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中提到了「正念」這個詞彙,剛開始我以為是「正面思考」的不同翻譯,但在咀嚼該段文字數遍後大致可推論,「正念」與「正面思考」有些微的不同。簡單說明的話,「正念」可以說是樂觀,「正面思考」則是樂天,兩者看似相同,但本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
樂觀是能夠理...
.
在《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當中提到了「正念」這個詞彙,剛開始我以為是「正面思考」的不同翻譯,但在咀嚼該段文字數遍後大致可推論,「正念」與「正面思考」有些微的不同。簡單說明的話,「正念」可以說是樂觀,「正面思考」則是樂天,兩者看似相同,但本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
樂觀是能夠理解自己在整體處境當中的困難,並且接受這不是項容易的挑戰,努力不見得會成功但願意不斷嘗試看看;樂天則是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放棄但也不努力,反正最後成功就成功、失敗就失敗,一切聽天由命吧!
.
樂天給人感覺正面,但其實本質上完全是悲觀的,對樂天的人來說,他不在乎自己的失敗,同時也不認為自己能夠成功,因此過程中他雖不逃避但不會想要付出任何努力。
.
「正面思考」就如同樂天派一樣的思考模式,反正不管結果如何,看開就好。「正念」則是能夠將自己完全抽離,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的原貌;會主動且積極去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情緒的變化,並且思考自己的感受是來自於「接受」,還是「被接受」。
.
舉例來說,開會期間主管將自己辛苦寫出來的報告直接扔進垃圾桶,並且當著所有人的面怒罵:「你寫這什麼垃圾?」;或者身邊有人不經意對你說出:「你最近也變太胖了吧?褲子感覺都快被你撐破了。」也可能是你在滑手機的時候,看見那些來自演藝圈或是時尚界的扭曲價值觀、或是暢銷書榜上的刺眼書名「三十歲前一定要完成的事」、「沒做過這些事人生就白活了」,想想自己一樣也沒達成。
.
若是正念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順利的發展完成,個體就會難以察覺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當面對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狀況時,個體會無法分辨這是蓄意的傷害,還是他人對自己客觀的評價。
.
不幸的是,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接受這是客觀的評價,因而厭惡自己,例如上面的例子,若面對這些狀況時會有罪惡感、認為自己做錯事,那可能就是你的「正念」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
.
「正念」的發展是源自於成長階段中,父母或是其他接觸到自己的人,是否能夠給予正面溫和的教養原則,長期受到體罰(言語也算)、嘲諷或是被否定的孩子,正念的發展就會停止。但即便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正念仍然還是可以透過後天的練習來讓它重新發展的。
.
後天的練習正念,這在個體心理學中可以歸類在「課題分離」、「接納自己」這兩項當中,當我們面對類似的狀況時,可以先試著去釐清幾點
.
一) 這是誰的課題?
二) 這句話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對方的個人評論?
三) 我可以怎麼做?
.
以第一個被主管退回報告的例子來說,將報告扔進垃圾桶中屬於主管的個人行為,他的目的可能只是要在全體同仁面前展現自己身為主管的威嚴,因此這種看似羞辱人的動作並不需要放在心上,那不是你的課題。
.
「你寫這什麼垃圾」,這句話則同時可分為客觀事實與個人言論,報告內容顯然主管不滿意,若沒有打算離職的話,得重新交出一份讓主管滿意的報告是客觀事實;「垃圾」則是主管的個人言論,同樣不需要在意。
.
在第三點中的「我可以怎麼做」,去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憤怒?羞愧?不甘心?無奈?悲傷?而這樣的情緒是為了什麼?因為自己認同了主管所說的話,自己交的報告是垃圾,因為自己是個廢物所以寫出來的報告也是垃圾?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就再回到第一點去重新練習課題分離。
.
主管的個人言論,不是你該負責的,你必須要明確釐清,哪些是你該扛且有能力解決的,哪些是不屬於你而你也沒義務解決的。重新交一份報告、重新向主管說明自己的內容、尋求其他同事協助完成原始報告不夠齊全的部分等等,這是自己的課題,是必須扛下並且也一定有辦法解決的。
.
而主管覺得你的報告是垃圾,或者你就是個垃圾,那是主管個人意志,既不是你的課題,你也不可能有辦法改變。(註:即便在重新交了一份報告後,主管表示非常滿意並且當眾誇獎你是個人才時,他的意志也不是被你改變的,而是他選擇改變自己對你的看法,你只是在這起事件當中做了你能夠做的努力。)
.
「正念」絕對不可能僅練習一次兩次就會馬上發展完成,就如同阿德勒也說過,要完全理解個體心理學,你大概需要花上你半生的時間。這不是一蹴可及,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你必須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並且透過練習使自己成長,即便過程中你仍然還是會一再感受到挫折,只要不放棄練習,你就會持續看見改變。
.
我不會用「成功」這個詞彙來當作是一個目標或者終點,這是一輩子的進行式,你不會變得「夠好」,只會持續讓自己「越來越好」。
.
是本好書,但不是幾天就能夠消化得了的,看完容易看懂難,所以決定書籍介紹先無限期富奸。但只要有看到特別有共鳴的地方,我會分享我的想法放到粉絲頁上來,等到整本都看完後再將這些分享整理成一篇介紹文放部落格。感謝大家收看~
.
書名: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出版社:柿子文化
.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自我認同障礙
客體分離阿德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是否具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心理諮商室接待了一位因為人際關係問題飽受困擾的來訪者。原來,這位來訪者和他同寢室的一位室友特別合不來。
合不來的主要原因是,當那位室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的這位來訪者總是會盡力幫助;但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對方卻總是擺出一臉嫌棄的表情。
「老師,當我解出一道物理難題,他問我方法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的解題思路。但是當他解出難題的時候,我問他方法,他卻會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你?』」
「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一想到這些事情,我就氣得渾身發抖。」我的來訪者越說越生氣。
「看起來你的室友好像打破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互惠法則。因為你在不停地為他付出,而他卻沒有採取同樣的方式回報你。既然這樣,當他再向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敢拒絕他呢?」我反問來訪者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拒絕別人的話,總是很難說出口,我不想得罪人。」來訪者低下了頭,輕聲地說道。
除此之外,我還觀察到一點。這位來訪者找我做心理諮商的時候,表現得過於客氣和禮貌。他經常會說:「老師,抱歉耽誤您這麼長時間。」「老師,抱歉出了這麼多難題給您。」「老師,希望我的問題不要影響你的情緒。」
過度的客氣和禮貌,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後來我就問這位來訪者說:「你是不是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
「當然,老師,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希望室友能夠按照我對他的那種方式—友好地對待我,難道這個想法有錯嗎?」學生急切反問道。
我回答學生說:「這個想法看起來沒錯。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很容易成為一個人精神痛苦的來源。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到與人為善,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強求自己被每一個人喜歡。」
「因為努力做到與人為善,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然而別人是否會喜歡你,則是你不能控制的。而過度執著於掌控別人對你的想法—希望某個人一定要按照你對他的方式友好地對待你,就很容易讓你產生挫敗感。」我繼續向學生解釋道。
聽完我的話,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曾經讀過一本有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抓人眼球—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你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的時候,你就會努力去迎合每一個人。在迎合別人的同時,你還會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期待—例如,希望別人能夠喜歡你。一旦別人沒有喜歡你,或者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式對待你,你就很容易在心理上遭受折磨,反覆思考如何才能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心情鬱鬱。
而當你敢於承認並且願意接納「無論你做了什麼,有些人就是會不喜歡你、看你不爽甚至還會討厭你」這個事實的時候,尤其是當你不再強求對方一定要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會活得很灑脫,進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我的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曾經問我:「你知道為什麼爛好人特別容易生病嗎?」
他的回答是:因為爛好人最怕得罪人,害怕被別人討厭,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會顯得很敏感。這樣一來,他們在精神上始終得不到放鬆,有憤怒的情緒也不敢表達。由於心理上始終處於壓力之下,身體也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特別害怕被討厭的人。在向學生上幸福課的時候,最讓我難受的事情就是,有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說話、玩手機或者打瞌睡。這讓我感覺他們討厭上幸福課。
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非常認真聽課,對課程的評價也很高,但始終有少數學生,無論我多麼賣力地講課,他們就是無動於衷。開始的時候,我感覺很洩氣,從而影響整個人上課的狀態。
這讓我隱隱約約地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感:「我如此賣力地上課,為什麼卻得不到你們的認可?」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做一個惡夢:我一個人在那裡不停地賣力講課,但是學生卻一個接一個從教室裡走了。在夢中的我,感覺非常無助和絕望。
後來,我透過不斷自我反省,認知到,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我也缺少能夠承受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即使是在課堂之外,處理其他人際關係的時候,我也很容易感覺心累,患得患失,活得一點都不灑脫。
有時候,我在網路上發表新的文章之後,會害怕去看評論。因為我特別擔心看到負面評價,擔心自己寫的文字被別人討厭。
後來我慢慢發現,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寫出多麼棒的文章,被討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過來說,如果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沒有任何人提出負面看法,那就只能說明這篇文章還不夠紅。
就像我之前出新書,剛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的時候,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我知道,那都是我的朋友或學生寫的評價。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這說明書的銷量還很一般,只賣給了很少一部分人。有趣的是,當我在網路上看到第一則負評之後,沒多久,我的新書就開始加印了。
也就是說,活在這個世界上,被人討厭幾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別人討厭過,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活得太封閉,或者是生活圈子太小,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別人討厭。
請不要誤會,我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去做讓人討厭的人。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不要心懷「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幻想,因為這種過分的執著,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那麼,如何才能鼓起「被人討厭的勇氣」呢?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課題分離」。
什麼叫作「課題分離」呢?有一則諺語是這樣講的:你可以將馬牽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強迫馬一定要喝水。
在這則諺語當中,將馬牽到水旁,是你的課題。而馬是否要飲水,則是馬的課題。而「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只能保證完成自己的課題—把馬牽到水旁。而馬是否願意飲水—那是馬的課題,我們不應該去干涉,要求馬一定要飲水。
回到開頭的那個案例當中,我的來訪者對他的室友有著深深的怨念:「為什麼我對室友這麼好,室友卻這麼討厭我?」
我應該告訴來訪者的是:「你非常友善地對待室友,這說明你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課題。而對方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那不是你的課題,而是對方的課題。很明顯,對方沒有很好地完成他自己的課題,這不是你的錯誤。所以,請不要用對方的粗俗無禮,來懲罰可憐的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和我住同一棟樓的一個鄰居,雖然接觸不多,但是他以前見到我都很熱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了。我仔細回想了和對方交往的所有細節,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開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受影響,也曾嘗試和對方好好聊聊,但是對方的臉上一直都是厭煩的神情,不想和我好好聊下去。這件事情,一度讓我鬱悶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忽然想到了「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既然在整個事件當中,我什麼都沒有做錯,那我何必要為這件事情悶悶不樂,拿別人的情緒來懲罰自己?沒有處理好情緒的是對方,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而我能做的,就是確保把自己的課題完成好。
想到這裡,我的心情舒暢了很多。自從我理解了「課題分離」這個理念之後,我覺得自己身上增加了很多「不害怕被人討厭」的勇氣。
.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_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作者:宋曉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其實過度付出,或者努力迎合他人,很難不在心中產生對他人的期待。而期待容易造成失落,持續性的失落則讓人沮喪。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失落或沮喪,我們自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覺察,儘管可能依然失落,但不至於沮喪,也可能對自己多些疼惜。
最近聽到一些朋友一直在家,壓力很大。課題分離,一直是我拿來減壓的概念—把對方要承受的功課,還給他。
岸見一郎先生的說法,版面上介紹很多次了。在目前危難的時機點,再拿出來複習,降低對他人的期待,能活下來都不容易。
祝願您,別拿對方的莽撞無理,來處罰辛苦的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客體分離阿德勒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𝐐:個體心理學主張孩子的教養是不能責罵也不能讚美,花花妳自己做得到嗎?
打罵、稱讚其實都是用來控制孩子的手段,透過這些方式讓孩子快速達到父母期望他們完成的事情。這樣的教養方式除了無法真正讓孩子習得為自己負責任之外,也會讓他們產生錯誤的連結,例如在有好處的情況下才願意負責,或是在不會被抓到的情況下使壞。
責備與稱讚也是一種上對下才會產生的行為,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這樣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逐漸認為自己是無能力者,漸漸地就會養成需要依賴他人的認同,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認同依賴的孩子沒有面對批評自己的勇氣,一但遭到批評或者付出沒有獲得肯定時,就會產生負面感受,如果情況一直惡化下去,甚至可能演變成精神疾病。
但即使是對一般功能健全的家庭而言,個體心理學這樣的正向教養方式也是很折磨人的;身為北漂單親媽媽,我必須在沒有任何後援的情況下扛起整個家的一切,我的壓力之大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在實踐正向教養的這條路上,我幾乎咬著牙根逼自己執行。
兩個孩子在我與他們父親離婚時,都是由前夫家庭照顧,不論是生活習慣或是品行,在剛接回身邊時都有相當嚴重的問題。但這不能夠當成我意圖控制孩子的理由,即使打罵可以快速達到效果,我也必須要忍住那樣的衝動。
打罵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多扭曲,我自己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即使透過學習個體心理學明白,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要做好課題分離,並且與他們建立起對等的橫向關係;唯有在橫向關係裡,彼此才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但明白是一回事,實踐上又是另一回事了。
去年我剛接回孩子,身份的轉變加上熟悉的節奏被打亂,我幾乎三天兩頭處在崩潰邊緣的狀態,無時無刻不想著帶著孩子去死好了,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可以導正這兩個脫序的孩子。
前半年的時間,是因為有 楊梅香吉士 幾乎天天來支援我,不論是中午的空班時間或是晚上下班時間,他總會擠出時間來我家開導兩個孩子,也讓成長期間的兩個男孩,有個成年男性的範本給他們參考。
最近香吉士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近一個多月前就代為到基隆崁仔頂魚市進貨;午夜十二點新鮮魚貨才剛抵達市場下貨,等餐廳需要的海鮮都買齊後,回到楊梅也都已經凌晨三點多,還得將魚貨給處理好才能回家休息,多半忙完都已經四五點。
才睡不到兩個小時,早上七點又得到中壢菜市去購買餐廳需要的蔬菜,等到蔬菜搞定後,大概九點半至十點左右,就要到內場廚房開始準備接單做料理。
這段時間的香吉士,過的是每日累計睡眠時間只有三到五個小時的忙碌人生,進食成了維持生命必須逼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包能量飲也要吞下去,健身也成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奢侈活動,才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他已經爆瘦快十公斤了。
比起去年兩個兒子動不動就拒絕上學,或是破壞家裡、離家出走等等,現在已經穩定許多;平常能夠到他家幫忙的雜務我盡可能幫忙,在香吉士需要前往基隆的那幾日,也會跟著他一起去進貨,雖然我不懂如何挑選海鮮,但至少能夠跟在身邊當記帳小助手。
去年的餐廳也是一樣忙碌,他也是一樣的累;但他還是來我家陪我撐過與兩個兒子最難熬的那段磨合期,現在他一個人要扛起許多責任,該換我來撐住他了。
我這陣子其實也都在沒日沒夜地忙著寫書,睡眠不足加上過勞,每一天我都是靠著大量的咖啡因與利他能維持我的專注力,但藥效退去後的脫力感會讓我產生極為嚴重的情緒低落,並且對一切事物失去耐性。
大部分的情況下,我仍舊能夠透過理智與他人做好課題分離,唯有面對孩子的脫序行為時,我不能夠無視他們。
我嘗試透過溝通讓他們明白,母親近日嚴重過勞可能快倒下了,能否合作點自動自發地維持家中的整潔,讓我至少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後,家裡是乾淨明亮舒服的。
但是當我要求尚宇將他弄亂的一切收拾乾淨時,他那不耐煩的態度就會使我想利用抓狂,試圖讓自己進入透過暴力的方式,逼迫他服從的狀態。
而就在前天,我也確實不想控制自己了。
我再一次進入了許久未見的狂暴模式,摔毀了客廳眼前我看得見的一切;大吼大叫著自己不是機器、我會想辦法賺錢養你們但我也需要休息、我只想要我的家裡是乾淨的、是沒有蒼蠅蟑螂跟臭味的,很難嗎?
摔完了東西後,還是得認命的打掃家裡,自己惹的爛攤子自己收拾。
就在我收拾完客廳,回到自己的房間折著早已經收進來好幾天;但一直沒空去折的衣服時,門縫滑進了這張紙條,上面是尚宇的字跡與他獨特的拼音方式。
"媽對不起我知道你不會原諒我"
我在確認過自己夠冷靜後,才去對尚宇道歉,為我行為上的失控向他說對不起,並且告訴他我可能沒辦法不對他生氣,但我不會不原諒他,不論如何我還是愛他。即使我知道還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但只要他不放棄自己,我也會努力撐下去。
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已經口出惡言或是出手的事實,因此懊惱對於修復彼此的傷痕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我只能夠誠懇地向他們兩人為我失控的行為道歉,並且嘗試讓他們明白我現在的處境有多麽辛苦。
反覆地,一次又一次地,不管同樣的狀況發生了幾次,都要不厭其煩地教育他們,對自己負責的重要性;他們犯了錯就得要承擔責任自己善後,而我的言語傷害了他們,這也是我該負起責任嘗試彌補的。
所以不論他們犯了再大的錯,只要在過程中我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對他們辱罵或是體罰,我就應該向他們兩人道歉。不論是誰,都沒有義務與責任,要去承擔來自另一個人對自己身心上的傷害,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
只要我的原則夠堅定,並且每一次的狀況都是用同樣的模式處理,漸漸地他們就會習得新的生存模式;他們會明白過去在父親家中,為了生存而使用的模式,在母親家中是不適用的。
如今雖然他們並非已經不會再製造問題,但相較於剛接回身邊那時,兩兄弟現在已經能夠負起大部分屬於自己的責任。
若問我個體心理學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嗎?
我會回答你:只要不放棄孩子,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孩子,那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更多相關內容可加入社團自由賞閱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客體分離阿德勒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指出,所有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幾乎擺脫不了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不論我們再如何地邊緣化自己,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其他人必須共同參與;一般人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沒有做好所謂的「課題分離」。
「課題」指的是每個人得要自己承擔的責任,這邊的責任涵蓋範圍很廣,有形的無形的;實體的抽象的;過去的現在的,所有一切都能夠稱之為「課題」。
我是獨力扶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孩子們的生父對於養育孩子的費用不聞不問,使我除了得要教育孩子之外,還要背負沈重的經濟壓力。教養孩子與經濟壓力,以及因為生活困難衍生出來的狀況與情緒等等,這些就是屬於我的課題。
由於分開整整五年,兒子們剛被我接回來時身心狀況都很嚴重,最初兩個孩子不論在校園或是家中,都會不斷地製造麻煩造成我的困擾;我也因為經常得跑學校了解情形而無法再繼續做穩定收入的教練工作,轉成工作時間彈性但收入極為不穩的部落客。
若是我辱罵兒子們不知道感恩惜福、不懂我賺錢有多辛苦,將經濟壓力帶來的情緒發洩在他們兩個身上,那就是我沒有做到課題分離。
即便我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於養育兒子所帶來經濟壓力,那也是我得自己去克服的問題;我可以對兒子們說明自己賺錢很辛苦,若是他們願意幫忙的話,只要在家中與學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去工作就夠了。
我不能夠認為因為我養他們兩個很辛苦,所以他們兩個必須當個乖小孩。同時也不能期待講完之後,他們就不會在製造任何的問題出來;我必須接受即便我好好地向他們說明自己的難處,他們也不一定會理解或是做出任何改變。
因為當一個乖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任何人,而是孩子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好的,那才是有意義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他人無權干涉或試圖改變另一個人。即便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必須做好課題分離。
在兩個孩子們尚未接回身邊之前,我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人皆不需要去負責他們的人生;他人要如何去過他們的人生,或是他們的人生過的順利與否,那都與我無關。然而,在親子的問題上,就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做到課題分離,或者說在課題分離上應該如何拿捏才恰當?
因此,面對孩子們的脫序行為,我不能夠像對待他人一樣視而不見,在法律上或者道德上我對他們都有應盡的義務,我有責任將他們教育成一個能夠自立的個體。
然而,正如同「個體」二字所要表達的,兩個孩子就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體悟,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與習慣,我不能夠抱著解數學題目一樣的心態認為套入公式後就會呈現出一個固定的答案。
對孩子而言,過度的課題分離會使他們沮喪,若任何事都放任孩子自由發展,當他們遭遇到挫折時很可能會開始認為自己無能,甚至會對整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認為身邊的人都是敵人,不會有人在他需要時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
當孩子越來越確信這樣的念頭是正確的,他們就會開始放棄努力,甚至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因此課題分離絕對不是要父母親完全不要去管孩子的一切行為,而是要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有能力改變的;哪些事情是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做出改變的。如果用打罵或者情緒勒索、讚美或利誘等方式,就是試圖去控制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年紀尚小,這樣的方式或許能有短期的成效,但卻會在他們的價值觀種下扭曲的種子,當他們長大後就容易複製這樣的模式去對待身邊的人,例如恐怖情人。
孩子們的脫序行為都是一種渴望被愛的表現,正是因為表現平凡無法引起關注,因此才會需要用特別的方式來達成目的;如果父母因為脫序行為而處罰孩子,或是上述任何試圖控制孩子的方式,就正中孩子的下懷,也會讓他們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依賴,不斷重複脫序的行為。
面對脫序的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去放大孩子造成的「結果」,而是陪他共同去面對因為他的脫序所造成的問題。
舉個例子,用餐時間父母邊吃飯邊聊著日常瑣事,一旁的孩子不斷將碗中的湯舀出來,經勸導後仍舊故我。父母能做的是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行為,而非斥責他:「你看桌子地板都被你弄髒了!」
如果已經是夠大的兒童,可以先嘗試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若孩子無法說出具體的原因,或僅表示「因為很好玩」,那多半只是單純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此時可以溫和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並且引導他善後自己造成的問題,擦桌子地板等等。
但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善後完之後還要再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他得自己整理,讓孩子了解課題分離的重要性;詢問孩子如果不能把湯舀出來桌上的話,當無聊的時候他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從孩子的回答中去教導他哪些可行,哪些不恰當。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沒辦法像成年人那樣透過自我約束的能力來改變自己,因此脫序的情形可能會一再發生,身為父母的責任就是要不厭其煩地,重複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方式,直到孩子領悟什麼叫做「原則」,並且建立成他固定的生活型態。
更多相關內容👉🏻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入社申請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