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定位符號關不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定位符號關不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定位符號關不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定位符號關不掉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屏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百年百合| 第一步總是最困難。 林雅婷想了半天,在暱稱欄打出:「Gina」。她不知道為什麼是Gina,她的身邊也不認識Gina,自己的臉好像長得不像Gina?總之在一切的無以名狀中,敷著面膜的、剛滿27歲的林雅婷,在凌晨三點的交友app介面中,決定現在要叫Gina。 接下來應該會簡單一點了。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60的網紅跟著領隊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pp剪接軟體手機實作inshot app 教學InShot - 最佳的影片編輯和幻燈片製作app! 操作方便,功能強大,免費使用! 功能特點:影片編輯 - 剪輯影片 - 刪掉影片的中間部分 - 合併影片 - 分割影片 影片幻燈片 - 拼接多張照片製作視頻幻燈片 調節影片速度 - 慢動作,...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謝凱特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9:46:43

受傷時先冰敷,再把瘀血推散 (《成為男人的方法》/沈信宏著,推薦序) 成為男人,似乎不是這時代會掛在口頭上的事情了。 或至少難以在出版市場看到類似的書名。 也許我們終於迎來各種性別獨特的時代,不必再把傳統男性形象當成核心了;反過來想,也許不把「男人該如何」掛在嘴邊當成指南之後,性別標籤卻像四處...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Mitty電影區/心得區/教學區/感性專區/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0:32:21

- 久違了。 我們必須要正視幾個事實。 黑寡婦確實並沒有那麼好看。 其實問題分成好幾個層面我們一個一個討論。 首先,這部的定位相當的不明顯,因為黑寡婦這個角色在眾復仇者裡面,人氣不上不下,相當的尷尬,基本上可以說是部分粉絲請願出來的電影。 而這就牽涉到更大層面的問題,因為這個角色在復仇者...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胡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1:40:55

🧩 對於大一下學期生活的紀錄碎片 1、2/金GO盃 馳綠的那篇文有64個收藏,到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感謝攝影大哥陳昀每次都幫我拍東拍西,下次團購底片記得揪我。 金勾決賽當妝髮意外解鎖我有編頭髮的技能,以後誰有表演歡迎來找我免費編髮。最開心的大概就是跟羿汶恩愷變更熟,還有參賽選手都超級可愛。每次...

  •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4 01:24:36
    有 1,900 人按讚

    百年百合|

    第一步總是最困難。

    林雅婷想了半天,在暱稱欄打出:「Gina」。她不知道為什麼是Gina,她的身邊也不認識Gina,自己的臉好像長得不像Gina?總之在一切的無以名狀中,敷著面膜的、剛滿27歲的林雅婷,在凌晨三點的交友app介面中,決定現在要叫Gina。

    接下來應該會簡單一點了。

    似乎並沒有。她盯著興趣欄放空,憑直覺寫下,單戀。不對,這不對,她刪掉。母胎單身的她,的確非常非常擅長單戀。如果單戀有錢賺,靠著她一心一德一次一個的虔誠路數,她現在應該是單戀富比世冠軍。又離題了,趕快想興趣!

    看書?現代人已經不看書了,而且喜歡這點的人可能是同業,先不要。爬山?聽起來很棒但她其實一年就爬一次左右。美食?會不會被誤會是網美,或者很喜歡去打卡名店。

    選擇安全牌好了,她寫「電影」。幹,超普通。

    凌晨的自我厭惡迴圈。手機跳出通知,喬的訊息:「還沒刷到妳!」她回:「快了啦不要催(哭臉)。」喬又傳:「我好興奮,剛剛失手按了一堆愛心,妳快來!」附上一張貓咪照,說可以借她用。

    終於到達挑選照片的環節,化身成Gina的林雅婷已經有點理智斷線。她的手機裡幾乎沒有自己的照片,倒是充滿機車的照片。真的機車,literally機車。租屋處附近太多小巷弄,如果不拍起來她會忘記把車停在哪。整本相簿,都是各種角度的機車照。她一邊抓狂一邊刪除照片。

    喬又來訊:「有貓的照片一百分,真的。」

    她心中產生一絲絲的動搖,但這太接近詐騙了。她選了某個工作中的側面照,跟一張風景照,系統要她再傳一張,她迫不得已,傳了貓照。有適合的照片她一定換掉,這是緊急狀況,不算欺騙。最後,她按了送出。

    Gina正式上線。

    雖然不是她的名字,也不是她的貓。

    刷新系統,在方圓3公里內,有100多人。不愧,是永和。叮聲立刻響起,那是收到愛心的通知,她以為是喬,點開看是個陌生的貓照,滑過對方檔案內的系列照片,都沒有臉。不過人在江湖混,也是理解世事的,她給回一個愛心。她沿路看下去,不忘留下愛心的軌跡,將新手上路得到的30個愛心發送完畢。

    滑到熟悉的臉孔。喬放的是正面燦笑照,在茫茫貓海中一支獨秀,她沒有愛心可以給喬了,就放在心裡吧。叮聲又響,這次是愛心加訊息,點開是喬:「誰是Gina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她回:「請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喬回:「.」她再回:「請愛用全型句號。」

    OK好,林雅婷提醒自己,大家都是大人了,不要意氣用事。今日工事已畢,Gina先退駕,林雅婷轉鬧鐘、睡覺。
    *

    人性實在他媽的脆弱,她現在已經會照三餐打開app了,謝謝喬大。

    午餐時間,趁著一起吃飯的同事去廁所的空檔,她打開調成靜音的app。雖然定位系統不太精確,她還是不敢在公司打開,畢竟她聽過男同志朋友打開app,有人距離0m的恐怖故事。答案揭曉,是同一棟樓的鄰居,坐電梯即可達,產地直送的一炮,還可以回自家洗澡。公司附近又有許多新的側臉、新的貓臉、新的風景照,上線人數頗多。為了不想花錢買愛心點數,她近日決定分配配額,午餐可以給10個愛心,晚餐10個,睡前再10個。

    她開始試著主動傳訊,或是在回訊的時候多斟酌,盡量讓話題繼續下去。遇到錯字,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是戀愛到底要怎麼開始呢?

    林雅婷跟Gina去看了週末的早場電影,播放藝術片的小廳只有她一個人。片尾,韋瓦第的《四季》響起,女主角看著音樂廳另一端觀眾席上哭泣的愛人,她們也許不會再相見了。即使在同婚通過的這年看這部電影,林雅婷仍舊痛哭到有點難克制。她一度以為有別的觀眾,但沒有,她放膽地哭出了一點點聲音。走出戲院,找一家咖啡廳,坐在窗邊發呆,在人潮大批湧進前回家。也許就是這樣了吧,她想。母胎單身的她也想談一場完全燃燒的愛情,若不得,可能就是命吧。

    在陽光燦爛的下午,獨居女子把套房的小陽台晾好晾滿,就是此刻能做到的最快樂的事。夜裡她上傳了一張劇照,她其實不太更新app裡的文章,因為覺得沒有人要看長文。迫切地想傾訴給也許不存在的觀眾,想往哪裡空投一封瓶中信,還有什麼比交友app更適合的呢?

    隔日一早,她去二刷電影。早場的廳裡還是只有她一人。

    這次能夠以全知的心情,重新看待一場戀愛。趁著燈亮之前擦乾眼淚,手機恰好震動。app裡有人回覆文章,她點進那個帳號,kotoko。帳號昨日新增的文章,跟她寫了同一部電影。她傳訊給對方,對方秒回。丟接非常愉快的聊天,是節奏適合的夥伴,互相餵球,有來有往。

    「聊多久要約見面?」隔週,她傳訊問了喬。
    「妳還沒有跟人約出來嗎?」喬問。
    「對。」她答。
    「我真的沒辦法了、、、」喬回,「!!!。。。」
    「蛤?」
    「就是太震驚,難怪妳的曖昧都無疾而終。」
    「跟網友見面很緊張欸。還是先交換ig帳號或是line再說?」
    「這麼私人的東西妳怎麼會想先給......」喬說完,補上一個傻眼貓咪的gif檔。
    「我不懂這些遊戲規則(抱頭)。」
    「就照、妳的、節奏吧。」

    有天夜裡,kotoko傳了聲音訊息,說晚安。林雅婷也回傳。

    「妳的聲音很不像Gina。」kotoko迅速回以文字。
    「我亂取的......現在改還來得及嗎......本名實在太菜市場了......」
    「我的名字,也很菜市場(握手)。」

    app有點卡頓,林雅婷重新開啟。發現kotoko跟自己的距離為0m。很好,又有新bug。

    「妳住在哪區啊?永和還是中和?」林雅婷問。
    「交界。」
    「那好像很近,如果週末有空,要不要約面交?」以Gina之名,她咬牙送出這句,又補充:「上次跟妳講的那本書出了,可以給妳一本。」
    「這個要求有點失禮,但可以給我電子檔嗎?我讀電子檔比較方便。」
    「好啊。」

    她們交換了e-mail,她想著碰面應該是無望。

    「但是我很想見妳喔。」kotoko說,「很難以說明我現在的心情。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心裡覺得很困惑,又覺得,啊,果然是這樣。雖然一直沒有喜歡上誰,但我果然是喜歡女生的。」

    林雅婷從床上翻身坐起,打開桌邊小燈,端正看著這段訊息,面紅耳赤不該如何回應。

    「哈哈哈哈哈,先這樣,好孩子該睡了,晚安。」語畢,kotoko立即下線。

    還沒有正式見面,戀愛早一步開始了。

    Gina回到林雅婷,kotoko的本名是王秀琴。她們交換了比app個人檔案更清楚的照片,林雅婷坦承檔案裡的貓不屬於自己,聊起原生家庭,認同的掙扎,如何試著在日常生活或是網路找到同類。
    kotoko的家教極度嚴格,甚至還被逼著去相親過許多次,她很少出門,主業是寫網路小說,林雅婷一看,是人氣跟品質都很不錯的百合作者。雖然想過很多次要離家出走,但都失敗。

    大抵是熱戀帶來的勇氣吧,林雅婷問,要不要先搬來她的套房一起住。反正白天她都不在家,kotoko可以專心寫稿。之後的事,就邊走邊看。kotoko沉默了很久,說會有點麻煩。林雅婷說沒關係。

    「真的有點麻煩,妳會怕的。」kotoko傳訊。
    「不怕。」林雅婷回。
    「給我兩個星期時間,我看一下日子。」
    「?」
    「就是,要看一下有沒有比較適合的日子。」
    「看妳覺得怎樣比較好。」

    林雅婷倒在床上,快樂到傳訊給喬。

    「第一次戀愛就同居,好喔,這很女同志。」喬回,加上一個貓跳舞的圖。「她的家人是不是很可怕......妳們到時候小心一點......不要讓他們知道妳們住的地方!!!」
    「好!」林雅婷回。

    約好搬家的日子,天氣晴。林雅婷早起洗了衣服,想到kotoko說的好日子,google了一下農民曆,果然是好日子。

    「宜:嫁娶、開光、祭祀、祈福、求嗣、出行、解除、伐木、入宅、移徙、安床、出火、拆卸、修造、上樑、栽種」

    她煮好一壺咖啡,等待kotoko抵達。雖說kotoko說東西很少,她清出了兩層書櫃跟幾個儲存格,如果還需要什麼,再去採買就是了。約定下午三點,她走下樓,沒看到人,於是她走到住家大門外窄窄的小巷,各種聲響湧入,但巷裡沒人。

    「妳到了嗎?」她傳訊問。
    「往前走。」kotoko回。

    林雅婷往前走了幾步,還是沒人,在窄窄的,不容會車的,以各種方式斜插著機車的日常小巷裡,道路正中間,有點突兀地,放置著一個紅包袋。太陽還很烈,林雅婷剛下樓就出了薄薄的一身汗,說不上來,她突然有一種涼意。

    而手機訊息又來了。

    「如果方便的話,請妳撿起來。」kotoko說,「拜託了。」

    林雅婷不確知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有機車正要騎進小巷,她突然感覺,不想要那個紅包被輾過。她快步往前衝,機車騎士罵了一句髒話,避開她們快速騎走了。

    她蹲下,以奇特虔誠的心情,輕輕捧起那個紅包袋。

    袋裡有一小撮收束好的頭髮,旁邊有寫著數字的紙張,八字的主人,名為王秀琴。她覺得天旋地轉,一時站不起來,乾脆坐在地上。

    「對不起。」kotoko說,「如果不方便,真的沒有關係。」

    訊息持續傳來,她沒有力氣再往下讀。她就坐著,柏油路的熱氣漫漫蒸暖她的尾椎。旁邊有人走來,出聲叫喚,她想說她沒事,開嘴了卻沒有聲音。聲音呢?她想。原來要用力才能讓人聽到自己的聲音。

    她抬頭看,一對老夫妻站在她面前。她還是沒找到聲音,板著臉的老先生,將她手上的紅包跟紙片一把搶走。他們快步離開,老太太又回過身,拿走那撮頭髮。

    再回神,有台車要開進小巷,按了喇叭看她不動,倒退開走。林雅婷坐在路中間,尚有點腿軟,所以她叫了uber,出發去找喬。

    喬跟幾個朋友在東區聚餐,好心讓她加入,大家以為林雅婷初戀即失戀,呵護她一整個晚上。有熱鬧的餐廳當背景音,她打開訊息,裡面是滿滿的道歉。她想想也是,要講出這件事,可能比出櫃還難。

    喬的朋友恰好因為換工作,去找通靈人算運勢。席間的話題轉為各種神秘故事。

    林雅婷趁著空檔開口:「你們覺得同婚難還是冥婚難?」

    有人率先回:「當然是同婚,今年五月才過的同婚,冥婚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吧,當同志比當鬼難多了。」

    到家之後,小套房跟出門前一模一樣,咖啡早就變冷了。她想起自己跟家人出櫃的艱難過程。跟別人說自己是女同志難?還是跟別人說自己是女鬼難?好像很難分辨。

    她坐回桌前,傳訊問,那現在該怎麼辦?妳爸媽好像不同意?

    秀琴幾乎秒回,「我會繼續跟他們溝通......還有,那是我弟弟跟弟媳。」
    林雅婷好像懂了什麼。

    「妳幾年次?」
    「37年次。」
    「!」
    「可以算是.....19歲吧......我也不知道......」
    「星座呢?」
    「我們那時候報戶口不準,冬天生的,可能是天蠍或是射手......」
    「妳答案盡量講長一點。」
    「為什麼?」
    「不然我會覺得自己好像在玩碟仙。」
    「哈哈哈哈哈哈哈妳很煩欸。」

    林雅婷泡了一壺新的茶,刷新app,發現秀琴在距離自己略遠的地方。

    「好啦,那接下來怎麼辦?家人好像不讓妳搬出來住。」
    「妳不怕嗎?」
    「說真的嗎?」
    「嗯,請妳一定要對我說真話。」
    「不怕。」
    「我會去處理。以前沒有人在聽我講話,但現在不太是這樣。」
    「會怎樣?」
    「讓他們沒辦法睡覺。」
    「有用嗎?」
    「不然妳以為我怎麼拿到智慧型手機的。」
    「原來真的可以用......」

    週一到來,林雅婷如常上班,抽空跟秀琴傳訊。她本來想訂做一個紙紮電腦給對方,否則在手機寫稿太傷眼了,轉念一想,可能秀琴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不如到時候再觀察看看。

    又是一個好日子,這次她穿得稍微正式,抵達秀琴家人指定的咖啡廳。來的是秀琴的弟弟弟媳,還有他們的女兒。弟弟的臉色不善,弟媳保持沉默,女兒反而非常親切,一把握住林雅婷的手,大聲地喊姑姑。新認的姪女約莫跟林雅婷的母親年紀相仿,她立刻請對方直呼名字就好。

    談的事項很簡單,一切從簡,林雅婷收下原本的紅包,此次還加上幾張秀琴照片。

    不是賣女兒,加上雙方都是女方,沒有嫁妝或是聘金的疑慮。弟弟拿出一小盒,內有一枚金戒指,是當初媽媽做好,想給女兒出嫁用的,就一併交給雅婷。她沒有刷新app看位置,但她能感覺秀琴就在旁邊那個特意空出的位置。最末,她跟姪女交換了line,姪女遞出一個紅包,說是簡單的賀禮,希望雅婷務必收下。

    紅包跟戒指的重量都很輕,接近沒有存在感。她回到家,將這些物件放在櫃子上。然後打開前幾日買好的金紙爐,將她精心挑選的幾本書焚燒殆盡。

    「謝謝!!!我已經好久沒讀到紙本書了!!!」秀琴說。

    接近午夜,秀琴還沒有抵達。也許還在跑行政程序吧,畢竟,同婚是一件很新的事。

    林雅婷坐在小沙發,打開新買的氣泡酒,幫秀琴多倒了一杯。接著轉開電視,想找部可以下酒的影集,有雙手輕輕覆蓋在她按著遙控器的手上,跟氣泡酒一樣清爽冰涼,觸感柔軟而實在。

  •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13:00:27
    有 358 人按讚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0 20:34:27
    有 48 人按讚

    ※聯合文學 新書分享:《#國語》※​

    辛金順〈國語──他者的聲音〉​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
    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
    用他們的身體舞蹈,唱歌​
    用他們的炊具煮炒,吃飯​
    用他們的房子居住,睡覺​
    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裡面沒有我,是他們的​
    童話和敘事​
    是他們教我說話,是他們​
    教我寫字​
    是他們的老師教我歷史和地理​
    告訴我​
    要愛自己的民族和國歌​

    我是他們,我不是他們​
    我說話的口音時常被他們糾正​
    我住在都城​
    可是我沒有自己的家​
    我寫字​
    卻寫不出自己的名姓​

    我說話,卻被他們的語言想像​
    我找不到自己​
    在我​
    說出的語言裡​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我想起母親,白髮蒼蒼​
    駝背的​
    遁入了自己沉默的語言裡​
    成了遺忘​

    成了噤口的嘴​
    成了自己的深淵,成了​
    被放逐的世界​

    而我只能哀悼,只能用​
    他人的語言​
    書寫​
    我母親和我​
    一生​
    空白的傳說​
     ​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辛金順 創作
    #呂侑芃 手寫​、配色

    ※收錄於辛金順最新詩集《國語》(#聯合文學,2021年4月21日),詩集曾獲第四屆「#周夢蝶詩獎」,詩獎粉專 周夢蝶詩獎學會

    ※《國語》(引自書介)​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2020年第四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2020年「打狗鳳邑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許多語言的消失和邊緣化,往往都是因為某一語言藉著政治權力而擴展為強勢的語態,以鞏固族群的勢力所造成的。是以,某族群語言的強弱,正也反映出了族群間的政治位階狀況。​

    尤其在單語主義國家,某一語言往往以國族之名,合法性地將其他族群語言進行壓制、驅逐、邊緣化,甚至消滅掉。因此在「國語」的名義之下,也就沒有了「我」的語言,只有「我們」,或「他們」的語言,這無疑表徵著一種自我存有的失落。​

    ※好評推薦(摘自推薦序)​

    「辛金順的這本詩集,在語言的說與不說之間,在日常的現象與文本的再現之間,都彷彿一條大河,浩浩蕩蕩,不擇細流,呈現給讀者詩與現實、想像和現象對話的多重回聲。」──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辛金順究竟從何處取得一股緩慢、寧靜而又神秘的力量進行他的創作,不免令人好奇。在他的詩中,我們鈍去的聽覺瞬間獲得活化,並在他引領之下,得以探知種種悠遠而又無聲的事物。」── 林建國​(陽明交通大學外文副教授)

    ※讀者推薦​
    蔡牧希〈#編寫一部城邦的字典:讀辛金順《國語》〉(節錄前半)​

    辛金順《國語》詩集,以「語言」圓心不斷向外擴延,無論是〈移工語言課〉,或是〈國語〉、〈字母〉、〈漢語〉、〈字母〉等詩,都試圖重新定義一個後現代社會的鄉愁。​

    作者出生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的吉蘭丹,母語是潮州話,但從小能說吉蘭丹土話,也在多語的地域裡,對於語言所代表的意涵特別敏銳。​

    而所謂「語言」,除了被視為溝通工具外,同時也承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文字成為「符號」,其代表的「指意」(Signification),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歧義性。​

    作者鬆動了語言符碼的意涵,而此理論可溯源自羅蘭.巴特符號學(semiology)。在羅蘭.巴特的觀點下,無論藝術創作或戲劇文本類似於一個天然語言的符號系統,人們根據解讀到的符號,交流自己的或相互的意願,表達觀眾的思想或行動等等。​

    詩人打破約定俗成的語言結構,並探討語言乃至於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語言處於連帶關係之中,若脫離了整個語言系統,個人是否還能具有任何意義?將語言中符號和概念的結合,放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關係網絡中。​
    與詩集同名的〈國語〉一詩,以德希達「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開篇,文化的被剝奪現蹤在詩句裡:「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無論是國族的認同,或是自我的定位,都在文化消失後逐漸迷航:「成了噤口的嘴/成了自己的深淵/被放逐的世界」。​

    按:牧希亦為詩聲字小編之一,全文請見其「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mushimushitsai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孟璇,並感謝 竊竊詩語 社友侑芃手寫支援。

  •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跟著領隊玩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10 21:00:29

    App剪接軟體手機實作inshot app 教學InShot -

    最佳的影片編輯和幻燈片製作app!
    操作方便,功能強大,免費使用!

    功能特點:影片編輯
    - 剪輯影片
    - 刪掉影片的中間部分
    - 合併影片
    - 分割影片

    影片幻燈片
    - 拼接多張照片製作視頻幻燈片

    調節影片速度
    - 慢動作,最慢0.2倍
    - 快動作,最快4倍

    影片轉場特效
    - 豐富的視頻轉場特效,超級流暢和酷炫

    音樂,音效和錄音
    - 內建超多潮流音樂,各種風格,全部免費(背景音樂風格和Vlog風格)
    - 新增您自己的音樂到影片,如MP3檔案和其他格式
    - 可以使用itunes裡的音樂,或者通過airdrop傳輸音樂檔案到手機使用
    - 多種多樣的有趣音效
    - 給影片錄音
    - 音樂時間軸功能,可以新增多段音樂到視頻。定位非常方便
    - 剪輯音樂,並且設定淡入淡出等效果

    視訊邊框
    - 為影片和照片套一個邊框
    - 邊框可以選擇純色、漸變色或模糊效果
    - 視頻可以在框內移動或放大縮小
    - 邊框支援各種社交媒體比例

    文字和動態表情符號
    - 為影片和照片新增文字和貼紙,甚至你自己的照片
    - 文字支援定義各種顏色、陰影和底色
    - 文字和貼紙時間軸功能,新增多個文字或貼紙到影片。定位同樣非常方便

    濾鏡和特效
    - 完全復刻膠片效果的色彩濾鏡
    - 超級酷炫的動態視頻特效
    - 調節影片的亮度對比度等

    編輯
    - 90度旋轉,左右翻轉影片或照片

    分享
    - 高解析度影片輸出。
    - 分享影片和照片到社交網路,如Facebook、Instagram、WeChat、Weibo等。

    照片編輯和拼圖製作
    - 你也可以用InShot來編輯照片和製作拼圖
    - 任何影片中的功能都可以被應用於照片和拼圖

    InShot會員訂閱
    - 加入InShot會員,免費使用所有功能和付費素材,包括貼紙包,濾鏡包等等。此外水印和廣告也會自動去除。
    - InShot會員訂閱費用根據不同的方案按月或者按年收取。如有需要,我們也提供除現有訂閱方案以外的一次性付費服務。
    - 訂閱付款將在確認購買時由iTunes帳戶收取。
    - 訂閱將自動續訂,除非在本期結束前至少24小時關閉自動續訂。
    - 賬戶將在本期結束前的24小時內收取續費,並確定續約費用。
    - 使用者可以管理訂閱,並且可以在購買之後在itunes賬戶設定中關閉自動續訂。

  • 定位符號關不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5-09 19:09:05

    本集主題: 奇幻線性彩墨展、陸真儀專訪
      
    自小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推動前往藝術的大門
      
      「我一直都對美麗又神秘的事物很有興趣。」藝術家陸真儀從小就喜歡手作,對於富有奇幻色彩的事物特別嚮往;彷彿掉入了想像的世界,讓她浸淫在一股喜悅當中,陸真儀對於這些夢幻事物的熱愛,也讓我們看見了藝術家鮮明的獨特個性,「第一次看到,我就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了!」小學時,陸真儀美勞在班上就非常出色,老師也讓她參加受訓、推舉她代表班級參加比賽,「那時候起,建立起我對於創作的信心!」

      升上國中後,當時的美術課程也是她最喜愛的,本來打算高中想考美術班,但是當時畫室老師因故過世,陸真儀短暫的術科學習也只好停止,考取上一般的高中,「我一直都想走這條路。」高中之後,陸媽媽也同意讓她去追求理想的目標,於是高中生活便利用週末的時間來學習繪畫,正式從基礎的素描、水彩、國畫、書法等等學起,經歷過了一個暑假,才高中一年級的陸真儀發覺自己學科成績不太理想,另一邊又接續著術科課程,一時之間調適不過來,這時陸媽媽也勉勵真儀:「妳真想學美術,就一定要把她融入在生活之中。」,果真在真儀的堅持之下;升上高中二年級時,學術科成績逐漸好轉、漸漸平衡起來,高中三年級準備考大學的考試,也順利的考上師範大學美術系。

    走入水墨創作的開端 從百無聊賴中悟出生命所愛
      
      進入師範大學以後,藝術家陸真儀也坦言:一開始甚麼都要學,無論是油畫、版畫等複合媒材,興趣廣泛的她甚麼都想嘗試,直到大學三年級分系的時刻來臨,真儀反覆的想自己未來的方向,雖然喜愛設計、但是設計常需要有客觀條件加入的元素,創作的「主動性」減少了,而油畫的味道是讓她抗拒的原因;最後決定走到水墨組時,陸真儀也表示:她特別喜愛水墨畫的透明感;水墨是最符合她創作方式的媒材,此時也開啟了她往水墨發展的歷程。考取上老師的資格證明後,陸真儀也從研究所畢業了,當時的她每天都過著相當優閒的日子,她也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輕鬆,但是總會感到缺少了甚麼、一種莫名的空虛感。
      
      「到頭來,還是畫畫最有趣啊。」此時的陸真儀也轉變了方式,她就開始準備攻讀博士班,重新用新的眼光去學習新東西,這時真儀遇到了膠彩,她試著將膠彩和水墨的結合在一起;雖然初階段時的成果不如她所預料,也歷經了相當多的挫折後,終於慢慢發展出如今的創作風格。說到創作使用的媒材,真儀也和我們分享「我是用水墨的方式來畫膠彩!」,因為一般的膠彩比較厚塗,她試圖在畫中保留水墨的水份感,「而且我很重視作品的透明感。」,所以即使是使用膠彩的顏料,作品呈現出來的氣質還是很乾淨、具有水份的感覺。底材的部分幾乎都是使用布類,陸真儀也說她實驗過非常多的材料,還是自然的材質較好,「因為我上色時是一種滲透的方式,滲到紙張或基底材的纖維裡。」

    富有獨一無二當代風格 自創線條充滿生命的延伸性

      提到創作中的符號,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陸真儀的畫面中具有大量的線條,但是傳統的水墨很強調線條的表現,「我的線條跟傳統水墨有很明顯的不同!」,以往的水墨較在乎行雲流水的韻采,而陸真儀的彩墨,則是相當富有個人特色的當代水墨,「一種人與科技的概念,我稱呼我的線條為真菌孢子!」如果細看每幅畫作裡的線條,還能看出它的韻律感,像是充滿生命力的佈滿畫面、不斷延地伸,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線條比擬為電子網路、或是人類腦部的皺摺、身體的筋絡等等,「我都是直覺式的畫下這些獨一無二的線條!」依照每次心情的不同,線條都擁有情緒性,與傳統的文人畫線條有所區隔,卻更能將陸真儀獨有的統一、控制性的風格,表露無遺。
      
    感觸於科技的進步飛速 人們的感知卻也日漸消散
      
      談到本次展覽理念時,藝術家陸真儀認為:如今的物質文明與網路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影響的不僅僅是食衣住行育樂的習慣,也改變了我們觀看與感知事物的方式。而人們時常探討科技與物質發展的好壞,因為它確確實實改變我們的想像與體驗方式。在這變化萬千的花花世界,真儀感觸的說「人反而容易感到自身的孤獨」,因此疏離、迷惑亦是她創作中的表現重心。她企圖表現一種不斷解構、卻又不斷重組的時空,在如此模糊的疆界之下,來思考主體性的關係,省思人們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如何定位自身。(文:金車文藝中心)
        
        
    陸真儀簡歷:
        
    2011- 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理論組 博士班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碩士
    20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學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