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723的網紅BennyLeung.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金融時報】各品牌受到在種族問題上表態的壓力 專家稱,在黑人被警察殺死後,各品牌的風險平衡發生變化,以前它們認為在種族問題上表態危險,但現在認為「金口難開」風險更大。 各品牌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在種族主義問題上做出表態。民調顯示,對於許多行銷人員長期試圖迴避的這個話題,喬治•弗洛伊德(G...

  • 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1 07:42:38
    有 21 人按讚

    【金融時報】各品牌受到在種族問題上表態的壓力

    專家稱,在黑人被警察殺死後,各品牌的風險平衡發生變化,以前它們認為在種族問題上表態危險,但現在認為「金口難開」風險更大。

    各品牌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在種族主義問題上做出表態。民調顯示,對於許多行銷人員長期試圖迴避的這個話題,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殺事件促使美國消費者的態度發生了急劇轉變。

    公關諮詢公司愛德曼(Edelman)今天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約60%的美國人現在會根據某個品牌對弗洛伊德被殺事件的回應來抵制或購買其產品。

    企業最垂涎的年輕、多元化、高消費人群正在引領這一轉變。80%的黑人消費者、70%的18歲至34歲年齡段消費者以及63%的女性消費者表示,他們將因此改變自己的購物模式。愛德曼發現,表明立場的品牌贏得消費者信任的幾率是失去信任幾率的四倍。

    「種族問題此前一直是美國行銷的第三條軌道(Third Rail,指政治上極具爭議的、不能碰的問題——譯者注),各品牌都敬而遠之,」愛德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愛德曼(Richard Edelman)表示,「與氣候變化等其他問題相比,美國消費者現在在種族問題上的感情更為強烈。」

    這項在6月5日至7日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呼應了Morning Consult上周一項調查的結果。後者調查發現,如果某個品牌不對最近的抗議活動發表評論,大多數美國黑人和白人對該品牌的好感會下降。

    該民調還反映了公眾輿論在種族和警務實踐問題上的整體轉變。周一,民調專家弗蘭克•倫茨(Frank Luntz)談到人們對警察使用武力的態度轉變時表示,在35年的民意調查中,他從未見過人們的態度發生如此之快的變化。「與30天前相比,我們今天已成為一個不同的國家,」他在Twitter上寫道,「這就相當於『披頭士樂隊(Beatles)上了《埃德•沙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那樣的大事。」

    這些民調給企業帶來了挑戰,因為公眾仍對承諾實現種族平等——從高管團隊的構成,到向收入最低的員工支付的工資——的誠意持懷疑態度。

    「黑人的權利也是權利」(Black Rights Matter)活動人士、「零度運動」(Campaign Zero)的聯合創始人德雷•麥克森(DeRay Mckesson)上周警告稱,一些企業「選擇降低在Instagram上發帖的權力,並進行隨機的捐款」,而不是遊說推動系統性改革。

    愛德曼發現,63%的受訪者預計,各品牌會用具體行動來落實他們的聲明,以免被視為剝削性或投機性。

    愛德曼表示,各品牌的風險平衡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它們認為在種族問題上發表意見太危險,但現在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的風險更大。他指出,首席執行官們越來越擔心,社會分化會加劇不穩定。

    「這是一個憤怒的時刻。新的火種隨處可見,這就是為什麼各品牌需要成為和解過程的一部分,」他表示。

    在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傑弗里•索南菲爾德(Jeffrey Sonnenfeld)上周組織的一次峰會上,這種擔憂得到了呼應,當時幾位首席執行官警告稱,企業不能袖手旁觀。

    「我擔心我們的民主制度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默克公司(Merck)的肯•弗雷澤(Ken Frazier)警告說。他是標普500指數(S&P 500)成份股公司中僅有的四名黑人首席執行官之一。他向同行們表示:「我認為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被我們稱為美國的這個實驗能夠承受我們現在的冷漠。」

    #商業 #社會

  • 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15 13:20:07
    有 700 人按讚

    「居住正義」推動架構

    前陣子有一「峰言峰語」近千人的臉書社團,有人很認真的發啓「居住正義」的推動工作,寫了很完整的推動計劃,引發許多人志願響應,目前透過Telegram 整合各方意見。我受邀撰寫了一份「居住正義」推動架構如下。特提供參考,歡迎大家提供意見。

    ———-

    「居住正義」推動架構
    張金鶚(清華大學科際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2020/3/15

    1、「居住正義」的理想只是口號,實踐才是王道

    太過理想政策,衝擊太大,影響太大,不易落實;逐步漸進政策,才能減緩衝擊,社會各界才能接受,政策才能落實。

    但這平衡點拿捏需要社會教育與共識!而且這是要有理論/理想與實務/政治經驗判斷。這個觀念是居住正義能否落實成敗關鍵前題,否則我們內部在居住正義的改革無法形成共識,未來將無法持續運作。

    這個想法可參考我在台北市政府與財政部長的落實持有成本「囤房稅」經驗,從學者主張的第二屋以上要累進課税,到市府第三屋以上,到與財政部及立法院的第四屋以上經歷過程。(詳見「居住正義」第二章第3節)

    我經過學術界再到政府行政界的最大心得有15字如下供參考(詳見「居住正義」第一章):

    「理想要堅持,作法要務實,專業要尊重」

    我長期堅持居住正義的理想,房屋應以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然而為達理想,漸進務實作法,爭取長官、民代、學界、社會各界的支持,認清利益團體壓力,化解阻力。最後還是要多方重視專業者,包括法制、財政、經濟及社會不動產專業的意見,而較不會重視非專業者意見。如此避免意見無法形成共識,關鍵力量無法推動。

    附帶一提,從囤房稅可以看到一專業關𨫡是,我強調對建商擁有四戶以上同樣必需累進課税,如此建商新推個案將因持有成本增加而必須面對降價促銷還是堅持房價不降,建商行為將引發中古屋市場,形成風潮。非常可惜這項政策被柯市長一上任就取消了,後來議會進一步加碼,延長建商持有房地產低稅率期限,導致後來房價看跌不跌。

    2、「居住正義」的界定

    從最基本的住宅,乃至都市發展,再擴大到生態環境,最後到國土使用的合理。我界定居住正義有四個面向:

    (1)居住安心(健全租買巿場、沒有欺騙行為、相信市場機制與政府治理)
    (2)居住公平(居住負擔能力與擁有房產多寡的垂直與水平公平)
    (3)居住保障(自住者負擔能力的合理、保障弱勢及自住權益、住宅補貼公平與效率)
    (4)居住尊嚴(保障基本居住水準、提升居住品質與居住品味)

    3、居住正義目標

    住者「適」其屋(傳統目標是住者「有」其屋)。

    其內涵居住者和其居住房屋必須相互適應。這裡「適」包括:「居住空間」的合適、「居住區位」的適宜、「居住環境」的適切與「居住價格」的適中。強調「居住品質」、「居住價格」與「負擔能力」的合理。

    4、台灣房市背景:大市場+小政府

    他國經驗未必能能夠適應台灣,有些可參考,有些背景條件不同,不能參考。

    台灣目前大多數房屋(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民間市場所提供,房產私有財產,而政府只有少數的供給能量,尤其公有土地相對不足,無法影響市場。這些和許多歐美甚至亞洲國家有相當差異。當然相關法制及社會文化也有相當不同,「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錯」!

    台灣目前產權結構約有超過百分之八十屬於自有(約有60%只擁有一屋,20%擁有二屋以上,這裡面約有10%擁有三屋以上,這裡面又約有2~3%擁有四屋以上)。另外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屬於租賃,政府公宅不到百分之一。

    5、居住不正義現象

    (1)「購屋市場」不合理。房市「三高」問題嚴重矛盾:高房價/高房價所得比、高空屋率、高自有率。

    除此之外,不動產業者缺乏職業道德,用誇大不實甚至欺騙手段銷售房屋,讓購屋者不論在價格與品質都不安心!

    (2)「租屋黑市」嚴重。租屋市場地下化、房東逃漏稅、租屋品質惡劣不安全、租屋歧視弱勢者。

    (3)房屋「商品化」嚴重。社會大眾多將房屋成為投資為主的商品,失去原有應成為居住消費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4)世代居住不正義的現象嚴重。1970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因為出了社會工作已經過了1990年第三波房市大漲階段(1987~89),當時1987年台北新推個案房價為10萬左右/坪,到1989年房價上漲到40多萬/坪,有四倍之多,這是台灣房價的關鍵轉捩點(即便2003~2014這波11年不合理的房市界氣,台北新推個案房價也從40萬漲到目前約80萬不到,約二倍)!這個是造成現在年輕人不論如何努力都很難達到擁屋夢想的世代居住不正義。

    6、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1)有土斯有財(一般民眾傳統認知)
    (2)住者有其屋(政府傳統政策)
    (3)住房階級(無屋者是魯蛇、多屋者是人生勝利組,透過房屋建立社會價值觀,囤房炒房正當不違法但囤油囤糧卻違法)

    7、居住問題根源: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供需不透明(資訊問題,實價登錄2.0)、欺騙行為(缺乏業者的職業道德規範以及消費者保障)、獎優懲劣機制不足。

    政府失靈:政府查核及糾正市場機制不積極(法制不健全)、官商勾結、民意代表(立法者)本身利益衝突。

    7、解決「居住正義」關鍵問題的優先順序

    (1)健全房屋市場(回應「居住安心」)

    透過實價登錄2.0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訊透明、獎優懲劣,政府積極查核,業者必須尊守職業道德,不能欺騙,讓消費者有保障;同時透過租屋大戶職業房東的稅務及居住安全稽查,積極解決「租屋黑市」房東不報稅與租屋品質沒保障問題。

    (2)住宅去商品化(回應「居住公平」)

    透過稅賦及金融的改革,區隔自住與非自住的持有與交易成本,讓自住者的稅賦和金融獲得保障。反之,對非自住者的稅賦和金融都要付出較高成本,降低其投資炒作誘因。

    (3)公平效率的租屋補貼(回應「居住保障」)

    包括租金補貼、包租代管及社會住宅等多元的租屋協助,讓無力購屋者能夠獲得基本的居住保障。其中政府住宅資源補貼透過公平與效率的準則的重新檢討分配。根據理論與許多實証研究,良好規範的租金補貼最具公平與效率,其次是包租代管,最後才是興建社會住宅。因此檢討住宅補貼的目標是要幫助多少「弱勢家庭」而非興建或有多少「社會住宅」。

    (4)居住品質健檢與多元價值觀的都市更新(回應「居住尊嚴」)

    建立長期家庭及住宅生命週期的調查研究,建立「家宅履歷制度」,重視「老屋健檢」制度及居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市更新除拆除重建外,也要注重房屋的整建與維護。強調多元的居住價值與多元的都市更新模式,讓居民有多元的選擇!

    8、實踐「居住正義」的策略

    找到關鍵解決方案,不宜太多太雜,去蕪存菁,凝聚社會共識,全力以赴集體攻打關鍵要害,先突破幾個關鍵「要點」,然後再形成「連線」突破,最後才是「全面」開啓,讓社會大眾對我們努力推動產生「信心」與「信任」,最終達成居住正義的理想!

    P.S.最後一提「居住正義」(天下雜誌出版)一書有許多政策推動的實例經驗可供參考。另外,在我FB粉絲專頁內,特別是媒體專訪及投書,也可提供觀念及學術專業論文的參考。

    希望以上意見對「居住正義」的推動有些幫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193

  • 實踐大學金融管理學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3 20:37:09
    有 277 人按讚

    「巷仔口社會學」的新書來囉!!《巷仔口社會學3: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是「巷仔口社會學」時隔兩年再度優選站內好文集結成冊,兩年前的《巷仔口2》以「性別」作為選文主題,本次新書,則是以在臺灣極富研究活力的「經濟社會學」作為主題。


    經濟社會學,顧名思義,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與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是,經濟社會學並不預設「自利」是人類經濟行為的主要動機,而是強調經濟行為是「鑲嵌」在社會環境之中,受到制度、文化、網絡關係的影響。也因此,經濟社會學也不像經濟學一樣,將人視為「原子」般的存在、獨立地進行「理性選擇」,經濟社會學強調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們的行為與選擇,會受到其他個人與團體的影響。最後,經濟社會學也不認為「市場」或「經濟部門」是自成一格、獨立運作的系統,經濟社會學將「市場」視為財貨分配的社會機制之一,與社會中的其他部門相互作用;而且,經濟社會學家也發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經濟模式中,儘管有像英美這樣強調「自由競爭」的經濟模式,也有類似德國或日本這樣,強調廠商信譽、廠商間的合作關係、以及勞資雙方協商關係的經濟模式,換句話說,經濟社會學者並不會認為「效率」是「自由市場」的專利。


    在經濟社會學的視角之下,能夠讓我們看見怎樣的一個不同於經濟學解釋的世界呢?在《巷仔口3》中,每一篇文章都與台灣社會息息相關,但是研究範圍橫跨了不同產業,從汽車業、半導體業、醫藥業、到金融業;在方法與題材上也非常多樣,有民族誌寫作、有歷史研究、有理論概念的引介、也有統計數據的分析。本書的主編,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潘美玲老師,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王宏仁老師,為本書撰寫了精彩的引介序言,如果你還想多了解經濟社會學到底是什麼、想進一步挖掘《巷仔口3》的更多內容,請不要錯過這篇非常精彩的主編序言!


    買書這裡請(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505

    目錄
    ▎第一篇 市場不只一種可能
    台灣黑狗兄的未來:如何讓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鄭志鵬)
    不同顏色的供應鏈:透過社會價值來創造產業升級(潘美玲)
    中國大推進式發展半導體產業可行嗎?(吳介民)
    誰的公司、為誰治理?社會學怎麼看公司治理(鄭力軒)
    市場是展演,是社會─技術的組裝物(王驥懋)
    社會科技系統中的想像與合理性(楊智元)
    台灣的汽車安全應該回歸什麼樣的市場機制?(劉清耿)

    ▎第二篇 借貸人生
    簡介「金融化」的故事及其測量(夏傳位)
    從市場工具到社會空間:台灣證券營業廳的轉變(陳宇翔)
    社會金融是什麼?以及如何可能?(吳宗昇)
    欠債與還債:債務的社會學世界(吳宗昇)
    債務與不平等的社會學(翁志遠)
    能體會幾分街友漂泊?寫在流浪生活體驗營後(黃克先)

    ▎第三篇 好工作與壞工作
    好工作不見了嗎?從工作機會變遷談青年就業困境(張宜君)
    證照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林大森)
    當社會學遇見管理學:一個小主管的經驗談(李香潔)
    台商如何想像越南女性勞工?偷竊、搞破壞、集體昏倒(王宏仁)
    竹科園區零工會的奇蹟背後:個別化的勞資關係(林倩如)
    新年到,揮別「招裁禁飽,薪餉四成」的人生?(邱毓斌)

    ▎第四篇 消費萬萬歲
    戴上「現代」:日本及台灣草帽的誕生與流行(苗延威)
    都市的大型慶典:狂歡解放?財團宰制?(董建宏)
    巨型活動進化史: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兩種都市競技場(蘇碩斌)
    「砍掉重練」的世界觀:你想線性累積?或是循環重生?(蘇碩斌)
    消費如何改變社會?從兩個消費者組織的故事談起(萬尹亮)

    ▎第五篇 真實烏托邦
    市場中的擴散?社會學的觀點(鄭力軒)
    從黑手變頭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1996-2011)(謝斐宇)
    巷仔口的中藥房:醫藥專業鬥爭與中藥房的降格(安勤之)
    建構台灣茶:喝茶如何成為台灣的日常生活文化?(陳宇翔)
    禮物經濟與公民社會:台灣的捐款文化(田畠真弓)
    作環保的社會想像與實踐:社區、經濟與環境(郭瑞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