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富麗大鎮格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富麗大鎮格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富麗大鎮格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富麗大鎮格局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63的網紅Daily Focus 日日旅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來去金門 住風水寶地進士古厝 🍡 曾為軍事重鎮的金門,在戰地風情之餘,另有著深厚的閩式建築文化。珠山聚落曾是金門全島消費能力最強,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莊,被認為是「七星流穴,四水歸塘」的好風水,會有此一說是因為珠山在清末出了很多進士,加上不少到南洋經商賺大錢後回來蓋房子的商人,他們在功成名就後...

  • 富麗大鎮格局 在 Daily Focus 日日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1-20 10:33:01
    有 30 人按讚


    🍡 來去金門 住風水寶地進士古厝 🍡

    曾為軍事重鎮的金門,在戰地風情之餘,另有著深厚的閩式建築文化。珠山聚落曾是金門全島消費能力最強,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莊,被認為是「七星流穴,四水歸塘」的好風水,會有此一說是因為珠山在清末出了很多進士,加上不少到南洋經商賺大錢後回來蓋房子的商人,他們在功成名就後回到珠山「起大厝」,陸續建造不少閩式宅第或洋宅,至今大多建物仍被完整保留下來,在金門全島成為國家公園後,由管理處出資重建或維修這些老宅,讓專業經理人進駐管理這些民宿古厝。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便是珠山41號古厝-大夫第,意思就是「大夫的府第」。早期為大戶人家居所,建築形式為雙落雙護龍的閩式傳統式樣,格局十分大氣。外觀的六角砌磚,更是金門民居少見的精緻手法。

    進入大夫第內,除了資深工匠遵循古法使其「風華再現」的富麗堂皇門廳,寬闊的中庭、花木與太師椅、臥房內價值不斐的古董雕花床、梳妝台,大夫第內原就有的早期生活文物,如:石珠、石磨、雞缸杯等,都值得留心欣賞細細品味。

    另一間類似格局為珠山17號古厝「校長的家」,原主人為珠山小學校長薛崇武,三落大宅門建築更為大氣。在珠山這些進士或校長的家睡上一晚,或能沾染些許風水寶地的文氣,考試都考一百分呢(笑)!

    金門古厝民宿-珠山大夫第&校長的家
    #民宿 #金門 #古厝
    #台灣跳島小旅行

  • 富麗大鎮格局 在 紅姐-姜梅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1-02 20:52:10
    有 26 人按讚


    嘉義縣朴子市整合建設計畫~
    建構日式洋風小鎮
    計畫內容 https://goo.gl/QoXZC2

    目前配天宮停車場和中正路水道頭端至文明路已完工,日式宿舍群和校長宿舍正在施工,朴子市東石郡役所活化再利用工程、朴子市新辦公廳舍周遭景觀改善計畫工程和朴子4G智慧城市計畫等也正在進行中,整體日式洋風小鎮目前總累計執行經費約1億7千1佰萬元。

    打造朴子日式洋風小鎮

    2015年時任文化觀光局長統籌規劃「朴子日式洋風小鎮」計畫,爭取競爭型計畫,核定匡列5億9,185萬,分年規劃、建設與實施。

    以朴子豐富的文化資產為基礎,結合故宮南院西門戶和濱海旅遊為發展,配合馬稠後工業區開發和高鐵的交通優勢為契機,整合朴子地區資源,打造朴子成為富涵文化歷史的「日式洋風小鎮」。

    透過盤點朴子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和資源,如日治時期洋風建築、刺繡、有機農業、移屋產業文化,以「日式洋風小鎮」為定位,打造日式洋風小鎮為目標,推廣穀朴田園的有機農業和養生返樸的綠色農莊,營造屬於朴子的日式風情小鎮富麗農村。

    跨域整體規劃和跨局處執行,從「產業輔導」、「人才運用」、「基礎建設」、「資金融通」及「生活機能」等五大面向,落實日式洋風小鎮建設目標。

    以創意、永續、低碳智慧、宜居為目標,依規劃區空間發展格局、土地使用強度及實質發展需求,構思以藍綠帶串接整合概念下,讓朴子太保核心地區邁向「適居(4 Good!)城市 有機生活」機能:包括「Good Service」提供合宜公共服務、「Good Communicating」建構完善活動網絡、「Good Transmission」良好文化傳承及創意發展、「Good Living」創造優質生活環境。

    目前配天宮停車場和中正路水道頭端至文明路已完工,日式宿舍群和校長宿舍正在施工,朴子市東石郡役所活化再利用工程、朴子市新辦公廳舍周遭景觀改善計畫工程和朴子4G智慧城市計畫等也正在進行中,整體日式洋風小鎮目前總累計執行經費約1億7千1佰萬元。

  • 富麗大鎮格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4-18 21:19:28
    有 222 人按讚

    2017.4.18(農曆3月22日)士林慈諴宮媽祖遶境賜福(拍攝地點:台北市基河路士林市場前)

    農曆3月23日是天上聖母媽祖的生日,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後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小名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誕生在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路是北宋時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明、清的省,福建路之範圍大致為今福建省。)

    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尊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從南宋到清代,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自幼有異能,其生日(農曆3月23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並年年舉行慶典。

    媽祖是從中國福建一帶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

    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而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亦存在類似的傳說。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認識士林慈諴宮:

    早年台灣只要是由大陸移民開發之處必定有媽祖廟,士林也不例外。300年前,漢人大量入墾台灣,一批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沿著淡水河,轉入基隆河來到八芝蘭林(音譯自平埔族語 Pattsiran,意指溫泉)定居,最先開闢的街肆,在現在士林的舊佳里一帶,到目前還留著「舊街」的稱呼。

    清嘉慶元年(1796年),士林媽祖廟建立,主祀天上聖母,為慈諴宮的前身,原址在今文林北路士林橋附近,廟名為「天后宮」。

    後來該廟的遷建,和當時泉漳械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清中葉以後,移民的人口漸漸多了,先來後到的泉州人與漳州人,因為爭地利與水源,大小衝突不斷,自清咸豐3年(1853年)開始,便接續發生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械鬥事件。

    清咸豐9年(1859年)7月,三千多名艋舺的泉州人大舉攻打漳州人的大本營「枋橋林本源家」(今板橋林家花園),隨後又結合居住社子島的泉州人渡過基隆河向芝蘭堡進擊,經過連番交戰結果雖然雙方各有傷亡,但終使得芝蘭舊街一帶房屋田園盡毀於衝突之中。

    舊街慘遭火焚之後,幾乎全毀,漳州人退據芝山岩築寨安身,並共同商議重建家園。原來準備在舊地重建,不料又遇上洪水成災。最後在士紳潘永清主張下,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贊同,另選在「下樹林」(今台北捷運劍潭站到大南路之間一帶)建設八芝蘭新街,即今日所稱的士林新街;同時將天后宮的廟址規劃在整個新街區的中央,即今慈諴宮的所在地。(諴之音同咸、義同誠,慈諴即媽祖慈悲為懷之意。)

    新街從咸豐10年(1860年)起開始動工興建,到光緒6年(1880年)慈諴宮落成,歷經20年總算完成遷村。然而潘永清因積勞成疾於同治12年(1873年)辭世,享年54歲,未竟之業由其五弟潘盛清按照原先計劃繼續完成。

    新街的媽祖廟自光緒元年(1875年)9月開始鳩工,而後在當地信眾百姓出錢出力同心一志合作下,花了6年時間完成新廟,並將之更名為「慈諴宮」,亦稱「芝蘭宮」,與當時坐落在舊街,同為漳州人守護廟的「神農宮」並稱士林南北兩大宮廟。

    1927年,慈諴宮因興建年代久遠,受到風雨侵蝕,造成牆瓦上的彩繪剝落、樑柱傾倒歪斜,需要整修。因此,集結眾議,由當時委員長潘光楷及主任委員何炳奎等人推動改建,先後共同致力改建,並增設兩廂,經過10年終於在1937年完工。廟貌巍峨,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成為士林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至今。

    慈諴宮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市場北側的正對面,主祀天上聖母,是一座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的廟宇,現為國家三級古蹟。慈諴宮是目前台北市裡唯一在廟前保有三座精緻戲台的廟宇建築,廟前的青石地舖綿延至戲台下,可想見昔日廟前演出之盛況。

    年代久遠的慈諴宮雖經多次興修,但仍留有多處古意。例如:內殿木材結構部份具有對場作,建廟之初延請兩派大陸工匠,互為競爭,因此精巧的木雕工藝是參訪時可以留意的特點。

    另外,宮內前殿為五開間的建築樣式結構,符合主神帝后級的神格,四面牆面有多處雕刻,其石刻工法相當精美,多數為日治時期重修時所安置,這可從落款年代為昭和得知,惟多數被人以水泥塗去,造成政治力侵害文化的遺痕。

    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水準提昇,寺廟管理當局引進不少政治人物的碑刻牌匾,並增設不少石雕裝飾,使得廟前空間顯得侷促繁雜,加上廟址位於士林夜市範圍內,遭到合法攤販包圍,因而漸失大廟之恢宏格局。

    目前「新街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宮」、「芝山巖惠濟宮」為士林地區的三大古廟,該廟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

    慈諴宮大事紀:

    1796年,信善何錦堂獻地,在芝蘭舊街創建天后宮。(何家是天母地區首墾戶)

    1859年,發生漳、泉械鬥,天后宮遭到波及,焚毀。

    1860年,潘永清倡議遷地下樹林重建芝蘭新街。

    1864年,將天后宮遷往芝蘭新街準備建廟。

    1875年,潘永清之弟潘盛清主持新廟建造工程。

    1880年,新街廟體興建完成,並重新命名為「慈諴宮」。

    1937年(日治時期),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廟」同時完成改建。

    1985年8月19日,內政部指定慈諴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