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富士人像鏡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富士人像鏡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富士人像鏡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富士人像鏡皇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盧斯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買中國製鏡頭,就能打贏貿易戰嗎 | SOSreader】 工聯會議員 #陸頌雄 突然妄議中美貿易戰,說自己作為攝影愛好者,一直希望用上「優質自主國產品牌」的器材,並且以 #Laowa MTF 7.5mm F2這支鏡頭作為例子,說中國製造也趕上來了,做到連日本原廠都做不到的高質素,「...

  • 富士人像鏡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7-13 00:40:07
    有 70 人按讚


    【盧斯達:買中國製鏡頭,就能打贏貿易戰嗎 | SOSreader】

    工聯會議員 #陸頌雄 突然妄議中美貿易戰,說自己作為攝影愛好者,一直希望用上「優質自主國產品牌」的器材,並且以 #Laowa MTF 7.5mm F2這支鏡頭作為例子,說中國製造也趕上來了,做到連日本原廠都做不到的高質素,「我們中國現在也有爭氣嘅自主品牌」。

    鏡頭的確是不錯的

    碰巧我對於攝影器材也略有研究。關於這個鏡頭的質素,陸頌雄說得沒有錯。Laowa是一個中國光學品牌,近年出產了不少質素不錯的新鏡。Laowa的專長似乎是做廣角鏡,有幾支設計給不同鏡頭接合的超廣角鏡,而且標榜Zero-distortion,零變形。

    廣角鏡設計其中一個困難之處,是控制影像被壓縮之下出現的畸變。例如Laowa另一隻廣角鏡LAOWA 15MM F/2 FE ZERO-D,是給Sony的全片幅無反相機使用,在不少外國評測網站,確實獲得好評,大多數認同這類鏡頭銳利足、變形小。

    MTF 7.5mm F2和上面的FE 15mm廣角鏡,市場定位類似,就是專注於異常大光圈的廣角鏡。MTF鏡頭的對像是Panasonic和Olympus的M43/MTF機身,由於這兩家相機使的感光元件較小,所以所謂的7.5mm在實際使用,其實是等於15mm。在一些評測之中,這隻鏡頭也是質素佳,性價比高,「不輸原廠」。

    其實Laowa不算特別便宜

    但Laowa並不是一間「具完整規模」的光學公司,正如中國也從來沒有完整構成一條產業鏈。我就說鏡頭好了。研究Laowa的產品線,你會發現它主要是做廣角鏡,另外也有個別的超微距鏡頭。即是說,她將資源集中在某些產品,填補市場上的特定位置。而Laowa現在可買到的,都是手動對焦鏡,不設自動對焦,亦沒有長焦、中焦產品,估計是在這些關節,原廠已經落了子,沒有太多可以進入市場的空間。

    Laowa在攝影圈子風評的確不錯,但其實並不是真的太便宜。Laowa MTF 7.5mm F2賣3500元(官網資料),但其實是因為MTF鏡頭本身就比全片幅鏡便宜,這在「原廠」Panasonic和Olympus的產品定價也是如此。這兩家公司的原廠廣角鏡,是有自動對焦模組的。不過Laowa的殺著是做到F2.0大光圈,而一般的廣角鏡最大也就F4左右。

    可見Laowa並不真的是打價格戰的品牌,而是主要打「分眾行銷」(Segment Marketing)。如果說以便宜見稱的中國光學產品,「七工匠」就真的稱得上便宜,產品線也更廣泛,由廣角至人像鏡都有,不過光學質素就比較參差。

    問題是整體產業鏈的圖畫

    其實在德日廠商之前,Laowa並不失禮,但陸頌雄想說的其實是愛國和貿易戰。「打贏貿易戰,國人自強不息,堅持自主創新,撐起優質國貨!」歷史上每一次中國人要抵制X國貨,其實都沒有成功過。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對這個產業結構,就更應心知肚明,中國攝影人不可能用市場力量來反美。

    首先就是相機和鏡頭的製造商,主要是德國和日本,美國沒有參與很多。美國尚且也沒形成相機工業﹗中國人就算是反日示威,也拿著日本相機出去拍攝「社運現場」,反日尚且如此,何況反美。在相機鏡頭的領域,亦根本沒有反美的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又怎樣自主創新?就算焦段不齊全,光學水平不足,鏡頭尚且可以忍著用中國貨,那相機本身呢?主流的數碼相機,六七家都是日本企業,萊卡是德國製造,還有最重要的感光元件——早期還有美資的Kodak,現在幾乎壟斷在日本的Sony手上,其他人大廠都是用她的。

    另一家能夠自主研發和產生的,是Canon;具生產能力的還有Samsung,在早年其實她有涉足相機業務,但前些年退出市場,但感光元件製造能力還是有的。最近就有市場傳言,講富士的感光元件未來可能轉由Samsung製造。總之,這個產業的機要,若不是靠偷和搶,很難突然趕超,看電腦晶片就知道。但如果你想靠合資或組裝來偷技術,今時今日美國乃至世貿不會放過,而且廠商也可以加緊將廠房搬到泰國、越南、印度……

    最後就是鏡頭本身。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沒可能不知道德日鏡頭的厲害之處,建基於長年的歷史和工藝,不是灑錢就可以做到。例如德國的Voigtlander,開業歷史最早可以追到1756年,之後經歷幾次易手。它在19世紀和20世紀所製造的相機和鏡頭,今日仍然是二手市場的奇貨,裝上菲林仍然可以拍出令人驚異的影像。

    然後歐洲又有一堆自己的遺產。瑞士有Alpa、Kern、法國有Foca、Angenieux……一堆品牌的鏡頭到了幾十年後,還有人使用、收藏和買賣。德國的萊卡、蔡斯就更不用說了。

    蔡斯在德國戰敗時,遭美國和蘇聯軍隊洗劫,前者將機械和專家移至西德,剩下的就落入蘇聯軍隊手中。後來蘇聯靠這些爛飯殘菜,也革新了該國的光學技術,出產了一系列高質山寨貨。蔡斯隨德國分裂亦一分為二,但兩家公司還是領先世界。例如東德蔡斯以「Carl Zeiss Jena」出產的鏡頭,幾十年歷史,裝在現代的相機裡,還是驚人。這樣的鏡頭我也有一些。摸著這些工藝品,你會不禁喚發一陣思古幽情。一分為二之前的蔡斯,水準究竟有多高?

    山寨德國起家的日本光學,其實是投入了軍事資源來發展。例如Canon和Nikon光學事業,與日軍的炮艦瞄準儀、望遠鏡、狙擊槍部件等軍事訂單很有關係,之後輾轉為民用,才如此順利。中國欠缺這個機緣和歷史,二十世紀這個黃金時期,中國不是在內戰、搞共產主義,就是在初級的勞工密集階段,沒錯在以前(例如文革時期),中國也做一些機械單反菲林相機,但很難跟高端的光學工藝沾得上邊。進入電子時代之後就更難。

    上面說那麼多歐日品牌的光輝史,是想強調品牌在這個升級換代、產品周期悠長的市場之中,品牌聲譽非常左右消費者。如果是手機,不用蘋果,也許有時用下華為,分別不大,反正你一兩年就會換機。但相機和鏡頭卻不是。如果你要投資很多錢,你會選擇歷史悠久的品牌。光說鏡頭,你不會想鏡頭幾年之後就脫鍍膜、離膠、霧化、對焦偏差之類。你不那麼輕易給新品牌機會,新興的後來者Samsung也是這樣心灰意冷離場。而相機行業的公司的聲譽,動輒就要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

    市場既然打不開來,就算中國有工業產能、精密技術,生產出來還是要有人買。如果市場已經被分完了,你再投入更多,都不會有甚麼收獲。

    每個攝影愛好者都會有一堆器材,好像皇帝翻牌子,夢寐以求的,總是那些萊卡、蔡斯、原福、經典老鏡老機;電子時代,就是那些越見精密的日本機。中國製的,都會翻一翻的,但不會是日常飲食。等於久不久食一餐麥當勞,小食多滋味。

    在親中陣營中,我就覺得Leica迷鍾樹根老實得多,雖然我不懂欣賞他拍的相片,但他用花掉的錢來投票,宣揚了人望高處的天性。陸頌雄的防潮櫃裡,有多少中國自主品牌的器材呢?這顆Laowa MTF 7.5mm F2,恐怕是很快被冷落的華妃,臨幸幾次之後,你便知道,還是和妃跟德妃好。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