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31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作者:張功臣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31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作者:張功臣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個陌生如天外來客的對手,莫說對它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就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也是一頭霧水。這種情形,在今人看來也是無法想像的:開戰前,從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曉得雙方在軍備武力上的巨大懸殊,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英人生何模樣。
可歎的是,對於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身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被稱作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則徐,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摺就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76頁。)到了1840年8月,英國的堅船利炮已逼近中國內海,林氏聽到英軍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獻策於道光帝,在《密陳以重賞鼓勵定海民眾誅滅敵軍片》中提出了動員激勵沿海軍民殺敵的具體辦法,仍謂洋兵雖「上身刃不能傷」,但「一僕不能複起」,若以長棍伏擊其足,應手即倒云云。依據這等荒誕的情報去應戰,其結果就像我們在電影《大清炮隊》裡看到的那樣,手持棍棒的中國兵勇呐喊著向前欲擊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著青煙的排槍大炮之百米開外。想想,這樣的仗能打贏麼?打了敗仗,痛定思痛,於是就有了迫切瞭解和研究對手之一切情形的願望。軍民和大臣們如此,作為交戰一方總指揮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願望又有多少相關知識,用來作為瞭解或研究的基礎呢?可以說幾乎沒有。鴉片戰爭史料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甲午海戰甫起,清軍連失鎮海、定海、寧波三地,形勢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經為揚威將軍,率領精兵在浙東組織反攻,遲遲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從他在報告敗訊的奏摺上「憤恨何堪,筆難宣述」幾個朱批大字中一覽無餘。也許正是從此時開始,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有必要認識一下面前的對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從奕經的奏摺中得知,可以審問在浙東海戰中抓獲的英軍俘虜後,立即發下一道諭旨,曰: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口英)咭唎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口英)咭唎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其餘來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又所稱欽差、提督各名號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該頭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鳥張,所有一切調動偽兵及佔領郡縣,搜刮民財,系何人主持其事?義律現已回國,果否確實?回國後作何營謀?有無信息到浙?該國製造鴉片煙賣與中國,其意但欲圖財,抑或另有詭謀?(《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五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
按,諭旨中所謂「(口英)咭唎」即英國,漢譯時每字前加「口」,是為貶義,以示該國是蠻夷之邦,這顯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為「天朝」,蔑視一切世界的虛妄心態。以下「克食米爾」為今之喀什米爾,即印度;「(口英)咖唎」當為今孟加拉;大呂宋為西班牙,小呂宋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的別號;雙鷹國是指國旗上繪有雙鷹的奧地利。不過說真的,這些小學級的地理常識問題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國皇帝一本正經地提出,儘管遠在一百多年前,還是令我們心酸。這是一個黑色幽默。
須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國的風土人情時,鴉片戰爭的炮聲已在南中國的沿海隆隆響徹近兩年了。不久,他又令臺灣道達洪阿進一步訊問抓獲的英俘,以釋解心中愈來愈多的疑竇。這一回,他對世界地理的發問包括「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等等(同上書,第264頁),這些問題較前似乎是有了一點進步。儘管在今人看來,這仍屬於十分淺顯的一般地理常識,在當時,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這種俯察關注之態,卻已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就理所應當地對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無知麼?
否。歷史的記載提醒我們,道光皇帝最為困惑的地理問題,其實恰恰是他最有資格回答的。只是遺憾得很,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繪製的當時中國最精美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此時正躺在紫禁城南書房的一角,已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宋皇臺站地圖 在 懶媽親子育兒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書展優惠 - 懶媽兒童館精選】
#2021香港書展 #懶媽書展優惠情報
📍書展地圖:
https://hkbookfairweb.s3.ap-east-1.amazonaws.com/Content/uploads/docs/Bk21-GuideMap.pdf
✴️晶晶教育出版社✴️3D-C31
🈹全場低至1折
🈹$10福袋,$10有1️⃣0️⃣件! 有書📚,有遊戲🐉,又習作✍,有雜誌📰!記得mark低 🕛12pm | 🕒3pm | 🕖7pm,快閃福袋數量有限,早啲去排隊!
https://www.facebook.com/lazymablog/posts/986457485449164
✴️蘋果樹圖書 ✴️3C-D16
🈹全年至抵$10本,6本7折。
特別推介幼兒訓練,階梯數學、左右腦開發練習。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lazymablog/4143510/
✴️下午茶媽媽 ✴️ 3B-A16
🈹全店現貨8️⃣折包括CURIOS, BabyGrow教具
🈹Rainbow Waterbeads➕Helping Hands人氣限量配搭👭🏻 $199
🈹中英文字卡組合 歷史新低價😱 $249
🈹低至$1一蚊雞教具加購優惠😱
🎁所有到訪攤位嘅媽媽都會獲得神秘小禮物1份✨
教材分享:
【BabyGrow 英文Flash Card】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lazymablog/4135700/
【BABYGROW中文識字卡】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lazymablog/4135692/
✴️教育出版社。童樂園✴️3D-B32
🈹登記拎$400福袋。
🈹$5特價區。
🈹$48.4 中文發聲繪本,買$10送1。
https://www.facebook.com/ephhk/posts/3435452059890421
特別推介💖幼兒必學100句廣東話發聲圖卡,專為 3 至 6 歲非華語兒童而設計,協助提升他們的廣東話聽說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ephhk/posts/3457491901019770
✴️AweSome✴️3D-B22
🈹$50福袋 - 高質英文圖書、玩具及文具。
✴️民政事務處✴️3B-C34
Like Facebook 拎一系列《小泥子》雜誌,齊認識《基本法》,裡面仲有不同嘅動物手指公仔!
✴️樂在棋中✴️3D-A18
玩小遊戲拎埋架列車返屋企,宋皇臺站打卡背景板,試玩富有香港特色嘅桌上遊戲、港鐵站主題桌上遊戲!
https://www.facebook.com/pobhk/posts/4094305497343064
✴️南亞圖書✴️3D-D02
現場試玩體驗著名得獎德國兒童教材!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article/lazymablog/4142464/
🈹書展期間LOGICO一律八折,部份課程組合低至半價😊
✴️D Mind & the Prince✴️3C-B32
🈹 登記免費拎走高質親子英語圖書
https://www.facebook.com/lazymablog/posts/986855992075980
✴️DR Max✴️3E-A26
🈹 登記免費拎24本英文點讀動物百科全書 +UNO
https://www.facebook.com/lazymablog/posts/986486928779553
✴️親子頭條✴️3E-A26
🈹拎勁靚Happy Family迪士尼海報+雜誌 - 公主 /Marvel
https://www.facebook.com/lazymablog/posts/986869085408004
✴️小樹苗✴️3D - B02,12
🈹$10、$20、$30、$50特價書區!
https://www.facebook.com/sesamepublication/posts/4212321005517778
✴️青田教育中心✴️3C-D22
🈹《我自己會讀》75折後$227.3/套
🈹《我愛讀》 75折後$227.3/套
https://www.greenfieldhk.com/filedata/tbl_cms_doc/doc/428_1.pdf
✴️新雅文化✴️3E-D22
🈹Like Facebook 免費拎走精選圖書,懶媽拎咗本哲哲最愛挖土機圖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nya.hk/posts/4278948515481783
#南亞圖書 #樂在棋中 #民政事務處 #AweSome #教育出版社 #下午茶媽媽 #蘋果樹圖書 #新雅文化 #青田教育中心 #小樹苗 #晶晶教育出版社 #親子頭條 #DMindandthePrince #drmax
新雅文化 Sun Ya Publications
教育出版社 EPH
南亞圖書
People On Board
民政事務局 Home Affairs Bureau HK
下午茶媽媽 tea tea mama
蘋果樹圖書 Apple Tree Books
青田教育中心
小樹苗 Sesame Publication
晶晶教育出版社
Parenting Headline 親子頭條
DR-Max 英語一點就明
D Mind & the Prince
#親子blogger #hkblogger #親子日記 #hkmother #hkbaby #igkids #hkkids #hkkol #hkinfluencer #香港媽媽 #媽媽blogger #懶媽親子育兒記 #hkmamablogger #mamablogger #mamababy #親子育兒
懶媽親子育兒記�IG: https://www.instagram.com/lazymablog
FB: https://www.facebook.com/lazymablog
Blog: https://mamibuy.com.hk/home/19241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Sr_iwfT-OTjvnn-5JAq4g
宋皇臺站地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31日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作者:張功臣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個陌生如天外來客的對手,莫說對它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就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也是一頭霧水。這種情形,在今人看來也是無法想像的:開戰前,從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曉得雙方在軍備武力上的巨大懸殊,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英人生何模樣。
可歎的是,對於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身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被稱作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則徐,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摺就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76頁。)到了1840年8月,英國的堅船利炮已逼近中國內海,林氏聽到英軍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獻策於道光帝,在《密陳以重賞鼓勵定海民眾誅滅敵軍片》中提出了動員激勵沿海軍民殺敵的具體辦法,仍謂洋兵雖「上身刃不能傷」,但「一僕不能複起」,若以長棍伏擊其足,應手即倒云云。
依據這等荒誕的情報去應戰,其結果就像我們在電影《大清炮隊》裡看到的那樣,手持棍棒的中國兵勇呐喊著向前欲擊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著青煙的排槍大炮之百米開外。想想,這樣的仗能打贏麼?
打了敗仗,痛定思痛,於是就有了迫切瞭解和研究對手之一切情形的願望。軍民和大臣們如此,作為交戰一方總指揮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願望又有多少相關知識,用來作為瞭解或研究的基礎呢?可以說幾乎沒有。鴉片戰爭史料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甲午海戰甫起,清軍連失鎮海、定海、寧波三地,形勢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經為揚威將軍,率領精兵在浙東組織反攻,遲遲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從他在報告敗訊的奏摺上「憤恨何堪,筆難宣述」幾個朱批大字中一覽無餘。也許正是從此時開始,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有必要認識一下面前的對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從奕經的奏摺中得知,可以審問在浙東海戰中抓獲的英軍俘虜後,立即發下一道諭旨,曰: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口英)咭唎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口英)咭唎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
其餘來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
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又所稱欽差、提督各名號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該頭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鳥張,所有一切調動偽兵及佔領郡縣,搜刮民財,系何人主持其事?
義律現已回國,果否確實?回國後作何營謀?有無信息到浙?
該國製造鴉片煙賣與中國,其意但欲圖財,抑或另有詭謀?(《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五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
按,諭旨中所謂「(口英)咭唎」即英國,漢譯時每字前加「口」,是為貶義,以示該國是蠻夷之邦,這顯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為「天朝」,蔑視一切世界的虛妄心態。以下「克食米爾」為今之喀什米爾,即印度;「(口英)咖唎」當為今孟加拉;大呂宋為西班牙,小呂宋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的別號;雙鷹國是指國旗上繪有雙鷹的奧地利。不過說真的,這些小學級的地理常識問題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國皇帝一本正經地提出,儘管遠在一百多年前,還是令我們心酸。這是一個古老的、高級的黑色幽默。
須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國的風土人情時,鴉片戰爭的炮聲已在南中國的沿海隆隆響徹近兩年了。不久,他又令臺灣道達洪阿進一步訊問抓獲的英俘,以釋解心中愈來愈多的疑竇。這一回,他對世界地理的發問包括「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等等(同上書,第264頁),這些問題較前似乎是有了一點進步。儘管在今人看來,這仍屬於十分淺顯的一般地理常識,在當時,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這種俯察關注之態,卻已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就理所應當地對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無知麼?
否。歷史的記載提醒我們,道光皇帝最為困惑的地理問題,其實恰恰是他最有資格回答的。只是遺憾得很,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他高祖父康熙帝繪製的當時中國最精美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此時正躺在紫禁城南書房的一角,已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原文刊載於《歷史學家茶座》2010年第1輯(總第19輯),作者:張功臣,原標題為「道光皇帝:諭旨裡的黑色幽默」。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民族英雄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宋皇臺站地圖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