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宗教裁判所酷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宗教裁判所酷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宗教裁判所酷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宗教裁判所酷刑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權團體發布報告 兩三百萬維吾爾人遭中國拘禁 “中國人權捍衛者”8月3日發布與專注平等權利的非政府組織聯手撰寫的報告介紹,關注中國法外拘留的情況——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民族被關押在“再教育營”中以及中國未能執行《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條款第五條的“子”(在法庭上及其他一切司法裁判機關中平...

  • 宗教裁判所酷刑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06 12:15:27
    有 7 人按讚


    人權團體發布報告 兩三百萬維吾爾人遭中國拘禁

    “中國人權捍衛者”8月3日發布與專注平等權利的非政府組織聯手撰寫的報告介紹,關注中國法外拘留的情況——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民族被關押在“再教育營”中以及中國未能執行《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條款第五條的“子”(在法庭上及其他一切司法裁判機關中平等待遇的權利)、“醜”(人身安全及國家保護的權利以防強暴或身體上的傷害,不問其為政府官員所加抑為任何私人、團體或機關所加)和“卯”(其他公民權利)項。
    報告特別指出,拘押維吾爾人的“再教育營”存在於中國司法系統之外。中國政府官員及警察在沒有經過司法程序的情況下抓捕維吾爾人、限制他們的自由。再教育中心沒有明確“服刑”期限。中國當局甚至會采用強迫失蹤、酷刑等侵犯人權的手段拘押大批公民,尤其是維吾爾人。
    報告表示,針對新疆的帶歧視性維穩措施是響應中央高層要求,因為新疆的宗教穩定與國家控制對“一帶一路”至關重要。
    原文链接
    https://www.nchrd.org/…/china-massive-numbers-of-uyghurs-o…/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 宗教裁判所酷刑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5-10 21:00:00
    有 534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阿拉伯之春” 一場革命?一場災難?埃及前總統獨裁者穆巴拉克無罪釋放 川普支持】

    3月13號下令釋放前總統穆巴拉克,88歲的穆巴拉克曾鐵腕統治埃及三十年,2011年1月底,「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吹到埃及,穆巴拉克被控在持續18天,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中,導致近850人喪生,2012年以謀殺示威者罪名判處終身監禁,「我完全否認所有指控,」穆巴拉克說。

    但2014年11月,法院推翻判決撤回指控,「本庭宣判他(穆巴拉克)是無辜的,」法官MAHMOUD KAMEL AL-RASHIDI說。

    檢方提請再議,3月2日最高法院,以查無直接證據撤銷指控,結束穆巴拉克六年牢獄生涯,2011年下台以來,的各種官司全部結束,也為影響深遠的「阿拉伯之春」,留下意味深長的註腳。

    「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線,是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西亞水果小販布阿濟濟,遭到警察和市政官員粗暴對待,被沒收攤子後悲憤交加,抗議自焚而死,目擊的民眾,憤怒地衝到警察局討公道,這一起突發事件,媒體根本沒有報導,「我們拍下了這些畫面,加以剪輯,然後把畫面放上的臉書,這是讓這段影像傳播出去唯一的方法,」拍下影像者。

    上傳的影像,引爆民眾對失業率高漲,及政府腐敗的怒火,人民與軍隊衝突造成多人傷亡。

    「我們要自由,只要自由,民主,」2011年1月14日晚上,總統賓阿里逃往沙烏地阿拉伯,結束23年執政,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推翻現有政權的革命。

    反政府運動開始席捲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遭遇足以吞噬自身的滔天巨浪,這被稱為第四波民主化的革命,適逢網路時代興起,很容易在極短時間內集結大量民眾,當時Google中東及北非地區,行銷經理的戈寧,也成為「阿拉伯之春」重要推手,他匿名建立臉書專頁,鼓勵民眾找回屬於自己的國家,引發百萬埃及民眾在解放廣場抗議威權統治。

    27號時被祕密警察囚禁12天,獲釋後繼續聲援反政府示威者,「這不是任何個人,政黨或任何運動的時刻,這是一個為了我們自己的時刻,埃及至上,」戈寧說。

    從2011年1月25日開始,持續18天的抗議活動,導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權力移交軍方。

    一年後穆斯林兄弟會的代表穆希贏得選舉上台,在國內推行宗教法並逐步排除軍方勢力,引發自由派和軍方不滿,2013年7月3日,埃及軍方逮捕穆希及穆斯林兄弟會主要領導,雙方支持者爆發一系列街頭抗議和流血衝突,脫下軍服的塞西2014年當選總統並控制國會,埃及似乎輪迴到革命前的原點。

    「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只是這些改變並未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所以這的確是一種提醒,2011年1月25號革命時提出的各種目標和希望未能實現,正如你所說,穆巴拉克的宣判並未伸張正義,穆巴拉克的政權也未受到正義制裁,更不用說民眾未能得到富足,自由和社會正義,而這些是他們在2011年時的訴求,」多哈研究中心席哈塔說。

    2011年「阿拉伯之春」,葉門成為繼埃及和突尼西亞後,第三個推翻獨裁政權的中東國家,執政32年的強人總統薩利赫,把政權移交副總統哈迪,以換取司法豁免權,2012年哈迪成為民選總統,獨裁走向民主,終究曇花一現,3年光景,政變咫尺之近。

    伊朗撐腰的什葉派民兵胡賽,包圍了遜尼派支持的總統府,與護衛隊激烈交火,9死70傷,哈迪出逃南部亞丁成立臨時政府,後又避走沙烏地求請求軍事干預,蓋達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和伊斯蘭國(IS)也參與內戰,三股勢力混戰,國家領導權力真空,「我不知道,(沒人是總統嗎),沒人是總統,」胡賽民兵vs.CNN記者。

    「阿拉伯之春」浪潮所及,人口120萬的島國巴林,2011年2月爆發反政府怒火,首都麥納瑪的珍珠廣場,被抗議民眾視為,如同埃及革命據點的解放廣場,年輕人穿上象徵什葉派的黑色服裝,要求改革 制定新憲法,「哈馬德下臺,哈瑪德下台,」為了平息民怨,政府每戶發給相當於,台幣7萬多元的現金補貼。

    街頭動盪不止,安全部隊甚至發射實彈壓制抗議聲浪,「這當然就是一場屠殺,」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獲得授權出兵1500人,協助穩定局勢。

    由於巴林是美軍第五艦隊總部所在,也是牽制伊朗重要的戰略據點,美國極力避免當地陷入動盪,王室對所謂「阿拉伯之春」極度貶抑,「對於發生在2011年的事件,我比較想稱呼它是一場阿拉伯風暴,而絕不是一個春天,歷史將裁判它究竟是1989年的柏林之春,或是1917年布爾什維克黨人瓦解皇權,權力真空導致新的極端意識形態席捲的革命,」皇儲CROWN PRINCE OF BAHRAIN說。

    下場最血腥的是,統治利比亞41年的強人格達費,2011年2月15號,利比亞開始反政府抗議活動,「我們要回應他們,回應那些西方代言人,回應這群騙子,回應那些電視台,他們不配稱做媒體,他們豬狗不如,」格達費說。

    2月26日,反對派在班加西成立臨時政府,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法國美國和英國等,歐洲和中東27個聯盟國加入行動,10月20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占領蘇爾特,格達費遭到射殺身亡,成為「阿拉伯之春」,第一個被處決的領導人,「大家快來啊,大家快來啊,格達費在這裡。」「今天我們現在可以確定地說,格達費政權已經結束,」歐巴馬說。

    第三個被"阿拉伯之春"席捲的國家,利比亞革命"成功",民眾竟日狂歡,國家卻陷入更大動盪,2011年以後的利比亞,成為失去中央政府的國家,臨時政府像拼裝車匆促上路,伊斯蘭恐怖主義伺機滲透,上千軍閥和武裝組織割據,內戰至今 始終不曾停歇。

    「天啊,我們被毀滅了,天啊,阿薩德屠殺我們,」「阿拉伯之春」在敘利亞,造就出當代人世間最悲慘的煉獄,反阿薩德政權勢力,從2011年1月26號開始,上街爭取民主,3月15號緊張情勢升高,在美國和遜尼派國家協助下,要求總統阿薩德下台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壯大並建立武裝力量,伊朗和俄羅斯則支持敘利亞政府。

    敘利亞成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以及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角力場,反政府衝突演變成內戰,一直持續到現在,聯合國指出敘利亞政府軍及反對派,都犯下各種難以想像的戰爭罪行。

    「今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敘利亞)全國已變成一間巨大的酷刑室,是一處充滿野蠻恐怖與絕對不公的地方,內戰衝突進入第七年,這是一場自從二次大戰以來世界僅見最糟糕的人為災難,」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笙(Zeid Ra'ad al-Hussein)說。

    敘利亞內戰對世界最直接的衝擊,就是輸出大量難民和四處漫漶的恐怖主義,「伊斯蘭國」乘機崛起。

    掠奪大量土地資源,殘忍屠戮異教徒與反抗者,向歐洲等地發動血腥恐怖攻擊,原本1800多萬敘利亞人民,內戰導致32萬多人死亡,近半數流離失所,超過五百萬人逃往國外,成為歐洲各國和土耳其政府最頭痛的議題,也釀就歐洲和美國新保守主義興起的緣由。

    「荷蘭人口中11%是穆斯林,那就有十萬人,是荷蘭軍隊人數的兩倍,讓我說完,他們(穆斯林)認為只要以伊斯蘭為名,就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如果你無視這一點你就危險了,」GEERT WILDERS說。

    「非常清楚地,在這些移民(難民)裡面,有恐怖份子滲透其中,這種事情也的確發生了,所以面對這樣的現實和威脅,我們必須做出明快的決定,」瑪琳勒朋說。

    經濟學人雜誌曾指出,革命雖然暢快,但大多數的革命只有破壞沒有建設,2011年春季,6個阿拉伯國家民眾示威,要求獨裁統治者下台,但除了藍色的突尼西亞之外,其它顏色的5國,不是更獨裁,就是陷入混亂深淵,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ESCWA),2016年11月發佈報告,「阿拉伯之春」對相關地區,造成61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紐約時報則指出,數十年的獨裁統治,使中東政治經濟陷入停滯,雖然引發抗議運動,但是當地缺乏公民社會基礎,以至於想推翻獨裁政府的抗議人士,「沒有誰為接下來的事情做好準備」,網路時代抗爭的去中心化特性,無人計劃領導 也無人負責,最後被有組織的舊勢力輕易攔截革命成果,戈寧2015年底就曾懺悔自己說過,「想要解放社會」,「你需要的其實只是網路」這段話。

    「我們未能成功達成共識,政治鬥爭也越演越烈,社群媒體做的卻只是放大言論,傳播錯誤的訊息,重覆高喊口號,並散播仇恨言論,兩極化的現象達到頂峰,(埃及)軍隊支持者和伊斯蘭教主義者,讓立場較為中立的人,如同我,感到無助,兩個集團都希望你站在他們一邊,你如果不是夥伴,就是敵人,」戈寧說。

    「阿拉伯之春」暴露且加劇,世俗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以及不同宗派間深刻的社會分歧,「人們正用鮮血描繪新的地區秩序」,根本的政治改革,恐怕需要數十年乃至於幾代人的時間,民主自由的門扉,雖然打開卻又被重重掩上,只希望春天時撒下的希望種子,終能盼到它悄然綻放的那一天。

  • 宗教裁判所酷刑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5-05 18:10:01
    有 14 人按讚


    feature
    另一個中世紀?(文:唐明)

    上月初,英國考古學家在劍橋大學發現一個中世紀墓地,出土一千三百多具骸骨。這個墓地屬於建於一一九五年的聖約翰福音收容所。考古學家指,死者大部分是學者,生前孤苦無依,總算晚年有收容所的照應和依靠,死時有人為他們下葬。

    為中世紀翻案

    近年來歐洲學者「為中世紀翻案」頗為流行,從五世紀打後的一千年裡,真的只是一片散佈迷信的黑暗?中世紀的歐洲雖然是宗教專制的天下,至少在這宗考古發現中,不是拷問跟火刑,而是慈悲、救助的宗教本義。

    當然,為中世紀「翻案」的人,不是為了鼓勵人類回到「中世紀」,而對中世紀的反思,更像是一種警醒:中世紀未必野蠻,今天也不見得很文明。環顧今天世界上發生的各種極端慘案,傳媒動輒以「野蠻如中世紀」來形容,一些學者認為,這種說法不但不準確,而且很不負責任。其實這個觀點,十八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就講過,中世紀跟任何時代都沒兩樣,文明與野蠻總是攜手並行的。

    中世紀畢竟長達一千年,一千年裡而只有宗教裁判所、黑死病、公審、酷刑等,當然有些匪夷所思,德國歷史學家 Johannes Fried 的著作「中世紀」(Middle Ages)堪稱近世中世紀考據的權威,他認為至少在公元一千年前,農民並不受領地的約束,女人可以受教育,也沒有大規模的宗教迫害,只是十一世紀之後,一切才急轉直下。

    十六世紀荷蘭畫家老布魯哲爾以描繪農村生活著稱,他的作品,可能非常接近中世紀真實生活的風貌,其中看不到「悲慘世界」,沒有階級仇恨的控訴,也沒有專制權威的壓迫,只見農民釀酒、打獵、建屋、跳舞、舉辦慶典,醉倒一片,完全是一種「帝力於我何有哉」之氣象。如果說中世紀充滿殘酷的剝削、打壓、酷刑、禁錮,科學一點來算,在一千年中比例佔多少?與二十世紀至今的一百多年裡犯下的罪惡相比,又如何呢?

    信仰是情理的合諧

    也許,只有用中世紀與今天作對比,才會顯示出當今世界是多麼荒謬。一方面,科技不斷發展,物質極端豐盛,但苦難一丁點也沒有減少,飢餓、貧窮、恐懼依然籠罩在世界的許多角落;另一方面,因為物力極度開發,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其中暴露出的野蠻無知,這一點,甚至還不如古人對自然環境的敬畏。

    中世紀的人盲目迷信宗教,今天的人信仰真空,甚麼也不信,心靈空虛之苦,也不見得有何改善。同樣,宗教對言論的制裁,迫害異己,這種威脅今天也沒有消失,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相信言論自由包容不同觀點,但不同觀點首先要講邏輯和理智,今日所見卻是胡言亂語、瘋狂與仇恨,以自由為名到處散播。中世紀最為人詬病是以宗教壓抑人性,才有後世對文藝復興「偉大解放」的歌頌,但這種壓抑以及殘害,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依然頑存不滅,由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文藝復興」仍是未竟之業。而所謂「後現代」的今天,與「中世紀」其實只是過猶不及的兩端而已,這是不是說人性本來就充滿缺陷,救贖永遠都效應有限?人需要宗教慰藉,但憑宗教作惡也沒有減少過,或許正如著名學者 Richard Dawkins 所說,為善為惡的不是宗教,只是人而已,否則怎麼會有狂徒藉宗教為名,一面口唸經文,一面濫殺無辜?
    在中世紀與後現代之間,關鍵是「現代」(Modernity)的誕生。現代的根本就是科學精神,試圖用理性去解釋這個世界,尋找答案,這與宗教精神並無衝突,但科學精神並不追求絕對答案,允許存疑,這是一種很偉大的胸懷。沉迷科技玩意,而不知科學精神,這與盲目迷信而喪失信仰是一樣的。

    宗教是安慰心靈的藥,但這一味藥,到底該服用多少,怎樣服用?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一百五十年後,教廷終於接納他的觀點,理性正可以是宗教的藥引,宗教宣揚的仁愛、慈悲、謙厚、平和、虛懷若谷,其實同樣是一種理性態度,尤其是面對人與人、人與眾生和世界的關係,不但合情,而且非常合理。

    (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專題「信不信由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