我把作品集當作自我介紹來呈現,我也很喜歡自己的作品集,
而實踐考試的方向非常天馬行空,傾向讓人自由發揮,看的是想法、創意和潛力,
不在於能力要多強,因此我可以說是誤打誤撞的考進了一個很適合自己的地方吧!
念建築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苦讀、畫重點、做筆記,
反而是放鬆自己,放大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生活的一切,
所以我覺得很開心,工程計算機掰掰。
原 台大土木系
【榜眼】實踐大學_建築設計學系碩士班_乙組 學士後建築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51.216.1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460973890.A.1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