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37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日本🇯🇵富士山面面觀】#有獎遊戲 早前我們提及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當中的〈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此系列作品初版製圖36景,因大受好評,故此葛飾再追加10景,總計46幅。作品描繪從日本關東各地,從不同角度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商店街、田家樂、江海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於5月18日至9月舉辦「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出約260件合共101組展品,以時序策展,讓觀眾認識古今200萬年世界歷史。另有4件展品是首次在港展出,包括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城軍旗、著名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1831年創作的版畫《神奈川冲浪裏》。大英博物館從其800萬件館藏中,選...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3 13:46:25
中日關係,近日因一幅 #葛飾北齋 的改圖事件而引起爭議。無端被捲入浪潮的《#神奈川沖浪裏》,乃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於十九世紀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的首景。這幅印刷版畫珍品,剛於今年三月在紐約以超估價十倍的159萬美元(約1,200萬港元)成交,再度刷新藝術家的拍賣紀錄。 大器晚成,創作《神》時,葛飾...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5:39:31
【畫家的影響力】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創作的著名版畫,屬於《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一,可說是日本最聞名遐邇的畫作,這些年被廣泛應用於大眾文化,甚至已預定登上日本新版的1000日圓紙鈔。 此畫與《富嶽三十六景》中其他作品一樣以富士山為背景。畫中一艘漁船正被翻天巨浪包圍其...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9 02:33:32
[#平行時空🌍🇬🇧] 大英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全球巡迴展覽,令人期待了很久,終於期待到香港。記得數月前,參觀阿布達比羅浮宮後,寫了多篇介紹「未來博物館」的概念,與及歷史如何結合大數據;大英博物館這個策展有點異曲同工,都是通過重構歷史文物,帶來不一樣的整全世界演化史觀。對不少入場觀眾而言,似乎尚未能...
-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21 08:00:00香港文化博物館於5月18日至9月舉辦「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出約260件合共101組展品,以時序策展,讓觀眾認識古今200萬年世界歷史。另有4件展品是首次在港展出,包括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城軍旗、著名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1831年創作的版畫《神奈川冲浪裏》。大英博物館從其800萬件館藏中,選出100組有代表性的文物,組成一個「百物看世界」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香港站展覽中最古老的展品是來自120萬至140萬年前、在坦桑尼亞出土的手斧,象徵人類文明及進化的獵食工具階段,另有來自公元前800年埃及的木乃伊棺槨。大英博物館展覽另一特色,是會邀請每個地區展覽方選出第101組能代表該地區、並影響世界的物品展出,今次香港文化博物館選出「光纖」作代表物,館方表示,光纖改變世界,促進互聯網發達,而光纖之父高錕與香港有很深淵源,因此選擇光纖作香港站展覽的代表展品。展覽的構思源自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一個廣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藏的一百組物品,訴說橫跨二百萬年的人類故事,展示古今世界文化精髓。展品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在非洲發現的人類最早的石器工具、見證最早城邦出現的伊拉克烏爾軍旗、反映奴隸販買的50枚「馬尼拉」貨幣、達爾文航海船上的精密計時器,以及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的木刻版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等。從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帶領觀眾遊歷一次世界獵奇之旅。為配合展覽,博物館特設教育專區,加入一個以香港百件文物為題的展示,並推出一系列教育節目,包括專題講座、展覽導賞、學生和兒童節目、青少年和長者工作坊、社會共融活動、長幼跨代節目等,以引起參觀者對世界歷史、文化和藝術的興趣。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大英博物館托管會聯合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籌劃,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為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之一。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本🇯🇵富士山面面觀】#有獎遊戲
早前我們提及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當中的〈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此系列作品初版製圖36景,因大受好評,故此葛飾再追加10景,總計46幅。作品描繪從日本關東各地,從不同角度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商店街、田家樂、江海山林、春夏秋冬,不論選題內容和繪畫手法皆精心有趣。這種繪畫風景的浮世繪被稱為「名所繪」,可說是當時給觀光客買的觀光指南或名勝紀念品。大家最喜歡的又是哪一張1️⃣9️⃣世紀江戶時代的日本景象呢?
在留言位置標記3位Facebook朋友,並告訴我們除了〈神奈川沖浪裏〉外,你還喜歡《富嶽三十六景》內的哪一幅作品,以及🧠寫下喜愛的原因,我們會抽出2位入圍者,只需正確回答簡單問題及完成登記步驟,即可贏取香港製造的 Wellman惠民成人醫用口罩(ASTM Level 3)一盒(五十個獨立包裝,香港製造)(➡如欲以優惠價格訂購更多,可聯絡真心好貨 https://realgoodgoods.weebly.com/ ),名額共2名!
現在先讓我們重温早前有關〈神奈川沖浪裏〉的貼文及利用早前介紹的「Google 藝術與文化」細看作品吧!
📌 http://bit.ly/3qsoa6Y
📌 https://bit.ly/37yXNpf
📣參加辦法:
1:「讚好 / Like」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專頁及此貼文。
2:分享此貼文並設定為公開。
3:留言你最喜歡的博物館或文化景點,並標記三位Facebook朋友。
✨活動時間:2021年1月18日至2021年1月31日(晚上23時59分截止)
✨得獎詳情:2021年2月5日於此帖文公佈得獎名單及領獎詳情
✨條款及細則:http://bit.ly/2Y39rDv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藝術 #美術館 #博物館 #文化 #繪畫 #浮世繪 #富士山 #日本 #小遊戲 #口罩 #送口罩 #art #culture #painting #drawing #giveaway #mtfuji #Japan #game #virtualtour #mask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畫家的影響力】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創作的著名版畫,屬於《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一,可說是日本最聞名遐邇的畫作,這些年被廣泛應用於大眾文化,甚至已預定登上日本新版的1000日圓紙鈔。
此畫與《富嶽三十六景》中其他作品一樣以富士山為背景。畫中一艘漁船正被翻天巨浪包圍其中,而船員則奮力划船求存,在九死一生中,神聖的富士山依然在遠處沉靜坐鎮。
這幅畫最矚目、最震撼人心莫過於其滔天巨浪。幾波近似三角形的巨浪,還分裂出無數手指狀的浪尖。海浪的藍色用上江戶後期從歐洲進口的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化學顏料,在當時叫人嘖嘖稱奇。
《神奈川沖浪裏》的出現不但震撼國民,還啟發了不少海外藝術家。例如同樣享負盛名的荷蘭畫家梵高就非常欣賞此作,他筆下《星夜》(The Starry Night)也被認為有參考並融入《神奈川沖浪裏》的元素。
另外,法國作曲家克洛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在1905年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大海》(La mer),其封面也透露着《神奈川沖浪裏》巨浪的影子。事實上,1910年拍攝的照片亦顯示,德布西在房間內掛了一幅《神奈川沖浪裏》,可見他對此畫的熱愛。
作品資料:
約1830-1832年 日本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
彩色本刻版畫
縱25.7cm,橫37.8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 www.petruschka-klavierfestival.de、expositions.bnf.fr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古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日本 #葛飾北齋 #梵高 #星夜 #apaintingaday #arthistory #artculture #artlover #painter #852 #hkig #travel #artist #virtualtravel #museumhome #onlinemuseum #painter #instatravel #hokusai
===========================
你覺得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有你有興趣的故事和題材嗎?給點意見我們吧:
https://forms.gle/VTswDZ9NSJn26A2p8
想用 AR 或 VR 了解傳統藝術?可以到此參觀:
https://linktr.ee/hmshk
👉無論你是大人或是小朋友,歡迎把你的故事私訊我們,我們會在這裏跟大家分享。
#看得見的記憶
富嶽三十六景博物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沈旭暉隨緣家書🇬🇧] 大英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全球巡迴展覽,令人期待了很久,終於期待到香港。記得數月前,參觀阿布達比羅浮宮後,寫了多篇介紹「未來博物館」的概念,與及歷史如何結合大數據;大英博物館這個策展有點異曲同工,都是通過重構歷史文物,帶來不一樣的整全世界演化史觀。對不少入場觀眾而言,似乎尚未能領略策展背後的精心安排,除了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就不容易找到「打卡點」。所以建議入場前,先閱讀BBC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入面介紹了一百件展品每一件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們的相互關連。因為種種原因,世界各地展出的一百件物品都有一定調整,但脈絡上還是一貫的。
整個計劃的源起,就很打破傳統:BBC製作一個電台節目,邀請大英博物館介紹一百件代表性館藏,每週一件,館長因此發下英雄帖,請專家提供自己的演繹,結果構成一個政治正確、又幾乎涵蓋人類歷史所有課題的清單。這些文物不少並非家傳戶曉,重要性必須通過專家解構,才能彰顯。最有趣的是電台節目完全沒有畫面,打破「有圖有真相」定律,BBC卻知道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每人都有自己的想像,所以就讓專家們用盡功力,形容那些文物的模樣特色,想不到引起聽眾各自表述的想像空間,反而更勝現場參觀。
對習慣了切割式閱讀歷史、文化、國際關係、乃至萬事萬物的朋友,以小見大的策展,可謂衝擊性的。「百物看世界」就充滿這樣的衝擊,例如介紹中國元代青花瓷時,特別強調它和伊斯蘭世界的淵源,與及蒙古帝國在促成全球化的角色;旁邊的展品是三件陶碟、陶碗,看上去充滿中國風,近觀才發現阿拉伯文,那是鄂圖曼帝國出品,反映當時的全球化crossover起碼在上流社會,已相當風行。翻查BBC出版的原著,鄂圖曼帝國的展品本來是蘇萊曼大帝的花押,在香港換成了由花押啟發設計的中國風陶器,更親切,也更好說故事。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製造的柿右衛門大象,下面卻放了一個基督小雕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互有因果。當時日本尚在鎖國,但通過長崎的荷蘭商人也能了解世界,知道了印度大象,於是製作這些擺設供西方消費。而基督像不少來自果阿,今天它是印度一部份,歷史上卻長期作為葡萄牙殖民地,成了耶教文化傳到東方的重要飛地,和澳門、東帝汶、乃至曾短暫被葡萄牙商人用作大本營的長崎,構成了全球貿易網。今天貌似理所當然的全球化,其實早已開始。
下篇
昨天談及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展覽在香港舉行,除了對世界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展覽和現實世界也充滿互動,一點也不離地。
展覽最早的文物是原始人的日用品,最晚期的「文物」則來自21世紀,現代部份和歷史一脈相承,能令人思考究竟人類是否真的正在進步。例如莫桑比克藝術品「王座」(原BBC節目的選擇)和「母親」(香港的選擇),都是當地內戰後,由各方自願繳交的槍械拼湊而成,外型和其他展出的傳統非洲藝術品無二,訊息卻大相逕庭,因為那是批評戰爭,而不是古代展品那樣歌頌戰爭。莫桑比克脫離葡萄牙獨立後的內戰死了一百萬人,某程度上也是冷戰的代理人戰爭,卻毫不為世人注視,可以想像千百年前的人類文明,也充滿這類不為人記憶的殺戮戰場,最終卻是勝者為王。到了今天代理人戰爭再現,又有何差異?
香港的展覽包括不少英國沒有的當代展品,包括一塊阿富汗地氈,主題是八十年代的反蘇戰爭。地毯是阿富汗傳統產品,圖案卻是當代國際關係的控訴,值得和四千年前的「烏爾軍旗」比較閱讀,證明相隔數千年,同一地區依然永墮輪迴。巴布亞新幾內亞防衛盾也是香港站新增,源自二十年前的山區內戰,那是全球依然維持部落生態的有限地方之一,想起去年曾到訪巴新山區,聽過當地原住民介紹內戰情況,怎樣全村籌款買黑市槍械、怎樣連小狗也參戰並勇戰受傷,可見戰爭並不遙遠,依然可以是21世紀的生活日常。
不久前,台灣剛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被視為全球平權運動里程碑,展覽也呼應了這部份。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旁邊的,是1966年英國藝術家製作、名叫《平淡的村莊》的蝕刻版畫,主題是兩個赤裸的同性戀男睡在床上。當時英國依然以同性戀為非法(可參考電影《解碼遊戲》天才圖寧的際遇),但平權運動正取得成功,美國則出現了全方位性解放,這版畫正好傳遞了開放與禁忌之間的社會狀態,台灣朋友看來,應該最有感覺。大英博物館另有一件二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文物《華倫酒杯》,主題是更露骨的同性愛,博物館也一度因為「道德壓力」不敢購入;然而,但這卻不代表羅馬帝國對同性戀完全接受,因為《華倫酒杯》其實是假借希臘時代歷史,塑造一個「同性戀天堂」,如何借古喻今,一如今人。
假如身在香港,真的沒有不到現場參觀的理由,錯過了,可能後悔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