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不符 /歌德 C1 考試心得
封城陪小孩在家能幹嘛? 我這個主婦為了假認真跟小孩一起念書, 乾脆把擱了許久的C1拿出來看。
我的C1一直都是斷斷續續上的, 社區大學上半課程是八年前上的, 下半段因為小孩關係不了了之。三年前上的職場德文是B2/C1程度, 但沒有文法或語言考試相關的練習。去...
/ 圖文不符 /歌德 C1 考試心得
封城陪小孩在家能幹嘛? 我這個主婦為了假認真跟小孩一起念書, 乾脆把擱了許久的C1拿出來看。
我的C1一直都是斷斷續續上的, 社區大學上半課程是八年前上的, 下半段因為小孩關係不了了之。三年前上的職場德文是B2/C1程度, 但沒有文法或語言考試相關的練習。去年年底上了三個月的歌德線上訓練, 自己安排進度練習完14個單元, 沒有練習口試或者作文, 大多都是閱讀, 文法和填空這樣的題目練習。可是, 我不願意再把自己跟任何課程綁著, 也不想分小組跟人家練習對話。
我只想把握自己有限的零碎時間練習, 然後去考考看可不可以過。
事實證明可以耶! 最後除了閱讀測驗沒有拿到高分, 其他平均也有90%。而寫過十幾個模擬考題之後我很確定閱讀測驗的其中一項是我的罩門, 只要順利過關我已經謝天謝地了。
整個的心得很長, 測驗內容, 考試重點, 如何準備 ...實在太多字, 之後會放在部落格讓需要的朋友參考。
心得總整理:
1. 自修絕對有可能成功, 前提是你願意念書。
2. 歌德線上訓練要價不少, 不能永久觀看, 介面有點難用。除了知道他們真的什麼主題都愛, 我實在不想推薦給大家。
3. 文法練習: 我只用C- Grammatik 這本。內容很棒, 同一個文法單元會出大約七種題型, 每個題型至少十句要練習。練習內容不是單單一個句子, 可能是某個歷史人物的傳記, 每一句都可以讓你連下去那樣, 也有可能是新聞改寫。整個C 級應該要知道的文法都在裡面。
4. 閱讀: 德文小說確定對閱讀沒有幫忙。比較有用的是每天看雜誌和新聞文章, 有點深度, 不會太長, 各種主題都接觸最好。藥妝店, 火車, 運動用品店裡的免費雜誌, 各種讀者意見(閱讀測驗第二項)我都會拿來看, 網路上我最常看Deutsche Welle 的新聞。閱讀測驗本身測的有填空, 找關鍵字句, 和選擇題, 可是其實C1 沒有什麼應該背的單字(倒是有諺語和固定的動詞 +介係詞/ 形容詞/名詞 這些需要記起來) 所以很難說你平常背了整本字典是否遇到狀況就能搜尋出最適合的字。而且, 除了選擇題是有固定答案的, 填空是很有 ”討論空間”的。這個樣子狀況下, 我覺得好好把握已經會的單字和用法比較有勝算。
5. 作文: 我嘗試寫了一次給以前的德文老師看, 她對我的用字沒有建議, 文法要注意基本的那些(當時還沒有開始看文法書), 我最大的問題是在字寫太醜 … 總之, 她的建議是: 字寫得端正方便看, 最好空一行, 留空間給自己和考官修改, 不要先寫在草稿上再填上答案卷。(我的德文老師是我們這區的考官之一)
6. 作文和口試都有兩個測驗項目, 第一個都是給你五個提示, 你必須按照那個提示發表你的意見。提示也不外乎是: 這個主題的好, 壞, 你自己怎樣, 你的國家怎樣,然後依照圖表發表一個意見。重點!!!! 五個一定都要提到!!!! 而且最好長度要平均, 作文就是盡量每個提示都寫個四五句, 而不是某個地方特長, 某個地方只有一句就沒了。口試的時候如果你講得很順但是有個提示沒講到, 考官會一直問到你說出來(我的口試夥伴經驗)
7. 我的聽力完全是靠德國廣播節目的。德國廣播節目做得太棒, 播客節目超有品質, 非常推薦大家多多利用。我個人最推Bayern 2 的 Radiowissen, 短短20分鐘, 負擔小, 主題廣泛, 都有訪談(聽力測驗第一項), 幾乎都有講稿可以下載參考, 還可以拿來練習跟著唸, 糾正自己的發音(德文我沒有試過, 但是英文我是這樣練的)。另外, 也很適合拿來做聽寫練習(聽力測驗第二個項)。
8. 口試: 我嫁了個德國老公可是我在家絕對不用德文交談, 在外我只跟其他家長聊小孩, 和公婆我只會談論家人。超級有限! 但是我這次口試差一分就滿分了。怎麼練?第一項是自己發表三分鐘, 我跟著模擬考題依照提示, 在家裡晾衣服或者煮飯的時候自問自答, 一面講一面糾正自己(就老師說的, 有糾正表示你知道錯在哪裡, 而不是為了流利就很順地把錯誤也講出來, 她和其他考官都希望是看到學生會自己糾正) 。口音不是問題, 但是發音要正確。意思是, 每個字音清楚發音, 而不是害羞還是不確定就黏在一起, 快速混過去。三分鐘發表, 準備時間是15分鐘,可以寫大綱。
9.口試第二項是就著某個主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你的夥伴也會發表, 你必須像在討論一般說出"你的那個意見我不大贊成, 因為 … " "這點我也同意, 而且我還想附加幾個意見 …. " 類似這樣的固定用語是B2 / C1 都一定需要學的, 我之後會放在部落格上讓大家下載。 除了說出固定討論用語, 其他都是你自己的意見和感想, 沒有任何一段是要考驗你去跟人聊天。所以如果你擔心自修C1找不到夥伴跟你練德文對話沒關係, 考試不會考。
10. 我最不Ok的是閱讀測驗第二項, 需要照五個短篇心得文去寫關鍵字句, 文法錯或者字太多或者優先順序不對都會扣分, 完全無法準備, 但是模擬考題庫本都會教你怎麼作答。我手邊至少有五六本題庫吧都是電子檔的, 需要的我再放雲端資料夾分享。
以上, 希望能給打算準備 C1 考試的各位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 參考資料以及連結或者下載再放部落格唷!
#歌德考試 #考試心得
實證題目參考 在 賭Sir(杜氏數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老餅賭 Sir 去答呢個問題,好似唔係咁公平,有見及此,我搵返 18 歲嘅賭 Sir 去答你啦!🤣
圖中嘅筆記,係當年仲係小鮮肉嘅賭 Sir 讀中七嘅時候寫嘅,你可以見到我讀 Probability 嘅方法,真係靠 #視覺化 同埋 #故事化 去掌握😎
而且,你真係會睇到我係將「費曼學習法」實踐出嚟,上述嘅筆記唔係我對住書寫嘅,而係我打開本空嘅筆記,自己從大腦掘出嚟寫嘅😆
再講,我見唔少同學喺 reviews 表示好欣賞我上堂份外注重彩色嘅運用🌈,去表達步驟演化嘅關係,其實我由中學已經開始注意到呢一點。後來出嚟教書,有更多機會練習,十年磨一劍,我都好高興幫到咁多位同學🤪
大家妨參考吓吖~(左下角個「唉」字唔係我寫的,係一齊去麥當勞溫書嘅女仔寫的🥴)
---------
#M1解題王 會以題目 keyword 切入,同你極速 KO M1 題目;記住 Save 低個 post,方便你大考前攞出嚟溫🔥
------------
🎲賭Sir|高階數學考試專家
🎓21 項數學公開試.以一 Take 過考取完美戰績
DSE:Math+M1+M2【5**】
CE & AL:Math+A.Math+Pure+Applied【A】
IAL:C12+C34+F1+F2+F3+M1+M2+M3+S1+S2+S3+D1【A】
IGCSE:Mathematics+Further Pure Mathematics 【9】
🖥最高人氣補習網紅・貼地教數別樹一格
頻道 #杜氏數學 2016年創辦,訂閱65,000+,多條教學影片點擊100,000+;2018年獲出版社邀請,撰寫暢銷書《5**數學男人嫁得過》推廣「聰明應試」理念,並鼓勵年青人堅守自信。
🧠以心理學、高效學習融入補習教育當中
從中文大學風險管理學士畢業之後,鑽研超速學習法(Ultralearning)及教育心理學,將高效學方法先行用於自己身上,無間斷學習新知識;四年後重返校園,完成中文大學數學碩士(大數據分析)課程,期間考入門薩學會(Mensa),實證超速學習法。
🏆座右銘
好多人以為自己因為對數學無興趣,所以數學低分;事實剛好相反:因為自己數學低分,所以對數學無興趣。試諗下,若然你有歌神嘅聲線,你仲會對唱歌無興趣嗎?
------------
#數學 #DSE #dser #math #maths #afterschool #dsemath #examskills #mathtutor #followme #2022DSE #2023DSE #2024DSE #tutor #mathtutor #DSEfighter #tutotial
實證題目參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以外只剩零星案例,但境外疫情威脅嚴重】
指揮中心記者會重點:
■今日本土17例,境外10例,新增6例死亡。
■臺北市10例、桃園3例、新北2例、台中2例。
■居家隔離驗出9例,社區驗出8例(仍以台北市為多,六月時北市長說全國會跟台北一樣,結果是疫情只剩台北)。
■5月11日至7月12日14074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96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5.0%。
■衛生福利社區機構適度開放,包含社區日照、小規模多機能、日間照顧、社區服務、精神復健、早療機構等設施,需符合一定條件(工作人員疫苗施打8成,完成檢核表,地方政府備查),提出防疫管理措施(清消,安排隔離空間),完成感染風險應變措施(有確診時需通報送醫、暫停服務14天、造冊匡列)。
■工作人員疫苗需第一劑接種滿14天,若無則要提供3天內快篩陰性或解隔證明,接著每週都要自費快篩。
■昨天打了24萬2353劑疫苗,台北市(終於)也有比較完善的大型施打站。整體覆蓋率達到17.02,劑次人口比17.39(美國CDC、Oxford、BBC、CNN、NYtimes....等都有使用這種表達方式)。
Q&A:
■BNT要再買不容易,主要是今年的供貨期程,如果可以到貨的,當然都歡迎買。
■第二輪疫苗登記意願發簡訊113萬人,其中84萬9760人已經登記成功,呼籲 #明天下午五點 以前要完成預約登記。再晚也可以登記,但就是會到下一輪。
■目前第三輪登記願意打AZ或都打的大約55%,只打Moderna的大約45%。提醒大家近期到貨會以AZ為主,先打疫苗先有保護力。(疫苗多好沒打在身上都沒用)
■早上說的「好消息」只證實日本的會到,自購的確定上機再跟大家說。
■高端文件疑似流出,會請法務單位聯繫(是否觸法)。
■社福機構工作人員施打率94%,身障型達85.7%,住宿型更高,開放的條件應該沒問題。
■上週才被診斷慢性病,而沒有列為第9類,就是照年齡去安排打最快。
■媒體問唐鳳預約平台的預算多少?有沒有比口罩預約平台還多? 經費會再跟大家宣布(但可以看到防疫成功,疫苗到位以後,開始就要打花太多錢了,怎麼樣做都錯)
■據說國產疫苗抗體效價一個比AZ高一個比AZ低,部長表示審查後當然會公布。(若照此線索高端比較有希望)
■流感疫苗接種每年都會規劃,今年的疫苗已經買好了,大約10月多打,小孩部分和武漢肺炎是分開的,但高齡族群會做妥當分流和規劃,且屆時高齡者的武漢肺炎疫苗都打完了,互相干擾可能性低。
■疫苗施打由專家討論再給指揮中心建議,AZ+Moderna混打還是要等證據出來,目前國際AZ+BNT證據較多,因此本土也有臨床研究,也會參考國際上的證據。
■既有的疫苗,先讓想打的人趕快打,如果大家想要等,就是晚一點才有免疫力(補充:若有下一波疫情,不要再怪別人)
■媒體問的聲量有好有壞,如過壞聲量多會警惕,把事情做好或講清楚。
■泰國打中國科興,出現打完兩劑後保護力衰退問題。目前AZ/Moderna的證據,半年後抗體效價大致上都維持,細胞免疫力較難測量且可能可以維持更久,需等更多證據。有些國家在討論第三劑,或追加注射不同種疫苗,需要更多實證資料。(當務之急還是更多人先打第一劑)
■有社區流行後,完全+0可能性非常的低,無症狀感染者隨時都會被發現,從去年雖然我們做到本土+0很久,但那時就不已+0為目標,而是維持社區監測。當然+0我們還是很高興,但不是我們策略的目標。
■接到AZ疫苗反悔想等Moderna,那就是再等下一輪。
■國內目前沒有檢驗到秘魯病毒株。
■幼稚園開放要比長照機構謹慎,因為長照雙方都能打疫苗,小孩不行且社交距離戴口罩比較難,因此比較謹慎。一開始知道有照顧困難,因此有特別需要的可以去,地方政府根據這樣原則訂定減量措施,但必須讓防疫作為到位,可以有限度開放。
■失智症據點,確實有在討論開放,目前失智症已經有接近3萬人在日照中心服務對象,所以目前開放的也有服務失智症。據點因為是社區型的,因此較難規劃每個人空間多少大小,且附屬在醫療院所或活動中心,後續要恢復營運需要更多細緻規劃。失智症患者大部分都已經造冊打疫苗,早發型失智症人數很少,現在也都開放預約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新增10件,7件為AZ,79-95歲,在疫苗接種後2-25天發生。3件為Moderna,73-81歲,在疫苗接種後2-8天發生。累計通報402例(兩個月內死亡都會算進來,目前接種死亡率並未比背景值增加)。
■外籍人士只要有居留證和健保卡都能登記疫苗接種,不識中文可以由地方政府協助預約,行動電話也可以填別人的。
■七月底疫苗人口涵蓋率25%我們是做得到。
■疫苗登記系統打字打不出來怎麼辦? 這就個案的技術問題,當然會找人處理啊。
■1922系統有七種語言翻譯圖卡對照,之後是不是多語化也會研議。
■死亡率和各國大規模流行時,每百萬人的死亡率台灣沒有特別高。
■江啟程聯合中國黨縣市又要買BNT疫苗,還是要有供貨證明才來考慮,目前總量是夠的,明後年的疫苗也正在採購。目前要努力把疫苗施打率提高(中國黨那幾個縣市剛好最低)
實證題目參考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分之一的前輩已經倒下,1600家物聯網平臺將何去何從?【物女心經】
作者:彭昭(物聯網智庫創始人&雲和資本合夥人)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 讀
在我的身邊,幾乎每家物聯網企業都創建了與自家產品和方案相匹配的平臺。物聯網平臺數量的增長,是物聯網市場欣欣向榮的一個有力實證。接下來,這些物聯網平臺將會如何發展?作為物聯網企業,怎樣規劃平臺的未來?作為用戶,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本文將嘗試予以分析。
你好,這是我在【物女心經】專欄寫的第217篇文章。
今天是大年初三,又恰逢2月14日情人節,好日子都在這期【物女心經】聚齊了。
開年大計,以愛為本。先祝單身的你牛年牛氣沖天,再祝成雙的你盡情“年”在一起。
在過去一年,我提到最多的關鍵字是“拐點”。
2020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數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的連接數;5G的覆蓋面持續擴大,行業認知程度和投資動力快速提升;工業界正處於“軟體定義工控”變革的前夜,工業互聯網正在跨越拐點……這都標誌著物聯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物聯網駛入快車道後,勢必催生大量的物聯網平臺需求,他們是承載與分析資料的基礎。
於是,我查詢了最新的物聯網平臺數量。
2017年,全球物聯網平臺數量是450家。2019年,根據IoT Analytics統計,物聯網平臺數量是620家。到了2021年初,原本我預計這一數量將增長到800家。
但查詢的結果出乎我預料。根據德國電信的最新資料,全球物聯網平臺數量約為1600家!
在我的身邊,幾乎每家物聯網企業都創建了與自家產品和方案相匹配的平臺。物聯網平臺數量的增長,是物聯網市場欣欣向榮的一個有力實證。
接下來,這些物聯網平臺將會如何發展?作為物聯網企業,怎樣規劃平臺的未來?作為用戶,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
本文將嘗試予以分析。
01物聯網平臺是戰略制高點
物聯網平臺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能力沉澱、軟硬體解耦和資源調度作用。
自2012年近距離觀察物聯網的發展至今,每年我都看到大量的物聯網平臺誕生,而且這個勢頭一直存在,愈發強勁。
各行各業都在邁向數位化,這是一個普遍共識。這些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升級,造就了物聯網專案非常濃重的行業特徵。
成功的物聯網項目,他們的共性都是尊重和堅持了原有的產業規律和行業特徵。這些成功的物聯網項目將可複用的能力沉澱於平臺,又促進了物聯網的新一輪建設和反覆運算。
平臺作為物聯網企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值得審慎佈局,而且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機遇。因此全球有1600家物聯網平臺,不足為奇,其數量在未來甚至還將持續增加。
不過物聯網平臺的發展也在歷經變遷。
首先,原有的分層架構不再適用于未來發展。
目前大家對於物聯網平臺,普遍認可的是由Machina Research提供的分類方法,即按照其主要功能分為連接管理平臺CMP、設備管理平臺DMP、應用使能平臺AEP和業務分析平臺BAP。
這是一種在物聯網發展初期,我們給物聯網平臺所貼的標籤和簡化。
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我們有時會發現,同屬於設備管理平臺的兩家企業,所提供的方案可能毫無相似性和可比性。
因為相比於互聯網,物聯網的產業鏈層次大大增加。
以動態的眼光來看,隨著邊緣計算的發展,物聯網市場仍在不斷“增厚”,物聯網平臺也朝向各種邊緣和終端持續推進。各種行業的物聯網終端所具備的處理能力差異很大,針對不同場景,有些需要作為控制中樞,有些只需要提供簡單的功能…
面向未來,我們很難再用簡單的標籤來界定物聯網平臺的類別。
其次,生於垂直行業的物聯網平臺正在不斷跨界。
正因為不同的企業在嘗試物聯網的過程中,場景和應用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物聯網平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市場。
物聯網平臺只是一個統稱,其實每個環節、每個場景、每種應用,都有可能對應一個龐大的市場。
各個垂直行業、各個行業中不同環節中的企業,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內外部環境,都需要能夠消化和包容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看到了誕生于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工業等垂直領域的物聯網平臺。
然而英雄不問出身,各個物聯網平臺不必局限於自己的背景,只看能否為產業創造價值。從家庭到園區、從工業到農業、從物流到零售,優秀的物聯網平臺不斷向相鄰領域擴張,持續跨界。
因此很多物聯網平臺淡化了行業屬性,其中標誌性的信號是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主動弱化了“工業”特徵,而只在新願景中強調“可信”和“價值”。
IIC談到了他們對於產業的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物聯網的重心從技術本身轉向了實際部署。這一點很關鍵。只有被實際部署,被實際使用,技術才有價值。”
第三,對於平臺的定位決定了價值乘數。
雖然都建立了物聯網平臺,但是每家企業對於平臺的預期和目標不同,終局也就不同。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應用型公司值十億,平臺型公司值百億,生態型公司值千億。
從數量上看,三種類型的公司數量恰恰呈金字塔結構,應用型公司數量最多,平臺型公司數量比較少,生態型公司全球僅幾家。
物聯網平臺恰恰是一個能上能下的“中層”。
平臺的定位決定了它所撬動的價值乘數,是10倍、100倍還是1000倍。
當然不同的價值乘數,也對應不同的難度係數。
從應用到平臺已屬不易,而從平臺到生態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想要建立一個與物聯網平臺相呼應的生態環境,其難度遠比建立平臺本身要大。
物聯網平臺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孤帆,而是需要大量硬體的配套支援,並能夠承載軟體發展成果的航母。
從物聯網平臺到生態系統的規劃,大致可以歸納為3個階段:
階段1:以平臺所有者為核心建立生態,平臺所有者向合作夥伴輸出價值為主;
階段2:與少數平臺所有者進行合作,目標是吸引更多使用者為生態輸入價值;
階段3:更多業務加入擴張生態,優勝劣汰,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而且開局的最初幾年尤為關鍵,物聯網平臺需要抓緊時機建立生態並迅速擴大規模。
借鑒BCG對於互聯網平臺的市場分析,大約80%的成功者在前5年就獲得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他們平均使用7年時間達到市場份額的峰值,市場佔有率約為80%。
02 物聯網平臺宜事前驗屍
面對1600家物聯網平臺,如果企業想做數位化轉型,該找誰合作呢?
很多企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過這個問題。
如果說從供方出發,由物聯網平臺到生態,邁上這個臺階是難上加難。
那麼從需方角度,讓用戶在眾多的物聯網平臺中做出正確選擇,這道題目簡直慘絕人寰。
要知道,那些曾經財大氣粗的物聯網平臺也有“斷供”的可能。
之前曾有文章提到,2018年物聯網平臺倒閉了三分之一。在這條路上跌倒的,不僅有初出茅廬的毛小子,也有久經沙場的老師傅。
IBM的Watson平臺、GE的Predix平臺,穀歌的Android Things平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淡出了視野。
家裡的智慧音箱,如果廠商停止服務,“智商歸零”的產品還可以當作普通音箱將就著用。如果企業選擇的物聯網平臺“失靈”了,對於管理和運維的影響就要複雜得多。
《孫子兵法》有雲:凡善戰者,未謀勝先謀敗。與其奢求物聯網平臺的基業長青,不如事前驗屍,避免誤入歧途,提前想好“善後”的對策。
至於平臺如何選擇,可以參考物聯網智庫的文章:《麥肯錫|十問十答,物聯網平臺該如何選擇》。
另外,很多企業都說自己有物聯網平臺,但我往往會多問一句,你有的到底是一個物聯網項目,還是一個物聯網平臺?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專案和平臺的差異在土壤之下。平臺的功夫是下在看不見的地方。
物聯網平臺面向的是一組具有相似業務邏輯的物件,並需將其抽象出來形成一套可擴展、可衡量、靈活的系統架構,應該能為應用軟體提供複用的能力。
有不少物聯網企業,還深陷從項目到平臺的鴻溝。
如果只是做物聯網專案,一個又一個的去服務不同行業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尋找其中的共性,並在平臺上得以沉澱,就會導致應用無法複用,每做一個專案都得從0開始,賦能開發者更是無從談起。
可喜的是,隨著物聯網的成熟,標杆應用逐漸形成示範效應,並在更多領域實現複製,很多企業已經實現了從項目到平臺的跨越。
----寫在最後----
在新的一年,不僅春節和情人節聚齊了,而且最拔尖的人、最冷靜的腦、最理性的財、最智慧的物,都正在朝向物聯網領域彙聚。
1600家只是個階段性成果,物聯網的雪球只會越滾越大。萬物互聯,永遠都會有新的物聯網平臺誕生。
最後劃個重點:
第一,物聯網中的資料是複利的源泉,由資料構成的雪球已經初具規模,數位基礎設施的發展突破“拐點”。
第二,當物聯網跨越拐點之後,顯而易見將帶動各種物聯網平臺需求的增長。作為供方,物聯網平臺作為物聯網企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值得審慎佈局。
第三,作為需方,物聯網平臺的選擇困難症長期存在,與其奢求物聯網平臺的基業長青,不如事前驗屍,避免誤入歧途,提前想好“善後”的對策。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M5ODQyMA%3D%3D&mid=2651245470&idx=1&sn=85ec44a1c82c33eaaf1ea63d6b8465a4&chksm=bd4444e58a33cdf381c30634844c0ebaaaa2596426bf07f1b00587bc4d9d2855d0c06689b534&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613309167&clicktime=1613310566&enterid=1613310566&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26&version=27001543&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TW&exportkey=ApB%2BAYO1nDgXQM6RnIc2vu0%3D&pass_ticket=MLg83SgWi3hp4U8bwhYZDQB%2FjtImuGUfcmG6GarXGlcmKM4x0QmrGjlDlCiwqCJT&wx_header=1&fbclid=IwAR1srIHDLl5p4O0xSwHUj7yMjncmn187cksImjUxEEtwAIXn3QV4G89Ky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