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的交通黑暗期也要來了。」和P一起走過施工路段的時候,我脫口說了這句話,並不確定P是否有聽到。那是哪一年?捷運環線的鋼架無預兆地就在景平路上頭層層疊起,原本車流豐沛的三線道,硬生生地被參差的工地圍欄夾攻了兩側,只留了一條在中間、像是鋼索一樣的窄道,整條路變得昏暗而凌亂。都市的更新與建造,是一面一...
「永和的交通黑暗期也要來了。」和P一起走過施工路段的時候,我脫口說了這句話,並不確定P是否有聽到。那是哪一年?捷運環線的鋼架無預兆地就在景平路上頭層層疊起,原本車流豐沛的三線道,硬生生地被參差的工地圍欄夾攻了兩側,只留了一條在中間、像是鋼索一樣的窄道,整條路變得昏暗而凌亂。都市的更新與建造,是一面一面黑布,蓋上、掀開,一幅完整妥善的市容就完成了,好像不曾有人困在裡面。我甚至無法想起景平路在施工前素淨的樣貌。只記得在更堵塞的交通及更漫長的紅燈裡,P會在路口蹬著腳跟,和我談起一些聽起來非常遙遠的事──總是從「環線完工」的假設開始:到時候我們還會住在這附近嗎?到時候我們搞不好已經不好了。你會讀台北的學校嗎?也許我會出國唸書......
⠀⠀⠀⠀⠀
那終歸是種不安的猜測,就等同問著:如果有天這裡變好了,我們還會一如往常嗎。自從P說起那些極度不確定的未來後,我就養成觀察建地的習慣,一有機會經過,都試著找到和上次不同的地方。即使只是幾根鋼筋的架起也讓我在意。時間在被察覺後,會變得比較快還是比較慢?即使我們每一次都捏緊了沙漏的度量,嘗試在心底精準地同步,終究還是會發生一點空隙。然而我並無法真的推演出工程的進度,面對景平路這個大沙漏,我更像是個紀錄者,每一粒墜落的沙,都被我取至心裡,一點一點築起心中的沙樓。某次我恰巧看到了環線的施工告示牌,就把預定完工的日期重要般地登載在行事曆裡,接著開始估算中間時光可能的註記:高中畢業、大學、選舉。把整個時間線寫成條列式的文字寄送給P。不知道是不是格式轉換的差錯,P說,每一條之間都有好多空行。
⠀⠀⠀⠀⠀
那些空行後來都成了越來越無從言對的日子。高中畢業後P讀了板橋的大學,抽中了宿舍,我們就各自披上了對方看不透的布,在繽紛的新鮮人生活裡隱埋。再回過神彼此都已然建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聚落。在那之前,也曾數次獨自騎車去板橋找P,那時剛考到駕照,雙手扶著機車龍頭,一面應對著龐雜的路況,一面分心看起P曾隨意提及的商家,忽然意識到就算是生手駕駛的自己,也已經非常熟稔這條路的一切,無論是坑洞、讀秒的綠燈、車流,都被我幾近是小聰明地帶過,輕易到彷彿這條路原本就是如此,忽略了頭頂上的車站已逐漸成形、挖空的路面正在循序填平。那是危險的事,當你悄悄地相信事物不會改變。但我卻毫無懷疑地任這些信仰穿過我的身體。
⠀⠀⠀⠀⠀
至今我仍然記不清楚究竟何時,我和P之間也橫了些什麼,急流、荒漠,或只是一道沒有人想跨過的矮牆?距離是賣命的工人,會在關鍵的那個晚上漏夜趕工,等你一覺醒來意識到:啊,我們昨天沒有說話。我們很久沒見了。再跑回到兩人邊境的交界,發現已經看不見對方的天空。發現當時不斷企盼的捷運環線終於通車,在我搬離永和幾年之後。從捷運站俯看再次被軋平拓寬的道路,地面上的油漆塗料也已被重新規劃,那條曾走過的鋼索幾乎就要看不見。在鋼索的另一端,P還在那裡嗎,掐指算起上次見面,也已是五年前的事了,久未再聯繫的遠城早變成了一團烏黑的模樣。那天我從秀朗橋趕往板橋,到站時搖起手錶一看,其實也就二十餘分鐘。我便明白那條鋼索真的消失了。
⠀⠀⠀⠀⠀
「如果你一直想結尾,結尾很快就會來;如果你不去想結尾,結尾也不會不來。」那是看過之後便一直記得的相聲段子,段子的最後,演員用扇子拍了一下大腿大呼:小心,結尾就在你身邊。就此謝幕。所以,時間在被察覺後,到底會變得比較快還是比較慢?多年以後的我,如今站在捷運車廂裡,取出內心的沙,再次與整條路核對,試想著自己是否加快了景平路的完成,又或是景平路催促了我和P的遠離,卻不得其解。在時間走過以後,沙子便只是沙子,它只能是痕跡,沒辦法做證據。
⠀⠀⠀⠀⠀
而捷運依然如巡禮般前進,一一經過以前會行經的路線。我的視線隔著擋音板彷彿也減弱了不少,看著一座座路牌與停滯的路口,想起最後幾次載著P回他的學校,他都像個鬆脫的玩偶擺盪、張望,感覺隨時要從後座掉出去──在經過我們的高中母校時,P曾不確定地指著大概的方向問,那邊過去就是以前學校對不對?以及某次在板橋迷了路,他曾用指腹輕敲我的肩膀,在耳邊說,左轉。省略了語句前的「應該要」,令我一度以為不那麼走也沒關係。
⠀⠀⠀⠀⠀
那些事情都在沙子裡了。更偶爾我會想起駛在混亂的景平路的綜幾年裡,通常是在難以定義的傍晚,有時兩側的路燈恰好亮起了。我曾經喜歡那樣的時刻。燈熄與燈亮兩個瞬間,時間的含混被一種非常俐落的刀法切開了,不快不慢、不偏不倚:燈暗以後,城市開始甦醒;燈亮以後,城市如黑影般開始向上延伸。我一直以為我捕捉到了什麼,直到有次我看見一名交通警察把身體探進路邊的電箱裡,將整條的路燈打開。
⠀⠀⠀⠀⠀
──〈沙漏〉
⠀⠀⠀⠀⠀
* 此篇刊載於《後末日平安通訊》聯合文學 6月號/2020 第428期
家裡沒有弱電箱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民瘋奧運的此刻,你知道台灣今天發生了兩起怪談嗎?」
最近大家一定都非常關注奧運賽事,不過,有些發生在台灣的新聞,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尤其是今天有兩起非常令人無法置信的「台灣怪談」,我認為有必要讓全民一起關心。
這兩起怪談,分別是「核二廠停機竟是因為值班人員移動椅子時壓到」,以及「台中一名回收老翁在路邊撿到 2 瓶 AZ 疫苗」。
乍看之下很不敢置信吧?但,這都是今天發生在台灣的事。
首先是關於昨日清晨核二廠停機事件,經過初步調查後,原能會表示,「經確認為控制室值班人員在移動座椅時,不慎觸碰到壓克力保護罩才導致主蒸汽隔離閥關閉,致使反應器急停,台電已提出檢討報告及再起動申請,原能會審查後予以同意」。
這樣的說法,實在令我難以相信,先不論事情原委是否屬實,一張椅子的移動,竟能導致 1 GW 的的機組停擺,會不會太脆弱了?更讓人擔心的是,這還是發生在最不能疏忽的核電廠中!
我想問台電,從今年 5 月接連的大停電之後,你們到底有沒有徹底檢討?怎麼會一而再地讓這樣的人為疏失影響到整體供電,若非再生能源和水力發電能夠快速升載,同樣的供電吃緊恐將重演。整體電網的穩定性,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根基,但這樣荒謬的事情卻一再發生,實在是非常嚴重的警訊。
台電的螺絲到底鬆到哪裡去了?若台電繼續出這樣誇張的大包,全國人民的信任,恐怕也會跟著你們的螺絲一起消逝了。
而另外一個誇張的怪談,是台中有兩劑疫苗消失,更扯的是,這兩瓶疫苗最後竟然是被民眾在西屯變電箱的「蛋盒」裡發現!
根據報導指出,今天上午一名從事資源回收的老翁在西屯衛生所外整理回收物,要將廢紙拿去回收時,發現裡面有兩瓶玻璃罐,但因為玻璃罐無法變現,加上老翁也不識字,不清楚玻璃罐為何物,才會把他放在變電箱旁的蛋盒裡;之後,來運送蛋品的男子整理蛋盒時,才驚見兩瓶未開封的 AZ 疫苗,趕緊向警方報案。
這樣誇張的「疫苗奇遇記」,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西屯衛生所怎麼會將未開封的 AZ 疫苗隨意棄置,就算是使用完的疫苗,都不該任意丟棄了,更遑論是連開都還沒開的疫苗?對於本案,台中市府與警方都已表示會儘速調查,我也要呼籲盧秀燕市長,務必要正視問題,勿枉勿縱。
這兩起事件,無論看過幾次,都還是令人感到荒唐。
作為民意代表,在跟著全民一同沈浸在奧運比賽的此刻,仍應履行職責,敦促行政部門、緊盯公共事務;對於這兩件扯到不能再扯的怪談,我要呼籲相關單位,請儘速給全民一個合理的解釋,並且務必檢討改善!
家裡沒有弱電箱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再度發長文是想給大家說個故事,雖然我很不想這麼極端,但我實在忍無可忍。
大家應該知道我應屆畢業於台大大氣科學系,但也同時修了傳播學程。
在大四時,我曾在中國時報實習,並獨立從今年 2 月初開始企劃,6 月底截稿,耗時近 5 個月完成專題,並投稿今年的 TVBS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前幾天也收到通知,很幸運的入圍了。
原本是件很令人開心的事,但今天我卻被我憧憬的新聞界狠狠甩了一巴掌。
由於報導初步完成時我正好在找工作,而我的指導老師是聯合報出身,因此在 6 月 18 日時曾經和老師一起到聯合報拜訪,但不是面試,就是拜訪朋友的感覺。
當天,我帶上了兩份簡歷和剛完成的文字報導專題,並交給了聯合報的兩位主管(說實話是什麼職位我記不太清楚,似乎是願景工程的負責人、深度報導中心的主任還有經理什麼的樣子),希望能夠有機會成為聯合報的記者,但我最後只換來一張名片就沒有下文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把名片給我的那位主管翻過我的報導後嘆了口氣,把名片給我之後說了聲「加油」,而後來聯合報當然沒有給我 offer,當初我覺得可能是我能力不夠、選題不好所以不足以讓聯合報用我,因此當時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可是!
今天聯合報 A5 的半版專題和我的專題內容在採訪題材、訪問對象上高度重疊,但卻完全沒有標註與我的報導的關聯性!
為了釐清整件事,我理個時間軸給大家看看:
6 月 18 日 和指導老師拜訪聯合報,並交出簡歷、報導。
6 月 30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截稿。
8 月 11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報導內容完全公開。
一般而言,新聞專題報導產出需要 1 至 2 周的時間,即使是在 8 月 11 日看到入圍名單、參考我的報導而製作這項專題,也應該稍微提到參考哪一篇報導,即使只有一句話都不會讓我現在這麼痛心,更何況,聯合報這時候報導這項專題讓我沒有辦法不去聯想另一個可能性。
有沒有可能在 6 月 18 日,上層看到我的報導後就準備讓下方的記者做這項專題?
我完全不排斥記者或報社做我曾經做過的題目、訪我曾經訪過的人,相反的我很樂見我關心的議題能被這麼大的報社重視,也為我的受訪對象感到開心,但如果真的是上層的決定,除了在報導中提到我的報導外,我會覺得報社有沒有可能寄封信給我、即使內容只是說「我們還是不能雇用妳,但我們對妳的報導有興趣,希望另外出一則專題」,這樣我也能接受。
但報社這樣的做派會讓我覺得,我花了 5 個月尋找受訪對象、實地走訪、編寫報導,就只是讓聯合報撿了現成的採訪資料,要我心裡怎麼能舒服?何況我聽說,該名記者曾經提到有參考我的報導。
從 2 月起先從各縣市鳥會、動保單位問起,一路問、一路找資料才完成這篇報導,打了多少電話跑了多少地方,邊顧課業邊寫報導,所有器材自己買,所有費用自己付,結果就只為聯合報做了嫁妝?
倘若聯合報真的拿了我的題目,我必須說這時間挑的完美,報導已經完全公開,誰都能寫這報導,倘若我追究起來甚至可能影響獲獎的可能性。
但這要我如何嚥下這口悶氣,我不會要求聯合報給我什麼補償,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解釋。
假如聯合報真的只是看到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後跟著做了窗殺專題,好,我完全沒意見,相反的我會很高興,但我還是希望,能不能,至少在報導中提到永續報導獎或我的名字,不要讓我覺得自己 5 個月的努力都只是成了永遠不會不被人看到的參考資料!
但倘若聯合報真的是因為我在 6 月 18 日交出的作品而做了這份報導,我實在無法嚥下這口氣。
補充:
我會有疑慮主要是在於這篇報導與我的有 4 點相似。
第一是在訪問對象王齡敏獸醫師的部分,但這部分我認為論點相對薄弱,因為獸醫師原本就致力於這一塊,被訪問並不是太稀奇。
第二點是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的部分,這一點在我的報導中也有提到,但若要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覺得說得過去。
我最疑惑的是在八里國中的案件一事,當初知道八里國中是因為王獸醫師前往八里國中做社團演講,並不是開放給記者或媒體採訪的場合,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麼巧、這麼神奇的同樣從這個點切入進行報導,再者就是台大保育社的張季平,這 4 點重疊,我實在很難不多想。
2020.08.20 更新:
今天早上接到聯合報的電話,之後會再擇日面談,謝謝大家關心,也希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
2020.08.20 晚間更新:
今早接到聯合報的電話時,我其實可以了解聯合報是有心想解釋這件事情的,但當時我希望聯合報能用文字公開這件事,因為經過這篇報導,我面對聯合報,說誇張一點,已經是恐懼大於理智了,因此沒有馬上應下。
後來我得到這樣的回應,著實讓我重新上了一課,學到以往實習不曾學到的新知識,原來媒體可以這麼運作,原來報導可以這麼解釋,原來參考不一定要註明來源。
原來學生想像的新聞倫理都只是烏托邦的幻想。
對於聯合報願意回應,我表達感謝,即使這和我以往所信仰的新聞生態不同。
到這一刻我還是相信,「記者」是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見證現實,用文字、聲音、影像,用最簡單直白的方式把大眾看不到、卻應該看到的現實如實陳述的重要職業,有自己的操守、自己的職業底線。
現在,我只能說,這樣的結果雖然令人遺憾,但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社會,以後也該多幾分防備,保護自己,也避免讓其他人陷入這樣不明不白的境地。
但這一刻我只能說,這一堂課,真的太沉太重,我終生難忘。
2020.08.22 晨間更新:
經過一個晚上的沈澱,我想我現在比較能理性的來描述昨天發生的事,因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也大概也了解了聯合報現在的處理態度,但我也無可奈何。
在昨天下午,聯合報告訴我,不論跟我怎麼談,恐怕我都不會相信聯合報,而且昨天我對於網友的回覆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不能溝通的,我在用網軍威脅聯合報。
我必須說,如果我對於聯合報真的只剩滿腔惡意,我不會一退再退,不會到現在都還不願意寫出當天與我見面的長官的姓名,不會在看到聲明之後,仍然想要聽到聯合報的說法。
如果我真的想要傷害聯合報、對聯合報已經沒有任何信任,當留言提到需不需要幫我分享貼文到爆料公社時,我怎麼會婉拒?何況我在 20 日凌晨已經加入爆料公社,我為何不馬上貼文?
其實在最初兩天,我一度瀕臨崩潰,我最親的人要我忍,我最尊敬的人要我不要攻擊聯合報,我對新聞倫理僅存的信仰也不斷地告訴我,不要再為了這件事,讓那些真的很幫忙、願意接受一個毫無根基、連有沒有機會獲獎都不能保證的學生採訪的受訪對象們。
我都知道的,讓聯合報來做這項題,會比我一個默默無名的畢業生、或者說實習記者來做更有宣傳效果,能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項鮮少被人關注的議題。
打從第一天、看到這則報導,我就知道,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怎麼可能向報社說明白我的疑慮,我甚至想過,要是追究起來,報社會不會反咬我說,是我的指導老師建議我做這項題的,我才是那個拿了聯合報想做的題目的人。
但真的不是,從一開始,在 3 月,我向指導老師提案想做領角鴞與都市鳥類的生存危機,其中就有提出野鳥有沒有可能在夜間因為靠近光源而撞上窗戶的討論(雖然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野鳥撞玻璃就叫窗殺就是了),但指導老師提醒我,領角鴞是舊題,現在已經沒什麼保育危機,議題意義不大,建議改題目,所以我後來又參考了野鳥分享社團裡關子嶺碧雲寺山麻雀攻擊電箱的案例,才終於確定了要做「窗殺」這項題目作為投稿作品,而山麻雀的題目,就變成了課堂內的期末報導。
我的專題發想拐了很多彎才決定,都市鳥類生存危機的題目被駁回時,我也曾考慮照著指導老師的建議,做新冠肺炎相關的專題紀錄,但當時我覺得,我還是想要做野鳥相關的題目。
在去年指導老師所開的課程中曾經寫過大量砲陣集體拍攝台大領角鴞的報導,從那時我就加入了幾個野鳥社團,自己本身也是曾經養過寵物鳥的人,因此對鳥類有著特別的情愫,所以我想把我人生中第一個專題聚焦在牠們身上。
於是在提案被否決數次後,即使指導老師仍然認為窗殺一題被關注的機會不大,我還是在 4 月著手嘗試接觸、聯絡我規劃中的採訪對象。
我希望聯合報的長輩們能相信,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項題目,也是真心的想要窗殺被社會大眾看見,我一直在掙扎,我知道我每一次堅持論點,就是在給我的受訪對象造成困擾,被寫在報導中的他們不該被捲入這場羅生門般的討論,我以往也被前輩指導,作為記者,寫好自己的文字,如實呈現被報導者的想法,然後,要保護好自己的受訪者,這是應有的職業道德,也是必須負起的責任。
所以我心裡一直有著退縮的念頭,尤其是聯合報的長輩們透過受訪者與我聯繫時,想要收手的想法幾乎佔據了所有思緒,這件事牽連受訪者太深,我很清楚不該這樣,這不是記者該做的事,即使我現在已經失去了實習記者的身份。
這件事最一開始是在 19 日,指導老師特別來到辦公室,翻出這篇聯合報的專題,很開心的說「妳看,是妳的報導呢!這個題被關注了!」
第一時間我感到興奮,我想看看聯合報用了什麼樣不同的角度切入這項議題,從開始學習新聞寫作起,我都是這樣,我很想知道,前輩們是用什麼樣的文字去描述一段事實、寫成一篇報導,是怎麼切入一個議題,但下一瞬間,我的心涼了半截。
為什麼這切入點這麼熟悉,為什麼這架構這麼相似?
我很想知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我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卻被罵了一頓,老師離開辦公室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篇報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文字幾乎讓我崩潰,我想說服自己,這篇報導與我無關,這只是巧合,但我辦不到。
做專題時提案一再被駁回我沒退縮,被想要訪問的對象拒絕或沒接到回應我也沒難過太久,因為拿不到資料不得不改變報導切入點我也沒有遲疑,但這一刻真的是我做這項專題至今最絕望的時候,尤其是這天晚上在臉書發文後,指導老師來訊要我停手,不要傷害聯合報的聲譽,這種絕望更甚。
中午,我一個人躲起來試圖安慰自己,卻發現越是想放下,這件事就越像一根拔不掉的刺,牢牢扎在心頭,止住了眼淚回到辦公室,看著前輩幫我熱好的便當,我很想坐下來吃,但眼淚差點再度潰堤,我沒吃幾口,放下便當擠出連自己都知道難看的笑,說「我想出去走走,等等回來」,那之後漫無目的的在校園晃蕩,大概半小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一直告訴自己,是我多想了,聯合不是這樣的報社,因為這跟老師一直以來告訴我的不一樣。
我想,我需要聯合報直接告訴我這一點,拿出能說服我的理由,告訴我是我多想了,我會相信,我知道我會立刻相信這間公司。
但後來知道的種種消息,讓我越來越無法承受,包括聯合可能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報社裡似乎有些黑暗面,也包括我的指導老師可能出賣我。
到了 20 日,我表面冷靜,但心裡已經慌了,這一切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樣,我想要我的專題被人參考,但不是這種方式,接到電話、同意面談,我是恐懼的,我不知道我面對的是什麼,只知道我幾乎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連訪綱都沒辦法擬、連稿都沒辦法寫(我目前在處理一些採訪題材,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那天我除了早餐的一顆肉包外,再也沒吃其他東西,連一直教我重訓的大哥都發現我不對勁(平常都做 3 小時重訓的人突然只做 1 小時也的確是件怪事)。
離開重訓室後,我看到了前天的聲明,但我卻突然冷靜了下來,我重新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
參考了請承認,即使只是在文章尾端加上參考連結,或是給我的專題一篇報導,這樣我都能接受,但如果完全沒有參考,請給我證據。
我知道一間大公司有多少方法可以重傷一個剛出社會的新人,而且無比容易,我讓自己處在極為被動的狀態,還一退再退,就是想讓聯合報明白,我沒有任何攻擊性可言,但我也的確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就連追究這件事可能讓我失去我現在安身的這份工作也想過,更不用說,往後我想回到新聞界將會無比困難。
但我的願望真的非常簡單,我也不想再要更多,這兩天我已經累了,總在強顏歡笑,告訴自己的朋友「看來我的社會歷練比其他畢業生多上了無數倍」,也久違地體會到,世界變得索然無味的感覺。
我仍舊不明白聯合報為什麼要取消昨天的面談,既然知道我還有疑慮,那不是更該說明清楚?為什麼連嘗試再度說服我都不願意?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間公司好像始終在用最大的惡意估量我的動機,或許是我在言詞表達上太過笨拙,讓一間公司看不出我隱晦的善意,但也可能我們彼此都需要一段時間冷靜。
比起一開始,我的情緒已經恢復到了常態,走出了最初兩天的慌亂和失措,我覺得做過實習記者是件好事,讓我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思維跟事件本身帶有的情緒切割,用最理性的方式思考。
所以我要說,因為沒有達成溝通,我「不希望」這篇貼文出現在爆料公社,但也希望我的請求能被報社聽見,我再度強調我對聯合報真的沒有任何惡意,而我也不想再傷害或牽連更多曾經努力幫助我的受訪者,這違背我的信仰,也對他們極不公平。
因此,如果聯合報仍能堅持論點、強調不曾參考我的作品,我想繼續追究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只會陷入互相傷害、猜疑的循環,如果是這樣,那我想已經夠了,我只求聯合報,能不能在未來某一天,再讓我看一次貴報社規劃、採訪的窗殺相關專題,甚至願景工程更好,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架構,讓這個議題被更多人知道。
我同意聯合報聲明的第四點,我想要這個題目受到重視,所以我願意把我的疑慮放到一邊,也感謝這幾天貴報社對我的社會指導,在這方面,貴報社的長輩們是無比出色的老師,而我也要對我的指導老師表達最後的感謝,我早該認清,從畢業以後,我就不再是您的學生,您並沒有幫助我的義務,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抱持著天真的念舊和依戀,才會格外失望。
家裡沒有弱電箱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媒體混久一點就知道彼此參考,被大量引用是很常見的事情。
我還因為跟某家整篇引用我的專欄的媒體抗議而被直接封鎖臉書呢!
個人怎麼跟組織鬥呢?
今天再度發長文是想給大家說個故事,雖然我很不想這麼極端,但我實在忍無可忍。
大家應該知道我應屆畢業於台大大氣科學系,但也同時修了傳播學程。
在大四時,我曾在中國時報實習,並獨立從今年 2 月初開始企劃,6 月底截稿,耗時近 5 個月完成專題,並投稿今年的 TVBS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前幾天也收到通知,很幸運的入圍了。
原本是件很令人開心的事,但今天我卻被我憧憬的新聞界狠狠甩了一巴掌。
由於報導初步完成時我正好在找工作,而我的指導老師是聯合報出身,因此在 6 月 18 日時曾經和老師一起到聯合報拜訪,但不是面試,就是拜訪朋友的感覺。
當天,我帶上了兩份簡歷和剛完成的文字報導專題,並交給了聯合報的兩位主管(說實話是什麼職位我記不太清楚,似乎是願景工程的負責人、深度報導中心的主任還有經理什麼的樣子),希望能夠有機會成為聯合報的記者,但我最後只換來一張名片就沒有下文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把名片給我的那位主管翻過我的報導後嘆了口氣,把名片給我之後說了聲「加油」,而後來聯合報當然沒有給我 offer,當初我覺得可能是我能力不夠、選題不好所以不足以讓聯合報用我,因此當時也就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可是!
今天聯合報 A5 的半版專題和我的專題內容在採訪題材、訪問對象上高度重疊,但卻完全沒有標註與我的報導的關聯性!
為了釐清整件事,我理個時間軸給大家看看:
6 月 18 日 和指導老師拜訪聯合報,並交出簡歷、報導。
6 月 30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截稿。
8 月 11 日 TVBS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公布,報導內容完全公開。
一般而言,新聞專題報導產出需要 1 至 2 周的時間,即使是在 8 月 11 日看到入圍名單、參考我的報導而製作這項專題,也應該稍微提到參考哪一篇報導,即使只有一句話都不會讓我現在這麼痛心,更何況,聯合報這時候報導這項專題讓我沒有辦法不去聯想另一個可能性。
有沒有可能在 6 月 18 日,上層看到我的報導後就準備讓下方的記者做這項專題?
我完全不排斥記者或報社做我曾經做過的題目、訪我曾經訪過的人,相反的我很樂見我關心的議題能被這麼大的報社重視,也為我的受訪對象感到開心,但如果真的是上層的決定,除了在報導中提到我的報導外,我會覺得報社有沒有可能寄封信給我、即使內容只是說「我們還是不能雇用妳,但我們對妳的報導有興趣,希望另外出一則專題」,這樣我也能接受。
但報社這樣的做派會讓我覺得,我花了 5 個月尋找受訪對象、實地走訪、編寫報導,就只是讓聯合報撿了現成的採訪資料,要我心裡怎麼能舒服?何況我聽說,該名記者曾經提到有參考我的報導。
從 2 月起先從各縣市鳥會、動保單位問起,一路問、一路找資料才完成這篇報導,打了多少電話跑了多少地方,邊顧課業邊寫報導,所有器材自己買,所有費用自己付,結果就只為聯合報做了嫁妝?
倘若聯合報真的拿了我的題目,我必須說這時間挑的完美,報導已經完全公開,誰都能寫這報導,倘若我追究起來甚至可能影響獲獎的可能性。
但這要我如何嚥下這口悶氣,我不會要求聯合報給我什麼補償,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一個解釋。
假如聯合報真的只是看到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後跟著做了窗殺專題,好,我完全沒意見,相反的我會很高興,但我還是希望,能不能,至少在報導中提到永續報導獎或我的名字,不要讓我覺得自己 5 個月的努力都只是成了永遠不會不被人看到的參考資料!
但倘若聯合報真的是因為我在 6 月 18 日交出的作品而做了這份報導,我實在無法嚥下這口氣。
補充:
我會有疑慮主要是在於這篇報導與我的有 4 點相似。
第一是在訪問對象王齡敏獸醫師的部分,但這部分我認為論點相對薄弱,因為獸醫師原本就致力於這一塊,被訪問並不是太稀奇。
第二點是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的部分,這一點在我的報導中也有提到,但若要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我也覺得說得過去。
我最疑惑的是在八里國中的案件一事,當初知道八里國中是因為王獸醫師前往八里國中做社團演講,並不是開放給記者或媒體採訪的場合,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麼巧、這麼神奇的同樣從這個點切入進行報導,再者就是台大保育社的張季平,這 4 點重疊,我實在很難不多想。
2020.08.20 更新:
今天早上接到聯合報的電話,之後會再擇日面談,謝謝大家關心,也希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
2020.08.20 晚間更新:
今早接到聯合報的電話時,我其實可以了解聯合報是有心想解釋這件事情的,但當時我希望聯合報能用文字公開這件事,因為經過這篇報導,我面對聯合報,說誇張一點,已經是恐懼大於理智了,因此沒有馬上應下。
後來我得到這樣的回應,著實讓我重新上了一課,學到以往實習不曾學到的新知識,原來媒體可以這麼運作,原來報導可以這麼解釋,原來參考不一定要註明來源。
原來學生想像的新聞倫理都只是烏托邦的幻想。
對於聯合報願意回應,我表達感謝,即使這和我以往所信仰的新聞生態不同。
到這一刻我還是相信,「記者」是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見證現實,用文字、聲音、影像,用最簡單直白的方式把大眾看不到、卻應該看到的現實如實陳述的重要職業,有自己的操守、自己的職業底線。
現在,我只能說,這樣的結果雖然令人遺憾,但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社會,以後也該多幾分防備,保護自己,也避免讓其他人陷入這樣不明不白的境地。
但這一刻我只能說,這一堂課,真的太沉太重,我終生難忘。
2020.08.22 晨間更新:
經過一個晚上的沈澱,我想我現在比較能理性的來描述昨天發生的事,因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我也大概也了解了聯合報現在的處理態度,但我也無可奈何。
在昨天下午,聯合報告訴我,不論跟我怎麼談,恐怕我都不會相信聯合報,而且昨天我對於網友的回覆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不能溝通的,我在用網軍威脅聯合報。
我必須說,如果我對於聯合報真的只剩滿腔惡意,我不會一退再退,不會到現在都還不願意寫出當天與我見面的長官的姓名,不會在看到聲明之後,仍然想要聽到聯合報的說法。
如果我真的想要傷害聯合報、對聯合報已經沒有任何信任,當留言提到需不需要幫我分享貼文到爆料公社時,我怎麼會婉拒?何況我在 20 日凌晨已經加入爆料公社,我為何不馬上貼文?
其實在最初兩天,我一度瀕臨崩潰,我最親的人要我忍,我最尊敬的人要我不要攻擊聯合報,我對新聞倫理僅存的信仰也不斷地告訴我,不要再為了這件事,讓那些真的很幫忙、願意接受一個毫無根基、連有沒有機會獲獎都不能保證的學生採訪的受訪對象們。
我都知道的,讓聯合報來做這項題,會比我一個默默無名的畢業生、或者說實習記者來做更有宣傳效果,能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項鮮少被人關注的議題。
打從第一天、看到這則報導,我就知道,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怎麼可能向報社說明白我的疑慮,我甚至想過,要是追究起來,報社會不會反咬我說,是我的指導老師建議我做這項題的,我才是那個拿了聯合報想做的題目的人。
但真的不是,從一開始,在 3 月,我向指導老師提案想做領角鴞與都市鳥類的生存危機,其中就有提出野鳥有沒有可能在夜間因為靠近光源而撞上窗戶的討論(雖然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野鳥撞玻璃就叫窗殺就是了),但指導老師提醒我,領角鴞是舊題,現在已經沒什麼保育危機,議題意義不大,建議改題目,所以我後來又參考了野鳥分享社團裡關子嶺碧雲寺山麻雀攻擊電箱的案例,才終於確定了要做「窗殺」這項題目作為投稿作品,而山麻雀的題目,就變成了課堂內的期末報導。
我的專題發想拐了很多彎才決定,都市鳥類生存危機的題目被駁回時,我也曾考慮照著指導老師的建議,做新冠肺炎相關的專題紀錄,但當時我覺得,我還是想要做野鳥相關的題目。
在去年指導老師所開的課程中曾經寫過大量砲陣集體拍攝台大領角鴞的報導,從那時我就加入了幾個野鳥社團,自己本身也是曾經養過寵物鳥的人,因此對鳥類有著特別的情愫,所以我想把我人生中第一個專題聚焦在牠們身上。
於是在提案被否決數次後,即使指導老師仍然認為窗殺一題被關注的機會不大,我還是在 4 月著手嘗試接觸、聯絡我規劃中的採訪對象。
我希望聯合報的長輩們能相信,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這項題目,也是真心的想要窗殺被社會大眾看見,我一直在掙扎,我知道我每一次堅持論點,就是在給我的受訪對象造成困擾,被寫在報導中的他們不該被捲入這場羅生門般的討論,我以往也被前輩指導,作為記者,寫好自己的文字,如實呈現被報導者的想法,然後,要保護好自己的受訪者,這是應有的職業道德,也是必須負起的責任。
所以我心裡一直有著退縮的念頭,尤其是聯合報的長輩們透過受訪者與我聯繫時,想要收手的想法幾乎佔據了所有思緒,這件事牽連受訪者太深,我很清楚不該這樣,這不是記者該做的事,即使我現在已經失去了實習記者的身份。
這件事最一開始是在 19 日,指導老師特別來到辦公室,翻出這篇聯合報的專題,很開心的說「妳看,是妳的報導呢!這個題被關注了!」
第一時間我感到興奮,我想看看聯合報用了什麼樣不同的角度切入這項議題,從開始學習新聞寫作起,我都是這樣,我很想知道,前輩們是用什麼樣的文字去描述一段事實、寫成一篇報導,是怎麼切入一個議題,但下一瞬間,我的心涼了半截。
為什麼這切入點這麼熟悉,為什麼這架構這麼相似?
我很想知道,我是真的很想知道,我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卻被罵了一頓,老師離開辦公室後,我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篇報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文字幾乎讓我崩潰,我想說服自己,這篇報導與我無關,這只是巧合,但我辦不到。
做專題時提案一再被駁回我沒退縮,被想要訪問的對象拒絕或沒接到回應我也沒難過太久,因為拿不到資料不得不改變報導切入點我也沒有遲疑,但這一刻真的是我做這項專題至今最絕望的時候,尤其是這天晚上在臉書發文後,指導老師來訊要我停手,不要傷害聯合報的聲譽,這種絕望更甚。
中午,我一個人躲起來試圖安慰自己,卻發現越是想放下,這件事就越像一根拔不掉的刺,牢牢扎在心頭,止住了眼淚回到辦公室,看著前輩幫我熱好的便當,我很想坐下來吃,但眼淚差點再度潰堤,我沒吃幾口,放下便當擠出連自己都知道難看的笑,說「我想出去走走,等等回來」,那之後漫無目的的在校園晃蕩,大概半小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一直告訴自己,是我多想了,聯合不是這樣的報社,因為這跟老師一直以來告訴我的不一樣。
我想,我需要聯合報直接告訴我這一點,拿出能說服我的理由,告訴我是我多想了,我會相信,我知道我會立刻相信這間公司。
但後來知道的種種消息,讓我越來越無法承受,包括聯合可能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報社裡似乎有些黑暗面,也包括我的指導老師可能出賣我。
到了 20 日,我表面冷靜,但心裡已經慌了,這一切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樣,我想要我的專題被人參考,但不是這種方式,接到電話、同意面談,我是恐懼的,我不知道我面對的是什麼,只知道我幾乎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連訪綱都沒辦法擬、連稿都沒辦法寫(我目前在處理一些採訪題材,這也是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那天我除了早餐的一顆肉包外,再也沒吃其他東西,連一直教我重訓的大哥都發現我不對勁(平常都做 3 小時重訓的人突然只做 1 小時也的確是件怪事)。
離開重訓室後,我看到了前天的聲明,但我卻突然冷靜了下來,我重新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
參考了請承認,即使只是在文章尾端加上參考連結,或是給我的專題一篇報導,這樣我都能接受,但如果完全沒有參考,請給我證據。
我知道一間大公司有多少方法可以重傷一個剛出社會的新人,而且無比容易,我讓自己處在極為被動的狀態,還一退再退,就是想讓聯合報明白,我沒有任何攻擊性可言,但我也的確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就連追究這件事可能讓我失去我現在安身的這份工作也想過,更不用說,往後我想回到新聞界將會無比困難。
但我的願望真的非常簡單,我也不想再要更多,這兩天我已經累了,總在強顏歡笑,告訴自己的朋友「看來我的社會歷練比其他畢業生多上了無數倍」,也久違地體會到,世界變得索然無味的感覺。
我仍舊不明白聯合報為什麼要取消昨天的面談,既然知道我還有疑慮,那不是更該說明清楚?為什麼連嘗試再度說服我都不願意?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間公司好像始終在用最大的惡意估量我的動機,或許是我在言詞表達上太過笨拙,讓一間公司看不出我隱晦的善意,但也可能我們彼此都需要一段時間冷靜。
比起一開始,我的情緒已經恢復到了常態,走出了最初兩天的慌亂和失措,我覺得做過實習記者是件好事,讓我學會如何把自己的思維跟事件本身帶有的情緒切割,用最理性的方式思考。
所以我要說,因為沒有達成溝通,我「不希望」這篇貼文出現在爆料公社,但也希望我的請求能被報社聽見,我再度強調我對聯合報真的沒有任何惡意,而我也不想再傷害或牽連更多曾經努力幫助我的受訪者,這違背我的信仰,也對他們極不公平。
因此,如果聯合報仍能堅持論點、強調不曾參考我的作品,我想繼續追究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只會陷入互相傷害、猜疑的循環,如果是這樣,那我想已經夠了,我只求聯合報,能不能在未來某一天,再讓我看一次貴報社規劃、採訪的窗殺相關專題,甚至願景工程更好,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架構,讓這個議題被更多人知道。
我同意聯合報聲明的第四點,我想要這個題目受到重視,所以我願意把我的疑慮放到一邊,也感謝這幾天貴報社對我的社會指導,在這方面,貴報社的長輩們是無比出色的老師,而我也要對我的指導老師表達最後的感謝,我早該認清,從畢業以後,我就不再是您的學生,您並沒有幫助我的義務,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抱持著天真的念舊和依戀,才會格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