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綠豆爸.粉圓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睡前,是甜蜜時光?還是忙碌戰場?】 #歡迎分享 臉書跳出三年前的動態,一轉眼三年過去了,綠豆和粉圓都進入了青少年階段,我們的睡前時光又如何呢?來更新一下近況吧~ 我們家仍然維持晚上8:30「爸媽下班」的常規沒變,這也是我們可以在8:30開始線上課程的原因(註:可能非學校的內部教師家長課)。 ...

  • 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05 08:29:46
    有 91 人按讚

    【睡前,是甜蜜時光?還是忙碌戰場?】

    #歡迎分享

    臉書跳出三年前的動態,一轉眼三年過去了,綠豆和粉圓都進入了青少年階段,我們的睡前時光又如何呢?來更新一下近況吧~

    我們家仍然維持晚上8:30「爸媽下班」的常規沒變,這也是我們可以在8:30開始線上課程的原因(註:可能非學校的內部教師家長課)。

    而綠豆和粉圓,則可以決定自己的睡覺時間,當然,我們也會透過隔日他們的起床時間、精神狀況,給予他們睡覺時間的建議,但青少年階段了,身體是他們自己要負責的,所以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體力心力腦力保持一定程度,也就必須由他們自己決定並負責。

    因此在一陣子的晚睡,造成隔天精神不濟或起不來之後,近期的他們又回到9:00睡覺的時間作息了。

    而7:30之後,則是他們輪流洗澡的時間,再來就和我們輪流窩窩心,有時聊聊在班群中發生的事,有時彈吉他和烏克麗麗,有時分享在Youtube上的影片,有時則談談他們的新發現⋯⋯

    透過聊天和對話,或許是維繫青少年和父母「適度依賴關係」很好的方式喔!

    --以下為三年前的記錄--

    綠豆十歲、粉圓八歲,我們目前的睡前流程,是7:30結束全家活動(一起看電視、聊故事),然後孩子輪流洗碗或洗澡刷牙,8:00是我們和孩子窩窩心、暖暖抱的時間,接著8:30就是我們夫妻外出散步約會的時光。

    (關於「窩窩心、暖暖抱」請見:https://goo.gl/f8MC4l)

    很多朋友以為我們擁有「天使」小孩,很好照顧,但事實不然,綠豆從小就是有許多睡眠議題的孩子。

    一歲以前,綠豆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半夜要喝母奶,卻又會溢奶。和他奮戰了一晚,白天想要補眠,但只要一離開我們的懷抱,綠豆就會驚醒,然後又要再花心力哄個半小時才能平復。

    我們後來將綠豆的嬰兒床略為傾斜,再用側睡枕讓他維持側躺,同時減少夜奶的頻率,算是解決了晚上的困擾。而白天則是由我用揹巾或揹架揹在身上,也練就了我一身可以揹著他洗碗、煮飯、曬衣服的本領。

    一歲以後,在我們進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晚上八點就全家熄燈的策略後,綠豆和我們算是取得了睡眠的平衡,可以一覺到天亮。

    但好景不到一年,粉圓出生了。成為哥哥的綠豆完全打亂了作息,白天不睡、晚上也很難睡,好不容易睡著了,粉圓一個聲響又把綠豆給驚醒。

    就這樣我們全家渾渾噩噩地又過了一年,我決定大量增加綠豆在白天的運動量,和我一起推著還不會走路的粉圓,展開了我們在台北市各個景點的探險。

    不到三歲,綠豆就能全程步行逛完木柵動物園、以及全天的綠色博覽會,也算是勇腳一枚。

    提升體力的同時,綠豆的耐力也跟著增加了。

    只是當孩子的睡眠議題卡在心理因素時,這樣的耐力就成了親子拉扯的戰力了。

    面對不睡的綠豆,還沒開始優幼教養的我,又是老方法盡出:威脅恐嚇(你再不睡明天就不要出去玩了)、交換條件(你趕快睡,明天去你想去的地方)、處罰(不要睡了,出去罰站,站到想睡再進來)......

    然後播放心靈音樂、佛經、海浪聲、下雨聲、蟲鳴鳥叫聲、和綠豆一起數羊,能想到的方法都做了,但綠豆不睡就是不睡;或是假裝睡著,等我一離開又聽到他在蠕動的聲響;再不然就是過不到五分鐘,就這裡癢、那裡痛的。

    後來推動阿德勒教養的過程中,才明白當時的綠豆,是陷在錯誤目標:「權力鬥爭」,而「撐著不睡覺」是他證明自己可以作主的工具之一。

    我們發現,多數孩子很自然地將「吃、喝、拉、撒、睡」做為抗議的凱道,我們只去鎮壓孩子的抗議,卻不從議題的根源來解決,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大量的賦權給孩子,除了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之外,也可以輪流幫全家人做決定,像是晚餐吃什麼?週末去哪裡玩?行程如何規劃?都交由孩子來負責,我們給予鼓勵而沒有批評。

    再來孩子會以為父母晚睡,代表父母比較有權力,為了讓孩子理解他睡覺後我們在做什麼事,於是我們調整了時間表,晚上和孩子一起睡覺,但將原本在孩子睡覺後,我們要做的家事、休閒、工作...等事項移到白天的時段。

    因為有書面時間表,孩子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們能陪玩的時間變少了,不到一個月,孩子在家庭會議就提出我們不用跟他們一起睡著,只要陪他們睡一段時間即可。

    還要讓孩子感受晚睡的自然結果,就是隔天會很累,於是我們在除夕夜,邀請孩子和我們守歲不睡,孩子還說先睡著的請客隔天早餐,然後到了凌晨三點,他們一個個躺平,隔天到了快十點才起床,請我們吃早餐。

    而不睡的合理結果,就是我們必須當做孩子正在睡覺,因此就算他出來喊癢說痛,我們也必須置之不理(當然必須先判斷是真是假)。

    漸漸地,孩子理解了睡覺是他自己的事,也因為有大量作主的權力,而不再需要藉由睡覺來和我們權力鬥爭。

    我們也將睡前的行程減到最低,所有其他孩子想要我們陪伴的事項,都移往早上或下午進行,因此睡前就只剩洗澡和刷牙,然後我們進行窩窩心、暖暖抱,從四年前到今天,流程沒有改變過,反而因為自學團需要大量的體力心力消耗,而更提早了半小時。

    既然說要讓孩子作主,那孩子可不可以決定不要洗澡?

    當然可以,他們最長記錄有七天沒洗澡,自然結果就是皮膚會癢,抓破自己負責擦藥;合理結果就是不能上我們的床,以及睡前只能抱抱說晚安,需要暫停到孩子床上的暖暖抱。

    那孩子可不可以決定不要刷牙?

    當然可以,自然結果就是會蛀牙、會牙痛;合理結果就是孩子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負擔看牙醫的費用。

    運用「行為結果法」的好處,是交由孩子自行評估利弊得失,而不是對父母唯命是從。觀念是我們不能要求孩子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

    看到朋友們的睡前時光,除了洗澡、刷牙之外,還要聽音樂(一首接著一首)、講故事(一本接著一本)、看電視(一部卡通接著一部卡通)、玩平板(永遠玩不夠)、喝牛奶(最後一口永遠吞不下去)、聊天(講不完的話)、開檢討會(睡前氣氛盪到谷底)...

    然後孩子洗澡又拖拖拉拉、刷牙又三催四請,再偶爾來場手足鬥嘴衝突...

    這也難怪親子雙方的情緒很難穩定了。

    請和孩子重新進行睡前的時間規劃,讓它成為親子的甜蜜時光,而不是忙碌戰場!

  • 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04 08:00:00
    有 91 人按讚


    【睡前,是甜蜜時光?還是忙碌戰場?】

    #歡迎分享

    臉書跳出三年前的動態,一轉眼三年過去了,綠豆和粉圓都進入了青少年階段,我們的睡前時光又如何呢?來更新一下近況吧~

    我們家仍然維持晚上8:30「爸媽下班」的常規沒變,這也是我們可以在8:30開始線上課程的原因(註:可能非學校的內部教師家長課)。

    而綠豆和粉圓,則可以決定自己的睡覺時間,當然,我們也會透過隔日他們的起床時間、精神狀況,給予他們睡覺時間的建議,但青少年階段了,身體是他們自己要負責的,所以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體力心力腦力保持一定程度,也就必須由他們自己決定並負責。

    因此在一陣子的晚睡,造成隔天精神不濟或起不來之後,近期的他們又回到9:00睡覺的時間作息了。

    而7:30之後,則是他們輪流洗澡的時間,再來就和我們輪流窩窩心,有時聊聊在班群中發生的事,有時彈吉他和烏克麗麗,有時分享在Youtube上的影片,有時則談談他們的新發現⋯⋯

    透過聊天和對話,或許是維繫青少年和父母「適度依賴關係」很好的方式喔!

    -\-\以下為三年前的記錄-\-\

    綠豆十歲、粉圓八歲,我們目前的睡前流程,是7:30結束全家活動(一起看電視、聊故事),然後孩子輪流洗碗或洗澡刷牙,8:00是我們和孩子窩窩心、暖暖抱的時間,接著8:30就是我們夫妻外出散步約會的時光。

    (關於「窩窩心、暖暖抱」請見:https://goo.gl/f8MC4l)

    很多朋友以為我們擁有「天使」小孩,很好照顧,但事實不然,綠豆從小就是有許多睡眠議題的孩子。

    一歲以前,綠豆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半夜要喝母奶,卻又會溢奶。和他奮戰了一晚,白天想要補眠,但只要一離開我們的懷抱,綠豆就會驚醒,然後又要再花心力哄個半小時才能平復。

    我們後來將綠豆的嬰兒床略為傾斜,再用側睡枕讓他維持側躺,同時減少夜奶的頻率,算是解決了晚上的困擾。而白天則是由我用揹巾或揹架揹在身上,也練就了我一身可以揹著他洗碗、煮飯、曬衣服的本領。

    一歲以後,在我們進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晚上八點就全家熄燈的策略後,綠豆和我們算是取得了睡眠的平衡,可以一覺到天亮。

    但好景不到一年,粉圓出生了。成為哥哥的綠豆完全打亂了作息,白天不睡、晚上也很難睡,好不容易睡著了,粉圓一個聲響又把綠豆給驚醒。

    就這樣我們全家渾渾噩噩地又過了一年,我決定大量增加綠豆在白天的運動量,和我一起推著還不會走路的粉圓,展開了我們在台北市各個景點的探險。

    不到三歲,綠豆就能全程步行逛完木柵動物園、以及全天的綠色博覽會,也算是勇腳一枚。

    提升體力的同時,綠豆的耐力也跟著增加了。

    只是當孩子的睡眠議題卡在心理因素時,這樣的耐力就成了親子拉扯的戰力了。

    面對不睡的綠豆,還沒開始優幼教養的我,又是老方法盡出:威脅恐嚇(你再不睡明天就不要出去玩了)、交換條件(你趕快睡,明天去你想去的地方)、處罰(不要睡了,出去罰站,站到想睡再進來)......

    然後播放心靈音樂、佛經、海浪聲、下雨聲、蟲鳴鳥叫聲、和綠豆一起數羊,能想到的方法都做了,但綠豆不睡就是不睡;或是假裝睡著,等我一離開又聽到他在蠕動的聲響;再不然就是過不到五分鐘,就這裡癢、那裡痛的。

    後來推動阿德勒教養的過程中,才明白當時的綠豆,是陷在錯誤目標:「權力鬥爭」,而「撐著不睡覺」是他證明自己可以作主的工具之一。

    我們發現,多數孩子很自然地將「吃、喝、拉、撒、睡」做為抗議的凱道,我們只去鎮壓孩子的抗議,卻不從議題的根源來解決,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大量的賦權給孩子,除了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之外,也可以輪流幫全家人做決定,像是晚餐吃什麼?週末去哪裡玩?行程如何規劃?都交由孩子來負責,我們給予鼓勵而沒有批評。

    再來孩子會以為父母晚睡,代表父母比較有權力,為了讓孩子理解他睡覺後我們在做什麼事,於是我們調整了時間表,晚上和孩子一起睡覺,但將原本在孩子睡覺後,我們要做的家事、休閒、工作...等事項移到白天的時段。

    因為有書面時間表,孩子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們能陪玩的時間變少了,不到一個月,孩子在家庭會議就提出我們不用跟他們一起睡著,只要陪他們睡一段時間即可。

    還要讓孩子感受晚睡的自然結果,就是隔天會很累,於是我們在除夕夜,邀請孩子和我們守歲不睡,孩子還說先睡著的請客隔天早餐,然後到了凌晨三點,他們一個個躺平,隔天到了快十點才起床,請我們吃早餐。

    而不睡的合理結果,就是我們必須當做孩子正在睡覺,因此就算他出來喊癢說痛,我們也必須置之不理(當然必須先判斷是真是假)。

    漸漸地,孩子理解了睡覺是他自己的事,也因為有大量作主的權力,而不再需要藉由睡覺來和我們權力鬥爭。

    我們也將睡前的行程減到最低,所有其他孩子想要我們陪伴的事項,都移往早上或下午進行,因此睡前就只剩洗澡和刷牙,然後我們進行窩窩心、暖暖抱,從四年前到今天,流程沒有改變過,反而因為自學團需要大量的體力心力消耗,而更提早了半小時。

    既然說要讓孩子作主,那孩子可不可以決定不要洗澡?

    當然可以,他們最長記錄有七天沒洗澡,自然結果就是皮膚會癢,抓破自己負責擦藥;合理結果就是不能上我們的床,以及睡前只能抱抱說晚安,需要暫停到孩子床上的暖暖抱。

    那孩子可不可以決定不要刷牙?

    當然可以,自然結果就是會蛀牙、會牙痛;合理結果就是孩子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負擔看牙醫的費用。

    運用「行為結果法」的好處,是交由孩子自行評估利弊得失,而不是對父母唯命是從。觀念是我們不能要求孩子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

    看到朋友們的睡前時光,除了洗澡、刷牙之外,還要聽音樂(一首接著一首)、講故事(一本接著一本)、看電視(一部卡通接著一部卡通)、玩平板(永遠玩不夠)、喝牛奶(最後一口永遠吞不下去)、聊天(講不完的話)、開檢討會(睡前氣氛盪到谷底)...

    然後孩子洗澡又拖拖拉拉、刷牙又三催四請,再偶爾來場手足鬥嘴衝突...

    這也難怪親子雙方的情緒很難穩定了。

    請和孩子重新進行睡前的時間規劃,讓它成為親子的甜蜜時光,而不是忙碌戰場!

  • 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的好處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02 13:26:03
    有 1,964 人按讚

    社團有家長在問,請小孩做家事有給酬勞,不知道這樣對不對?才想起好像欠寫這篇文,而觀察底下留言中,大多數的人一直認為這樣很不好,其實關於這樣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正確解答,但在價值觀跟勞動能力的培養上,許多家長似乎真的覺得很難取捨,但真的很難取捨嗎?

    其實多年來觀察家長們不同時期的發問題目,不難發現許多事情是環環相扣,因此只要稍微退開兩步來看這問題,把視野放寬些,真的不難。

    ➡️ 人只要活著,就是不斷的試圖滿足需求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是不需要錢的,但很肯定的,這理論絕對只受限於在三歲之前懵懵懂懂的時期。隨著孩子上幼稚園後每天參與團體活動,跟同儕打交道對談時的描述,他們的小腦袋瓜開始創造出許多夢幻泡泡,因此有了慾望,開始想要一些他們不曾得到的東西,譬如戰鬥陀螺、芭比娃娃組,但受限生活作息是被父母支配,小小的腦袋瓜只能將此事暫存,只有在某一個周末,當父母帶他們到百貨公司買衣服時,在經過玩具部門時,他們才赫然發現這件重要待辦事項,於是趕緊開口索要,由於下次再見到想要的東西,已經不知是幾度夕陽紅之後,所以許多孩子絕對會放大絕招,一哭二鬧三滾地,搞得父母當場臉色鐵青,不知如何是好,對吧?

      回想看看,您是不是跟我一樣,被孩子突襲過呢?(笑)因此,我們並須正視一個事實,不論年紀幾歲,人只要活著,就有慾望,而需要不斷被滿足,有慾望自然會產生需求,而有需求就會帶出收入與支出的觀念,孩子進而產生希望透過勞動來換取所得,好平衡支出,既然這是很自然的人性思考。

      那麼如果在孩子表達需求後,得到的是父母漠視需求,或甚至是強力壓抑慾望後,後頭最常看見的,就是大概在國小國中階段,許多家長開始不斷詢問,為何孩子總是偷錢,屢勸不聽仍然再犯,甚至去書局時順手牽羊,這樣的問題,常常是屢見不鮮。

      與其,讓這些隱患在日後爆發,那麼,為何一開始不就好好的引導?其實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從小就陪著孩子去學習大人世界的做法,而我的方式很簡單,由於他們還小不能外出賺錢,因此就自己設計一個封閉的遊戲,也就是 #兒童版模擬市民 。

    ➡️ 從小就要學習如何站著把錢給掙了

      因此,在上幼稚園後,我就不斷的告訴他們一個觀念,「家是爸媽的,你們是過客」,我的目標是訓練你們獨立,有能力在將來去「成立自己的家」,而獨立是一條漫長的路,其中基礎來自於經濟獨立,獨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們年紀雖然小,但汗水、痠痛,甚至搞得髒兮兮是免不了,不過我確信一件事,孩子必須學習腳踏實地辛勤做事來換取報酬,沒有什麼事都不用做,還有固定零用錢可以領的這一套,又不是開人民公社。

      基本上,在我的模擬市民遊戲中,孩子的收入來源有三個方面「家事、工作、課業、特殊競賽」,工作、課業、特殊競賽不在這次討論範圍內,這裡就先略過。

      一開始,由於孩子年紀還小,因此在幼稚園時期,為了擴大他們對於家事的嘗試度,因此自己房間內的是他們的責任,但出了房門都算爸媽的,項目基本有「掃地、擦地板、擦窗戶、摺衣服、洗碗、擦桌椅、倒垃圾、整理書架、整理資源回收、拔雜草、灌溉花盆樹叢」,這些部分只要多做就多得,我早就準備好一大桶的零錢等著犒賞孩子,他們也喜歡拿到亮晶晶的銅板,並且聽到銅板投入撲滿時的那剎那叮噹,因此只要完成一樣就是給十元,加上其他部分,兩年下來也存了兩三千元。

      而爸媽的態度是這樣,我們會衷心感謝孩子的幫忙,每件家事先帶著做一次,事情若辦得很好就誇獎他們,事情辦不好時,就手把手的帶著他們照步驟做,而且由於有付工資,因此可以能較客觀評論工作品質與標準,孩子也比較有耐心聽得進去,不會認為你是批評,免去那種我給你幹白工還要被你嫌的心情。

      如果你也曾當過孩子,就會知道這一招,其實很打中孩子的心,他們總是渴望能替父母分憂解勞,能賺取收入又能分擔父母的辛勞,還能支出自己的開銷,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事太好了,怎能不做呢?

    ➡️ 從視而不見變成看見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孩子開始與周遭環境產生了情感連結,什麼意思呢?譬如寫字時,他們開始知道要蒐集橡皮擦屑,準確掃入垃圾桶中,因為地板是他們擦的,而且他們可是拿著抹布跪著擦,一趟下來並不輕鬆。

      這麼一來,孩子對於生活中的觀察敏銳度,會慢慢培養出來,而不是在父母豢養下變成生活智障王,譬如出門時會提醒要關瓦斯,水喉沒轉緊會趕緊轉緊,自然而然有了成本觀念,只要一點點零錢,一個家就能多兩雙手與眼主動派上用場,從視而不見變成看見。

      這過程中,有趣的事也不斷發生,隨著年紀成長後,在上了國小後,由於算帳不方便,孩子們開始喜歡拿紙鈔,因此主動找我們商量談條件,漸漸由週結、雙週結變成現在的月結,因此我們做法也改變,從過去的派簡單任務,變成會給半天寬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把家中大範圍內的區域,想辦法整理好,隨著不斷犯錯並修正,他們開始懂得要把犄角旮旯都掃得乾乾淨淨,因為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

    ➡️ 獨立的經濟才有付出的能力

      由於銅板慢慢累積多了,因此從小我們也要求他們要固定清點自己的存款並記帳,教導他們意識到本錢的重要性,學習怎麼花錢,先把需要部份留起來,剩下的部分要怎麼運用,並且真的把他的錢當成他的,而不是我給你的。

      幼稚園時期年紀還小,他們苦於沒啥機會花錢,常常外出時天真的看到粗俗玩具就想買,我們的做法是分析但不強力禁止,因此他們也曾走過一段買完拆開後悔的路,但很棒的是因為年紀還小,所以金額都不高,被騙也只有幾百元而已,此時正好讓孩子練兵一下,讓他們知道錢難賺,而且眼光也慢慢得變好,逛街時也會在心底撥算盤,比價後盤算看看划不划算。

      我還記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驚喜,是在結束一天工作後,疲憊回到家時,開門就看見桌上擺著女兒認真寫的卡片與姊弟合購的蛋糕,當然還有兩個小蘿蔔頭撲上來的擁抱,在那一刻,我知道他們終於意識到獨立的重要性,並能嚐到有能力付出後的自由,那份光芒至今依然令我印象深刻。之後當一家人外出時,他們除了偶爾在爸媽工作繁忙的周末,自己當東道主請我們吃飯外,也開始自己隨身帶點錢以備不時之需,這個暑假我們上台北遊玩時,在停車場臨時沒有小鈔零錢,而後方還有人排隊等著,就是孩子身上的錢適時的解救了我,看~多好的事。

      而上了國小後,除了賺錢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花錢,事實上比起如何賺錢,我認為花錢的學問才是重中之重,要讓孩子去懂得,用本錢去投資自己的妙用,而不是花在意義不大的消費之中。最簡單的舉例,就是花錢去買自己的評量參考書、文具,由於是花自己的錢,所以自己必須去面對,而他們也知道,當他們認真去研讀書籍,可以提升他們在課業或競賽的表現,進而去獲得其他方面的獎勵,這是一各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而且絕對是影響孩子未來一輩子的關鍵,道理都非常簡單通俗,只是爸媽願不願意多點耐心與包容,帶領孩子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 所謂的「家庭」,應該由一個個獨立運作的個體所組成。

      大家都知道華人社會的結構是權威階層型,擁有權力者容易以上對下的姿態,搭配歧視及貶抑的慣性,把其他人視為奴隸般任意使喚和控制,藉由自認地位較低者的自我壓抑,來完成每件事,這在職場或社會現象中很常見,而家庭就是社會現象的縮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流傳千年後依然流行。

      然而,這縮影正是來自於「家是大家的」,這觀念成立嗎?在我跟老婆創建這各家時,並沒有兩個孩子的意見參與,所以事實上,很多人期待孩子「發自內心的分擔家事」,其實是將每個獨立個體混淆在一起,用親情去使喚孩子,這當然可以,但實務上並不長久維持,不是嗎?因為爸媽生活都忙,有幾個人會低聲下氣的要孩子幫忙?又有多少人能讓孩子有發自內心「不想做家事」的寬容呢?

      我想很少很少吧!多數人的邏輯,就是叫你做你就做,甚至是不做你就滾出去,不是嗎?人民公社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任何強制性的行為,那怕是好意,最終只會讓人自私那一面擴散,進而將原本的好意搞到分崩離析。

      「家是大家的,不用任何酬勞」,說穿了只是父母大開方便之門的藉口,舉例來說,如果有三個孩子,那麼誰做的家事最多呢?不就是那個最勤勞那個孩子?因為阻力的關係,最終爸媽一定喊那個最好使喚的孩子來做,而且通常是那個老大。

      好啦!所以其他兄弟姐妹都很聰明,閃得遠遠的,該跟朋友玩的去玩,該去閃去讀書館吹冷氣的去吹冷氣,從小就最聽話那個孩子,無償認真提供免費勞力,但是這樣對嗎?難道,認真的孩子反而不用相對得到最多鼓勵與肯定嗎?這樣的發展對手足之間的關係,難道是好的嗎?

      然後,經歷漫長人生後,如果沒有債務給孩子揹就萬幸,但當父母年老生病時,一樣的劇情又再度上演,家是大家的,但需要分擔責任時,又是那個最傻的孩子,放下工作出來擦屁股拍背翻身,其他兄弟姐妹認真賺錢累積財富樂得輕鬆,最後重擔都到這孩子身上,搞得自己家庭內失和,經濟上動盪難撐。

      更諷刺的事情,是搞不好未來分家產時,最負責的那一個還分的最少,因為其他孩子不用承擔壓力,能偶爾提著奶粉水果出現,對父母笑臉迎人,講講閒話就能做好兒子受人疼,而身旁那個孩子,再好的涵養,長期做白工又被人嫌,難道不會有齟齬之時?吃虧的是誰?

      有不少故事,是父母臨終前,環顧四週突然良心發現,從小到大自己對身旁這個傻孩子實在太虧欠,於是偷偷拿一筆錢想補償他,結果撒手人寰後,其他子嗣眼紅反而聯合提告侵占,逼他要把錢吐出來,像這種故事很多,與其這樣,那為何不一路就老老實實的,給孩子他應該要得的薪資呢?

      我談的就是最常看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能一開始就導正,為何要延續上一代的思維?如果你的目的是訓練孩子做家事,那為何不連金錢與價值觀,都順便一起建立呢?如果你瞎擔心孩子不給錢就不做,那為何不擔心孩子將來,連賺錢養活自己都不要,只想在家當媽寶?

      是的,這樣做是很麻煩,但說穿了不過是一些銅板,不用擔心你會因此破產,好好的跟孩子商量出合適的價碼,讓孩子學會議價,協助孩子去體會到經濟獨立的好處,孩子做得起勁,你又能樂得輕鬆,以上這點經驗分享,希望各位家長都能帶著孩子一同成長,這才真的能讓一個家,在未來不只是因為血緣關係,而勉強聚在一起,而是因為爸媽一路耐心伴隨成長時,給予的包容與尊重、友善的對待、付出與肯定,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時,願意多撥點時間回家。

    #聰明人下笨功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