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安靜詩歌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安靜詩歌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安靜詩歌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安靜詩歌譜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范揚景 Fan YangJ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世紀豐華」音樂會-感謝文 演出完後,我獨自在停車場,安靜了30分鐘,回想這一切過程,沈澱與感動這一切。 大日子,謝謝有來的朋友們 「一直持續往更高的巔峰邁進」 去年11月接到了NCO的邀約,開啟了這段旅程 以為是一段山間小路,結果走到了極地山海般的階段 在前面第一段時的「天啓交響詩」三部...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7的網紅leftab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

  • 安靜詩歌譜 在 范揚景 Fan YangJ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02 13:34:56
    有 134 人按讚

    「世紀豐華」音樂會-感謝文

    演出完後,我獨自在停車場,安靜了30分鐘,回想這一切過程,沈澱與感動這一切。

    大日子,謝謝有來的朋友們

    「一直持續往更高的巔峰邁進」

    去年11月接到了NCO的邀約,開啟了這段旅程
    以為是一段山間小路,結果走到了極地山海般的階段

    在前面第一段時的「天啓交響詩」三部曲時

    採用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奏鳴曲式「Sonata」及輪旋曲式「Rondo」交織,打破傳統形式,進而讓聲響能在形式破口之間衝出突破

    大概2019/11-2020/3,花了兩個月蒐集素材

    因為日治時期一位黑澤隆潮史集家在台灣採錄了台灣稀有的原住民部落民謠及原始聲音及無伴奏吟唱

    將其錄製成黑膠,而此次演出核心策展人吳榮順老師希望穿越時空的保留黑膠原始聲音、但融合現場交響樂團的層次,形成時空堆疊的樣貌

    所以執行上存在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將黑膠原住民每一段聲線都調整成樂團標準調音442hz, 也要在預置錄音的樂團音色是440上,全曲做極細微的同步,讓每個音符的timing 可以在click上使樂團能跟著耳機裡的節拍器,卻又需要盡量讓指揮跟樂手的耳機裡面不要太多干擾的預設cue點跟click, 在這階段的執行方式需要考量的有幾個面向綜合試驗才能達到平衡,實驗大概處理了125種以上的存檔版本、總譜在時間有限情況下調整了9次,最後跟program再於7次彩排時反覆調整各分軌為團員與指揮習慣的平衡下、才產出這次最終演出的音樂。

    樂曲解說
    ——————————————
    《戰宴.飛》 范揚景 曲
    「戰火繚繞,生生不息,生命輪盤,天啓而生」
    本曲為原創組曲系列《天啓交響詩》第一樂章,取材自原住民古調邵族《快樂的聚會》以及阿美族《巫女的祈禱》。
    ‪1895-1945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產生許多文化與人文上的衝擊,其中亦包含音樂。雖有歷史上的眼淚,但日本音樂文化也對臺灣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此組曲以原創全新為出發點,揉合日治時期黑澤隆朝在臺錄製的原住民聲音,在保留其錄音原始狀態下,適度融入國樂團的聲音,勾勒出此三部曲延展性最高的狀態。以各聲部間的獨奏與齊奏,建立臺灣音樂特有的宇宙結構,讓聽眾自由探索每一個段落間、有如電影配樂般的畫面、音響與想像。
    樂章以吟唱和戰鬥場景般的小快板開場,每個樂段以交響詩藍圖的自由情緒,描繪出速度感、情感,帶出強烈而深刻的震撼。

    《逆空.雨葬》 范揚景 曲
    「祖靈聖火,日式民生,都市聚落,雨火留聲」
    本曲為《天啓交響詩》三部曲的第二樂章。
    從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原住民們,經過歲月洗滌、融合了社會裡雨火煙花的留聲,帶著祖靈的庇護,以他們詩歌般的朗誦與腳步,進入繁華世界。部落的天空下,巫女使用古老語言的祝禱中,族人們讚頌先人足跡,相互擁抱,交織成大自然裡最美的模樣
    全樂章以浪漫的散板出發,色彩鮮明而空間自由,演奏者與聽眾聽覺上的互動留存在樂段某處,待各位品嘗。

    《天.地》 范揚景 曲
    「天地之間,萬物歸宗,彼岸之花,戰火燎原」
    本曲在調式設計上採用直覺跟流行兼容的寫作方式,利用預置錄音跟傳統樂團的聲響融合帶出速度感,打擊樂器猶如勇士們的呼喊跟堅定腳步,弦樂、管樂交織與衝擊,是人們最糾結又釋放的象徵:我們可以失去家園,但不能失去意志!
    傳承,是三部曲最後傳達的意念—唯有意志,才能永存。
    只要我們在哪,家,就在哪。等待破曉之時,海平面會升起希望之焰。

    《遙想頭目的叮嚀》 范揚景 曲
    本組曲是為布農族合音與國樂團、或管弦樂團所作。
    全曲分為兩樂章,以「自由」為銘,運用最原始的原住民人聲、單純、直白,描繪臺灣動人的歷史痕跡,期許我們都能從音樂中得到生命救贖的啟示。
    樂段留有自由空間,讓原住民演唱者可自由吟唱、合唱疊加於樂團之上。從本曲長音部分來看,原住民「有譜」合唱與「無譜」自由吟唱的兩種層次,分別代表太極兩極之地。
    夜光裡頭目的淚光,含有祖靈的寄託及意志傳承。守夜者看著頭目的燭火,繫著母親給的頭帶,對勇士之刃輕嘆一口氣。上路前,抓一把小米放回搖籃裡的枕下,祈禱家鄉能安然無恙,遠處的號角跟愛人的呼喊,正如歌唱與樂團,是最動容的對位。

    《快樂的聚會》 范揚景 曲
    本曲與前一首的「月」之意向相對,以太陽為銘,期許原住民的祭典之聲有如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撼動世界。
    日立之時,春暖花開,甘泉淋漓,陽光穿透破曉後的霧氣,照耀千秋萬世,引領思鄉之人帶著戰果回家。
    布農族12人大合唱的古調在樂聲中穿梭,節奏代表心跳,旋律代表故事,聲響代表記憶。我們從未忘記歷史、從未忘記根源,至於何去何從,就由音樂帶領我們,在太陽指引下,找尋到落葉落下前一刻,我們該回去的神聖之地—家。

    —————————

    在第四段的島國新世界中「日、月」組曲二部曲裡面
    「遙想頭目的叮嚀」是「月」
    「快樂的聚會」是「日」

    「快樂的聚會」原名是我在自己交響曲作品集裡
    「眾神紀元之詩」九大篇章裡的
    「太陽神Apollo 」與「月神「Luna 」兩詩篇元素延伸篇章處理成現在的「外傳篇章」

    因應節目的故事性,而採用了目前的命名,讓整體節目更完整

    大概到了2020/3-2020/5 ,在錄音室裡無限反覆的實驗跟處理,每天都超過16小時的執行,已經分不清日夜下,呈現一個「集中」的靈魂狀態,在寫作逆空與遙想頭目時幾乎是自己先要求自己寫出「平凡卻深刻」的旋律,而在幾度瀕臨身心極限狀態下,是在自己也流眼淚邊製譜的情況下,完成了今天大家聽到的成品

    所以今天很多朋友跟演出者對我說這五首音樂他們聽到流淚與哽咽的感動時

    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有你們這樣的一句話就夠了,不累了。」

    時常想,我還能再為台灣音樂多做些什麼,我還能為古典跨界流行的音樂多做些什麼,可能是我逞強倔強好勝的心態,所以每次都在極限中,找到一個出口讓自己的理想能為聽眾與自己的音樂中都找到一個能無限循環聆聽的平衡。

    最感謝的,是我最大的恩師、也是我父親范光治教授,當年寒暑假你不辭辛勞的每天指導我和聲學、對位,樂理,配器學、還有做人道理,讓我能在音樂這塊畫布上、能有更多的畫筆為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上自由的揮灑,我翱翔在這片音樂的天空,深刻的用這份愛、飛翔的自由而努力

    也最感謝我的恩師母親鄭佳英,樂觀而進取的態度,帶我在執行面上,理性感性能盡量平衡,這份最強大的精神後盾,讓我在每天不分日夜創作下,學習了什麼是愛,而為你們給我的愛而在每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咬緊牙根為你們奮鬥,是我最大最大的精神支柱,我永遠愛你們。

    最後要謝謝台灣國樂團,每一位辛苦的團員還有張佳韻運指揮,謝謝你們願意跟著我突破國樂的某些框架,其實過程中雖然花了不少時間的磨合以及練習,但我一直秉持著「我們一定會更好」的信念,最終我們完成了這場漂亮的演出

    也要謝謝PGM 嚴嘉慶老師、李之一老師,你說這是你做過P G M裡面生涯最大的挑戰,真的謝謝你的耐心,這次沒有你,就沒有這次融合預置錄音的完美呈現

    謝謝在台灣國樂團裡面演出的每位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

    謝謝藝術經理Wang I-Yu,跟助理指揮陳奕全,這次很多的任務與協調,有你的協助讓整個演出終於順利完成

    也要謝謝台灣國樂團的團長、科長,舞監,執行長,音響單位,行政團隊

    謝謝服裝Zih Chen 妝髮造型Laurance Kuo張皓淳

    其他作曲家你們超棒

    全體的大家,謝謝,你們辛苦了。

    最後謝謝所有有來的朋友們,我都記得你們

    中秋節快樂
    我們下次見。

    #orchestra #music #composer #fantasy #fanyangjing #symphony #poem #rhapsody #symphonicpoem #范揚景 #交響樂 #作曲家 #音樂家

  • 安靜詩歌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24 21:00:00
    有 479 人按讚

    靜物 ◎陳牧宏
     
    風無踰
    浪無涯
    星無瑕
     
    酒無瀰
    人無寐
    犬貓同騷
     
    鍛鍊夭夭
    灼灼胸背
    炎炎臂膀
     
    愛或不愛
    荒與不荒
    朽亦不朽。
     
    --
     
    ◎作者簡介
     
    陳牧宏 
     
     一九八二年生,精神科醫師。
     喜愛文字、閱讀、古典音樂。
     已出版詩集:《水手日誌》、《安安靜靜》。
     
    --
     
    ◎小編Aleatory賞析
     
    以「靜物」為題的現代詩由來已久。靜物是西方繪畫史的重要主題,轉化到詩歌的範疇,「『不只是』靜物」,大概就是每個詩人試圖著力之處。前輩詩人如鄭愁予、黃荷生、也斯、蘇紹連、李敏勇;晚近的一代,如鯨向海、湖南蟲,都試著寫出各自世界觀的「靜物」與它的互動。在「靜物」詩題系譜中,陳牧宏獨具一格處,便是聲音冶煉了古典口語的聲音、借用了字在歷史的上變化。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借自《詩經》二字韻步,並想起、對照那首最經典的〈桃夭〉,甚至在這基礎上,你或許也發現了,陳牧宏發展出新的性別觀看角度。
     
    首先,我們來認識認識,《詩經》為什麼特別。
     
    從中國文字使用史的角度,《詩經》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一批少數按著口語所記錄的聲音。中國不像西方,把紀錄「口語言談」放在首位:聲音是主角,文字是紀錄聲音的工具;中國倒過來,文字比口語重要。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得回到最早中國文字的使用場景。
     
    在商代,文字用來占卜。發展到了周代,史官把它拿來簽訂土地契約、紀錄家族姓氏與關係,確定了「書面語」成為中國文字使用的主流。這之後,你可見的中國史中的家父制度、倫理信仰,幾乎都可以上溯到這個時代,文字以「書面語」的使用方針也少有脫軌。直到胡適的新白話運動,文字才勉強回到口說的聲音。從這點來看,《詩經》顯得多麽珍貴。
     
    你會怎麼開始讀這首詩呢?不妨就先從聲音來把握這首詩吧。在第一節中,你會發現都是以「1–1-1」為結構組成的三行聲音,其中的「無踰-無涯-無瑕」真是一組精心的聲音設計,它們都是以「二聲」呈現,無縫地聯通了風、浪、星的世界,這樣的聲音設計,仿若在形式上暗示了大地的共享性。「1–1-1」的聲音組合,唸起來像是和緩的敲擊。第二段延續第一段,直到「人無寐」的「寐」的四聲,才切換、以重音提示了「人的存在」,並以犬貓暗示這之間有共同的「騷」。
     
    什麼樣的「騷」呢?第三段的聲音和畫面會告訴我們。若你曾是〈桃夭〉的讀者,這首詩念到這裡,你大概會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或許你已經忘了夭夭和灼灼的意思了,但你大概會想起,這是一幅對女子的凝視畫面吧。不過,詩人在這裡以「鍛鍊、臂膀」做了創新的抽換,產生了不ㄧ樣的凝視:對男子身體的凝視。
     
    在《詩經》中,有許多疊字是擬仿動物的聲音,不過在這裏,「夭夭、灼灼、炎炎」大概都不是,而是狀態的形容,分別是:年輕、炙燒、與熱烈的描述。但是,它們仍然是聲音的,因為藉著朗讀,它們喚起了當代的我們對詩經的聲音的回想。此刻,詩人要我們看見的是「身體」。讓我再換個角度,如果這裡的疊字不作聲音解,那麼在視覺上,或許「夭夭、灼灼與炎炎」就是「一對」身體的交會了。
     
    這對身體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呢?你可以在最後一段找到蹤跡,只有你查找字典才可以發現的樂趣。從聲音安排來看,最後一段「1-1-2」是一個整齊的聲音結構,但從語言結構與邏輯上,其實相當複雜。每行的同一個字可以歧義解,又再分別以or、and和too的邏輯展現,這代表有多種可能性。
     
    字的古典歷史解在這裡發揮神奇的效用。這些「單詞」(愛、荒、朽)若我們只取動詞釋義:愛有「喜愛」,也有「吝惜」的意思;荒有「沈溺」,也有「擴大」的意思;朽有「腐敗」也有「磨滅」的意思,你會發現,你很難直接地對應哪一個字對應到哪個意思、哪個位置。但沒問題,或許它們都有這些意思,形成了一個神秘的意義網絡。
     
    這裡,我必須把「意義」排列的樂趣交給你,你會發現詩人如此準確地選了這些字的巧妙。這是一首如此不安分的「靜物」詩,唯有你如此深入觸碰、翻閱查找它們,那「本色」便會在這詩的聲音底下擴大、靜靜地「腐敗」你的心。
     
    --
     
    美術設計:Sorrow 沙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4/20190424.html

    #身體 #詩經 #陳牧宏 #靜物 #古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安靜詩歌譜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6-01 12:30:29
    有 50 人按讚


    【 非洲的希望】
    正門宏偉的新錫安聖瑪麗教堂New Cathedral of Our Lady Mary of Zion,由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於五十年代興建,平時男女均可以進入,但每天中午一至三點彌撒時,只准男性東正教徒脫鞋入內,女士及遊客只能在教堂外坐著。

    終於等到三點鐘做完彌撒,大門打開,三個身穿潔白Ghabi的小童,手持銅鈴出來了,一邊搖一邊開路。後面是莊嚴的儀仗隊,抬着巨型十字架、華蓋、聖經,排場如同皇帝出巡,圍繞教堂而行。

    紅頂金穗的華蓋之下,是一位白色絡腮長胡子的長者。他用巨大黑布包頭,身穿黑色長袍,外加金色長披肩,左手持巨大的銀十字架、右,持十字手杖,尊貴強勁的氣場,令人肅然起敬。他就是地位崇高的Axum大主教Aba Selama,他在埃國的地位相當於天主教教宗。

    主教身後,是龐大的虔誠信徒隊伍。男眾前、女眾後,開始圍繞新聖瑪麗教堂走三圈。眾人唱起六世紀的埃國聖人St. Yared譜寫的聖詩,歌頌上主,歌聲天賴,節奏和諧,美妙不可言語。

    時值三十多度的炎熱下午,非洲的火辣陽光將地磚曬得滾燙。眾信徒均赤腳,走在火燙的地上,毫無怨言。由於人太多,部份走到地磚外的石仔路,仍然手提鞋子,赤腳走在尖銳的石仔上,一邊高唱聖詩,令人動容。

    到了尾聲,主教站在教堂門口,用手上的銀十字架為信徒們祝福。即使人數眾多,大家也乖乖地安靜排隊,絕無打尖喧嘩。站在信徒隊伍之中的我,不禁感慨:「禮失而求諸野!」在所謂的文明古國,哄搶司空不見。恒河邊的聖城瓦拉那西(Varanasi),每晚的阿拉提(Aarti)儀式,當祭司派發聖糧(Ramdana)時,眾信徒例必哄搶。反而在這個貧窮的東正教國家,讓我看見了非洲的希望。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180601/673064/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非洲 #埃塞俄比亞 #東正教 #錫安聖瑪麗教堂

  • 安靜詩歌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7-15 15:51:20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 安靜詩歌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7-15 15:46:05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 安靜詩歌譜 在 leftab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7-15 15:41:27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