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定焦鏡頭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定焦鏡頭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定焦鏡頭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定焦鏡頭英文產品中有16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片)你可能看過楊-波.貝蒙(Jean-Paul Belmondo)的《斷了氣 Breathless》,但未必看過這一部「前傳短片」。 . 在高達(Jean-Luc Godard)以《斷了氣》揚名之前,他與其他戰友如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反覆製作短片,精進自己的實務經驗。在1...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50的網紅NINI L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空空_非主流路線退役美妝人~ 來看下八 ✨ / 有點勵志👀👅 毀容重生後的本人重生 🖤獻上:)未來無線回轉回夠再回購之寶🤍🤍🤍 👀❣️ NINI LI ❣️ IG▸ https://goo.gl/1cTBjX FB▸ https://goo.gl/WQtEx7 blog👉🏻https:...

定焦鏡頭英文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1 12:17:41

【@girlstyle.mag】梁允瑜Chloe流利粗口片鬧前度! . 早前是香港小姐複選的面試日,不少高質佳麗都被網民起底,其中一位侯選佳麗梁允瑜(Chloe)昨被爆出兩段超流利的「爆粗片鬧前度」而受到矚目,更被指瘋狂情緒勒索前男友? . 現年 23歲的Chloe於城市大學畢業,在其社交平台 IG...

定焦鏡頭英文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4:35:12

【@businessfocus.io】 禁自拍 禁濾鏡 禁評論 「反Ins」App 上線一週獲億元融資 . 有沒有發現,當你打開Instagram,幾乎都是清一色精修過的個人照,又或在竭力地展現生活中最為美好的一面,以獲取更多的點贊和粉絲追蹤。難道虛擬世界裡面就沒有「真實的自我」嗎?5月24日,...

定焦鏡頭英文 在 DSE英文|港大英文系+翻譯系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6 17:16:47

5個Zoom interview tips 🖥 [#InterviewReady🌋 ] 又嚟到一年一度admission interviews嘅季節,因為疫情,上年admission interviews好多都變咗做online,相信今年都會係,咁就等我哋講吓online interviews有咩要...

  • 定焦鏡頭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8 12:00:23
    有 328 人按讚

    (有片)你可能看過楊-波.貝蒙(Jean-Paul Belmondo)的《斷了氣 Breathless》,但未必看過這一部「前傳短片」。


    在高達(Jean-Luc Godard)以《斷了氣》揚名之前,他與其他戰友如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反覆製作短片,精進自己的實務經驗。在1958年,他與楊-波.貝蒙合作了一部短片拍攝,也奠定了兩人日後合作的基礎,而當時的貝蒙也是籍籍無名的年輕演員。


    這部作品名叫《夏綠蒂與她的情人 Charlotte and Her Boyfriend》,雖然片長不到13分鐘,但已經展現了高達的反骨。故事描寫一名女孩夏綠蒂回家遇上男友朱爾斯,知道愛人移情別戀的朱爾斯像是連珠砲般,表現自己的憤怒、妒忌與愛慕(又不時掉書袋)。而夏綠蒂卻像是充而不聞,也或者是說,她根本無從插話。兩人毫無交集的「對話」,頗具幽默效果。


    或許很多電影學者會主張電影便是要用鏡頭來說故事,但高達卻反其道而行,以男主角不間斷的獨白塞滿整部片,同時又以音畫不同步的手法,製作出一種「女主角/觀眾已經聽得頭昏眼花」的有趣效果,到最後,你甚至會感覺他到底說什麼已經不再這麼重要。角色僅能在狹小空間移動,但高達卻讓運鏡顯得生動活潑,充分展現了男孩的焦慮、女孩的從容。


    在劇中飾演朱爾斯的便是當時年僅25歲的楊-波.貝蒙。不過其實碟碟不休的卻不是他本人,而是高達親自為角色配音。故事則是向考克多(Jean Cocteau)的劇作《Le Bel Indifferent》(1940)致敬。


    由於高達在與貝蒙完成本片之後就拍出了《斷了氣》,坊間也有人將《夏綠蒂與她的情人》稱為《斷了氣》的前傳。其實,嚴格來說,兩個故事毫無連結,只是如果擺在一起連著欣賞,確實別具興味。


    《夏綠蒂與她的情人》全片欣賞(法語發音、英文字幕)
    https://youtu.be/ADRb_r09TFg

    #JeanLucGodard #JeanPaulBelmondo #Breathless #CharlotteandHerBoyfriend

  • 定焦鏡頭英文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8 19:31:57
    有 740 人按讚

    今夜想來複習愛片之中的愛片,只有短短九十多分鐘,卻道盡了綿延一生的情感重量,時空隨黑白色階流動,情感隨黑白光影凝滯,音樂流淌出絢爛色彩,不動聲色於時代劇變之下蔓延成四十年之久的淒美愛情,這部含蓄內斂的絕美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改編自導演 Pawel Pawlikowski 雙親的真實人生故事。
    ⠀⠀⠀⠀⠀
    英文片名「Cold War」,設定在二戰結束後歐洲鐵幕落下的靜默時刻,顧名思義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體制抗衡。二戰後十年是極端殘酷的年代,在動盪世紀裡,千千萬萬對戀人背負起時代所劃開的沈痛代價。偉大的愛情足以跨越隔閡與藩籬,但是戰爭、政治與意識形態一手創造出的矛盾衝突,卻乘載不了從價值觀與命運根本被撕裂的生活與生存重量。如同那道從未真正倒塌的柏林圍牆,從土壤到天空硬生生將地球一分為二,他們就這麼來來回回遊走於兩個世界的接縫之處。
    ⠀⠀⠀⠀⠀
    冷戰陰霾層層籠罩,出身低微卻擁有迷人嗓音與獨特魅力的少女, 因為一場徵選而遇見了才華出眾的音樂家,兩人的愛情在疏離冰冷的氣息中注入一股暖流,政治利益的手卻伸入了波蘭民族藝術的舞台。前面明白易懂的謊言遮蔽了煙硝,後面無法理解的真相體現於音樂。造化弄人的多舛命運,讓兩人的青春年華消磨於顛沛流離與相思之苦。因藝術而結合,也因藝術而相斥,這無疑一段極為困難的感情,我們同時也看見了很深沉的愛情,緊緊牽引天涯兩端。
    ⠀⠀⠀⠀⠀
    一幕重逢很是觸動,停留在激情過後她怔怔出神的凝視。鏡頭漸漸失焦,夜深如水泛起點點光芒,瞬間喉嚨湧上一股酸楚,長驅鑽入五臟六腑,斗大的淚珠斷線於轉瞬之際。景框之外愁思千回百轉,緩緩拍打心底的海岸,一次比一次深沈,一次比一次撼動,彷彿靈魂抽離軀殼。那一刻你可以說鐘擺殺死了時間,那一刻不再畏懼前方迎來的是大浪、狂風還是驟雨,領悟到凌駕生命本質的生存意義始終懸在原處。鐘聲再次敲響,燈塔再度燃起,那是他這輩子最愛的女孩,也是她這輩子最愛的男人,他們一無所有也瞬間擁有全世界,其他人世間的物質無不相形失色。原來死生契闊裡還能見證變與不變,一無所有時依然渴求彼此,而物換星移後,也只願這一生永遠駐足於愛之恆久與無盡。短短幾分鐘裡,逐漸分不清自欺欺人與自我對話的區別,還是會為了這樣悲傷的愛情故事感到心碎,還是會為了如此悽苦的必然結局有所悵惘。
    ⠀⠀⠀⠀⠀
    「人們還年輕的時候,生命的樂譜才在前面幾個小節,還可以一起譜寫這份樂譜,一起改變其中的動機,可是,如果人們在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才相遇,他們的生命樂譜多少都已經完成了,每個字、每個物品,在每個人的樂譜上都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
    米蘭昆德拉如此寫道,想來慶幸自己並不生在這段定義中的悲劇時代。冷戰持續上演在每個人心中,拆散千萬對戀人,粉碎千萬個家庭。一別之後,捱過幾度春去秋來,各自譜寫著自己的生命樂譜。縱使對藝術仍有初衷,但生存磨難卻足以從意識形態分裂至內部情感。在所謂的自由世界裡,冷戰劃分出的極端世界才真正體現於渴望愛情救贖的靈魂之中。
    ⠀⠀⠀⠀⠀
    動盪時代,人們追求的只剩安穩與寧靜。社會主義的壓抑讓人看不見希望,自由主義的諂媚又令人失去了自我,無所適從的遊走於兩個世界接縫處,紛擾、痛苦與背叛不停輪迴。文明容不下太純粹的愛情,生存折磨也永無終止之日,終其一生分分合合顛沛流離,到苦澀地說著,另一邊去吧,那裡的風景更美,那裡才有幸福與永恆。兩人靜靜的走出畫面,遠離了苦痛,遠離了孤獨,遠離了煙硝,遠離了裂縫,遠離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悲劇的不可違逆,存在於每一段戀情中,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則則悲傷的故事,處於真實與奇幻的交會點,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存在的意義。而相愛之悲壯不見得能相容於平淡,真正的愛情並不無瑕也沒有應有的模樣,卻在繁華落盡之後帶來一種自由,生命因此成為我們的生命,即使走到盡頭也能穿越死亡,不再在乎人世間的代價、光陰、使命、意義、恐懼與種種時不我予。因為星星依然在回頭下望的人寰處兀自閃爍,緊握彼此的雙手一起前往一個理想世界,即使是天堂或黃泉亦無所畏懼。
    ⠀⠀⠀⠀⠀
    極致的真愛象徵著各種意涵,那尚未被戰爭摧殘、尚未被戰爭撕裂、不停重返的純真自我也如實映照於此份情感中,無從割捨。在這兩個人身上,我聽聞命運的時不我予,以及歲月洗鍊過後的銀色聲響。無法理解那首波蘭歌詞到底唱了什麼,只見視線凝望遠方,歌聲悠悠穿透鐵幕。下意識回眸時,察覺了滄海桑田,以及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永遠無法抹滅的印記。

  • 定焦鏡頭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3 19:03:55
    有 6,338 人按讚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