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宣典畫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宣典畫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宣典畫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宣典畫室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46的網紅SU YANG , 蘇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明天後天晚上八點「哈娜麥莎微醺時刻」的節目,很久沒有這樣整集都充滿著笑聲~🥰🥰🥰🌹❤️ 兩個女人在一起就能夠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不費吹灰之力~當三個女人在一起的時候⋯😬😬那就是聊天聊到天荒地老也聊不完🥰🥰🥰😂😂😂 宣藝術的 主人兆宣,玥作設計的劉亞奈(太多分身的她最近又有一個設計團隊~小黃瓜口味冰...

  • 宣典畫室 在 SU YANG , 蘇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9 15:00:36
    有 5 人按讚

    明天後天晚上八點「哈娜麥莎微醺時刻」的節目,很久沒有這樣整集都充滿著笑聲~🥰🥰🥰🌹❤️

    兩個女人在一起就能夠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不費吹灰之力~當三個女人在一起的時候⋯😬😬那就是聊天聊到天荒地老也聊不完🥰🥰🥰😂😂😂

    宣藝術的 主人兆宣,玥作設計的劉亞奈(太多分身的她最近又有一個設計團隊~小黃瓜口味冰泡芙)🥰🥰

    超級有活力創意的兩位好姐妹,來到我的節目,分享從創作到人生歷程的點點滴滴~
    在笑談當中分享了許多啟發人心的故事!

    亞奈~一個學電腦資訊的工程師,怎麼轉變成美學生活設計師 !
    她說她的正職是「認真生活」其他做的事情都是副業!(🥰🥰🥰哈哈哈我超喜歡她這樣形容!🌺❤️)

    她可以克制化設計飾品,(我已經佩戴她特別設計的耳環在許多的演唱會趴趴走了);她可以寫繪本 「我的尾巴呢」;可以做商品設計 、也可以成為調酒師⋯。
    玥作設計 是她自己的小品牌,她說她喜歡自己像月亮一樣給人溫暖,希望自己的玥作設計是「越做越開心」!

    臉書裡面的bear blue療癒小熊也是另外一個小品牌~有許多療癒文章和療癒文創品~
    https://www.facebook.com/Bearblue%E7%99%82%E7%99%92%E5%B0%8F%E7%86%8A-436817769745146/

    近期她加入了一個手作藝術家的團隊「小黃瓜口味冰泡芙」
    在不同的市集分享他們各自的藝術文創~喜歡的朋友可以follow他們哦~
    https://www.facebook.com/kyuuri.icePafu/

    宣藝術的洪兆宣,七年前一個很單純的初心 成立了宣藝術~希望可以給予新的藝術家,甚至是比較弱勢的藝術家一個分享的平台,更希望透過她的小小地方,成為分送愛的慈善藝廊 ~!

    這樣的初心 ,起初在外人看來是浪漫理想不實際,特別在藝術市場在台灣並不容易經營!
    身為好朋友的我,非常感恩真的見證她從一路披荊斬棘到現在,充滿恩典奇蹟的七年!

    她的畫室總是充滿歡笑,來跟她上課的學生們都發展出好像家人一般的情感!在許多藝廊都生存不易之下宣藝術幾乎年年滿檔 ,而且檔檔都會捐出或多或少的捐款給許多弱勢團體!

    特別是兆宣的展覽很多有特別生命經歷的藝術家在這裡分享~~
    明天和後天 ,這兩位充滿活力充滿愛充滿溫度的藝術工作者,當然要好好的分享介紹給大家囉!

    宣藝術這一次的展覽「小棉花」,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

    這個展期的每個禮拜六都會有特別活動,這個禮拜六就是明天~
    3/20下午三點到五點~可愛的亞奈 將會有一個創意的「現代小熊塔羅牌的快閃展」~結合五感體驗的神秘下午茶!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

    ※小棉花─葉曼玲創作展
    3/6~3/27〈二至六11:00~18:00〉
    宣藝術─士林華興街一號

    插畫家曼玲住在永和河岸邊,位在新店溪的一端,常常望著白鷺鷥自由穿梭彼端。
    一邊是人類的居所,台北熟悉的頂樓加蓋、鐵窗、人車雜沓,那另一端的心之所嚮,應該有著親近的綠地和悠閒的步調。
    所以白鷺鷥碌碌往來,乘載了我們的追尋,不斷前進著!!

    ※這張畫也是「小棉花」裡唯一的跨頁,是書裡暗藏的驚喜喔!

    ※3/20
    小棉花系列活動─療癒小熊塔羅快閃展
    15:00小熊見面會

    免費開放,歡迎參觀!!

    🌹❤️🌹❤️🌹❤️🌹❤️❤️
    哈娜麥莎微醺滿23集 3/20(六)播出

    (宣藝術 洪兆宣+玥作設計 劉亞奈)

    1、Human Behavior /Björk
    2、分生/張惠妹 A-mei/A-mit
    3、太陽/邱振哲
    4、無窮/吳汶芳Fang Wu

    哈娜麥莎微醺時刻24集
    (宣藝術 洪兆宣+玥作設計 劉亞奈)3/21(日)播出

    1、把音量轉小/李友廷
    2、俗花/蘇婭
    3、路過人間/郁可唯
    4、守著陽光守著你/潘越雲

    🌹🌹❤️❤️
    每週六每週日晚上
    20:00-21:00
    Alian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 哈娜麥莎微醺時刻」
    每週六日晚八點
    歡迎跟我蘇婭一起聽聽音樂
    談談心 小小微醺一下 🥂🍷🥃🌹

    App下載「Hinet Hichannel」
    ~「Alian FM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index.do
    (手機電腦都可以聽)

    http://alian963.ipcf.org.tw/programs_view.php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隨選節目網址~可以點選你喜歡的節目收聽)

    🌹🕊🌹🕊🌹🕊🌹🕊🌹🕊🌹🕊🌹🕊

  • 宣典畫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30 12:01:38
    有 801 人按讚

    【尋找Ground Z(ero):殭屍和他們的產地】#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1932年的好萊塢電影《White Zombie 蒼白殭屍》開啟了接下來80年橫跨電影、電視、電玩、小說等等媒介的大眾文化殭屍熱,並賦予Zombie這個字眼百年難以磨滅的恐怖想像。

    雖然殭屍和殭屍病毒的故事是虛構的(希望啦),但這個字眼和其背後的信仰並不是無中生有。它們根源自更早的原始宗教、都市傳說和以訛傳訛(希望啦)的見證報告。

    下文將追溯殭屍電影的源頭,尋找這個感染力甚強的文化病毒最一開始的Ground Zero:


    ▇ 深夜畫室的鬼靈

    1838年Zombi這個新單字(拼寫方式要多年後才會加上字母e)首度出現在美國媒體上,是伊利諾州地方報紙The Telegraph轉載自英國雜誌Chambers's Edinburgh Journal的一篇恐怖短文,名為「不明畫家」。

    文中描繪巴洛克時期的西班牙畫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所僱用的年輕黑奴因為晚上睡在畫室裡,親眼目擊了非洲傳說中的“zombi”出現,並隨手拿起畫筆在畫室學徒的畫作上塗塗改改的驚悚畫面。

    但沒有人把黑奴的說詞當一回事,認為只是他根深蒂固的迷信作祟。
    (圖說:殭屍本人Sebastián Gómez的畫作)

    Zombi的字源眾說紛紜,但多半不脫西非週邊的各民族語言。剛果的Kikongo語中,有類似的字如zumbi(意指軀體)和nzami(意指靈魂),被認為最可能是zombi的字源。

    西非國家正是16~19世紀歐洲人實施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最大受害者。這些字眼和它們背後的非洲原始信仰巫毒教稍後隨著運奴船流轉向世界各地。以法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海地島(法國人稱之為聖多明尼克)為例,最高峰時島上總計有3萬名白人指揮70萬名黑奴在甘蔗田和糖廠裡頭不眠不休地工作。

    必須注意的是,就像zombi這個字的多重起源一樣,海地的黑人使用zombi這個字來指稱多種廣泛的靈異現象:比如失去身體的靈魂、失去靈魂的身體(比較接近我們今日對於zombie的想像)以及被巫師施法變成動物的人或是其他各種超自然現象。

    所以回到1938年的「不明畫家」鬼故事中,黑奴使用這個字眼可能廣泛指超自然鬼靈,而非明確意指死而復生的那種殭屍。否則《The Walking Dead 陰屍路》中笨拙緩慢的殭屍群裡就會多出好幾隻以畫筆為武器的繪畫天才。

    「不明畫家」的故事其實改編自史實。不僅巴洛克畫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真有其人,連他家黑奴的名字Sebastián Gómez 都有明確史料記載。

    隱藏在撞鬼事件背後的真相是:Murillo的學徒們早就懷疑畫室有鬼,因為他們下課時留在畫室裡的習作經常半夜被不知道什麼人增添好幾筆。最讓他們惱怒的是這個鬼還把他們的習作改得更漂亮。身為師長的Murillo最終只能親自扛起起抓鬼特攻隊的任務,半夜偷偷躲在畫室裡準備真的「抓鬼」......

    如果這個故事裡的zombi確實是恐怖的殭屍,接下來想必會是腥風血雨、鬼哭神嚎的高潮場景。可惜劇情隨即急轉直下,變調成了一場溫馨喜劇——

    被畫室主人活逮的Zombi根本是黑奴Gómez本人,而且Murillo還發現這位超會編故事的年輕人在繪畫上同樣也天賦過人。於是Murillo果斷還他自由身,並當場收他為徒,甚至還贊助了他的婚禮。

    真正令人頭皮發麻的殭屍故事還要再等百年左右才會出現......


    ▇ 魔島和甘蔗田裡的活死人

    1932年的恐怖電影《蒼白殭屍》非常不尋常地引用了18海地刑法249條印在海報上,甚至還特別囑咐電影院老闆一定要把該條文張貼在電影院大廳明顯處藉以攬客。片商的邏輯是如果海地刑法裡真的特別寫明了不准把人變殭屍,那不就代表殭屍的情節不是電影虛構,根本真有其事?

    《蒼白殭屍》實際上是從早兩三年出版的一本書《The Magic Island 魔島》中抄來的條文。海地刑法還真的有這個條文,只是《魔島》作者把246條誤植為249條,以至於《蒼白殭屍》的宣傳素材也跟著抄錯了條號。

    原本僅規範禁止對人下毒的海地刑法246條,在1864年增訂了第二款、第三款,把禁止的範圍擴及到用藥物把別人毒害致接近死亡狀態,此外如果被害人因此被當成死人埋葬則其加害行為視同謀殺。主導修法的是美國扶持的傀儡政權Fabre Nicolas Geffrard總統。篤信基督教的他原本打算亂槍打鳥,不管殭屍的傳說是真是假,都先用這個修法讓被他認為有失國家顏面的迷信徹底消失。總統大人有點弄巧成拙,因為《魔島》和《蒼白殭屍》引用條文到處敲鑼打鼓宣傳,海地島自此再也沒能擺脫大眾文化中巫毒污名。

    史上第一部殭屍電影《蒼白殭屍》其實不只抄了人家一個條文。它的整個故事根本就是從《魔島》這本書中片段拆解出來的。而最詭異的是《魔島》這個現代殭屍文化的源頭甚至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海地島的旅遊書。

    《魔島》的作者 William Seabrook是一名對神秘主義有濃厚興趣的記者兼探險家。他的另外一本遊記因為記載了自己在象牙海岸吃到剛剛被殺的新鮮人肉而引發輿論熱議。但真正影響後世深遠的仍是這本記錄他1927年海地之旅的遊記。

    他在書中記載了他的海地朋友轉述的海地殭屍事件:

    1918年當地最大的糖廠Haitian American Sugar Company因為甘蔗收成期間缺工而提出懸賞,任何人只要能帶新的工人來上工都能得到糖廠重賞。這天糖廠的工頭Ti Joseph 真的帶來一群新的工人來領賞。工頭說他們來自山上的部落,因此語言不通,不會說話。但實際上這些可憐的人是被工頭用巫毒下藥變成殭屍。

    殭屍是所有工頭眼中完美的奴隸:可以日復一日工作,完全不會喊累,不會抱怨,不會生病,甚至永遠不會死。唯一需要留意的是他們只能吃沒有調味的食物,尤其不能讓他們吃到鹽或肉,因為那些食物會讓他們恢復知覺和記憶,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甚至可能轉頭殺死對下藥控制他們的巫師。

    故事的最後工頭的妻子對這些工人生了惻隱之心,於是領他們前往市集裡,餵他們吃用鹽調味過的開心果點心,並把恢復意識的他們帶回山上的部落。工頭Ti Joseph稍後被憤怒的家屬用大刀斬首致死。

    讓《魔島》創造一整個殭屍文化的不是上面這個驚悚的故事。作者 William Seabrook的第一反應和你一樣,覺得傳聞證據沒什麼可信度,還是要眼見為憑。於是他當場要求海地友人帶他去甘蔗田裡看真正的「殭屍」。

    這本遊記真正讓美國人嚇到頭皮發麻的是接下來作者親眼見證殭屍的紀錄:

    他見到田裡的黑奴,立刻不顧工頭攔阻大膽向前攀談。但無論他怎麼對黑奴問話,黑奴唯一的反應是眼神空洞地看向遠方的虛無。「他們規律如一地埋頭工作就好像是畜生或是機器一樣。而最可怕的是他們的眼神。唯一能形容的就是已死之人的雙眼,跟盲人完全是兩回事,而是睜大眼睛、毫無焦點、什麼都沒有看在眼裡的茫然感覺。」

    《陰屍路》、《28 Days Later 28天毀滅倒數》、《World War Z 末日之戰》、《Zombieland 屍樂園》、《I Am Legend 我是傳奇》、《Shaun of the Dead 活人甡吃》和《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等等殭屍電影的經典形象通通起源自於這段文字。


    ▇ 殭屍背後的真正恐怖情節

    1928年《魔島》這本遊記在美國出版之後造成議論紛紛的殭屍議題熱潮(《蒼白殭屍》正是這個熱潮的產物),作者William Seabrook後來不得不出來澄清大家誤讀他的原意:他只是轉述殭屍傳說以及紀錄他目擊到的農場黑奴的身心狀況,他從來沒有說他看到的就是殭屍。

    如果不是殭屍,那是什麼?

    紐約時報曾將殭屍形容為「非洲信仰」與「奴隸制傷痕」的混合體,因為殭屍本身就是「永恆的奴隸」。

    非洲人被法國人運送到海地島之後,受到各種非人的待遇:在持續的飢餓狀態下每天連續工作18個小時,還有各種嚴厲酷刑隨時伺候。海地人趕走法國人之後,又換來1915年~193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以維護美商權益之名入侵,並對海地人實施種族隔離和強制勞役,用槍押著海地人到處修路,以便美軍得以快速控制全島。

    不論法國人或是美國人都積極想用基督教取代海地原本的巫毒信仰,美其名為「救贖」。但他們的壓迫適得其反,讓巫毒信仰變得更加強韌、更有生命力。殭屍的鄉野奇譚正是起源於非洲的巫毒信仰:

    非洲人認為無論在世界何處,自然死亡的人都可以重回非洲故里和先祖重聚,去到一個名為Lan Guinée(幾內亞)的天堂。但如果是自殺或是他殺而死的人,將無法回到非洲與家人重聚,永遠徘徊在葬身之所。

    正是黑奴心中最深的恐懼創造了殭屍的鄉野奇譚。他們被萬惡的奴隸主、法國人、美國人輪番奴役,唯一能奪回自由的方法只剩下死亡。但自殺而死的黑奴又會遭到懲罰永遠無法重返故里,甚至會被路過的巫毒巫師收編成為永遠不會死的殭屍,進而成為「永恆的奴隸」。

    所以殭屍是一種文學比喻,一種非洲人淪落永久失去意志、失去自由、失去對人生控制權的類死亡狀態。

    殭屍的信仰反應了海地人的惡夢,殭屍的大眾文化則反應了美國人的社會焦慮。每一個世代的殭屍大眾文化都有各自的焦慮源頭:

    《陰屍路》前後的影視作品反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28 Days Later 28天毀滅倒數》前後的殭屍電影代表的是對於不明疾病爆發的憂慮(正式此時此刻全世界正在發生的狀態);《活死人之夜》前後的殭屍電影則是白人對於黑人民權運動引發暴亂的恐懼。

    再往前推到殭屍電影的源頭《蒼白殭屍》背後的《魔島》,代表的是1920、1930年代美國社會兩股互相衝突的情緒。其一是美國人由於種族歧視而對於黑人文化的莫名恐懼,其二則是前者引發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激起包括《魔島》作者William Seabrook在內的一群紐約藝術家和作家試圖探索黑人的歷史文化,揭開各種迷思背後的真相。

    殭屍的真相則在1937年另外一本關於海地的書《Tell My Horse》中出現了新的答案。

    同樣得到哈林文藝復興運動的啟發,曾受人類學訓練的黑人女作家Zora Neale Hurston前往海地調查另外一起剛剛發生匪夷所思的殭屍事件:

    1936年,一名除了身上披的破爛袍子之外幾乎全裸的女子出現在海地的某個村子裡。她自稱是隔壁村的Felicia Felix-Mentor,還跟同名的女子一樣出現左腳跛腳的明顯特徵。唯一不吻合的地方是Felicia Felix-Mentor早在29年前就已經過世並下葬。她的說詞是自己被巫師變成了殭屍控制多年,後來被巫師拋棄才能脫身回家。

    Zora Neale Hurston親自採訪了這位自稱殭屍的女子,並拍下這張極可能是史上第一張殭屍的歷史照片,刊登在1937年的《Life 生活》雜誌上頭。

    她在文章中猜測女子是被下藥才會失去語言能力和自由意志,因而被家人當成死人下葬。她推論應該是一種莨菪烷生物鹼藥物或是從蛤蟆或是河豚身上提煉的毒素。不過Zora Neale Hurston欠缺醫學訓練,加上她歷來對神秘主義的高度興趣,使她的結論被專業人士完全無視。

    1945另外一名醫師Louis P. Mars發表了對於同一個個案的研究結果:他用X光檢驗發現女子左腳並沒有死者原來的骨折痕跡,同時發現按常理近60歲的她應該已經停經,但檢查後發現仍然有月經,顯示她的年齡可能並不吻合。醫師最後推論認為比較大的可能性是患了「思覺失調症」(過去稱作精神分裂症),才會有身份的錯誤認知。也就是說其實沒有殭屍這一回事。

    有學者認為所謂的殭屍,很可能是一種社會性的「死亡」。就像某些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反應,對整個家庭和社會來說當事人就好像已經死亡的成員一樣,因為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志,再也不能言語。被當成死人般遺棄,也是一種「下葬」。

    於是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無法正視任何一個電影中的殭屍,因為我們終於知道所有笨手笨腳、緩慢移動的活死人都代表了一種內建在靈魂裡卻永遠無法實現的本能:

    重返故里,與家人重聚。

  • 宣典畫室 在 倪瑞宏 Ni Jui_H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3 03:00:05
    有 297 人按讚

    《來自天堂最會畫自己的女人
    ~~~向許曉丹致敬》

    46x35cm /
    純鮮乳餅乾盒、鉛筆、水彩/2020

    這是一幅向台灣仙女畫家前輩致敬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想在台灣找到,能夠給我希望的女藝術家精神領袖,想要確定自己走這路線可以有脈絡可循。於是google 就帶我去認識許曉丹,在久遠的網路文章看到她最經典的「奶頭對抗拳頭」她裸上身穿出撕開的國民黨旗,兩顆炸彈宣告她的和政治拼了的決心,我當下在電腦前完全驚呆!!這阿姨好猛!!

    二月初和鏡週刊記者油哥邀請我一起去高雄採訪許曉丹,我只考慮三秒就衝去買高鐵票,曉丹本人和她年輕時一樣美,皮膚都還閃閃發亮,沒有了過去過去招牌的冶豔,現在的曉丹五官更柔和。而且我注意到她脖子上有可愛的白色蝴蝶結頸鍊,她開心的說這是她自己設計的,每天都戴超好搭衣服,前衛時髦的打扮完全沒受時代影響,只是她說:「現在比較不會自己做衣服啦,買比較便宜啦。」原來過去她那些超辣的掃街拜票裝都是自己設計搭配,現在的台灣女政治人物還沒人可以超越。

    在曉丹的”飛天畫室”除了聽她重述戒嚴前後她的風光小白菜故事,我更愛的是她以畫家身分作品,不停環視她家裡掛的每一幅各時期的創作,一幅一幅詢問,曉丹很嗨,興奮地拿她才剛印好沒多久的兩本精裝A3畫冊要送給我們,一旁陪訪的吳素蓮老師也拿出她的畫冊送給我(也是A3精裝)。於是我就扛著著這三本畫冊和一片精裝「飛天劇場」DVD,在高雄奔波了一週末後回到台北,見到偶像雖心靈充實,但畫冊真的X有夠重,彷彿像背負了上個世紀末的歷史碎料,全身痠痛到快喘不過氣,似乎也在暗示我該做點什麼。

    於是我用了整個晚上非常仔細的將曉丹自傳式的劃策細心研讀一遍,播放她最新的「飛天劇場」舞蹈DVD。在閱讀畫冊時我莫名被她的旺盛的生命力感動,她有幾句經典名言:

    *沒有必要管來自世俗的眼光,因為我本來就是來自天堂的女人✨

    *生命中每一個男都是真愛

    看到2013年台灣時報的專訪還害我直接掉淚,可能是在她身上看到我自己,結果翻到後面她的年表....竟然也是一個天秤女!!怎麼這麼巧我也是!

    曉丹的作品主題永遠都是以畫她自己為主,有時後畫面會出現她不同時期生命中重要的伴侶。以某方面來說每個畫家的作品都是在畫自己,只是「自己」會幻化成各種樣態出現,包括我也在內,真的都是要把自己靈魂投射上去才能滿足。

    而我個人最愛的系列是她還沒參選,約1985年前後的作品,當時作畫年齡和我現在差不多都是28歲左右。那時侯的她線條和色彩都很奔放輕盈,而且感覺到她很急促,能量太滿需要再畫更多,或是外面有更好玩的事在呼喚她,好像隨時都可以丟下筆出去玩(怎麼辦我也是⋯)

    於是時間快轉到2013年這時曉丹終於走出喪夫之痛,又回到她最愛的繪畫裡面,但這是和前面急躁的她完全不同,她似乎更能靜下心來堆疊顏料和處理細節,畫中人物雖都在開心共舞,但眼神卻有些空洞呆滯,場景都像是個神話舞台,台上種滿橘黃色的玫瑰花,也暗示了她心境的轉移。

    而我最愛的一幅,是一幅標題《喜愛自己的女人》的油畫作品。畫面中白色捲髮的她正在畫另一個膚色的自己,但中間的畫中畫裡的她竟是黃色的,遠景似乎有楓葉林圍繞,我徹底被她迷住。看一個女人如何觀看自己的身體,甚至迷戀自己,一股也想來嘗試這樣被畫的想法就這樣浮現。為了畫面姿勢精準,我脫掉衣服費了一番力氣才擺出來(根本人體極限)在鏡子前用iPhone拍照功能,輔助出一幅新的自畫像。

    在這幅畫中我已經不知道誰是誰了,女模特坐的臺子上有顆夏娃的蘋果,也許咬下一口就能帶她回天堂,但她選擇自己畫一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