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安靜詩歌音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安靜詩歌音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安靜詩歌音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安靜詩歌音樂產品中有5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678的網紅Shel crafts&music 手作音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次粉彩靈修的詩歌,安靜😌🎵 ✝️完整影片請到YouTube🎬 (🔍搜尋:Shel crafts&music) . 當大海翻騰波濤洶涌 我與你展翅暴風上空 父你仍做王在洪水中 我要安靜 知你是神 《安靜》 Joshua Band 約書亞樂團 . https://youtu.be/khjx67IoHE...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20的網紅Shel crafts&mus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安靜 約書亞樂團 詩歌翻唱 Hymn cover by Shel . 當大海翻騰波濤洶涌 我與你展翅暴風上空 父你仍做王在洪水中 我要安靜知你是神 . Shel crafts&music 手作音樂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l.crafts.musi...

安靜詩歌音樂 在 知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00:53:33

⠀ 「靜靜讀一本書,好好愛一個人。」 ⠀ 如果非得要選出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就那麼一本、不能複選,你的選擇會是誰呢? ⠀ 於我而言,隨著時間不斷推進、累積,擁有不同的經歷、感官體驗後,所謂「最喜歡的書」好像無可避免地隨著自己生活的階段而有所改變,但是腦海中最鮮明的一段回憶還是關於它:但那並不只是關於書...

安靜詩歌音樂 在 Denise 丹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4 13:52:45

*攝影作品音樂會* 《跨距千萬年的三城舞》 影像與音樂的天堂交織 https://lihi1.com/Jvbg2/FB 12/05 (六) 19:10 鋼琴/人聲 阮丹青 攝影主講 陳理德 小提琴 黃偉駿 Special Guest: 中東鼓 馬儁人 乘著被天使吻過的嗓音,跳一支跨距千萬...

安靜詩歌音樂 在 人類圖意義是三小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22 18:15:06

即使最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獨處,但是莫名思緒很多,也微憂鬱,晚上都沒有辦法睡好。
一看流日果然頭部和情緒能量中心都被接通了,腦袋的61-24,以及流日的55接通我的38(39-55多愁善感)  既然是這兩條個體人通道,一個對音樂有感、一個是要接受情緒上的流動,好好和自己的情緒共處,那不如我來推薦大...

  • 安靜詩歌音樂 在 Shel crafts&music 手作音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12:52:16
    有 15 人按讚

    這次粉彩靈修的詩歌,安靜😌🎵
    ✝️完整影片請到YouTube🎬 (🔍搜尋:Shel crafts&music)
    .
    當大海翻騰波濤洶涌
    我與你展翅暴風上空
    父你仍做王在洪水中
    我要安靜 知你是神
    《安靜》 Joshua Band 約書亞樂團
    .
    https://youtu.be/khjx67IoHEo
    .
    #shelcover #cover #hkcover #music #hkmusic #sing #singing #hksinger #hkgirl #hkig #hymn #worship #christian #翻唱 #詩歌 #唱歌 #結他 #和音 #自彈自唱 #敬拜 #基督徒 #基督教 #香港 #安靜 #bestill #約書亞樂團

  • 安靜詩歌音樂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6 21:00:01
    有 133 人按讚

    天真又世故,決絕中顯真情:讀帕麗夏《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莊丞志

    初次見到詩人帕麗夏,是在2018年的「太平洋詩歌節」,她打扮中性,表情淡然,迅速簽完名就進入會場。沒有跟她交談,也沒機會聽到她的座談,但她身上就是散發著一種魅力,使我直覺這個人如果寫詩一定很有趣,當下就上網查了她的名字,找到這本《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讀帕麗夏的詩,會有一種誤入童話世界的感受,小動物、擬人化的玩具等物件時常出現在詩中,如「節日只差燈光了/樹枝腋下結出糖果/士兵暫時還只是玩具」(〈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從海邊退走的男孩/誠心與每一塊石頭告別/他說:再見,獅子,再見,兔子/再見,小豬兒。」(〈男孩之死〉)。但這絕對不是純粹天真可愛的幼兒頻道,而是一個細緻複雜的成人世界,殘酷與童趣並存,這是一名詩人的隱密心靈。《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是帕麗夏第一本詩集,收錄55首詩,寫作時間介於2011年至2017年間。能夠辨識主題的,大致圍繞著親情與愛情以及情緒的抒發。在這些常見的題材中,帕麗夏的語言靈巧,意象清新,特殊的視角經常帶給人驚喜,有別於部分小清新(?)詩人的矯揉造作也無法開創出新意,帕麗夏顯得既認真又誠懇。

    帕麗夏寫親情既輕盈又哀傷,情緒拿捏恰到好處,如她在〈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一詩塑造出哀而不傷的氛圍,更透顯出一種堅毅的質地:

    節日只差燈光了

    樹枝腋下結出果實

    士兵暫時還是玩具

    揭開湯鍋蓋子

    歌聲也從教堂屋頂飄出來

    可惜你園丁的天賦無人繼承

    白愛我吞食蔬果的一派天真

    每一扇遵命的窗戶

    每一扇樸素的窗戶

    嘴與耳朵一樣彼此傳遞

    今晚人人頭頂分到一放煙花

    和一噸火藥的吻

    今天下午白雲劇烈

    我在鐘聲中遊蕩,直到對它置若罔聞

    直到教堂和藍天

    以一種誠實垂直出現

    首句塑造出將來未來,情緒布景皆完備但主角尚未降臨的氛圍,成為這首詩的背景音樂。的二段從揭開鍋蓋轉換到歌聲從教堂屋頂飄出,意象轉換迅速但以「飄出」做為接點卻不至讓人感到突兀。接連幾句情景的描寫早已為這首題為紀念的詩安排好適切的氛圍,「可惜你園丁的天賦無人繼承」一句輕巧的連結上主題,情感表露節制,卻又能在後半部渲染開來。結尾,以劇烈形容白雲,製造出風雲湧動的畫面感,連用兩次「直到」將壓抑的情緒一次釋放,最後兩句教堂與藍天、誠實與垂直更新了整首詩的畫風,給人一種嚴肅而帶有希望的感受。

    第一首寫親情的詩就讓人印象深刻,但我認為帕麗夏寫愛情更讓人驚豔,〈保羅的春天〉一詩具有韻律感,在輕盈的音聲間,詩人慘忍打斷愛情美好的想像,將那逼人的現實推至讀者面前:

    斧頭開花,石頭開花

    炎熱的古老的白花在開

    鞦韆是從不搬運的

    樹下好多芳香的骨頭

    舌頭開花

    你吻過的眉心開花

    「燙」,一個立刻在風中降溫的詞語

    春天的眼睛在貓尾巴上

    招搖著,是你的寵物

    牠擅用你的步子,使地板的縫隙也開花

    一個呼吸清晰的

    「愛」,立刻在吻中老去

    我聽見你聽覺裡的蝴蝶,全部飛起

    整首詩連用多次開花,韻律與意象配合,塑造美好的愛情想像。但「鞦韆是從不搬運的」、「芳香的骨頭」隱隱透顯著危機,緊接著兩句「『燙』,一個立刻在風中降溫的詞語」、「『愛』,立刻在吻中老去」不僅打破花開的韻律感,更把讀者從美好的愛情想像中拉開,巧妙又殘忍地揭開愛情的常態。最後一句似乎又將愛情中兩人連結在一起,一面營造精緻的畫面感,但順著整首詩的脈絡看下來,這樣的愛情更像是無法收拾的殘局,早已貌合神離。

    問世間情為何物?詩人探究這個巨大的命題時,往往無意間將真情表露無遺,詩人寫的是寫實殘忍的愛情,有時深陷其中,有時卻又決絕的將自己剝離開來,這種時候就體現出帕麗夏詩的另一個特點:

    我看見一路下山時

    手臂上的雨水長成緊湊的鱗

    今晨我趴在窗口

    像倒念著你的詩句──

    逆著一片一片刮去(〈翌日〉)

    或是:

    我要在這裡建一座圖書館

    這需要比食物更多的書

    比書更多的食物

    因為我需要活很久

    老實說,我對死亡已經不抱太大希望了

    對你的愛也必須活著

    ──必須活著,這是鐵鎚對釘子的命令(〈牆中信〉)

    從上面摘錄的兩段可以見到詩人對身體感的營造,將雨水化成鱗片再一片一片刮去,或將愛情比喻為鐵鎚對釘子的命令,不論是愛或是不愛,詩人都以暴烈的方式處理。但似乎能夠看到,詩人一邊傷害自己,臉上卻是一片淡然的表情。上引的兩首詩都偏向主動的自我傷害,此處的身體感塑造便顯現出詩人的決絕與堅毅。

    除了抒情之外,帕麗夏的敘事詩也相當可觀,且看這首〈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

    爸爸重複講的故事有三個:

    一個是三好學生沒評上,他去搔掉了班主任田裡的絲瓜

    一個是同學請他吃一段一毛錢的甘蔗,他沒有要

    一個是跟一姑娘處了半年要散,怎麼讓女方父母相信自己沒睡了她

    自從出了鳥木村,就不再過問一座山的籍貫

    他出差過許多地方,只給我傳過一次訊息:「我在黃土高原上」

    他開過摩的,開過藥房、KTV,全都倒閉後

    學習舞蹈、書法、聲樂和太極,全都放棄後。一個下午

    坐在客廳的電視聲裡,自己單手在鋼琴彈了一支草原小夜曲Si Do Re Si Si

    Si La La Si Do La Re Si,一些遺憾就不藥而癒了,也不再戒菸

    開了一陣子新車,人然不厭倦這個毫無信譽的小城

    今年夏天,他租了幾十畝地在郊區,心裡的計畫已經不再和我媽說

    但他告訴我,這裡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最好的葡萄和最好的蓮霧

    我問爸爸什麼是最重要的──

    爸爸說,當然是橄欖

    我曾以為所有人都會回答自由

    前段的結構鬆散,漫無目的地說著些無關緊要的事,刻劃出父親的形象:樂天、一事無成。整首詩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賦予這首詩意義,父親以為最重要的是橄欖,敘事者以為是自由,但父親早已擁有自由,前述種種皆是父親自由的生活,整首詩的結構得到收束。

    在這部詩集末尾,出現幾首題材、語言都有別於前的作品,詩人似乎開始拓展寫作的疆域。例如〈排隊〉,語言變得稀釋,意象不再接連而生,談論的主題也從親情、愛情轉換成對時間流逝的焦慮。或是〈星期五十七時有雨時作〉:

    有些風景讓我唸出從沒背過的古詩

    千里,暮雲,更上一層樓,有燕兒回來

    雨巷子裡,有人在滴水的屋簷間,連著線跳回家

    他頭上也是,千里暮雲平

    有時,紅燈,停車,有撐傘的美人經過

    此刻,給誰自由,我都不會心疼

    好似,前方路口,看羅馬衰亡星下,麻雀跳格子

    你去不去都好,千里暮,雲平平

    詩人化用古典詩詞資源,重新組裝拼貼,敷衍一則在現代都市相遇離合的故事,頗有新意。王維的「千里暮雲平」不斷被拆解拼裝,結合「更上一層樓」、歸燕等古典意象,讓古典詩詞在現代語境中作畫,最後一句「你去不去都好,千里暮,雲平平」完全消解王維原詩的廣袤與氣勢,反而顯得俏皮可愛。

    綜觀這本《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已經十足展現詩人的才華,語言與意象皆讓人驚豔,但仍有些許不足之處。例如上引的敘事詩〈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雖然末句收束了整首詩的結構,對自由的辯證不足,可能招致內涵過於單薄的批評。或者是〈排隊〉這首詩略顯單調,沒有展現詩人的語言魅力。但這些並無損帕麗夏是一名優秀詩人的事實,不管是關於親情與愛情的描寫,或是後來新的語言風格的嘗試,我認為都非常成功,期待她繼續創作,也必須繼續創作,「這是鐵鎚對釘子的命令」。

    參考書目與註解:

    唐捐,〈銀河的一小片肌膚〉,收於帕麗夏,《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臺北市:聯合文學,2017.12),頁14-25。

    帕麗夏,〈附近的聖誕節──紀念貓和爺爺〉,頁28-29。

    帕麗夏,〈翌日〉,頁30-31。

    帕麗夏,〈保羅的春天〉,頁32-33。

    帕麗夏,〈牆中信〉,頁44-47。

    帕麗夏,〈爸爸要種世界上最好的橄欖〉頁54-55。

    帕麗夏,〈男孩之死〉,頁136-137。

    帕麗夏,〈星期五十七時有雨時作〉,頁144-145。

    帕麗夏,〈排隊〉,頁156。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帕麗夏 #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 安靜詩歌音樂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2 12:00:01
    有 1,674 人按讚

    最近在讀賈樟柯的早期著作,其中包括早期他為《南方周末》寫的一些電影專文。結果被下面這篇震撼了,內容談到他在2000年與2001年間,對楊德昌《一一》、王家衛《花樣年華》與李安《臥虎藏龍》三部2000年出品之作的感想,其反思現在看來依然擲地有聲。


    這篇文章刊出於2001年,當時賈樟柯的太太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朱炯,不過兩人聚少離多。他在文中也透露了自己陪著趙濤看電影的過程,還爆料她最愛的電影是《獅子王》,兩人的關係似乎也頗值得玩味。


    附上賈樟柯全文,已進行繁體化,並將內容改為台灣習慣使用的譯名,並搭配英文原名與年份。僅供學術交流分享,如果涉及版權問題,隨時下架。推薦大家網購《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內容相當精彩。


    標題:〈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結束後,我和《站台》(2000)的女主角趙濤一起輾轉法國,準備去多倫多影展做宣傳。在巴黎逗留時,我從《解放報》上看到了楊德昌新片《一一》(2000)公映的廣告,畫面上是一個小孩兒的背影,他正在拾階而上,攀登紅色的高高樓梯。


    單從廣告上看,我以為楊導又在重覆以前電影中的毛病。他從前的作品不太敢恭維,即使是最出色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也多意氣而少控制。楊導喜歡弄理念,我不喜歡這種氣味。


    趙濤聽說是華語片便想去看,我陪她坐地鐵一路擁擠去龐畢度藝術中心附近的影院買票。沒想到電影院外排著長隊,細雨中等待入場的觀眾極其安靜。我被這種觀影氣氛感動,頓時覺得電影聖潔,有歐.亨利(O. Henry)小說中流浪漢路過教堂時聽到風琴聲的意境。


    但我還是暗自在笑。小趙曾經說過,她最喜歡的電影是《獅子王 The Lion King》(1994),便想她肯定無法接受老楊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分鐘的「哲學電影」。想想自己也不是楊迷,便有了中途退場的心理準備。


    但電影開演後,我一下跌進了楊德昌細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關於中年人、關於人類處境的電影。故事從吳念真飾演的中產階級擴展開去,展示了一個「幸福」的華人標準家庭背後的真相。我無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為整部影片彌漫著的「幸福」真相讓人緊張而心碎。結尾小孩一句「我才七歲,但我覺得我老了」更讓我黯然神傷。楊德昌的這部傑作平實地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我無法將《一一》與他從前的電影相聯繫,因為楊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貴的生命經驗終於沒有被喧賓奪主的理念打斷,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了五十歲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這個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年最精彩的電影。


    影院的燈亮以後,我發現趙濤眼圈微紅。我沒想到像她這樣喜歡卡通片的女孩會看完這麽長的電影,也沒想到滿場的法國觀眾幾乎無一人退場。大家鼓起了掌。面對銀幕,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了自己。做舞蹈教師的趙濤問我大陸為什麽看不到這樣的電影,我無法回答。我們的電影不尋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沒有真相。


    轉眼到了9月,《站台》要在釜山影展做亞洲首映,我和攝影師余力為前往參加。《花樣年華》是這次影展的閉幕電影,余力為也是《花樣年華》(2000)的第二攝影,但還沒有看過成片,等待閉幕的時候一睹為快。


    在酒店碰到王家衛,墨鏡後一臉壞笑,說要去北京一起喝酒。談下去才知道他非常得意,《花樣年華》在大陸已經獲准通過,我知道這是他真心的喜悅,想想自己的電影公映遙遙無期,多少有點惆悵。釜山到處彌漫著「花樣年華」的氣氛,年輕人手裡握著一個紙筒,十有八九是《花樣年華》的海報。我沒有參加閉幕式便回國。據說閉幕那天突然降溫,《花樣年華》露天放映,幾千個觀眾在寒風中享受流行。


    流行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中午一到北京,下午便買到了《花樣年華》的VCD。當王家衛的敘事中斷,張曼玉和梁朝偉在高速攝影和音樂的雙重作用下舞蹈般行走時,我突然想起了古代章回小說中承接上下篇的詩歌。原來王導演熟諳古代流行,一張一弛都露出國學底子。不能說是旗袍和偷情故事吸引了中年觀眾,但王家衛拍出了一種氣息,這種氣息使中年觀眾也接受流行。


    再次回到巴黎已經到了10月底,巴黎地鐵站都換上了《臥虎藏龍》(2000)的海報。市政廳的廣場上立著一面電視牆,電視裡周潤發和章子怡在竹林中飛來飛去,看呆了過路的行人。我猜他們正在回憶自己的力學知識,琢磨著中國人怎麽會擺脫地心引力。這是《臥虎藏龍》的電影廣告,精明的法國片商將片名精簡為了「龍和虎」。我從初二開始看港台武打片,這些意境早在胡金銓的《空山靈雨》(1979)和《俠女》(1971)中有所見識,但神秘的東方色彩還是迷住了觀眾。因為美國還沒有上片,便有紐約的朋友來電話,讓我寄去盜版「龍和虎」。


    幾天後在倫敦見到李安,全球的成功讓他疲憊不堪。大家在一家掛滿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的酒吧聊天,我懷疑空調都會把他吹倒。談到《臥虎藏龍》時他說了一句:不要想觀眾愛看什麽,要想他們沒看過什麽。我把這句話看做李安的生意經,並記在了心中。


    楊德昌、王家衛、李安的電影正好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制造時尚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而這三種不同的創作方向,顯現了華語電影在不同模式的生產中都蘊藏著巨大的創作能量,呈現了良好的電影生態和結構。今天我們已經無需再描述這三部電影所獲得的成功,在法國,《一一》的觀眾超過了三十萬人次,《花樣年華》超過了六十萬人次,而《臥虎藏龍》更高達一百八十萬人次。了解電影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基本上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使華語電影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日漸低落的華語電影聲譽被他們挽回。我自己也在得益於他們三位開拓的局面,《站台》賣得不錯,也就是說會有觀眾緣。


    然而我們會發現,這三位導演兩位來自台灣,一位來自香港。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廣闊的大陸似乎已經沉沒,而拯救華語電影的英雄卻都來自潮濕的小島。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的國產電影就失去了創作活力和國際市場信譽。那些國際大導演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幾乎沒有了國際發行,靠著媒體炒作裝點門面。而那些以為自己有觀眾的導演也只能操著京腔模仿阿Q。巨大的影像空白呈現在我們面前。我看?我們能看什麽?


    我們看到楊德昌、王家衛、李安三個導演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而其中大陸導演的缺失似乎並未引起從業人員的不安。他們的這種「從容」,讓我確信一個新的時代必須馬上開始。


    《南方周末》(2001年2月16日)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