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ool810 (silence)看板Buddhism標題[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願心儀...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道次引導〉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今初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
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
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
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
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

三士之名,《攝抉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
,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
中,第三為勝。」……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今初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
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
所執,此是善趣行。徧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
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是故此中非導令趣
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
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
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
。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
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
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為義。今初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
「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若
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
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
亦依此心易於成辦。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
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若於二種
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
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
,定無不忍。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故於下士
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次於
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故修共同中
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導令趣餘途。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
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
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
解。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
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
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
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
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
,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共下士道〉

…………

〈共中士道〉

…………

〈上士道.入大乘門〉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
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
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
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
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
名聰叡。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
聰叡。」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
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
,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攝波羅蜜多論
》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徧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
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由是因緣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
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
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
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
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
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
定解,故更釋之。………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
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
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
:「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底下廣釋發菩提心教授,七重因果法、自他相換法等。)

〈上士道.儀軌受法〉

第四、儀軌正受者。如大覺云:「欲修令此生,應勵恆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
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於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三、設壞還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
、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軌則。今初

覺於《尊長事次第》中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說。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
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
相符順。《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
聲聞為作儀軌。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
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厭離生死
,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於前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為生起轉變意者。

………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
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三說。次
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
,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
而不退轉。

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
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
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
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
所造儀軌。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
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
《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如《道炬論》
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
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若於願心學處
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
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
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復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
》,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
最大無義。《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
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
為明顯。

受心儀軌者,「唯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
於今生若於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
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
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
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
實須之。

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所造《發心儀軌》云:「若無如是阿
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
等,捨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完結儀軌者。阿闍黎耶應為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初中分四:一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今初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捨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今
初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
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
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學心不捨有情者。………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
法。今初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
棄捨發心,共為六種。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若犯六次發心
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
,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
畢竟非理。………

〈上士道.學菩薩行〉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第三、既發心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顯示學
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今初

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
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
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謂於他所
,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
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
,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
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
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
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
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
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
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
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
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
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
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
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
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云:「
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云: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方
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
脫。方便未攝慧為繫縛,方便所攝慧為解脫。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如是廣說。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云
:「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
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
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
,不離方便。」如經廣說。……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
,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
。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
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故
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
義解故。

特八地位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諸佛於彼作是勸云︰「唯此空
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
亦非有,故當精進。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亦復不應棄捨此忍
。」尚須修學菩薩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
,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
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特如前說聲聞、獨覺,
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
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
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解空性慧,若
勢猛利,則於布施、禮拜、旋繞、唸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
無相違。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
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
,當知亦爾。

(底下廣破顛倒解經義者,後接由願菩提心入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戒律學處,廣說
六度波羅蜜,由板上已分享過之布施波羅蜜開始。)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3184759.A.17D.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13/2014 17:46:53
kidstrife: 隨喜 10/13 22:23
a1014a: 隨喜 10/14 00:21
cool810: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10/14 20:34
cool810: 單止修空不能成佛,何況許多自認為修空者,也並未真正通 10/14 20:35
cool810: 達佛陀正法所說的空性內涵,沒有如實通達無我空性慧,連 10/14 20:36
cool810: 小乘行者所證之常一自在空、獨立能實質空之智慧都未通達 10/14 20:38
cool810: ,不要說佛果,這樣連聲聞獨覺之聖果也無法證得。 10/14 20:39
cool810: 若只是以為內心放空不分別執著在外道的修習禪定中也有, 10/14 20:41
cool810: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外道還可能修到四禪八定,但自以為修 10/14 20:43
cool810: 空者可能連九住心都無法圓滿,不要說內道的三乘果位也不 10/14 20:44
cool810: 如外道,世俗諦的禪定尚且不能圓滿,勝義諦亦顛倒錯解。 10/14 20:46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14/2014 21:12: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