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宗法制度 好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宗法制度 好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宗法制度 好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宗法制度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6萬的網紅陶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要知道什麼叫通識教育,要先了解英文名Liberal Education 。 什麼叫Liberal ? 自由主義者。其價值觀就叫做Liberalism ,英國專欄作家摩根對這個字的定義(見圖)。 難怪「通識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回顧,聲稱「由第一日起已經出問題」。 通識教育科不是彭定康撤走前刻意留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

宗法制度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03 12:11:07

古代刑罰中的重罪要誅九族,那誅十族是怎麼回事? | 舊文重溫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嫡庶來組織的宗法社會。誅九族的刑罰概念就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滅族是最有效果、最有威懾力的刑罰。秦始皇登基後開始實行「族誅」的酷法,後經歷代帝王的豐富和完善,族誅從起先的「夷三族...

宗法制度 在 Lori Ts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18:14:45

. 為配合大考,之前整落DSE 10天溫習計劃便不要浪費。中史由十日改為五日。 ------------ DSE 中五/ 中四大考(適用) 中史溫習計劃-DAY ONE 第一天,新的開始 (第一天:從封建到郡縣;從分裂至統一:西周、東周、漢武) ~基本認識~ 1.周代兩個制度-封建、宗法 兩個制度...

  • 宗法制度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5 21:58:16
    有 3,476 人按讚

    要知道什麼叫通識教育,要先了解英文名Liberal Education 。

    什麼叫Liberal ? 自由主義者。其價值觀就叫做Liberalism ,英國專欄作家摩根對這個字的定義(見圖)。

    難怪「通識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回顧,聲稱「由第一日起已經出問題」。

    通識教育科不是彭定康撤走前刻意留下的地雷,是由特區政府「當家作主」時期自行設立的一科。其時口號非常吸引人,充滿正能量,聲稱要為下一代「培養多角度觀察世界」,培養「獨立思考」。

    十年前如此張揚,因溫水煮蛙之水溫還不太高。今日看來,這兩句話似已觸犯「國安法」。

    通識為何由第一日開始已經有問題?因為這科的刊憲英文,叫做Liberal Education。

    Liberal完全是西方的產物,始發於十八、十九世紀,那時中國人還康熙雍正嘉慶道光的活在三跪九叩的主奴君臣宗法制度裏,天朝大國地,水波不興,直到清帝垮台,西方思想進入,在鹹淡水交界相侵時刻,司徒雷登領銜,才出現了不鹹不淡的幾個高等華人Liberals:胡適、梁啟超、傅斯年,帶引出章乃器、羅隆基、儲安平,當他們在尚有時間喊破喉嚨向中國的蟻民宣講何謂西方的Liberalism之前,早已為陳獨秀、李大釗的共產思想淹沒。

    Liberal Studies不是通識,而是「自由主義研究」。

    英國人管治香港,早已高瞻遠矚地裁定:只要培訓政務官,Liberalism不適合中國國情。難民成千上萬湧進來,他們不是為投奔自由,只因大陸飢荒。貿易和就業最大,當上海廠商將機器搬來香港,英國人知道不應該對唐翔千、董浩雲、邵逸夫及其僱員鄒文懷、宋淇、沈鑒治等文化人Executives,講述任何的Liberalism。

    果然,不必英國殖民地政府培養Liberals,港澳工委的共產黨地下組織滲透文教,七十年代還在所謂港英眼皮底下的港大學府發展「火紅年代份子」,將暴動後香港華人企圖模仿歐美反越戰後的那種新自由主義,轉化為親中勢力。

    一百年過去,所謂Liberalism在華人社會已經證實水土互衝,是將海洋的鹹水魚企圖放在中國江河的淡水裏飼養的一大失敗生物學實驗。

    偏偏「當家作主」的特府,缺乏歷史人文知識基礎,出於崇洋,以為此名詞很時髦,將這件外衣拿來自己穿上。

    殊不知大媽滿身愛瑪仕和Chanel,走在巴黎街道,最多是外表長相和歐洲高端品味九唔搭八地錯配,令法國人聳聳眼眉,心裏冷笑一聲而己。大媽和她一家人不會因為穿錯衣服而全家染病。但香港特區將Liberal Education當做西方品牌,移植來香特,就大亂子。

    西學只能為體,着上身的、吃喝進肚裏的、手裏能把弄的電話工器,皆可以引進抄襲仿造,凡涉及心靈與精神的西洋事情,千萬不要碰,一碰就會死。

  • 宗法制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3 14:00:01
    有 339 人按讚

    揭秘末代周朝天子為何躲高台逃債|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債台高築」一詞的典故來源,實在是中國一段荒唐與苦澀的歷史。

    典故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台。」唐代顏師古註:「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債)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齡等著《晉書•食貨志》對此也有記載:「王赧雲季,徙都西周,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於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台以避其責(債),周人謂王所居為逃責(債)台者也。」

    這段歷史講的是戰國時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當時秦國日益壯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不料,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這樣,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債)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狽避債境況呢?其實,這是周王朝滅亡的一個前奏曲。西周時期的周王室,無論土地、人口、軍事、經濟力量都是最強大的,各諸侯國都認真地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些諸侯國發展起來,周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黃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特徵:

    一是版圖縮小。周平王東遷初期,周王室尚擁有以成周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還可堪稱「小康」。然而,這種境況,周平王的子孫卻不能維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於虞國滅掉虢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變局,關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為周王室所有,只能侷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從而降為二等諸侯國。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財力窮困。東周王室土地大為縮小,收入銳減,財力窮困當是自然之理。其實,周王室到處「乞討」索求的窘況,在春秋初年就顯露了出來。周平王死後,繼位的桓王無力置辦喪葬用品,於是派人向魯國索求。周襄王時沒有乘車,也派人到魯國去討。周襄王死後,為置辦喪具開銷,又派人向魯國要錢。王室地盤小,財力弱,諸侯國與王室的地位自然顛倒了過來。

    三是天子權威迭落。東遷以後,周王定期到全國各地視察考核諸侯政績的「巡狩」再沒有進行過,諸侯也不朝見天子「述職」了。按照舊禮制,諸侯新君王繼位的「請命」和「受命」儀式也沒有了。在諸侯的爭霸鬥爭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號令諸侯的旗號,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為了「尊」他們自己。更有甚者,鄭莊公公然開著軍隊搶割周人麥谷,同周王對攻,並射箭擊中周桓王肩頭。對這個「大逆不道」行為,卻沒有一位諸侯國站出來表示譴責。

    四是諸侯僭越禮制。戰國時期,周王室權威微弱。各諸侯國內的貴族紛紛起而打倒國君,新的貴族起而為諸侯。這些新貴族先在國內奪取了政權,後又稱「王」,向天子的目標進軍。從此,周天子獨專的「王」號喪失,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君,而諸侯卻都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天子」了。

    五是王室內亂不斷。戰國時期,小小的周王室發生分裂,分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後,東周和西周實行分別治理,各自為政並互不相統屬。毫無力量的周赧王又從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於西周君下。西周和東周這兩個小政權,後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見。

    六是宗法制度崩壞。西周時期的王權,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緊密相結合的,被稱為「王綱」。進入春秋以後,東遷後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諸侯國力量強大起來,諸侯與周天子間大宗、小宗的關係就動搖了。宗法制度的破壞,使得固有的社會秩序崩潰。

    這些特徵已經預示著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脈已經不絕如縷。周赧王時,周朝既小又窮,可是還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懼的秦國,這個「把頭伸到餓虎口中的壯舉」,不但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催討,而且激怒了秦王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將軍摎討伐西周。西周君忙趕到秦國叩頭謝罪,把所轄的36個城邑和人口3萬全部獻給秦國。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繼死去,秦國把周王室傳國的九鼎取去,西周滅亡。西周滅亡後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王滅東周。至此,東、西周兩個小政權皆被秦滅。

    周王朝的滅亡教訓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為鑑,為政以正、勤、廉、儉為本,從而使政局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繼位後,制定刑律,減輕刑罰,施善政於天下。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內外交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周厲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國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興」,可幽王是個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斷送了。周平王即位後只得遷都洛邑,西周政權傾覆。周王室衰敗之勢已經不可輓回,但周朝的君王們還要擺周天子的派頭,既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必然發生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就顧不得了,到處伸手索討已成常態。

    在周王室衰敗過程中,「政以賄成」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第一次劇烈變革的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興起,私有制發展,傳統的淫逸暴斂的貪賄方式和新型的以財賄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貪賄結成的惡果反覆出現。天子貪圖享樂,喜好聲色,親近權奸。卿大夫貪利私慾,各地斂財,富有積聚。

    《詩經•大東》中云:「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揭露東方的大小諸侯國被徵斂得連織機上的織品都空蕩蕩了。《詩經•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講的是譴責高官貴族對人民的強取豪奪。於是,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這個立國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學派讚不絕口的周王朝,在沒有一聲嘆息中滅亡。」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宗法制度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6 21:00:02
    有 160 人按讚

    Bayes ◎#游悅聲
     
    一個不存在的名字
     
    無法用注音蒸餾出的富麗音階
    難以用漢字撿拾起古道上的悠揚聲樂
    那是戶政事務所的電腦不能表格化的音調
    彷彿清晨樹梢間,渺渺迷霧凝匯而滿溢出的一滴歌謠
     
    有別於宗法制度所遵循的姓氏藩籬
    她像朵初生綻放如虹絢爛的蝴蝶
    自由撲朔於草根織染的指腹與舌尖
    破曉吐露著呢喃繚繞攀爬上石徑
    冬季散去便譜出萬年山谷祖先傳唱至今的旋律
     
    幼時的我
    不明白「你們」與「我們」名字之間的差異
    曾以為,每個人懷裡都有一座嬉戲在水霧雲海中的島嶼
    抑或撥弄過根根琴弦上那隨風搖曳的山脊
    yaba’[1]搭蓋著焗烤過父愛的古樸木屋
    初春陽光拍落kayal[2]懷中發黃的晨霧
    赤足幻化為芭蕾舞者的指尖
    踩破舞步探索著草地上繽紛恣意的野莓
    我以為這是所有孩童們都曾偷偷藏在帷幕紗幔裡
    一壺浸泡過果實汁液的晚霞
    一叢擰乾後鋪曬在庭院裡的夢鄉
     
    長大成人
    稜線上的雨季,凝固作離家時床底難以打掃的一隅
    緊抱懷裡新生的幼嬰
    我被機場繁忙的最後登機廣播,推攘著
    踉蹌踏入三十而立
    幼時的酣紅,青春的懵憧
    向歸巢前的晚霞借來的紙筆
    最後都奉獻凋零於腳底的涔雲
    摘下父母虔誠親吻過的那瓣lalu’[3]
    埋植在窗檯盆栽裡,用故土堆砌而成的霧
    不敢將她黥在身份證明文件
    也不敢捻苧麻編織進求職履歷封面
    只能將其拆解排列成一行由三個字組成的工蟻
    用yutas[4]在鄉公所門前彎腰拾零起的漢姓
    沈浮於柏油覆蓋後難以生根的井
     
    所以,貪睡在水泥五金建構的巢穴中
    所以穿梭在車流而非冰澈溪流裡的
    我們的孩子
    前人於生命源頭所託付的壯麗景色
    被現實篩成一個,不便存在的名字
    匍匐在工整的稿紙上頭
    一行行仰首接受城市機器流水線般的孵育
    而這池繁華熱鬧擁擠至頂的孤寂
    終究使我們漸漸失去承擔名字的勇氣
     
    cyux inu' qu ngasal su’[5]?你家在哪裡?
    從凌亂的書堆底拉扯出一把故鄉如煙的回音
    用思念微波加熱成萬物爭先攀寄的肥泥
    在五百零一英里外,四十三層樓高的異地
    伏於桌前盡可能溫柔地植下一粒
    渺小,且青澀的你
    ima' lalu' su’[6]?你叫什麼名?
    我將鬱鬱蔥蔥的家鄉發酵至一宿夜曲
    如同敬愛的父親,以及父親的父親
    仍舊選擇虔誠地俯在故鄉床前
    用輕吻賦予我們孩子,一個
    不存在的名字
     
    當午夜霓虹被黎明一飲而盡
    在漫漫黃昏蹣跚抵港之際
    盼能經由山間潺潺溪徑的傳閱
    藉著成林古木梢siliq[7]關關朗讀的
    微薄之力
    我將你的名字,填入筆芯
    盛起一壺稚嫩的詩歌提筆寫信
    輕聲啜飲著韻腳,趁夜請晚風郵寄
    收件地址是:
    記憶中護貝著蒼茫暮色的山林
    那座如母親般,在雲裡霧裡等待著我回家的復興
     
    [1] yaba’: 泰雅語, 爸爸。
    [2] kayal : 泰雅語, 天空。
    [3] lalu’: 泰雅語, 名字。
    [4] yutas : 泰雅語, 祖父。
    [5] cyux inu' qu ngasal su’ : 泰雅語, 你的家在哪裡?
    [6] ima' lalu' su’ : 泰雅語, 你叫什麼名字?
    [7] siliq : 泰雅語, 繡眼畫眉鳥。泰雅族占卜鳥。
     
    --
     
    ◎作者簡介
     
    游悅聲,1988 年出生於臺北市,桃園復興鄉泰雅族山地原住民,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目前旅居香港。
     
    --
     
    ◎ ㄩㄐ ( IG @yuji.mur)賞析
     
    歷史課時,我們大概都聽過這個說法: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四千年前的阿美族人乘著自製的竹筏帆船,順著風往南擴散至菲律賓、馬來群島,乃至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和紐西蘭。這個「台灣原鄉論」的假說,隱含著一種反向的鄉愁,彷彿在地圖上,將台灣標示為四億南島語族的故鄉,就能填補台灣在國際上的缺席。
     
    亦即,台灣是南島語族之北。隱藏在語言、考古與人類學背後,仍是台灣人的南方想像。是政治上屢受打壓,故而自行貼上的身份符碼。是渴望加入一個更大的「什麼」,躍入這個「什麼」裡的最頂端、最原初、最根本。
     
    然而即令不談「語族」的定義並非民族、血緣,更非文化;台灣人真的關心「南島語」嗎?
     
    本詩的最開頭迅速點出困境:「無法用注音蒸餾出的富麗音階 / 難以用漢字撿拾起古道上的悠揚聲樂 / 那是戶政事務所的電腦不能表格化的音調」。原住民語的名字,無法用注音或漢字完整標示,有時,甚至塞不進戶政事務所的表格裡——目前戶政系統的姓名欄,最多只能塞 15 個中文字,或 27 個羅馬拼音字。
     
    名字,與人最直接相關的身份認同,原住民卻在其中,感受與社會體制的格格不入。
     
    這不僅僅是資料庫系統的僵固、設計的瑕疵。問題在於:系統起初,就是為了漢人姓名所設計的。事實上,整個社會系統,都是為了漢人設計的。「不敢將她黥在身份證明文件 / 也不敢捻苧麻編織進求職履歷封面 / 只能將其拆解排列成一行由三個字組成的工蟻」——原住民的名字,不僅僅塞不進戶政系統,更塞不進身處的社會與人際關係。
     
    比如,日常招呼常見「請問貴姓」;但原住民的名字,並沒有「姓氏」的概念。(「有別於宗法制度所遵循的姓氏藩籬」)
     
    比如,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初,若原住民沒有漢人姓名,甚至會由戶政人員隨機取名。(「用yutas 在鄉公所門前彎 / 拾零起的漢姓 / 沈浮於柏油覆蓋後難以生根的井」)
     
    即使履歷封面並沒有字數限制,放上自己的名字,仍然需要「承擔名字的勇氣」⋯⋯
     
    這些不存在的名字,卻被焦慮地挪用,成為國家認同的符號。但若我們不曾重視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又如何能以此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
     
    也曾以台灣原鄉論為傲的我,深深發現自己的矛盾。
     
    --
     
    美術設計:幸秀

    #原住民 #名字 #身份認同 #族語 #國家認同 #南島語族 ###

  • 宗法制度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5-20 08:00:00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