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宣教練團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宣教練團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宣教練團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宣教練團隊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中華福音神學院,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衝突並不是那麼可怕(下)◎副院長╱陳志宏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36-40節,巴拿巴與保羅為了第二次宣教之旅是否再讓馬可加入,發生衝突甚至分道揚鑣。前篇講到需要有人接納我們的軟弱,給予機會成長;同時也需要有人用高標準要求、指出我們的缺失。 保羅為何在第二次旅行佈道不願帶馬可同行?那是因為在第一次旅行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 宣教練團隊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14:33:39
    有 39 人按讚

    衝突並不是那麼可怕(下)◎副院長╱陳志宏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36-40節,巴拿巴與保羅為了第二次宣教之旅是否再讓馬可加入,發生衝突甚至分道揚鑣。前篇講到需要有人接納我們的軟弱,給予機會成長;同時也需要有人用高標準要求、指出我們的缺失。

    保羅為何在第二次旅行佈道不願帶馬可同行?那是因為在第一次旅行佈道,馬可曾經中途開溜。但是,為何巴拿巴認為能再給馬可一次機會而保羅認為不可?除了兩個人個性不同,角色不同也是可能原因。

    保羅身為宣教隊伍的隊長,須負起整個隊伍成敗的責任,若有人中途開溜,對團隊士氣是很大的打擊。好比一個將軍要帶部隊去打仗,卻發現部隊出現一些士兵,是在上次戰爭看到敵軍就不戰而逃的人,你這次還要這樣的士兵加入隊伍嗎?再者,一個士兵若無足夠訓練及心理預備就送他上戰場,他會很容易陣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華神與基督教論壇報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老師群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 #陳志宏

  • 宣教練團隊 在 Angela Lu 盧怡君 專業中英雙語主持人 / 配音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21:17:06
    有 104 人按讚

    今天看到新聞,知道 AIT 酈英傑處長今早搭機離台,腦海裡不禁浮現過去三年在主持工作中服務他的畫面,心裡覺得暖暖的。

    第一次服務處長是在 2018 年的 GCTF 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 :「培養媒體識讀以捍衛民主國際工作坊」的開幕典禮,那是他上任的第一年。

    我一向習慣在主持工作事前準備時,蒐集要服務的 VIP 貴賓的背景故事和資料,就算不一定會在活動現場的介紹中用到,了解他們的背景讓我覺得能幫助我在介紹他們時,更帶情感和說服力。

    我記得那時 google 處長,知道他其實在很年輕還沒有進入美國外交體系前,就以傳教士的身份來過台灣宣教,和台灣的淵源很深。看到他是一位有虔誠信仰又熟悉台灣事物的人,就非常期待在典禮上見到他,把他介紹給台下的與會嘉賓和媒體。

    典禮那天果然讓我見識到這位外交官的魅力。

    他致詞時不疾不徐但鏗鏘有力,眼神堅定又真誠。開幕典禮結束後與會者一起用茶點、交流,我在角落喝著遲來的 morning coffee,畢竟一大早就來彩排了。他和AIT的官員正準備離開,一行人經過時,他的眼角瞥見了我。突然,他停下腳步轉向我說:You did a great job emceeing the event today!

    當下,這句話 caught me by surprise,讓我驚訝到差點說不出話來。回過神才趕緊回話:Thank you sir, thank you very much!

    為什麼我當下反應會這樣呢?雖然時常在主持工作中服務 VIP,但他們總是來匆匆去匆匆,尤其身為一個控全場流程的主持人,讓 VIP 順利離場,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因此我幾乎從來沒有機會和這些 VIP 講到任何一句話。酈英傑處長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我感到萬分暖心。

    後來陸續在一些國際外交場合服務他。隔年在全球重要 VIP 雲集的2019 玉山論壇,記得那個早晨彩排有點不順,開幕前我帶著些許憂心,匆匆走去洗手間。結果途中遇到處長,我們開心的打招呼。他帶著溫暖的笑容對我說:I look forward to you putting on a great show! 那句話給了我許多鼓勵和勇氣,後來活動也順利完成。

    這三年看著台美關係在酈英傑處長所帶領的團隊努力之下,日日高升創下歷史之最,身為台灣的公民覺得非常感恩。身為一個從事國際活動主持的專業工作者來說,能夠有機會在工作中見證處長的努力和魅力,覺得十分幸運又榮幸。

    後會有期處長~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did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雙語主持
    #全英語主持
    #專業主持人

  • 宣教練團隊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6 14:09:54
    有 590 人按讚

    《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 宣教練團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4-13 10:39:50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