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宗教性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宗教性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宗教性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宗教性英文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64的網紅食物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酪奶高含量全麥吐司 #40趴Emmermehl1300硬種的芝麻酸種脆皮吐司 #讓人又想又怕的地方 #天生與努力 週二那一天就備好食物把麵包都做好. 因為週三是全家人一起七點就出門. 我也得上班.那天是我兒子的化學Abitur考試. 車子上的廣播每天都會根據當天Abitur考的項目當談話主...

宗教性英文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16 22:46:47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6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簡評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創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刊 李麗娟 19世紀初,當古老的邸報、京報是清王朝主要新聞傳播媒介時,西方已出現了獨立的報刊業。中國近代報刊正是始于西方傳教士的辦報活動。鴉片戰爭前,...

宗教性英文 在 河野若悠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38:42

⠀⠀⠀⠀⠀⠀⠀⠀⠀⠀⠀⠀ 入戲的觀眾與他們的無名狂熱——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筆記整理 ⠀⠀⠀⠀⠀⠀⠀⠀⠀⠀⠀⠀ 這篇的風格會和其他篇不太一樣,主要為書中的內容經過我理解後的樣子,並把書中後段的內容加進書的最初所提出的大框架下去補充。如有不懂,或想引用原文建議還是可...

宗教性英文 在 Fion W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07 14:19:13

前陣子收到一個特殊邀約,是向韓國某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分享臺韓之間的文化差異(用中文)(聽眾都是會中文的韓國人)。  苦惱了很久要講些什麼,畢竟社會文化的範圍超廣啊!搜尋了「社會文化」的定義後,最後決定講歷史、種族、宗教、性別意識…等項目(結果範圍還是縮小不了😂)   我覺得要了解文化差異...

  • 宗教性英文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7 15:21:38
    有 69 人按讚

    #酪奶高含量全麥吐司
    #40趴Emmermehl1300硬種的芝麻酸種脆皮吐司
    #讓人又想又怕的地方
    #天生與努力

    週二那一天就備好食物把麵包都做好.
    因為週三是全家人一起七點就出門. 我也得上班.那天是我兒子的化學Abitur考試.

    車子上的廣播每天都會根據當天Abitur考的項目當談話主題. 兩位主持人邊聊邊笑. 並且出題目給大家動動腦. 那天被問的主持人不知道答案. 自我解嘲說: 我Abitur沒選化學.
    說完大家一起笑.

    一旁認真聽的我會覺得:
    這好像就是只有在這裡從小到大受這裡的教育及生活習慣影響, 才會有相同的話題, 才會有的同高度的笑點.

    ( 結果, 老爺沒認真聽. 因為這個廣播從周五的德文考試就已經開始了!
    請往下看去)

    老爺周一載兩小去上學. 下午下班回來時我請他載我去超市. 他問我兒子那天的Abitur考得如何? 他說他聽到廣播講那天考的是物理. 他想到自己物理考試早早就寫完交卷. 就是一整個提當年勇.

    其實....
    兒子去了學校才發現那天考物理, 而他根本不用考物理🤣🤣🤣
    😅😅😅
    我故意不告訴老爺. 請他自己問兒子考得如何?

    晚餐時兒子說那天不考數學.
    老爺問: 那你在學校做甚麼?
    兒子: 能做甚麼. 當然就回家了啊! 🤣🤣🤣

    前天的化學考試兒子說他提早兩小時離開教室了. 化學對他來說比德文輕鬆有把握很多. 感覺想跟老爸一別苗頭.

    考化學還會有操作考.一間教室有三個考生. 考官會看你的操作.
    這讓我想到我的醫生朋友. 這些年從她新生到萊比錫醫學院就讀直到去年她考上醫師執照. 我當了她學生時期的語言交換學伴. 每次有考試我都會問怎麼考的.他們的操作考試也很有趣. 是請專業的演員來演病人. 你必須經由詢問與觸診來判定這個人的真正疾病. 當然是在考官面前.

    總覺得德國人對於" 實習" 與" 模擬考試" 這件事做得很徹底. 就連考駕照都是真正上路路考. 麵包師傅的學徒制也不容小覷. 這也是每個職業都有他自己的專業. 都很難半路出師的原因. 就算你會. 也得有那些包含實習時數與成績才能得到的證照才可以工作.

    今天Abi考的是英語. 廣播上出的題目是American dream的定義. 選擇題. 主持人答對. 我把這段從wiki找到的文字貼上來. 這是1931年由一位作家與歷史學家James Truslow Adams 所說的 "life should be better and richer and fuller for everyone,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according to ability or achievement"
    我覺得所謂的美國夢其實也不是美國人才有....但當時( 現在不知道) 的狀況真的是努力就會有金錢回饋的感覺....

    因為下雨, 老爺載女兒去上學. 結果他也在聽這個廣播....
    然後他打電話回家問我:
    廣播說今天考英文. 為什麼兒子不用考?

    搞半天, 他的年代是每科都要考! 所以從周一老爺就完全是狀況外到周五! 兒子只考三科會不會太輕鬆😅😅😅

    這也是德國父子才會有的代溝啊!

    第一張照片是坐在車上照到的. 目前麥田休耕改種的油菜花....
    好美!

    本來昨天想進FB 的. 但是先看了台灣新聞後覺得好恐怖. 整個心情很差.一點都不想打中文...

    我國中同學的母親被酒駕肇事不治身亡的新聞一直出現. 新聞出現台中的場景. 我父母也住東興路那條路上.....
    比較讓人心疼的是黃同學因為政治觀點. 有人說是報應的新聞也在其中....

    這點, 就讓我很怕了....

    所謂的Karma 報應. 因果論其實都是比較宗教性的詞彙. 在台灣的社會中. 那個" 活該" 的說法. 比用器官或是非人所養的髒話來得嚴重. 在我的教育及生活中. 我們家是不會說那些髒話的. 所以對於髒話很無感. 但是對於這種報應論會覺得有種讓人難以接受且近乎頭暈目眩的無力感.

    在我的感覺中. 這是我對於台灣社會最懼怕的一件事....

    這要談到我之前和女兒談心的時候所說的話. 我女兒是一個很需要大家肯定的小孩. 我了解她非常需要人讚美. 回到台灣, 很多人都會誇她越長大越漂亮, 但, 我在這一點上從來沒有讚美過她.

    我知道每個父母對小孩的教育都很不同.

    不過有一點是不能改變的. 那就是每個父母都不會覺得自己的小孩是醜八怪. 雖然外人當然會有不同觀點.
    只是. 那是生出來就這樣的! 那是你生出來就帶著的牌. 不管被發到好牌還是爛牌. 怎麼玩出一場精采的人生賭局是你自己掌握. 不見得被發到好牌的都會贏. 我記得我國中同學有很多" 人生勝利組" 但是自己的人生失去家族或外貌的光環呢?

    你的外貌, 你的智商都是與生俱來.
    但你的努力是自己附加上的.
    所以我從不會對著我的小孩說妳長得好漂亮, 你實在好聰明這樣的話.

    德國人最常掛嘴邊的讚美小孩的話是:
    Hast du Prima gemacht!
    你做的太棒了!
    也就是通過你的" 努力" 不是靠" 天生" . 把事情做得很好!
    而不是誇獎你頭腦真好. 你真聰明. 或是告訴他你長得可愛長得美才會做得好....

    雖然, 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打滾得夠久. 就可以知道社會上甚麼都有比較級. 長得美長得英俊甚至家裡有錢就" 比較" 吃香.... 但是, 萬一那個外在的條件不見了呢? 這時可能當初受那種" 天生" 讚美薰陶的人就會想到報應. 因果論.... 然後這種人就比較可能一厥不振.

    昨天跟我小妹談到這一點. 她說她大學有個教授說, 30歲以前的外表是父母給的. 30歲以後的外貌是自己給的. 照照鏡子. 想想你要活到幾歲.

    只是我覺得, 我們當父母的, 應該要給小孩的是會影響一生的性格及生活態度. 那就是盡量讓他們知道並懂得在不需要比較之下就能感覺甚麼叫滿足. 什麼是單純的快樂. 這樣他們一生才會活得幸福. 你說不是嗎?

    請那些講報應論的, 照照鏡子. 想想自己!

    對~ 我真的就是太難過了. 因為我爸就是早上3點起床很早出門去走操場的七十多歲老人... 但真的就要這樣打電話回家叫他不要去走操場嗎? 我想了一整天....

    回台灣, 除了現實上很難. 心理上其實也有一種懼怕.....

    說多了,
    等一下還要去菜市場買這兩個水果. 我一直期許自己能用當地吃當季. 但實在太久沒回去. 所以最近比較花大錢吃外地來的水果.
    一個是我小時候家裡就有隨便丟種子隨便長的木瓜. 另一個當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鳳梨....

    住德國的朋友如果看到這個牌子的鳳梨. 應該可以買來試試看. 這是我買過最甜的鳳梨. 一次買了兩顆. 都很甜. 所以切第二顆就請老爺昨天帶回去給我婆婆吃了. 另外的木瓜是我從沒買過的空運木瓜. 也是一半帶著籽分給我婆婆. 因為我婆婆是個甚麼都想種種看的人. 我覺得她有可能會把木瓜籽拿來種種看.😅😅😅

    最後把兩個這幾天的吐司食材紀錄在這裡:
    我們家真的很喜歡全酪奶的吐司. 這一條帶蓋吐司用的是德國的淡色全穀粉. https://www.aurora-mehl.de/produkte/alle-mehle/helles-vollkornmehl

    1. Helles Vollkornmehl ( Aurora, 12% 蛋白質) 45%
    2. Weizenmehl405( 低礦物質粉. 12.8%蛋白質) 55%
    3. 酪奶 78%
    4. 白糖 5% 22 g
    5. 鹽 1.8% 8 g
    6. 椰子油 7% 30 g
    7. 鮮酵 2% 8 g

    跟這個食譜一樣的做法. 最後秤量麵糰種量是790g 放2840 ml 的一斤半吐司模
    http://foodchainunme.blogspot.com/2021/04/buttermilch-dinkel-toastbrot-rezept.html
    但是後發放29度. 1小時30分鐘

    麵包開蓋後發現縮得很厲害. 但確實有滿模. 你可以看到切面頂部的吐司邊烤色就可以知道. 麵包香Q好吃!

    另一個是很久沒做的脆皮. 這是我前一天做的. 但沒有很滿意. 3.3 容積比.
    1. 40% Emmermehl1300 65%水量硬種
    2. 100% Weizenmehl 405 ( 12.8% 蛋白質低礦物小麥粉)
    3. 5% 糖
    4. 7% 椰子油
    5. 2% 鹽
    6. 0.3% 鮮酵 ( 2840ml 用1 g)
    7. 芝麻兩大匙

    混合後休息半小時. 整形放模具. 28度後發6小時. 上面噴水以低溫起步的方式烤 我覺得有點特別. 整個麵包白白霧霧的. 顏色不深. 縱使我沒有蓋鋁箔紙烤完全程....

    最後當然還有最近會拿來當小零食的低醣泡芙. 用的是之前的做法...
    還沒想要公布食譜. 但這個顏色很特別. 因為亞麻子有兩種不同的顏色. 當然亞麻籽粉也有不同顏色可以跟之前的比比看:
    https://www.facebook.com/foodchainmenu/posts/741880719337512

    真抱歉~ 今天滿滿負能量. 但我真的消化一天還是脹得難受!
    所以就這裡發洩了!

    #德疫誌

  • 宗教性英文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6 14:00:01
    有 37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6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簡評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創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刊

    李麗娟

    19世紀初,當古老的邸報、京報是清王朝主要新聞傳播媒介時,西方已出現了獨立的報刊業。中國近代報刊正是始于西方傳教士的辦報活動。鴉片戰爭前,以英國為首的外國傳教士在南洋、澳門、廣州等地紛紛創辦報刊,起初報刊多為宗教報刊,介紹中國、傳播教義,隨後報刊主題逐漸指向中國現實同題:貿易問題、鴉片問題、中西文化交流與衝突等,充分發揮了報刊的傳播功效,這些報刊或為來華西人群體的輿論喉舌,代表西方勢力在東方世界的聲音,最後製造出發動對華戰爭的輿論。

    一、印度及南洋等地傳教報刊

    鴉片戰爭前,以英國為首的外國傳教士率先選在印度及南洋等地創辦報刊,最早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中文刊物是《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其次還有《印中搜聞》、《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等。這些報刊基本以介紹中國、傳播教義為主。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1815年8月5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麻六甲創辦了近代報刊史上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見圖1),米憐為主編,木板印刷,每月出版一期,每期5-7頁,2000餘字,1821年6月停刊。總共出版7卷84期。該刊為宗教性刊物,旨在宣傳基督教教義,用中國傳統儒學的觀點闡述基督教教義,且從內容到形式儘量採用中國的傳統形式以便中國人接受。它主要介紹了中國一些封建倫理道德,刊登了一些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和少量詩文。

    2.《印中搜聞》(Indo-Chinese Gleaner)

    1817年5月,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與米憐(William Milne)在麻六甲共同發起創辦《印中搜聞》。它是近代來華新教傳教士在南洋地區創辦的第一份英文季刊。分3卷,共20號,共1001頁。1822年6月米憐逝世,《印中搜聞》被迫停刊。

    該報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可分三類:關於傳教士(即馬禮遜和米憐)在中國(廣州一澳門)活動的情況、關於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動態的報導、關於中國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註1)。它由麻六甲英華書院印刷所印刷出版,世俗性高於宗教性,為歐洲人瞭解和研究中國提供了比較重要的資料來源。

    3.《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Monthly Magazine)

    1823年,麥都思(W.H.Medhurse,1796-1857) 和吉德(Samnel Kidd,1799-1843)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創辦,中文月幹,為印尼一帶華人歡迎。1826年停刊。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導內容主要是介紹中國的宗教、歷史、各地新聞、文化、雜聞等。

    4.《天下新聞》(Universal Magazine)

    1828年吉德在麻六甲創辦,中文月刊。雖仿照察量俗每月統記傳》,但較多登載時事新聞、科學、歷史等內容,活字版白報紙印刷,是現有資料最早用活字的中文雜誌,散張,格式更像一份報紙。由英華書院印刷所島版存在時間很短,第二年即告停刊。

    可見,鴉片戰爭前洋人最先選擇在印度及南洋等地創辦報刊,報刊多為中文報刊,其目的宗教性強,多為宗教期刊,目的也多為傳播基督教教義,政治性和新聞性不強。

    二、在澳門創辦的報刊

    在鴉片戰爭前20年間,澳門是華南地區報業的中心,共有8種葡文報刊出現,其中《蜜蜂華報》是第一份近代報刊。

    1.《蜜蜂華報》(A_AbelhaDa China)

    1822年9月12日,潤門立憲党的首領巴波沙創辦,葡文週報,是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外文報紙(見圖2),1825年12月27日終刊,一共出版了67期。主要刊載政府通告和會議記錄,也有不少關於葡中官員處理澳門事宜的消息及澳門政情。因為它只關心本國時局和澳門地方事務,對其它地方的事情少有涉及,因此,對中國人和在華其它外國人影響較小(註2)。

    2.《雜文篇》(Serial Miscellany)

    馬禮遜於1833年4月29日在澳門創辦,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雜聞篇》為不定期刊物,共出版了3期,每期4頁,雙面印刷,以近代報刊樣式單頁出版。終刊1833年10月17號。《雜聞篇》上的大部分內容是宣揚基督教信仰的。

    3.《傳教者與中國雜報》(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

    馬禮遜於1833年5月1日在澳門創辦,是中國首份以中、英文兩種文字合刊的報刊。《傳教者與中國雜報》不定期出版,各期內容主要有:中國文化知識、宗教知識及教義討論、各地消息及評論。

    除此外,l833年立憲派最終戰勝了保守派後,葡文報刊在澳門成批出現,如《澳門鈔報》、《帝國澳門人》、《真正愛國者》、《澳門政府公報》等。

    可見,外國人在澳門創辦的報刊,多為葡文報刊,也有中文報,醫至出現了中英文合刊。傳播內容除了宗教教義,還有各地消息和評論,宗教性呈現出逐漸減弱趨勢。

    註解
    註1:吳義雄:《《印中搜聞》與19世紀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載《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註2:丁塗林主編,《中國新聞圖中》,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來源:
    李麗娟:《簡評鴉片戰爭前外國人創辦的有關中國問題的報刊》,《明清海防研究》第十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宗教性英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1 07:01:00
    有 2 人按讚

    廣告如何打擊人道危機新聞?- Billy Tong

    即使來到 21 世紀,社會比從前富裕,但是世界依然充滿戰亂、饑荒甚至是種族滅絕等人道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傳媒扮演關鍵作用,令資訊流通,向世人揭露真相。不少傳媒倚仗廣告收益營運,但是通訊社 The New Humanitarian 報道指出,很多廣告的方程式會自動避過嚴肅、負面的新聞,變相打擊人道危機的報道工作。

    分析機構 Adalytics 做了一項大型研究,分析網站編碼,找出廣告方程式的隱藏「封鎖清單」(Block List),發現 7,000 多個單字和短語。有大型企業會要求科技公司,避免把廣告刊登於有可能「傷害品牌形象」的頁面。這些廣告公司會製作負面字清單,例如「暴力」、「恐怖主義」,再由程式搜尋關鍵字。如果網站內容觸及相關字眼,就會應部分客戶要求把廣告抽起。有些新聞網站靠讀者點擊廣告來賺取額外利潤,被抽起廣告變相會削減收入。

    例如,2020 年世界糧食計劃署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大部分新聞網的報道都包括「饑荒、「戰亂」等關鍵字,不少大型廣告商就自動抽起廣告。Adalytics 的研究也證實,大企業不單想避開天災人禍的新聞,封鎖清單也包括少數族裔、宗教、性小眾議題,甚至武肺和世衛,受影響的包括多間老牌媒體,「經濟學人」有 21% 的報道被劃出,「紐約時報」有 30%,而「Vice 媒體」更有超過一半內容跌入封鎖清單。

    研究人員 Krzysztof Franaszek 仔細解讀編碼,試圖找出是甚麼機構下達清單指令。他發現編碼 MSFT_Neg 代表微軟,雖然該公司時常強調支持文化多元和推動公共衛生工作,其清單卻出現「跨種族」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字眼。另外 Mastercard_BlockList2_Dec2020 就是萬事達卡,該機構長期與聯合國難民組織合作,然而其清單上除了有「戀童癖」和「希特拉」外,還有「難民」。萬事達卡回應指,製作關鍵字清單是常見做法,以保護品牌形象,但就拒絕透露清單內容。

    愛丁堡大學傳理學家 Kate Wright 表示,這些封鎖清單令專責人道危機的新聞機構失去重要的收入來源;數碼廣告顧問 Claire Atkin 亦批評有關做法正危害民主發展。2020 年一份研究指出,英國、美國、日本和澳洲的媒體機構,一年之間因為「過度封鎖」(over-blocking)而損失 32 億美元的廣告收入。對於廣告商而言,封鎖清單也未必對業務有利,避開質素較高的新聞網後,有商家發現自己的廣告更常出現在一些奇怪的網站上。

    建立封鎖清單,原意其實是好的,例如 2017 年一份報告指出,數碼廣告為恐怖主義頻道提供收入來源,自此之後,有關做法才愈來愈普及。這些清單也可以避免資源錯付,譬如無國界醫生(MSF)就把英文簡稱相同的電子遊戲 Marvel Strike Force 加入封鎖清單,避免自己的廣告經常在遊戲網站出現。無國界醫生回應查詢時指,該機構內部的封鎖清單有數以千計關鍵詞,但團隊每年會檢閱四次,確保每個字都有實際用途,令廣告資源更能夠接觸到潛在捐贈者。

    品牌安全顧問 Joe Barone 向The New Humanitarian 表示,廣告科技公司也明白封鎖清單是很笨拙的工具,未能解讀文章的語境,很多公司正研發利用機器學習技術相關程式,以取代現時的做法。

    原文:CUP

    #商業 #傳媒 #科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