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宜得利舊會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宜得利舊會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宜得利舊會員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健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教育界又多一個挑戰者。 〈小型「公眾諮詢」:參選立法會〉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由7月18日開始,至月尾結束。關於我應否參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的問題,是時候作一個了斷。現展開「諮詢」,接收大家的意見。 PDF版「諮詢文件」:https://bit.ly/ytclegco 7月17日晚...
宜得利舊會員 在 健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育界又多一個挑戰者。
〈小型「公眾諮詢」:參選立法會〉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由7月18日開始,至月尾結束。關於我應否參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的問題,是時候作一個了斷。現展開「諮詢」,接收大家的意見。
PDF版「諮詢文件」:https://bit.ly/ytclegco
7月17日晚上8時補充:
由於蔣旻正議員未正式公佈參選,加上我現在不希望細思實際選舉的操作,所以此文件不會談我和他的協調。蔣旻正議員是我的同伴(今早他才來我studio一起做訪問),在選舉之事我們是志同道合。無論我參選與否,我和他都會共同進退。
【何時有參選的想法?】
自我上年受傷後,一直都有政圈、社運和教育界人士接觸我,鼓勵我參選。但我有教師正職和抗爭運動方面的工作在身,加上我認為有其他同路人對參政抱更大熱誠,所以我不覺得我有參選的必要性,只答應了一些朋友會跟進和協助選舉。
【為何這麼突然?】
真的很忙,我剛剛才完成處理書展的善後事宜。選舉是一個黑洞,或者比實際做議員更費神。假若早些做決定,並選擇參選,準備選舉必然會影響我本來的工作。
【為何要作諮詢?】
其實參選與否,我已有初步想法。但我自問,我相比一些政治素人,是擁有一些額外的關注度和優勢。而這些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有」的資產。傳媒會報道我的動向,不是因為我份人有趣,而是我示威傷者、前線教師的身分。這種光環,是來自無數抗爭者、教育同工和香港人在過去13個月的付出和苦難。
我認為,我作為這些公共性身分的bearer,無論我最後是否參選,在思考應否利用這些身分時,都應該向更多人交代和了解他們的意見,盡量讓自己作出well-informed和無悔的決定。
【為何不考慮地區直選?】
地區直選已經有不少同路人參選,我看不到和他們競爭的理由。
【教育界功能界別的情況?】
民主派的教協葉建源先生,與建制派的教聯會鄧飛先生,已宣布參選。民主、建制在2016年選舉的得票比例約為72%(45984票)、28%(18158票)。
【你的「CV」如何?】
被離職的中學通識教師。612中彈而右眼失明,被警方以暴動罪拘捕。後就警方暴力提出民事訴訟、速龍小隊不佩戴獨立編號提出司法覆核。已接受數十個本地和外國媒體訪問,講述香港抗爭、教育和出版的情況。一直支援與社運相關的出版。30歲,教齡8年。
【除議會抗爭,你參選的特別意義?】
1. 引起關注。在過去一年,我都是以溫和的教師形象合法地進行抗爭。若我被DQ,有助向國際社會證明制度的荒謬。若我以失明抗爭者的身分進入議會,畫面未必很靚,但或能引起更多人關注香港的抗爭。
2. 宣揚政見。政權對教育界的箝制正不斷升級。不論勝算,我都可以利用競選的資源和機會,向多被視為保守卻親民主的教育界同工傳播抗爭理念。
3. 警醒教協。5月,就民主陣營有兩名有意參選者(葉建源和蔣旻正議員),我和一些同工已獲得戴耀廷先生的支持,在7月初選中加入教育界。教協最後拒絕參與。我尊重教協不參與的自由,但不認同其理由。我的參選或能推動教協改變觀念。
4. Vengeance。我始終相信,奪去我右眼和工作的不是個別警員和學校,而是背後的制度。若我轉化我所失去的成為政治力量,推動制度改變,或者是最有意義的報復。
【你如何看教育界議員?】
我曾參與一些教協的會議。在面對作風太保守、投票如建制等批評時,教協通常的解釋都是:教協扮演的是民主陣營的後援角色,加上有不同光譜的會員,而當中有些是很守舊的,教協須兼顧他們的意見。這些都言之成理。
但問題是,議會現在需要的是受制於部分會員意見的工會代表嗎?抑或是獲取選民授權,以最有效方式服務全香港人的代議士、戰士?
我也有一個頗幼稚但又自覺有些道理的看法:教育界議員不應只關注教師利益,更應代表教育界的服務對象──學生、青少年。他們絕大部分不是選民,在議會內沒有代表,卻是香港的未來。
【說了那麼多,你不參選的理由?】
1. 熱誠不大。我對選舉、議會和議事都不是很感興趣。有記者在我的訪問說過,「政治就像泥沼,不知多少人想着可以輕輕淌過,最後卻身陷其中。」梁天琦先生在紀錄片說過:「爭議席這件事真的很嘔心。積下的恩怨是非,真的很嘔心。」我未身在其中,但在跟進選舉的過程中,兩者的說法我都能感受得到。
2. 光環消逝。我一直都是本着我相信的價值和原則抗爭。一旦參選,總會有人覺得,原來我做的一切,都為選舉舖路。獲取議員薪津,某程度上也是「收錢抗爭」(或起碼是「抗爭收錢」)。雖然,我本是come from nothing的一介平民,going back to nothing我沒有所謂。但我象徵的,或者不僅只是我自己,而是某種抗爭者的形象。
3. 危害教協。雖然按上屆民主72%、建制28%的得票比例,假若民主陣營是我和教協代表之爭,而我神奇地成功拿近一半的票,教協仍會勝出選舉。但選舉之變數無人能估計。假若我的「鎅票」導致建制漁人得利,我將會成為民主陣營的罪人。假若我當選,亦會損害教協作為教育界最大工會與政府談判的議價能力。
【你需要甚麼意見?】
我希望各位能就我以上的看法和應否參選提出任何意見。無需特別為我考慮的項目包括個人健康(除右眼失明和BMI突破23外,剛做了身體檢查,一切正常)、收入(議員的薪津,對一個可投身補習和有副業的教師來說,不特別吸引)及安全(選與不選,我都是會繼續參與抗爭運動)。
「諮詢期」由今日起至7月20日(星期一)。之後會盡快作出決定並公佈。意見不論長短和格式都歡迎。你亦可以將意見email到612ytc@gmail.com。
選舉之事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談,但以上文字已是我現在能寫的極限。今天有4個訪問,還要批改IES。先謝謝各位的回應。
楊子俊
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早上9時
宜得利舊會員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秒幣爭》從歷史事件能得出的警訊 (8.2/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66010488
《分秒幣爭》是一部南韓劇情電影,由崔國熙執導,金憓秀、劉亞仁和文森·卡索主演,故事講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銀行通貨政策的組長韓詩賢在第一時間察覺這國家經濟命懸一線的危機,政府為此成立非公開小組,但財政局次長卻與韓詩賢有完全不同的對策,在距離國家破產只剩一週時,政府高層迫不得已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卻因此衍生出更大的危機。不過於此同時,財經顧問尹正赫也早已看清全貌,決定逆向操作,準備趁著全國企業紛紛倒閉時大賺一筆。
雖說早已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自己非常喜歡改編真實歷史事件的韓國片,但《分秒幣爭》再次交出一張令我感到十分震撼的漂亮成績單。近十幾年來類似電影早已不勝枚舉,不論是講述80年代華城連環殺人案的《殺人回憶》、光州聾啞學校性暴力事件的《熔爐》,還是以六月民主運動為背景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都對導演取材自各種社會事件的想法與膽量感到十分佩服。或許這些電影不是以完全中立的客觀角度,但至少也提供每位觀眾一個對國家政策、對個人行為思考或反省的機會。
《分秒幣爭》從南韓經濟剛蓬勃發展的1997年出發,電影前段不斷提到出口值、加入OECD會員國、全體國民有85%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等樂觀訊息,沒想到表面看似一片光明未來,背後卻有一場足以瞬間摧毀整個南韓經濟體的強勁暗流準備襲來。電影就像是韓版的《大賣空》,崔國熙導演以三線交錯的敘事方式來呈現這起事件,分別為代表政府方的通貨組長韓詩賢、代表底層中小企業的工廠老闆甲洙,還有一位看準時機的銀行顧問尹正赫,帶著觀眾深入探究這席捲全亞洲、無法阻止的危機下,政府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究竟會對韓國人民造成什麼影響?
就我而言,非常喜歡電影毫不拖泥帶水的緊湊氣氛,好像倒數計時般步步逼近臨界邊緣的窒息壓迫感。雖然其中許多專有名詞不免讓觀眾有些眼花撩亂,並稍微提高了電影的門檻,不過這本來就是一部金融電影所該具備的基本元素,片中也能看出導演已經有盡力為觀眾解釋造成這起災難的種種複雜因素。
如果單靠我個人簡易的理解,不論是當時南韓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還是國內大、小企業的大量不良資產,都使得非常依賴外資投入的南韓,無法承受短時間內快速撤資的打擊。外匯儲備無法穩定匯率,韓元兌換美元匯率不斷下跌,大幅貶值將近50%,進口成本大增使企業接連倒閉,加上國家的外匯儲備又因為韓元貶值而更加無法償還外債,造成牽一髮動全身,最後完全無法挽回的地步。
從《分秒幣爭》之中能清楚感受到這整個過程的可怕,實在難以想像一個經濟從 80 年代便快速起飛、擁有能夠加入「OCDE」實力的國家,竟會隨著週遭國家的骨牌效應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如同在韓劇《請回答 1994》後段各個準備踏進職場的年輕男女,不但還沒開始上班公司就面臨破產,父母也變得一無所有,從享受經濟繁榮的X世代一瞬間掉進谷底。《分秒幣爭》則把這段故事聚焦在一位小型碗盤工廠的老闆,從好不容易終於把自家產品送進百貨公司販賣,簽下大筆合約,原本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卻在對方倒閉之後一夕間化為一張廢紙,不但因此牽連到更下游的廠商,甚至拿自己房子抵押都無法償還,人們究竟要如何生存?
不過每人叫苦連天時,卻也有人因此而得利,劉亞仁飾演的尹正赫正是看準時機,找來金主在貨幣貶值前先把大量韓元換成美金,之後許多企業倒閉、人民失業急需用錢,降價拋售家中房屋的時候,再把美金換回韓元,並大量買進便宜的房地產,來來回回就從中賺了兩筆。或許這在那些「受災戶」眼中是非常冷血且令人厭惡,不過劉亞仁卻把這角色詮釋得相當具有溫度,早在事前便精準預測,但又深知無法拯救每個人,只好先力保自己不死的無奈,恰好就可以跟通貨政策組長韓詩賢來作對比。
演員金憓秀同樣表現精采,只不過與劉亞仁相比,她的戲份在《分秒幣爭》更加吃重,內心掙扎與矛盾也比劉亞仁來得更為直接。同樣能預先發覺危機,但作為一位有能力警告社會大眾的人,她所面臨則的是政府高層壓迫與身分地位所造成的限制,抱持能扭轉一切的希望卻被官僚體制狠狠打碎,或許正是如此,她心中產生的無力感是遠比其他人要深上許多。導演在片尾非常無情地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安排,一位比任何人都清楚事態嚴重性與其演變過程的「組長」,到最後卻連自己的親人也無法顧全,這是多麼的諷刺?
然而儘管《分秒幣爭》那麼令人鼻酸難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它的收尾, 一般我們總是預期此類電影最後必定會有個皆大歡喜的結果,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導演刻意忽略了接下來南韓全體國民「捐金」還清借款的奇蹟,反而把故事拉到相隔20多年後的今天,在國家命脈被許多大財團把持、貧富懸殊更大的情況下,我們一般小老白姓又該怎麼辦?就如同片中工廠夫婦在危機爆發時認為情況一定會好轉改善一樣,到頭來此類事件終究還是無解,依舊會不斷繼續重演。我們所能做的,大概就只有隨時保持警戒,像最後工廠老闆對兒子所說:「即使有人對你好也不要相信,只能相信你自己。」永遠把那場被稱為「國恥日」的記憶留在心中。
這不禁又讓我想到台灣的處境,看《分秒幣爭》恰巧是2018九合一選舉結束的三天後。片中財政局次長不顧眾人私自申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援助,還有IMF與美國掛勾,用眾多不平等條約意圖掌控南韓經濟的種種作為,在我眼中某種程度上就跟台灣現況有點類似。如果拿來相比,當時IMF和美國對韓國,就好像現在的中國對台灣,而財政局次長就是目前以韓國瑜為首的親中派系,喊著「拚經濟、賺大錢」的口號,但所謂向外找出路的背後卻只是設立「兩岸工作小組」來達成「貨出得去,錢進得來」的美夢,不但無法從根本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反而更加速中國對台灣整體經濟的掌控。當他們最後跟《分秒幣爭》片頭一樣外資快速撤離時,享受短時間大量財富、爬得愈高的台灣,可能就會因此跌得愈重,說到這裡,從片中南韓人民經歷的各種慘況,不覺得近期常聽到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種話實在非常可笑嗎?
整體而言,《分秒幣爭》絕對是部「警世」電影,幾位主要演員精彩的演出,配上非常緊湊的劇情,把南韓人民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所面臨的困境,用多種面向完整呈現在觀眾眼前,深刻卻又不會煽情。看著片中不顧人民、只會「開同學會」來保全自己不死的政府高官,對比其他底層小人物血本無歸而失去希望的種種慘況,確實是令人感到憤怒,不過回到觀眾自己身上,《分秒幣爭》究竟傳達了什麼訊息?台灣未來又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或許才是值得我們去謹慎思考的問題。
華映娛樂
宜得利舊會員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秒幣爭》從歷史事件能得出的警訊 (8.2/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66010488
《分秒幣爭》是一部南韓劇情電影,由崔國熙執導,金憓秀、劉亞仁和文森·卡索主演,故事講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銀行通貨政策的組長韓詩賢在第一時間察覺這國家經濟命懸一線的危機,政府為此成立非公開小組,但財政局次長卻與韓詩賢有完全不同的對策,在距離國家破產只剩一週時,政府高層迫不得已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卻因此衍生出更大的危機。不過於此同時,財經顧問尹正赫也早已看清全貌,決定逆向操作,準備趁著全國企業紛紛倒閉時大賺一筆。
雖說早已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自己非常喜歡改編真實歷史事件的韓國片,但《分秒幣爭》再次交出一張令我感到十分震撼的漂亮成績單。近十幾年來類似電影早已不勝枚舉,不論是講述80年代華城連環殺人案的《殺人回憶》、光州聾啞學校性暴力事件的《熔爐》,還是以六月民主運動為背景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都對導演取材自各種社會事件的想法與膽量感到十分佩服。或許這些電影不是以完全中立的客觀角度,但至少也提供每位觀眾一個對國家政策、對個人行為思考或反省的機會。
《分秒幣爭》從南韓經濟剛蓬勃發展的1997年出發,電影前段不斷提到出口值、加入OECD會員國、全體國民有85%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等樂觀訊息,沒想到表面看似一片光明未來,背後卻有一場足以瞬間摧毀整個南韓經濟體的強勁暗流準備襲來。電影就像是韓版的《大賣空》,崔國熙導演以三線交錯的敘事方式來呈現這起事件,分別為代表政府方的通貨組長韓詩賢、代表底層中小企業的工廠老闆甲洙,還有一位看準時機的銀行顧問尹正赫,帶著觀眾深入探究這席捲全亞洲、無法阻止的危機下,政府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究竟會對韓國人民造成什麼影響?
就我而言,非常喜歡電影毫不拖泥帶水的緊湊氣氛,好像倒數計時般步步逼近臨界邊緣的窒息壓迫感。雖然其中許多專有名詞不免讓觀眾有些眼花撩亂,並稍微提高了電影的門檻,不過這本來就是一部金融電影所該具備的基本元素,片中也能看出導演已經有盡力為觀眾解釋造成這起災難的種種複雜因素。
如果單靠我個人簡易的理解,不論是當時南韓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還是國內大、小企業的大量不良資產,都使得非常依賴外資投入的南韓,無法承受短時間內快速撤資的打擊。外匯儲備無法穩定匯率,韓元兌換美元匯率不斷下跌,大幅貶值將近50%,進口成本大增使企業接連倒閉,加上國家的外匯儲備又因為韓元貶值而更加無法償還外債,造成牽一髮動全身,最後完全無法挽回的地步。
從《分秒幣爭》之中能清楚感受到這整個過程的可怕,實在難以想像一個經濟從 80 年代便快速起飛、擁有能夠加入「OCDE」實力的國家,竟會隨著週遭國家的骨牌效應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如同在韓劇《請回答 1994》後段各個準備踏進職場的年輕男女,不但還沒開始上班公司就面臨破產,父母也變得一無所有,從享受經濟繁榮的X世代一瞬間掉進谷底。《分秒幣爭》則把這段故事聚焦在一位小型碗盤工廠的老闆,從好不容易終於把自家產品送進百貨公司販賣,簽下大筆合約,原本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卻在對方倒閉之後一夕間化為一張廢紙,不但因此牽連到更下游的廠商,甚至拿自己房子抵押都無法償還,人們究竟要如何生存?
不過每人叫苦連天時,卻也有人因此而得利,劉亞仁飾演的尹正赫正是看準時機,找來金主在貨幣貶值前先把大量韓元換成美金,之後許多企業倒閉、人民失業急需用錢,降價拋售家中房屋的時候,再把美金換回韓元,並大量買進便宜的房地產,來來回回就從中賺了兩筆。或許這在那些「受災戶」眼中是非常冷血且令人厭惡,不過劉亞仁卻把這角色詮釋得相當具有溫度,早在事前便精準預測,但又深知無法拯救每個人,只好先力保自己不死的無奈,恰好就可以跟通貨政策組長韓詩賢來作對比。
演員金憓秀同樣表現精采,只不過與劉亞仁相比,她的戲份在《分秒幣爭》更加吃重,內心掙扎與矛盾也比劉亞仁來得更為直接。同樣能預先發覺危機,但作為一位有能力警告社會大眾的人,她所面臨則的是政府高層壓迫與身分地位所造成的限制,抱持能扭轉一切的希望卻被官僚體制狠狠打碎,或許正是如此,她心中產生的無力感是遠比其他人要深上許多。導演在片尾非常無情地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安排,一位比任何人都清楚事態嚴重性與其演變過程的「組長」,到最後卻連自己的親人也無法顧全,這是多麼的諷刺?
然而儘管《分秒幣爭》那麼令人鼻酸難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它的收尾, 一般我們總是預期此類電影最後必定會有個皆大歡喜的結果,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導演刻意忽略了接下來南韓全體國民「捐金」還清借款的奇蹟,反而把故事拉到相隔20多年後的今天,在國家命脈被許多大財團把持、貧富懸殊更大的情況下,我們一般小老白姓又該怎麼辦?就如同片中工廠夫婦在危機爆發時認為情況一定會好轉改善一樣,到頭來此類事件終究還是無解,依舊會不斷繼續重演。我們所能做的,大概就只有隨時保持警戒,像最後工廠老闆對兒子所說:「即使有人對你好也不要相信,只能相信你自己。」永遠把那場被稱為「國恥日」的記憶留在心中。
這不禁又讓我想到台灣的處境,看《分秒幣爭》恰巧是2018九合一選舉結束的三天後。片中財政局次長不顧眾人私自申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援助,還有IMF與美國掛勾,用眾多不平等條約意圖掌控南韓經濟的種種作為,在我眼中某種程度上就跟台灣現況有點類似。如果拿來相比,當時IMF和美國對韓國,就好像現在的中國對台灣,而財政局次長就是目前以韓國瑜為首的親中派系,喊著「拚經濟、賺大錢」的口號,但所謂向外找出路的背後卻只是設立「兩岸工作小組」來達成「貨出得去,錢進得來」的美夢,不但無法從根本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反而更加速中國對台灣整體經濟的掌控。當他們最後跟《分秒幣爭》片頭一樣外資快速撤離時,享受短時間大量財富、爬得愈高的台灣,可能就會因此跌得愈重,說到這裡,從片中南韓人民經歷的各種慘況,不覺得近期常聽到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種話實在非常可笑嗎?
整體而言,《分秒幣爭》絕對是部「警世」電影,幾位主要演員精彩的演出,配上非常緊湊的劇情,把南韓人民在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所面臨的困境,用多種面向完整呈現在觀眾眼前,深刻卻又不會煽情。看著片中不顧人民、只會「開同學會」來保全自己不死的政府高官,對比其他底層小人物血本無歸而失去希望的種種慘況,確實是令人感到憤怒,不過回到觀眾自己身上,《分秒幣爭》究竟傳達了什麼訊息?台灣未來又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或許才是值得我們去謹慎思考的問題。
華映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