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宮城宗太生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宮城宗太生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宮城宗太生日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十二世紀北宋的繁華:開封城日屠萬頭生豬(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水滸》第七十二回寫宋江上東京看燈時,提到宋都御街: 「當下柴進、燕青兩個入得城來,行到御街上,往來觀玩,轉過東華門外,見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濟濟。」 而後宋江四人「轉過御街,見兩行都是煙月牌」,便來到其中的李師師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7萬的網紅egg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もうGALの常識!!最新のエクステ #プルエクステ にeggモデル6名が初体験してきたよ♡ プルエクステを取り扱う美容サロン6店舗が大集結🔥 凄すぎるビフォアフを要チェック✔︎ ✨ご協力店舗&担当さん✨ ●ゆうちゃみ●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海野翔太さん PLUTO by GALA...
-
宮城宗太生日 在 egg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16 16:00:09もうGALの常識!!最新のエクステ #プルエクステ
にeggモデル6名が初体験してきたよ♡
プルエクステを取り扱う美容サロン6店舗が大集結🔥
凄すぎるビフォアフを要チェック✔︎
✨ご協力店舗&担当さん✨
●ゆうちゃみ●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海野翔太さん
PLUTO by GALAXY 【水戸】
茨城県水戸市宮町2-4-24 杉山ビル1F
029-350-9666
●せいな●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吉川 永美さん
Hair&Make SAPPHIRE 【浜松】
静岡県浜松市中区紺屋町306-1
053-489-3746
●きぃりぷ●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大澤 嘉治さん、木城真央さん
Bulansis Hair 【仙台】
宮城県仙台市青葉区国分町2-2-5 2F
022-261-5451
●あいめろ●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篠田 和希さん、宗石 和也さん
hair design germe【千葉】
千葉県千葉市中央区本千葉町4-10 サンライズ2F
043-445-7222
●みりちゃむ●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平澤 さくらさん、原田 悦宏さん
HAIR SALON Amor 【高田馬場】
東京都豊島区高田3-5-3 第3布施ビルB1
03-6907-0051
●あやかてぃーん●
【担当者名前/店舗名/店舗詳細/】
渡辺 里美さん
Hair&Make Re...~assemblage~ 【歌舞伎町】
東京都新宿区歌舞伎町2-21-5 第二平沢ビル2F
03-6302-1703
💜WEB版egg💜👉👉 https://eggegg.jp/
〈出演者情報〉
🌈きぃりぷ
https://www.instagram.com/kyiiripu.friedegg/?hl=ja
🌈みりちゃむ
https://www.instagram.com/mirichamu_0710/?hl=ja
🌈あやかてぃーん
https://www.instagram.com/ayaka0054/?hl=ja
🌈ゆうちゃみ
https://www.instagram.com/chamitan_0908/?hl=ja
🌈せいな
https://www.instagram.com/___seinaaa318/?hl=ja
🌈あいめろ
https://www.instagram.com/aisyu0101/?hl=ja
2014年休刊した伝説のギャル雑誌『egg』がWEBで復活!!
毎日17時〜配信🌟🌟
💜SNS情報💜
💫egg公式Twitter
→https://twitter.com/new_eggofficial
💫egg公式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ew_eggofficial/?hl=ja
BGM:MusMus
Music is VFR
音源提供
Limitex (ORIENTIS RECORDING)
I Love egg / eggオールスターズ
https://avex.lnk.to/eggallstars-iloveegg
宮城宗太生日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二世紀北宋的繁華:開封城日屠萬頭生豬(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水滸》第七十二回寫宋江上東京看燈時,提到宋都御街:
「當下柴進、燕青兩個入得城來,行到御街上,往來觀玩,轉過東華門外,見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濟濟。」
而後宋江四人「轉過御街,見兩行都是煙月牌」,便來到其中的李師師家。由於宋徽宗經常大駕光臨,從御街到李師師家的那段岔路,竟也喚做「小御街」。小說繼續寫道:「出得李師師門來,穿出小御街,徑投天漢橋來看鰲山,正打樊樓前過,聽得樓上笙簧聒耳,鼓樂喧天。」
《水滸》對東京御街點到為止,真有點吊人胃口,似有必要略加補充。
顧名思義,御街就是皇城裡專供皇帝出巡用的主幹道。宋代以前的都城也都有這種御街。據《水經註》說,那位才高八斗的曹植,就因擅「行御道」而「見薄」於曹操,在與曹丕的爭寵中大失其分的。由此可見,那時的御街決不是一般人所能隨意行走的。另據《建康實錄》,侯景之亂尚未攻入建康(今南京)時,都城御街上已是「人更相劫掠,不復通行」;侯景引玄武湖水倒灌建康的台城,「闕前御街,並為洪波」,梁武帝也只能束手待斃了。
而北宋東京的御街,就是出宮城(即大內)正南的宣德門筆直向南,經州橋(即天漢橋),過里城正南的朱雀門,到外城正南的南薰門為止的那段主幹道。當時學者劉敞有詩贈友人說:「君居御街東,我居御街西,如何百步間,十日不相從。」似乎御街寬百來步。實際上,御街闊約二百餘步,劉敞所說只是寫詩時的約數。
出宣德門向南,直到州橋,御街兩邊都是景靈東西宮、大晟府、太常寺和相國寺等重要建築。僅有的幾幢第宅,不是大臣,就是貴族所有。開國初,宋太祖曾為大將郭進在御街之東建造甲第,作為對他捍禦契丹十餘年的酬報。而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每天一大清早,這一路段的御街上,趁著早市賣飲食與湯藥的小販,「吟叫百端」,交織成一片叫賣聲。
過了州橋向南,兩邊就都是鱗次櫛比的店鋪與住家,例如街東的車家炭鋪、張家酒店,其次則有王樓山洞的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的肉餅鋪和李四分茶。過里城從朱雀門到外城南薰門,是御街的南段。南薰門裡,御街西側有一座頗為雄偉的五嶽觀。南薰門因正對大內,一般士民的殯葬車輛不得從這一城門出入。成為鮮明諷刺的是,開封城裡每天屠宰的上萬頭豬都必須由此入城。據孟元老回憶,每天向晚,萬餘頭的豬群,只有數十個人驅趕著,浩浩蕩盪通過南薰門,倒也規行矩步,「無有亂行者」,成為御街上別具一格的風景。
御街兩邊都是御廊,原來允許市民商販在其中做買賣。據文彥博奏議。王安石變法時,市易司也利用特權,搶先佔據上好市口,在御街東廊下用杈子攔出數十間舖位,「差官監賣果實,分取牙利」。但自政和(1111-1118)以後,開封府派人在廊下安放黑漆杈子,御街中心又放上兩排朱漆杈子,不讓人馬在御街中心來往,行人只能在廊下杈子外行走。杈子裡用磚石砌出兩道御溝,宣和年間(1119-1125),其中盡植蓮花,兩側種上桃李杏梨,春夏之際,雜花相間,望去宛如錦繡。
不過,在新年期間,即便政和以後,御街還是向民眾開放的。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冬至以後到元宵節結束,宣德門前御街上就搭起山棚,上面鑲嵌著大觀、宣和之類碩大的金字年號,年號之後便是「與民同樂萬壽彩山」八個大字。山棚下用刺棘圈出一個露天演藝場,以控制遊人的進入,故而叫做棘盆。入夜,棘盆照耀得如同白晝,演出也不中斷。這一期間,御街兩側的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宋徽宗也會趁興出宣德門,真的來個「與民同樂」。有兩首詞寫出了元宵御街上這種狂歡的景象:
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 宮漏永,御街長,華燈偏共月爭光。樂聲都在人聲裡,五夜車塵馬足香。
除了新年前後的個把月,一些重要的皇家活動也在御街上進行。據《宋史•禮志》,舉行賜酺之典時,開封府各縣與在京諸軍的樂人,都在朱雀門到宣德門的御街上列隊張樂;還「作山車、旱船,往來御道」。這時「觀者溢道,縱士庶遊觀」;御道兩側的廊下,則「百貨駢布,競以彩幄鏤版為飾」。而每逢大禮之年,七頭大象加入進車馬儀仗隊,在宣德門至南薰門之間的御街上走個來回。走到宣德門樓前,七頭大象還要團轉行步,向北舞拜,表示祝賀。每到這時,御街上「遊人嬉集,觀者如織」。至於每年十月十二日宋徽宗生日,親王宗室與宰執百官到大內上壽完畢,參加儀式的女童隊出皇城,等候在外的少年豪俊爭先恐後地送上果品飲食,然後帶著心儀的姑娘,讓她戴上花冠,或作男子裝束,騎上駿馬,「自御街馳驟,競逞華麗,觀者如堵」,那感覺可真叫爽!
當然,在這風光旖旎的御街上,也會發生些香豔的情事。據《玉芝堂談薈》,宋祁有一次在御街上恰遇大內宮嬪的車子經過,簾後有人驚喜地脫口道:「這不是小宋嗎!」宋祁回去感慨地作了一首《鷓鴣天》: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宮城宗太生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天后宮的前世今生
上圖由日治時期台北攝影師李火增(1912-1975)攝於1939年,圖中寺廟為台北西門町的新高野山弘法寺。下圖由張哲生於80年後;2019年12月7日在同地拍攝,原弘法寺早已變為台北天后宮,不過寺內仍有供奉弘法大師。
坐落在今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的台北天后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迄今已逾270年歷史。
1746年(清乾隆11年),艋舺的行船業者於直興街(今台北市貴陽街與西園路口)合建寺廟供奉媽祖,取名為「新興宮」,當年與龍山寺及清水巖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寺廟。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當年日本真言宗「各派連合法務所」派遣椋本龍海來台。
1896年4月,椋本龍海與小柴豐嶽被賦予「台灣開教視察員」身分而再度來台,於艋舺黃氏家廟(今址為台北市廣州街265巷3號)設立布教所。
1896年6月,小山祐全以開教補助員身分抵台,成為真言宗台灣布教的責任者,同時試行布教。
1897年,椋本龍海與小柴豐嶽返日後,小山祐全成為真言宗台灣開教本部長代理;當時布教場設在艋舺黃氏家廟,且與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西本願寺)合設「明倫學校」以教導民眾日語。
1898年5月,布教所移至台北北門外的瞿公廟。
1899年7月,在台北新起橫街1丁目45番地新建布教場。
1905年2月,台北布教所主任高橋圓隆返日,由小山祐全接任。同年11月增建佛殿落成,舉行遷佛式法會。
1908年6月,設新高野山弘法寺於相鄰之新起橫街1丁目2番地(即今台北天后宮所在地),佔地約613坪。
1910年6月21日,台北西門町的新高野山弘法寺落成,經費來自信徒捐獻與總本山高野山金剛峯寺撥款補助。
1943年(昭和18年),日本政府以開闢防空道路(今西園路)為由徵收土地,強行拆除艋舺「新興宮」,宮內神像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的日治時期隨之畫下句點。
1948年,艋舺地方人士申請位於成都路北側近西寧南路口的「弘法寺」(日治時期供奉弘法大師,1910年落成)為新廟址,將寄人籬下的天上聖母神像從龍山寺迎接出來,於農曆六月初一入廟,並將寺名改為「新興宮」。
新興宮剛遷進弘法寺時,本無供奉弘法大師,後因有信徒被弘法大師託夢,說弘法大師神諭,此廟本為其寺,戰後雖改奉媽祖,仍應祀奉弘法大師神像,以示紀念;廟方從之,於側殿奉祀弘法大師。
1952,配合天上聖母尊稱,將廟名改為「台灣省天后宮」。
1953年,寺廟後方的國際大舞廳發生火災,延燒至天后宮,令其燬於一旦。
1959年,媽祖壹仟年聖誕紀念,改建正殿為閩南式建築。
1967年,配合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改稱「台北天后宮」。
目前台北天后宮仍留下「弘法寺」精緻的石佛雕像,而弘法寺屬於真言宗的高野派,真言宗乃日僧空海所創的日本密教宗派,又稱「東寺密教」。
自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峯寺及東京別院在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會輪流派遣高僧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
台北天后宮的主神是媽祖,陪神是弘法大師,全台只有台北天后宮有供奉弘法大師,因此遠從日本而來的觀光客非常多。
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後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小名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誕生在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
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尊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從南宋到清代,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自幼有異能,其生日(農曆3月23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並年年舉行慶典。
媽祖是從中國福建一帶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而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也有類似的傳說。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宮城宗太生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4.18(農曆3月22日)士林慈諴宮媽祖遶境賜福(拍攝地點:台北市基河路士林市場前)
農曆3月23日是天上聖母媽祖的生日,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後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小名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誕生在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路是北宋時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明、清的省,福建路之範圍大致為今福建省。)
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尊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從南宋到清代,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自幼有異能,其生日(農曆3月23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並年年舉行慶典。
媽祖是從中國福建一帶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
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而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亦存在類似的傳說。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認識士林慈諴宮:
早年台灣只要是由大陸移民開發之處必定有媽祖廟,士林也不例外。300年前,漢人大量入墾台灣,一批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沿著淡水河,轉入基隆河來到八芝蘭林(音譯自平埔族語 Pattsiran,意指溫泉)定居,最先開闢的街肆,在現在士林的舊佳里一帶,到目前還留著「舊街」的稱呼。
清嘉慶元年(1796年),士林媽祖廟建立,主祀天上聖母,為慈諴宮的前身,原址在今文林北路士林橋附近,廟名為「天后宮」。
後來該廟的遷建,和當時泉漳械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清中葉以後,移民的人口漸漸多了,先來後到的泉州人與漳州人,因為爭地利與水源,大小衝突不斷,自清咸豐3年(1853年)開始,便接續發生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械鬥事件。
清咸豐9年(1859年)7月,三千多名艋舺的泉州人大舉攻打漳州人的大本營「枋橋林本源家」(今板橋林家花園),隨後又結合居住社子島的泉州人渡過基隆河向芝蘭堡進擊,經過連番交戰結果雖然雙方各有傷亡,但終使得芝蘭舊街一帶房屋田園盡毀於衝突之中。
舊街慘遭火焚之後,幾乎全毀,漳州人退據芝山岩築寨安身,並共同商議重建家園。原來準備在舊地重建,不料又遇上洪水成災。最後在士紳潘永清主張下,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贊同,另選在「下樹林」(今台北捷運劍潭站到大南路之間一帶)建設八芝蘭新街,即今日所稱的士林新街;同時將天后宮的廟址規劃在整個新街區的中央,即今慈諴宮的所在地。(諴之音同咸、義同誠,慈諴即媽祖慈悲為懷之意。)
新街從咸豐10年(1860年)起開始動工興建,到光緒6年(1880年)慈諴宮落成,歷經20年總算完成遷村。然而潘永清因積勞成疾於同治12年(1873年)辭世,享年54歲,未竟之業由其五弟潘盛清按照原先計劃繼續完成。
新街的媽祖廟自光緒元年(1875年)9月開始鳩工,而後在當地信眾百姓出錢出力同心一志合作下,花了6年時間完成新廟,並將之更名為「慈諴宮」,亦稱「芝蘭宮」,與當時坐落在舊街,同為漳州人守護廟的「神農宮」並稱士林南北兩大宮廟。
1927年,慈諴宮因興建年代久遠,受到風雨侵蝕,造成牆瓦上的彩繪剝落、樑柱傾倒歪斜,需要整修。因此,集結眾議,由當時委員長潘光楷及主任委員何炳奎等人推動改建,先後共同致力改建,並增設兩廂,經過10年終於在1937年完工。廟貌巍峨,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成為士林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至今。
慈諴宮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市場北側的正對面,主祀天上聖母,是一座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的廟宇,現為國家三級古蹟。慈諴宮是目前台北市裡唯一在廟前保有三座精緻戲台的廟宇建築,廟前的青石地舖綿延至戲台下,可想見昔日廟前演出之盛況。
年代久遠的慈諴宮雖經多次興修,但仍留有多處古意。例如:內殿木材結構部份具有對場作,建廟之初延請兩派大陸工匠,互為競爭,因此精巧的木雕工藝是參訪時可以留意的特點。
另外,宮內前殿為五開間的建築樣式結構,符合主神帝后級的神格,四面牆面有多處雕刻,其石刻工法相當精美,多數為日治時期重修時所安置,這可從落款年代為昭和得知,惟多數被人以水泥塗去,造成政治力侵害文化的遺痕。
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水準提昇,寺廟管理當局引進不少政治人物的碑刻牌匾,並增設不少石雕裝飾,使得廟前空間顯得侷促繁雜,加上廟址位於士林夜市範圍內,遭到合法攤販包圍,因而漸失大廟之恢宏格局。
目前「新街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宮」、「芝山巖惠濟宮」為士林地區的三大古廟,該廟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
慈諴宮大事紀:
1796年,信善何錦堂獻地,在芝蘭舊街創建天后宮。(何家是天母地區首墾戶)
1859年,發生漳、泉械鬥,天后宮遭到波及,焚毀。
1860年,潘永清倡議遷地下樹林重建芝蘭新街。
1864年,將天后宮遷往芝蘭新街準備建廟。
1875年,潘永清之弟潘盛清主持新廟建造工程。
1880年,新街廟體興建完成,並重新命名為「慈諴宮」。
1937年(日治時期),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廟」同時完成改建。
1985年8月19日,內政部指定慈諴宮為國家三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