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總理果爾達·梅爾(Golda Meir)可能做過並說過許多人不同意的事情,但她的其中一個立場是很難與之爭辯的。 當以色列爆發夜間襲擊婦女的事件時,內閣一位部長建議實行宵禁措施,以使婦女在天黑後待在室內。 她反駁說:「但這是男人在攻擊女人。如果要實行宵禁,那就讓男人待在家裡,而不是女人。」
-...
以色列前總理果爾達·梅爾(Golda Meir)可能做過並說過許多人不同意的事情,但她的其中一個立場是很難與之爭辯的。 當以色列爆發夜間襲擊婦女的事件時,內閣一位部長建議實行宵禁措施,以使婦女在天黑後待在室內。 她反駁說:「但這是男人在攻擊女人。如果要實行宵禁,那就讓男人待在家裡,而不是女人。」
-
「如果以色列女人有遭受攻擊的危險,那麼宵禁應該針對那些引起危險的人(男人),而非將宵禁加諸受害者。」——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Leslie Kanes Weisman)
-----
這本在寫社會地位、權力空間支配與女性的關係。用公共建築、領域劃分還有美國住宅的演變來討論相對弱勢的女性,還有建築配置必須依照入住的人(單身者、失婚者、老人、小孩、雙薪家庭等等)重新規劃的必要性。整體而言滿有趣的,書的後半段可以看到種族歧視真的影響美國社會很深。
-
印象最深刻的是產房的例子。
「婦女知道,在醫院生產其實比在家生產要冒更大的危險。1840 年,維也納住院醫院因產褥熱而死亡的孕婦比率,高到必須在一具棺材裡埋兩具屍體,好掩飾實際的死亡數目。即使如此,大部分窮困的婦女還是別無選擇,不得不到醫院生產。」
不確定這個跟昨天(2020/03/24)光說不設計 podcast 提到的醫生做手術不洗手有沒有關係,不過上述事件當時有醫生提出該病因是醫生和醫院環境使然,卻被同僚譏笑而送到瘋人院。
1950~1970 年的醫院針對孕婦的建築空間設計依然像工廠生產線(「由男性控制的分娩經驗」,無視女人的恐懼),待產區、生產區與產房在不同的房間,親人等候室與休息室更在遙遠的地方(也就是婦女生產的過程不能有親屬陪伴,且缺乏隱私)
從這種不人性化的產房到分娩中心的設置到 LDR 單元(待產 Labor、分娩 Delivery、恢復 Recovery)可以待在同一個地方,可以看出醫院做出滿大的改變。
-----
在〈城市街道與性別地理學〉部分,作者指出「男孩在街上『長大』,在那裡學到什麼是男子氣概。『好女孩』遠離街道,待在家裡,以免她們的貞潔或美德,或兩者都遭受危險。」
但即使社會對女性的規範如此,作者也提到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花街(Porno Strip),傳達仇視女人的訊息,要求女人既純潔卻又要淫蕩 ¯\_(ツ)_/¯
-
「女人無意識地害怕另一半人類,男人是潛在的傷害者,只要有男人的地方,都會威脅到她們的安全。」
從日本的電車癡漢到韓國廁所的針孔攝影機,從警告女孩晚上要注意自己安全到規範女生必須穿著安全褲、不要穿著太暴露引人遐想。
早上看到 Myra Chou 寫的關於安全褲的文章「女性令人有性欲所以是種錯嗎?」(ref: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3083675878318020&id=100000269138004)、前幾天看到談性說愛分享的公視青春發言人、視網膜、法律白話文運動合作的單元「What the 法」。(ref: https://youtu.be/IuD7K2tFS1k)都滿令人生氣又無奈的。女人走在路上害怕被殺的恐懼似乎從來沒有減少過。即使韓國不要封鎖色情網站,但 pornhub 上可能依然有真實上演的強暴影片(ref: Rose Kalemba)。
-----
最後再分享一個書中提到,1974 年作者與建築師 Noel Phyllis Birkby 合作的,關於女人環境想像的工作坊。
他們允許女人幻想、討論心中理想的環境樣貌。
-
「如果我們當初是要求參與者去想像其夢想的住宅,而非理想的想像環境,大部分人可能傾向於畫出各式各樣的單一住宅;如果我們收集到更多低教育程度、弱勢、低收入女人所畫的圖,就可能看到一種對傳統房屋和鄰里的強烈偏好,因為它們象徵這些人通常難以獲得的社會地位與安全。」
-
成品體現了女人需要私密、安全的空間(前面的章節提到部分百貨公司裡女性衣物的空間常常被擺在較靠近中間的位置,男性商品的櫃位則盡量靠近門口,可能也跟女性需要較多的隱私有關)
她們想要掌控誰能夠進入空間、希望空間能隨著心情、和人的關係而設置,也希望有能夠安撫、刺激感官的自然材料。有人在圖畫紙上畫了有水的地方;有人希望所有物品都能收進針箍帶著走(哆啦 A 夢可以實現這個願望,可惜現在是 21 世紀)、希望有樹屋,有人希望牆壁可以依照需求與訪客人數移動(而非被規範好的:臥室、廚房、客廳、餐廳、浴室)
-
特別喜歡作者提到的一段話:
「我們鼓勵女人幻想,因為我們相信夢想的力量可以促進社會和個人的轉變——這正是婦女運動的重要目標。」
-
會找到這本書是,有人曾經在推上問有沒有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單,從下面的回覆撈來的XD
曾經在二手書店看過這本書,因為是出版一陣子的書了(1997 年),某些例子不免有些老舊,不過仍然是一本好書!
#綠字體的書摘#設計的歧視
客廳即工廠作者 在 呂漢威理財實戰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我過去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 #蘋果發佈會。科技太強大了,發佈會有中文字幕了,我失業了。(笑~)所以這是六年來我第一次用純觀眾心態,準備好爆米花與瓜,想邊睡邊看完整場,卻很意外得到從來都沒有的感覺:
5G iPhone12系列,與其說是做給大眾消費市場的,不如說是做給產業的。
在美國,Verizon Communications首席執行官親口提供的數據,說5G遍及55個城市,43個運動場和7個機場,全國可用範圍還在逐步發生。這代表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立刻用得到5G高速網路,這不是一隻針對日常與家戶場景設計的手機。
從更大的商業策略來看,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在疫情期間股票狂漲,現在市值達到 #2萬億美元,但如果拆解只看iPhone銷售量,大約在五年前就達到頂峰了,之後每次更新都比前一次更波瀾起伏。外資報告早就不再期待新iPhone能打破任何銷售數字。但這隻新手機的意義,對影視產業來說,是另一件新的事。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999美元起的iPhone12Pro系列誰會買?這次產品溝通的受眾是誰?詹太太分析,「是用手機來產生內容並且能加以變現的族群」。這是在說:#影視、#即時轉播、#沈浸式現場混合線上的娛樂體驗、#新聞。
當然「用iPhone來拍攝電影不是啥新鮮事」,發佈會上說可以用杜比規格拍攝剪片,分享串流檔案這也不是什麼火箭科技,但放在5G和疫情的脈絡,會造成速度和產製流程的大變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iPhone是企圖將產業結構輕薄化的產品。
每次在工作上跟觀眾溝通5G,尤其講到什麼頻段和協定,都是非常力不從心的事,因為它沒有立即性的急迫感,沒有上下文脈絡的親近。說到底,5G是最終將把所有數據傳輸的時間成本降到最低,未來,遠程協作就是零延遲。
但大眾市場誰會這麼迫切需要這個東西?答案是疫情下的電視電影影音工作者。少了跑帶上傳下載的延遲,多了新VFX. HDR等視覺藝術效果,未來內容工作者可以不用進到一個大型的技術中心(片廠、剪輯室、電視台)就能即時生產出專業級的內容。
這些內容更可以跟實際的場景再發生混和和擴增,虛擬實境、擴增或混合線上+現場體驗會更容易。「在觀看場景中,不必全神貫注地觀看螢幕,我們可以舉起手機,環顧四周,查看為電影或電視創建的世界」。這代表著創意人、攝影師、編劇能有更多空間,選擇一個最創新的觀點,來講述故事。
疫情期間,我很喜歡的NBC主播Lester Holt在他家的書房(後面就是臥房)架起了讀稿機、影棚燈就在家裡播新聞;至今認為最美的CNN主播Kristie Lu Stout在她家客廳開了一個科技節目XD,未來什麼對點、timecode、誰來剪誰來驗帶這些技術門檻都移到線上,時間零延遲,多人協作:這將整體改變傳統內容工廠的生產線。
發佈會上Tim Cook說:「今天是iPhone新時代的開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刻。」
這句話裡的「我們所有人」,現在感覺起來是指行業工作人,但繼續往下想像,這是不是代表蘋果看到,#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是內容生產者?這不再是一個封閉、具門檻與充滿神秘感的產業,而是人人能開放表達創意與立場的時代:科技賦能。
詹太太的文章非常好看,連結貼在下面,但要傳統電視台或是內容生產線轉型是極其困難的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這樣。真正能因應速度與製作流程改變的,是個人、創意工作室、網路原生的創作團隊:未來內容是他們生產的;大型機構反而應該在平台建造和商業模式做策略型的佈局,那才是一個合理合適的分工。
吃瓜和狂嗑爆米花在昨天半夜都沒有發生,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卻因為視角轉變,異常專心讓想像力馳騁,反而有力氣寫心得文章,跟你分享。:)
客廳即工廠作者 在 黑麵之路‧不由分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過去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 #蘋果發佈會。科技太強大了,發佈會有中文字幕了,我失業了。(笑~)所以這是六年來我第一次用純觀眾心態,準備好爆米花與瓜,想邊睡邊看完整場,卻很意外得到從來都沒有的感覺:
5G iPhone12系列,與其說是做給大眾消費市場的,不如說是做給產業的。
在美國,Verizon Communications首席執行官親口提供的數據,說5G遍及55個城市,43個運動場和7個機場,全國可用範圍還在逐步發生。這代表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立刻用得到5G高速網路,這不是一隻針對日常與家戶場景設計的手機。
從更大的商業策略來看,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在疫情期間股票狂漲,現在市值達到 #2萬億美元,但如果拆解只看iPhone銷售量,大約在五年前就達到頂峰了,之後每次更新都比前一次更波瀾起伏。外資報告早就不再期待新iPhone能打破任何銷售數字。但這隻新手機的意義,對影視產業來說,是另一件新的事。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999美元起的iPhone12Pro系列誰會買?這次產品溝通的受眾是誰?詹太太分析,「是用手機來產生內容並且能加以變現的族群」。這是在說:#影視、#即時轉播、#沈浸式現場混合線上的娛樂體驗、#新聞。
當然「用iPhone來拍攝電影不是啥新鮮事」,發佈會上說可以用杜比規格拍攝剪片,分享串流檔案這也不是什麼火箭科技,但放在5G和疫情的脈絡,會造成速度和產製流程的大變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iPhone是企圖將產業結構輕薄化的產品。
每次在工作上跟觀眾溝通5G,尤其講到什麼頻段和協定,都是非常力不從心的事,因為它沒有立即性的急迫感,沒有上下文脈絡的親近。說到底,5G是最終將把所有數據傳輸的時間成本降到最低,未來,遠程協作就是零延遲。
但大眾市場誰會這麼迫切需要這個東西?答案是疫情下的電視電影影音工作者。少了跑帶上傳下載的延遲,多了新VFX. HDR等視覺藝術效果,未來內容工作者可以不用進到一個大型的技術中心(片廠、剪輯室、電視台)就能即時生產出專業級的內容。
這些內容更可以跟實際的場景再發生混和和擴增,虛擬實境、擴增或混合線上+現場體驗會更容易。「在觀看場景中,不必全神貫注地觀看螢幕,我們可以舉起手機,環顧四周,查看為電影或電視創建的世界」。這代表著創意人、攝影師、編劇能有更多空間,選擇一個最創新的觀點,來講述故事。
疫情期間,我很喜歡的NBC主播Lester Holt在他家的書房(後面就是臥房)架起了讀稿機、影棚燈就在家裡播新聞;至今認為最美的CNN主播Kristie Lu Stout在她家客廳開了一個科技節目XD,未來什麼對點、timecode、誰來剪誰來驗帶這些技術門檻都移到線上,時間零延遲,多人協作:這將整體改變傳統內容工廠的生產線。
發佈會上Tim Cook說:「今天是iPhone新時代的開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刻。」
這句話裡的「我們所有人」,現在感覺起來是指行業工作人,但繼續往下想像,這是不是代表蘋果看到,#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是內容生產者?這不再是一個封閉、具門檻與充滿神秘感的產業,而是人人能開放表達創意與立場的時代:科技賦能。
詹太太的文章非常好看,連結貼在下面,但要傳統電視台或是內容生產線轉型是極其困難的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這樣。真正能因應速度與製作流程改變的,是個人、創意工作室、網路原生的創作團隊:未來內容是他們生產的;大型機構反而應該在平台建造和商業模式做策略型的佈局,那才是一個合理合適的分工。
吃瓜和狂嗑爆米花在昨天半夜都沒有發生,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卻因為視角轉變,異常專心讓想像力馳騁,反而有力氣寫心得文章,跟你分享。:)
客廳即工廠作者 在 主播 路怡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我過去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 #蘋果發佈會。科技太強大了,發佈會有中文字幕了,我失業了。(笑~)所以這是六年來我第一次用純觀眾心態,準備好爆米花與瓜,想邊睡邊看完整場,卻很意外得到從來都沒有的感覺:
5G iPhone12系列,與其說是做給大眾消費市場的,不如說是做給產業的。
在美國,Verizon Communications首席執行官親口提供的數據,說5G遍及55個城市,43個運動場和7個機場,全國可用範圍還在逐步發生。這代表什麼?不是每個人都立刻用得到5G高速網路,這不是一隻針對日常與家戶場景設計的手機。
從更大的商業策略來看,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在疫情期間股票狂漲,現在市值達到 #2萬億美元,但如果拆解只看iPhone銷售量,大約在五年前就達到頂峰了,之後每次更新都比前一次更波瀾起伏。外資報告早就不再期待新iPhone能打破任何銷售數字。但這隻新手機的意義,對影視產業來說,是另一件新的事。
真正該問的問題是,999美元起的iPhone12Pro系列誰會買?這次產品溝通的受眾是誰?詹太太分析,「是用手機來產生內容並且能加以變現的族群」。這是在說:#影視、#即時轉播、#沈浸式現場混合線上的娛樂體驗、#新聞。
當然「用iPhone來拍攝電影不是啥新鮮事」,發佈會上說可以用杜比規格拍攝剪片,分享串流檔案這也不是什麼火箭科技,但放在5G和疫情的脈絡,會造成速度和產製流程的大變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iPhone是企圖將產業結構輕薄化的產品。
每次在工作上跟觀眾溝通5G,尤其講到什麼頻段和協定,都是非常力不從心的事,因為它沒有立即性的急迫感,沒有上下文脈絡的親近。說到底,5G是最終將把所有數據傳輸的時間成本降到最低,未來,遠程協作就是零延遲。
但大眾市場誰會這麼迫切需要這個東西?答案是疫情下的電視電影影音工作者。少了跑帶上傳下載的延遲,多了新VFX. HDR等視覺藝術效果,未來內容工作者可以不用進到一個大型的技術中心(片廠、剪輯室、電視台)就能即時生產出專業級的內容。
這些內容更可以跟實際的場景再發生混和和擴增,虛擬實境、擴增或混合線上+現場體驗會更容易。「在觀看場景中,不必全神貫注地觀看螢幕,我們可以舉起手機,環顧四周,查看為電影或電視創建的世界」。這代表著創意人、攝影師、編劇能有更多空間,選擇一個最創新的觀點,來講述故事。
疫情期間,我很喜歡的NBC主播Lester Holt在他家的書房(後面就是臥房)架起了讀稿機、影棚燈就在家裡播新聞;至今認為最美的CNN主播Kristie Lu Stout在她家客廳開了一個科技節目XD,未來什麼對點、timecode、誰來剪誰來驗帶這些技術門檻都移到線上,時間零延遲,多人協作:這將整體改變傳統內容工廠的生產線。
發佈會上Tim Cook說:「今天是iPhone新時代的開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刻。」
這句話裡的「我們所有人」,現在感覺起來是指行業工作人,但繼續往下想像,這是不是代表蘋果看到,#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是內容生產者?這不再是一個封閉、具門檻與充滿神秘感的產業,而是人人能開放表達創意與立場的時代:科技賦能。
詹太太的文章非常好看,連結貼在下面,但要傳統電視台或是內容生產線轉型是極其困難的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這樣。真正能因應速度與製作流程改變的,是個人、創意工作室、網路原生的創作團隊:未來內容是他們生產的;大型機構反而應該在平台建造和商業模式做策略型的佈局,那才是一個合理合適的分工。
吃瓜和狂嗑爆米花在昨天半夜都沒有發生,六年來第一次沒有轉播,卻因為視角轉變,異常專心讓想像力馳騁,反而有力氣寫心得文章,跟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