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安胎文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安胎文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安胎文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安胎文獻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烏烏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幾天大法官公布了一則釋憲結果,認為勞基法中限制女性勞工夜間工作的條文違背性別平等與契約自由原則,判定違憲,法規即日失效。。不過針對此項解釋,勞動部發表聲明,認為孕婦與哺乳媽媽應視為例外,後續會再邀請學者釐清。 雖然我不是學者,但看到這個說法,我想以婦產科醫師的身份做一些澄清。 *懷孕上夜班,會...

安胎文獻 在 烏恩慈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06:20:00

這些事懷孕真的不行嗎? 看到捷運上禮讓孕婦的標示,耳邊傳來熟悉的廣播「請優先禮讓老人、孕婦、及行動不便的旅客」心裡想起剛剛門診病人無奈的玩笑:「其實不用讓,大家看到孕婦應該都想閃的遠遠的。」、「醫師,我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懷孕未滿三個月不能講了,因為一講了就會開始受到很多限制,一下這個不能吃、那個不...

  • 安胎文獻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2 09:13:17
    有 1,566 人按讚

    這幾天大法官公布了一則釋憲結果,認為勞基法中限制女性勞工夜間工作的條文違背性別平等與契約自由原則,判定違憲,法規即日失效。。不過針對此項解釋,勞動部發表聲明,認為孕婦與哺乳媽媽應視為例外,後續會再邀請學者釐清。

    雖然我不是學者,但看到這個說法,我想以婦產科醫師的身份做一些澄清。

    *懷孕上夜班,會影響胎兒?

    孕婦之所以被視為例外,主要是大家普遍認定孕婦上夜班會增加早產與流產的風險。基於保護立場,應予以禁止。但仔細回顧外國文獻,雖有部分研究發現孕婦輪夜班的早產風險較高,但這類研究通常是回溯性研究,無法確切排除干擾因子,好比社經定位、工作壓力。再加上也有研究顯示兩者並無因果關聯,基於證據不夠明確,為避免歧視孕婦,美國各州目前並無法規主動限制孕婦不能上夜班。假設有醫療需求,則會另請醫師開立證明調整工作內容。

    日夜顛倒也不會影響影響胎兒發育,當然更不會讓新生兒變成夜貓子,因為懷孕時孕婦和胎兒的作息毫不相干。
    另外英國婦產科醫學會也提醒,在評估夜班對孕婦影響時,要同時考量習慣上夜班的女性。若為了懷孕而調動工作時段,突然調整作息也可能產生負面壓力。我就曾碰到一些習慣上大夜的護理師,懷孕一開始都不敢說,希望能拖就拖,因為擔心調去白班面對不熟悉的工作內容和模式,壓力反而更大。

    至於哺餵母乳和夜班更是無關,因為乳房需要排空並不分晝夜,會影響奶量的也不是工作時段而是工作壓力。就有上白班的哺乳媽媽和我反應,只要遇到老闆一急、口氣差,下一次擠奶的量就瞬間少一半。

    有些人會好奇,針對需要安胎、或有子癲前症、高血壓、失眠等特殊狀況的孕婦,無法繼續上夜班或甚至無法上班該如何是好?

    美國的做法是針對這需求的孕婦則是全權相信醫師的專業,請醫師開立診斷書調整工作。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產科醫師在開立證明時,應該要用更明確的用語,好比「連續站立兩小時需休息十五分鐘」、「每週工時須小於四十小時」、「此孕婦血壓高須避免日夜輪班」而不要使用較空泛說了等於沒說的建議。好比減少活動、避免壓力、降低工作量等,就可能會造成勞資雙方無所適從,各自解讀的後果。甚至還建議產檢醫師陪同孕婦去職場,了解孕婦本人意願和工作狀況後,個案給予建議。
    看到這項建議,我還真是汗顏,因為很多媽媽兩胎都是我規則產檢,我至今仍不清楚她的工作內容。

    **比起限制,更應該給孕婦的是更多彈性

    比起不分差異的限制,孕婦需要的是更多請假、排班的彈性。當然還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尊重。
    尤其是孕婦的個體差異極大,有些人一路順遂無症狀到生,也有媽媽初期孕吐,頭暈,後期腰痛、恥骨痛,各種狀況都來,以至於常常有媽媽臨時想要請假卻被百般刁難,甚至被認定是「毛比較多的孕婦」、「裝的,藉著懷孕想偷懶」

    何況有些工作的學習機會常是在夜間時段,好比我的同事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懷孕仍堅持值大夜班累積足夠的接生,急診刀數量,因此,如果孕婦在了解風險的狀況下想持續工作,自己跟資方說好,又有何不可。

    因此我認為,維持孕婦、哺乳媽媽上夜班的限制固然是出自保護,但同時也可能犧牲孕婦的工作權與身體自主權。因為孕婦能不能上夜班,須根據個案和工作內容來考量,不能一概而論。

  • 安胎文獻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5 07:24:54
    有 5,691 人按讚

    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 安胎文獻 在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0 21:28:14
    有 257 人按讚

    < 世界上最理想的凍胚植入方法? 自然週期 vs. 藥物週期 >

    各位好

    我是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今天我有兩位試管的患者驗孕揭曉

    都是陽性,

    看起來懷孕指數都很好

    看來有四個小孩要來台灣報到了

    -

    一位是小芯,另一位是小歆

    兩個人同一天植入,

    也於同一天確認懷孕

    看起來都是雙胞胎

    -

    第一位是小芯

    40歲,備孕兩年

    曾經自然懷孕過一次,

    但於6週流產

    而後就一直沒有懷孕。

    -

    AMH 2.03,

    輸卵管攝影與子宮鏡都正常

    由於高齡且精子活動力不良

    小芯選擇在我這邊進行第一次試管療程

    取卵10顆,有9顆受精,

    養到第五天的囊胚有7顆。品質中等到中上都有

    -

    第二位是小歆

    39歲,備孕三年

    四年前也是做試管療程,有成功,

    活產一個兒子,目前三歲多

    過了幾年仍一直無法懷孕

    -

    選擇在我這邊進行生產後第一次的試管療程

    取卵12顆,有8顆受精,

    養到第五天的囊胚有4顆。品質中等到中上都有

    -

    這兩位患者都屬於高齡 (超過38歲)

    排卵刺激、取卵、受精、以及培養成囊胚的過程都還算順利

    那為什麼今天特別兩位一起寫呢?

    -

    除了她們兩位剛好同一天植入、同一天驗孕、名字都有心之外

    最大的不同是

    這兩位患者選擇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植入週期。

    -

    由於胚胎冷凍技術與解凍技術的突飛猛進

    現在解凍胚胎植入已經越來越普遍。

    -

    但針對解凍胚胎植入

    究竟應該選用藥物去培養內膜

    還是讓自然的排卵去培養內膜

    是一個爭執了好久的老問題。

    -

    我們知道

    當胚胎冷凍好之後

    解凍胚胎植入療程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有三件事

    1. 把內膜養好

    2. 把解凍的胚胎放進子宮內

    3. 給予正確的黃體素穩定內膜完成安胎

    -

    各式各樣不同的植入療程也因此而發明了

    如果凍胚植入的內膜

    是完全靠外在藥物培養出來的

    我們叫做藥物植入週期,也叫做賀爾蒙週期

    -

    如果凍胚植入的內膜

    是完全依靠自己自然排卵所長厚的內膜

    我們叫做排卵週期,也叫做自然週期。

    -

    究竟理想的內膜是用藥物培養得比較好

    還是用自己的卵子培養得比較好呢?

    -

    在今天的案例分享中

    第一位的小芯,由於年齡比較大

    另外月經週期比較不規則

    因此我替她選用了藥物週期,也就是使用內膜藥物 (益斯得) 養內膜

    然後再給予外在的黃體素作為安胎使用

    -

    而第二位的小歆

    由於月經規則,且曾經有懷孕生產過

    內膜的狀況比較可以預期

    我替她選用了自然週期,也就是什麼都不做的方法

    -

    關於這兩種方法的比較

    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獻報告過了

    -

    針對沒有正常排卵的患者

    大部分的醫生會選用藥物週期

    畢竟有些患者你光等她自己排卵都不知道要多久之後

    非常困難做後續的判斷與安排

    -

    但針對有正常排卵的患者

    到底應該選用藥物週期,還是自然週期

    又各有什麼優劣呢?

    -

    在此

    趁著今天剛好兩個不同的做法

    同一天都懷雙胞胎的機會

    我花一點時間跟各位仔細說明。

    -

    先講結論

    根據過去無數的研究統計

    都發現這兩種懷孕率與活產率是完全一樣的。

    -

    既然如此

    是否就讓患者投硬幣決定就可以了呢?

    -

    首先

    自然週期由於必須要有自己的排卵

    才能夠有正常的內膜讓胚胎著床

    也由於有自己的排卵

    就有自己的黃體 (排完卵之後的卵叫做黃體)

    所以黃體素通常比較高

    所需要的藥物量、跟所需要的黃體素補充時間都比較少

    -

    通常自然週期的黃體補充只需要到懷孕7 – 9週即可

    而藥物週期的黃體補充需要到11 - 12週才足夠

    因為藥物週期的患者沒有自己的黃體

    所以所有的賀爾蒙都必須由外在給予

    直到胎盤可以完全接手產生黃體素為止

    -

    但自然週期因為從頭到尾都有自己的黃體

    也就有較充分的賀爾蒙分泌

    只需要補充低劑量的黃體素就可以了

    -

    從這兩位的抽血結果也可以看出

    自然週期的小歆,黃體素會高達23.6

    但藥物週期的小芯,黃體素僅6.3

    -

    既然如此

    那為什麼不都選用自然週期呢?

    -

    確實的

    自然週期需要的藥物較少,

    相對的藥費也會較低

    又有著相同的懷孕率

    為什麼現在台灣絕大多數的植入卻都使用藥物週期呢?

    -

    原因很簡單

    因為自然週期很不穩定

    必須要嚴格密切的監測

    卵到底有沒有正常長大

    卵有沒有正常排出

    內膜在排卵時是否夠厚?

    最適合的內膜植入時間是否碰到假期等等

    -

    也因此

    藥物週期因為一切都掌握在醫師的操縱之下

    有比較穩定的內膜發育

    可以自由延長或調整的內膜培育時間

    比較可以預期的植入安排等等的優勢

    -

    自然週期的內膜

    基本上卵排掉就停止生長了

    如果是週期很短

    內膜有時候未必能夠長到足夠的著床厚度

    又或者如果週期很亂

    也很難抓到最適當的植入時機

    -

    所以,如果從這些點去思考

    其實自然週期是比較花腦筋又比較麻煩

    還可能會碰到無法植入必須取消療程的狀況

    (如內膜太差或碰到連續假日等等)

    所以藥物週期確實是比較方便簡單的作法

    -

    不過阿

    說了這麼多

    其實說穿了就一句話

    -

    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植入療程

    只要能成功懷孕

    就是最適合妳的療程了

    -

    參考資料: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Cycle regimens for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05 July 2017

    -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究竟應該放任她們自由發展 (自然週期),還是由父母師長給予大量的管教與規範呢 (藥物週期)?”

    “我的想法是這樣:針對一些本質良善的孩子,就像月經規則之下,內膜就很完美的患者,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她們就會發展得很好了。”

    “但針對一些本質頑劣,很難掌握的孩子,就像月經紊亂,卵常常不夠大就提早跑掉,內膜因此常常過薄的患者,我們最好還是乖乖的規定好每天的功課,拿起嚴格的教鞭,並且設下各個里程碑做好評估與檢查,以免之後就整個嚴重的走偏掉了。”

    “幸也不幸,這兩類小孩我剛好各碰到一個。”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臉書蒐尋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網誌連結 : https://mrwilliams999.blogspot.tw

    -