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中論》,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正觀論,龍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據考證乃印度龍樹菩薩初期之作。包含有空、二諦、緣起、中道等基本理論。其中心內容是「空」。《中論》不僅為印度中觀學派之根本立場,亦為中國三論宗所依據之主...
⭕️第39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中論》,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正觀論,龍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據考證乃印度龍樹菩薩初期之作。包含有空、二諦、緣起、中道等基本理論。其中心內容是「空」。《中論》不僅為印度中觀學派之根本立場,亦為中國三論宗所依據之主要論點。《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論之一,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也以此書為根本典籍(即依「三論」立宗)。根據現存梵文本,為一種長行頌偈,用於議論之用,即論頌。可以被直譯為《根本中論頌》。藏傳佛教傳統上認為,所有討論中觀的書籍,都可以稱為中觀論,如十二門論、入中論等,龍樹所著此書,為一切中觀論的根本,所以稱為《根本中觀頌》。漢傳佛教譯本,時代較早,根本二字還沒被加入,鳩摩羅什直譯為《中論》。至嘉祥吉藏時,改稱為《中觀論》,又稱正觀論。相傳此論為《無畏論》中的一部份,但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包括提婆等人著作,被考證非龍樹所做,因此這個說法無法被證實。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龍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為抉擇甚深義者,即「深觀」,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迴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即「廣行」,包括《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中論屬於抉擇深義的著作,印順法師稱其為中觀的方法學。龍樹菩薩在《中論》第一卷的八句偈中開宗明義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接著說此無生(故無滅)的如來藏即是諸法之生因。隨後青目詳細說明了造此中論的目的。《中論》有五百頌,是為護持佛陀正法救護眾生,破除外道的「若畢竟空一則無罪福報應」、無因論、自然論等惡見,而闡述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畢竟空無所有」之大乘法。《中論》開篇的八句偈中開宗明義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直接揭示以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的空性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觀行,後為學佛者稱之為八不中道。龍樹菩薩的《中論》即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諸法而有的兩邊,而論述各邊之過失。〈觀因緣品第一〉破斥萬法由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所生之邪見、謬論,此謬論也被 世尊稱之為凡夫妄想, 佛言:「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因緣:諸法種子)、攀緣(緣緣)、次第(次第緣)、增上緣等,生、所生故」中。迷惑與不滿,希望與恐懼的原因,只有一個: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中觀就是深觀,用智慧之眼辨證萬物的存在。一旦明白萬物的虛實,無執、無滯的空性智慧,便能清除內在的成見、枯寂、不滿足及痛苦。⚫️中觀論師龍樹的「八不」中道及其論證方法,照見萬法的真相:無有自性,它不僅破除凡人的我執、外道的常見、斷見和小乘學人的法執,同時更進一步彰顯「諸法皆空」的論點。⚫️中觀不只是高明的論證,更是一條直觀實證的道路,唯有透過《中論》「緣起性空」的修證,才能不再固著在某種觀點上、某種經驗模式,而能如實了知當下的真相。⚫️本書彙整當今最重要的四部論注:《無畏論》、《佛護注》、《般若燈論》、《淨明句論》的精華詳解,澈見《中論》每個論證背後的脈絡與理路,是般若智慧的極致詮釋。錯誤的見地一旦斷除,輪迴不需捨棄,涅槃不需他求,當下即解脫!印度佛教論師龍樹菩薩以「八不」中道為思想核心,提出「27觀」來論證萬物的真假虛實,將小乘佛教,乃至其他學派對「究竟真實」所持的假設及見解各個擊破,確立佛教核心「緣起」的深義。「八不」中道指出一切萬法「緣起性空」,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四組相對的概念: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正是阻擋我們看凊事物真相的罩門。《中論》乃秉承原始佛教的《阿含》根本教義,發揚大乘佛學畢竟空的《般若》精神。是一部確立 中觀思想的重要論著。研讀本論,則對「一切法自性空」的理解與「緣起」學說,將有更深入的瞭 解與啟發。 龍樹論師的《中論》,基本上在辯破「實有論者」與「虛無論者」的邪執,以顯示「 緣起性空」說明一切法非實有,又以「一切法是因緣生」,說明一切法非實無。
實證法學派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實證法學派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范疇
10月19日
真正的十月驚奇 - 即將爆炸的「通共門」?
(本文完稿於10月11日,10月15日刊出,恰巧與紐約郵報同步。文長慎入)
川普選前染疫送院,被稱為美國大選中的「十月驚奇」。但是真正的十月驚奇要在接下來的兩到三週才會爆發,其內容足以令電視劇「紙牌屋」相形見絀。新驚奇會以各種「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方式呈現,「沛公」當然就是民主黨的拜登及其家族。
長久以來,美國一般人民並不關心國際政治和外交。因此,一向來的看法是,總統選戰中選民投的是切身的國內政策,投票行為與國際外交無關。蘇聯時期,美國選民從來沒有把哪位候選人的「對蘇關係」列為重點來考慮的;選民把對外關係交給白宮和那些全球主義者菁英,即使在韓戰、古巴飛彈危機、越戰、波斯灣戰爭等緊張時刻都不例外。
2001年的911事件是美國人世界意識的分水嶺,因為美國大陸本土第一次遭到外國襲擊。911當日,在北京是夜晚,世貿大樓倒塌時,我看到一起看電視的北京人那種「終於等到了」的評論,以及接下幾天中共默許的舉國歡騰。但當時美國可能沒幾個人意識到,中共終將視美國為主要敵人。19年後,2020年川普染疫入院,中國同樣出現了舉國歡騰,但雀躍的程度遠遠大於911。美國已經穩穩的坐上了中國的「主要敵人」寶座了。
2016大選中爆出的「通俄門」,可以說是美國大選有史以來第一次將外國勢力干預的現象,打造成為影響選情的一個主要因素。通俄門事件後,即使身處偏鄉的美國人,恐怕都已經意識到了,美國的內政,不是關起門來自家人就可以解決了,外國人的手是可以伸進美國家園的。選民對「境外勢力」的神經反應,經過了4年的調教,到了2020大選,敏感度已經遠超2016。過去兩年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摩擦節節高升,使得選民對境外勢力的戒心,由莫斯科轉向了北京,由普丁轉向了習近平。整個氣氛,使得焦點由「通俄門」轉為了「通共門」。
「通共門」三塊硬碟 – 潘朵拉盒子裡的腥風血雨
中共多年來在美國的全盤佈局,過去半年受到了白宮的全盤打擊,從揭發技盜竊、終止孔子學院、機場逮捕中共情報要員,到全面清查在美中國人身份,到關閉休士頓領館,幾乎用上了所有的國安資安工具。
國際層面,白宮推動調查Covid-19病毒的來源以及傳播歷史。這部份的震撼力,以香港病毒實驗室的閻麗夢博士四月份逃亡美國,以專業報告及口述爆料,論證此病毒來自人造,掀起了輿論風波。
川普本人,在染疫前就已經無數次使用「中國病毒」(China Virus)這一詞,住院返回白宮後的第一場記者會,甚至用了「中國瘟疫」(China Plague) ,並一再宣示要找出病毒的來源並調查病毒從武漢傳播到世界的路徑。10月10日在第二場記者會中,不斷強調,中國必須對美國的疫情負責,並將付出高昂代價。
不僅此,川普的私人律師、以應對911恐怖襲擊知名的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自九月起就對外宣布已經掌握了有關病毒的完整證據鏈,但他建議稱之為「中共病毒」(CCP Virus),因為其與中國人民無關,中國人民也是受害者。朱利安尼在80年代擔任紐約南區檢察官期間,智慧的運用了一則冷門的法條 – RICO法條,三年之內一舉拿下紐約的五大黑手黨家族,而這是過去幾十年美國司法界都辦不到的事。他之所以能辦到,靠的是一個方法學 – 在起訴之前耐心的收集海量的、無可抵賴的關聯證據。(RICO 法案一舉收拾五黑幫的詳細過程,可見NetFlix 紀錄片《Fear City》,精彩絕倫)。
接下來的兩三週,人們將看到真正的「十月驚奇」,圍繞著所謂的「三塊硬碟」展開。據江湖流傳,這三塊硬碟的內容分別為:中共家族分佈在海外的巨大髒錢;中共在美國的特工情報及統戰佈線;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家族收受中共數以百萬計甚至數億美元利誘的項目、金額、牽涉到的各界人士及金流。硬碟的內容在選前會被爆出多少,目前還不得知,不過從朱利安尼每日擠牙膏的方式和口氣來看,即使只需要爆一小部份證據,就足以震動中南海以及大選選情了。這不會是一般的爆料,而會是具有嚴格司法標準的證據呈現。
雖說是江湖傳聞,但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堅實證據的。10月8日,CNN報導了前共和黨募款要角艾略特.波伊迪(Elliot Broidy)認罪的新聞,罪名多多,其中包括了為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布的1MBD(一馬公司)億萬受賄案關說、為1MBD背後的中共代理人劉特佐(Jho Low)脫罪(可參考《鯨吞萬億》一書和Netflix 紀錄片1MBD),還有,在中國接受中共數以百萬計的報酬、用來關說川普總統、司法部、國土安全部遣返「爆料革命」推手郭文貴。
早在波伊迪認罪前,他的同事尼基戴維斯(Nickie Lum Davis)及喬治希金巴森(George Higginbotham)已承認相同罪名。最妙的在下面:今年8月17日,夏威夷州檢察院另案起訴了戴維斯(案號20-00068JAO),起訴書長達43頁,內含上述所有內容,但外加了一整串鉅細靡遺、有人、時、地、物的被訴人證言,包括了數以千萬計的金流如何在幾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美國政要之間流動。更駭人聽聞的是,當事人證言中描述了習近平在海湖莊園與川普用餐時,要求川普遣返郭文貴,之後中共某部長級特工提了另一誘因:如果川普答應,北京可以提供有關朝鮮的情報作為回報。還好,川普後來直接拒絕了習近平的要求,否則今天的朱利安尼就不可能發動真正的「十月驚奇」了。
就在夏威夷起訴書公佈的次日,川普陣營的側翼大將史帝夫班農,在郭文貴的遊艇上被逮捕,奇特的是,前來執法的不是司法部人員,而是美國郵政系統的人員。而就在8月16日,夏威夷文件露面的前一天,川普由於不滿意郵寄投票的方向,公開破口批評了郵政總長。班農於被捕次日獲保候審,然後開始與朱利安尼同台連續強打,準星設在病毒來源、投毒可能、華爾街與中共的勾結、兩黨政要與中共的利益輸送、中共在大選中的統戰佈局,如何通過RICO法案收拾中共幾大家族,然後就是最新的宣示:準備起底拜登家族長期與中共利益交換的證據。
中共內的習派和反習派,對此詭異事件的來龍去脈,肯定都是肚子裡雪亮。江湖傳說中的三塊硬碟或其內容,究竟是由中共哪一派、哪幾個人流到美國情報、司法部門手中?政治意圖為何?凸顯的是中共內部鬥爭,還是某派覺得川普當選對該派比較有利,還是某人覺得中共氣數已盡,要死一起死?都有可能,我判斷一年內應該可大致知其真貌。
情節實在太交錯曲折,就在10月10日川普出院記者會中大肆歸咎並威脅中共之後,他的愛將班農,卻破天荒的在節目中抨擊川普,幾乎可以用破口大罵來形容。班農赤裸裸的警告川普,對中共的可怕及邪惡,若再用口炮方式而不採取一刀斃命行動的話,若再受到白宮內的姑息派、華爾街的熊貓派遊說的話,川普有可能輸掉這場選舉。這番話不是隨便說的,班農過去在公開場合,只會誇川普,從不批評川普,此番暴怒,必定是事態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班農不是一般的選舉智囊,在保守派、宗教界、民粹界享有巨大影響力,2016年大選時,他在距離投票日僅僅8個月時,才答應川普進場幫忙,帶進了巨大動能,後來使得川普險勝的幾個主要政策,都出自他手。
班農過去列舉的一刀斃命行動涵蓋許多層面,諸如前白宮國安會長波頓建議的軍事強拆中共南海軍事設施,朱利安尼所提的通過RICO法案一舉凍結中共家族及高官的海外資產,電子攻破中國的網路防火牆等等。但在十月十日他拍桌子開罵的時候,他只提了一條:立刻封鎖中共使用美元。
班農、朱利安尼以及背後一票重量級的黨、政、經、軍實力人士,之所以如此著急,因為他們相信手頭掌握的鐵證已足以證明:病毒是中共製造的,擴散是定點投放造成的,全球疫情是一場中共超限戰下的生化戰爭,而在剩下的僅僅三週內,中共可能再度發動某種奇襲,使得川普輸掉選舉。
未來兩至三週,川普必須做出他總統任內幾樁最難做的決定:「通共門」的資料和證據要放出多少,如何放出?要不要如班農所責難,對中共做出扼喉一擊?最讓他為難的是,以上兩個動作都極有可能造成股市崩盤,不管是出自投資人的恐慌還是華爾街熊貓派的操作。他相信股市是他的票源業績,而班農卻恰恰持相反看法:川普應該拿出三月份宣布自己是「戰時總統」的氣魄,果斷行事,才會得到選民的真正支持,而不是僅僅打口炮、住院四天就出院。
相信川普是個自拿分寸的人,但政治的水太深了。據稱,除了情報部門、司法部和白宮,眾院的民主黨議長佩洛西也收到了「三塊硬碟」中的材料。雖然大選日距離現在只有兩三週時間,但從現實上看,投票結果帶來的不定性因素,衝擊力可能延宕幾個月。誰敢說在這期間美國政壇內部、或美共之間,不會擦槍走火呢?
(本文原刊於今周刊1243期)
實證法學派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勿因不理解而恐懼,因恐懼而污名精神疾病 (1)】
「鐵路刺警案」一審判決結果出爐,判決主文「鄭再由無罪,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伍年。扣案之紅柄嫁接刀壹支沒收之。」
許多民眾在新聞以「無罪」以及各類聳動的標題、政治人物各類「天地不容」等不問法律、只問天地的撩動情緒言說下,沒有細究判決理由,在網路上開始發表各類鍵盤評論。例如:「精神科醫生真好騙!」「精神病患不吃藥真可惡!」…
除了司空見慣把司法當沙包打的行徑外,民粹的情緒甚至將精神疾患者貼上污名標籤,連同司法精神鑑定以及進行鑑定的醫師也被攻擊。
「司法精神醫學」是法學與精神醫學交會的領域,這門學問的論述必須建立在堅強的法學理論、實務經驗,以及精神醫學的臨床與實證經驗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鍵盤的空想之上。
■被污名化的疾病與司法精神醫學
「鐵路刺警案」宣判後,許多對於精神疾病存有誤解而不明就裡的聲浪認為:「精神病患真好,到處犯罪殺人放火還可以被恐龍法官判無罪。」這樣的言論,不但昧於醫學常識,更是長期以來精神疾患蒙上「不名譽」陰影的原因。
必須說明的是,精神疾病分為非常多種,也有不同的輕重症狀,就算是有嚴重病症的「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在實務經驗上,會犯罪的比例很低。
此外,由於司法精神鑑定涉及病患隱私,所以不是公開程序,法院判決所引用的內容,因具有大量精神醫學的專業名詞,民眾不容易了解、也無意願了解該門專業,就在以訛傳訛中對於司法精神鑑定存有誤解。
■「司法精神鑑定」的程序
「司法精神鑑定」並非「一名醫師鑑定」,而是由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組成團隊進行鑑定。精神科的鑑定醫師,就相當於法院所委派的專家證人,任務就是根據客觀的證物及專業的判斷,讓法官明白案發當時發生什麼?被告處於何種狀態?以利法官審判。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於5月2日聯合聲明提出呼籲: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在此誠摯呼籲,社會輿論基於善意,宜以民主法治之方式,追求兼顧正義法理與民情之訴訟法制理想,吾人亦將秉持一貫精益求精的理念,為改善台灣司法精神醫學鑑定的品質繼續努力,並歡迎各界提出科學的意見與討論,以期使台灣朝向更完善的法治國目標邁進。
➨完整聲明稿詳「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針對近日數起與精神鑑定有關的重大刑案判決之聯合聲明」:https://bit.ly/3hmeEOB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
➥議題召集人:
賴德仁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張家銘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
➤ 完整計畫說明,詳:https://bit.ly/31tOPqd
1.來源
➤➤資料
∎【註1】:
鳴人堂「鐵路刺警一審無罪:勿因不理解而恐懼,因恐懼而污名精神疾病」:https://bit.ly/3gsv1Ie
➤➤照片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https://bit.ly/3dg2nr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精神疾病汙名化 #司法精神醫學 #司法精神鑑定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4. ■刑法第19條第1、2項規定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依照該條修正理由,就責任能力之認定,係參考德國立法模式,採取「生理學」與「心理學」混合之立法模式,兼顧行為的「知」(認識)與「意」(決定)之雙重因素 ,並根據「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與「是非辨別能力或依辨別而行為之能力」進行兩階段判斷。
其中,第一階段「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判斷,係從生物學或精神醫學觀點(包含外因性與內因性精神疾病),判斷有無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此階段由於需要精神醫學之專業,實務上通常仍是委諸精神醫學專家予以鑑定,這就是所謂的「司法精神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