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客家人分布地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客家人分布地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客家人分布地區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上週看完《斯卡羅》後,是否覺得族群好多好複雜呢? 今天就讓故事來簡單介紹,生活在這塊大清官方所稱的「化外之地」—瑯嶠,有哪些人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知道瑯嶠在哪裡。瑯嶠是恆春的舊稱,所以指的就是今日恆春的這一帶。 由於恆春半島的地理位置,是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19:25:30
《#斯卡羅》第1+2集:歷史課本沒教的故事 (8.8/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斯卡羅》是一部台灣歷史戲劇,由曹瑞原執導,演員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主演,改編自陳耀昌所撰寫的小說《傀儡花》,劇情講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半島的琅嶠地區...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9:21:23
|#清領後期──客家女性禮服(南部客家)| ⠀⠀⠀ ◆低調奢華的藍衫 ⠀⠀⠀ 清代的服裝,大部分有禮服(盛裝),與日常服裝之分,客家族群也不例外。 ⠀⠀⠀ 相較於勞動服裝多為藍色或暗色系的耐磨布料製成,客家的禮服則透漏著低調華貴的設計,用一些細節表達對主人的尊重。 ⠀⠀⠀ 藍衫的特色有三個:「#長衫...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瓜瓜Guagu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4 11:35:19
提到客家人,你們會想到甚麼呢?客家小炒、薑絲大腸、梅干扣肉,抱歉我想到的都是吃的XD 最近,趁著天氣好,到「農業首都」雲林玩耍! 前往崙背鄉的詔安客家文化館,體驗當地客家文化,認識了目前急速減少的詔安客家文化。 大家知道客家族群,但有聽過「詔安客」嗎?我其實也是到了雲林才知道的。 他主要分布在雲林的...
-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15 08:00:00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上週看完《斯卡羅》後,是否覺得族群好多好複雜呢?
今天就讓故事來簡單介紹,生活在這塊大清官方所稱的「化外之地」—瑯嶠,有哪些人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知道瑯嶠在哪裡。瑯嶠是恆春的舊稱,所以指的就是今日恆春的這一帶。
由於恆春半島的地理位置,是早期人們通往後山必經的交通要道上,因此有著多樣的族群們在此生活及交流。
1⃣原住民族
居住在此的原住民族,有部分原本是屬於臺東卑南族系統的族人,沿著東海岸移居到瑯嶠,被當地人稱為斯卡羅人。
在那之後,斯卡羅的四大頭目家族,分領瑯嶠的住民,其中包括阿美族、排灣族、馬卡道族,也包括後來移墾的閩、客漢人。
其中,又以豬勞束社大頭目garuljigulje家的勢力最大,即後來代表談判的卓杞篤,被稱為「大股頭人」。
2⃣福佬人
福佬人,是移墾至臺灣的閩南裔漢人,原先居住在中國南方一帶。
比起其他族群,福佬人較早來到臺灣, 因此他們不只是分布在瑯嶠一帶的平原而已,臺灣其他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也因為擁有時間優勢,所以他們掌握了相對多的資源。
瑯嶠的柴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是士兵屯墾的重地之一。清代以後,柴城一直是福佬人的主要居地,也形成了龐大的勢力。
3⃣客家人
客家人移墾至瑯嶠的時間已經比較晚了,因此海岸的平原地區幾乎都為福佬人所開墾,他們只得往靠近原住民地區的山腳地帶發展。
雖然起初客家人和原住民有不少衝突對立,但後來兩個族群似乎達成共識,開始有通婚、租地、交換資源的關係。
瑯嶠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保力一帶,但為了要養活大家,頭人林阿九便向原住民租用了統領埔的土地。
4⃣土生仔
土生仔,字面上是指的是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實際上則是用來稱呼漢人與原住民通婚後生下的混血兒。
以劇中的水仔、蝶妹、阿杰為例,他們都有一半的漢人血統、一半的原住民血統,因此被泛稱「土生仔」。
在瑯嶠這個充滿多元族群的地區,土生仔的身分與認同便更為複雜,遭受歧視的同時,卻又是各族群溝通的橋樑。
📺深度解讀!「斯卡羅」背後的那些故事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這個星期日晚上九點,故事 StoryStudio 邀請了三位鑽研臺灣史的年輕學者,從他們各自專業的角度,與我們一起解析「斯卡羅」背後的故事:府城、瑯嶠、番界、羅妹號,到所有你想知道關於十九世紀臺灣的一切。
▶時間
8 月 22 日星期日 21:00
▶來賓
陳冠妃(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賴英泰(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主持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
▶Zoom報名連結(按:報名人數已經遠遠超過zoom可容納人數,建議大家從臉書觀看直播)
https://bit.ly/3B2PA8z
#斯卡羅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屏東 #恆春 #卑南族 #排灣族 #原住民 #戲劇 #羅妹號事件 #李仙得 #必麒麟 #蝶妹 #魁儡花 #陳耀昌 #曹瑞原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本文主要參考高加馨,〈面對歷史在地發聲—牡丹社事件對牡丹社群之影響〉之第二章第二節「族群關係」。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這篇文以統整相關資料為主
前些日子看社群媒體上,不少網友討論建造中的「竹北停八BOT遠東百貨」造型,上方是帶有客家元素的「土樓」設計,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這也成為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只要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就會蓋土樓來表示其族群意象,然而有趣的,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更精確名稱應該叫「福建土樓」,這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共御外敵防禦要求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為何台灣沒有福建土樓?
這裡引用 #王雯君 投書中,整理莊英章在「客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筆記,提出下列五個說明臺灣沒有圓形土樓原因:
(1)當初從大陸來臺者都是單身,不符合土樓為宗族聚居的概念。
(2)臺灣漢番之間是因為政府介入,土牛溝界線明顯,不需要土樓防禦。
(3)來臺者經濟力不足以建造龐大土樓。
(4)年代不夠久遠,所以單姓村的延續難以維持。
(5)土樓集中在閩西,但客家移居者多是以粵為主,則他們來到臺灣前原本就非土樓居住者。
#台灣客家建築特色?
這裡引用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 #陳板 老師,在「臺灣客家文化」建築文化提到: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在材料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總結
這篇文主要是梳理有關「福建土樓」與「台灣客家建築」之間的關聯性,稱不上是自己書寫觀點,更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新的視野來看待此議題,從中國建造圓形土樓需求,到台灣過往客家族群實際生活來看,台灣現在各縣市所蓋的「福建土樓」意象,不是什麼歷史現場還原,而是為了營造而營造、為特色而特色所產出的「文化加工」,非但不能彰顯台灣客庄價值,還曝露對台灣歷史的認知不足。
當然,每當有此疑義提出時,總有人打著「這也是客家文化啊」來解釋,我想除了「竹北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圓形土樓建築),能用「研究學術、推廣文化」來勉強廣義解釋外(學術單位),其他縣市客家建築,用圓形土樓確實頗為奇怪,就像「如果」有台灣政治人物、建商蓋「萬里長城」當縣市地標,你說「台灣又沒遊牧民族侵襲,蓋這幹嘛?」,結果答覆「這是為了推廣漢族文化」來解釋,一樣荒謬又好笑。
即便同個族群,也會因地理、時空環境改變,而導致文化、建築、飲食、習俗…有所不同,最後因應「在地化」成為獨有特色。竹北有名的客家聚落「六家林家」,見證竹北發展與改變,其歷史建物與文物保留完整,恰恰是打臉「竹北遠東百貨土樓造型」的最好例子。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由各種不同族群交織,並延伸出特有文化,如以台灣為圓心點,去認真檢視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人、新住民等文化「在地化」的結果,一定能找出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為求政績、好看、方便,來抄襲、加工,這都會影響我們後代對自己、在地、歷史的錯誤認知。
不過此種亂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客家縣市有土樓意象建築),大家好像也習以為常,人家的福建土樓是拿來抵禦外敵,我們的「台灣土樓」是拿來「做政績」、「發大財」,就這點廣義來看,好像也很符合台灣文化拉(誤)
客家人分布地區 在 童子瑋 仁愛新世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義民節祭祀大典活動🎈
前天在文化中心廣場,由基隆市客家委員會所舉辦的「客家民俗義民節祭祀大典」活動,子瑋身為客家子弟一定要出席🙋♂️,義民節主要是在凝聚客家族群的活動,為紀念北部客屬地區基於自保,曾經前後兩次參加平定林爽文與戴潮春的起事🤓;遽聞乾隆特賜「褒忠」二字以旌其忠,而稱死難者為「義民」。🧐
有人說客家精神是硬頸、是義氣🤔,但子瑋要說的是,我們不但硬頸也謙卑😎,而且客家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很強😏,可以觀察客家族群分布的位置,不少都是邊邊角角,也因此造就我們對於目標有所堅持、工作努力不懈;子瑋有客家人的血統,所以一旦認定的目標,我也會排除萬難完成任務!💪
童子瑋 #仁愛新世代 #義民節 #褒忠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 #客家人 #客家精神 #硬頸 #擇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